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石油战略储备?

2.目前中国与印度经济增长的比较

3.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

4.政府干预经济反方观点大神们帮帮忙

什么叫石油战略储备?

国门最新油价调整_最新国内油价调整

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能源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维持国家实力的稳定上升。鉴于能源供应不足可能成为中国崛起的最大障碍之一,能源安全在中国大战略中的地位悄然上升,并越来越成为中国战略考虑的重心之一。在全球化浪潮中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能源大市场中去,制定新的能源战略势在必然。由此,中国能源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能源安全不仅是一个国内保障供应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国际能源供求和能源地缘政治的战略问题。 未来数十年里,全球油气资源供应充足,油气供需发展的总体态势会越来越安全,中国的积极参与可以改善和加强世界能源安全体系,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油气进口将成为中国的重要战略武器。从中国的角度看,利用国际石油资源是中国优化能源结构和确保能源安全的现实选择和必由之路,中国应该树立走出国门、分享国际油气能源的战略思想,加大利用国际资源的力度,以最终保证中国未来中长期的油气资源供应,增进能源安全。 建立稳定的石油安全机制 中国能源安全的基本方针是“大力开发两种资源,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即立足于国内能源资源,不能完全依赖国际市场的供应,其次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机遇,积极参与和开发国际能源资源。无论从经济发展的目标,还是环境保护的目标看,调整和改善中国长期以来煤炭在能源中占绝对优势的能源结构,促进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多样化都是中国可持续能源战略的必由之路。面对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必然趋势,逐步增加石油进口以弥补国内供需缺口几乎已成定局。鉴于此,建立稳定的石油安全机制至为关键。我们强调,中国应进一步扩大对海外市场的战略性石油投资,以此建立稳定的进口石油安全机制,实现平时中资油田向国际市场出售石油、特殊时期仅向中国市场供给石油的目标。同时,加强与产油区相关国家的合作,开辟稳定的能源供给新基地,确保油气资源来源的多元化,从来源上减少能源供应的脆弱性。 建立蛛网式能源战略通道 中国应下大功夫加紧蛛网式战略通道的建设,有效降低中国在海上石油运输被中断所导致的脆弱性,减少对西太平洋战略通道的依赖。在这个问题上,中外分析家都强调了输油管道的潜在战略利益。首先,加强中国南海石油的开发,并着手建设通往缅甸的石油运输管道。南中国海有石油资源235亿吨、天然气资源10亿立方米,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基地,中国应加强与东南亚相关国家在南中国海石油开发上的合作。其次,加强东北亚能源合作,建设东西伯利亚——中国——韩国——日本的天然气管道,以及西西伯利亚——中亚——中国——日本的石油管道建设;再次,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加强和中亚国家以及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中国对中亚和俄罗斯能源资源的投资,能够为中国提供避开美国海军控制的航道的石油供应线,降低中国由于中东石油供应阻碍甚至中断所造成的脆弱,而且中国的陆上军事优势将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建设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到中国的输油管道,可以确保中国能源供应来源多元化,从而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通道事关中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应不遗余力地建设蛛网式战略通道,并大幅度提高确保战略通道畅通的能力。战略通道建设将是一项投资大、风险大、见效慢的事业,应发挥中央政府在战略通道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完善以国家银行为主体的政府投资和融资体系,在投资规模和信贷规模上应重点向战略运输通道建设倾斜,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保障重点建设项目。 加强国际能源合作 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可以增进整体的能源安全,降低区域内或全球范围内的能源价格,建立互利的能源安全共同体。从油气进口国的角度看,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制定,必须考虑亚太其他能源短缺国家?穴尤其是日本、韩国?雪的需求。亚太地区在全球原油消费量所占比重基本维持在28%左右,但是,亚太探明石油可采储量仅占世界的4.2%,石油产量10.5%。中、日、韩都是世界主要消费大国,日本和韩国基本不生产石油,日本年进口量2亿吨以上,韩国年进口量1亿吨以上,中国2005年进口量也会超过1亿吨。目前三国进口均依赖中东地区。在激烈的石油市场竞争中,中国的石油安全越来越与这些国家休戚相关,应该加强与它们的能源对话,共同探讨解决地区油气短缺的方案与措施,避免区域能源冲突与恶性竞争。其次,从油气产地国的角度看,中亚、俄罗斯油气资源丰富,已经与中国开展了积极的能源合作对话。中国应该促使能源合作纳入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更加积极地促进中亚合作、参与远东能源开发,使得远东到中国东北的石油天然气管道成为连结中亚和东北亚的纽带,获得更大的安全系数。中国可以促动参与建立区域能源共同体,以促成包括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东盟国家、港台地区等在内的区域能源安全体系。其基本途径是:加强与东亚进口国的合作,争取共同开发周边国家如中亚、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共同开发中东的油气资源,共同建设输油管道和战略通道,减少经济、政治风险。东亚能源安全共同体不仅可以解决能源的问题,亦可以此为契机解决其他战略问题。 适时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石油储备分为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不承担平抑油价的作用,国家只有在石油供应中断等紧急时刻才会动用这一储备,在石油价格动荡的时候,相关企业也要在正常的周转库存外建立和增加相应的商业储备,作为对国家战略性石油储备的重要补充。战略石油储备具有商业储备无法取代的特殊作用,当国际石油供应突然发生中断或国际油价暴涨危及国家安全与社会经济正常运转时,战略石油储备的动用往往具有抗拒风险、保障安全、平衡供需、抑制油价的功能。在平时,战略石油储备对稳定国际油价、影响石油输出国的政策及调整市场心态,亦具有不可忽视的静态威慑作用。概言之,战略石油储备是一个国家对应政治和军事危机的最重要工具,被视为减轻能源安全脆弱性的关键武器。作为一种防御性的威慑力量,战略石油储备的作用丝毫不次于核武器。根据国际能源署的要求,其成员国拥有至少90天纯进口量的战略石油储备,这是加入该组织最为关键的条件。在全世界石油进口大国中,中国是惟一没有任何战略石油储备的国家。目前,中国的石油储备尚处于初级阶段,长输管线储存量为2-5天,铁路运输储存量为7-15天,水路运输储存量为15-25天,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备天数为21.6天,都是生产性的库存,没有战略储备型库存。中国石油工业十五规划制定了“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加强勘探、合理开发,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方针,首次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国家石油供应的安全性。根据美国、日本等西方主要国家的经验,石油储备从开始建设到真正发挥作用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及早建立中国石油储备体系,可以减少经济代价,有利于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专家建议,借鉴外国相关经验,应立法先行、合理确定规模、分区域、分步骤实施的方式逐步建立。 加强能源管理的制度建设 能源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关注国际影响,更应重视内部建设。中国需要一个综合协调的负责机构,统一协调能源决策。自1992年取消了能源部以来,中国没有一个单独的中央政府部门负责能源政策和管理事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局是目前处理能源问题的核心机构,下设综合处、石油天然气处、煤炭处、电力处以及新能源处,外加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直属的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目前,与能源相关的管理、开发以及研究职能,分散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科技部、中国工程院等相关部门,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并不清晰。即使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内部,节能也不在能源局的管辖范围之内,而是归口环境与资源综合利用司负责。这不仅使得职能极度分散,而且往往在政策制定时“只见部门、不见国家”。我们建议,成立一个具有实际协调能力的中央能源主管部门,以便确立对能源安全、石油进口、天然气开发、电力改革、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整体协调。

目前中国与印度经济增长的比较

(一)中国经济(1979年至今)

1979年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按照“渐进式”的方式,逐步放弃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政府对经济依然有某种程度上的主导作用。在这种改革下,在农村实现了第二次土地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取代了农业合作社,同时,农村乡村工业得到全面的发展;城市工商企业的改革由“承包经营”到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与建设,国有企业逐渐成为独立核算的市场主体;允许私人经营的发展,并打开国门,大量引进外资。这种经济体制在1992年后被中国政府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工业化已经初步建立完成,现在正在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但中国的城镇化却落后于工业化。目前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0%多。

中国大陆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年均增长率近10%,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人均GDP从1979年的275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4400美元,对外贸易规模世界第二,173种制造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居第一,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发动机,外汇储备超过30000亿美元。

近10多年来,由于政府主导投资,房地产和基建过度投入,虽然改善了居民住房和基础设施,但产能过剩,环境退化严重,货币过量投放,政府债务增加;国有企业仍然存在政企不分,垄断经营的状况,效率低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乏力,致使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与GDP规模不相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通过创新驱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全面升级和绿色转型。

(二)印度经济(1991年至今)

1980年代后期,拉吉夫·甘地放宽投资限制,取消价格控制,降低企业税收。这些措施对经济增长有帮助,但同时导致政府财政赤字高企,经常帐户恶化。随着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苏联解体,加上波斯湾战争使油价飙升,导致印度贸易失衡,政府濒临破产边缘。印度政府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经济制度为代价,获得了总额达18亿美元的紧急贷款。资金注入后,当时的总理纳拉辛哈·拉奥与财长曼莫汉·辛格于1991年正式展开经济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投资、工业及入口牌照),结束国营公司的垄断,同时放宽外来投资,免除了多个行业的外资审批制度。自此奠下了印度经济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针亦未受政党轮替所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政党敢触及强势的贸易协会和农场主的利益:改革从未涉及劳动法和农业补贴等敏感议题。1990年代,除了为数不多的低迷时期,印度经济发展迅速、人均预期寿命,识字率和食品安全等也随之进步。

(三)中印经济绩效比较

中印经济比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二是经济发展。

第一,经济增长(GDP)。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1980年中国GDP(current US$)为189,400,991,348.9美元,印度为189,594,121,351.9美元;1990年中国GDP为356,937,329,023.3美元,印度为326,608,014,285.3美元。

第二,经济发展。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用“人类发展指数”来反映。“人类发展指数”主要包括健康长寿(用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衡量)、教育获得(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预期受教育年限共同衡量)、生活水平(人均GNI:购买力平价美元来衡量)。人类发展报告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2013年世界人类发展指数平均为0.702,与2012年数据相比提高了0.008;中国人类发展指数0.719,与2012年数据相比提高了0.020 ,高于平均水平;印度人类发展指数0.586,与2012年数据相比提高了 0.032。显然,中国属于“高人类发展指数组”,印度属于“中人类发展指数组”。也就是说,1980年中国的GDP只相当于印度GDP的99.90%,中国的人均GDP只相当于印度的人均GDP的71.17%。从1981年开始,中国GDP超过印度,10年后的1991年,中国人均GDP才开始超过印度。进入21世纪,中国GDP大幅度超过印度。但中国GDP超速增长,其质量是不高的。中国1990年的货币总量为1.53万亿,2011年89.56万亿,21年翻了58.53倍。美国货币总量同期只增加了1.99倍。货币的超额投放,使房地产价格成倍翻涨,由此刺激房地产与基建疯狂建设,当然也就使GDP高速增长。

第三,经济结构。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世界概况》中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按国际汇率和购买力平价计算)和各产业所占比重进行估算,2012年GDP中,农业占比世界(平均水平)为5.9%,中国为10.1%,印度为17%;工业占比世界(平均水平)为30.5%,中国为45.3%,印度为18%;服务占比世界(平均水平)为63.6%,中国为44.6%,印度为65%。显然,两国农业比重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印度的工业占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中国的服务业占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规律相结合,努力为人类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国对资源的使用情况不尽如人意,与能源燃烧相关的空气污染使中国40%的国土受到酸雨的威胁,100多个城市雨水的PH值都非常低.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2020年中国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排放量将分别超过4000万吨和3500万吨。因此,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弱、能源利用率低的国家来说,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控制石油消费量增加的主要手段就是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单位GDP的石油消耗减少。要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把节约用油作为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立节约型的石油消费模式。为此,必须积极加快技术进步,节油降耗;改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压缩高耗油产业,淘汰高耗能设备,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加快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和消费者使用其他清洁能源。

要高度重视完善石油安全管理体系。面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有必要建立一个协调能源政策、主管能源的机构,也迫切需要出台一些协调一致的针对能源安全的法律法规,鼓励节油,抑制无效、低效的石油消费。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日本制定了《关于促进石油替代能源开发和利用法》,严格限制高耗油项目,鼓励采取节能措施,取得较好效果。中国应该学习和研究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力争早日推出一部完善的、缜密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石油法》,以克服石油工业监管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实现依法监管石油工业。

二、努力使用多种能源,有效开发替代能源

石油安全战略不是孤立的,而是国家整体能源战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从整个能源战略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石油与其他能源的比例关系,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结构中的石油比例,大力发展天然气和其他替代能源(如核能、风能、水能等),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逐步减少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缓解石油供应紧张的局面。开发替代能源,不仅可以增强中国能源系统的抗风险能力,而且可以保证在未来的国际能源产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新的替代能源还可以满足广大农村地区人口的能源需求,减少森林过度开采和植被破坏。

目前,我国替代能源的开发发展还是薄弱环节。中国虽是水力资源大国,但目前的开发率仅为1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落后于印度、巴西、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开发潜力巨大。核能是发达国家重要的替代能源,目前仅占中国能源结构的1.2%,而日本、法国都超过了30%。因此,我国应积极发展核电能源,力争到2020年使核电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占全部发电量的比例提高到4%。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资源基础雄厚,但因成本高、规模小、缺乏激励政策而发展滞后。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远期可以替代石化燃料,近期还可以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边远和农村地区的用能问题。未来20年,中国应使可再生能源初步形成规模,并为今后更大规模地替代石化燃料奠定基础。中国还应大力推动海洋能、氢能、燃料电池、生物液体燃料等替代能源的开发。

三、尽快建立石油安全储备战略体系,增加安全系数

为减少石油不安全因素造成的影响,增强抵抗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的应对能力,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将是保障中国石油市场供应和稳定价格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已为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实践所证实。

目前,世界上石油战略储备的方式有三种,即国家储备、机构储备和企业储备。国家储备就是由国家支付储备预算,并对储备油实行绝对控制;机构储备是指储备义务由公有或私有的某一机构或组织承担,经营者向这一机构缴纳一定比例的特殊权使用费,供其承担储备费用;企业储备是指石油经营者负责履行储备义务,或者经营者自己进行储备,或者通过书面保证的形式委托给另一经营者进行使用权储备。美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资金在开始阶段全部由国家财政承担,自1995年起开始商业化运作,储备设施向国内企业出租,同时也在国外寻求石油储备合作。法国一半以上的石油储备由“法国石油战略储备行业委员会”(CPSSP)通过特许经营承担,其余的储备为石油经营者进行的所有权储备或使用权储备。韩国则采用与采油国共同储备的制度,同时协议出租储油设备,这种做法不仅使韩国国内的储油设备尽可能得到利用,获得租金,较好地解决储备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还使韩国政府在没有任何财政负担的情况下优先获得石油供应。日本的石油战略储备分为政府的战略储备和民间的商业储备。目前日本正在寻求灵活的储油方式,即首先欲将建在冲绳的储油基地供给愿意合作的中国或东盟国家,随后在经东盟同意的基础上,选择菲律宾的斯比克湾和泰国的某一合适地点,由日本提供技术和资金,合作新建储备基地。

中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在起步阶段宜采用国家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三方面作用,实施以国家为主、企业共同参与,以国内石油储备为主、以国外石油储备为辅的石油储备战略。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在战争、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发生时国家石油的不间断供给,同时也能起到部分平抑国内油价异常波动的功能。而企业商业储备则不仅可以保证国家石油储备的平均库存,还能在关键时刻起到稳定市场供应,稳定人心、缓和国内油价异常波动的作用,况且,企业商业储备是在自筹资金的前提下进行的,因而能减轻国家在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方面的巨额财政负担。

基于对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关注和认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油”)已着手进行企业储备的尝试,利用天时、地利,大胆提出“黄金通道”和“金三角”的石油发展战略。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中国航油瞄准阿联酋国家石油公司,与其建立了战略联盟。2004年3月23日,中国航油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国家石油公司(ENOC)及其子公司在新加坡签署两项《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备忘录,中国航油将收购ENOC的全资子公司——地平线储油有限公司位于中东迪拜的储油罐区20%的股权。同时,中国航油将与地平线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于2006年1月1日前在新加坡建成第一期50万立方米的储油罐区和两个配套的深水码头。中国航油与ENOC合作,并与地平线公司联合在新加坡投资建立超大型油库区,将使公司涉足石油仓储业务,逐步利用世界石油资源,协助稳定国内进口油源,而且在国外建立储油设施还可以分散储存风险、减少国家投资负担。这是中资企业积极走出国门,掌握更多海外石油资源,建立企业储备的一种新尝试。

中国的石油安全储备总量,须依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和经济承受能力,并借鉴各国成功经验,以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方式来确定。资料显示,美国实际储备原油的能力已达7.5亿桶,可满足158天的消费。日本的石油储备相当于160天的进口量。欧盟国家则建立了相当于90天进口量的石油战略储备。据此并根据我国的情况,中国至少需要建立60天石油消费量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对此目标,可由小到大、分阶段逐步实现。

石油储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面广,投资巨大。根据测算,如按照一年2亿吨的加工量计算,15天的起步储备至少需要800万吨的量,即使按每桶35美元到岸价格计算,也将耗费约230多亿元人民币,加上配套系统工程100亿元人民币,总共至少需要330多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因此,应以政府拨款为主,政府和民间多种渠道筹集,可借鉴日本、德国等国的方式,通过发行长期国债、财政拨款、建立储备金和设计新税种等方法加以解决。

四、充分利用国际石油市场,建立多元化海外石油供应体系

中国原油进口大部分来自中东和非洲。预计未来几年从中东及非洲地区进口石油的比例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然而,中东和非洲地区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武装冲突连绵不断,恐怖事件频繁发生,如此等等,不能不对石油市场产生严重影响。目前,中国进口的原油大部分是通过海上运输的,海运量占进口量的98%左右。我国必须寻找和形成多元的石油供应市场,把从周边产油国进口能源提到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美国兰德公司在题为《中国寻求能源安全》的研究报告中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中国不能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目前应限制在1/3的范围之内,同时要努力寻求从周边国家进口石油。

应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利用我们的技术、资金到非洲、南美等国家去开发石油,赚取外汇,然后拿这些外汇去购买运输风险比较小的产地的石油。目前,中国对海外石油资源的利用,除由政府指定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现货及期货交易外,也应在勘探、开采等领域与外方加强合作。

我国要加强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观察和预见,广泛收集信息,进行周密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总体看,世界在一定时期内并不缺油,问题的关键在于供需平衡关系的确定。当前中国在国际石油定价方面几乎没有发言权,因而石油供应的不安全系数居高不下。为此,应适时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努力谋求国际油价的定价权,从目前的防御型体系向主动出击型体系转变。一个价格不断波动的国际石油市场不符合中国的经济利益。我国应承担起一个经济大国对国际经济的稳定发展所应肩负的责任

政府干预经济反方观点大神们帮帮忙

政府干预经济反方观点: (1)政府不应该救市 股市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股价有涨有跌本来就是市场规律,在A股呈现直冲万点之势时,怎么没听见要求政府干预的声音?风险和收益是相伴相随的,政府干预股市,只会人为地减少股市的风险,不利于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也会向投资者发出错误的信号,不利于投资者成熟、理性地看待股市投资。人们对股市的信心不是也不应该来自于如政府“救市”这样的外部力量,而应来自于股市内部成熟、完善、科学的制度和体制。 (2)Adam Smith 首先提出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 他1776年发表的 Wealth of Nation 特别发表了一章讲关于国际贸易。他否定了当时的Mercantilism(商业主义),提出了free trade(自由贸易)证策。 如果要说第一个说政府不该干预的话,肯定是他。不过他这里指的是国际贸易。他推崇自由贸易,政府不该设有进出口的障碍。

参考资料:

Macroeconomics 第三版 Taylor Littleboy 写 p274-275 (3)政府救市挽救的是一时的大盘指数,损害的却是整个股市的制度。政府救市有六大危害: 1、政府职能错位。股市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能是股市制度完善、股市运行监管。一个科学有效的制度是股市能够顺利发展的前提,而制度建设不能靠投资者,只能是政府部门。股市运行中存在的违规操作是政府监管的重点。总之,政府要做的就是营造一个科学有效的股市运行环境。政府没有直接干涉股市运行的义务。政府救市正是中国特色,这在其他国家是不存在的。 2、违背市场,扭曲价格,造成股市效率低下。股市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国家经济运行好坏,经济运行预期好坏直接体现在股市上面。最近股市暴跌正是由于经济发展受到了一些影响。地震灾害、南方暴雨、国际油价持续上升、通胀压力这些经济面的因素直接反映在股市上面,股市暴跌完全符合经济面。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救市行为”“3000点保卫战”等等行为都是人们的一厢情愿,是违背市场的行为,这种行为把人的意愿凌驾于股市自身发展规律之上,注定要失败的。目前的股市是有效率的,买卖筹码就是选票,就是人们对股市的预期,就是人们对目前股市的分析,股市反映了投资者的预期,体现了股市的效率。 3、造成投资者政策依赖心理,成为政策市的根源。投资者判断股市行情因该依据的整体经济面以及个股的具体情况。过多的政府干预使得股市投资偏离的价值投资的理念,在股市救市政策出台时,大量低值股被高估。在股市控制政策出台时导致大量优质股被错杀。政府对股市的干预原本是为了稳定股市,但是,一旦介入实际干预后,政府的政策却成了股市震荡的因素之一,政策本身也融为股市震荡本体。西方经济学中对于政府宏观调控有预期理论。政府政策一旦被预期,而政策也变失效。同样运用于政策对股市指数的影响上面。去年530印花税调整导致7天连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仅仅是印花税本身对股市指数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投资者通过印花税对政府政策的判断。同样,同样前段时间的印花税的降低也给股市指数临时注入了一针猛剂。但是任何调控工具如果使用频率过高只能造成两个影响:一、工具效率降低,股市渴望更为猛烈的工具。二、工具本身成为人们预期的一个考虑因素,而工具的使用与否完全没有制度可循,是政府行为,这样只能增加股市的不稳定性。三、工具使用与否具有信息不对称性,这成为某些具有信息优势的群体提供了谋取暴利的温床。 4、政府救市会掩盖制度缺陷。股市指数是综合反映股市运行的指标,既反映经济状况,也反映股市自身运行情况。造成股市涨跌的可能有经济情况,也可能股市自身制度方面存在问题,政策市造成的是仅仅看到了股市指数的调整,而忽略了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在政策市中被掩盖。 5、调整宏观经济运行才是调控股市运行的治本之策。只有国家把宏观经济调控好,股市才能有发展的根本基础,股市才能实现长远的发展。而政策市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行为。 说明几点: 1、政府干预的是股市制度完善,股市合法性监管,而不是通过几个临时性政策来干预股市指数。制度建设重在稳定性、长远性,政策却是临时性的。 2、何需政府救市,中国投资者并不傻。连阴的打击使不少人不断低抛,这些筹码跑哪去了?几家欢喜几家愁。长期内,经济发展,股市共赢;短期内,股市是零和博弈,任何时候都是少数人吃多数人,机构吃散户。 3、中国的股市早晚要走出国门,始终在政策市生活下的投资者如何能适应国际股市的环境呢?中国投资者怎能在政策市的保护下成熟呢?不经历几次风雨中国投资者又怎能成熟?想要成熟怎么不付出代价? 4、不怕股市跌,股市跌肯定有跌的理由,而且越跌越安全,怎么忘了我们在股市虚高时的抱怨了? (4)我们的市场经济为什么就不能让市场去调节,而要政府去强行干预呢?常此以往我们的市场经济何时才能走上正规?一个健康的经济市场不能只保护某一部分人的利益,更不能为了保护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去强制干预,不管他是穷人还是富豪,只要他们的财产时合法的,获取的方式也是合法的,就应该保护他们的利益,这是法制公平性的体现。如果他们的资本不能在我们的国家赚取新的资本,他们就会转移到别的国家,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富豪往国外移民的原因,他们带走的绝对不只是他们自己的财富,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富豪们的信心。这样就容易出现人人不思进取的局面,人人依赖政府,政府最后不得不为懒人买单,这样的国家是很难有什么希望的!我们的这个大家庭应该既能让穷人安居,也能让富豪让他们的资本以最快的速度运转获取新的资本! 我们必竟是贫富悬殊,虽然在想方设法的缩小差别,但毕竟需要一个过程,人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会对住房有着不同的需求:富豪需要高档的别墅,中产阶级需要经济适用的商品房,面积大小不一,穷人呢只要有一个能够居住的地方就行。有的能够买房有的只能够租住,有的租住都比较困难,他们甚至有可能一辈子都买不起很小很小的房,这就需要政府的保障措施发挥作用。这种保障作用究竟是保他们有房子住还是给他们一个能够依靠房子升值而带来的附加值,解决的方式方法也就不一样:可以建保障房经适房廉租房,也可以给予一定的经济救助。用于保障基础的房子由政府建,超越保障基础的房子就应该交给开发商,完全让他们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可以建一些高档别墅,建一些高档小区,建一些大面积的商品房,价格由他们决定,因为这些东西必竟应该归属为奢侈品的行列,让有钱人去竞争,政府可以征收高额的费税,必竟富豪们有的是钱!也能够让他们通过房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如果我们不给他们这样的环境,有的是地方会给! 仇富和歧视穷人都是一个不健康的社会,彼此都能在我们这块土地上自得其乐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事情,穷人会想方设法的摆脱贫穷,积极的生活,这个群体就会变得很有竞争力,很有生命力。富豪们呢他们的资本的运转也能够带动就业税收等诸多益处,当然对于那些通过犯罪手段获取罪恶财富的富豪我们应该加大对他们的打击力度,包括那些涉足房地产的大亨。 想一下子就把高房价的问题解决好是谁都办不到的事情,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政府应该做的还是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落实,而不是对房市一下给管死,搞成计划经济那一套,那是绝对不现实的!我们在这方面犯的错误太多了,应该深思总结。该由市场决定的东西就应该让市场去决定,该政府保障措施起作用的事情就该政府保障措施起作用。政府主要的应该是管理宏观的,可以由政府自己建一些保障房廉租房,提供保障资金来解决那些确实无能力承担高价房的群体的居住问题。而不是把矛头直指开发商! (5)经济理论中有个“两只手”的说法,一只名叫“看不见的手”,这只手引喻“市场”;另一只名叫“看得见的手”,引喻“政府”。我们的一双手,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经济理论上的“两只手”,则一前一后出现于人类社会。根据史料的记载和推断,“看不见的手”较早出现,时间大约是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期间,诞生原因是生活资料的逐渐丰盛。生活资料的丰盛,带出了很多的新生事物。譬如酿酒业的出现和交换的产生,后者如交换在形式上的渐趋复杂,在程序与手法上的不断翻新,促使货币出现并不断地更新换代,于是有了日见其规模与效应的市场经济。 相比之下,无论是中国先秦时期或更早时候的城郭,抑或希腊式的城邦,总是在市场经济的繁盛之下,才逐步出现并最终形成的。城郭或城邦的不断兴盛,所要面临的往往是如何协调远比原始时期更多的人类纷争与社会改良。于是开始有了最初的众人议事方式和此后的少数代表多数议事的所谓传统,并最终以“政府”的形式确立下来,政府为了行事方便,又拟定了“政权”和维护此政权的“法治”,“政治”一词,由此开始臭遍大街…… 某种意义上,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可以理解为少数人阴谋控制多数人财富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并不完全是我们所想象的“损公肥私”,恰恰相反,有时候纯粹是为了政治本身的需要。譬如政治学理论中就有一个“常驻的匪帮”的比喻。说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匪帮也即“流窜的匪帮”,为了更有利于自身的利益,往往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蜕变成“常驻的匪帮”——以往的烧、杀、抢、掠,则同步地变为“税收”与“规制”一类的东西。按照人们总是趋利避害的正常思维来推断,这一说法是不难理解和可被接受的。 回到原论题:当“常驻的匪帮”发现,只要控制了经济就能控制社会各个方面的时候,“看得见的手”对“看不见的手”的诸多干涉干预就是经常的、蛮不讲理的和全无章法的。而当这一切有可能毁灭经济的时候,这只手会适度地停下来,依靠“看不见的手”来自行调节,以期恢复元气——这绝对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种选择的目的与功利性,自然也是显而易见的。 最终,经过无数次朝代的更迭之后,人们总算明白了倘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过度操纵市场,那么市场经济的发展总不免要因此而走样。而任由市场自行调节,没有相当的胆略,确切地说没有相当的政府管理运营经验是不行。所以我们会听到一种折衷的论调。这种折衷,作为尝试和过渡阶段是可以的,作为长期运行的一种思路则有失偏颇。你知道,马和驴杂交后产生的骡子,兼有马的和驴的部分优点,但毕竟是跑不如马,耐劳未必赛过驴的。 所以,上帝都不承认这一人为的新物种——骡子是没有繁衍后代可能性的。同样地,一方面鼓吹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一方面用开得见的手对市场横加干涉,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更糟而不是更好。至少是没有可持续发展前提的。这是又一个题外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