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油气_北极油价会涨到多少
1.石油上涨对中国到底有什么好处?
2.原油出口为什么用桶计量而不用吨?每桶是多重?
3.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亲王——国际原油价格风暴的操盘手
4.格陵兰能否独立?
石油上涨对中国到底有什么好处?
因为中国是亚洲乃至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消费量非常大,国内原油短缺也就对外依赖较大,那么油价过快上涨,整体上利于石油上游采掘炼化企业,这些企业将从油价上涨中获取更多利润,但对于下游企业尤其是石油消费行业,则带来比较明显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航空业受损最大,此外主要以石油为原料的化纤、橡胶等行业也将面临着成本上升压力。不过从长期来看影响还是不大的,毕竟中国的能源消费中石油的比重只有18%,而煤炭则高达60%。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9-26,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原油出口为什么用桶计量而不用吨?每桶是多重?
看到这个题目,第一反映就是那个桶贵了的笑话:2008年国际油价140美元/桶时,国内油价6块多/升,2018年国际油价不到80美元/桶时,国内油价却要7块多/升,原因是桶贵了。不过玩笑终归是玩笑,因为现在的原油出口根本不是装在桶里的。陆地上的,一般都是通过输油管道运输,直接在出入口设置仪器计量(比如中俄原油管道,由俄罗斯远东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经中国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运输至大庆油田);而未接壤的比如从沙特阿拉伯进口的石油,则是通过油轮直接运输到我国的各港口,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先一桶一桶灌装,在运输的,所以目前现实中根本没有油桶影响油价的概念。
现实中我们计量一般不是用重量就是用体积来计量,很少会说用到桶,那么为什么原油会使用桶来计量呢?这其实是习惯使然。因为在早期美国人的石油是用桶来计量的,现代石油工业诞生之地的宾夕法尼亚州,1859年,德雷克们用机井打出石油后,仓促间人们直接用各类桶来盛装石油。不过杂乱的度量衡不单给买家造成困扰,也成为政府立法和课税的麻烦。根据一般规律,当行业发展到相当程度,统一标准势在必行。因此最终美国人制定了42加仑制式的桶空重64磅就成为了标准(主要系这个体积大小的桶)适合放置在平板火车上,当时一节火车刚好可以放置20桶,在拉到港口运输到各地。随着技术的发展,虽然后来先后诞生了管道运输以及油轮运输,但是由于习惯使然,美国人仍然习惯按照桶来计量。
如果说美国不是世界第一强国,那么桶计量的只会在美国,因为后续发展的很多其他国家并不使用桶计量,比如日本东京交易所的原油期货目前仍然是按照国际单位千克计价,但是二战后,随着美国的崛起以及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之后,美国操控着世界主要的原油出口,世界其他各国也就慢慢被迫接受以桶计量的原油了。
目前标准的1美制桶=42美加仑=158.98公升;至于说多重?这个不一定,因为不同产地的石油密度、品质不一样,因此在同等的容积下,重量也会出现偏差;目前而言,一桶石油平均的重量大致在0.137吨,也就是说1吨石油大概需要7桶石油。
为什么说: 原油出口要用“桶”统计而不用“吨”计量,我们中国的原油计量单位是“吨”,那么,对于西方而言,西方国家的石油计量单位为“桶”,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其实,我个人觉得:对于西方人而言,用“桶”计算原油出口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我个人觉得石油之所以用“桶”作为计量单位的原因是我国进口的大量使用,目前都在欧美等西方国家手中,那么,为了方便他们的计量单位,也为了符合他们的交易习惯,他们就把原油规定为桶,而不是吨。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吨是质量单位,桶是一个体积单位,那么,我们大家都知道,由于不同产地的石油,密度是不同的,每一桶石油的重量也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在清朝的时候,山西商人交易的银子其纯度为为99%。但是,岭南地区也就是现在的福建地区人们所使用的银子的纯废可能只有97%左右。
再加之,由于原有的密度,如果用吨算的话,那么,它的质量可能有些误差,但是,如果用桶计算的话,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密度上有一个换算公式,所以在这就不用解释了。
总之,就是对桶这样单位是体积单位,质量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还有着较为复杂的换算关系,有些是不同产区的油密度不同,所以,为了方便用桶作为计量单位。
也就是说有体量单位作为原油交易的计量单位的因为是一桶油的质量,不同质量、不同的体积是因为密度不同,但是,它的体积也是是相同的。
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 原油这个东西掌握在美国人手里面,二战期间,石油的计量单位根据国际上的换算单位并不是用“桶”来计量的,而苏联则是用“吨”来计量的,但是,美国人当时为了便于石油的交易用“桶”作为计量单位,为了运输也为了交易方便。
所以,桶这个单位作为计量单位用着用着就习惯了。
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原油可以说用桶计算起来更为方便,但是,为什么要用桶计算了?
其实, 说白了,桶作为计量单位,对石油贸易交易是十分有利的,因为桶就如同商品的集装箱可以大规模的在海域和陆运之间调度,而且计算出售很方便,如果用工作量“桶”作为计量单位的话,由于密度的不同,其交易难度是大大增加。
这是趣事!原油为何统一用“桶”计量?而汽油一般用升计量?
一切源于习惯做法!
盎司; 黄金重量单位(1盎司=28.3495克)。一般人熟悉克的概念,对盎司感到生疏,但黄金玩家不会混淆。
克拉 ;钻石重量单位(1克拉=0.25克)。不少人误以为克拉是计算钻石大小(体积)的单位。但钻石玩家不会混淆。
英尺; 长度单位,一英尺=30.48厘米。(据说;十三世纪初,英国尺寸长度混乱,引起交易纠纷不断,英国约翰国王召集大臣们讨论一尺应该多长?没扯出结果。约翰王愤怒跺了一脚,指着他的脚印说;“这就是一尺”,于是,英尺长度就确定下来了。
英码; 长度单位,一英码=91.44厘米=3英尺(据说,码的长度确定与英尺长度确定类似,亨利国王伸直手臂,竖立大拇指说,从他的鼻尖到他的大拇指尖的距离就是一码!于是大臣们赶快小心翼翼丈量并确定下来)
米(公尺) ;法国人玩法。法国科学院将从北极点到赤道经线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规定为1米,并于1799年在法国法定使用。奠定了今天国际长度公制(十进制)基础。
公斤(千克) ;法国人玩法。法国定义了“米”的长度,就按“十进制”定义了分米。法国规定在4℃时,1立方分米纯水的质量为1公斤。并用铂铱合金制了一个高度、直径都是39毫米的圆柱体代表这个质量。这个“金属疙瘩”至今是公斤(千克)的基准物。
这是美国人的玩法,由于美国控制了世界原油买卖,原油用桶计量成为通行做法。
例如;买一船原油,船轮的油仓体积固定不变,一口气灌满了就知道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快速折算出是多少桶。若要实际称重是多少,则比较繁琐。
1升90号汽油平均重0.72公斤:92号重0.73公斤; 97号0.737公斤。看来,价格与重量还是呈正比关系。
看到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懵,今天我来向大家解答,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桶(Barrel)是目前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原油期货计价单位,如布伦特(Brent),美国德克萨斯西部中质原油期货(WTI)以及OPEC一揽子参考价格(OPEC Reference Basket)都是基于桶这个计量单位。三种期货合约交割量几乎占据了全球全部份额。当然还有一些区域性的原油期货不是按照桶计价,如日本东京交易所的原油期货是按照国际单位千克计价,但是成交量和前三种没法比。所以这里要说的是原油按桶计价虽然不是国际强制规定,但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
最大的误区是有些人觉得原油的实物交易是用桶装的,这个是最大的误解。现在原油主要靠管线运输,从油田运到炼油厂或者出口港;
在石油开采中,最早用来盛石油的工具就是桶。不过那个时候的桶仅仅是一个工具,并不是用来测量体积的。后来,久而久之,大家就渐渐形成了用木桶装载石油的习惯。最初的石油交易也是以桶为单位来计算的,渐渐的桶就成了全世界普遍接受的石油计量单位了。
当然,这是全球所有国家都是用桶这个单位,用于计量石油的。我国就是个例外,使用的是吨。官方在发布相关数据的时候,也是使用吨这个单位,比如我国去年一共进口的原油46190万吨。
要准确记住1美制桶=42美加仑=158.98公升,并且了解每桶原油的重量平均为0.137吨,对于普通人可不是容易的事。就连前苏联和中国这样习惯采用公吨计量原油的国家,参与国际交易也不得不屈从“美制桶”的强大传统。不同地区开采出来的原油密度是不一样的,例如国内大庆油田开采的石油7.31桶一吨,而胜利油田的原油密度较高,6.93桶就可以达到一吨。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吧。
评论员小韩;通常情况下,中东的一桶原油约为为42美加仑或35英加仑,即158.9升。而1吨原油大约为7.35桶。桶”是西方国家的石油计量单位,“桶”不仅方便石油的运输,也便于石油交易,因此被广泛接受。
首先要说明一点,吨是质量单位,而桶是一个体积单位,与集装箱一样。由于不同产地石油的密度不同,每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一样。。
美国使用“桶”作为单位是为了运输方便,在最初的时候石油确实是使用桶来装运的,油桶也就成为美国石油的计量单位。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也是世界前十大石油出口国之一,并且石油贸易是跟美元直接挂钩的,石油价格也是由华尔街操纵的,因此其他国家被迫接受“油桶”这个单位。
很多人认为,在全球化贸易时代,使用“油桶”作为计量单位对于石油贸易是十分有利的。因为油桶就如同商品的集装箱,可以大规模的在海域和陆运之间调度,而且计算出售也很方便。
但是其实现在的石油早就已经不再使用油桶来运输了,现在的石油都是通过管道,直接从产地出来直接输送到港口装船,然后在运送到目的地港口,再由管道送到储存罐。我们平时在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运油的油罐车,但从来看不到拉着油桶运输的大货车
文/漂流的亚特兰蒂斯
该问题比较普遍,本人正好在该行业,这里就给大家解释一下。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澄清几个问题,或者说误解。
说了这两个问题之后,我们接下来看为什么原油进出口要用桶来计价,其实不仅仅是进出口,北美地区的油田产量都是以桶为单位。
最早开始使用“桶”来计量原油的是美国,准确的说是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1859年美国的第一口油井在宾夕法尼亚州完成,之后就迎来了19世纪60年代的石油开采热潮。
当时的原油产量不断增加,但是却没有标准的容器来装这些原油,因为当时美国的石油工业刚刚起步。所以当时的石油开采者便用盛装其他产品的桶来装石油。这些桶的形状大小不一,用处也不同,酒桶、鱼桶还有装糖浆和松节油的桶,总之五花八门。桶的容量也不同,这就给当时的原油交易带来跟大的麻烦,因为计量困难并且造成很多争端。
到了1866年,宾夕法尼亚石油生产者注意到了这问题,并开始着手推行统一的标准。最后他们将目光投到了装威士忌的酒桶上,并决定将威士忌酒桶作为原油交易的计量单位。威士忌酒桶容量40加仑(151升),但是为了有利于卖方(因为用桶运输途中会有损失),也就是石油生产者,他们决定在实际交易中将计价容量增加2加仑(实际油量还是40加仑),也就是最终计价容量为42加仑(159升)。 最终该标准在1872年被通过,一桶等于42加仑成了美国原油计量的基本单位 。
以“桶”计量原油在全世界的推广是与美元地位的上升是同步的。 原油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几个具有国际统一定价的商品,并采用美元计价 。这当然和美国国家和石油工业的强大有关,现在石油工业的绝大部分标准和 科技 来自美国,而且美国又是全球第一石油消费大国,当然具有强大的话语权。当然更重要的是美元作为全球准备货币,有其他货币难以比拟的稳定性和信用,大家都知道像美国这样的国家破产性极低,货币也稳定。所以原油采用美元计价也就理所当然,而对于石油行业美国也就顺便推行了自己的标准。
上文已经提到 一标准桶原油等于42美制加仑,也就是约159升 ,这个只是容积。但是不同品质的原油一桶的重量有差别。高品质原油,也就是我们说轻质原油由于密度低其一桶的重量要比重质油(密度高)轻。
原油的密度在0.87 ~ >1.0 g/cm3, 因此一 吨原油约等于7.2~7.35桶 。
以桶计量原油最早始于美国,用桶不用吨是因为美国的影响,原油的美元计价也助推了该标准在全球范围的推行。
主要的原油期货交易都以桶为单位。
一标准桶原油等于42美制加仑,也就是约159升;
根据原油的密度,一吨原油约等于7.2~7.35桶,也就是1桶原油等于136~138千克。
原油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几个具有国际统一定价的商品,也就是说全球任何国家只要你在国际市场上买石油,面对的都是统一的标准。
我是漂流的亚特兰蒂斯,下次见!
这是西方国家先入为主的一种计量方法。一桶容量是53加仑,一加仑为4.546升,如果盛水的话,是240公斤,油比水要轻,这就是比重。质量差的石油比重在0.8以上,如某些国产及委内瑞拉的石油,中东产石油最好,比重都在0.8以下,人们开玩笑说那儿开采的石油可以直接加进油箱。就是因为比重不同,液体要用容积来算,早期开采石油都是用大桶,习惯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油桶”是目前欧佩克和欧美等西方国家原油计量单位,同时也是全世界主流的石油计量单位。
首先要说明一点,吨是质量单位,而桶是一个体积单位,与集装箱一样。由于不同产地石油的密度不同,每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一样。通常情况下,中东的一桶原油约为为42美加仑或35英加仑,即158.9升。而1吨原油大约为7.35桶。目前纽交所一般都是使用北海布伦特原油和德克萨斯轻质原油作为标准,计算每桶石油的价格。
西方世界早在几千前就使用木桶去运送葡萄酒,其实最开始的时候中东地区的人是用陶罐去装葡萄酒,但是陶罐的密封性并不好,而除了中国以外,其他的民族又没有搞出瓷器,而即便是搞出了瓷罐,瓷罐也太容易碎了,于是中东的民族就用木桶储存和运送葡萄酒。
由于木桶是圆柱状,因此非常便于运输,因此越来越多的液体商品都是使用木桶运输,例如橄榄油。后来石油被发现后,人们开始用铁皮圆桶去装载石油。
最先使用铁桶装石油的国家就是美国,在二战之前,石油的计量单位并不统一,美国使用“桶”来计量,而苏联则是使用“吨”来计量。
美国使用“桶”作为单位是为了运输方便,在最初的时候石油确实是使用桶来装运的,油桶也就成为美国石油的计量单位。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也是世界前十大石油出口国之一,并且石油贸易是跟美元直接挂钩的,石油价格也是由华尔街操纵的,因此其他国家被迫接受“油桶”这个单位。
很多人认为,在全球化贸易时代,使用“油桶”作为计量单位对于石油贸易是十分有利的。因为油桶就如同商品的集装箱,可以大规模的在海域和陆运之间调度,而且计算出售也很方便。
但是其实现在的石油早就已经不再使用油桶来运输了,现在的石油都是通过管道,直接从产地出来直接输送到港口装船,然后在运送到目的地港口,再由管道送到储存罐。我们平时在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运油的油罐车,但从来看不到拉着油桶运输的大货车。 (今天的油轮不再是使用油桶运油了)
(咱们日常使用的液化天气和汽油、柴油都是由这种油罐车运输的)
看到这想到了一个笑话:
为什么国际油价一直呈下跌趋势,但是国内的油价并没有随国际油价下跌而相应下跌,反而不断上涨,一度每升价格达到了7元。究其原因是:油价确实下跌了,但是油桶的价格上升了。
一直以来国际贸易或者国内商品总量的结算中都是以吨、升、立方米(主要是天然气)
、公斤来计算,大家都能有明确的概念商品的重量,但是唯独是石油非要以“桶"为结算单位,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根本就不知道是多大的桶、什么材质做的、一桶多重。
那为什么石油出口非要用桶计量呢?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油资源逐渐被发现并开发出其用途后,大批资本家加大了石油的开采。但是,石油开采后并没有合适的容器去盛装这些容易泄露的液体。恰巧欧美国家都有喝葡萄酒的习惯,就像中国的酒坛子一样。大量的木质酒桶就被就地取材做了盛装石油的最合适不过的容器了,后来经过不断改进用铁质的圆桶代替了运输过程中容易破损且制造工时长的木桶。就这样,用桶盛装石油的传统就这样延续下来了。
那一桶石油重量是多少呢?
国际原油交易以桶作单位,而普通消费者又习惯的成品油计量又是以升为单位。“美制桶”是容积单位,与公制的升、立方米格格不入,与公吨等重量单位更是根本搭不上。要准确记住1美制桶=42美加仑=158.98公升,并且了解每桶原油的重量平均为0.137吨,对于普通人可不是容易的事。就连前苏联和中国这样习惯采用公吨计量原油的国家,参与国际交易也不得不屈从“美制桶”的强大传统。
但是,用桶作为原油的计量单位有其一定的劣势:
不同地区开采出来的原油密度是不一样的,例如国内大庆油田开采的石油7.31桶一吨,而胜利油田的原油密度较高,6.93桶就可以达到一吨。
石油是一个由多种重金属混合物体以烃类为主组成的碳氢化合物,在常温下以黏稠的液体状态存在。经过加工后,以其沸点和比重,燃点和热值的不同,而分为轻质油和重质油。成为现代工业,国防, 汽车 ,火车,轮船,飞机的重要燃料,助力添加剂,催化剂,防腐剂,保温材料,润滑油等等。
更是现代 社会 ,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比如各种塑料制品,各种化学用品,各种化肥,农药,杀虫剂,消毒剂……等等。当今世界各国早已将石油列入国家重要的战略能源物资,进行严格的管控。
原油出口以桶计算,除了方便,简洁,更主要是为了交易的精确,误差和损失减到最小。因为这个已经是国际惯例,所以就共识了。
由于原油比重的不同,所以,一般原油一桶的重量范围大概在138~148kg之间。一吨油按普通老百姓的概念应该是1000kg。但实际计算是这样的:比重重量为860~880kg之间,体积重量为1000立方单位。喜欢的人可以查看中国石油产品标准规范一书。
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亲王——国际原油价格风暴的操盘手
了解沙特政治的人一定都明白,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这个似乎显得有些冗长甚至重复的名字意味着什么,后一个“阿卜杜勒阿齐兹”是祖父也就是现代沙特开国国王的名讳,中间的“萨勒曼”是父亲也就是现任国王的名字,而开头的“阿卜杜勒阿齐兹”则是自己的名字。用自己父亲的名字命名自己的儿子,在阿拉伯文化当中通常都显示着男人对儿子的未来给予厚望。尽管没能在家里获得父亲最大份额的宠爱,而使得年轻的胞弟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储,但作为沙特王国 历史 上第一位执掌能源产业的王室成员,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在与石油打交道的几十年里不断证明,他有能力管理这个王国的经济命脉,甚至为全球石油工业打造新的格局。
2014年以来,国际原油市场带来的一直都不是什么好消息。沙特增产压低原油价格之后,这个严重依靠着石油收入的国家财政赤字就再也没有缺席,王储的“2030愿景”经济改革计划也在大把地消耗着尽管看起来存量不少的外汇储备;而在沙特率领欧佩克组织与俄罗斯等国达成原油减产协议之后,北极熊并没有老老实实地履行协议,反而不断蚕食着沙特在欧洲原油市场的份额——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非常确切地知道自己每天生产多少石油,同时逐渐回暖的油价也使得美国页岩油产量大幅提高,最终使得美国成为这个星球上原油产量最多的国家。
在被任命为沙特能源大臣不到五个月的时间里,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亲王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人物之一,尤其在他主导着沙特阿美石油公司这个巨无霸掀起了席卷全球石油的价格风暴之后。上个月6日的欧佩克+会议中,由于俄罗斯立场坚定地拒绝减产,而沙特领导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也不愿意在没有俄罗斯参与的情况下采取行动,会议最终草草收场。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旋即宣布,将亚洲客户的阿拉伯轻质原油官方售价每桶下调6美元,创造了这是2003年以来官方售价的月度最大降幅,而销往西北欧的阿拉伯轻质原油官方售价每桶下调8美元。这已经不是沙特和俄罗斯两国之间的较量,而是沙特向世界所有产油国的全面宣战。阿卜杜勒阿齐兹王子想告诉他们,谁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谁拥有最大的原油生产能力,谁才拥有未来几十年的原油市场走向和能源战略的最终决定权。
在这场关乎命运的决战中,沙特和执掌沙特能源行业的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几乎是没有退路的。如果在面对俄罗斯、美国或者任何一个国家时做出让步,就意味着沙特让出了国际能源市场的主导权,更失去了自己在原本已经近乎分崩离析的欧佩克中的领袖地位。成立于1965年的石油输出国诞生之初就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五国对抗由英美主导的七大跨国石油公司的工具,如伊拉克自顾不暇,伊朗忙于应对疫情,委内瑞拉空有巨大储量却没有开采能力,科威特和后来陆续参加的那些国家体量有限,这还没有算上卡塔尔这种资深搅局者和进进出出的印度尼西亚直流,原本是中流砥柱的沙特事到如今,却成了欧佩克组织最后的倔强。
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在这场既突如其来而又意料之中的战役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基于他是沙特现任国王萨勒曼的儿子这一事实,而且还因为他是沙特乃至世界顶级能源专家之一,并且在沙特的石油资讯和决策部门工作长达35年。1985年从法赫德国王石油和矿产大学陆续获得学士学位和工业管理硕士学位以后,阿卜杜勒阿齐兹曾担任该大学负责能源研究的中心主任,并在在前石油大臣、有“石油沙皇“之称的阿里·纳伊米任职期间被任命为石油大臣助理,直至2015年担任能源和矿产部副大臣。
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的几乎全部职业生涯都在沙特能源部的走廊里度过,这在那些沙特王室核心成员中并不常见。他们通常在国外受过良好教育,更愿意到外交部和国防部展示自己的如簧巧舌,或者是直接用自己从摇篮时期开始就握在手中的权利让自己成为商业巨贾,与此相比能源部的工作实在是太过朴实无华且枯燥,但这位亲王还是坚持了下来。几十年来在石油和能源行业的经验,使得他成为前任能源大臣哈利德·法利赫被免职之后几乎是唯一合适的人选。
即便是现任国王之子,即便经过了长期的积累,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在能源大臣的职位上也丝毫不轻松。作为沙特 历史 上第一位担任能源大臣的王室成员,他面对着太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沙特和俄罗斯两大巨头3月初在维也纳会议上就减产协议的争执仅仅是压垮骆驼上的一根稻草,甚至都不能说是最后一根。在2014年中期国际油价暴跌之后,沙特坚持认为欧佩克应当通过增加产量来击败所有成本较高的原油开采商,当然主要目标是那些背着巨额债务的美国页岩油企业,但由于欧佩克内部的不同立场以及2016年油价跌至每桶27美元,沙特注定无法单独负重前行。
沙漠中的王族决定求助于极寒之地的狩猎者。这是一次各怀鬼胎的联盟。一方是以沙特为首的11个欧佩克成员,另一方则是以俄罗斯为首的10个非欧佩克产油国,二者在2016年的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完成了一次仓促的会议,目标是让年初已经跌到29美元/桶的国际油价起死回生。 通过联合压低原油产量和增加战略储备,各国在油价缓慢爬升的过程中经济逐渐复苏,大洋彼岸的页岩油生产商也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但沙特坚持认为,获利最小的是自己,因为只有自己保持着骆驼一样的憨厚,不折不扣地信守着承诺,而北方的巨人不仅在背地里小动作不断,甚至连桌面上的协议都懒得谈。
一切都到了该摊牌的时候。在欧佩克生产国在全球原油供应总量所占份额已经降低到史上最低时,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决心改变这一现实,并且立刻采取行动。减产协议破裂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利用其巨大的额外产能迅速将原油供应提高至每天1200万桶,并且将出口量涨至约970万桶/天,几天之后又宣布将动用战略储备使供应量提升至1230万桶/日,并将最大持续产能提高至1300万桶/天,这一系列数字在整个近代史上都十分罕见。石油贸易公司证实,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租用了几乎所有可以租用的油轮用来向世界各地运输石油。来自扎瓦尔——世界最大陆上油田和萨法尼亚——世界最大海上油田的黑色液体几乎要将整个地球淹没,而沙特人在用这样的行动表明,如果对手不做出让步,在确认不再对减产进行谈判之后,利雅得为解决世界原油产量和价格问题不惜一切代价。
事实上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为这场战争做着准备,如果那时候他能够预见到有这样一场战争的话。筹备工作在过去几年里达到了高峰。2017年,沙特宣布将在10年投资500亿美元打造30座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计划在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3.45吉瓦,在全国总发电量中的占比提高到4%,到2023年进一步提升至9.5吉瓦,占全国总发电量10%。2019年1月,沙特宣布已收到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韩国和中国五个国家有关建设沙特境内第一座核反应堆的方案,而这样的核反应堆沙特计划建设16座。更重要的是,2019年2月沙特启动了美国以外世界最大的页岩气项目。沙特阿美公司宣布,已经发明了一种利用海水提取页岩气的有效方法,从而克服沙漠中水资源短缺的困难,与此同时沙特境内天然气田的开采也开始逐步加速。所有这一切,都是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和沙特手中的武器。
尽管挑起原油市场的战争似乎让这位亲王担任了一个不怎么光彩的角色,但这丝毫没有影响那些能源大佬们对沙特能源大臣的评价。美国前驻沙特大使查尔斯·弗里曼说,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代表着一种新现象,即沙特的“皇家技术官僚”,他评价说,这位亲王是沙特能源部内的“世界级专家”。牛津大学能源研究所所长巴萨姆·法图赫则表示,从沙特推行可再生能源改革以来,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一直是沙特能源政策的关键人物,黑金投资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加里·罗斯更是认为,“沙特没有人比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更了解石油行业”。这些人的评价中似乎都带着一些刻意恭维的成分,因为他们一定都知道,如果这位全球原油价格风暴的操盘手一旦愤怒,世界经济将会遭遇怎样的后果。
格陵兰能否独立?
翻开常见的世界地图,格陵兰岛,世界第一大岛,被西经30度经线一分为二,一半位于整张地图的西北角,另一半偏安东北。
随着全球变暖,北极航运和渔业资源等优势逐步显现,各国对北极主权之争随之激烈,格陵兰是丹麦争夺北极资源的“天然跳板”,又是美军的重要军事基地,虽然丰富的油气资源为其经济独立增添了砝码,但对于远在天边的格陵兰人而言,独立的进程恐怕不能不取决于他人的态度。
新闻地理特别策划了格陵兰专题,与您一同体会冰雪王国的今昔剧变。
格陵兰人的自我认同
格陵兰居民中,占人口大多数的格陵兰人,包括因纽特人和出生在格陵兰的欧洲白种人及两者的混血后裔,他们说格陵兰语,认同格陵兰人或因纽特人的共同情感,有独立的要求,尤其是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受现代教育的格陵兰人,逐步形成了独立的共识。
格陵兰在人种上以北美因纽特血统为主,地理上是加拿大地盾的延伸,与北美存在天然的关系。当然格陵兰与欧洲尤其丹麦更有割不断的紧密联系,因此在独立问题上的表现虽然态度积极,但手段并不过激。
1979年格陵兰自治以来,独立势力不断增长,占人口大多数的格陵兰人中存在着广泛的独立倾向。岛上三个主要政党都提出了各自的独立纲领,独立的要求很明确,2004年,独立的路线已经很清晰:就是首先取得经济独立,然后向政治独立过渡。
目前格陵兰经济严重依赖丹麦,主要贸易对象是丹麦,更重要的是每年从丹麦政府那里接受32亿丹麦克朗(约6亿美元,人均约1万美元)的拨款,约占年度总预算的半数以上。近年来北极地区的丰富油气资源引起了世人重视,格陵兰油气储量可观,又有黄金、钻石等矿藏,旅游产业发展迅速,经济上从传统的渔猎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格陵兰人看到了经济自立进而实现政治独立的前景。
格陵兰的法律地位可以从丹麦的国名“丹麦联合王国”中看出来:这个国家联合了人种、文化、气候大不相同三个部分:丹麦、法罗群岛、格陵兰,后二者是丹麦王国名下享有高度自治的领地,自治原则是格陵兰人自行管理格陵兰事务。丹麦只保留司法、外交、防务等权利:与丹麦有关的案件由丹麦司法机构裁定;格陵兰不能与它国签订有关外交关系的协议;国防也由丹麦全权负责;使用丹麦货币。丹麦承诺所有与格陵兰有关事务都将照会自治政府。
近年来,格陵兰在外交领域表现更为积极。2004年以美国为一方,丹麦和格陵兰为另一方的新防卫协议中,格陵兰成为外交谈判和协议中的正式成员,有评论认为这说明格陵兰在外交事务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性。
美军基地海上“航母”
独立不只是格陵兰人希望的那么简单,不确定因素还有很多。
对于美国而言,格陵兰在其全球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格陵兰被称为美国在北大西洋“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其在美国军事体系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1941年美国通过美丹《格陵兰防务协定》取得了在岛上建立军事设施的权利。美国在图勒强行将本地人迁走,建立军事基地,二战时主要用于气候观测。冷战期间,成为监视前苏联的一个关键岗哨。美军建设了规模庞大的设施,高峰时驻军上万。携带核武器的B—52轰炸机从美国北部基地到格陵兰实行24小时空中警戒。
冷战结束后,该军事基地可以接受和发送卫星指令,作为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的一部分,格陵兰岛的预警雷达站与阿拉斯加、英格兰的预警雷达站一起构成北方预警系统。最近美国对图勒军事基地的雷达系统进行更新和升级,使之成为保护本土安全的第一道保护屏障。
美国对格陵兰独立的态度完全取决于自身的战略利益。2001年,上任伊始的布什总统似乎“忘记”了格陵兰是丹麦领土的事实,绕过丹麦直接向格陵兰岛自治政府致信,结果引来了盟友丹麦的抗议。2004年,美国顺利通过三方协议,取得在格陵兰军事基地更新雷达系统的权利。美国的目的已经达到,短期内不会有改变其政治现状的要求。目前,格陵兰独立尚未明朗,但独立能否最后成为现实,美国的态度不可忽视。
丹麦上下态度宽容
丹麦政府对格陵兰完全独立持反对态度。但是丹麦朝野和民间对格陵兰独立的态度也都比较宽容。根据双方在谈判基础上形成的最新的自治委托文件,确定以石油开发作为改善格陵兰经济结构,减少丹麦财政拨款的重要手段。
对于丹麦而言,格陵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过去北极地区油气资源由于开采困难,成本过高,没有大规模开采,随着全球能源供应日趋紧张,油价飞涨,北极地区的油气已具备开采价值。同时,随着全球变暖,北极的航道和渔业资源等优势也逐步显现。各国对北极主权之争随之激烈,而格陵兰是丹麦争夺北极资源的“天然跳板”,同时格陵兰岛本身具备丰富油气资源,开发前景诱人。
从格陵兰自身来说,石油资源的开发,将给格陵兰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只有不到6万居民的格陵兰,可能凭借资源优势,摆脱对丹麦的经济依赖。“美国地理勘测”研究所2007年的一份报告显示,格陵兰东北部的石油天然气储量可达到310亿桶,潜在经济价值10万亿丹麦克朗。格陵兰由此可以名列全球500 个最重要石油产区的第19位。
近年来,丹格双方一直在就格陵兰的地位问题进行讨价还价式的谈判,格陵兰独立的进程一直在缓慢的进行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