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想知道中国各个时期的钱币的名称,有人能告诉我吗?有加分

2.关于发明的问题

3.为什么铅锌总放在一起

我想知道中国各个时期的钱币的名称,有人能告诉我吗?有加分

广州铅锡合金价格_铅锡合金工艺品

货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在商朝已有了贝壳的使用,虽然这并不能证明它已发展成为十足的货币,但至少已接近货币了。而由农器进化到刀币和布币,的确需要很长时间的。

把铜用来作为货币,也许是从仿铸贝开始的。铜贝也有几种: 有些凸起的更象真贝,锯齿纹成曲线;有些则比较扁平,锯齿纹成直线。

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生产工具日益显得重要,于是大家在交换时将刀、产、纹轮等作为货币一样使用。一个地方对一种生产工具用得最多的话,这种生产工具就变成了这一地区的货币。

从农业工具演化而来的货币,到了战国时就形成了三大体系:布币、刀币、环钱。

布币:古代有一种农具叫做鏄,布币的形状就很象鏄,由于"鏄"、"布"同音,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很象鏄的钱币叫做布币了。布币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重要的阶段 ,首先可以纳柄,所以称为空首布。第二个阶段,布首已不空,而变成平实,所以又叫平首布。

空首布也有很多种类,最早的空首布特别粗大,简直就象农具铲。这大概是由正式农具演变成货币的过渡形态,可以说这是最早的布币。还有一种空首尖足布也是大型的,而布的两面大都没有文字。普通的空首布就要小型些,布上也有文字了。这种又可以分为平肩和斜肩,它的底部成一种弧形。布上的文字有一字的,也有多字的。

空首布中有些比较小型的,上面有两个字,如:济釿、郉釿、东安、同是、武安等等,大概是地名,另外也有四个字的。

到了战国时期,布币的形制发生很大的变化,由空首变为平首、由大变小;这时的布大致可分为四类: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和杂形布。这些布的流通地区不同。

尖足布上都有文字,以两个字为最多,常常都是地名,如:甘丹、武安、晋阳等,尖足布一般在北方的赵国与魏国流通。

方足布是最通行的一种布,形状比尖足布小,铜质比尖足布坚韧,普通的方足布布首有一道纹。

圆足币的种类和数量都少。它的特点是圆肩圆足圆裤裆。铸造的地方有晋阳、大阴等。一般圆足布首是没有竖纹的,而晋阳、离石、大阴铸的圆足布有两道竖纹。圆足布以焛字布为最多。圆足布有在布首和两足上各开一个圆孔,所以又叫三孔布。它的背面也有特点。普通圆足布背面多有数目字,而三孔布的背面却有纪重或纪值的文字。

杂形布中最要注意的是爰字布和釿字布。爰字布是布币中文字最多的。

釿字布一般分为三个等级,即半釿、一釿、二釿,都冠以地名,如安邑半釿、安邑一釿、晋阳一釿、晋阳二釿等等。这些古币珍稀价高,晋阳半釿在四川价值10000元,晋阳二釿在上海价值2700元,在四川价达8000元。

刀币: 刀币是由日常或军事用途的刀演化而来的。刀币根据形状主要分为两类:即齐国的大刀和燕国的小刀货币。

齐刀制作都比较精整,一般分为六种,这六种是按照刀面的文字划定的。

一种是六字刀,译作“齐造邦长法化”,简称建邦刀或造邦刀。这种刀有光背的,也有背文的,背文多为一个字,如化、日、上、工、六等字。因为这种刀在齐刀中是稀少的,所以价格也昂贵,在四川一枚六字刀价值7000元左右。

二种是四字刀,面文有四个字,它的制作有点象六字刀,文字较秀丽。四字刀的价值也是1800元以上。

三种是三字刀,这种刀制作较粗,它在形制方面有一点和六字刀相象的,这就是刀缘不中断,其他齐刀的刀缘都在刀柄处中断。因而有人将价低的三字刀改刻为珍贵的六字刀,这是值得注意的。

另外还有墨刀、安阳刀、郯邦刀这几种。因为六字刀是最先铸的,所以它是齐刀中最重要的。

小刀类又可分为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圆首刀等。

针首刀的特点是刀首特别尖,象针尖一样。这种刀多数没有文字,少数有文字,笔划简单,多象形字。

尖首刀都较长大,制作精整,多数有文字,如:行、化、吉、工、大、等。

明刀是刀币中数量最多的。明刀的特点是刀面上的一个字千变万化,背文有一个或多个字。明刀的表制可分为刀身方折和刀身圆折。

环钱: 环钱在战国时期的币制中属于一个小体系。它的特点就是呈圆形,中间还有一个孔。环钱是从纺轮演化而来的,纺轮和刀铲一样是古代人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早期的环钱在形制上与纺轮无二,如共字钱和垣字钱。后期的环钱中孔较大,它的直径大约与一边的宽度相等。如长垣一釿、半环、西周、东周等。

1 骨贝

贝币是夏、商和西周三代重要的物品交换币制。原贝是最原始的交易媒体,

其后为求方便,海贝采取不易,乃雕骨仿制,而有骨贝。本品原是香港一位年越古稀的收藏者所有,辗转进入本室,其真确性应是无疑的, 据称从河南殷墟出土。

钱币长: 26mm, 阔: 17mm

zhshx 2006-04-29 10:36

2 玉贝

夏,商至西周时期形状类似货贝的原始交易媒体,今所见的除了玉制贝形外,还有天然海贝壳,石质,骨质,木质,螃,铜,铅,银或金等质地,玉贝的腹部中间磨有纵沟,端部有小孔,币面无文,通常长:1.3--3.5cm。

注: 本藏品真伪未明, 仍待进一步鉴定。

钱币长: 20mm, 阔: 13mm

zhshx 2006-04-29 10:37

3 铜贝

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钱币, 可称为中国铜铸币之鼻祖。出现於约公元前14-11世纪, 虽然商代时已有记得,

但仍尚未广泛使用,相信到了西周及春秋时期,仍普遍流通, 按一般考究认为: 它应隶属商代之物。

钱币长: 22mm, 阔: 14mm

zhshx 2006-04-29 10:37

4 西周 (前11世纪~B.C.771)

春秋 (B.C.770~B.C.476)

斜肩弧足空首布

春秋至战国初年周代的货币, 币身有"武"字, 铸於周王室畿地区(即洛阳一带), 青铜制, 为一种大型铲形斜肩的有銎古币, 空首布的设计意念源铲形农具,

銎为农具上作为木柄的承接孔, 而把农具的模型用作於货币, 此乃中国货币之始, 由於币的头銎孔中空,故名空首布。到了战国中期的布币已没有"空首"的特徵,

称为平首布,秦及西汉废用, 自后新莽复古, 平首布再次出现(见NGC-68; NGC-72及NGC-49), 此外布币已基本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钱币长: 85mm, 阔: 45 mm

zhshx 2006-04-29 10:39

6 战国 (B.C.475~B.C.221)

齐 平首平肩方足布 (平足布)

布币上有"郎"字,

铸造地点为《左传》所载鲁国春秋隐公九年时的夏城。青铜制, 为战国中至未期货币。

钱币长: 55mm, 阔:

37mm

zhshx 2006-04-29 10:39

7 赵安阳小方足布

战国中~末期,青铜制

钱币长: 47mm, 阔(最大): 31mm

zhshx 2006-04-29 10:40

8 燕 磬折明刀

一般认为是先秦(公元前220年或以前)的战国末期燕国货币。刀币是青铜制品;

因币上有”明”的古字体,故名明刀。明刀的形制有两种:一种柄部和身部曲折如磬,因此也称"磬折刀"。

钱币长度: 133mm

zhshx 2006-04-29 10:41

9 战国 蚁鼻钱(鬼面钱)

楚国货币,由贝币形状演化而来的铜币,其背面扁平,正面突起,上面铸有阴文,观之鬼头,

看来很像蚂蚁的鼻尖而称之;又因其上刻有似「贝」非贝的怪异字形,故又称鬼脸钱。它们大小不一,重量亦不等,铸造工艺己脱离就范刻文的原有方法。因为比刀布交易方便,而且使用时间较长,所以广大的地区都有它的迹,可见楚国的货币经济文化在当时於较高的水平。

钱币长: (左)21mm (右) 18mm, 阔: (左) 12mm (右)9mm

zhshx 2006-04-29 10:41

10 垣圜钱

战国中至末期, 为中国最原始的圆形货币之一, 币身的右侧有一个大型的"垣"字篆书, 青铜制, 重约8克。

钱币直径: 40mm

zhshx 2006-04-29 10:42

11 燕 明化圆钱

战国中~末期, 青铜制, 直径: 35mm

zhshx 2006-04-29 10:42

12 战国秦半两: 出现於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秦国, 藏品仍待鉴定。

秦半两

年代:

出现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代, ,经本室成员研究认定本品为秦代末年的版本(又称秦汉半两), 由於当时社会己濒临破产, 故铸币金属(低熔点铜合金

)重量被偷工减料, 币身异常单薄.

zhshx 2006-04-29 10:43

13 西汉 (B.C.206~A.D.8)

汉半两 (上) 无郭半两 (下)

年代:

汉代半两种类较多,最早出现的钱形薄小而且质量粗劣,汉文帝铸 "四铢半两"小篆书法已有隶化倾向。

钱币直径: 23mm

zhshx 2006-04-29 10:44

无郭半两

zhshx 2006-04-29 10:45

15 汉五铢

年代: 西汉武帝时铸造,五铢重3.33克,故以为名。五铢,流通达七百多年之久(至隋代仍仿此制)。

钱币直径: 26mm

zhshx 2006-04-29 10:45

17 新莽 (A.D.9~24)

王莽货泉

年代:天凤元年(公元14年),铸货布与货泉。据《汉书》卷二十四下 食货志第四下 载:货泉径一寸,重五铢,文右曰货”,左曰“泉”,枚直一,与贷布二品并行。

钱币直径: 23~24mm

zhshx 2006-04-29 10:46

18 王莽货布

天凤元年(公元14年)铸造的一种货币, 青铜制品。为王莽实行最后一次(第四次)改革的产物。货布重25铢,

质货泉并行,对换率为1:25。保存至今的货布仍可见其精美的制作,钱文的悬针篆极为清晰,但从历史而观, 货布的出现,亦为新朝寿终正寝之前夕。

钱币长:

58mm, 阔: 21mm

zhshx 2006-04-29 10:46

20 四出五铢

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时铸造,青铜制品。钱背面有四道斜文,由穿孔的四角直达外郭。由於政府腐败无能,民愤日深, 当时民间有传言道:

当此钱铸成时,人民便会四道而逃离东汉。

钱币直径: 25mm

zhshx 2006-04-29 10:47

21 无文小钱 (董卓五铢)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铸造的一种劣质无文无郭钱币。东汉末期,社会架构陷於破产,币值低贬,铸造的币钱既偷工减料,而且工艺极为苟且。从形制而观,

该钱脱离五铢的规范,这是东汉濒临灭亡的徵兆。

钱币直径: 16mm

黄哥 2006-04-29 10:47

钱的发展 就是生产力的发展

zhshx 2006-04-29 10:47

22 三国 (A.D.220~265)

直百五铢

蜀国刘备政权於公元214年(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在益州所铸,铜质, 币上的钱文“直百"两字是隶书,这是中国钱币上最早的隶书。

钱币直径:

27mm

zhshx 2006-04-29 10:47

23 定平一百

一般认为此币於晋惠帝光熙元年(公元290年)时铸, 其钱文薄小,字文欠精。按现今文籍所载:

三国中期时代蜀国所造。

钱币直径: 13mm

zhshx 2006-04-29 10:48

24 东晋 、十六国 (A.D.317~420)

左: 沈充五铢(沈郎钱)

右: 无文五铢

(为劣版的晋代五铢, 未见於泉谱, 而且, 古钱专家对於晋代是否有铸钱仍有争议)

东晋孝元帝太兴元年(公元317~322年),吴兴沈充铸小钱。青铜制,本品为无文字钱。据《晋书》志第十六 食货载:

晋自中原丧乱,元帝过江,用孙氏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谓之比轮,中者谓之四文。吴兴沈充又铸小钱,谓之沈郎钱。钱既不多,由是稍贵。孝武太元三年,诏曰:「钱,国之重宝,小人贪利,销坏无已,监司当以为意。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闻官私贾人皆於此下贪比轮钱斤两差重,以入广州,货与夷人,铸败作鼓。其重为禁制,得者科罪。」

钱币直径: 21mm

zhshx 2006-04-29 10:49

25 南北朝 (A.D.420~589)

永安五铢

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始铸,

其后东、西魏继铸。青铜制, 阔缘。据《魏书》卷一百一十 志第十五 食货六 载:

至永安二年秋,诏更改铸,文曰「永安五铢」,官自立炉,起自九月至三年正月而止。本品为古币收藏者称为天柱(面星)钱。

钱币直径:

24mm

zhshx 2006-04-29 10:49

26 公式女钱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铸造, 青铜质无外郭的五铢。据《通典》卷第九 食货九 钱币下载:

公式女钱,径一寸,文曰“五铢”,重如新铸五铢,二品并行。百姓或私以古钱交易者,其五铢径一寸一分,重八铢,文曰“五铢”,三吴属县行之。女钱径一寸,重五铢,无轮郭,郡县皆通用。

钱币直径: 23mm

zhshx 2006-04-29 10:50

27 常平五铢

北朝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公元553)铸,青铜制。据《北齐书》帝纪第四 文宣载:

……四年春正月……己丑,改铸新钱,文曰「常平五铢」。又查《隋书》志第十九 食货载:

文宣受禅,除永安之钱,改铸常平五铢,重如其文。其钱甚贵,且制造甚精。至乾明、皇建之间,往往私铸。邺中用钱,有赤熟、青熟、细眉、赤生之异。河南所用,有青薄铅锡之别。青、齐、徐、兖、梁、豫州,辈类各殊。武平已后,私铸转甚,或以生铁和铜。至於齐亡,卒不能禁。

钱币直径: 25mm

zhshx 2006-04-29 10:50

28 鹅眼五铢

一种轻质劣等的小五铢钱,为各朝各地官私铸的钱币, 正确的年代己不可考,

祗知它出现於六朝(A.D.222~589)时期(中国历史上跨越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是个社会不稳、 局势动荡的时代)。

zhshx 2006-04-29 10:51

29 隋 (A.D.581~618)

五铢

隋文帝於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铸行标准五铢钱,叫开皇五铢(又称置样五铢),隋五铢有些铜质色白,故又称"白钱五铢"。《隋书》卷二十四 志第十九 食货

载:高祖既受周禅,以天下钱货轻重不等,乃更铸新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文曰「五铢」,而重如其文。

钱币直径: 23mm

zhshx 2006-04-29 10:51

30 唐 (A.D.618~907)

开元通宝

年代: 公元621年 唐高祖武德三年

钱币直径: 25 mm

zhshx 2006-04-29 10:52

31 乾元重宝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

铜制, 钱币直径: 25 mm

zhshx 2006-04-29 10:52

32 五代十国 (A.D.907~960)

乾亨重宝

南汉高汉祖刘龑乾亨元年(公元917年)

铅制, 钱币直径: 26mm

开元通宝

年代: 公元621年 唐高祖武德三年

关于发明的问题

1910年8月27日,托马斯·爱迪生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项发明:有声**。

此前,爱迪生已经发明了自动电报发射机和接收机(1874),留声机(1877),炭粒话筒(1877-8),并于1879年成功地发明了第一种可供出售的白炽灯。爱迪生拥有数百项科学专利发明。他建立的“爱迪生电气公司”, 1892年改为“通有电气公司”。

1、鼓:

传说公元前3500年中国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兽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达米亚的苏默人制成了一人高的圆鼓,鼓身还绘有图画。后来有了小铜鼓和大铜鼓。15世纪骑兵用的大铜鼓,17世纪时开始为乐团采用。1692年蒲塞尔为“仙后”所作的配乐中就用上了。这种鼓现在叫定音鼓,19世纪有了低音大鼓。鼓声可使节拍鲜明,粗犷有力。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定音鼓。

2、二进位制:

相传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发明了二进位制。《周易》就是五经之一的《易经》,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周易》相传是由约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画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辞,并经过孔丘修订而成为《易经》。当代的电子计算机用的不是十进制而是二进制。二进制是谁发明的?《周易》中的“易数”用的就是二进制。换句话说就是伏羲发明了二进制,伏羲就是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才有五谷,我国才有原始农业。伏羲对我国社会的进步可谓大矣!我国北京的先农坛就是为了祭奠神农(即伏羲)而建造的,这里表达炎黄子孙对他的敬佩之情。

3、绳索:

公元前2800年,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创造麻绳的技术。我国人民开始用大麻纤维制绳。到公元纪元开始时,用大麻纤维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主要制绳材料。1775年,英国发明家马虚发明制绳机,结束了手工制绳的时代。从1950年开始用人造纤维制造绳索,直径约2毫米的马尼拉绳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会折断,而同样粗的尼龙绳则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4、指南针:

相传公元前2700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发明了指南针。黄帝用指南针,在大雾中辨别方向,打败了蚩尤。根据史书记载,中国人早在战国时代已使用指南针。公元前3世纪的《韩非子》中说,战国时代已有人用“司南”(指南针)。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对此记载更详。1090年,中国和阿拉伯航海家开始在船上装设了指南针。作导航工具。欧洲在11世纪左右,才用浮在水上的磁针制成指南针。1250年左右,在地中海地区指南针的磁制已装在有度的卡片上面,并以中央旋轴保持平衡。

16世纪时把指南针镶在带平架上,在船上发挥作用。19世纪铁船用指南针要装上一片弗林德斯顿铁,以校正船的磁力所引起的误差。20世纪制成的船和飞机用陀螺罗盘仪指南针。根据旋转顶点稳定姿态与星体有关的原理,陀螺罗盘有两大优点:既不因接近金属而偏转,双指向真正北而不是磁北。1908年德国制成世界上第一台此类实用仪器。最优良的指南针是美国人斯波里所制。1910年在“德拉威”号船上试验成功,很快就被美国海军采用。总之,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后来传遍全世界为全球航海业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5、养鱼法:

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已经懂得养鱼。那时我国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鱼卵,把它养大食用。1960―1970年代,欧美才用人工养殖蛙鱼等鱼类。英国等西欧国家现在每年由养鱼场生产淡水养鱼约有10万吨。

6、赤道式天文仪:

公元前2400年,中国人发明了赤道式天文仪。

7、十进计数制:

中国人于公元前14世纪,发明了十进计数制。在现代科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欧洲人正式采用它的最早时间的证据,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发现的,而中国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便已经采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纪的甲骨文中,见有中国人用十进制记述了“547天”的实例。

8、印刷术:

公元前1324年,中国人已会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印刷术是世界上第一种传播媒介,有了它才可把资料信息传播出去。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我们中国人从古时候起就使用印章,刻上人名或官衔。印章本来是官衔的标职,到公元 前1324年,又开始用来加盖在文件上;最初是用墨水,到公元五、六世纪才开始用红色印泥。中国印章大多用皂石、玉石、竹子甚至象牙雕刻而成。中国人认为,有印章为凭的文件书信和票据经签字更可靠。现在的印刷书籍中,最古老的是《金刚经》,由中国人王 印刷,如今已成孤本。868年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凸版印刷,它是一幅5.25米的卷轴,用多块长91厘米,宽36厘米的刻版印的。后来落在英国人手中,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1040年代中国刻字工人毕升在北京历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泥六面体活字模,加热变硬,按韵排在转盘上。印时把活字铺在有松脂、腊等粘合物的铁板上,周围用铁框扎紧,放在火上加热使粘合物熔化,冷却后活字就粘在铁板上了。印完后烤热铁板取出活字,以备日后再用。1403年朝鲜的李太宗创办了最早的金属铸字工厂(当时朝鲜也用方块字),又过了30年朝鲜参照古印度的梵文,创造了一套拼音字母以代替方块字。现在的朝鲜文有40个字母,只需要少量字母就可拼出所有的字。1438年在德国梅茵兹城古腾堡居住的根弗第谢(德国人)创造了一套浇涛金属字母活字的模具。用硬金属雕出凸模字,再用锤字把凸模字压在软铜上,制出凹模,用凹模排在框架上印刷。到15世纪时大概已开始采用铅锡合金。他在1451年印出欧洲第一本用活字印刷的书――《多纳托斯拉丁文法》。约在1453年开始印刷拉丁文圣经。他的印刷机是用普通的螺旋压榨机改装的。把一页为一个印版面上放在印刷的印台上,刷上油墨,铺上纸张,用装在螺旋下的压印板加压。一天才能排一页,每小时只能印16张左右。

1457年,福斯特和舒奥佛发明了多色印刷,印出第一本双色书――拉丁圣诗。1461年,班堡的靠士特把木刻版与活字印刷结合起来,印出第一本有插图的书――德文的寓言,共有101张插图。1470年法国人让森在威尼斯设计出第一批罗马活字。1477年托雷米绘制了《世界地图》,用凹版印刷术印出,共26幅铜版印制。不易仿制,纸面上的油墨稍微鼓起,特点较多,易辨真伪,所以仍用于印刷钞票、邮票和有价证券等。1501年意大利人格里福出了一套斜体字;1561年他把这些字缩小印出袖珍本书籍。(西方的斜体字主要用于强调字句。)1620年,荷兰的伯靳奥发明了收字方便印刷术,每小时可印150份。12年德国的赛根发明了镂刻凹版印刷法,最适于印画,首幅画是德国伊利莎伯爵夫人的肖像。

1107年,中国人还发明了彩色印刷术。600多年后,1719年,德国的勒布朗设计的彩色印刷机取得了专利权。印出第一部书是《油画色彩之调和》。1727年英国苏格兰金匠格特发明了浇铸铅版法。1775年法国人迪多制订了量度活字大小的单位。1798年德国的逊纳菲尔德发明平版印刷法,最适于印插图。1875年英国首先使用胶印法,把图像印到橡皮布上,然后正式印到弹性所需的材料上。1800年,英国的斯坦贺制成第一台铁架印刷机代替了木制印刷机。每小时可印250张。1810年德国 人在伦敦工作的哥尼格取得了蒸汽印刷机的专利权(机械化的手动印刷机),每小时可印400页。1812年德国人哥尼格和鲍尔设计出滚筒式滚压印刷机。《泰晤士报》卖了这台机器,每小时可印1100张。后来哥尼格还设计了每次能印两面的印刷机。

1839年英、美、俄三国分别发明了电铸版。用电铸金属板来代替木刻印板。1845年纽约的荷奥取得了第一架实用轮转印刷机专利。费城的《纪事报》购买了这台机器。1848年伦敦《泰晤士报》的工程师阿普斯和考珀设计了一台轮转印刷机,在此报运用,每小时能印8000张。1861年美国荷奥采用纸型制出的曲面铅版,从此有了完全圆形的印刷版面。1852年,英国照相技术先驱塔尔博特发现了钢线凸版印刷的原理,1880年首先采用这种办法在纽约《画报》上复印一张照片,标题是“纽约贫民窟一景”。1886年德国人默根索勒在美国工作发明了高速自动排字的策诺整排机,此机用于《纽约时报》。两年后正式投产,每小时可排字模6000个左右,速度是最熟练工人的四倍。1887年英国公务员兰斯顿发明了排字精良的莫诺铸排机,此机于1897年正式投入生产。在此之前,1477年前人们就知道雕刻铜凹版印刷法;1895年奥地利人克利克发明了照相凹版法;1839年,许布约在美国发明了照相排字机。从此印刷商不要金属活字,并改用平板印刷代替传统的凸版印刷。此法是把字母相继投射到照相纸上面,然后冲洗出来,贴到一页样本上。这张拼好的版用照相机转拍在金属板的感光膜上,经过酸蚀,使这块印版具有1798年逊纳菲尔德发明的石印版的性能;油墨只附着于版上有图形的地方。现在,照相排字法已经取代了绝大多数传统的排字方式。

1965年德国发明了电子照相排字机之后,开始了用电脑控制排字时代。先进印刷厂是整页版面可在电脑屏幕上设计,设计者一页版面编排妥当之后,就用电脑记忆装置把全部内容存贮起来,包括文字、标题、位置等等。然后,由电脑控制的激光器在照相纸上扫描,把整个版面的图像印出来,再用照相法制成印版进行印刷,这叫激光照排法。当今世界上很多大型报刊都用先进方法进行排印,例如我国的《科技日报》、《中国电视报》和《北京晚报》等,都采用了此先进的印刷技术。

9、漆――世界第一种塑料:

中国人最迟在公元前13世纪已经发明使用了漆。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发掘出的“妇好”墓(葬于公元13世纪),她的上过漆的棺木就是证明。李约瑟说:“漆可能是人类所认识的最古老的工业塑料。”在古代中国,油漆业的组织和管理很有章法,有私人的油漆作坊,也有国家的制作中心。巴黎东方艺术博物馆存有一只油漆的木酒杯,杯上雕刻的铭文除说明该杯制作于公元四年外,还刻有参加制作的七名工匠和制作中心的五位官员的名字。这个木酒杯表现了中国人两千年前就有对制造工艺的看法;另一方面,这个杯子还表明当时的生产很可能已使用现代的工业生产的流水线那样的工艺流程。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人已发现了漆的重要化学性质,发现了通过漆的蒸发过程使其变质的方法,发现了通过在漆中放几只螃蟹壳,漆就会保持液状,不会变干。公元前120年的《淮南子》一书和公元12世纪的李氏都提到螃蟹壳能使漆保持液态的特殊功能。现代科学家化验证实,甲壳体组织内确有抑制某些酶的活动的化学成份,其中一种酶就是漆变硬的酶。漆可以通过化学作用保持长久的液态,这使中国的这项生物化学工艺具有不衰的工业雏形模式。

10、铜镜:

约公元前1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铜镜。中国人于公元5世纪还发明了魔镜;英国结晶学家威廉·布莱格到1932年,系统地阐明了魔镜的理论,比中国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魔镜是世界上最奇异的物品之一。魔镜有何奇妙之处呢?在魔镜的反面铸有青铜图案――图像或文字,或二者兼而有之。反射光线的一面为凸状,是由经抛光处理的青铜制成用作镜面。在大多数照明情况下,这种镜子看上去与其它的普通镜子无异。但是,在明亮的阳光下使用魔镜时,它反光的一面就能被“看透”。用镜面将阳光反射到暗色的墙上,人们就能从投在墙壁上的影像中看到镜面的图案或文字。坚实的青铜制品变得透明了,这种令人感到神秘不解的现象使中国人给魔镜取了透光镜名称。青铜是不透光的,然而实际使人感到透光,这是为什么?这奥妙之深让中外学者探讨了几百年,中国的科学家沈活和外国科学家威廉·布莱格爵士都发表过高见。威廉·布莱格爵士于1932年发现这一奥妙时说:“正是反射的放大作用使图案清楚地显现出来。”李约瑟正确地将这一切称为“是在通向掌握金属表现微细结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11、伞:

公元前1100年,中国人已经使用伞,那时已经用伞表示身份。伞骨用竹或檀香木制成,上面覆以树叶或羽毛做的伞面。公元12世纪英语才出现“伞”这个词。以前一直只有阳伞,到1733年代,用油布做伞面,才制成雨伞。1750年,英国的汉威到外国旅行后带了一把伞面回伦敦,轰动一时。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区的金属拉丝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钢质伞骨的专利权。有了此伞骨,伞可以收紧,从此成为英国绅士常用的雨具。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发明了伸缩伞。在学术界也有人说,公元4世纪三国时期中国人才发明了伞。

12、风筝: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最先放风筝。早在信史之前,传说中国人已会放风筝。相传公元前四世纪,中国著名工匠鲁班(即公输班)做了一只风筝,升空三日而不坠。还有一个故事说一名将军包围了王宫,利用风筝测量宫墙与己方军队的距离。风筝可用于送砖上屋或在风筝尾部系上鱼钩钓鱼。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由荷兰人传到了欧洲。19世纪英国发明家克雷由风筝产生灵感而发明滑翔机。德克萨斯州演员科迪“上尉”,曾利用风筝拖动折叠式小艇,横渡英伦海峡;1901年再接再励,乘坐双箱形风筝飞行,使英国陆军部大感兴趣。不久,飞机取代了军用风筝,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驾驶他的新双翼飞机时失事遇难。1970年,美国太空计划设计了各种“飞行翼”,使风筝再次成为成年人的玩意儿,例如罗格乐乐折叠飞行翼,本是专为水星号太空船仓安全着陆而设计的,后来被降落伞取代了;但这种折叠翼,结果成为今日悬挂式滑翔机的机翼。风筝飞上天空为飞机飞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灵感。

13、米酒: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发明了米酒。

14、弓箭:

中国人于公元前8世纪发明了弓箭。公元前200年中国人已发明了弩弓。它主要用于打仗和狩猎,可卧射、立射、骑射,威力甚大。而欧洲的意大利在公元10世纪才使用弓,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年。

15、古代机器人: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东周时期,中国人就已发明了古代机器人。当今世间,只要谈及机器人,言必欧美、东洋;然而可曾知道世界上最早制出古代机器人的,是我们中国人。我国制出的古代机器人不仅精巧,而且用途也很广泛,有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会 跳舞的机器人、会唱歌吹笙的机器人、持赚钱的机器人和会捉鱼的机器人……等,应有尽有。

会跳舞的机器人。我国唐朝的段安希说:西汉时期,汉武帝在平城、被匈奴单于冒顿围困。汉军陈平得知冒顿妻子阏氏所统的兵将,是国中最为精锐骠悍的队伍,但阏氏具有妒忌别人的性格。于是陈平就命令工匠制作了一个精巧的木机器人。给木机器人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并把它的脸上擦上彩涂上胭脂,显得更加俊俏。然后把它放在女墙(城墙上的短墙)上,发动机关(机械的发动部分),这个机器人就婀娜起舞,舞姿优美,招人喜爱。阏氏在城外对此情景看得十分真切,误把这个会跳舞的机器人为真的人间美女,怕破城以后冒顿专宠这个中原美姬而冷落自己,因此阏氏就率领她的部队弃城而去了。平城这才化险为夷。

会唱歌吹笙的机器人。唐代的机器人更为精巧神奇,唐朝人张骛在《朝野全载》中说:洛州的殷文亮曾经当过县令(相当于“县长”),性格聪巧,喜好饮酒。他刻制了一个木机器人并且给它穿上用绫罗绸缎做成的衣服;让这个机器人当女招待。这个“女招待”酌酒行觞,总是彬彬有礼。

会赚钱的机器人。唐朝时,我国杭州有一个叫杨务廉的工匠,研制了一个僧人模样的机器人,它手端化缘铜钵,能学和尚化缘,等到钵中钱满,就自动收起钱。并且它还会向施主躬身行礼。杭州城中市民争着向此钵中投钱,来观看这种奇妙的表演。每日它竟能为主人捞到数千钱,真可称为别出心裁,生财有道。

会捉鱼的机器人。唐代的机器人还用于生产实践。唐朝的柳州史王据,研制了一个类似水獭的机器人。它能沉在河湖的水中,捉到鱼以后,它的脑袋就露出水面。它为什么能捉鱼呢?如果在这个机器人的口中放上鱼饵,并安有发动的部件,用石头缒着它就能沉入水中了。当鱼吃了鱼饵之后,这个部件就发动了,石头就从它的口中掉到水中,当它的口合起来时,它衔在口中的鱼就跑不了啦,它就从水中浮到水面。这是世界上最早用于生产的机器人。

此外,在《拾遗录》等书中,还记载了古代机器人登台演戏、执灯伴瞎等机巧神妙。

16、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欧洲人到1731年才使用此项技术,比中国晚了二千四百年左右。

17、铁犁: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铁犁。欧洲人到17世纪才使用铁犁,比中国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公元1050年,中国人还发明了犁镜,给犁装上犁镜,便于翻土,从而提高了农业产量。大约公元前3500年,米索不达米亚平原农夫发明了牛拉犁具。犁是人类早期开始耕地的农具,中国人大约自商代起已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铧。公元前500年,欧洲农夫造出了铁犁,犁前有二个轮了和一个犁刃(即犁铧)。中国战国时期在木犁铧上套上了V形铁刃,俗称铁口犁。犁架变小,轻便灵活,更可以调节深浅,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欧洲人于1700年代开始用先进的罗瑟兰犁、兰塞姆金铁犁和播种机。1830年美国移民开始用迪尔铜犁,其他各大洲也开始用铜犁。总之,犁的发明、应用和发展,凝聚了中国人和世界其他各位发明家的心血,并显现了他们的智慧。

18、大定音钟:

中国人于公元前6世纪发明了大定音钟;欧洲人到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钟,比中国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19、长明灯:

大约在公元前589年,中国人发明了长明灯。灯蕊为石棉;灯油为海豹油或鲸油。

20、算盘:

公元前550年中国人发明了算盘,用于计算,也是自古以来商业上广泛应用的计算工具,后来传到世界各地,到12世纪才逐渐被现代阿拉伯数字所取代。到20世纪前苏联和远东地区很多人仍然使用算盘,生塑算盘代替木竹算盘。目前世界上电子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有代替算盘的趋向,但因为算盘价格低廉,所以,用电子计算机在全世界完全代替算盘,至少还需要十年。

51、密封实验室:

公元前1世纪,中国人发明并建造了密封实验室。

52、传动带:

公元前15世纪,中国人发明了传动带。欧洲人用传动带是1430年,比中国晚了一千四百多年。

53、滑动测绘仪:

中国人于公元5年发明了滑动测绘仪。而西方到1638年才使用滑动测绘仪,比中国晚了一千六百多年。同年,中国人还发明了十进位小数。随着十进位制在中国的确立,十进位小数也出现在中国。公元5年刘歆在一标准量器所作的铭文中,提到了一个长度准确到9.5个单位。公元3世纪刘徽对《九章算术》注释中,记述了一个1.355尺的直径。在运用十进位小数中扬辉和秦九韶两位卓越的数学家有很大贡献。后来,十进位小数概念由我国逐渐传给了西方。在这方面欧洲要晚于中国1600年。

54、水力风箱:

公元31年中国人发明了水力风箱。《后汉书》记载了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以水为动力、用于铸造铁制农具的水力风箱(鼓风水排)的事情。并精辟评价说:它“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后来发明家杜预对这种风箱作了大量改进,鼓风水排代代流传,越来越广泛地传遍了全中国。而欧洲直到公元13世纪,才开始使用鼓风水排,这比中国晚1200年。在大规模工业加工过程中,中国人利用水利的创举是现代社会以前能源供给中最有意义的突破之一。它是朝工业革命迈出的重大步伐之一。

55、龙骨水车:

公元80年,中国人发明了龙骨水车;而欧洲第一架方形板叶的龙骨水车制于16世纪,是直接以中国的设计为模式而制作的,比中国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

56、船尾舵:

公元1世纪,发明了船尾舵;而西方到公元1180年才在教堂的雕刻上出现了舵,比中国晚了一千一百年左右。

57、瓷器:

中国人于公元1世纪发明了瓷器。西晋时期的人,用高岭土、长石和石英为原料,烧制成洁白细密的饮食器皿。西方到18世纪才有瓷器,比中国晚了一千七百年左右。

58、地动仪:

公元132年中国人张衡发明了地震探测器――地动仪。张衡是一位东汉时期的皇家天文学家,他写过很多书,其中一本是《浑仪》。他曾设想地球是与九个大陆一起是在无限空间的球。在中国他第一个介绍了地理上经线与纬线的交叉网络。这时,张衡还发明了浑天仪。浑天仪显示了宇宙中各主要星球的相对位,地动仪则可预测地震发生的地区,甚为精巧。外国人德拉·奥特弗耶于1703才设计出第一台现代地震仪。这比张衡发明的古代地震仪――地动仪要晚1571年。

59、催泪弹:

公元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催泪弹。

60、船中水密舱:

中国人于公元二世纪发明了船中水密舱。至少从公元2世纪以来,无论传统的中国航船的船壳被碰破一个多么大的洞,船也是不会沉没的。这是何种绝技产生这样良好效果?这是因为中国人运用舱壁原理建造船壳的结果。舱壁又称隔壁,它是一种把船的底层舱分隔成若干个水密的立式隔板。一般典型的中型船有16个水密舱,一旦出现了什么意外情况,其中一个舱进了水,那么其他舱是不会进水的,因为水密舱彼此是隔开的并密封着,因此这船是不会沉没的。

中国人这种造船绝技由客缪尔·本瑟姆爵士从中国传到了欧洲。马可·波罗在1295年也写文章介绍过中国人的上述造船技术。但欧洲的造船者和水手非常保守,以致水密舱原理传到西方500年之后才被普遍采用。中国人是从观察竹杆的结构获得启示而首创舱壁理论的。舱壁的建造明显地为船壳提供了许多坚固的横木,这些横木能够承受的桅杆的重量,这也就是当时在航船上采用的多样的桅杆的关键所在。在中世纪,这不仅使西方人感到惊奇,而且促使了欧洲人船体上多种多样桅杆的出现。

61、平衡四角帆:

公元2世纪中国人发明平衡四角帆。这时中国已经有了使用四角帆的纵向帆装。公元2世纪万震写的《南州异物志》中已经清楚地记载了使用这帆装的船。例如有些船承载700人和200吨货物,这真令人惊讶!这时中国已有四根桅杆的船。

62、定量制图法:

中国古代著名的发明家张衡在公元2世纪发明了定量制图法,从而使制图科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张衡最先把矩形网格座标的方法应用于地图,这样可以用一种更科学的方法去计算和研究方法、距离和路程。他写的《算网论》一书中明显地含有精确使用地图座标的基本原理。张衡的矩形网络座标成功地应用于缩小地图的尺寸,在手法上类似于照相微缩技术。纵观整个历史,有无精确的地图,是能否在政治和军事上取胜之关键因素;由此可知中国人发明定量制图法的意义是何等之大啊!然而西方直到15世纪才出现有相当价值的地图,这比张衡发明定量制图法晚了一千三百年左右。

63、纺车:

中国人于公元121年发明了纺车;而西方到公元1280年才用纺车,比中国晚了一千一百多年。

、纯硫提炼法:

中国人于公元2世纪发明了纯硫提炼法。在《神农本草经》中提到了此事。在公元11世纪之前得到纯硫的方法是通过焙烧硫铁矿,用升华法收集硫晶体。因为硫和硝石都是制造火药的重要原料,所以1067年皇帝发布圣旨禁止把硫和硝石卖给外国人,而且也禁止这种矿产品的私人交易。这个时期,中国名医张仲景于公元200年还发明了营养缺乏症治疗法。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对营养缺乏症作了生动的记述,并提出了饮食疗法,他推荐的具有丰富维生素食物,吃完之后对治疗营养缺乏症确实有效。后来营养学家勿思瑟在其《饮膳正要》中,详细地用开处方的方法,来说明治疗因缺少维生素B,而患脚气病的方法。他提出治“湿脚气”的方法之一是“以马齿苋洗净取汁和粳米煮汤,空腹服之。”他并且还开了治“干脚气”处方。而西方医务人员直到19世纪末,才认识到脚气等缺乏症的方法。由此可知:中国人发明的营养缺乏症治疗法比西方领先了一千七百年左右。

65、七根桅杆船:

公元260年中国人发明了七根桅杆船,泰康写的书中记述这一事实。我们确信,早在公元2世纪,在广州附近的南方地区,我们中国人已经知道避免船因无风而停止不动的最好办法是在桅杆后面再竖立一根桅杆。他们并不是简单地沿着船心的纵长竖立一排桅杆,而是横向交错地在两边竖立桅杆。这一杰出的做法西方从来未采用过。

66、车前横木:

公元3世纪中国人发明了车前横木,最初用于两头牛拉的车上,后来应用于马车。这时中国人还发明了用于骑士骑马夜间行驶时照明用的马灯(它不是玩具走马灯)。

67、马蹬:

公元3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马蹬。西方到公元5世纪才制出马蹬,比中国晚了二百年。

68、自动控制机:

中国人于公元前3世纪发明自动控制机。

69、人造金:

中国人葛洪于公元3世纪发明了人造金。

70、初级砷提炼法:

公元3世纪,中国著名炼丹家葛洪发明了初级砷提炼法。砷是制造火药的原料之一,西方比我国得到提炼法砷晚了几百年。

71、卷线钓鱼器:

中国人于公元3世纪发明了卷线钓鱼器,当时它叫做“钓车”,它在《列仙传》书中所记载。而西方到1651年,才开始在鱼杆上使用卷线轮,比中国晚?/ca>

为什么铅锌总放在一起

因为这两种金属性质相似 所以在自然界中总是共生的,就是铅锌矿。

铅锌矿:

铅是人类从铅锌矿石中提炼出来的较早的金属之一。它是最软的重金属,也是比重大的金属之一,具蓝灰色,硬度1.5,比重11.34,熔点327.4℃,沸点1750℃,展性良好,易与其他金属(如锌、锡、锑、砷等)制成合金。

锌从铅锌矿石中提炼出来的金属较晚,是古代7种有色金属(铜、锡、铅、金、银、汞、锌)中最后的一种。锌金属具蓝白色,硬度2.0,熔点419.5℃,沸点911℃,加热至100~150℃时,具有良好压性,压延后比重7.19。锌能与多种有色金属制成合金或含锌合金,其中最主要的是锌与铜、锡、铅等组成的黄铜等,还可与铝、镁、铜等组成压铸合金。

铅锌用途广泛,用于电气工业、机械工业、军事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轻工业和医药业等领域。此外,铅金属在核工业、石油工业等部门也有较多的用途。

一、矿物原料特点

铅锌在自然界里特别在原生矿床中共生极为密切。它们具有共同的成矿物质来源和十分相似的地球化学行为,有类似的外层电子结构,都具有强烈的亲硫性,并形成相同的易溶络合物。它们被铁锰质、粘土或有机质吸附的情况也很相近。铅在地壳中平均含量约为15×10-6,在有关岩石中平均含量:砂岩7×10-6、碳酸盐岩9×10-6、页岩20×10-6。锌在地壳中平均含量约为80×10-6,在有关岩石中平均含量:玄武岩105×10-6、花岗岩中60×10-6、砂岩16×10-6、碳酸盐岩20×10-6、页岩95×10-6。

目前,在地壳上已发现的铅锌矿物约有250多种,大约1/3是硫化物和硫酸盐类。方铅矿、闪锌矿等是冶炼铅锌的主要工业矿物原料。

二、矿石工业要求

尽管现在已发现有250多种铅锌矿物,但可供目前工业利用的仅有17种。其中,铅工业矿物有11种,锌工业矿物有6种,以方铅矿、闪锌矿最为重要。还有菱锌矿、白铅矿等。

矿石工业类型,以矿石自然类型为基础,按矿石氧化程度可分为硫化矿石(铅或锌氧化率<10%)、氧化矿石(铅或锌氧化率>30%)、混合矿石(铅或锌氧化率10%~30%);按矿石中主要有用组分可分为:铅矿石、锌矿石、铅锌矿石、铅锌铜矿石、铅锌硫矿石、铅锌铜硫矿石、铅锡矿石、铅锑矿石、锌铜矿石等;按矿石结构构造,可分为:浸染状矿石、致密块状矿石、角砾状矿石、条带状矿石、细脉浸染状矿石等。

为适应我国铅锌矿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生产建设的需要,地质矿产部和冶金工业部根据我国铅锌矿产资源状况和采选冶技术条件,于1983年联合制定并颁布《铅锌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制定了铅锌矿一般工业指标,普查勘探中用于评价矿床有否工业价值。

三、矿业简史

中华民族的祖先对铅锌矿的开采、冶炼和利用曾做出过重要贡献。中国古代“铅”写作“钅公”。商代(公元前16~前11世纪)中期在青铜器铸造中已用铅,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铅戈含铅达99.75%。在古代,铅往往被加入铜中成为合金化金属,还用来制作铅白、铅丹等。古代炼铅的原料有两类,一类是氧化铅,以白铅矿为主,另一类是硫化矿,以方铅矿为主。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中有叙述含银硫化铅矿的冶炼方法。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提到当时开采的三种铅锌矿物,一种是“银矿铅”,系指与辉银矿等共生的方铅矿;另一种是“铜山铅”,系指含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的多金属矿;还一种是“草节铅”,可能是指结晶粗大的方铅矿。

由于铅矿中多含有银,古代为了提取白银,因此大量开采并冶炼铅。

中国是最早发明炼锌的国家。古代称锌为“倭铅”。炼锌,据史料记载至迟在10世纪的五代就已能冶炼。贵州赫章志上即有该县妈姑地区在五代后汉高祖天福年间(公元947年)开始炼锌的记载。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有叙述,用炉甘石作原料,用坩埚冶炼,书中附有图。

明、清时锌主要用配制黄铜,供铸钱及制造各种器皿用。约在17世纪初开始向欧洲出口锌锭。1745年从广州装运锌锭的一艘船在瑞典哥德堡触礁沉没,1872年被打捞起一部分锌锭,经分析锌含量达98.99%,可见当时中国冶炼锌的水平是相当高的。

中国古代不仅对铅锌的冶炼和利用有重要创举,而且很早就认识了铅锌矿的产出分带性。在《管子·地数篇》中就记载“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铅者,其下有银”。当代许多铅锌矿床的勘查有不少的矿区都是通过古矿硐和冶炼炉渣遗址等发现的。

近百年来,在旧中国时期铅锌业基础薄弱,只有几个规模小的矿山和工厂,采矿、选矿、冶炼基本上土法生产,最高年产量,铅8900t、锌7100t。新中国成立后,铅锌业发展很快。经过40多年来的大规模地质勘查,探明了丰富的铅锌矿产资源,建设了一大批国营大中型铅锌矿山和冶炼厂,形成了较大的采选冶生产能力,产量居于世界前列。1996年铅精矿(金属含量,下同)产量.3万t,锌精矿(金属含量,下同)产量112.1万t。铅锌金属产量(含矿产产量和杂产产量):铅70.6万t,居世界第2位;锌118.4万t,居世界第1位。现在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而且还出口铅锌产品,成为世界铅锌生产大国之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