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油田最新油价_利比亚石油质量有多好
1.利比亚战争对石油有什么影响?
2.利比亚撤侨成功的因素
3.关于利比亚现在的局势的几个问题和尼日利亚在此问题上的利益
4.关于利比亚的问题
5.油价是否还要上涨
利比亚战争对石油有什么影响?
2011年3月19日,法、英、美等国家开始对利比亚发动军事攻击,尽管市场对利比亚事件有所消化,但局势的迅速发展可能短期内会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受影响,其中主要是石油价格。业内人士认为,利比亚危机升级可能造成国际石油供应短期短缺,但由于地震后日本石油需求减少,因此国际石油供应总体上会保持平衡;对我国原油市场也不足以形成显著干扰。
对国际油价有较大冲击
利比亚战争爆发导致利比亚原本每天160万桶的石油产出全部中断,预计战争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而巴林的示威游行活动持续,给周边国家沙特阿拉伯和伊朗造成潜在威胁,中东、北非地区短时间内不得安宁,在利比亚战争没有停止之前,新的危机随时可能出现,这种不确定性将给原油市场形成强有力的炒作动力。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说,西方军事干预,战事及其对利比亚石油生产的冲击必将延长,油价将获得新的上涨动力。如果西方轰炸严重破坏利比亚油田和运输设施,那么除非沙特等国增产,否则油价受上涨压力影响将较大。
“利比亚以及整个中东局势的相对不稳定,对国际油价形成较大冲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夏义善表示,利比亚的危机,波及整个中东格局,对当地的石油企业形成了很多影响。目前,此事件已经波及到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部分国家和地区油价已经上升至114美元/每桶,“预计部分地区还将突破120美元/每桶”。
利比亚产油只占全球2%
利比亚资源以石油为主,探明储量约为430亿桶。石油是利比亚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该国95%以上的出口收入来自石油。但利比亚的原油产量在全世界的原油产量中占比不大。资料显示,利比亚石油产量为160万桶/日,石油出口量约为130万桶/日。
对于利比亚战争是否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石油危机?多数专家对此持否定态度。相比前三次石油主产国发生的战争,利比亚战争不足以引发第四次石油危机。一方面,利比亚石油产量只占全球的2%,即便是损失50%的产量,只占全球的1%;另一方面,经过三次石油危机后,石油主要消费国建立了石油安全保障体系,仅国际能源署就拥有约16亿桶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够满足其成员145天的进口需求,因此能够有效地降低供应短缺风险;再者,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仍然具有剩余产能,目前,欧佩克成员国剩余产能仍处在较高水平,市场调节能力明显增强。
未来油价有走低可能
虽然利比亚局势在短期内影响到该国的原油产能,给全球原油短期供给带来压力,造成国际油价大幅上扬,但是大多数专家都表示,利比亚危机对石油价格的影响是短期的,不会持续很长时间,还有不少专家认为,在近期,油价有下跌的可能性。相比日本震灾,地缘政治因素仍将是油价的重要“推手”。日本地震后,油价虽然从高位有所回落,但市场对利比亚政局的担忧并未减少。无论是出口量,还是已探明石油储量,利比亚在全球石油生产环节的重要性并不算高,但其身处中东敏感地带,内战一旦升级,市场避险情绪仍会助推油价走高。
不过,沙特已决定增产,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部分成员国也加入增产行列。短期看,石油输出国的整体增产量或将左右市场情绪。
但也有观察人士认为,地缘危机的升级是中东地区动荡因素的一种集中爆发与释放,在区域紧张氛围消散后,国际油价将重回90美元每桶左右。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利比亚撤侨成功的因素
姜声扬:我们继续《时事开讲》,在成功撤离了在利比亚的中方人员之后。这一波的中东动荡局势浪潮究竟对中国来说造成了多大的经济损失?我们在和杜平先生进行点评之前,我们请导播来看一下,我们收集到一个数据,我们看一下这个根据香港《南华早报》所收集的数据,就是中国在利比亚的投资。中交建设就48亿,这些都是以美金来计算。中国铁建52亿,在当地建了多铁路,包括从利比亚东西两端建设一条,横跨利比亚的铁路。中工集团40亿,很多房屋建设。中国葛洲坝集团8.29亿,中石油很多在当地的石油投资3.8亿,华为技术0.4亿,中兴通讯0.927亿,都是以美金计算。杜先生我们看到刚刚这么多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在利比亚投资其实不是个小的数字。杜平:不是一个小的数字,国家不大吧。海外利益所遇风险明显增多姜声扬:您认为这次损失除了刚才经济损失之外,还有哪些损失?杜平:直接的损失可以从这两天的报道可以看的出来,就是中石油这个项目受到的攻击比较多一点,包括他们很多的设施汽车包括还有个人的财产等等都受到一些影响。甚至有的工人也,当然不只是中石油了,还有其他的一些项目,其他公司的一些工人也受到影响。有的工人在微博上也写得他自己那种经历,也就可以说明这是直接的损失了。如果说你要看后续的一些损失的话可能就会更多一点,还是用中石油这个项目来讲,如果说这个项目现在持续的关闭的话,不能够持续的操作和生产下去的话,对整个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的常态就会发生变化。但是整个上对中国的能源供应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至少对目前来讲,就是整个的规划可能会产生影响,包括汽油的价格也会影响大世界的汽油价格,等等。但是这个方面可能损失还不知道,没办法估计,因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局势恢复平静,然后这个中国项目重新启动起来,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进行下去。姜声扬:您刚才提到石油的影响,利比亚的局势如此动荡的话,我们也看到利比亚局势动荡之后石油价格曾经一度飙升。但是在今天沙特阿拉伯也说他们会弥补这个损失,美国也表示他们也没有这个担心,油价也就慢慢稳定下来。但是长期来讲,你认为利比亚如果局势动荡对于全球的油价的影响究竟会有多大?杜平:肯定会有所影响,但现在目前来讲,因为利比亚它这个国家还是受到其他西方国家一些贸易商制裁以后,它就对世界石油供应的贡献不是说份额很大,所以它影响肯定是有,但是不是说非常大的影响。因为其他的OPEC组织还可以进行调节,但是对中国的经济损失可能会比较大一点,除了中石油之外,你看那么多的大的项目,钱扔下去以后,这个钱又收不回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进。那样一个项目可能对中国的海外企业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警钟。就是说现在在利比亚是这样,在其他国家可能将来还会发生,过去实际上已经发生过好多次了,特别是在非洲地区,都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所以就是说将来我们可能第三节或者有时间讲到这个问题,但是从中国且来讲,利比亚这个损失应该还是比较大。我觉得对不只是企业,对中国的外交各个方面比较要有一些新的思考,要在这样局势比较容易动荡的地区,怎么样使自己的国家利益能够得到切实的保护,这个是很大的问题。姜声扬:那您然为这次利比亚发生的事件对中国向来奉行的走出去政策会带来什么样的一个打击呢?杜平:我觉得这个打击是由于利比亚国内的政治发生动荡造成的,这一点我觉得在短期内肯定会遭受打击。但是不能够因为这个改变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整个的方向,这个方向还继续的持续下去。姜声扬:会调整吗?杜平:调整主要是在策略上的调整,包括怎么样确保自己的利益,减少它的损害程度,特别是减少在当地国家,当地的地区可能会造成的影响。这个就事先在投资之前,过去我们对所有的企业来讲,基本上就是你投资之前,可行性研究可能就不太考虑到这样的安全上的所造成一些负担。安全上的代价可能大家考虑的比较少。所以就是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更加有必要,就是说除了纯经济的这种考量之下,比较把安全这个代价考虑进去。这样的话可能会使得这个国家作出决策的时候,不只是国家还有企业,做出最后的决策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基本长期的规划。姜声扬:我们现在看到画面当中有很多的照片一一在播出。究竟我们中国在不光是利比亚,整个非洲来说还有哪些值得我们注意的投资?杜平:中国在除了利比亚之外,在其他国家,特别是非洲,这些年来非常的多了。就是说过去西方国家说中国是搞新的殖民主义,这是完全是抹黑中国了。但是真正的中国跟他们完全不一样的,你看各个行业都有,包括照片上也有的,包括农业都有了,就是买它的地种粮食,或者是种其他的食品。还有就是伐木、开矿、也有石油,帮他们建一些,投资的,不是援建了。现在帮他们建体育设施,医院等等,像这样的项目会越来越多,而且中国在这方面跟非洲国家因为长期关系都不错,而且合作的经验也比较丰富。所以在这方面,实际上很真是有很多的优势。但是现在真的是很,过去可能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就是说关系那么好的情况下,有时候反而中国在当地的工人和企业和其他的利益收到损害这受到攻击。这个是中国过去所没有遇到过的,因为当时双方的关系都非常的好,但是现在就必须要引起重视了。姜声扬:其实您很有意思,您刚刚提到中国的投资不光是在非洲,在世界各地,比方说日前我到加勒比海去了一趟,我到了很多的小岛,结果跟这个导游聊,他们发现很多的,他们说你看看这个体育馆是中国建的,那个政府的宿舍,中国的房屋也是中国一起帮忙建的。所以说中国在各地投资都很多,除了未来以后在北非这个地方要特别关注以外,在世界各地还有哪些地方哪些国家您认为值得政府要区加强关注。杜平:我觉得就是说中国基本上在基础设施,或者是能源供应等等方面,主要是集中在非洲和南美洲,拉美地区,还有中亚地区。这几块地方实际上都是政治比较容易动荡的地方。拉美比非洲还好一点,但是中亚地区或者包括巴基斯坦,还有周边的缅甸等等,像这些国家都比较容易政治动荡,或者国际关系不很好。所以它政治风险和它的安全系数,其实有很多确定的因素还是相当的多。所以我就觉得整体来讲,就是走出去的战略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中国高速崛起的时候,需要新的市场,需要新的能源和原材料等等。这个东西是没有办法,不能够因为个别的事件来影响。但是问题就是说,现在长期的战略来讲,还是需要除了经济的考量之外,过去我们没有经验,没有这个经验考虑到就是其他的安全方面的因素,这个没有考虑到的。我是觉得将来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说,必须在安全的保障方面必须有一个新的规划。包括外交上的,甚至军事方面。军事方面我们涉及到海洋,海洋上的运输等等,也需要这样的后备的力量,后盾。所以整体讲不是外交部门的事情了,不只是外交部门,还有整个国家的作为一个战略的思考,纳入一个非常重点的内容。姜声扬:您先别太深入,因为我们就来谈谈在这个利比亚事件之后,中国政府得到了什么样结论,可以摄取到什么想的教训,我们稍候再请杜先生为我们做分析。各位我们休息片刻。回头继续《事事开讲》。
关于利比亚现在的局势的几个问题和尼日利亚在此问题上的利益
下列文章来源于网络,抱歉我不记得作者是谁了……注意中的部分
因此,笔者认为,西方国家打击利比亚最深层次的意图,还是为了争夺利比亚的石油资源和借机占据利比亚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
利比亚目前是非洲第二大产油国、是世界第十二大产油国。利比亚于1955年颁布国家石油法,并开始石油勘探与开发。1959年发现第一批油田,两年后开始出口原油。利比亚原油含硫量低,质量较好。据美国《油气杂志》2005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利比亚已探明石油总储量达390亿桶;而在最新的统计中,其已探明石油总储量升至430亿桶。其中,储量超过10亿桶的油田有12个,储量在5—10亿桶的油田有2 个。BP公司《世界能源统计评论》(2007)显示,截至2006年底,利比亚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415亿桶(折合56.81亿吨),居非洲第一,世界第九。
此外,根据权威预测,利比亚未探明石油储量和可勘探潜力巨大,甚至有可能超过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而其目前已开采的石油区块仅占石油总区块的25%。如此巨大的石油资源,怎能不令西方强国垂涎?更何况,当前利比亚石油日产量为160万桶,其中140万桶输往欧洲——这一点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为此次由法国首先发动军事行动提供了注脚。
法国是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有限,煤炭资源已趋于枯竭。而美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耗国和进口国。由此分析,法国等西方诸国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量,借势出兵也在“情理之中”。
近年来的高油价是法美等西方国家急于出兵利比亚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油价自2004年出现转轨以来,一直在高位运行。国际原油基准价的伦敦布伦特原油(Blent)价格从2004年1月初的约30美元/桶,一路上涨到2011年4月15日的123.45美元/桶。
据《中国证券报》2011年4月6日报道,国际能源署认为:高油价将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国际能源署(IEA)总干事田中伸男4日表示,“原油价格维持在目前水平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令人担忧”。高油价时代的来临,已经引发投资者对正遭遇通货膨胀压力而艰难复苏的世界经济产生巨大担忧。西方国家认为,尽快控制利比亚局势将有利于稳定油价,从而,有利于西方甚至世界经济的复苏。
谋求利比亚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西方国家出兵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利比亚位于非洲北部,北临地中海,与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相邻,面积约175万平方公里。利比亚为非洲最发达、最富饶的国家之一。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利比亚是北非的一个国家,但它的北部却位于地中海航路中间,是美国、西欧、中东、西亚、南亚、东南亚、东亚海运线的必经之路,是中东石油运到西欧、美国的黄金要道。而且,利比亚东部连接苏伊士运河,扼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因此,利比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曾是欧洲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抢占利比亚这个重要的战略石油通道,符合法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实际利益。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可以大胆地做出预测:欧美各国下一步所关注的对象,仍然会是资源丰富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产油国——特别是诸如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石油丰富而政治经济军事力量较为薄弱的国家。以西非的尼日利亚为例,它被称作最不安全的国家之一,却有着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作为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国,尼日利亚在世界石油体系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就目前形势来看,拥有丰富石油资源但国力相对薄弱,且社会动荡不安的尼日利亚,极易成为西方各国下一个进攻的对象。
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既富有石油资源又位于马六甲石油运输通道,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而且,该两国在政治方面存在着不稳定因素。位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之间的新加坡,已经允许美国航空母舰停靠,美国海军也越来越把新加坡当作维修基地。美国落卒新加坡表明,西方国家对印尼和马来西亚觊觎已久,只是目前尚未找到出兵的机会与时机罢了!
关于利比亚的问题
更多经济金融智慧问题,请搜索“未来银行家”
地缘政治
利比亚位于地中海南岸,与埃及、突尼斯等国相邻,大部分国土是沙漠。1912年,它成为意大利殖民地。此后,法国曾控制利比亚南部地区长达数年。1951年,利比亚获得独立,成为一个王国。18年后,卡扎菲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夺取政权,建立了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从地缘政治上来说,利比亚对法国的意义十分重要,其与欧洲隔海相望,周围又是四个讲法语的国家。很多法国的政治家都将利比亚视为一个对本国而言的特殊国家,法国当局自然不能袖手旁观。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法国政府因为石油利益,只能先同在利比亚首都黎波里的卡扎菲政府断交,后又承认了利比亚反对派,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了。这就可以理解为何法国高调宣称要参与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因为法国在利比亚主要的石油设施,都集中于利另外一大城市班加西中(武装控制范围内)。
经济因素
截至2010年10月,在利比亚经营的法国公司已经从2008年的18家增至32家,主要投资于能源领域。据美国网站报道,法国的石油企业在利比亚有着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央视评论认为,对法国而言,如果利比亚政府稳住了局势和统治地位,前者将付出沉重的政治和经济代价。反之,如果帮助武装上台,法国无疑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欧盟之疾
去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让欧盟成员国遭受重大经济打击。好不容易通过半年多时间的调整,慢慢步入恢复阶段之时。国际油价,特别是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一路狂飙,使得大部分使用北非石油的欧洲国家,面临着输入型通胀的风险。这在我《中纤财评:石油/棉花 美国操控下的资本大挪移》中以有所介绍。
美国从经济角度上考虑,战略目的非常明确,搅乱北非局势之后对欧洲输入通胀,然后打压欧元提振美元。以德法为首的欧盟自然不甘示弱,在对付美国“软刀子”的同时,一方面欧洲银行积极构筑金融防火墙,另一方面也在利比亚局势上借着美国战略“顺水推舟”,干脆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持利比亚反对派上台,届时法国在利比亚将大幅提升能源方面的利益。
本来日本大地震,暂时打压了国际油价,对欧盟真还算是利好。没想到华尔街分析师们,没隔几天竟然视日本大地震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不顾,调转笔头一致对准利比亚局势,强行拉涨国际石油期货价格。加上美国为应对日本盟友的大地震“殚精竭虑”,无暇顾及卡扎菲同志,致使利比亚政府军大有重新掌控局面的趋势,为此利比亚战局又一次陷入了僵局之中。看起来欧盟又被美国摆了一道。作为欧盟两巨头之一,德国肯定是不会率先出兵干预(二战战败国),因此法国没办法了只能被逼出头和利比亚现政府撕破脸皮。
美国——“软实力”终极体现
美国之疾
日本9级大地震之后,最急的莫过于美国。为什么?当然他不是为日本着急,而已由于美元指数横盘过久,好不容易找到在76一线做底反弹的机会,一次超级大地震导致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从而又一巴掌把美元打了下去。急得美国昨天强组西方七国集团(G7)召开紧急磋商,联合干预日本汇市。有趣的是英国财政部和法国央行昨日先后承认干预了日元,德国也央行证实在干预市场,而欧洲央行却拒绝置评,这很值得玩味一下。
而在利比亚问题上,美国政府则含糊其辞。这和美国外交一向跑在最前面的强硬对外政策相左。为什么?很简单,利比亚无论是政府军胜,还是反对派赢了,对美国都无利可图。只有让利比亚局势、北非局势继续乱下去,才会对美国有利。别看美国军舰20日对利比亚发射了100多枚“战斧”,人家主要是先“清库存”,然后拉动一下国内制造业的内需而已,就业岗位就是这么被创造出来的。
他美国人就从未指望利比亚局势能立马搞定。因为美国的石油利益在中东、在沙特、巴林这些国家(沙特、巴林最近发生示威活动,美国马上力挺沙特出兵镇压,沙特政府“剿匪”那是相当的给力),而不在北非。且利比亚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3%主要供应欧洲,且近几年产量都在回落。
因此,目前美国在利比亚没有明确的利益目标存在,相反利比亚不过是美国人的一步楔子,对付欧盟的楔子。所以,看似以欧美为主流的国际社会,都支持军事上打击利比亚的行动。而背后的实质和西方集团不同利益诉求,必将让后期利比亚局势更加复杂化。
油价是否还要上涨
即使利比亚局势得到控制的话,油价还是会有所上涨,不过涨幅有限。2月24日,由于市场担心世界原油供应未来有可能会出现大规模中断,纽约市场原油价格盘中一度超过了100美元/桶。这是2008年10月以来美国原油价格首次达到100美元。23日,伦敦布伦特油价更是一举突破每桶110美元,收于每桶111.25美元。
此次油价上涨是由于利比亚的导致的人们的一种恐慌心态,利比亚的原油产量占全球原油生产的2%, 其本身的产量不足以对世界原油供给造成巨大影响。但是市场担心的是利比亚的冲突之后, 另一个产油国阿尔及利亚也会出现,进而扩散到沙特阿拉伯等石油大国。
衡量油价波动性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石油波动指数(CBOE Oil Volatility Index),过去两个交易日已经上升34%。野村证券(Nomura)的一位分析师说,如果下一个是出口量更大的阿尔及利亚,油价最高可能会超过每桶220美元。
中国的油价由于刚刚上调,短期内国家上调的可能不大,加之今年是十二五的开春之年,十二五中稳定物价是个衡量的指标,如果世界油价继续上扬的话,国家会在3月末才会发起新一轮的调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