1.国外汽油规格与价格

2.纳粹德国

3.近期国内汽油价格节节上升,如果汽油价格突破7元,甚至更高,我们国家有车族会有何反应?

4.为什么德国放弃了使用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

5.国产95号汽油与德国进口汽油差距有多大?实验之后,差距太明显!

国外汽油规格与价格

德国成品油价格_德国4月份汽油价格走势

普通汽油价格:(单位:美元/加仑)

1液体加仑=3.7854118公升

荷兰: 6.48(RMB13.37/升) 安道尔: 4.08

挪威: 6.27 加拿大: 3.71(RMB7.78/升)

意大利: 5.96 爱沙尼亚: 3.62

丹麦: 5.93 保加利亚: 3.52

比利时: 5.91 巴西: 3.12

瑞典: 5.80 古巴: 3.03

英国: 5.79 美国: 3.00(RMB6.23/升)

德国: 5.57 中国台湾: 2.84

法国: 5.54 黎巴嫩: 2.63

葡萄牙: 5.35 南非: 2.62

匈牙利: 4.94 尼加拉瓜: 2.61

卢森堡: 4.82 巴拿马: 2.19

克罗地亚:4.81 俄国: 2.10

爱尔兰: 4.78 波多黎各: 1.72

瑞士: 4.74 沙特阿拉伯:0.91

西班牙: 4.55 科威特: 0.78

日本: 4.24 埃及: 0.65

捷克共和国:4.19 尼日利亚: 0.38

罗马尼亚:4.09 委内瑞拉: 0.12

在美国,随着Tier Ⅱ排放体系将在2004年生效,汽油机油规格由ILSAC GF-3向ILSAC GF-4发展,并且ILSAC GF-4将于2004年底前投放市场。Tier Ⅱ要求汽车在行使120000英里(在此之前为100000英里)以后的排放应不大于0.07gNOx/英里,这一要求将使得通过降低硫含量(可使催化剂中毒)和磷含量或通过建立排放体系相溶性试验来确保发动机油-排放系统的相溶性,对于磷含量降低到0.05%以后是否还能使油品对发动机提供良好的磨损保护性能以及排放系统相溶性测试试验建立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如果排放系统相溶性测试试验的成功建立,将不对GF-4油品的硫和磷含量限制;如果排放系统相溶性测试试验的建立没有成功或赶不上GF-4油品的进度要求,将继续对GF-4油品的硫和磷含量限制。

CAFE(平均燃油经济性)要求提高初始和“老化”以后油品的燃油经济性,同时测试油品燃油经济性的“老化”点也延长,以适应发动机制造商推荐的越来越长的换油期,因而对于油品燃油经济性的台架评定也由程序ⅥC代替了程序ⅥB。而换油期的延长,潜在的对油品的氧化安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评定油品氧化安定性的台架评定也由程序ⅢG代替了程序ⅢF,并且其苛刻程度是程序ⅢF的2倍。

纳粹德国

( 1 )战争早期德军在西线作战时的失误和为后来作战埋下的潜在威胁

其实早在德军闪击法国时,德国犯下的战略败笔和失误已为后来的战败埋下了祸根。我们让时间回到1940年5月20日,那时的坦克集团军已推进到了布伦和加来,并将英法军队逐渐包围在敦刻尔克。此时英法军队的厄运此时看来已是命中注定的了,然而就在这时,第19装甲军和第41装甲军同时接了装甲兵团司令克莱斯特发来的命令,要他们停止前进,并称“敦克尔克之敌将全部留给戈林元帅的空军去解决”。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后,立即向克莱斯特提出了质问和抗议,但得到的最后答复是:“这是元首亲自下达的命令,必须执行。”然而,仅*空军去完成此项使命事实上证明却是力不胜任的。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运河一线按兵不动,而眼睁睁地看着英法比联军从敦刻尔克上船逃走。然而当于5月26日重新收回成命并下令坦克部队再次投入攻击时,却已经延误了战机。联军利用这一转瞬即逝的喘息机会,得以实施从海上撤退的“发电机计划”,英法军队扼守敦刻尔克直至,在此期间,他们利用战舰,渔舟、帆船,三桅船以及其它海运工具将32.4万人,其中法军8.5万人撤过了海峡。撤离的英法军队虽然被迫弃掉了全部装备辎重,然而却毕竟保留了有生力量,以致他们随时都会重新具有抵抗德军对英国本土发起入侵的能力,甚至还可能重新越过海峡,卷土重来。然而事实上历史也证明了:没有1940年的盟军在敦克尔刻的顺利大撤退,就没有后来1944年的盟军在诺曼底顺利进行的大规模登陆!

( 2 )1942-1943年间德军遭遇的挫折分析及深层探讨

1941-1942年的苏联正承受这这场战争的主要压力。虽然德国的东线力量已经在逐步被削弱,但是德国仍然发动了一系列的战役继续对苏联的进攻。1941年12月25日,当日本对珍珠港进行空袭后,使得美国也加入了这场战争,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化。此外在北非的德国非洲军于1942年夏天推进到了阿拉曼一线,从1942年8月开始,英军开始逐步击退德军。1942年11月,美英盟军在北非的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1942年11月19/20日,苏军将德第6集团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最终德军第6集团军于1943年一月底/2月初投降,最初的23万德军只有9万人被俘虏。1943年5月13日,困守在突尼斯的13万德国士兵和18万意大利士兵投降。

在1943年的最初5个月,德军损失了超过70艘U艇。邓尼兹命令于1943年5月24日暂停在大西洋的破交战,封锁英国失败。1943年7月实施的“城堡计划”德军集中了超过3000辆坦克和1850架战机却没能突破苏军在库尔斯克的战线,这也是德军在东线的最后一次战略进攻。1943年7月10日,盟军在西西里登陆,用了38天的时间占领了全岛,这样盟军就获得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出发基地,他们的远程轰炸机可以威胁整个第3帝国了。1943年夏,德军必须从本来就很紧张的东线抽调部队投入意大利和法国南部。1943年9月3日,盟军登陆意大利本岛。1943年9月8日意大利宣布投降,并于1943年10月13日对德宣战。至此美军的地面作战陷入停顿,直到44年的西线登陆开始才重新开动。因此成为了日后被称为渔翁得利的有力证据。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各个战场就不难发现1942-1943年间的德军已逐渐陷入被动局面,理智的人便会看出胜利的天平已开始向同盟国方偏转,轴心国的大厦即将颓塌。那么就让我们对1942-1943这段二战最关键的时节各个战场上的德军遭遇的挫折进行一下综合分析及深层探讨。

1 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德军的失误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顿河以东约60公里处,是苏联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转运站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当时的设想是:夺取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切断伏尔加河的交通命脉,夺取巴库油田,乌克兰的小麦和顿吧斯的煤。再向东北迂回包抄莫斯科,南出波斯弯与日本会师印度洋。按照的要求,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战计划,代号“勃劳”。其主要内容是:战役由博克元帅发动(但在其攻下沃罗涅日后,被撤职),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为左翼,鲁夫第17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哈尔可夫南面和塔甘罗格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进攻,占领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向高加索进军;博克B集团军群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为左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库尔斯克南面和哈尔可夫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突击,占领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进。但在此时和他的高官们却犯了一个关键性错误:在继续行军高加索的同时,再向斯大林格勒进攻,这样使得原本已是兵力没有富余的德军进一步分散了兵力(如同当年分兵同时进攻乌克兰和列宁格勒一般)犯了兵家之大忌。

库尔斯克战役前后的战略、战术分析

众所周知,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军与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也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集团会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将这场会战称为苏军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的重要里程碑。而苏联人对库尔斯克战役结果的评价更是对苏联一方是极为有利。如《卫国战争简史》这样论述道: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苏联军队消灭了敌军30个师,法西斯德国损失了大约500,000名官兵、1500辆坦克、超过3700架飞机……德国法西斯元气大伤。整个世界都为红军相对于德军在战斗艺术、武器和战略指挥上的优势而折服。战略独创性已经牢牢地扎根于苏联武装力量之中”。

但是如果我们用相对客观的态度去分析这场战役,也许就会得到另一种答案。首先笔者尽可能详细的列出当时战役双方兵力的对比,即1943年4月10日时,在库尔斯克凸出部上的兵力和装备对比已经变成了对苏联一方有利。根据苏联的统计,当时红军在这里总共有958,000人、11,965门大炮和迫击炮、122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1130架作战飞机;与此相对应的是,德军总共有大约700,000人、6000门大炮和迫击炮、10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以及1500架作战飞机。此外,距离库尔斯克弧形地区不远的苏军预备队方面军(草原)还有269,000名官兵、7406门大炮和迫击炮、12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177架作战飞机。同时,苏军在苏德战场上所有的预备队加起来总共有469,000名官兵、8360门大炮和迫击炮、9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587架作战飞机。与之相比,德军预备队总共有60,000名官兵、600门大炮和迫击炮、2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作战飞机根本没有)。一直到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德军预备队的数量实际上没有什么变化。(附:苏德部队总人数的比例为1.8∶1、大炮比例为3.2∶1、坦克和自行火炮之比为1.3∶1(从各方面来说对苏方都有利)。仅在空军方面,德军占有优势,但比例关系也只是为1.1∶1)

9楼

至于发动库尔斯克战役当时对德军究竟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还有德军为什么对战役一拖再拖,除了众所周知的德军为了获得更多新型坦克及战机所耗费的时间外,那就是德国元首的优柔寡断。据战后古德里安证实,在1943年5月10日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他曾试图说服放弃向库尔斯克进攻的计划,因为实现这一计划存在着许多障碍。古德里安否决了В.凯捷利的意见--他认为德军应该从意识形态方面发起进攻,同时古德里安指出,”库尔斯克是否在我们手中,这跟世界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回答说,当他考虑这一进攻计划时,感到腹部一阵巨痛。因此,这证明对战役的成功没有十分把握,于是便把它的实施尽可能往后推迟,而事实上也就是因为他的信心上的动摇最终酿成了战役失败的恶果。

从战略战术,战术战略,双方将领的指挥艺术上角度来看,本来的胜利者应该是德国,而不是在中前期就已经损失超过百万(还是保守估计)部队,甚至已经投入了所有战略预备队的苏军。相反的德军在此战中并非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损失惨重,以至于元气大伤,甚至整个战役结束也仅仅阵亡了8万人。而且由于曼施坦因等人的艺术般的指挥,德军在战役后期胶着状态中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战略预备队,精锐装甲军团30万),这些部队在德军后期进行防御战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事实上战役一开始苏军的防守和进攻就都很被动,尽管其在人员和武器上占有优势,他们的数量是德军的2到3倍,但实际上他们屈从于德军的意志,同时被迫在那些从德国人的作战部署来说很容易防守的方面军扇形区域发动进攻。而当战役进行到了最激烈的时节德军的部队仍能顶住苏军进攻,并反击取胜,遭受重创的苏军被迫不断向扇形区域增兵,但形势仍没能得到根本好转。

很多人相信库尔斯克会战中最负盛名的普罗霍罗夫克坦克战苏军取得了大胜,如苏联的观点认为德国人于1943年7月12日似乎在普罗霍罗夫克损毁了300~400辆坦克---但这只不过是苏联坦克指挥官在通报中所做出的诗人般的夸张。在普罗霍罗夫克城下与苏军近卫军第5坦克集团军交战的德军第2坦克兵团事实上只损毁了5辆坦克,另有38辆坦克和12门突击火炮损坏,而据苏军的通报资料显示--这与德军的得到的数据相一致--仅苏军近卫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3军一个军就损失了不下33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与此同时,苏军占据着是对手几乎4倍兵力的优势--同时拥有两个罗特米斯特罗夫机械化坦克兵团--用1000∶273的比例来对付德军。可就即便是这样苏军仍然没能取得胜利,他们被迫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要知道根据苏军的最高统帅部的部署,该坦克集团军本是用于参加反攻并且本来要被派往哈尔科夫的,而这一次严重的损失这下又得给它大大地补充兵力。而本来已被最高苏维埃决定要撤职或是送上法庭的罗特米斯特罗夫,却因为德军后来停止进攻计划而逃过了一劫。

事实上真正使德军最终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德军在此次战役中将领指挥的失利,而是由于缺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英美联军已于7月10日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的情势恶化。当时认为德军必须要抽调兵力到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因此“堡垒”作战可能被迫停止。但形势并不是如此严重,而且正相反德国最伟大的战略.战术家曼施坦因则认为德军已经到了胜利的边缘,因为他手里还有整整三十万的战略预备队还没有使用,苏军此时却已经无军可调。至12日的战斗后,一线德军依然拥有较强的作战实力,并在以后几天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围了苏军的几个步兵阵地,占领了一些极有战略价值的高地,而且苏联已经无力挽回即将失败的颓势了(当时朱可夫已经在准备自杀或者上军事法庭了承担责任了)。

但就在这时决定放弃,他将本来能决定战役胜负的预备队调离到了西线,而把库尔斯克战役最初的全部构想和曼施坦因利用超乎完美的战术苦战的成果,完全地丢弃了。

虽然德军放弃了最后一次大规模战略进攻的机会,但他们也给予苏军以极大重创。直到1993年,苏联关于库尔斯克战役中苏军的人员、坦克和飞机损失的官方统计数据才被公布出来。以前,德国的损失被苏联历史学家夸大了很多倍。据他们的估算,德军损失了大约500,000名官兵、15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以及3700多架作战飞机。这些数据与真实情况相差很远。据法西斯德国最高统帅部提供的数据表明,在1943年7月和8月间,德军在整个东线战场损失的人员中阵亡68,800人、失踪34,800人以及伤病434,000人。德军在库尔斯克弧形地区的损失据估算占到整个东线战场损失的2/3。因为在这期间,顿涅茨克流域、斯摩棱斯克地区和北方战区(姆加地区)都在进行着最激烈的战斗。这样,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人员损失里阵亡、失踪以及伤病人数大致可以确定为360,000人(其中阵亡约8万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是500,000人。德国空军的损失还要小得多。根据德国弗赖堡的军事资料室的有关文献资料显示,在1943年7月和8月间,德国空军在东线战场的损失只有1030架作战飞机,同时,甚至在所有战区的损失总数也不超过3213架作战飞机。这样,苏方所说的数据,即敌人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被击毁了3700架飞机,就纯属是天方夜谭。这一数据是根据苏联空军战时指挥部的报告提出来的,在那里经常会把敌人的损失夸大好多倍。

注:1.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档案馆的一份有关德SS装甲军的秘密文件显示。

首先,德SS装甲军并非像史料所记载的那样拥有700余辆坦克,即使是在战役开始之前,SS装甲军也不过只有211辆具备完全战斗力的坦克。

其次,在12日的战斗中,SS装甲军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损失惨重。根据一份德军1943年7月13日的内部统计,SS装甲军在这场战斗后尚有163辆可以战斗的坦克,仅仅损失了48辆。这同苏军第5装甲军的损失比起来要小得多。

2.1984年的一本苏第5坦克集团军二战史记载,该军在12日的战斗后仅需要大修的坦克就有400辆之多。尽管书中并没有记载苏军损失的坦克数量,但这一数字已足以证明,苏军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3.一些苏联时期的原始材料中甚至有这样的文字:“第5坦克集团军在这次遭遇战中损失约650辆坦克,由于无法恢复攻击能力,已将剩余坦克编入步兵连队。”

综上所述: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同当年严寒帮助苏联人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一斑,此役的错误最终葬送最初库尔斯克战役的全部构想,当然对于德军来说库尔斯克战役的失利后果也是极其可怕的,从此纳粹德国便再也没能在东线占得战争主动权。但由于苏军方面的损失过巨(保守估计,苏德两国人员伤亡比为7:1,战机损失为20:1,坦克和自行火炮损失为6:1),从而引起了国民的严重不满,才使得库尔斯克战役的地位低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莫斯科保卫战。

3 北非战局对欧洲战场的影响

1942年1月下旬,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从布鲁加港开始了进攻,2月占领班加西并控制了整个昔兰尼加。6月突破英军加查拉防线,并攻占托布鲁克,迫使守军投降。7月追击马特鲁之溃军,越过埃及边境,直逼英军北非最后一道防线——阿拉曼防线。隆美尔“非洲军团”的之所以取得胜利,关键在于凯塞林第二航空兵团瘫痪了英国马耳他岛空军基地,获得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并对地面战斗实施了火力支援,以及保障了地中海航线的畅通,使得隆美尔“非洲军团”作战物质得到及时补充。(“大力神”计划)

而当美国在5月初决定将用于中国远征军的地面装备和作战飞机紧急调往北非后,形势立刻发生逆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相持阶段,英军马耳他岛的空军基地重新活跃,英国空军迅速掌握了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几乎完全切断了轴心国地中海航线,使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得不到装备和燃料的补充。在8月最后一个星期里,英军获得50万吨补给品,而德意军队只获得1万吨补给品。在坐以待毙的前景威胁下,隆美尔被迫同英军在阿拉曼一线展开决战。丧失制空权和燃料短缺的“非洲军团”在决定北非命运的阿拉曼和哈勒法战斗中岂有不败之理?

1942年1月下旬,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从布鲁加港开始了进攻,2月占领班加西并控制了整个昔兰尼加。6月突破英军加查拉防线,并攻占托布鲁克,迫使守军投降。7月追击马特鲁之溃军,越过埃及边境,直逼英军北非最后一道防线——阿拉曼防线。隆美尔“非洲军团”的之所以取得胜利,关键在于凯塞林第二航空兵团瘫痪了英国马耳他岛空军基地,获得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并对地面战斗实施了火力支援,以及保障了地中海航线的畅通,使得隆美尔“非洲军团”作战物质得到及时补充。(“大力神”计划) 而当美国在5月初决定将用于中国远征军的地面装备和作战飞机紧急调往北非后,形势立刻发生逆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相持阶段,英军马耳他岛的空军基地重新活跃,英国空军迅速掌握了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几乎完全切断了轴心国地中海航线,使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得不到装备和燃料的补充。在8月最后一个星期里,英军获得50万吨补给品,而德意军队只获得1万吨补给品。在坐以待毙的前景威胁下,隆美尔被迫同英军在阿拉曼一线展开决战。丧失制空权和燃料短缺的“非洲军团”在决定北非命运的阿拉曼和哈勒法战斗中岂有不败

11楼

隆美尔元帅自己的日记曾这样分析阿拉曼会战失败原因:“英国人的空中优势,已经使我们过去战无不胜的战术规律,都随风飘去了。除了我们自己也有一个强大的空军以外,对于敌人的空中优势,就再也找不到第二个真正的答案。在今后的任何会战中,美英空军的力量会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由于没有命令凯塞林第二航空兵团完全瘫痪英国马耳他岛空军基地,或者出动空降伞兵将其完全占领,从而导致后来英国空军迅速掌握了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几乎完全切断了轴心国地中海航线,使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得不到装备和燃料的补充。可以说“大力神”计划的终结直接导致了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在阿拉曼的惨败!

分析至此,不难发现,北非战局彻底逆转取决于制空权,英军获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是在美国大量飞机坦克支援下获得地面和空中优势!而北非的陷落的直接后果就是------盟友意大利的背叛。更为严重的是盟军44年的西西里岛登陆和意大利的背叛致使德国战略后方(奥地利和匈牙利等国)的暴露,因为它们已被纳入盟军的空袭区域(至于这个后果的影响我们在下面也会作详细分析)。

4 大西洋破交战的终果和源头深思

同样曾经驰骋在大西洋海底的德国“狼群”也遭遇到了最严重的打击,盟国的新型反潜装备的不断列装使得其生存犹为艰难,大西洋破交战也于43年5月24日暂停并宣告失败,但是除了这些一个德国海军崩溃的根本原因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事实上盟军很早时候就已经确定了战略轰炸的优先目标。这些计划的起草早在美国加入这场战争以前就开始了。所以当美国正式加入战争的时候,详细的轰炸计划就已经放在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案头了。计划确定从1944年中期(甚至更早,在1943年中期)开始进行的战略轰炸的优先目标顺序是

(1)战机生产加工工厂;

(2)飞机发动机工厂;

(3)U艇基地以及船坞;

(4)交通运输线;

(5)石油,铝和橡胶的生产基地

请注意第三条:U艇基地以及船坞。事实上战争后期德国海军列装了多种十分先进的潜艇,已盟军当时反潜水平对之根本毫无办法,可为什么它们没能大量装备德国海军,原因也很简单,就是盟军的轰炸至少使得德国新型潜艇的列装晚了近一年,更为严重的是44-45年间德国U艇基地以及船坞也因此损失了90%以上。(丘基尔战后曾这样说:如果让这些德国的新“狼群”进入大西洋,那么欧战至少要再脱上两年。)

5 综合分析东西线战场形势的对比

1943年11月3日,由签发,约德尔起草的关于西线作战的第51号指令,这样分析:东方的威胁依旧存在,但更大的危险正在西方显露出来,英国人会再次登陆!东方幅员辽阔,充其量就是丢掉大片领土,这对德国没有致命危险。而西方截然不同!如果敌人在我漫长的防御线上打开一个缺口,其后果不可忽视!

( 3 )盟军战略轰炸的作用----------彻底摧毁德国的工业尤其是与军事相关的工业基础

随着意大利的投降,盟军已能威胁到奥地利---------这一“帝国的防空洞”(其工业已经完全融入德国的军事工业之中),由于奥地利具有战略价值的目标越来越多。其中飞机制造工业是列在第一位的,首先是有“帝国最大的战机制造厂”之称的维也纳新城飞机厂(WNF) ,它负责Me-109的最后组装。WNF在1942年共计生产了14000架Me-109,占了德国这种战机产量的50%,另外在Erla和雷根斯堡则有梅塞施密特的两个工厂。在1942年12月它们可以每月生产150架,到了1943年7月则达到了每月280架,其中只有20架是修理的。此外维也纳新城还生产了全德国25%的FW-190。维也纳新城的另一个重要的工业目标是属于亨舍尔康采恩的Rax工厂。在这里在1943年夏天以前就开始准备一个庞大的计划,它具有在德国军事工业中最高的优先权,即A-4 (V-2) 火箭的生产,由于这些火箭对盟国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盟军选择了对之的优先轰炸。(这个事实顺便驳斥了那些对V-2不屑一故的人的看法)

另外的重要航空军事工业目标有哈尔兴(Haersching,生产Me-328),克拉根福(Klagenfurt,Me-109的最后组装),维也纳南郊的施魏夏特 (Schwechat,生产He-162),措尔法兴(Zwoelfaxing,生产He-177),辛特尔布鲁赫 (Hinterbrühl,生产He-162),梅尔克(Melk,生产He-162)以及在耶恩巴赫和斯特拉斯福的梅塞施密特分部,在维也纳的亨舍尔分部,在哈莱茵,巴德,格拉茨,斯泰尔地区和维也纳新城的飞机发动机制造厂,它们也同时生产滚轴和汽车。

(这有一组数据,能充分说明盟军的战略轰炸的目标和暗示的作用)

其它的重要目标列表:

在林茨的金属工业,包括赫尔曼·戈林工厂(今天的VOEST);

在林茨的化学工业和在穆斯比尔包姆的多瑙化工厂;

石油工业:

1.Zistersdorf的油田;

2.Wien-Floridsdorf的炼油厂;

3.Wien-Kagran的炼油厂(Vacuum Oil AG);

4.Wien-Lobau的炼油厂(Ostmaerkische Mineral?lwerke AG, Wintershall AG);

5.Vuesendorf的炼油厂 (Fanto);

6.Korneuburg的炼油厂 (Creditul Minier);

7.Linz的燃料生产厂 (Hermann-G?ring-Werke);

8.Moosbierbaum的燃料生产厂 (Donau-Chemie AG);

9.Schwechat的燃料生产厂 (Nova Oel und Brennstoff AG)。

SDP公司、亨舍尔公司、Graf&Stift公司和Saurer-Werke公司在维也纳以及SDP公司在格拉茨、斯泰尔和维也纳新城的作战车辆生产基地。

Linz的Hermann-Goering-Werken(坦克生产基地) 和St.Valentin的Nibelungen-Werken(突击炮生产基地)。交通运输线路也是轰炸的主要目标,首先是:多瑙河上的船运航线,这是罗马尼亚油田石油的主要运输路线;铁路干线以及其上的可视目标。

它们依次是:

1.火车站

2.铁路调度设施;

3.维修工厂;

4.桥梁;

5.机车(低空轰炸)。

轰炸奥地利,使当时在奥地利生产的大量ME配件无法输送至德国或者是准时的组装,给予了德国空军严重的打击。另外从航空汽油的产量上也能够看出此种打击的严重性。德国飞机燃料的产量在1944年4月还能达到175,000吨,到了44年7月就只有30,000吨,而这个数字在44年9月份更是下降到了只有5,000吨。由于飞机燃油的产量取决于炼油加工企业的运作情况,在盟军的强烈轰炸下,这些产量下降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以至于盟军在战争结束后在奥地利的机场发现了总数多达400架完好的德军战斗机由于缺乏燃料而无法升空作战。美英还轰炸了德国主要的稀有金属产地挪威的克纳本矿山,导致了战争后期德军装甲车辆的装甲防御能力大大的下降。如果说苏联人在东线的战斗击败了德国的军队。而美英的战略轰炸则彻底摧毁了德国赖以发动军事作战的军事机器。最简单的就是在44年初原本就应该批量装备部队的虎王,到了二战末期的产量不过月产不超过50辆(虽然德国军事机器生产复杂,可是真正导致其无法量产的致命原因恰恰就是美英的战略轰炸)。

以德国后期战车主要装备的梅巴赫HL-210/230型发动机而言(至于为什么要选它,有些二战兵器常识的人应该都知道,二战后期德国的豹和虎王都采用同这种发动机作为动力。个人一直觉得奇怪为什么让重型坦克用中型坦克的发动机,难怪其机动性不怎么样),其在德国的总厂月产量在44年计划是月产量应该超过或者接近500台,在捷克的公司月产量则应该超过70台。因为1943年梅巴赫公司和其下属的子公司共生产了超过4346台该型发动机,在1944年的前四个月便生产了2973台,但是4月经过美英的空袭其的生产完全停止,直到10月份才小规模的恢复生产,到1945仅仅只有87台。也就是说44年到45年其一共提供只提供了3千多台,这也就是44年,45年豹式坦克和虎王一共装备的数量。(当然还有汽车联盟生产的一部分该型发动机,不过可惜的是很多用于坦克歼击车而没有用于坦克的生产)而其原因正是因为美英空军的大轰炸导致生产的分散化和生产效率的降低,其在捷克的生产厂甚至由于空袭从来就没有达到过月产量70这个目标。

另列出43到44年德军坦克产量

型号 数量

43 豹(我不喜欢称之为黑豹) 2600余辆

4型坦克的H型及J型 3000余辆

其他4型坦克 3000余辆

虎式坦克 1000余辆

44 豹 3740辆

虎王 489辆(至45年2月)

4型坦克 1000余辆

近期国内汽油价格节节上升,如果汽油价格突破7元,甚至更高,我们国家有车族会有何反应?

没啥反应,多坐公交,少开自家车。

因为从世界范围看,中国能源价格是处于较低的水平,这样不利于节能环保。中国的能源价格目前是属于管制的,但是市场化改革也在持续推进,上涨趋势是显而易见的。

在美国,普通汽油2.77美元/加仑,一加仑等于3.785升,折算下来,与中国接近。但是美国是汽车国家,人民对汽车依赖程度高,政府也只能竭尽全力维持能源低价。

全世界都在诟病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再看看崇尚环保的欧洲大陆,德国每升95号汽油的价格达1.31欧元,普通汽油1.29欧元,柴油1.14欧元,换算成人民币,普通汽油12块/升。这在欧洲大陆还不算最高的。

世界其它地区(除了石油生产国)的汽油价格基本介于两者之间。

中国的汽车排放标准都是以欧洲为蓝本,能源价格未来肯定也是向欧洲靠拢的。所以,不但现在会涨,将来还会慢慢涨。

为什么德国放弃了使用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

为了应对环境的恶化,全球都在寻求新型的生物燃料去替代传统的汽油,其中被大家广泛接受的就是乙醇汽油。我们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大国,近年来也是妥妥的环保小标兵,所以也在加大推广乙醇汽油的力度,为全球的环境治理出一份力。小伙伴们再仔细回想一下,说德国放弃使用乙醇汽油的消息你们都是从哪里看到的?有没有稍微正规点的媒体报道过这件事?坐稳了,我来告诉你们真相。 德国不但没有放弃使用乙醇汽油,相反现在的乙醇汽油市场占有率已经超乎你的想象。

我们先来看11年前的这条新闻,德国每日镜报Tagesspiegel在2008年4月4日发布新闻,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德国大媒体都报道了这件事,比如汽车画报Autobild,世界报Welt等等。标题是“Gabriel stoppt Biosprit-Pl?ne”,翻译过来就是加布里尔停止生物燃料计划。

我概括一下具体意思,就是说德国在本世纪初就制定了一个生物燃料计划,要在2020年将碳排放减少40%,所以在2008年以前就开始推广乙醇汽油了,不过当时的乙醇含量还只是5%,在德国的汽油标号就是E5。

按照计划是要在2009年的时候进一步推出将乙醇含量提升到10%的汽油,也就是E10。不过在2008年的4月4日,德国当时的环境部长西格马·加布里尔宣布暂停推出E10的计划,理由是他觉得需要再验证验证。所以这里就能看出来了啊,德国在当时并不是要放弃乙醇汽油,而是暂停将乙醇含量从5%提升到10%的计划,这完全是两个概念。

国产95号汽油与德国进口汽油差距有多大?实验之后,差距太明显!

国产95号汽油与德国进口汽油差距有多大?实验之后,差距太明显!

说起汽车燃油,国内虽然大部分依靠从国外进口,但进口来的原油还需经过重新炼化,才能变成我们平时所需的汽油或柴油。但一直以来,都说国内的汽油质量比很多欧美国家差,容易产生发动机积碳,这也是很多进口车型都建议添加更高标号汽油的原因。

那么进口汽油和国内的95号汽油究竟有多大区别呢?近日,有位黑龙江车主,用从自己车里抽出来的95号汽油和从德国进口商品车里抽出来的进口汽油做了个实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从颜色上来看,我们国内的95号汽油呈**状,而进口汽油更像是清水状。我们看到实验者分别把两种不同的汽油倒进两个不锈钢勺子里,然后点燃。

根据火焰燃烧的状况来看,左边勺子里的95号汽油明显要比右边进口汽油产生的黑烟要浓,而且,随着汽油即将燃烧殆尽,95号汽油产生的浓烟明显更严重,而进口汽油自始至终非常稳定。

两种汽油的燃烧速度,虽然差别不是很大,但先点着的进口汽油,火苗却是最后小时的。我们来看一下两个勺子的状况。只见盛放95号汽油的勺子比起盛放进口汽油的勺子,明显污染更严重,而上面这层黑黑的东西,日积月累就是积碳了。

实验人员分别对两个勺子用软布进行了擦拭,擦拭后的结果不出所料,依旧是盛放95号汽油的勺子难以清理。这还是表哈更高的95号汽油,可见如果是92号汽油的话,情况肯定还要更严重。至于什么原因,我们不是专业炼油的,也不懂两者之间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但请别再说国内汽油品可以与国际接轨之类的话来欺骗消费者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