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矛盾是什么_三大矛盾支撑金价
1.楚谨争霸的三大战役有多大?金是靠什么赢的?
2.矛盾论的三大基本观点
3.布雷顿森林体系三大经济支柱是什么?
4.如何购买实物黄金?在哪能买到实物黄金
一个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不同的。不同的发展程度决定了社会特定的结构和水平,从而也就规定了社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既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在动力,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在压力。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关键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
从目前来看,本人认为,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有三个方面。一是“小”与“大”的矛盾。“小”主要是指生产的小,“大”主要是指市场的大。“小”的主要表现是:一方面,我们在农业生产领域,仍然是以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为主导;另一方面,在工业领域,我们在生产规模上仍是总体偏小,也有个作大作强的问题。“大”的主要表现是:一方面,我们国土面积大,国内市场广阔;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日益广阔的全球大市场。二是“强”与“弱”的矛盾。“强”主要是指政治的强,“弱”主要是指经济的弱。“强”的主要表现是:一方面,政治对经济仍然存在着干预过多问题;另一方面,政治对经济存在着利益上的严重侵蚀,如农民负担问题,本质上是强势政治对弱势经济的一种利益侵蚀。“弱”的主表现是:一方面,经济主体在权力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经济主体的权利保护也是处于弱势。三是“实”与“虚”的矛盾。“实”主要是指物质的实,“虚”主要是指精神的虚。一方面,国人在物质层面上,是在实实在在享受着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国人的精神层面却越来越虚。“实”主要表现在:一是物质生产领域的高增长率;二是物质消费领域内的极端物欲化,如各种非理性消费等。“虚”的主要表现是:一方面,主导价值的困惑使富人阶层陷入虚无主义;另一方面,现实的无奈又使贫困者阶层走向绝望主义。目前,中国社会的诚信缺乏,与虚无主义和绝望主义是紧密相关的。虚无主义导致了冷漠,绝望主义导致了极端。
上述三大矛盾的影响是广泛的,涉及到各个领域,但又有所侧重。第一大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第二大矛盾主要表现在政治领域,第三大矛盾主要表现在文化领域。其中,“小”与“大”的矛盾是基础矛盾,“弱”与“强”的矛盾是核心矛盾,“实”与“虚”的矛盾是主导矛盾。也就是说,三大矛盾在整个国家的各种矛盾构成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一个是基础作用,一个是核心作用,一个是主导作用。同时,三大矛盾又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分析问题时,我们不能将其完全割裂。
楚谨争霸的三大战役有多大?金是靠什么赢的?
矛盾论的三大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矛盾论相关论述如下:
1、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次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2、全面论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3、论证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定义,说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
4、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5、分析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指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论的三大基本观点
今天的社论带给你晋楚的三大霸权之战。希望对你有帮助。
晋楚争霸持续了100多年,其间发生了三大战役,即城濮之战、郫县之战和鄢陵之战。其中,金两次夺冠。后来,晋国在失国之战中又打败了楚国。到目前为止,世界局势大致分为晋国和初平争霸,晋国整体上还有些优势。但两国在百年竞赛中并不总是比拼硬实力,因为很多其他附庸国也会参与,所以软实力同样重要。正是因为晋的软实力强于楚,才带来了极致的优势。
空间
空间
从公元前632年的救宋到公元前506年的楚汉之战,东周127年的江湖主题就是争夺楚谨的霸权。在这样一个漫长的两个大国争霸的格局中,晋与楚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决战,分别是支之战、太之战、燕之战。
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中,晋文公领导诸侯联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从此统治了东周。在公元前597年的倪之战中,他从金人手中夺得了霸权。公元前575年,楚共王在鄢陵之战中被打败,楚国失去了霸权。因此,这三次战争是决定性的战争,改变了当时的国际局势,影响深远。
那么,这些改变了历史进程的战争有多大?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著作中,经常会宣称伤亡人数是几万甚至几十万。这个数字经常被现代人质疑:以当时诸侯国的生产力水平,真的能支撑几十万大军吗?至少在春秋时期,很少有附庸国能够提供三万以上的兵力。春秋时期,一个能达到“千倍之国”的诸侯国,已经是大国了。那么,所谓的“乘法”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两周后,战车成为中原统治者的主要战争装备。所谓“一骑”,指的是战车。一辆战车通常配备三个人:皇族丈夫,职责是驾驶战车;车开走了,职责是隔空出击,射箭;车辆右侧负责近战和清除战车障碍物。
此外,每辆战车后面还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步兵。但不同时期部署在战车后面的步兵数量差别很大。
记载一骑三兵七十二士卒。不过这种建立应该是战国时期才有,春秋时期不一定有。据陆军军官小斯图亚特李周称,第一集团军有12500名士兵。按千辆战车计算,西周的军队应该有3000辆战车,每辆配备10名左右的士兵。进入春秋以后,诸侯国承袭了周制,大体上保持了同样的建制。公元年记载,齐德和魏败亡后,派三百辆车和三千匹马去守卫曹。城濮之战胜利后,派4名英雄和1000名士兵到周王室祭祀楚桀。以上两个案例可以证明。春秋时期,三个战车兵和十个学徒兵是第一批部队。相比之下,春秋时期的倍增大约是战国时期的六分之一。
确定实力之后,再来讨论晋楚三大决战的规模。
空间
空间
公元前632年,楚国围攻宋国,引发了著名的城濮之战。
战前,在先轸的策划下,晋国成功地将秦国和齐国拉入自己的阵营。因此,金英由金、秦、齐、宋四军组成。明确记载金军作为称霸的主力,出动战车700辆。齐国在建军队3万,约2100倍。这次齐人不仅帮助了晋国,还报复了楚军入侵齐国,所以至少要派出三分之一的兵力,也就是七百人。此时的秦国是晋国的忠实盟友,实力与晋国相当,约有700人。金人来这里是为了解除宋朝的围困。当然,宋国人更不可能活在别人背后。结果宋的军队是当时的700倍左右。
国王营四州加起来总兵力不超过2800人,也就是36400人左右。
楚国的国力肯定比晋国强很多。早在齐桓公时期,他就率领四千多中原诸侯攻打楚国,但仍不敢与之正面交锋。由此可见楚的实力。难怪楚灵隐如此轻蔑,竟然敢违抗程春的命令,去晋国决战。
但就在战前,楚军内部出现了矛盾。
当楚王得知晋、齐、秦、宋结盟后,立即下令全军撤退。但殷顽固地不肯撤军,楚王很生气,故意少给他兵马。因此,跟随玉子军队的楚人只有来自西光、东宫和柔奥的六名士兵。
所谓西广,是董、二广的卫队之一,兵力30倍。东宫是楚国的皇太子。而东部和西部地区受楚王管辖的次数只有60次,所以东部地区的士兵应该减半到30次。如果奥兹国的六名士兵是玉子家族的军队,一名士兵是30倍,六名士兵是180倍。另外,城濮之战中的楚军还包括沈和两个师,应该是围攻宋所辖的部队。被楚人灭的两个国家,沈贺,相当于陈、蔡,共约800军。所以参加城濮之战的楚军总人数在1000人左右。
楚联军中,陈、蔡为楚右翼,约六七百次。郑、徐是楚人,约八百倍。整个储君营的总兵力是2400、500倍。与金阵营相比,已经处于劣势。
单就硬实力而言,晋国的实力只有楚国的700倍,肯定弱很多。但通过与连横的结盟,成功统一了齐、秦、宋等强国,最终在城濮形成了对楚军的局部优势,并在这场霸权战争中大获全胜。总的来说,城濮之战还是弱者与强者的决战。
空间
空间
城濮之战,楚人虽然强大,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使得楚人王成失去了统治地位。然而这个遗憾终于在王子之战中弥补了。
公元前597年,太子之战爆发,晋人也是三路大军出动。城濮之战已经过去三十六年了。在此期间,晋国的军事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金的军队规模有变化吗?
公元前589年,在鲁、魏、曹的要求下,晋景公终于实现了李克发的愿望。起初,晋王只同意派700人的军队。这时,李恪答道:“这是城濮之战的建制。当时只有你英明神武,很多高官肃穆,才能大获全胜。与先人相比,我不配侍奉先人,故请求发兵八百。”这方面,鞍前马后,金军保持着同样的组织结构:中军300人,其他军200人。直到鞍战之后,中国的军队才改为300人,其他军队改为250人。
鞍马之战发生在鞍马之战之前,所以金军的组织结构比城濮之战强700倍。
称帝以来,前后七次出兵攻打郑,极大地消耗了郑的实力。公元前597年春,甄
虽然经过多年的战争,郑的实力已经不能和春秋初期相比,但是楚人要想以不足千人的兵力征服郑这样的强国,还是打不赢的。但在楚庄王统治初期,楚西南的白蒲、山戎、郭勇等地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使他在中原北方争霸时不敢带兵出征。所以讨伐郑,军中约有数千人。
此外,在攻郑期间,楚还称了唐州。关于唐朝的实力,史书记载很少。但在倪之战中,唐国作为楚军的左翼,孤军与晋国的上军作战。在这种情况下,唐的军队应该走200次。
楚左240次,右军也应如此;为了能够对抗金人,中国的军队大致保持了三四百倍。因此,郑下西洋损失消除后,楚军参与淠史之战的总次数约为900次。
这说明在太子之战中,楚国的综合实力还是占了上风。然而楚军已经连续奋战了三个月,而晋军虽然小夜曲,却在安心等待。所以晋人敢于争权夺利。后者拥有近1000人的军队,只派出了700人。然而,由于晋军内部的矛盾和矛盾,最终通过劳逸结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上一次与晋、楚的大战是鄢陵之战。
炎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575年。鞍战之后,军制又发生了变化:除了中国的军队,上军和下军之外,又增加了一支新军。按照马鞍战役的结构,中国300人,其他军队250人,总兵力1050人。金派第四路军攻打郑。
空间
空间
此外,为了对抗强大的楚军,晋人还向齐国、魏国、鲁国求援。但吕成功因担心母亲与叔父孙巧如谋反,未能出兵。三分之一的兵力被派出,应该还是700倍。魏文公去世那一年,郭威国力达到300倍。吞并郭兴后,实力也有所恢复。这次是兵力的200倍左右。这样一来,金人原本预计总兵力会达到2000人左右。但鄢陵之战是在军阀的帮助下正式打响的,所以这场决战实际上是晋军单独对抗楚、郑联军。
楚国自有强大的实力,再加上曾经的“霸王”郑的帮手,应该是占了上风。
然而此时东周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在晋景公时,晋人就在楚东南支持吴。此后,吴人攻楚一年。结果,吴镇压了大量有生力量。
尽管如此,晋人在战前普遍惧怕战争,并多次劝阻说:“楚国有中国的政治家,但能与之抗衡的人太多了!”这时,钟白被三营迫害致死,他的儿子钟白逃到楚国劝降楚人。这次晋国虽然派出了庞大的军队,但是强大的楚军在亳州犁的帮助下还是处于劣势。
这样,在鄢陵之战中,楚军的总兵力仍然超过了金军。以淠之战的规模来衡量,楚军的实力保持在1000倍左右。
鄢陵之战,郑没有组建独立的军队,说明这一次郑的兵力少,只能作为楚军的补充。因为郑军不可能是8金军的一翼,说明郑仁的军力规模只有200倍左右。一方面,长期的霸权战争大大削弱了郑在四战区的实力。另一方面,由于背叛了晋国,宋的两个盟友鄢陵和晋国的先头部队相继与郑作战,使郑无法分兵过多地帮助楚军。
在这种情况下,楚国的总实力是晋国的1200倍。
然而,尽管军队优势明显,但楚军的战斗力却极不平衡:郑屡战屡败,元气大伤
空间
鉴于楚军的虚弱,金人在前楚人苗的建议下,采取了“跑马于田忌”的策略:将晋国中央军的精锐部队调至左右;晋军左右两翼击败楚军两翼后,四军集结攻击楚军。紧紧抓住楚军的软肋后,晋国在第三次决战中再次获胜。
鄢陵之战后,晋楚之间没有大的争斗。在随后的晋国丧期中,于迅的“三师四军”战略导致了楚国的灭亡及其统治地位。两国没有直接决战。
从这三次决战的规模来看,城濮之战规模最大,鄢陵之战次之,郫县之战最小。为什么称霸127年后,这场决战的规模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越来越大?
在城濮之战中,楚谨之间的硬实力差距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然而,晋文公的软实力资源无法与王成相比。打着“尊王拒洋”的旗号,楚在中原的盟友很快被金人瓦解:曹、魏短时间内被金人攻下,鲁败退,郑三心二意辅佐楚军,东周的其他强国如齐秦等,都被用一些小伎俩轻易拉入联盟阵营。双方的实力赋予了阿津战前在当地的军事优势,最终成功称霸东周。
金灿之所以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是因为它拥有强大的硬实力,而是因为它拥有远胜于楚国的软实力。
正因为如此,中原诸侯在晋襄公之后疏远了晋国。这导致了晋国在历史的战役中被迫与楚军孤军作战,从而使晋国第一次失去了霸主地位。这是两个大国差距的真实体现。没有盟友的支持,晋国的软实力优势已经丧失,晋国无法单独与楚国抗衡。直到鄢陵之战,晋国再次在霸权战争中占据主动,吞并车地鲁国,在马鞍之战中攻打齐国,在战略上支持吴楚为敌,等等。
这就是楚谨决战规模不增反减的根本原因:胜负的关键不在于双方的硬实力,而在于双方的软实力。谁能赢得更多诸侯国的支持,谁就能称霸东周。
布雷顿森林体系三大经济支柱是什么?
矛盾论的三大基本观点如下:
①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同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是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斗争的结果导致双方的相互转化,相互过渡。
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它的条件性,任何矛盾统一体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普遍性,无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不仅存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的始终,而且也存在于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
④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渗透,贯通为矛盾的解决准备了条件;矛盾的斗争性导致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以致最终造成矛盾统一体的破裂,致使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
辩证法三大规律的具体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质、量、度。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的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一定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它所提示的是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总趋势。
如何购买实物黄金?在哪能买到实物黄金
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在20世纪后半叶的50年中,关贸总协定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认为支撑世界经贸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实际上都肇自于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后两者人们又习惯称之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
关税总协定作为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扩展资料: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制,是构成这一货币体系的两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维持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它有监督国际汇率、提供国际信贷、协调国际货币关系三大职能。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确实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
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己无法克服的缺陷。其致命的一点是:它以一国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只有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国家获得美元供应。
但这样一来,必然会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机。而美国如果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会断绝国际储备的供应,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
从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全球性“美元过剩”情况,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开始大量外流。
到了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再也支撑不住日益泛滥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被迫于这年8月宣布放弃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兑换黄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日本、加拿大等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不再承担维持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美元也不再成为各国货币围绕的中心。这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已全部丧失,该体系终于完全崩溃。
但是,由布雷顿森林会议诞生的两个机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然在世界贸易和金融格局中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凤凰网-布雷顿森林体系
1、实物黄金,如买黄金纪念品当然要算实物黄金投资,但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实物黄金投资,只能算是有纪念性意义的黄金制品。
2、银行购买,各大行均有购买,收取的加工费不定。
建行:买入的时候需要收取每克12到16的加工费,回购的时候收取每克16的手续费。一来一回需要30多元的加工费。对于购买多的朋友里面的火耗是非常大的。
工行:所有网点及融E购商城、网上银行等渠道进行销售并提供回购。
中行:中行主要提供纪念币的购买,都是限量发行的种类。虽然购买的时候比较贵,但是时间长了。品种的稀少性也会带来不错的升值空间。但是需要较长时间。适合留给下一代。
农行:推出自己的黄金,手续费和工行差不多,并且提供回购。购买比较方便。还有高赛尔黄金。也是比较理想的投资金条。
其他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购买的实物黄金普遍收取的加工费都会比四大行偏高。达到20左右。
扩展资料实物黄金的投资法则
随着中国黄金投资金条的推出,实物黄金投资已逐渐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资产储值方式。为此,理财专家提出三项实物黄金投资法则以期在高通胀下为百姓的资产保驾护航。
其一,长期投资。由于黄金价格受国际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只要支撑金价上涨的因素存在,那么中长线持有的收益肯定比短线交易要高出很多,同时风险更低。
其二,平均投资。简而言之就是定期定投,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流动资金较少的工薪家庭。选择每季度或是每年定期投资固定克重的实物黄金,抵御物价上涨的同时还将获得可观的实际收益。
其三,尽早投资。举例来说,假设甲、乙、丙三人,分别为30、40、50岁,他们都期望在60岁时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作为养老金,那么有30年投资时间的甲所获得的实物黄金收益应相对较高。俗语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黄金投资自然也是这个道理。
百度百科-实物黄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