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石油价格趋势预测图_22年石油价格趋势预测
1.石油会被采完吗?
2.油气资源供应量变化趋势预测
3.油气需求量变化趋势预测
4.全国石油储量、产量增长趋势
5.石油价格还有多大的涨幅?
石油会被采完吗?
石油对于人类太重要了,它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能源。石油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达到40%以上,同时,它又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石油的形成至少需要数百万年。所以,石油会被采完吗?这是一个生活在石油已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现代人时常会想到的问题。
在20世纪60—70年代,国际上曾流行过“石油储量短缺、石油工业很快步入穷途末路”的传言。这些“预言”似乎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第一,世界石油年消费量在1950—1970年的20年间增加了3倍(从40亿桶增至165亿桶),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15.6%;第二,按照以往的7.5%的历史平均年增长率计算,20世纪的最后30年(1971—2000年)间,石油的总需求量就达1300亿桶;第三,从1850年石油工业开始兴起到1970年,全世界总共消耗了近4000亿桶石油,而到1971年,人类所有探明的石油储量才有5200亿桶。为了满足所预测的需求量,到2000年前大约还需增加4万亿桶储量。显然,全世界很难在短短的30年内再找出如此巨大的石油储量,在这种“石油不久就会枯竭”的悲观论调影响下,70年代的石油价格暴涨(图40)。
图40 全球石油储量分布图但是,1970年以后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并非像这种悲观论调所预言的那样,在1971—1996年的26年中,世界石油总产量仅为5760亿桶,在20世纪最后的几年中,全世界的石油探明储量以年平均4.26%增加。全世界并没有进入所谓的石油短缺时代,而是在供需基本平衡、储量充裕的状态下稳步地发展着。
当然,这些都与20世纪后30年国际政治格局和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比如,这个时期通过对已发现的油田再评价而新找到的储量超过了原来的储量,原因在于人们对老油田已经有了一些认识,重新研究、评估的投资相对要少,风险也小,各国政府和相关的油公司的兴趣都很高,中东的主要产油国对新油气区的勘探资金投入量下降,这与国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没有发生“大起大落”式的变化有关;各油公司和资源国政府在石油工业中大量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地有新油田被发现。
其次,经历了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后,人们加快了寻找新的替代能源的步伐,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明显快速增加,从1971年的40万亿立方米增至1996年底的150万亿立方米,近几年的增加量更大,天然气的使用量也在不断扩大,它在一次能源构成中的比例已由1971年的16%,增至目前的近30%。
再者,随着人们对石油地质理论的深化,许多新型油藏,比如遍布世界各地的“低熟—未熟石油”及加拿大阿尔伯达和委内瑞拉奥里诺科产出的超重油砂的储量等十分可观。此外,全球各地还有上百个未经勘探的沉积盆地,随着技术与资金的积累,这些地区很可能会有新的油气资源发现。
当然,从长远看,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也许会更多地受制于需求而不是供应,而且,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也迫使人类不可能无节制地扩大使用石油。从全球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天然气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石油,这既是动向也是规律,一些产油大国也相继成为产气大国。目前已出现了天然气替代石油的强劲趋势(天然气发电厂、燃气锅炉、天然气/液化气汽车等)。核能、太阳能以及储量极大的天然气水含物的全面开发利用也将进一步缓解石油需求的压力。
据此,可以大胆地预言,人类对石油的开发利用不会陷于需求旺盛而供应枯竭的尴尬境地。
对一个油田而言,很难肯定说出它的岁数。但无论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还是普通民众来说,“油田的寿命”都是一个十分吸引人的话题。
根据对开采历史较长的美国油田的统计,在美国的74个油田中,油田寿命最短的为14年,最长的可达近90年,平均为46年。一般来讲,一旦油田无法再获得经济效益时,就可视为“寿终正寝”了,但有时出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需要,国家或油公司也会赔本继续开采的。
迄今为止,人们只能采出部分地下已发现的石油。一般说来,每采出一吨原油就会有两吨原油被遗留在地下,一旦采用新技术提高了原油的开采率,就可以相应的延长油田的寿命。比如,一个油田原来的石油采收率为30%,应用新技术后,将采收率提高到60%,就相当于把油田的寿命延伸了一倍。当然,提高地下石油的采收率也会使一些油田死而复生,在我国玉门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等老油田,经过技术改进以后,一些已“退休”的油气区由于提高了采收率,使这些“老”的油气区重放光彩。
地下的地质情况是十分复杂的,我国大陆上寿命最长的延长油矿始建于1905年,当时的原油年产量仅有几吨,后来达到了几百吨,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80“高龄”的老油田的产量达到了15万吨。如今,在石油地质、石油工程科技人员的努力下,这个老油田的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当然,一个油田的原油采出速度不能过快,否则会造成地下水淹没了油层,使油田生产力严重受损。
一个油田寿命的长短涉及多种因素,而不断地探明新的石油可采储量,提高原油的采收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是延长油田寿命的主要保证。
目前的石油地质理论认为,石油的形成需要数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时间,因此,在我们积极地寻找、开采石油的同时,绝对不可浪费这种虽然丰富但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能源。正像一位哲人告诫的那样:我们今天所消耗的能源并不是从祖先那里继承的,而是从我们的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
油气资源供应量变化趋势预测
(一)预测模型选择及可行性分析
用于预测研究的模型有很多,如指数平滑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灰色预测模型等。使用不同的预测模型需要满足不同的条件,因此,对中国石油或天然气的储量、生产量、消费量和进口量值进行预测,首先要根据数据变化的基本规律选择相关预测模型。
1.石油资源供应量预测模型选择
根据BP公司2013年的能源统计报告,可以得到从1980年至2012年间中国石油储量和生产量(表4-5)。
表4-5 中国石油历年储产量统计 单位:106t
续表
数据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和中国国土资源综合统计。
注:储量数据换算系数吨桶7.3(中石油)。
将表4-5数据做散点图(图4-4)后可见,1980年至2010年间,中国石油储量值的变化规律略显特殊,需要分段研究。石油生产量数据规律性较强,可以采用回归分析法。将表4-4数据做散点图(图4-5)可见,进口量的数据变化规律性较强,也可采用回归分析法。如果预测采用回归分析,其模型的选择需根据计算出的可决系数(R2)来决定。
2.天然气资源供应量预测模型选择
根据BP公司2013年的能源统计报告,可以得到从1980年至2012年间中国天然气储量和生产量(表4-6)。
表4-6 中国天然气历年储产量统计 单位:108m3
数据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将表4-6数据做散点图(图4-6)。散点图趋势显示,中国天然气储量和生产量的数据变化规律性较强,可采用回归分析法。
图4-4 中国历年石油储产量数据散点图
图4-5 中国历年石油进口量数据散点图
图4-6 中国历年天然气储产量数据散点图
(二)储量预测
1.石油资源储量预测
对表4-5中的储量数据进行初步观察,发现数据分布呈现的规律分为两时段(图4-5显示)。并且因勘查条件的影响,石油储藏量与当年是否发现新的更大的油田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数据呈现不太规则的周期性变化。为了提高预测的准确度和可信度,对中国石油储量的预测分为两段进行:第一时段,1980年至1998年间,散布图具有周期波动状变化特征,但起伏较大;用1998年以前的数据,预测1999年至2020年的储备量,时间跨度为22年。第二时段,1999年至2012年间,散布图基本呈现单调上升趋势;用1999年至2012年的数据,预测2013年至2020年间8年的储量值。这样可讨论在两种经济、技术环境背景下的中国石油储量可能的变化规律。
另外,为了使预测更加准确并可信,使用GM(1,1)、GM(2,1)模型预测实验,其结果无法通过检验。所以最终使用回归方法预测。
石油储量第一时段预测利用SPSS 19.0 软件,将表4-5 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不同回归模型的可决系数(R2)和拟合度结果状态值,包括线性、二次、三次和幂函数的回归模型。而三次回归的可决系数R2=0.780,其他模型的可决系数值远远小于该值。单因素方差分析时,F>F0.05(r-1,n-r)或p<0.05,表现出因素具有显著影响力特征。因此,中国石油储量1980年至1998年间的回归预测模型见公式(4—1)。
y=0.746x3-25.049x2+257.055x+1451.431(4—1)
而且, =3.29。
所以可以使用预测模型公式(4—1)进行中国石油储量的回归预测。预测结果见表4-7。
表4-7 中国石油储量1999-2020预测值 单位:106t
石油储量第二时段预测,依上步骤,出局处理后结果显示,三次回归的可决系数R2=0.915,其他模型的可决系数值都远小于该值。单因素方差分析时,F>F0.05(r-1,n-r)或p<0.05,也表现出因素具有显著影响力特征。因此,中国石油储量1999年至2012年间的回归预测模型见公式(4—2)。
y=0.452x3-7.414x2+42.734x+2033.524(4—2)
而且, =3.71。
所以可以使用预测模型公式(4—2)进行中国石油储量的回归预测。预测结果见表4-8。
表4-8 中国石油储量2013-2020预测值 单位:106t
比较2011-2020年间数据,显示两个模型预测的结果差别很大,这与预测的时间跨度有很大关系。一般情况下,回归预测方法预测3年内的变化趋势较为准确,8年内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以,本次研究将使用第二时段的预测数据。
另外,两个时段的预测模型也可能代表两种不同的技术条件下的环境情况。第一种模型说明,如果石油勘查技术有所突破而使石油勘查成果显著,那么中国石油储量的变化走势趋近于该模型。第二种情况显示,如果中国石油勘查技术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与目前情况大致相当,则随着开采量的迅速上升储量的增加值变化不大。
2.天然气资源储量预测
将表4-6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不同回归模型的可决系数(R2)和拟合度结果状态值,包括二次、三次、复合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回归模型。而三次回归的可决系数R2=0.890,其他模型的可决系数值小于该值。单因素方差分析时,F>F0.05(r-1,n-r)或p<0.05,表现出因素具有显著影响力特征。因此,中国天然气储量1980年至2012年间的回归预测模型见公式(4—3)。
y=0.0003x3-0.011x2+0.161x+0.394 (4—3)
而且, =2.9223。
所以可以使用预测模型公式(4—3)进行中国天然气储量的回归预测。预测结果见表4-9。
表4-9 中国天然气储量预测值统计 单位:1012m3
从预测结果可见,中国天然气储量到2015年可达近6×1012m3,2020年升至近10×1012m3。
(三)产量预测
1.石油资源生产量预测
将表4-5 中的年份作为自变量,产量作为因变量。利用SPSS 19.0 版本软件,处理储量数据,得到不同的回归模型的可决系数(R2)和拟合度结果状态值,包括线性、二次、三次、幂和复合等函数的回归模型。单因素方差分析,F>F0.05(r-1,n-r)或p<0.05,表现出因素具有显著的影响力。但综合拟合分析结果显示,线性回归模型拟合度最高。因此,中国石油生产量的线性回归预测模型见公式(4—4)。
y=3.068x+101.714 (4—4)
而且,F储量(1980—2012)= =1282.343>F0.05(1,31)储量(1980—2012)=4.1709。
所以可以使用预测模型公式(4—4)进行中国石油生产量的回归预测。预测结果见表4-10。
使用灰色预测方法,中国石油的生产量符合“灰因白果律”的灰色预测事件。本次预测的X(0)即为1980年的产量值,即 (1)=106.0;t从1取到33的整数。可得GM(1,1)预测模型公式(4—5)。
中国油气战略储备研究
检验计算,平均相对残差值为0.0048,小于0.05。
后验差检验计算结果显示C生产量=0.0365<0.35。
小误差概率检验计算 =0.9952>0.95。
则说明中国石油生产量的G M(1,1)模型公式(4—4)精度为一级。用此模型进行预测计算结果见表4-10。
表4-10 中国石油生产量预测值统计 单位:1010t
使用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和G M(1,1)模型计算出中国石油生产量2013年以后8年间的变化趋势情况(表4-10)显示,历年的变化趋势水平线性回归预测小于灰色预测的增量值,但都是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所以按照目前的开采技术等条件,到2015年中国石油生产量将达到(212.16~220.45)×106t,2020年会升至(227.50~243.51)×106t。
2.天然气资源生产量预测
依据以上的方法,将表4-6的数据处理后得到不同的回归模型的可决系数(R2)和拟合度结果状态值,包括二次、三次、复合函数和指数函数等的回归模型。其中三次回归预测的R2=0.992为最大。
单因素方差分析时,F>F0.05(r-1,n-r)或p<0.05,表现出因素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因此,中国天然气生产量的线性回归预测模型见公式(4—6)。
y=0.005x3-0.244x2+3.678x+3.875 (4—6)
而且, =2.8387。
所以,可以使用模型公式(4—6)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见表4-11。
表4-11 中国天然气生产量预测值统计 单位:109m3
结果显示,2015年中国的天然气生产量将达到约178×109m3,2020年可能会升至约264×109m3。
(四)进口量预测
利用SPSS 19.0软件,将表4-4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不同回归模型的可决系数(R2)和拟合度结果状态值,包括线性、二次、三次和幂函数的回归模型。单因素方差分析时,F>F0.05(r-1,n-r)或p<0.05,也表现出因素具有显著影响力特征。综合拟合分析结果显示,二次回归模型拟合度最高。因此,中国石油进口量的二次回归预测模型见公式(4—7)。
y=0.5482x2+4.1546x-0.8693 (4—7)
而且, =3.5219。
所以,可以使用预测模型公式(4—7)进行中国石油进口量预测。预测结果见表4-12。
表4-12 中国石油进口量预测值统计 单位:106t
预测结果显示,在目前的生产量水平和消费需求增长趋势下,中国石油进口量在2015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3.5×108t和5.1×108t左右。如果中国的能源消耗结构变化不大,新型能源开发利用速度不太快,那么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将会长期处于一个高的水平。
油气需求量变化趋势预测
1.石油需求量未来变化趋势预测
根据BP公司2013年的能源统计报告,从中可以得到从1980年至2010年间中国石油消费量值见表4-16。
表4-16 中国石油历年消费量统计 单位:106t
数据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和中国国土资源综合统计。
将表4-16数据做散点图,见图4-9。可见,1980年至2012年间的消费量的变化趋势基本呈现指数变化规律性,所以可以使用回归预测模型。
图4-9 中国历年石油消费量散点图
利用SPSS 19.0软件,将表4-20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不同回归模型的可决系数(R2)和拟合度结果状态值,包括线性、二次、三次和复合函数的回归模型。而二次回归的可决系数R2=0.996;单因素方差分析时F=3566.08很大,F>F0.05(r-1,n-r)或p<0.05,表现出因素具有显著影响力特征。因此,中国石油消费量1980年至2012年间的回归预测模型见公式(4—8)。
y=0.43x2-2.261x+87.281。(4—8)
而且, =3.3158。
所以可以使用预测模型公式(4—8)进行中国石油消费量的回归预测。预测结果见表4-17。
使用灰色预测方法,中国石油的生产量符合“灰因白果律”的灰色预测事件。本次预测的X(0)(1)即为1980年的消费量值,即 (1)=85.4;t为1取到33的整数。可得GM(1,1)预测模型公式(4—9)。
中国油气战略储备研究
检验计算,平均相对残差值为0.0056,小于0.05。
后验差检验计算结果显示C=0.086<0.35。
小误差概率检验计算P消费量=0.9944>0.95。
说明中国石油消费量的G M(1,1)模型公式(4—9)精度为一级。用此模型进行预测计算结果见表4-17。
表4-17 中国石油消费量预测值 单位:106t
由表4-17可见,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到2015年将达到(563.1~584.4)×106t,2020年增至(717.4~800.4)×106t。
2.天然气消费量未来变化趋势预测
根据BP公司2013年的世界能源报告公布的数据(表4-18)做散点图(图4-10)可以看出,中国天然气需求变化趋势规律性较强,使用回归手段进行预测即可。
表4-18 中国天然气历年消费量统计 单位:109m3
数据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利用SPSS 19.0 软件,将表4-18 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不同的回归模型可决系数(R2)和拟合度结果状态值,包括二次、三次、复合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回归模型。而三次回归的可决系数R2=0.993最大;单因素方差分析时F>F0.05(r-1,n-r)或p<0.05,表现出因素具有显著影响力特征。因此,中国天然气消费量1980年至2012年间的回归预测模型见公式(4-10)。
图4-10 中国历年天然气消费量散点图
y=0.013x3-0.436x2+4.292x+3.665。(4-10)
而且, =2.29223。
所以可以使用预测模型公式(4-10)进行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的回归预测。预测结果见表4-19。
表4-19 中国天然气消费量预测值统计 单位:109m3
表4-19中数据显示,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将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15年达到约200×109m3,到2020年升至约340×109m3。
由表4-11和表4-19数据共同的显示,按照目前中国的天然气需求量和生产量的增长速度推算,中国的天然气市场又是一个继石油市场之后的供小于求的市场,到2015年供求将产生约22×109m3差额空间,到2020年这个缺额达到76×109m3。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10年中,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需求量将稳步提升,而同时生产量的提升速度小于需求量的提升速度。未来中国的能源市场中的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将大幅提升。
全国石油储量、产量增长趋势
(一)石油储量
1.全国石油地质储量增长趋势
截至2005年底,全国石油探明程度33.72%,进入勘探中期,正处于储量增长的高峰阶段。取综合预测的汇总结果进行分析,2006~2020年,全国石油探明储量仍处于高峰阶段,2006~2010年年均探明9.65×108t,2011~2015年年均探明9.74×108t,2016~2020年年均探明9.48×108t,均高于“十一五”的年均探明8.78×108t。2021~2030年,探明储量年平均值仍维持在8.2×108t。2006~2030年,全国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合计为226.42×108t。
与美国对比看,1996年以来,我国的石油储量保持平稳上升的势头,与美国1946~1966年的高基值增长阶段相当。我国的石油储量增长高峰期应该延续20~25年,储量增长明显下降的态势应该在2020年以后出现(图5-16、表5-22)。
图5-16 全国石油探明地质储量增长趋势预测图
表5-22 全国石油地质储量增长趋势预测结果汇总表
2.大区石油地质储量增长趋势
从大区汇总结果来看,东部区石油探明储量下降趋势比较明显,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储量分别为4.14×108t、3.88×108t、3.53×108t、3.0×108t、2.52×108t;从2006~2010年年均探明储量4.14×108t降到了2026~2030年均探明储量2.52×108t,25年中,降幅接近一半。中部区石油探明储量呈现缓慢下降的态势,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储量分别为1.60×108t、1.59×108t、1.50×108t、1.46×108t、1.41×108t,降幅只有12%;西部区石油探明储量在2020年前呈现先缓慢上升,之后逐步下降,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储量分别为2.29×108t、2.45×108t、2.69×108t、2.58×108t、2.32×108t,总体波动不大。南方区随着勘探的加强,预计在2010年以后将会出现较好的储量发现,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为0.01×108t、0.06×108t、0.10×108t、0.11×108t、0.11×108t;青藏区由于地理条件所限,2020年以后可能会有石油探明储量,预计2021~2030年年均探明0.11×108t;海域区的石油探明程度还比较低,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探明1.62×108t、1.78×108t、1.66×108t、1.43×108t、1.23×108t,储量上升的态势还能持续10年以上,2020年之后有所下降,至2030年年探明石油储量仍能保持在1.0×108t以上(表5-23)。
表5-23 大区石油储量增长趋势预测结果汇总表
3.基本结论
(1)石油地质储量增长保持较高水平。
2006~2030年我国石油探明地质储量总体呈平缓下降趋势,但年探明储量维持在8×108~10×108t之间,与过去50多年的勘探历史比照来看,属于稳定增长的高峰期。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是我国石油储量发现的最高峰,但整体还属于储量发现的初期;1985年以来为高峰平台期,主要特点是储量稳定增长,年均在6×108t以上,波动不如勘探初期那样强烈。
目前,我国的石油资源探明程度为33.7%,预计“十一五”将累计探明48.25×108t,2010年探明程度达到40%以上;2020年探明程度为52.6%;2030年探明程度为63.3%,届时将进入储量发现的衰减期。2006~2030年可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26.42×108t左右,年均探明9.06×108t(表5-24)。
表5-24 全国石油地质储量预测结果表
(2)大盆地对全国石油地质储量的贡献占主体。
2006~2030年对全国石油探明储量贡献最大的盆地依次为:渤海湾(陆上)、鄂尔多斯、塔里木、渤海湾(海域)、松辽和准噶尔盆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分别为40.41×108t、35.09×108t、32.41×108t、30.78×108t、26.04×108t、19.51×108t,对全国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贡献率为17.85%、15.50%、14.31%、13.59%、11.50%、8.62%,累计达81.37%,大盆地依然是未来全国石油储量增长的主体。而盆地对储量的贡献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其中渤海湾(陆上)、渤海湾(海域)、松辽盆地的贡献率逐渐变小,鄂尔多斯、塔里木盆地的贡献率变大,准噶尔盆地基本持平。
(3)中西部与海域储量增长可弥补东部储量下降。
2006~2010年中西部与海域对全国石油探明储量贡献率为57.10%,东部为40.90%,2010年后东部的年增储量呈下降之势,中西部上升,海域略有下降,2026~2030年中西部与海域对全国石油探明储量贡献率可达64.42%,东部降为32.73%,此时,南方区和青藏区的贡献率达到2.86%,东部老油区的储量发现的减少可得到其他地区的补充。
(二)石油产量
1.全国石油产量增长趋势
目前,我国的石油产量处于平稳上升阶段,尚未达到高峰值。通过将各盆地石油产量预测结果汇总,得到全国的石油产量增长趋势。从汇总结果看,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产量为19 036×104t、20 559×104t、21 700×104t、22 182×104t、21 777×104t,我国石油产量在今后15~20年内还将进一步稳步上升,在2021~2025年之间达到高峰,高峰产量达到2.22×108t以上,2025年之后呈缓慢下降趋势。2030年之后产量将降到2.1×108t以下(图5-17、表5-25)。2006~2030年,全国累计产油52.88×108t。在以上储量和产量情况下,可保持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基本稳定在22×108~25×108t,变化基本平稳,储采比在11左右,基本合理(图5-18)。
表5-25 全国石油产量增长趋势预测结果汇总表
图5-17 全国石油产量增长趋势预测图
图5-18 石油地质储量、产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变化趋势
2.大区石油产量增长趋势
从大区的预测结果来看,未来25年东部区仍将是我国最主要石油产区,但其产量逐渐下降,在全国的比重明显减小,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产量为10 508×104t、10 265×104t、10 224×104t、10 137×104t、9 642×104t;中部区将随着鄂尔多斯盆地石油产量的快速上升而在全国的比重呈上升态势,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产量为2 348×104t、2 697×104t、2 816×104t、2 867×104t、2 903×104t;西部区石油产量上升最快,2030年还未达到高峰值,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产量为3 067×104t、3 789×104t、4 390×104t、4 777×104t、4 926×104t;南方区的石油产量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在2020年以后将会有较明显的增长,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产量为4×108t、10×108t、10×108t、20×108t、24×108t;青藏区预计在2025年以后各项条件能够成熟,会有一定的石油产量,2026~2030年年均产量24×108t;海域区的石油产量在2020年之前增速较快,之后增速放缓,并在2025年以后下降,2006~2030年每五年的年均产量为3 117×108t、3 799×108t、4 261×108t、4 380×108t、4 187×108t(表5-26)。
表5-26 大区石油产量增长趋势预测结果汇总表
3.基本结论
(1)石油产量平稳增长,2030年仍保持在2×108 t以上。
2006~2030年我国石油产量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在2016~2025年达到最高值,年均产量2.2×108 t,在2025年后开始下降,2030年还能维持2.1×108 t的水平,之后将降到2.1×108 t以下。
目前,我国的石油产出程度为21.1%,预计“十一五”累计产量9.59×108t,2015年产出程度超过30%,2030年产出程度达到46.0%,整体进入开发的中后期。2006~2030年可累计产出52.88×108 t,超过了目前我国石油的累计产量(表5-27)。
表5-27 全国石油产量预测结果表
(2)大盆地对全国产量的贡献占主体。
2006~2030年对全国石油产量贡献最大的盆地依次为:渤海湾(陆上)、松辽、鄂尔多斯、渤海湾(海域)、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其累计产量分别为12.87×108t、10.84×108t、6.73×108t、6.03×108t、4.968×108t、3.86×108t,对全国石油产量贡献率为24.34%、20.49%、12.73%、11.39%、9.38%、7.29%,累计达85.62%,在未来全国石油产量增长中占主导地位。而盆地对产量的贡献率随着时间的延伸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渤海湾(陆上)和松辽盆地的贡献率逐渐变小,渤海湾(海域)、鄂尔多斯、塔里木盆地的贡献率逐步变大。
(3)中西部与海域产量的增长可弥补东部产量的下降。
2006~2010年中西部与海域对全国石油产量贡献率为44.82%,东部为55.20%,占主要地位,之后东部的产量逐渐下降,中西部与海域则快速上升,2026~2030年中西部与海域对全国石油产量贡献率已达55.18%,东部降为44.28%,两者的比例已发生了互换。此时,南方区和青藏区的石油产量仍然较少,东部老油区的产量递减主要靠中西部与海域补充。
(4)石油产量至2030年保持在2.1×108t水平,有资源保证。
首先,2005年底,我国静态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4.90×108t,2005年的产量为1.82×108t,储采比为13.7。近25×108t的剩余可采储量提供了产量增长的基础。
其次,未来我国石油可采储量将有很大程度的增长,主要来自三部分:一是通过新区勘探获得新增石油可采储量,二是未动用储量的动用,三是老油田通过提高采收率技术增加石油可采储量。
新增石油可采储量。2006~2030年全国可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20×108t左右,年均探明8.5×108t以上,按2005年新增储量的采收率18%计算,到2030年可累计新增加石油可采储量39.3×108t。
未动用储量的有效动用。目前已探明未动用储量中还有10×108t石油地质储量可投入开发,可增加石油可采储量2×108t。
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增加可采储量。目前全国已开发油田的采收率平均为27.1%,除去大庆油田高达41.1%的采收率,其他已开发油田平均采收率只有22.7%,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油田采收率相比差距较大,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潜力还比较大。按照中石油水驱采收率年均提高0.2%考虑,预计2030年前可提高5%~7%,此可增加石油可采储量5×108~7×108t。此外,通过加大对注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以及微生物驱等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储备和推广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老油田采收率,如大庆油田通过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12%以上。在提高采收率技术条件下,按平均采收率提高5%~10%,全国石油的平均采收率可达到32%~37%,预计可增加石油可采储量约9×108~11×108t。
以上各部分相加,则到2030年我国将共有约75×108t石油可采储量,在2.1×108t的水平稳产20年是有储量保证的。
石油价格还有多大的涨幅?
2008年以来,国际煤炭价格大幅上涨。澳大利亚BJ标准动力煤现货均价从去年底的月均88.9美元/吨涨到今年4月24日的124.65美元/吨,半年时间上涨了35.75美元/吨,涨幅超过40%。与去年同期53.27美元/吨价格相比,涨幅更是达到了134%。
在煤炭价格持续上涨的背后,是上涨幅度更大的国际原油价格,2006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升,从2007年初不到60美元/桶迅速上涨至2008年4月21日的116.69美元/桶,创下历史新高,涨幅接近100%。相比之下,等热值原油与煤炭价差已经处于历史高位区间,按照当前最新价格为基准来进行比较,相同热值的原油与煤炭价格比已经达到5倍左右,而历史上这一比值始终维持在1.5-2倍,煤炭比价优势十分明显,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为煤炭价格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在煤炭价格在长期低迷之后走出回归路线的因素外,国际煤油之间价差的不断扩大为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创造了空间。
另一方面,相比石油42年的储采期,全球煤炭还可使用超过140年。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煤炭利用技术的进步,在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将促使对能源的使用重心转向煤炭,这也将带动煤炭价格呈现长期上涨态势,而对于未来国际煤炭价格还有多大的上升空间,我们以石油价格为参照来做一个粗略的估算,以期对未来煤炭价格走势有所了解。
从原油与煤炭等热值换算角度,以澳大利亚BJ煤炭为例进行估算,澳大利亚BJ煤炭热值约为5500大卡/千克,按国际标准的等热值换算,1千克原油相当于1.4286千克标准煤,1千克原煤相当于0.7143公斤标准煤,而原煤对于未来石油价格,我们初步以未来原油价格保持在110美元/桶为标准来进行计算,同热值的煤炭价格应该达到401.5美元/吨,考虑到使用效率、成本等因素,我们将这一比值设定为1.5-2倍为合理区间,换算结果后,如果未来原油保持110美元/桶的水平,相应的煤炭价格应该在200-268美元/吨的水平,按照4月24日澳大利亚BJ标准动力煤价格为124.65美元/吨来计算,未来如果原油价格保持在110美元/桶的前提下,动力煤价格还有大概75.35-143.35美元/吨的上涨空间。
如果说理论等热值换算比较脱离现实的话,那么利用目前煤变油项目中的转化率来计算可能会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国际上有一个“煤变油”效益的通行法则,即原油价格每桶22-28美元之间时,“煤变油”就能保本运营,油价突破28美元,效益就十分显著。以神华集团的“煤制油”工程为例,按照权威部门专家的估测,其每桶原油的生产成本在30-40美元之间,作为转化率最高的神华煤变油项目,每生产1吨成品油需要消耗3吨优质煤,其他企业煤变油项目则在每4吨原煤转化1吨成品油的水平区间,考虑到未来技术的不断成熟,煤变油的转化率不断提高,我们权且以神华煤变油项目每3吨原煤转化1吨成品油的转化率为参照标准计算,同时原油提炼为成品油的比例为75%,每桶原油按137公斤计算,则为1吨原煤与3.24桶原油提炼成品油质量相当,同样,我们以未来原油价格110美元/桶计算,相应的原煤价格则为356.4美元/吨。目前采用煤变油技术所提炼的成品油在纯度及质量上远远高于通过原油提炼,使用效率大大提升,以1.5-2倍的价格比值计算,当原油在每桶110美元时,合理的煤炭价格应为178.2-237.6美元/吨的水平。按照4月24日澳大利亚BJ标准动力煤价格为124.65美元/吨来计算,动力煤价格的上涨空间为53.55-112.95美元/吨。
通过以上两种不同的计算方式,我们可以粗略的得到一个煤炭价格的上涨空间,按照热值转换计算,上涨空间为75.35-143.35美元/吨,按照煤变油的角度计算则为53.55-112.95美元/吨,如果考虑到煤变油的产品质量因素,那么这两种不同的估算思路其结果基本是在一个区间之内,诚然,我们只是针对原油与煤炭进行价格比对,而影响未来煤炭价格走势的因素绝不仅限于此,但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煤炭价格的未来上涨空间还是十分乐观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