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元油价与锂价暴跌,终结特斯拉、雪铁龙掀起的价格战

2.易车早报:2023年油价首次调整/每升上涨约0.19元

3.近40款新能源车提价,国产Model3上涨过万,为何这款车涨的最猛?

4.国产特斯拉Model3和Y再次涨价,为什么短期内会涨的如此之快?

5.特斯拉降价了,距离下次降价

6.特斯拉CEO马斯克:Model 3/Y等车有望随通胀降低而降价

7.油价下跌或令新能源销量下降;特斯拉涨价,只因未到“收割”时?

8元油价与锂价暴跌,终结特斯拉、雪铁龙掀起的价格战

特斯拉最新油价消息_特斯拉油动价格

新能源车涨价,特斯拉官降,中国品牌跟进,燃油车掀桌子,部分车企开启保价模式。以上大约是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国内车市的经历的一系列过山车似的价格大乱斗。就当上个月大家还在讨论价格战要打到什么时候,到底是“保价派”技高一筹,还是掀桌子的更得人心时。国内油价迎来今年最大涨幅,以及碳酸锂半年不到的时间暴跌近66%的消息,恐怕要为一季度风风火火的汽车价格战,画上一个句号了。

份额降、油价涨,油车再打价格战也没用?

持续数月的价格战,简单来说,就是车企们为了留在“牌桌上”所做出的努力。但是价格战拼的却不是车价本身,甚至也不是制造成本,而是在风云变幻的车市格局中,对于产品、车企的预期。试想,如果明确告诉你,某家车企明天就要关门大吉。那么即便现在它的产品就是打骨折,恐怕绝大多数人也不会选择去趟这趟浑水。这种案例并非没有发生过,对于曾经选择退出中国市场的品牌而言,其收尾的库存,最终归宿往往是租赁或二手市场。而它们在退出之时也并非没有选择大幅降价,但无论消费者还是车市同行,对此行为其实大多也都并不在意。

那为什么现在都开始在意了呢?因为彼时的降价,是准备卷铺盖走人,而现在的降价是为了继续撑下去。特别是对于燃油车领域而言,大家账本都非常清楚。首先,大盘是基本稳定的。自2017年到2022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基本围绕2400万辆左右水平震荡徘徊。其次,存量的数据中,新能源车的份额逐渐提升。去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已经突破650万辆,同比几乎翻番,实现每卖出四台车,就有一台是新能源车的格局。按照前面“买预期”的论调,其实燃油车目前已经处于守势状态,而油价可能会是压垮这一姿态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全球主流车企纷纷选择“锁死”燃油车科技树,将有限的财力和精力都投入到挖新战壕时。其实也等于变相“锁死”了燃油车的制造成本。平台化的制造方案,多产品(甚至多品牌)共线的生产方式,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简单来说,只要边际效应能够维持,燃油车的生产制造就会保持在可控且较低的水平。这也成为传统车企打价格战时手握的重要筹码。但油价对于消费预期的影响,恐怕会导致传统车企不再愿意主动将手中的筹码掷出,而是被动选择固守。

我们先来复盘一下近年来油价与车市的关系。在去年上半年一波10涨2跌的走势下,国内油价也从“6元时代”快进到“9元时代”。叠加其它因素影响,去年3-5月份国内汽车销量同比降幅明显,但同期的新能源车市依旧保持正增长状态。然而到了去年下半年,整体画风为之一变。一方面,3涨8跌的油价走势,并没有让“10元时代”到来,还在年底成功将92号汽油压在了8元以内。另外,部分燃油车的购置税优惠政策,也刺激了去年下半年的车市表现。

再把时间拨回今年,虽然购置税优惠告一段落,但油价在第一季度基本克制,并且3月份的两连跌,让很多地区的95号汽油都跌入了8元以内。相对宽松的油价走势,让车企的价格战足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但4月份的大幅上涨,无疑再次唤醒了消费者对于油价的记忆。特别是在地缘局势暂无缓和迹象,以及供需关系的客观状态下。消费者恐怕也会产生油价将会处于高位震荡的预期。加上燃油车本身就处于份额被挤占的防守姿态,叠加使用成本的预期,车企自身继续价格战的预期收益自然会持续萎缩。当然,燃油车也不用担心新能源车会趁机利用价格“收割”,因为它们也准备收手了。

喘口气、继续卷,电车也打不动价格战了?

从市场份额来看,新能源车预期向好,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只不过面对新势力的加入,中国品牌的崛起,以及传统外资车企的转型,整体大盘的向好,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分到预期的蛋糕。于是新能源车也一度选择在价格战问题上与燃油车联动。但是热闹的价格战掩盖了至少两个问题。其一是国补的取消,即便是退坡之后的水平,对于国内新能源车企而言,在成本压力上绝对是“伤筋动骨”的存在。另一点则是技术上的投入,无论现在热门的800V,还是智能驾驶、座舱,以及充电桩与换电站等硬件投入,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仅以造车新势力“蔚小理”来看,如果刨除研发费用一项,那么至少理想汽车已经可以实现盈利了。

当然,与很多手里只有一本新能源账的中国品牌车企不同,绝大多数外资车企还有燃油车可以输血。不过就像前面聊的那样,燃油车现在处于自顾不暇的状态,恐怕也只有诸如宝马、奔驰这种一线豪华品牌受波及程度较小。但这些具有宽阔护城河的品牌,本身从来也没有加入价格战的意思。

再把视线拉回新能源车,其价格战标志性事件当属特斯拉今年的大幅官降,以及国内油价缓和时,燃油车掀桌子带来的市场“恐慌”。如果说后者带来的“危机”已经消散,那么前者还会再动手吗?无论是同行的试探,还是消费者的期待,有关特斯拉在上周六再次大幅降价的传闻确实“如期而至”。只不过特斯拉这次选择让同行安心。顶着特斯拉“全球定价最低”市场的头衔,上周“星舰”都炸了,又怎么可能再降价呢?这当然是开个玩笑,但特斯拉所谓“成本定价”的策略也实属贴金。实际原因恐怕只要翻看特斯拉去年的销量、订单表现就一清二楚了。

去年12月份,特斯拉中国批发销量环比下滑超4成。这似乎做实了特斯拉当时在国内减产,以及销量不及预期的传言。而根据有关数据披露,去年年底,特斯拉在国内挤压的订单只剩5千多台。这些或许才是刺激特斯拉在今年年初直接在价格上“放大招”的根本原因。但是降价带来的负面效果也在显现。根据今年一季度的数据,特斯拉营收同比增长近24%,净利润却同比下滑约24%。很显然,降价带来了销量,但盈利能力也下滑迅速。从产品毛利率来看,特斯拉也几乎下滑了10个百分点,毛利跌至20%以内,已经低于经营目标线。这种局面下,趁着上游大宗供应链降价“回血”还来不及,又有谁会挑头搞价格战呢?

总之,一季度国内车市略显混乱的价格战似乎要被画上句号了。无论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确实在价格战之中收获到了一定的销量。但油车的前景并不完全在自身的价格上,反倒是继续“割让”利润,所能得到的正向反馈在减少。如此以来,等待类似去年购置税政策那样的“普惠”性质的利好,似乎成为更理想的选择。而新能源车方面,就算是成本控制大户特斯拉,也得喘口气。与其指望碳酸锂的暴跌促使新一轮价格战开启,还不如期待诸如4680电池、一体压铸车身等基础落地,从根本上进一步压低成本,以实现“油电同价”。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路咖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易车早报:2023年油价首次调整/每升上涨约0.19元

2023年1月4日,易车编辑为您精选以下内容:

1、2023年国内油价首次调整

2、比亚迪回应2023年销售目标“400万辆”

3、小米回应造车“遇坎”传闻

4、特斯拉因夸大续航里程被韩国罚款

5、河南对省内新购汽车按价格的5%给予补贴

6、网传朱晓彤已接管特斯拉北美销售工作

7、五菱凯捷混动铂金版预售

8、大众甲壳虫海外召回

头条:2023年国内油价首次调整

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自2023年1月4日0时起,国内汽、柴油每吨分别提高250元和240元。

根据测算,此次调价折合92号汽油每升上调0.19元,95号汽油每升上调0.21元,0号柴油每升上调0.2元。如果按一般家用汽车油箱50L容量估测,加满一箱92号汽油,将多花9.5元左右。

回应:比亚迪2023年销售目标400万辆?

针对有消息称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提出“比亚迪2023年年销量400万辆的目标”,有媒体从比亚迪获悉,受疫情影响,市场、消费需求及供应链体系等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此比亚迪对2023年销售目标不好判断。

比亚迪会根据市场的情况及变化,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灵活制定各项计划,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回应:小米造车“遇坎”传闻不实

针对小米造车“遇坎”且小米汽车品牌没批下来的传闻,小米公司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在微博回应称:“该消息不实,不存在所谓品牌需要批准的说法,此外,小米汽车进展顺利,谢谢大家关注。”

有“大V”爆料称,小米汽车车型已经定版,造型酷似保时捷Taycan,且截至目前小米汽车品牌未批下来,被列入到资本无序扩张概念,可能将来不准叫小米汽车,只能给别人代工。不过在王化回应后该内容已被删除。

行业:特斯拉因夸大续航里程被韩国罚款

韩国反垄断监管机构表示,将对特斯拉公司处以28.5亿韩元(约合1549万元人民币)的罚款,原因是该公司未告知客户其电动汽车在低温下的续航里程较短。韩国公平贸易委员会 (KFTC) 表示,自2019年8月到近期以来,特斯拉在其当地官方网站上夸大了“其汽车一次充电的续航里程、与汽油车相比的燃油成本效益以及增压器的性能”。

韩国公平贸易委员会在一份声明中称,特斯拉汽车在寒冷天气下的续航里程与广告相比最多下降50.5%。

促进消费:河南对省内新购汽车按价格的5%给予补贴

河南省印发《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向好政策措施》,其中提出,鼓励各地出台促进汽车消费的惠民政策,将购车补贴政策延续至2023年3月底,对在省内新购汽车按购车价格的5%给予消费者补贴,最高不超过10000元/台,省、市级财政各补贴一半。

加快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替代,培育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完善公用充电基础设施布局,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向干线公路服务区和县域延伸,到2023年年底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集中式充电示范站县域全覆盖。

网传:朱晓彤或已接管特斯拉北美销售工作

据外媒报道,特斯拉中国区总裁朱晓彤已接管北美地区的销售、服务和交付工作,其将担任全球管理层职位。就在上月,有消息称特斯拉CEO马斯克已安排朱晓彤协助运营公司在美国得州奥斯汀的最新工厂。在这之前,朱晓彤曾监督了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建设。

据悉,朱晓彤开始在美国担任更广泛的角色,负责北美的销售、配送和服务工作。目前,朱晓彤的官方头衔仍是负责亚太地区的副总裁,但知情人士称朱晓彤现在已被添加到北美销售、服务和交付组织架构中。

预售:五菱凯捷混动铂金版13.98-14.98万元

五菱官宣旗下首款混动旗舰产品——五菱凯捷混动铂金版正式开启预售。新车推出臻享型与奢享型两款车型,价格分别为13.98万、14.98万。

凯捷混动铂金版大四座的灵动布局下,二排座椅配备了560mm超长磁浮式滑轨、72°的电动腿托并支持180°电动放平;第三排座椅支持5/5独立纯平放倒,最多可拥有1514L储物空间;车内座椅坐感细腻柔软,第二排设有航空品质折叠桌板,并搭配自动恒温空调、PM2.5滤芯+负离子发生器。动力方面,2.0L混动专用发动机搭配大扭力电机,综合油耗5.9L/100km,最高续航可达1100km。

召回:大众甲壳虫共涉及37558辆

大众汽车甲壳虫在海外召回,共涉及37558辆。本次召回是此前召回的一次范围扩大,高田安全气囊问题自2013年首次召回,2015年时的召回突破了4000万辆。

针对大众汽车甲壳虫的召回,包括2015-2016款硬顶及敞篷版本。调查发现,湿度是可能导致安全气囊破裂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高温等其他环境条件也是促使气囊破裂的可能因素。大众甲壳虫此前进口销售,提供1.2T、1.4T动力版本。

易车超级评测体系重磅上线!专业、硬核、全面的汽车评测内容云集,易车年度车型榜单新鲜出炉!上易车App搜索“超级评测”,等你来看!

近40款新能源车提价,国产Model3上涨过万,为何这款车涨的最猛?

近日,数十款新能源车宣布提价,其中国产的特斯拉Model 3更是上涨了上万元,之所以这款系能源车的涨价幅度最高,主要是因为以下三方面原因:1、特斯拉Model 3是外国品牌;2、国产特斯拉Model 3有提高;3、品牌溢价

1、特斯拉Model 3是外国品牌

首先,不管是国产的特斯拉Model 3还是进口的特斯拉Model 3,这款新能源车的品牌都是来自美国的特斯拉,所以即便是国产的特斯拉Model 3也会出现大量的税费,所以国内买车选择特斯拉Model 3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旦国际局势出现任何情况,进口的品牌都会出现价格波动,而这一次特斯拉Model 3的涨价就是铁证。

2、国产特斯拉Model 3有提高

其次,国产的特斯拉Model 3之所以会提高价格,也是因为在配置上有一定程度的升级。根据目前的消息来看,国产的特斯拉Model 3在动力方面会提高,而且在配置和内饰方面也会有一些变化,特斯拉此前也声明了此次涨价一定是?物超所值?,而不是单纯的加价不加量,不过具体升级如何还需要等新款的特斯拉Model 3发布以后才知道。

3、品牌溢价

最后,上面提到了特斯拉Model 3是来自美国的品牌特斯拉,特斯拉是全世界范围内最火爆的新能源车品牌,所以特斯拉需要保证自家的独特地位,在价格方面也会有一定的涨幅,这也是为了让品牌保持高格调,用行业内的话来说就是品牌溢价,是一个大品牌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现象。

国产特斯拉Model3和Y再次涨价,为什么短期内会涨的如此之快?

是因为成本提高了。

国产特斯拉Model3和Y再次涨价

截至目前,Model 3高性能版价格调整至36.79万元,较3月10日的34.99元上涨1.8万元;长寿命版和高性能版Model Y的价格分别为37.59万元和41.79万元,比3月10日的35.79万元和39.79万元分别上涨1.8万元和2万元。要知道,这距离特斯拉中国上次宣布涨价还不到5天。就在一周前,特斯拉Model 3高性能版和Model Y长续航、高性能版刚刚经历了一轮涨价,当时涨价幅度为1万元。

为什么短期内会涨的如此之快?

至于为什么价格不断上涨,特斯拉CEO马斯克在2021年度股东大会上也给出了解释。?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降低汽车价格。但是我们的供应链面临很大的成本压力,所以不得不暂时提高车价。然而,这只是暂时的,我们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汽车价格,使它们更便宜?。但不能只看到事件的表面。特斯拉好像很少打广告,特斯拉好像也很少做公关。

特斯拉确实有问题,但是经不起国人的购买欲。

为什么?因为我们国内造不出这样的车,就算有,也像蔚来一样,贵到无法想象。特斯拉在试驾过程中被其全新的驾驶模式所感染,想问问开车的时候谁不想扣个手机,看看周围,特斯拉好像能满足你的需求。但是,当我们观望蔚来的时候,似乎这种技术并没有完全展现出来。所以,面对特斯拉一次又一次的涨价,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人家的技术这么厉害。

(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特斯拉降价了,距离下次降价

特斯拉降价了,下次降价还远吗

你永远搞不懂特斯拉会带来什么惊喜,就好像你永远都不懂下个月的油价是涨还是跌一样。

特斯拉又降价了——旗下车型都有不同程度的官方降价,以Model 3为例,后驱版本降价1.4万,高性能版本降价1.8万,入门版车型又到了大家熟悉的26.59万。而Model Y三款车型降幅略高一些,后驱版本降2.8万,长续航版本降3.7万,顶配的高性能版本降2万,门槛也再度下调至28.89万。还可以赶上新能源补贴政策的末班车,这力度也算是不小了。

最爱降价的特斯拉已经半年都在涨钱了

很多人可能不以为意,觉得降价是车市中最不稀奇的招数,尤其是特斯拉。降价对它来说是家常便饭,不然也不会有“价格屠夫”的称号。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毕竟在此次降价之前,特斯拉已经很久没降过价了。从3月初到现在,至少半年的时间,特斯拉一直在收窄降幅,甚至是维持原价卖的政策。最早也能追溯到去年,特斯拉有过上调售价。可能是销量依旧未变,所以很多人都忽略了最爱降价的特斯拉已经很久没降了。

特斯拉的降价不是为了换销量

特斯拉就是永远不按照套路出牌,别的车型降价往往都是因为销量不佳,热度不够,只能靠降价来凑。但是特斯拉不一样,它不止一次在巅峰时期突然降价。这次也不例外,在刚公布的9月销量数据中,可以清晰的看到,Model Y斩获了SUV领域的销量冠军。单月销量46694辆,比几万十几万的车卖得都好,就算是最近大热的比亚迪宋也不过卖了45934辆。现象级媲美甚至是超越燃油车的数据,让很多车企都眼红。

在2022年前三个季度,Model Y已经累计销售219112辆,同比增幅135.8%,特斯拉中国的累计销量也达到了超31.8万辆,同比也有55.4%的增幅,市场份额达到了8.2%。不管是涨势还是月销数据都证明着,特斯拉还是有不小的潜力,这或许还不是巅峰,但是绝对算不上低谷。

可就是这种辉煌时刻,特斯拉就能做到官方降价,力度还不小,这份魄力也是值得钦佩。那么问题来了,降价到底是为了什么?

降价是为了什么

坊间有猜测特斯拉的降价是未雨绸缪,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拉动销量增长。订单量下滑,以及国产品牌崛起,让特斯拉都感受到了压力,所以适当地降低售价,也算是换取销量的一种措施。

这的确占据了一部分原因,尤其是比亚迪品牌的崛起。同样是9月份,从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来看,比亚迪品牌单月销量已经跻身车企厂商排行榜的第一名,比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卖得都多,这个排名对国产自主品牌来说,也是久违了。而且比亚迪不仅是国内市场多点开花,全球化布局也在加速,日本欧洲等市场都进行了新车投放,抢占更多市场份额。特斯拉在中国风生水起,没曾想背后被偷了家——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当然特斯拉降价主要还是因为产能跟上了,这才是影响特斯拉价格波动的关键。超级工厂的升级,特斯拉提车周期缩短,目前差不多需要4个周就能提车。特斯拉也有足够的精力来满足增长的需求,所以适当的降价,也是一种讯号。

下次降价还会远吗?

目前考虑到特斯拉在国内新能源市场的超然地位,短时间内别的车企还难以撼动它的地位,特斯拉的降价也是为了完成年度的小目标。马斯克制定过年产量150万的小目标,目前累计产量在90万辆左右,剩下的需要在第四季度完成,不得不说是有不小压力。降价只是一个开始……

毕竟对特斯拉车型稍有关注的人都知道,现阶段的Model 3售价,哪怕是优惠后都没有到最低的冰点。以前Model 3还有过跌到24万左右的时候,Model Y也有过不到28万的时刻,特斯拉还是有很大的降价区间。下次降价不会很远,在年内必然会有二次降价。不过我们可以期待一下,此次为了冲击小目标,能否有更低的价格出现。

特斯拉降价对行业的影响

价格屠夫真的不是白叫的。还记得当时Model Y一登场,就让宝马的ix3直接官降7万吗?现如今虽然比亚迪等品牌也在给特斯拉压力,但其实这些品牌受到特斯拉影响更多。当Model 3卖27万多的时候,汉和海豹或者其他20万级别的车型,还能主打一个对标Model 3但是更有性价比的标签。可是当Model 3卖的和国产车差不多的时候,你觉得会有几个人坚持支持国产?在特斯拉电池保值率天花板的面前,会有几个人真的认可国产高端,买更贵的蔚来?特斯拉的这番降价,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必然会引起相似价位区间的竞品有一定的调整和改动。对消费者来说不一定是坏事,买电动车的不妨可以多等等。

降价最直接的影响

不过对已经购买的车主来说就很痛苦了。特斯拉有千般好,就是价格波动让人受不了。买早的怕买贵,买晚的又怕等,现在来看还真的是买贵了。小编身边一位朋友就是订车两个月,现在提车阶段,遇到了特斯拉降价,但是门店给已购车主的补贴政策还没出炉,经常会有车主集体维权。车主吐槽,买特斯拉不亚于买股票,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是赚还是赔!

特斯拉CEO马斯克:Model 3/Y等车有望随通胀降低而降价

易车讯? 近日,我们从相关渠道获得了关于特斯拉未来产品售价的最新消息,特斯拉CEO马斯克表示,全球通货膨胀或许呈现下降趋势,因此更多特斯拉产品的价格也将呈下降趋势,其中的“更多特斯拉产品”显然包括Model 3、Model Y、Model S、Model X等主力车型。

同时,特斯拉CEO马斯克还表示,现在对特斯拉的价格是否会上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此番言论,可能也预示着,马斯克对通货膨胀可能下降的预期持有乐观态度。

除此之外,随着特斯拉通过整体压铸等新技术的使用,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增加产销量以及自身的盈利能力,即便面临当前高昂的原材料成本,或许也有进一步降低售价的底气,“薄利多销”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众所周知,针对国产Model 3入门版车型而言,从去年7月份补贴后售价23.59万的低点,到今天29.0988万的高点,涨价超过5.5万。就连马斯克自己之前都曾表示过,目前特斯拉产品的售价区间有些尴尬。

不过,涨价原因非常复杂,由于全球纯电、插混、混动车型销量飙升,导致制造电池和汽车使用的铝、锂等原材料成本飙升,而近期全球油价上涨,又进一步助涨了通货膨胀,以及大众更换新能源车的热情。

此前有电动汽车公司表示,最近电池的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影响电动车涨价的重要因素,电池是电动汽车迄今为止最昂贵的组件。自全球疫情开始以来,锂、镍和钴的价格大约翻了一番。原材料价格上涨可能会使投入资金加大。与燃油车相比,电动汽车的利润率较小,大型电池组的成本很高,高达汽车总成本的三分之一。

从易车App看,特斯拉中国位居所有品牌热度第27位,如需更多数据,请到易车App查看。

油价下跌或令新能源销量下降;特斯拉涨价,只因未到“收割”时?

北京时间4月21日凌晨,WTI原油期货跌破1美元/桶,日内跌幅超过94%。我们又一次见证了历史。

由于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大幅下降,据机构分析认为,短期内国际原油价格仍将处在低位运行,难以重返高位。

油价大跌对于促进燃油车销售无疑是个好时机,但对于目前各大车企正在努力推行的新能源汽车来说,似乎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据咨询公司伍德曼肯兹(WoodMackenzie)最新一份研究显示,近期油价下跌和消费者的观望态度将导致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下降43%。

当然,油价只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中的一个因素,人们是否有足够的理由购买电动车,像补贴、更宽松的上牌和用车政策(不限购不限行)以及电动车本身的价格越来越接近汽油车等,才是更具说服力的理由。

4月23日,由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的《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则再度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加了“一把火”。

《通知》除了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之外,当中一句“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在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的车型不再享受政策优惠”的表述,迅速成为行业的关注焦点。

在大多数业内人士眼中,30万元门槛的设置显然是针对特斯拉而来。

近两个月来,国产Model?3月销破万的态势,意味着这家美国车企每个月将能取得2.5亿元的补贴。

不过,在人们以为特斯拉会立马调整售价之际,特斯拉隔天却把中国制造Model?3标准续航升级版和长续航版售价分别上涨4500元和5000元。

对成本一直有着高度考量的特斯拉来说,事实上目前并没有必要太快进行调价,毕竟目前大量国产Model?3的订单仍有待消化。等磷酸铁锂电池供应上来之后,或许才是特斯拉进一步“大开杀戒”之时。

根据此前宁德时代与特斯拉合作公告显示,宁德时代供货有效期限为2020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新补贴政策也是从7月23日开始正式实施。换言之,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20万元-30万元之间的电动车大战,才会真正拉开序幕。

众所周知,电动车的成本主要来自电池,为此,车企要增强产品在这一价格区间的竞争力,控制电池成本无疑是最关键的一环。

为此,大众汽车当下能否成功收购国轩高科,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企业自身,都受到着高度关注。

据?GGII?的数据显示,2019?年,国轩高科的动力电池装机量为3.22GW,同比增长?4%,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排在第三位。

虽然目前大众的动力电池在中国的供应商主要是宁德时代,但该项收购一旦成功,那么大众将第一次直接持有一家中国电池厂商的股份。这对其今后在华的电动化转型,无疑影响巨大。

事实上,从之前财政部等三部委对这两年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再到如今补贴政策的出台,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正逐步加大。

虽然油价暴跌只是短期现象,但长期来看,石油资源的枯竭是不可逆的,全球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大方向也不会因此改变。

只是在转型的当中,要把握好技术路线的方向,才不至于做太多“无用功”。

懂得“及时止损”的戴姆勒就是一个例子。

最近戴姆勒宣布,正式终止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开发计划。公司表示,氢燃料汽车制造成本太高,大约是同等电池电动汽车费用的两倍。

但不研发燃料电池乘用车并不代表连燃料电池商用车也放弃。毕竟在这一领域,未来的潜力仍非常巨大。

于是,戴姆勒宣布未来将于商用车竞争对手沃尔沃一起成立一家股比50:50的合资公司,研发量产重型商用车用燃料电池。

根据协议,戴姆勒将整合其燃料电池业务注入合资公司,VOLVO集团将以6亿欧元收购合资公司50%股份。

此次双方由“竞争”到“合作”,背后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大股东吉利所起到的作用。

事关吉利旗下也拥有远程商用车品牌,这一合作显然又将激起人们的各种想象。

与吉利或许要走的技术路线不同,比亚迪最近则选择与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联手,聚焦于合作开发纯电动商用车(BEVs)。

据悉,双方不仅将加快开发纯电动商用车进程,而且还将充分结合双方在纯电动商用车领域的技术和经验优势,在零售和其他相关业务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以促进纯电动商用车的普及。

由此看来,中国品牌未来在新能源商用车这一领域的较量,或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战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