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油坊大豆油价格_百年油坊的油好吗
1.感觉南方的茶油现在很少人吃了,是什么原因呢?
2.为什么新买的豆油,闻着没有香味?
3.玉米油好还是花生油好
4.头道压榨是什么意思
5.在汉朝之前,古人使用的食用油都是以什么为主?
6.牛庄的古镇牛庄
7.老油坊非转基因纯香大豆油5l
感觉南方的茶油现在很少人吃了,是什么原因呢?
茶油号称“东方橄榄油”,我国目前油茶的栽培面积为4500万亩,全球茶油产量的90%以上来自中国,茶油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吃茶油的人是很多的。
小时候如果哪家婴幼儿小屁股沤红,可以用茶油檫试,隔夜就好,具有奇效!其次,在我们这里,女人坐月子都会吃茶油,对身体的恢复具有好处。
茶油,在老家是极为贵重的东西茶油树生长缓慢,一般要栽种6年以上才会开花结果,结果期极为漫长,从开花到结果要经历2年中的5个季节“秋、冬、春、夏、秋”。茶油树是开花和结果同时进行的树种,花果并存,固有“抱子怀胎”之说。
小时候,经常跟着奶奶去山上摘茶油果,成熟的茶油果色泽鲜艳,青中带红。每次上山,奶奶都用一根竹竿把茶油果一颗一颗地打下来,我就拿着篮子在树底下捡,等到天黑可以捡一背篓茶油果回家。
刚采回来的茶油果放在室内堆积一周(起后熟的作用),然后再晾晒3、4天,让它们自然裂开,多数茶果能够自然分离,未分离的需要用手剥离。剥下来的壳是冬天烤火的主要原料,去壳后的籽通过粉碎机研磨后,经过蒸炒就可以榨油了,油茶籽出油率一般为25% 35%,榨油剩下的渣经过发酵后可以用来喂鱼。
注意:1000斤茶果可以晒240斤左右茶籽,能榨50斤油。
我们这里茶油可以卖到80元1斤,一般的农户都舍不得吃,都会拿到街上卖了补贴家用。我小时候的书本钱,都是靠卖茶油挣来的,一个秋天可以赚上千元,远远比卖粮食来钱快。
茶油的价值有多高?茶油是纯天然高级食用植物油,在明朱元璋时期,茶油被封为“皇宫御膳用油”。
茶油主不含芥酸、胆固醇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是食用油中最高的,可以防止人体动脉硬化,在国际上被称为“长寿油”。
普通食用油在高温下会产生过氧化物,对人体极为有害,而用茶油煎炸食用时,可以在220 高温下连续油炸20小时不变质。普通的食用油必须要加热至熟的情况下才能用于凉拌,而茶油在不加热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用于凉拌,茶油是“食用油中的上品”。
茶油气味清香,非常容易被人体吸收,特别适合宝宝娇嫩的肠胃。
为什么会感觉吃茶油的人特别少?茶油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不是人们不愿意吃,而是因为价格过于昂贵。同等量的茶油其售价是菜籽油的10倍,一般人根本消费不起。因此,作为普通人会认为吃茶油的人少,其实正宗的茶油刚刚加工出来就已经被人预订走, 像市场上卖的茶油大多不纯,即便这样售价依然很高。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我国就开始种植油茶,我国目前油茶的栽种面积超过4500万亩,年产茶油量为27万吨,而市场需求量超过50万吨,缺口很大。但是由于种植油茶初次投入高,前6年不结果,再加上采摘难度大,加工麻烦,导致我国油茶的栽培面积不大。
一亩地也就能榨出50斤油,而且茶树也分大小年,遇到小年产量直接减半。采摘需要大量的人工,摘了要晒,然后选壳,选完壳再晒,这些步骤都必须由人工来完成。可以说,茶油卖得贵是理所当然的。
总结,茶油是高级植物油,很多人都想要吃茶油,但是茶油太贵,因此吃茶油的人并不是很多。
茶油是家乡最诱人的味道,你吃过茶油吗?
茶籽油,在我们这边是主产,从我记事开始就有茶籽油,吃茶籽油!这些年,随着对人身体 健康 的注重,这个油的价格也是一年比一年高!
就拿我家来说吧,在2000年的时候,茶籽油才卖十块钱一斤,我家里也就炸个一百多斤油,自己家刚好够吃,也没有卖的!在10年的时候就三十一斤,那个时候可以炸个两百斤左右,一年卖个百来斤,再去种点油菜,自己家就够了!到了15年往后,价格一路走高,四十,五十,六十,最高的时候卖过七十!
这几年,我家就留个三四十斤,其它的全部都卖了,就拿钱去换菜籽油吃(自己家也没有种油菜了),一年卖茶籽油都有上万块钱的收入!价格那么贵,自己也舍不得留多了,一斤茶油可以换五六斤菜籽油!
我家的每年都是我那几个朋友订走了,我榨油的时候就通知他们,直接去榨油坊里去接!(因为都是老客户,我要保证给他们的是百分之百真的,让他们放心)!
这几年,茶籽油我家是吃得少了,没有留多少,过节做好吃的就用茶籽油去做菜!平时就是用的菜籽油,也还行!(有用过,望谅解!)
茶树油,俗称茶油,在南方丘陵山区种植,所贯木林,先年十月下旬至十一开花,白色的花朵,有蜜糖汁,引蜂招蜂,来年春季挂果,发新芽,绿叶,结茶片可食用,且树大的结茶泡,体型白色,脱皮后,为成熟可采摘吃。
不过,现在的油茶树,都是改良品种了,不知是否还结茶片,茶泡,小时候在老家衡阳市常宁见过。爷爷辈分的,在五十年代初期,裁种满山遍野的,那高大的油茶树,在六十年代,70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还在结果,发挥经济价值。我十二岁到十六前都参加过集体生产队,一年一年的收摘油茶果的热闹场合。那油茶树如高大一棵的,摘不到的用钩子钩下来,或爬到树枝上去摘果实。
油茶果实成熟是有规率的,要过了寒露才能进山开摘茶果,还说霸降后摘的果子出油率更高些。
摘茶果,满山遍岭人多,场景真好不热闹,有唱歌的,有讲笑话故事的,那个岁月,要注意分寸,不能乱说乱讲,否则后果自负,搞不好就要开群众大会点名批评,挨斗了。
在全村的同龄伙伴中,我是最积极,最有活力,也有组织能力的一个,在这时候,队长,村指导员会找上我,给我的任务,组织人员去看山,守山,防止人员私自偷摘茶果。
领到任务后,一直到茶果晒干,分选茶壳,入库,到榨油房,代遇是,由我选人,生产队补工分。
话说茶油压榨工序:一是晒干果实开裂后选子脱壳,把黑色的子粒晒干,二是被干,用炭火烘培,蒸发子粒水汽,三是碾碎磨成粉状结块为佳,四用木桶装好粉块,在密封的大锅上蒸熟,垫上选好干禾草,采饼,装榨,出油。
过去是原始的木榨工具,打尖,有神尖,副尖,必须要壮汉操作,而且为量超一般人的才能吃下这碗饭。
油,榨出来香气扑鼻,四溢芳香,成金**,贼亮贼亮的,茶油是煮鱼,暴炒牛肉,狗肉,带腥的羊鸡肉是首选最佳食用油料。
这些美好的场合,到如今只是回味!
说到油茶,我最有发言权了。
我家的第二座房子是96年买的原属农科所的70年代修的砖木四合院。前面是水库,后面是油茶树和杉树。有十几亩。
以前秋季在家,都要帮我妈摘茶籽,可以摘几百斤干籽,(以前只买房子没承包后山,村里的其他人都会来摘)。这些油茶树大的直径约40公分,高的有3层楼高,一棵树湿的茶籽可以摘一二百斤。但耗时间多,树顶的全靠我和弟弟出手。连续摘一个星期才能摘完。摘完就晒,连续晒四五天太阳才能晒到榨油的干燥程度。晒完还要挑选茶籽粒把壳分开才能榨油。关键是最后还要运到十几公里外的榨油坊才能榨出油。这过程很是艰辛的。
这些茶树(水库附近的村还有山头栽有)是当初政府引进的良种,茶籽抗病能力强,出油率也高。约有30%左右。油的质量非常好。榨的油我妈除留自己家吃外,也会卖些给熟人。
2005年后,因自己修路和挖水塘,也要为后面翻建房子做准备。原先靠近山下的茶树被我爸砍了不少。还有些太靠近屋子的也砍了。再加上以前空空的山(砍柴烧)没有人砍柴了,各种野树,灌木疯长,矮小些的茶树被遮住了阳光不结籽凋零了。高大些的似乎也有危机感,长得更高了,结的籽都在树顶了。我父母也年纪大了,我们都在外省(我弟是职业军人),这样一年年摘的茶籽更少了。尽管在2010年之后的二年间我父亲把山上的杂树灌木清理了,也把原先的老茶树淘汰了,留着掉下的种籽长出的新树来结籽。这几年,主要是新树结籽,每年还能榨百十来斤,但多数油都卖了。50/斤卖给了固定的人。自己仅留几斤供过年时榨豆腐干用。
最近2年,因国家扶贫,村里也在发油茶树种,尽管说品种优良。但也还要几年后才能结籽。虽说不够发的条件,我们家也问村干部要了些栽在自己的责任土里。
生活在农村里,这些都只能算是附加农产品,但肯定是有胜于无。父母也习惯了有茶籽摘有茶油榨的时光。
油茶价一年比一年高,油茶树也永远不会凋零的。
茶油是目前国内提倡推广的纯天然木本食用植物油,它还是国际粮农组织首推的卫生保健植物食用油,也是唯一被医生称为能够治病的油!全球油茶籽油产量的90%以上来自中国,是从山茶籽提炼出来的,是目前最高级食用植物油。而且咱们国家已经有两千年的茶油树栽种 历史 了,是名副其实的油茶大国。
作为东北人我们吃的油主要是豆油,因为我们这边是大豆主产区。很多农村也有自己的油坊,农民只要把豆子拉过去就能榨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人喜欢吃大豆油,南方人喜欢吃花生油和菜籽油,有钱人和家里有小孩的人喜欢吃橄榄油。但,要是从纯天然和营养成份来说,茶油却对是最好的。
茶油产地的人可能感觉茶油也没那么神秘,平时也在吃,只不过是这两年走上商品化道路后,价格变的贵了,吃的就少了,老百姓过日子吗?没有那么多讲究,反而花生油和豆油变得更普遍了。
在一些地区大家很少吃茶油,是因为很多人已经不在农村了,大多数人都是外地打工,没有时间去摘籽榨油,市场上卖的又贵,索性就很少吃了。山茶籽如果不用做榨油,就很普通了,落在地上也没什么用,它的价值也就体现不出来。
有茶油树是个产能比较低的树种,虽然我们国家有2000多年的栽种经验,也弥补不了它本身的不足。我们栽一棵茶油树大约6年后才能开花结果,并且油茶喜温暖的环境,非常怕寒冷,这也可能是它不能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原因吧。茶油树最适合的生长温度是,年平均气温16 18 ,到了花期,最适宜的平均气温12 13 。另外,茶油树的结果期特别漫长,从开花、授粉到果实成熟大约需要12个月。如果,你去产区你会发现奇怪的现象,茶籽有的已经完全成熟了,有的茶花还在盛开怒放,这就是民间说的,“抱子怀胎”!
由于油茶树生长极其漫长,如果我们是种植户的话一定要进行合理的追肥才能提高产量。 通常我们在茶油树的前5年,最好要多施几次氮肥,氮肥我们选择普通尿素就可以,不需要特别注意缩二脲含量的问题,我们只要能够在农资店里买到的正品尿素就可以。每棵茶油树追施2两左右尿素,追个4-5次就可以了。但是,要注意我们追肥挖沟时不要离植株太紧,最好离开10CM左右,从苗的四个方向进行穴施,就可以了。
当茶油树长到6年以后就到了油茶树的丰产期了,这时候不仅需要大量的氮肥还需要同时补充磷钾肥。我们配肥的氮磷钾比例最好是3:2:1,还是以高氮为主。一年追肥2-3次,每株茶树每次追肥2两左右就可以了。
当茶油树长到10年以上,这时候的茶油树产籽最多,需要的营养也最多。这时候无论是根系还是植株都很健壮高大了,需要的肥料也随之增多。建议这重年头比较长的树,每株每年要追1斤左右化肥。配肥比例,氮磷钾按5:3:2配比就可以了。另外,追肥时间要掌握好,种植年头比较长的农户,他们通常是这么追肥的。他们不按上面的比例掺混用,而是每年2月份的时候追4两尿素,到了5月份的时候主要是追钾肥,每株2两钾肥,最后一次追肥是在每年的7月份,追磷肥3两,有利于花序的伸长。
当然了,在整个生长期中,我们也是要进行防虫防病的。 茶油树主要病害有烟煤病、炭疽病、软腐病等, 主要的虫害是蚧壳虫,蚧壳虫要提早预防和铲除,因为它后期会形成厚厚的蜡质层,一般药剂很难防除。
病害像烟煤病我们可以用石硫合剂来喷洒防治,至于夏季和冬季具体用量可以参考我们买的产品说明科学适量用药;像炭疽病,我们可以在茶油树落花后10天左右开始喷药,每隔半个月喷施一次,连喷3次就可以了。这个炭疽病危害最大,它不仅作物能得这个病,就连人和牲畜也能得,农民一看到这个病,那可是头疼的不得了。建议农民朋友雨后喷施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25%苯菌灵乳油1000~1500倍液喷施防治就可以控制蔓延,减少危害;软腐病这块,建议夏季每隔半个月喷洒一次50%可湿性退菌特1000~1500倍液+75%甲基托布津500倍液+1%的波尔多液来防治,成本相对较高,不严重的话可以只用单独一种也是可以的。
首先说明一点,纯天然的茶油是非常高级食用植物油,早在2000多年前,就被封为“皇宫御膳用油”。东北的小伙伴可以绕过啊,在东北咱们吃的最多的油就是豆油和猪油,对茶油了解的不多。
说茶油营养价值高,是因为它不含芥酸、胆固醇等一些有害物质。另外,茶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在国际上被称为“长寿油”。
再有,茶油的熔点很高,高温下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过氧化物。橄榄油的价格虽然要比茶油贵很多,但是,橄榄油的熔点低,也就是说橄榄油到温度达到60 时就开始冒烟,营养物资会大量流失,所以,我们平时总橄榄油最好是凉拌。二茶油可以在220 高温下连续油炸20小时不变质,这一点是其它食用油不可以比的。
茶油营养价值高,商品化以后质量参差不齐,再有茶油的产量很低,不仅幼树期长,开花、挂果时间也很长,一般从栽到收需要7年左右时间。并且,产量一年一亩地只能产100多公斤茶籽,出油50多斤,虽然价钱还可以,但是农民种植和采摘的积极性并不高。
虽然橄榄油价格要比茶油贵很多,但是从销量上来看,橄榄油的销量更高,接受程度也更高。但是,茶油和菜籽油及花生油相比就要贵很多了,更别说豆油了。所以,从老百姓日常食用采购意愿来看,茶油并不占优势。再有,真正纯天然的茶油刚刚加工出来就已经被人预订走,像市场上卖的茶油大多不纯。
茶油树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导致它不能后大量推广种植,产量始终上不来。我国是目前茶油树的主要种植区,每年种植面积大约4500万亩,年产茶油量仅有27万吨左右,而目前每年市场需求量超过50万吨,缺口依然很大。
总之,茶油虽然营养价值全面,但是由于其自身产量及投入和产出比不高,种植的农户并不多。再加上价格要比普通食用油贵10多倍,咱们都是普通老百姓,就那点工资还要还房贷,供孩子上学,这种高端的油自然就不能天天吃了!
我是搞农业的,你的问题不太准确!茶油是我国南方独有品种,营养丰富,用途广泛,被称为油中之王!其营养价值远高于目前西方推崇的第一食用油——橄榄油,也是联合国粮油组织推荐的第一食用油。现在的油茶主要产于湖南、江西、浙江,贵州、广西、四川等地有少部分种植。只能生长在北纬25到30度,海拔800米以下的丘陵和山地,非常金贵。由于种植丰果期太长(一般从幼苗开始需要近10年),产量太少(老油茶亩产只有十几斤,湖南省全省去年产量只有40万吨),一般老百姓自己种植就自己消费了,有的拿出来出售价格也很贵(土茶油已经卖到60元一斤,精炼茶油一百多到三百多一斤不等),一般人消费不起,所以感觉很少看到有人食用!但在南方的超市里面有不少卖,不过低于100元一斤的所谓山茶油都是假的!进入2010年以后,我国农业科学家经过多年的实验,已经研究出高产优质油茶苗,丰果期亩产油茶可以达到80公斤以上。并且湖南省已经把油茶产业作为农业重点优势产业来发展,相信五年以后最多十年,优质茶油可以进入广大平常百姓家庭!
茶籽油有没有说的那么好,不得而知,但茶籽油比橄榄油贵也是真的,这种油2L就卖上百元了,不是大众消费对象……有人以为现在人们会 养生 了,强调 养生 价值就会有人愿意消费,这想法就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时候算计的那样:把皮大衣卖给中国这个人数众多的国家,一人买一件我们就发财了,到了中国才知道,大部分民众只能穿布衣,买不起皮大衣;消费不起这么贵的茶油,这就是国情……
十几年前,茶籽油在南方地区算是比较普遍的。每当成熟的季节,茶农和小孩子上山打茶果,从采收到最后的传统压榨法榨油,期间的过程比想象中繁琐,耗时久。
但辛劳是有收获的,茶籽油比多数植物特别,甚是醇香!当地人认为茶油是好货,很多时候都舍不得卖,留着自家用的多,少部分送礼送人。然而十几后的今天,茶油出现倒退的现象,确实很少人吃了,我认为是从3个方面影响到的。
1、茶油的知名度低迷
理论上讲茶油比橄榄油质量要好,按照专家的说法是“油之上品”,是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但是北方地区很多人都不认识茶油,何谈吃了呢。
其中的原因是茶果树的生长环境要求高,加上产量低,回报期长,等等原因。导致了市场上不多见,影响力也就不深,人们自然缺乏对茶油足够的认知,当然鲜有人吃。
1、茶油价格的突飞猛进
在以前农村地区,茶油的价格比花生油,平民百姓还是消费得起到的。可是,你看看当今的价格,良种的茶籽油不亚于一斤80元,甚至本地的茶油更是卖到了一两百不等,简直成了奢侈品,有钱人的专属。
试想工薪阶层群众舍得买么?一斤的价格可以买一桶豆油了,想比之下哪种更划算。
茶油价格一路高歌!莫过于它的营养价值被挖掘,说它能美肤乌发,说它能增强免疫力,补充各种营养物质,预防多种疾病……抓住了当今全民注重 养生 的观念,所致结果。
2、市场上茶油真假难辨
不同品种的茶油价格相差甚远,几十块钱的也有,几百块钱的也有,哪种才是真正的好茶油呢?茶油固然有严格的执行标准,但真实情况如何呢?假品屡禁不止,怎么能让人放心购买呢,一不留神花高价买了劣质茶油,岂不是冤了。或许真正的优质的茶油在民间油坊里,或许不再炒价了,才能有更多人食用,才是把茶油推向国际市场。
南方过去普遍的茶油,现在为何很少人吃?呵呵,现在能每顿用茶油做菜的,基本上都是属于土豪了。普通大众,很少有人能达到天天用茶油煮菜的,偶尔还有可能,下面我给大家分析下主要原因。
一、价格贵,这个是主要原因,茶油价格动则70~80元/斤,还真的不是普通大众消费的起的。我自家虽然也种有几十亩茶树山,但是平常也是极少使用茶油炒菜的,以前只有在过节时炒田鸡肉或狗肉之类的或炸糖油粑粑时,父亲才会拿少许茶油出来,让我们尝尝鲜。因为农村收入有限,家里比较值钱的就是这个茶油了,一部分用来卖,另一部分要送人,所以自已家中只能是尝下鲜而已。
二、种植难,茶籽树的种植周期还是挺长的,从种植开始到采摘(实生苗),需要7~8年的时间,而这当种要付出多少的心血,只有种植过的才有体会。就算是丰收了,上山采摘茶籽、挑茶籽下山、晒茶籽及捡茶籽壳,都是需要非常人力和精力,干的又是些体力活,一般人是很难吃的消的。
三、产量低,这个也是导致茶籽油价格贵的另一个要素,最好的茶树籽出油率也只有三成,也就是说一斤茶树籽只能榨三两油。而现在大多数茶籽山,亩产量不会超过50斤/亩,加之茶籽树还有大小年之分,所以说这个产量实际低的可怜。
总之,我认为不是大家不喜欢吃茶油,而是因为价格太贵,绝大部分人吃不起,才是导致大家少吃的主要原因。实际上茶籽油是一种非常绿色、优质的油,是比国内其他食用油更优秀的油,其集诸多药用、保健功能于一体,有“东方橄榄油"之称。
为什么新买的豆油,闻着没有香味?
可能品性不同。
大豆油中含有大量的亚油酸。亚油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幼儿缺乏亚油酸,皮肤变得干燥,鳞屑增厚,发育生长迟缓;老年人缺乏亚油酸,会引起白内障及 心脑血管病变。
大豆毛油有腥味,精炼后可去除,但储藏过程中有回味倾向。豆腥味由于含亚麻酸、异亚油酸所引起,用选择氢化的方法将亚麻酸含量降至最小,同时避免异亚油酸的生成,则可基 本消除大豆油的“回味”现象。
精炼过的大豆油在长期储藏时,其颜色会由浅变深,这种现象叫做“颜色复原”。大豆油的颜色复原现象比其它油脂都显著,而油脂自动氧化所引起的复杂变化可能是其基本原因。 采取降低原料水分含量的方法可以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此法正广为采用,基本上解决了大豆油色泽。
玉米油好还是花生油好
问题一:玉米油花生油哪个好 个人认为:健康第一,口味第二;
首先要区分是否是转基因原料加工的:以上四种油中,仅有花生油目前市场上还没有转基因的,其他三种大部分是转基因原料,所以让人不放心那。。。
成分:其实成分都差不多,但由于结构的差别,人体对他们的吸收率不同,花生油的人体消化吸收率高达90%以上,有利胆和延缓衰老的功效;人体对菜籽油消化吸收率可高达99%,有利胆功效,但不利人的发育;大豆油的人体消化吸收率高达98%,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玉米油可预防血管疾病;
口味:花生油较香,菜籽油味重,大豆油和玉米油差不多,清淡。
另外:葵花籽油,芝麻油,坚果类油,橄榄油也是非转基因的,橄榄油口感确实很好,但是价格昂贵;
建议选择的大豆油(非转基因),花生油,有条件可以考虑橄榄油
问题二:玉米油和花生油哪个好?有什么好处啊 花恭油比较香,而玉米油更有营养,不过,花生油抽多了容易胆固醇过高,容易发胖,如果一定要吃花生油,那就要选择品牌的,比如鲁花花生油
问题三:花生油和玉米油哪个炒菜更好些 两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不多都是80%多,营养价值也不相上下。玉米油比较清淡一点,软化心脑血管有疗效,因此也叫长寿油,花生油好处是味道比较香浓,好吃,易于吸收。
问题四:花生油、玉米油和调和油哪种比较有营养? 花生油
花生油含不饱和脂肪酸80%以上,其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亚油酸、亚麻酸、花生油四烯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对调节人体机能、促进宝宝的生长发育及预防疾病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微量元素锌的含量是食用油中最高的,每百克花生油含锌元素8.48毫克,是菜籽油的16倍,豆油的7倍。它可以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而花生油中所含有的脑磷脂、卵磷脂和胆碱也可以有效地改善记忆,对宝宝的智力发育益处多多。
猪油、鸡油
因为猪油、鸡油含饱和脂肪酸较多,不适宜孩子长期或过多食用,偶尔食用即可。
烹调方式? 如果要食用这些油,通常采取蒸、煮和炒的方式较好。猪油、鸡油不宜用于凉拌和炸食。用它调味的食品要趁热食用,放凉后会有一种油腥气,影响食欲。
橄榄油
橄榄油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和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低密度胆固醇,不会伤害到人体的其他有益成分。哗榄油被认为“迄今所发现的油脂中最适合人体营养的油脂”,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其中的抗氧化成分,还可以防止许多慢性疾病,而且由于橄榄油在生产过程中未经过任何化学处理,其天然的营养成分保持得非常完好,很适合宝宝食用。
烹调方式? 无论煎炸、爆炒、烧烤、煮炖都可以。
粟米油
粟米油又称玉米胚芽油,由玉米胚芽精炼而成。医学研究表明,它不含胆固醇,而含有62%的亚油酸,可抑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从而降低血脂,保护血管。粟米油还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帮助补充体内的必需脂肪酸,孩子可长期食用。
烹调方式? 既可用于凉拌,也可用于炒菜和煎炸。
调和油
调和油是由几种高级烹调油经过搭配调和而成。其中,以大豆油和菜籽油为主,加入少量花生油以增加香气的调和油比较常见。调和油的营养价值依原料不同而有所差别,但都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它具有良好的风味和稳定性,且价格合理,最适合日常炒菜。
问题五:花生油和玉米油哪个营养价值高? 两种油的营养价值都非常高,都是人们烹调菜肴的植物性油。
花生油相比较于玉米油来说还要香一些,口感比较好,老少都可以选用它作为烹饪菜肴用油。玉米油对胆固醇比较高的人比较适合,可以令人体胆固醇降低,老年人选择这种油比较适合。
玉米油又称玉蜀黍油,是从玉米胚中提取的油。玉米胚中脂肪一 般在17%~45%之间,大约占玉米脂肪总含量80%以上,所以,玉米胚是一种很好的资源丰富的制油原料。玉米油是一种高品质的食用植物油,它含有86%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56% 是亚油酸,人体吸收率可达97%以上;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而维 生素E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在很多含油食品中为了防止氧化需专门 加入维生素E。维生素E对人体细胞分裂、延缓衰老有一定作用。玉米油的毛油中维生素E含量仅次于麦胚油,脱臭后仍含有油重的0.8%~ 1.2%玉米油中还有少量的辅□,其也有抗氧化性能;含有的谷固醇及磷脂,有防止衰老的功效,可降低人体内胆固醇的含量,增强人 体肌肉和心脏、血管系统的机能,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
花生油:含油酸高达68% 。
营养学界把油酸称为“安全脂肪酸”,油酸含量是评定食用油品质的重要标志。经测算,花生油中含油酸高达42~68%,在人体脂肪代谢中可降低血液中有害胆固醇。因此,花生油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良效。而且花生油一般都采用先进的压榨工艺,剔除了花生油中的有害物质,又保持了花生的天然营养和原汁原味,最大限度地保留花生中的活性物质。
但是花生容易感染霉菌而分泌出黄曲霉毒素B1,这种毒素是自然界中最强烈的天然致癌物之一,可引起肝癌。消费者一旦食用这些劣质有害的花生油,对身体危害极大,因此,我们一定要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花生油。
问题六:玉米油和花生油哪个好 玉米油和花生油哪个贵 您好:
玉米油有哪些功效玉米油富含维生素A、D、E,儿童易消化吸收。如果能给孩子同时补充维生素B2和维生素E,那么耐受寒冷的能力更强。此外,维生素B2和维生素E在机体内还有其他的功效。如维生素E能够清除体内的氧自由基,具有增强机体抵抗能力、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心血管疾病等作用。寒冷的冬天,适量补充维生素B2和维生素E不仅可以帮助抵御寒冷,还可预防和减少寒冷所诱发的多种疾病。该油选用玉米胚芽为原料,经“六脱”工艺精炼而成。花生油含锌量是色拉油、粟米油、菜籽油、豆油的许多倍。虽然补锌的途径很多,但油脂是人们日常必需的补充物,所以食用花生油特别适宜于大众补锌。含有多种抗衰老成分:有延缓脑功能衰老的作用。花生油还具有健脾润肺,解积食、驱脏虫的功效。延年心脑血管:有益寿延年心脑血管的保健成分3种;白藜芦醇、单不饱和脂肪酸和β-谷固醇,实验证明,这几种物质是肿瘤类疾病的化学预防剂,也是降低血小板聚集、防治动脉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化学预防剂。延缓脑功能衰退:花生油中的胆碱,还可改善人脑的记忆力,延缓脑功能衰退。花生油的价位要比玉米油贵,地区的差价及生产厂家,压榨和非压榨的价格也不一样。
问题七: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和花生油哪个好 一般说来,不同的食用油根据地域关系和人们食用习惯有所差异,我们老百姓多数人只看口味和价格。其实我们在购买时更重要的是健康需求,所以有几点必须要注意的,首先要看原料是否是非转基因原料加工的;其次优选压榨工艺的,但最好选正规大厂,不要选卫生、工艺及选料差一些的小油坊。结合上述原因,就个人看法而言,推荐菜籽油,因为在油菜籽原料中存在黄曲霉素的含量要低得多。
问题八:玉米油好还是花生油好? 花生油好,吃起来香.
吃玉米油健康
问题九:花生油和玉米油哪个好? 花生油
花生油淡黄透明,色泽清亮,气味芬芳,滋味可口,是一种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用油。花生油含不饱和脂肪酸80%以上(其中含油酸41.2%,亚油酸37.6%)。另外还含有软脂酸,硬脂酸和花生酸等饱和脂肪酸19.9%。
从上述含量来看,花生油的脂肪酸构成是比较好的,易于人体消化吸收。据国外资料介绍,使用花生油,可使人体内胆固醇分解为胆汁酸并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另外上,朱福记的花生油中还含有甾醇、麦胚酚、磷脂、维生素E、胆碱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经常食用花生油,可以防止皮肤皱裂老化,保护血管壁,防止血栓形成,有助于预防动脉硬化和冠心病。花生油中的胆碱,还可改善人脑的记忆力,延缓脑功能衰退。
问题十:玉米油花生油哪个好 个人认为:健康第一,口味第二;
首先要区分是否是转基因原料加工的:以上四种油中,仅有花生油目前市场上还没有转基因的,其他三种大部分是转基因原料,所以让人不放心那。。。
成分:其实成分都差不多,但由于结构的差别,人体对他们的吸收率不同,花生油的人体消化吸收率高达90%以上,有利胆和延缓衰老的功效;人体对菜籽油消化吸收率可高达99%,有利胆功效,但不利人的发育;大豆油的人体消化吸收率高达98%,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玉米油可预防血管疾病;
口味:花生油较香,菜籽油味重,大豆油和玉米油差不多,清淡。
另外:葵花籽油,芝麻油,坚果类油,橄榄油也是非转基因的,橄榄油口感确实很好,但是价格昂贵;
建议选择的大豆油(非转基因),花生油,有条件可以考虑橄榄油
头道压榨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头道原汁压榨花生油什么意思 你好
压榨花生油说明这个花生油的制作工艺是用榨油机物理压榨,不添加化学物质,无化学残留。
头道是用花生进入榨油机后第一次榨出的油。
因为花生榨油后,剩余的花生饼,还可以进行第二次压榨,也可出油。
所以说头道是相对于第二遍压榨讲的。
也就是说头道压榨花生油,意思 用物理压榨方式第一次榨取的花生油。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问题二:头道原汁压榨花生油是什么意思? 没听说花生油也分一道二道的呀,只听说过橄榄油分。这里花生油写了头道,你发现还有相应的二道了吗?这个所谓的头道是不是噱头呢?需要再看看。
只看到过一级二级的分法,一级压榨和二级压榨常用在螺旋榨油机上,第一级,第二级,级数越多,油品质量越差。
所谓头道,就是用原料第一遍压榨的油,二道就是第一遍后剩余的原料渣滓,再压第二遍得到的。
如果有靠谱信得过的油坊,最好去那里买花生油,或者自己带着花生过去榨油(自己买的花生也放心,可以选,不怕有坏的有黄曲霉素),这个一般农村都有,这种油比成品桶装的香浓。没有的话,你就买正规大品牌的吧,质量有保证点。
满意请采纳,谢谢~
问题三:什么是头道酱油 头道是一个已经被淘汰的概念,是低盐固态酱油酿造工艺头一遍加盐水淋出来的酱油原汁,但是现在低盐固态酱油工艺已经被淘汰了,但是因为已经形成一种叫法习惯,所以还有在用的。现在酱油大部分都是高盐稀态酿造工艺了,酱油是通过一次性压榨出来的,所以没有什么头道还是二道的概念了。
问题四:什么是物理压榨呀,我看家里的花生油标的是物理压榨花生油 它源于传统作坊的制油方法,压榨油是油料子仁经过破碎、轧胚、蒸炒、压榨,将油料中含的油脂挤压出来的产品,属于一种物理的制油方法。
压榨油可以更大限度的保留原料的原汁原味,保留原料中的各种营养,如芝麻油的香味。
压榨法由于出油率低,因此采用压榨法制油的原料一定要求含油率高的作物,比如花生;朱福记花生油,采用传统的物理压榨工艺,只选取头道压榨好油,不对油饼进行二次压榨,初榨花生好油。因为朱福记采用了物理压榨,所以正定老字号,朱福记的花生油里不含有任何化学溶剂成分,是健康的好油,放心的好油,为您带来健康品质。
问题五:开个小榨花生油坊怎么才能榨出合格的油 就是拿去检查什么都达标的 花生油制作方法
1.筛选:先用簸箕簸出花生碎壳和柴草等,然后用圆罗筛去石块、土屑和铁类等杂物。要求筛后生仁杂质越少越好,最多不超过0.1%。
2.碾坯:用粉碎面粉的机器将花生任粉碎.
3.蒸抄:将花生粉放锅了进行蒸抄50公斤花生粉放2.5公斤水等到把水分挥发掉.温度达到150度的时候出锅.硬度要靠手感花生粉的硬度用手碾起来跟碾粗的沙子的那种感觉就可以了。我就是从事花生油压榨的。 如果是大饼榨就不用这么麻烦了直接抄到100度就可以了。
4.头道压榨:螺旋榨要放在保温的房间内.(不应同饼一起粉碎,最好掺到生坯中去,再进行头道压榨)。
6.粉碎压坯:将刮去饼边的头道饼用石碾进行粉碎,使通过3目的筛子,直至全部筛过为止。
7.二次压榨:操作均同前述。
另外,站长团上有产品团购,便宜有保证
问题六:花生怎么榨油 冷榨花生油:采用6个筛以上的精选优质花生米,通过去红衣、60℃低温冷榨、过滤工艺所生产的花生油。 制油工艺介绍 以北欧国家为主导的冷榨技术于96年问世以来,在发达国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于冷榨制油油品色泽浅,磷脂含量极其微小,营养因子尚未经过高温破坏而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毛油无需复杂的精炼,仅需物理过滤便可食用,被称为“绿色环保营养油”。米糠油、橄榄油、山茶油、亚麻籽油、核桃油等高端油脂无不采用冷榨法制取,冷榨花生油在中国则处于起步阶段,从取油工艺发展和消费者健康观念提升来看,冷榨工艺将成为中国未来的主导制油工艺。 食用植物油的抽取一般有两种方法:压榨法和浸出法 化学浸出油是用化学制油方法将油脂从原料中分离出来的油品。主要采用“六号”溶剂油(六号轻汽油)将原料充分“浸泡”,然后高温提取而成。这种生产方法出油率高、成本低,但由于生产过程中受到化学溶剂(六号轻汽油)的污染,油脂本身也有溶剂残留。 物理压榨法又分为以两种: (1)热榨:热态蒸炒,带皮压榨的制油工艺。首先要先将原料入在锅内热炒,然后再经过榨油机器进行榨油,这样的工艺优点是油香出油率高,且剩余的残油较低。但是缺点是经过热榨后的原料在高温加工后,原料本身的生物活性降低。 (2)冷榨就是减少了高温加热的工序,是靠物理机械巨大的压力将油脂从原料中分离出来,提纯精制而成。它融合了现代的高科技过滤提纯等技术,具有整个生产过程无污染,产品天然营养不受破坏,减少了蒸、炒、浸出等加大出油率的工序,更大限度保留了原有的生物活性。 花生油制取工艺流程比较: 1. 〖传统物理压榨工艺流程〗: 混级花生米→清理除杂→破碎→蒸炒→压榨→毛油→精练→成品油 →饲料级花生饼 2. 〖冷榨工艺流程〗: 6个筛以上精选优质花生米→脱红衣→花生仁→清理除杂→调质→冷榨→冷榨毛油→粗滤→清滤→优质冷榨油→优质花生饼→粉碎→花生蛋白粉 冷榨花生油9大健康优点 1、无蛋白质热变性 2、无溶剂残留 3、含天然抗氧化成分 4、无黄曲霉毒素 5、不含转基因(GMO)成分 6、不含胆固醇成分 7、不含化学品和防腐剂 8、不破坏花生中各种营养成分 9、烟点高,油烟少
-------------------------
baike.baidu/view/3015344
问题七:花生油的凝固点是多少度 中国粮油学会刘立法博士指出:“跟水在0摄氏度下会结成冰一样,液态的植物油在存放温度低于某一点后都会出现凝固现象,任何纯净的液态植物油在存放温度低于凝固点时都会自然凝固,而且即使是同一油品,因生产批次的不同或温度变化程度的不同,它的凝固或浑浊的程度也不同,并不代表油品的质量有问题。特级初榨棕果油与橄榄油以及花生油的凝固点大约为5摄氏度,普通的大豆油则为零下8摄氏度,而调和油根据配料的不同凝固点大多为2-13摄氏度。
问题八:花生油有什么营养价值? 编辑本段花生油概述:
花生油淡黄透明,色泽清亮,气味芬芳,滋味可口,是一种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用油。花生油含不饱和脂肪酸80%以上(其中含油酸41.2%,亚油酸37.6%)。另外还含有软脂酸,硬脂酸和花生酸等饱和脂肪酸19.9%。
从上述含量来看,花生油的脂肪酸构成是比较好的,易于人体消化吸收。据国外资料介绍,使用花生油,可使人体内胆固醇分解为胆汁酸并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另外上,花生油中还含有甾醇、麦胚酚、磷脂、维生素E、胆碱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经常食用花生油,可以防止皮肤皱裂老化,保护血管壁,防止血栓形成,有助于预防动脉硬化和冠心病。花生油中的胆碱,还可改善人脑的记忆力,延缓脑功能衰退。
编辑本段花生油的理化常数:
相对密度(d20℃4℃) 0.9110-0.9180
折光指数(n20℃D) 1.4680-1.4720
粘 度(E020℃) 10-12
凝固点(℃) 0-3
碘值(g碘/100g油) 94-96
皂化值(mgKOH/g油) 188-197
不皂化物(%) 0.3-1.0
总脂肪酸含量(%) 94.96
编辑本段花生油的脂肪酸组成(%):
软脂酸 约13
硬脂酸 3-5
花生酸、山嵛酸、木焦油酸 6-8
油 酸 37
亚油酸 38
花生油中所含脂肪酸的特点是含十八碳以上的饱和脂肪酸比其它植物油脂多,因此它的混合脂肪酸很难溶解于乙醇,在较低温度(10℃以下)发生混浊甚至凝固。 纯净花生油的脂肪酸在70%乙酸溶液中的混浊温度是39-40.8℃,用此温度可以鉴定花生油是否纯品。花生油是优质烹调油和煎炸油,在油酸-亚油酸类中,它的抗氧化稳定性较高。
编辑本段花生油的保管方式:
一、花生油的贮藏特点
花生油在一般贮藏条件下,会发生自 动氧化酸败的过程,其变化为:自动氧化过程与季节有关,如果 开始贮藏在冬季,低温能有效地延缓解脂酶和氧的作风,随着季 节的变动、温度的上升,温度在15-30℃时,一方面由于解脂酶 作用,使油脂水解,酸值增高,另一方面空气中氧的浸入,会促使 油脂氧化形成氢过氧化物。
进入夏季室温和库罐温度超过30℃,如果存放于露天油罐或、 露天堆场,每天受到阳光的曝晒,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因子会促 使油脂的氧化过程加速。 特别是在阳光中在紫外线或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当超过 50℃的辐射温度时,过氧化物和氢过氧化物,将进一步分解再经: 分子重排成醛、酮,使贮藏的油脂酸败。
二、花生油的贮藏措施
(1) 温度 把花生油在低于15℃的温度下,充满容器密闭贮藏, 否则解脂酶和氧将对油起作用,结果是酸值和过氧化值增高,要 符合这种贮油条件;贮备油库要建于地下。因为在4米以下的地 温,常年均在20℃以下。
(2) 对长期贮藏的花生油,可添加0.2%的柠檬酸或抗坏血 酸,以破坏金属离子的催化作用,延长贮藏期。国外出口的油中都添加这类物质,有的还添加抗氧化剂(如BHA、BHT、PG等)。
来源豆科落花生属植物落花生Arachis hypogaea L.的种子榨出的脂肪油。
性味归经淡,平。
功能主治润肠通便。用于蛔虫性肠梗阻;外用穴位注射治肠炎,地图攻。
用法用量用于蛔虫性肠梗阻为4~8两口服;用于肠炎,地图舌均为穴位注射(足三里、上巨虚),每穴1毫升。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编辑本段花生油制作方法
1.筛选:先用簸箕簸出花生碎壳和柴草......>>
问题九:山茶油多少一斤 纯山茶油价格不会低的。先算个账,一百斤茶籽鲜果,也就是从茶树(此茶树不是指茶叶树)上摘下来的鲜果,现在人工费贵,每斤算3元(这个价格不高啊,现在的蔬菜水果随便都要超过这个价格),100斤就是300元,那么能出多少油呢?
100斤鲜果可出30斤左右的茶籽仁,这个过程还得去壳,晒干,要人工,30斤茶籽仁,通过压榨法,可出20-25%左右的茶油,也就是可出6-7斤油,这个油还是有杂质的,还得沉淀除杂,最后下来,也就是6斤油,茶籽鲜果的成本是300元,榨油出来后的茶枯可折部分价格,就算冲抵人工榨油过程的人工费吧,榨出来的油每斤成本就是50元,人家还要投入,还要利润,您可算算账。这是传统的土榨法出来的油,传统上可以吃,很多茶油产区也是这么直接吃。
根据我国现行的山茶油标准,这个只能算毛油,应当精炼(精炼就是除臭、脱蜡、脱酸等等,中间得加碱等,本人不是很熟悉具体工艺)后上市,精炼过程,出油率还得打折扣,
注意:这个是传统压榨法出来的油。
还有一个也是山茶油,只是加工工艺不一样,价格便宜些,他是用浸提法加工的,把压榨法剩余的茶枯(茶枯中依然含油10%左右)用六号轻汽油浸提萃取,再分离精炼,符合国家标准,山茶油纯度也高。不多说了,你懂的。
在汉朝之前,古人使用的食用油都是以什么为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013条回答。
古代很长一段时间,所有人吃的都是动物油。古书中一般把未经煎炼的称为脂,经过煎炼的称为膏
为啥?
因为当时根本没有植物油的概念。
而动物油的种类很多,比如猪油、牛油、羊油甚至狗油。
动物油提取的方法很简单,熬一熬油脂即可。
萨沙记得小时候,有邻居经常熬一种不知名的动物油,味道很大,极其难闻,成为童年心理阴影。
动物油的缺点是很明显的,就是数量很少。
古代普通农民吃肉都是鸡鸭这些家禽,养猪的不多,熬油困难。
好在汉代之前中国人吃菜,仍然以单纯水煮为主,即便肉也是水煮,只有贵族有钱人才能吃烤肉之类东西。
那时候的水煮食物没什么油水,只有烧烤才有较多的油,比较香。
由于动物油是比较昂贵的,老百姓当然吃不起,但有钱人却也不当回事。
汉代就有专门做动物油生意的商人。
《史记·货殖列传》云:“贩脂,辱处也,而雍伯千金。”
雍伯通过卖动物油可以赚到千金的身价,可见当时这个行业,在当时并不常见,才有这么高的利润。
汉代以后,开始出现了植物油。
其实可以榨油的植物,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缺乏榨油提炼的技术。
汉代技术上有突破,可以榨油职务也更为丰富。比如张骞就从西域带回了芝麻,是榨油的好材料。
但最初的植物油不是吃的,而是用来制绢布和其他用处。
按《天中记》中说法,早时的素油是从“乌臼”中提炼出来的:“荆州有树,名乌臼,其实如胡麻子,其汁,可为脂,其味亦如猪脂。”乌臼是落叶乔木,今天也是榨油的工业原料,果实可以直接用来榨油。
有意思的是,这些植物油还被用于军事用途,常见的是火攻或者火箭等武器。
《三国志·魏志》:“孙权至合肥新城,满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
中国人从南北朝时代,开始使用植物油,但吃的人不多。
真正大面积出现食用植物油,还是宋代的事情,比如麻油、豆油、菜油、茶油等
比如麻油,在宋代就普遍使用。
《梦溪笔谈》: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
《鸡肋编》这本书,开始系统的记载各种植物油的提炼方法,并且认为麻油是最好的。
宋代植物油的频繁使用,于民间普及铁锅也有关系。
由于大量存在铁锅,中国烹饪开始出现大量的炒菜,需要很多的油,当然食物口感也更好。
大家早餐经常吃的油条,在宋代就出现了。
宋代以后,各种植物油的使用就更多了,到了明代已经非常成熟。
《天工开物》记:“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菜服子(莱服即萝卜)、黄豆、菘菜子为上;苏麻、芸台子次之;茶子次之,苋菜子次之;大麻仁为下。”
明代各地都有大型榨油作坊,植物油的价格低廉,贫民老百姓也能够消费得起。
著名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男主角,就是一个走街串巷卖油的小贩。
他卖给花魁娘子家的一瓶5斤多油,只够她家用2天的,可见当时的人用油已经很厉害了。
汉朝之前,普通人基本上吃不起油,王公贵族们吃的也只是动物油脂。大约从汉朝开始,才有了植物油的出现,直到唐宋时期,贩夫走卒也吃得起动植物油了。
古人可供选择的生活远不如我们,从吃饭上就可以看出。
汉朝之前,王公贵族们只能吃动物油脂,还专门分出了脂和膏的概念,有角动物提炼出来的油称为脂,无角动物提炼出来的称为膏。
比如猪油为膏,牛羊油为脂。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可以凝固的称为脂,不能凝固的称为膏。
对于脂,古人们又根据不同位置分出了不同类别,如腰上的油脂称为肪,骨头上的油脂称为(月册)。
而且,精益求精的古人还选出了所谓的“调味八珍”,膏香为牛油,膏臊为狗油,膏腥为猪油(或说鸡油),膏膻为羊油,等等。
虽然只是一些动物油脂,王公贵族的厨子们也玩出了花样,连什么时候吃什么肉,用哪种动物油烹制都规定好了。
《周礼·天官·应人》上有记载:“ 凡用禽兽,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麤,膳膏腥;冬行鱻羽,膳膏膻 ”。
也就是说,要吃肉的话,春天该吃猪羊羔子,用牛油烹制;夏天该吃鸟干鱼干,用狗油烹制;秋天该吃牛犊幼鹿,用猪油烹制;冬天该吃鲜鱼大雁,用羊油烹制。
其实也不难理解,我们现在的饮食习惯还和周朝人类似,冬天吃膻味的羊肉羊油,可能就是那时候流传下来的。
古人用油做菜也出现了油炸,比如《礼记·内则》提到的八珍之一“炮豚”,有一道工序是“煎诸膏,膏必灭之”,很像咱们今天的炸猪排了。
这时的古人也会吃一些油炸食品,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写道:“ 粔籹蜜饵,有餦餭兮 ”。
经宋代人林洪考证,这里的“餦餭”就是“寒具”,类似于咱们今天吃的馓子。
大约从东汉开始,植物油开始出现,但原料不是芝麻、油菜籽之类的,而是蔷薇科苹果属的柰(一说“枣”)或者是杏。
东汉经学家刘熙在《释名·释饮食》提到:“ 柰油,捣柰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 ”
这时的植物油还不是榨取出来的,是把果实捣碎,涂在丝织品上,晾干后,便得到了类似油的东西。
这时的植物油基本上不是为了食用,一是如上做布匹,二是燃灯取光照明,后来也是为了战争需要,如三国时期魏国大将满宠对付孙权攻城时,“ 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 ”。
这里的麻油就是芝麻油。张骞通西域时,从西域大宛国带回了芝麻(当时称为胡麻),慢慢地在民间流传开,但直到三国后,才出现“胡麻油”做菜的记载。
晋朝文学家张华在《博物志·卷四·物理》:“ 煎麻油。水气尽无烟,不复沸则还冷。可内手搅之。得水则焰起,散卒不灭。 ”
北朝北魏时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还记载了一道菜:“ 炒鸡子法:打破,著铜铛中,搅令黄白相杂。细军葱白,下盐米,浑鼓。麻油炒之。甚香美。 ”
这不就是我们吃的炒鸡蛋吗,打几个鸡蛋,放上葱花,用芝麻油一炒,香死个人呀。不过,真正的炒菜还得在宋朝铁锅发明出来后。
唐宋时期,植物油提取技术越来越发达,可选择的植物油种类越来越多,百姓们也能吃得起植物油了。
唐朝时,韩鄂在《四时纂要》中提到了植物油压榨技术,“ 四月,压油:此月收蔓菁子,压榨年支油 ”。
到了经济发达的宋朝,大规模油坊开始出现,如北宋汴京的油醋库、南宋临安的官营油坊,榨油规模大,出油量也大,但汴京的油醋库一年要收“脂麻”万余石。
除了官营油坊,各种私营油坊层出不穷,专门有个名字“油作”,不乏普通百姓卖油家富,“ 黄州市民渠生,货油为业,人呼曰渠油,一意嗜利 ”。
这时的普通百姓生活中,油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 杭州内外,户口浩繁,州府广阔,遇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有铺席买卖。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或稍丰厚者,下饭羹汤,尤不可无。虽贫下之人,亦不可免。 ”
而且,这时候的植物油种类也很多,芝麻油、菜籽油、大豆油,还有杏仁油、红蓝花子油、蔓菁子油、鱼油等等,以及各种药用、灯油之类的植物油。
到了工商业有所发展的明朝,中国古代榨油技术与食用油种类集大成者,尤其是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
他不仅提到了榨油技术,还将各种植物原材料所含植物油的多寡做了总结,列出了食用油、燃灯油、造烛之油的上中下品,还计算了植物原材料的含油率。
但是我们吃的最多的花生油,大约是在清朝被人记载。清代乾隆年间的檀萃在《滇海虞衡志》提到了花生油:“ 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以其资于民用者最广。宋元间,与棉花、蕃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呼棉花曰‘吉贝’,呼红薯曰‘地瓜’,落花生曰‘地豆’……落花生以榨油为上。故自闽及粤,无不食落花生油。 ”
从此,我们吃的最多的芝麻油、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齐聚在了中国。
对了,如今所谓的“调和油”在古代也有,只不过是作为奸商劣质品出现的。
宋代徐铉《稽神录·庐山卖油者》讲了这个故事:
这个孝子把动物油掺到了植物油里,以图求厚利,被所谓的神仙降雷劈死了。这说明了两个道理,一是动物油已经不被古人接受了,二是奸商没好报呀。
汉以前,古人只使用和食用动物油脂。
现在,通常以“煎、炒、烹、炸”概括烹饪技法。
汉以前,其实要再晚到南北朝之前,古人的烹调方法,主要是“煎”“烤”和“烹”。“烹”,就是“煮”。
“炒”和“炸”,基本没有。
(小篆“煎”)
《礼记》,是西汉初儒生戴胜学习周礼的笔记,后成为儒学经典。其第十二篇,名《内则》。所谓“内则”,是指家里的“仪礼规矩”。
此篇中,讲了很多秦汉以前的饮食种类和饮食习惯,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下面这一大段译成白话的记载,讲的是周朝低等级贵族以上“人家”的“食谱”及“规矩”——
饭:黄饭、稷米饭、稻米饭、白梁饭、白黍饭、黄梁饭。此六种谷物,还分为完全成熟和未全成熟两类。
馔时佐餐有:牛肉羹、羊肉羹、猪肉羹、烤牛肉,摆放在第一行,居北,从西侧排放;肉酱、牛肉切成大块、肉酱、切细的牛肉,摆放在第二行,从东侧排放;烤羊肉、羊肉切成大块、肉酱、烤猪肉,摆放在第三行,从西侧排放;肉酱、猪肉切成大块、芥子酱、切细的鱼肉,摆放在第四行,从东侧排放。以上“四行十六豆(按:器皿)”,是下大夫的食礼规格。若还有野鸡、兔子、鹌鹑、鷃雀等,摆放在第五行,属于上大夫的食礼规格。
(小篆“醢”)
饮料:各种醴,都包括清醴和糟醴。稻醴、黍醴、梁醴,都如此。有时以粥为醴,有用黍煮的粥、酢醋、水、梅汁、寒粥。
酒:清酒和浊酒。
进献的笾、豆容器中盛放的食物:大豆糗、米饼粉酏。
国君燕食(按:即平时所吃)的食物:蚌蛤酱配菰米饭、野鸡羹,麦子饭、配肉羹和鸡羹,大米饭、配犬羹和兔羹,所有肉羹都加入用佐料和米屑调制的汤,但不加蓼菜。烹煮小猪,以苦菜包裹,猪腹里填入蓼菜;烹煮鸡,加入醢酱,鸡腹中填入蓼菜;烹煮鱼,加鱼子酱,鱼腹中填入蓼菜;烹煮鳖,加醢酱,腹中填入蓼莱。吃干肉条,配上蚁卵酱;吃肉羹,配上兔肉酱;吃麋鹿肉片,配上鱼肉酱;吃细切的鱼肉,配上芥子酱;吃生鲜麋鹿肉,配上醢肉麇酱;吃桃干、梅干,要配上大块盐巴。
(小篆“熬”)
这个食谱里面,某些“酱”、“醢(hai)”,“醢”也是一种“酱”, 需要用动物油脂调制。“粉酏(yi)”,则是以动物油脂与稻米搅拌做成的粉饼。
某些“横菜”,也需要动物油脂,后面细说。
《内则》里说,要根据四时节候安排饭食。春天,适宜吃羊羔、小猪,用牛油烹调;夏天,适宜吃干雉、干鱼,用狗油烹制;秋天,适宜吃牛犊、小鹿,用猪油烹调;冬天,适宜吃鱼、鹅,用羊油烹制。
牛油,称作“膏芗(xiang)”;狗油,称为“膏臊”;猪油,称作“膏腥”;羊油,叫作“膏膻”。
(小篆“烹”)
动物油脂,为“膏”,亦为“脂”。
《内则》云:“脂用葱,膏用薤(xie)。”
郑玄注曰:“脂,肥凝者,释者曰‘膏’。”这是说,动物肥油为“脂”,化开之后为“膏”。
使用“膏油”烹调,要添加“薤”,亦名“藠(jiao)头”。
现在习见的“大蒜”,是东汉引入的,叫“葫”或“胡蒜”。
《内则》,讲到了不少“煎”“烤”“烹”的制作方法。
其云:“淳熬:煎醢加于陆稻上,沃之义膏,曰‘淳熬’。淳毋:煎醢,加之于黍食上,沃之以膏,曰‘淳毋’。”
据说周朝食物有“八珍”。“淳熬”,为“八珍”之一;“淳毋”,为“八珍”之二。
制作“淳熬”,是把化开的动物油,浇在用“煎”成的“醢醤”拌过的旱稻之上。制作“淳毋”,方法如是。
此处说的“熬”,即“煎”。所以,后世有“煎熬”一词。
(小篆“炮”)
“烤”,叫“炮”。
“炮豚”为“八珍”之三。
下面译成白话的这一段,讲的是“炮豚”制作方法——
取小猪或公羊,宰后剖腹,掏空内脏,把香枣填入,编芦苇以包裏,外涂。用火烤,将泥烤干,剥掉,净手,摩搓掉豚皮表面薄膜。然后制作稻米粉,加水调成糊状,敷于猪身,若为公羊就剖开涂抹。在小鼎中盛放膏油,把小猪和羊肉放入鼎中,鼎中膏油一定要没过小猪或羊肉。再用大锅烧热水,将盛有小猪或羊肉的小鼎放置于大锅内,大锅里的热水不要没过小鼎。这样连续三天三夜不停火,而后将小猪或羊肉取出来,用醋和肉酱来调味。
够复杂吧!
不过,《内则》说得很清楚,非贵族的“庶人”,年满六十才可以吃肉。那就是说,不能吃肉,吃上动物油脂的可能性也极小。
按孟子的说法,庶人七十才可食肉。
4-5世纪,古人开始压榨植物油,这个时候,“滚油快炒”的烹调之法,才逐渐普及。
从这以后,使用筷子,亦才逐渐成为流行餐具。
如今的食用油种类五花八门,甚至还有葡萄籽油、亚麻籽油之类。
通常家里常吃的,不管是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或者是橄榄油、葵花籽油什么的,几乎都是植物油居多,而汉代之前的人们,吃的主要就是猪油。
不过千百年前的古人们,能够使用的油脂并没有如今这么多,而且最开始广泛使用的都是动物油脂,植物油出现的 历史 其实要相对迟缓很多。
上古时期的夏商时期,因为匮乏有效的资料文字记载,所以那时候的人吃什么油,甚至于到底吃不吃油,现在的人都无从得知了。
而周朝时期,出现了动物油脂,但当时不叫“油”,而叫做“膏”。
《礼记·内则》当中,就有不少天子王室食用的“八珍”做法,其中炮豚的具体做法,就是“煎诸膏,膏必灭之”,意思就是把猪肉放膏油里慢慢煎。
这时候所谓的“膏”,其实就是动物的油脂,通常就是猪油与牛羊的油,不过这些动物油脂也不是一般人能吃得起的,主要都是贵族们享用。
到了秦朝时期,动物油脂仍旧是当时食用油的主流,人们会将比较肥厚的动物脂肪等进行煎熬使得油脂析出,待其凝固后收藏保存起来。
不过,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植物油,主要是大豆油。
当时的大豆叫做“菽”,是一种种植广泛的粮食作物,只不过大豆吃起来不好消化,因此有人用大豆榨油,但不是太普及。
到了汉朝初期,动物油脂仍旧是人们日常食用油的主流,在《史记·货殖列传》当中,一个叫做雍伯的人,就是靠买卖动物油脂而发家致富。
张骞通西域之后,从塞外带回了一种叫做“胡麻”的农作物,也就是芝麻,这种植物出油率相当之高,而且油脂香气十分浓郁。
由于芝麻种植容易,榨油又便捷优质,因此很快便流行了起来。
在《四民月令》等文献记载中,汉朝芝麻的种植、买卖,还有芝麻油的使用都已非常流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植物油开始盛行,逐渐超过动物油脂。
芝麻油算是最早在国内盛行的植物油,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芝麻油与麻子油、苏子油成为绝对的饮食烹调用油主流,还广泛用于燃料等方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宋时期人们开发出的各种油脂就更加丰富,只不过主流的食用油还是用芝麻榨出来的香油,其他的油脂比较冷门。
也是在宋朝时期,随着 科技 的进步,榨油技术也得到飞跃提升。
我国本土的传统榨油技术,基本在宋代已经奠定,到了明清时期,大多仍旧沿用宋代的形制方法,因为肉食难得,植物油成了国内餐桌的绝对主流。
在汉朝之前,人们的饮食主要是水煮与烧烤,需要使用到油脂的地方极少,主流上的动物油脂也是人们在烹饪时偶然获取,是当时最重要的食用油脂。
一说到吃,吃货们就兴奋起来了。
不过,据相关史料记载,最起码在汉代以前,吃货们都不怎么幸福,因为受限于当时的条件,没有很多烹饪食物的方法,人们大多也就是把食物弄熟了,吃下去饱腹就不错了。
具体到古人,我只能说我国的古代人,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古代人不清楚,对食用油的使用到宋代之前都数量有限,因为当时的烹饪技术对油的使用不是很多。
我们分成三个阶段说,汉代以前、汉代到宋代、宋代以后。
1、汉代以前
汉代以前人们只是用陶器把各种食物煮熟了吃,富贵人家使用青铜器把食物煮熟,或者把食物直接用火烧熟或者烤熟了吃。
所以受制于烹饪器具的限制,人们只能这样吃东西。
各种动物油是人们的主要食用油,但是那时候还不叫油,凝固状的动物油叫做脂,流动状的动物油叫做膏。有一句成语叫做民脂民膏,就来自于这里的意思。
能够提炼出动物油脂,人们烹饪方法就多了一种,叫做油炸。
所以,基本上在汉代以前人们除了生吃食物之外,烹饪方法就这几种烧、烤、煮、油炸。
有吃货就说了,那多好啊,天天吃烧烤、东北乱炖、炸大鸡腿,多好啊。
好什么好啊,那时候不但烹饪方法很少,香料也没多少,那真是原汁原味了。
2、汉代到宋代
据相关史料记载,到了汉代,中国人发现了从各种植物的种子里面炸油的方法,到了东汉的时候,提取植物油的方法逐渐地成熟了。
不过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还没有形成食用植物油的习惯,主要还是受制于烹饪方法。
大约到三国魏晋的时候,有一种植物油——芝麻油,大家已经普遍习惯使用了。
一直到唐朝,不管是动物油,还是植物油,除了一部分被人们食用之外,大多被用在照明上,还有一部分被用在手工业的防水上面,比如车船的防水等。
3、宋代到满清
到了宋代以后,有一个重要的烹饪器具成熟了,那就是我们心心念念的大铁锅。
所以,我们的祖先开始大规模的炒菜了,食用油的使用量大增。
除了动物油之外,菜籽油、芝麻油,还有大豆油都使用量大增。
这种状态基本上持续到现在。
只不过,我们现在对油的选择自由多了,大部分时候,都不怎么食用动物油了,以各种合成的植物油为主。
我是沧海拾珠录,我来回答。汉朝以前,因为铁器尚未被广泛应用,古人烹调的手段以煮、蒸和烤为主。蒸煮不涉及油炸或烹炒,炙烤也是在明火上或者石板上进行,通常会用到动物的脂肪,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肥肉。也就是说,动物脂肪才是汉朝以前古人的主流食用油。当然,动物脂肪和肉类食物一样,并不普及,毕竟生产力不发达,肉类获取比较困难,所以只有生活条件好的贵族、富人才能享用。普通民众的饮食中肉类还是不多的。
在汉朝之前还没有出现比较好的获取油脂的办法,主要还是采用简单的烹饪方法对食物进行加工,如常见的煮、烤、蒸、烧等办法来加工食物。所以当时很少会涉及到油脂,并且当时也没有合适的工具能够使用油脂进行食物加工的。在宋代铁锅出现以前的人们,最多见到的油脂也是动物的油脂,如猪油等,这些也只是在烤制猪肉等动物的时候才会出现,所以在当时那样一个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普通百姓家庭根本不会用什么油脂烹饪食物的。油脂这样东西也只有有钱人在过节或者过年的时候才会出现,也只是在烹饪动物肉的时候才会出现,平常也不会经常的吃肉的,毕竟在古代能够养得起动物的人就少,价格是比较昂贵的,也不会天天吃肉。真正大规模使用油脂来烹饪事物则是在发现植物能够炼油和烹饪工具出现后才开始普及的。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古代的油脂
在过去汉代以前,人们最先了解到油脂的相关知识,是从动物身上获取的。因为在古代,事物及其不丰富的情况下,打猎就成为了一项手段,在打猎的时候就发现在加热肉食的时候,会有液体从这些烤熟的肉中渗出,这是古代人对油脂最初的认识。之后在开始有文字以后,古人一般称呼油为“脂”或“膏”。在古代文献《释名》中就有记载为:
另外对于“膏”和“脂”,还有另一种说法,在古书《礼记·内则》中记载,当时烹饪:
现在我们使用的由来形容油脂的成语还有一个叫做:民脂民膏。另外动物油脂在烹饪中的使用,也都有各种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这本古书中就记载了:
宋代及以后的烹饪
其实在古代宋代以前很少看到有关油脂做菜烹饪的记载,因为当时这样的东西很难获取,一般也都用在特殊的地方,比如油灯等方面,并且当时的人们还都是一日两餐,至于后面出现的一日三餐则是在宫廷里才会出现,普通百姓根本无法负担的其这样的饮食。
到了宋朝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的农业经济非常发达,贸易也繁盛,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准开始提高,老百姓也都开始一日吃三顿饭了。另外皇室贵族等对吃方面也越来越讲究了,因为当时铁锅已经出现,再加上植物油的提取越来越简单,价格也不是很贵,所以更多的饭馆等地方开始使用铁锅进行油炸、爆炒、油煎等多种烹饪食物的方式。
当时比较流行的烹饪方式有:烹、爆、溜、腌、卤、蒸、炖等方法,它们让宋代的 美食 样式变得多种多样,做菜手法的变化,使得当时的人们对食物的感觉有了新的认知,从此烹饪不再单调还形成了自己的一门技术。才外在当时不可或缺的是食物的调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盐,蜜,花椒等调味也开始让食物的味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综上所述,在古代油脂的使用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逐步出现并进入普通百姓家里的,在宋代以前油脂的使用还是非常稀少和单调的,直到烹饪器具的出现,以及植物油的获取更加便利后,才开始真正走入普通百姓的家庭中。
大约在汉朝,人们才使用芝麻榨油,吃上了植物油。
在汉朝之前,古人使用的食用油以动物油脂为主,如羊油、猪油、牛油等。
最开始的时候,油都是从动物脂肪中提取,那古人们是怎么发现动物油脂的呢?
那是狩猎时代,人们在加热肉食的时候,无意之间发现会有液体从中渗出,这就是最早的油脂了
油脂在日常饮食之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不仅可以缩短食物烹调时间,且让食物变得更加美味,还可以提供更多的热量与脂肪酸等营养。
如今的食用油种类五花八门,甚至还有葡萄籽油、亚麻籽油之类。
不过千百年前的古人们,能够使用的油脂并没有如今这么多,而且最开始广泛使用的都是动物油脂,植物油出现的 历史 其实要相对迟缓很多。
上古时期的夏商时期,因为匮乏有效的资料文字记载,所以那时候的人吃什么油,甚至于到底吃不吃油,现在的人都无从得知了。
而周朝时期,出现了动物油脂,但当时不叫“油”,而叫做“膏”。
《礼记·内则》当中,就有不少天子王室食用的“八珍”做法,其中炮豚的具体做法,就是“煎诸膏,膏必灭之”,意思就是把猪肉放膏油里慢慢煎。
这时候所谓的“膏”,其实就是动物的油脂,通常就是猪油与牛羊的油,不过这些动物油脂也不是一般人能吃得起的,主要都是贵族们享用。
到了秦朝时期,动物油脂仍旧是当时食用油的主流,人们会将比较肥厚的动物脂肪等进行煎熬使得油脂析出,待其凝固后收藏保存起来。
不过,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植物油,主要是大豆油。
当时的大豆叫做“菽”,是一种种植广泛的粮食作物,只不过大豆吃起来不好消化,因此有人用大豆榨油,但不是太普及。
到了汉朝初期,动物油脂仍旧是人们日常食用油的主流,在《史记·货殖列传》当中,一个叫做雍伯的人,就是靠买卖动物油脂而发家致富。
张骞通西域之后,从塞外带回了一种叫做“胡麻”的农作物,也就是芝麻,这种植物出油率相当之高,而且油脂香气十分浓郁。
由于芝麻种植容易,榨油又便捷优质,因此很快便流行了起来。
在《四民月令》等文献记载中,汉朝芝麻的种植、买卖,还有芝麻油的使用都已非常流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植物油开始盛行,逐渐超过动物油脂。
芝麻油算是最早在国内盛行的植物油,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芝麻油与麻子油、苏子油成为绝对的饮食烹调用油主流,还广泛用于燃料等方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宋时期人们开发出的各种油脂就更加丰富,只不过主流的食用油还是用芝麻榨出来的香油,其他的油脂比较冷门。
也是在宋朝时期,随着 科技 的进步,榨油技术也得到飞跃提升。
我国本土的传统榨油技术,基本在宋代已经奠定,到了明清时期,大多仍旧沿用宋代的形制方法,因为肉食难得,植物油成了国内餐桌的绝对主流。
在汉朝之前,人们的饮食主要是水煮与烧烤,需要使用到油脂的地方极少,主流上的动物油脂也是人们在烹饪时偶然获取,是当时最重要的食用油脂。
牛庄的古镇牛庄
地处海城西部的牛庄,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较为久远,早在5000年前这里就有人居活动,夏商周时期分别隶属于营州、青州、幽州管辖。《辽东志》中说,朱元璋曾经在牛庄渡口处损失了十万担粮草和三千军马,后派官员到此处专门督运粮草,为戍边的官兵送去粮饷物资,明初在牛庄运送物资的船只已经是“船计数千艘”的景象了。
《牛庄镇志》中关于牛庄地名的来历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根据《遗拾补阙》一书考证,牛庄的历史与海城同处一个时期。相传尉迟敬德在东南方城基内置一铁牛,以镇城者,牛庄的名字由此而来。另一说牛庄作为港口,太子河涨潮时,帆船可进入城东太平桥处,关内一种称为“牛子”或“牛船”的帆船,晚间抛锚河岸,灯火连天,远远望去犹如村庄,继而有了牛庄之名。
牛庄城始建于明初,当时是土城,是一个驿站。清天命八年(1623年)重修。而重修牛庄的原因是明朝部队屡由辽河来犯,所以修筑牛庄城以抵御强兵。历史上的牛庄地理位置要比现在重要,她是进入关内的必经之路。由此可见,牛庄的商业繁荣,以及战乱频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1858年6月25日,牛庄的名字出现在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上,牛庄被迫成为帝国主义从中国掠夺的通商港口之一。由此牛庄人民又开始另一段血泪辛酸的历史。
见证牛庄的种种繁华和没落,正是我们此行搜寻的目的,见证一段古镇的历史,以史为鉴,展望未来。 牛庄的繁华很大程度上源于水路和陆路交通的发达。地处太子河下游左岸的牛庄,因东北最为古老的太子河枭姬庙码头坐落此处,使得牛庄逐渐成为一个商贾云集、贸易发达的小镇。
8月初上游抚顺河段水位告急,处于牛庄境内太子河内堤中的枭姬庙古渡口遗址已然沦为一片泽国。泱泱的河水几度漫过内堤,上万亩丰收在望的玉米泡在水中,倒灌的海水与洪水掺杂在了一起,使泡在水里的玉米很快腐烂,并散发着阵阵腥臭。“鸦片战争后牛庄通商时,这里的特产是大豆。”看着一望无际的河滩地苞米绝收,随行的镇里同志若有所思。
在他的指引下,我们看到远处一间没在水中的砖房,那是老渡口遗址的标志性建筑。
随后的采访中,关于枭姬庙渡口的历史渊源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在重建的观音寺中,我们寻找到一块朱红色的石刻功德碑,尽管风雨蚕蚀多年的碑文早已是斑驳陆离,但值得庆幸的是在石碑顶部依稀可见“枭姬庙”的字样,碑刻正文文尾的落款十分清晰:顺治十一年(1654年)甲午岁次。这样推算起来,枭姬庙的历史起码在1654年之前,这块屹立了350多年的石碑,或许是见证牛庄历史最为古老的实物之一了。
事实上史料中所记载的枭姬庙渡口,也正是在明末清初的时间段中。《奉天通志·山川志》中描述,最先在三叉河设有渡口一处,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设三叉河巡检,管辖该地区船渡事宜。而明朝时经由牛庄渡口运送往来的货物,主要是产自山东的花布,供应给辽东驻扎的军士。明清之战,曾有清军在枭姬庙渡口受水势所困而被迫停止前进,因此1609年特设枭姬庙渡口一处,渡船二只,逐渐的停泊在此的船只越来越多,牛庄的贸易也渐渐兴旺起来。后来,清朝的官运物资也利用牛庄码头,从康熙之后,即以牛庄为关东重要的贸易场所了。
依照《天津条约》,1861年4月3日牛庄正式开埠后,大英帝国在牛庄设立领事馆,领事米德斯乘船视察辽河时,发现牛庄日益繁荣的商业带来的一个负面问题,那就是河道相对狭窄的牛庄码头河道越来越不堪重负,船舶的出入越来越难了。于是在不久,大英帝国在营口开始筑港,因此营口又有牛庄和牛口的古称。
1940年以后,还有船只往来于牛庄、温香和营口之间,1945年,因新河道开通,阻塞了旧河道,牛庄港口才被废弃。 在牛庄,寻找几间上百年的老宅不是什么难事,牛庄镇上的工作人员带我们到几间老屋前。老屋门前的小巷曲折狭窄,东西北三个方向的老屋子中,居住着十来户人家。经过1975年的海城大地震,这些老房子依然屹立不倒,几户老房子的居住者说,地震时也没有啥大事儿,到现在房子有福还一点不漏。
在这里已经住了近半个世纪的李树才讲述,房子至少是140年前修建的,原先是观音寺的庙产,供庙里的尼姑居住。上世纪70年代,还有旅居海外的尼姑回过老宅,一位在加拿大的老尼姑,曾经给牛庄捐过款。
细看这些磨砖对缝结构的老房子,不光结构缜密,而且用料十分讲究,当年保佑一方水域平安的寺庙香火鼎盛,购置上好的木料砖石来修建的厢房,百年风雨岿然不动。70岁的李树才老伴给我们指了指正南方向,那里就是原先的大殿,毁于文革一场浩劫。
在这间老屋中,李树才共养育了四个子女,其中三个孩子离开了这里,只一个最小的儿子陪伴在两位老人身边。李树才老人半开玩笑的说,穷人住这里。采访当中,几户老宅的主人已经闻讯过来看热闹了,因为总有媒体造访,老住户们对于新闻工作者丝毫没有陌生之感。一位老太说,上次来的记者还拍了好半天埋在她家前院房基地下的石狮底座,观音寺究竟是何模样,只能从这块巨大的汉白玉石墩上揣度了。
住户杨秀珍的记忆力相当好,“1965年农历腊月廿六入住,到现在正好40年”她说,这片老房子最多曾住过16户人家,现在只剩了9家。“年轻人全走了,有钱有本事的也搬离了。”现场的邻里谈论这些话题时,未免有些无奈。慢慢地,大家开始转向谁家出过大学生,谁家还出过一个乡镇长,这些都是老房子的荣耀,老房子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
寺庙悠扬的钟声不再,但牛庄曾经的确因经济繁荣,宗教活动也十分活跃。古今中外的各路“神圣”几乎都在牛庄小镇留有神祇。来佛寺、真武庙、药王庙、火神庙、蚂蚱庙、天主教堂等等,而现在这些老旧的记忆中,却很少有实物可寻找了。
当年牛庄最具代表性的寺庙当属枭姬庙,后被大家俗称为**庙。据传枭姬是一位庇佑舟船平安的菩萨,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当年牛庄的兴盛。**庙究竟建于何时已经无据可考,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已经对其重修一次。又一说“枭姬”是天妃娘娘的口误,这个名曰天妃的神圣,又称海神娘娘,总之是让舟船度日的商客们得以平安。
不过牛庄码头以**庙为标志,这是事实。宣统年间的《海城县志》中记载,枭姬庙,在县西四十里,有民间公设渡船两只,附近牛庄贸易商船,多在此停泊。而在《营口县志》中也有记载,“嗣有闽、浙雕杉各船,渡海东来,不泊营口,皆由三汊河入港,至枭姬庙河口登陆,以牛庄为贸易市场。”这里以枭姬庙为海港码头,再一次得以印证。 作为闻名中外的商业港口,牛庄许多自产的物资被运往外地,这也是牛庄繁荣的根本所在。郅隆泉酒就是颇具代表性的一种。
在牛庄热心老者张四引领下,我们走进一家农户,呼唤半天仍是四下无人,乡野农舍居然出不闭户。老张头在这家农舍菜园中,掀开一个铁锅似的井盖,这便是当年的郅隆泉。俯身望去,里面是一泓荧荧的墨绿,深不见底。老张头说,就是年景再旱,这井水也不曾干涸。
说话间,农舍女主人听得犬吠而归。自20多年前入住后,尽管对于这口水井的来历,道听途说了不少,但实际生活中,这里不过是一口水井而已。农妇依稀介绍,大致是曾经这口水井产出许多美酒,销往何处这位农妇则一概不知。关于水质是否清冽甘醇,农妇又一脸茫然,自安装自来水后再没有饮用过井水,毕竟自来水花钱,要比这纯天然的井水卫生好多。农妇告诉我们,时不时会有人来取些水,她揣测是用于造酒的。至于所在的村落因郅隆泉井的存在而改名为隆泉村的缘由,农妇照样说不出许多,不就是一口水井,浇菜园子用的。
历史上牛庄的制酒业犹为突出。山西人最早选中了这个水草肥美的城镇,在清朝乾隆年间办起了烧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资本家郭家楷,经理人王占魁,投入资本金6000元,选址太平桥东,又雇佣60多店伙计,占地20亩,用今郅隆泉井酿酒。
据说当时的郅隆泉酒规模不小,拥有厂房、曲房、柜房、客房、大小厨房、仓库等77间房舍;货仓8座,年储粮180万斤;东南西北各有炮台,水井3眼,年储曲种198000公斤,每日三班,每班6人,一次投料达1000公斤,出酒400多公斤,年产白酒36万公斤。这样规模的酒厂,即便在今天也是不太多见的。
1933年,牛庄街市上出现郅隆泉酒店一处,更多天南海北的过往客商品尝到郅隆泉酒,也将该酒带往更遥远的地域。除大量郅隆泉白酒被运往营口港之外,天津、上海和日本及东南亚也有销售,郅隆泉被誉为关外第一名酒,1911年参加巴拿马国际评酒会。
1941年,由于资本周转不灵,郅隆泉烧锅酒开始衰败,当年8月,酒厂被转租给牛庄长记油坊。1945年因资本家和长记油坊发生股份纷争,郭家将酒厂卖给熊岳城内的一个日本翻译。
在60岁的张四老人记忆中,他年幼时还有日本人在经营。1972年中日友好建交,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当着周恩来总理的面,还曾提及郅隆泉白酒,这个中国原产的品牌,居然30多年后在异国他乡营造了如此声势,多少有些物是人非的感觉。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初到古战场时,就是这样一种豪情壮志。牛庄有美酒,同样有着不屈的斗争历史。在老港口处,同样被河水淹没的地方,甲午海战中,牛庄保卫战的所在地。
《牛庄镇志》中记载,1895年3月7日,湘军把守的牛庄城,在2000多军士伤亡后终于沦陷。日军进城之后,血洗全城,日军在全城“执剑挨户搜查,无算。”当年的欧美报纸也评论“日军为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怪兽。”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曾于1900年在牛庄西门外修建了湘军阵亡纪念碑,19世纪40年代,暴殄天物的日寇将纪念碑拆毁。
如今牛庄烈士陵园里是纪念碑,在远离牛庄城的偏安一隅,陵园前是一名战士头像,无名无姓。1964年原葬于里家、北关的204位沙岭战役牺牲的烈士长眠斯处,此后每年牛庄都要举行纪念活动。
逐本溯源,可考证的历史中,牛庄早在明末清初时便有了战事。作为辽东戍边部队的补给中转站,这里理所当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比起战火烽烟的战场,牛庄多了些商业战争的味道。其中最有名的是“豆禁”。
明朝以来,经过牛庄港口运出的货物主要是东北特产大豆、皮毛和药材。道光咸丰年间,一些南来的船只,运入南方货物后,归航时装运大量大豆、豆饼,此间丰厚的利润竟引发了中英两国之间的“大豆之战”。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大量鸦片输往中国,牛庄海港一时出现一些英国舰船。当地商民鄙视洋人洋货,不肯与洋人交往,“夷商愤然而退”。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丧失了内河航运和海关自主权。英国鉴于中国商船多年经营大豆获利丰厚,而洋船卸货后只能空载,便一再要求允许英商贩运,清政府对牛庄大豆实行“开禁”。清政府深虑“开禁”的严重后果,不仅涉及沿海数省几十万商民船工的生命线,更重要的是北运的军需粮草线也将受阻。尽管经过努力,但“豆禁”实行了短短三年还是开禁了。移至营口的新牛庄港,国内船只越来越少,而输往帝国列强的大豆、豆饼和豆油却越来越多。
抗战时期,牛庄人民承受了很多苦难。有过“海城县棉花株式会社牛庄集合所”的强制命令,让本不适宜种植棉花的牛庄地区种棉花,后改为洋麻,并按时交纳;又在牛庄长住“粮谷出荷督励班”,强迫农民交粮食;牛庄成立的“海城县专卖局牛庄分局”,专管食盐、火油、火柴、白酒、酒精、白面、小麦配给于控制,日本侵略者还在牛庄大量倾销日货,晴雨牌阴丹士林布,富士、宫田牌自行车,勒得牌自行车以及西药充斥牛庄市场,这些严重阻碍国内民族企业的发展,对牛庄的贸易打击也是致命的。 清朝中后期,牛庄商业兴盛,全城幌杆林立,招牌迭挂,当时曾有“南麒麟(指广告)北招牌,中间夹个望乡台(指门脸)”之说。每年正月初六开市,从太平桥开始,鞭炮纸末铺满大街小巷。
今日的太平桥已是古镇牛庄的标志性建筑了。历经数次维修,老桥的面容依旧,青石桥板像镜子一样光滑。牛庄人深爱着这座桥,从古到今一直如此。64岁的马万福老人可以摸着每一块桥上的石栏雕塑,讲出哪一处属于老桥,哪一处又是后人所修。太平桥东西两岸各有居民,上百年来桥东和桥西居民中,不知有多少出嫁的俏女子从太平桥上头顶花盖嫁到对岸,又有多少俊儿郎从太平桥上欢天喜地的迎娶新娘。多年之后,桥东桥西的界限已经不再明显,东西两岸联姻着几十个家族。甚至在许多年轻的牛庄人心中完全淡化,没有了桥东桥西的概念。
遥想当年的太平桥两岸景致,别有一番风味。商号云集,许多老者还能清楚的记得,太平桥两岸饭馆的幌子是什么样子。马万福说,挂幌以罗圈为幌,上边有三根绳,糊白纸条,上下系白花或彩花,代表烧麦、花卷;中间的罗圈代表罗面的罗;下面的纸条则代表面条。红色幌是汉族饭馆,蓝色幌是回族饭馆。挂一个幌为经营单一品种的饺子馆、包子铺,两个幌子卖家常便饭和一般炒菜的中等饭馆,四个幌子的是包办酒席的饭店了。
太平桥始建于1849年,在此之前,进入牛庄镇里的唯一通道是用船连接起来的一道浮桥。建成后的太平桥全长50米,高5米,桥下15孔。整桥为青石结构,桥栏上刻有形态各异的石猴、狮子、石榴、桃等吉祥物。马万福老人的记忆中老一辈常常提及,太子河涨潮时太平桥桥东北侧的青石码头上会停泊大量舢板,镇里人会把货物运上小舢板,然后通过舢板转运到大河河口处的海船上。“小时候去温香是要坐船的。”马万福老人回忆。
许多牛庄老人熟知有关太平桥的一个传说,他们更相信桥是鲁班修建的。相传石拱结构的太平桥修建时,从两头往中间对接,可到了最后只剩一块石头,正当工匠们一筹莫展时,一老者出现并留下石头一块,与太平桥缺口处严丝合缝。这位老者便是鲁班的化身。又有传说,太平桥高于天主教堂。法国人修建天主教堂时,修一次量一次,可天主教堂就是没有太平桥高,百姓传说这也是鲁班在作弄洋人。看来爱国热忱,古镇牛庄的先人丝毫不逊色于后人。
牛庄满族村庄和里氏(即萨克达氏)源流考 里家村,顾名思义,村民以里姓(即萨克达氏)居多,且绝大多数为满族,是满族人聚居的村庄。这段历史要从明末清初开始。明万历八年始祖苏赛公(大清八公之一)子侄八人由阿扈河率领当地民众投效满洲兴祖帐下护军统领,万历二十一年因功官至正白正红正蓝三旗都统经管旗务大臣.据清史稿记载;[舒赛] 太宗十六大臣之一。世居萨克达,以地为氏。归太祖,隶满洲镶蓝旗。天命四年,从太祖御明师,进二等参将。太宗即?与雅希禅等攻马林于尚间崖,以功授备御。寻从伐瓦尔喀,俘获甚位,列十六大臣,佐镶蓝旗。天聪元年,从伐朝鲜,师还,命与固山额真阿山等帅师戍义州。八年,上自将伐明,郑亲王济尔哈朗居守,舒赛与梅勒额真蒙阿图等副之。舒赛善战,攻城辄被棉甲先登,太祖嘉其勇,又虑其轻进,温谕诫止之。舒赛益感奋,先后克十六城。太宗特敕旌其功,进三等梅勒章京。崇德六年十月,卒。顺治十二年,追谥壮敏。舒赛的第四子(名)叫吉尔浑布.吉尔浑布娶妻喜塔拉氏,即阿古都督第三女儿,努尔哈赤的姨娘,后被封为“国戚”。 吉尔浑布的长子(名)里丰(丰);里丰的次子(名)叫里富哈。里富哈是八旗军驻牛庄的第一任防守尉,便在牛庄安家,从此,后人便把原来的萨克达(氏)祖姓改用自己父亲和祖父名字的第一个字“里”来简称了。现在营口小八家子里氏和大连庄河云桂花乡的里氏均是黄鹰黑鹰的后人,牛庄里氏家谱记载黄鹰黑鹰是里富哈的后代奉命驻守二地(营口庄河),所以说牛庄便是里氏的发源地聚居地。 今天的人们对于牛庄的熟悉大多来自“牛庄馅饼”那香而不腻的味道,历史见证了的牛庄曾是另外一种繁华景象。所幸许多牛庄以及和牛庄相关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意识到,牛庄之美更多来自历史,开始新一轮对沉甸厚实历史的回顾和整理,包括牛庄的喇叭戏,牛庄的山东会馆,牛庄大大小小的庙宇神殿,牛庄琳琅满目的小吃……
老油坊非转基因纯香大豆油5l
你好
非转基因大豆要比转基因大豆贵。
但是也更放心,所以油会贵一点。
老油坊现榨的非转基因大豆油,绿色,安心,口感好!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