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氢裂化发展史

2.1983年9月26日发生了什么?

3. 地热能利用前景

1983年原油价格_1980年原油价格

1千万吨原油价值56亿美金

计算公式:1吨约等于7桶,1000万吨等于7000万吨,现在是1桶80美金,则7000千万乘以80美金=56亿美金

(1如果油质较轻(稀)则1吨约等于7.2桶或7.3桶)

美国石油的价格跟普通商品一样是由市场交易所决定的,这个交易市场就是纽交所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在那里,石油是通过证券合同买卖双方进行交易。从1983年起,美国市场的交易标准价格,就不是国际上通用的英国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而是美国本土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在奥克拉荷马州库欣交货的价格,也称为WTI原油价格。尽管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比布伦特原油含硫量低、碳氢组分高、品质更为优良。但是,由于美国页岩油产量的增加,使得WTI油价一般要略低于布伦特油价,不过,两者几乎是同步的走势,会有相同时期的大幅度起伏,这给从事原油买卖的商家带来了许多的风险和机会。

自从2003年以来,大量的投机商家进入了美国的商品交易所,进行石油的买卖交易。基本上可以把原油交易分为了两类,一类为套期保值的HEDGERS,出售或购买未来期货原油,以消除不确定价格变化的影响;另一类是原油买卖的投机商家SPECULATORS,不是原油商品的生产或使用者,只是专门通过油价变化,在买卖之中获利为目的。由于石油是所有商品中,市场价格的起伏变化最大的商品,原油投机商已经成为了美国交易所的主要买卖商家,他们的买卖决定了美国油价的涨跌,但是,大多数商家都是进行理易,一般根据三个基本方面来判断他们的交易行为,一是现有原油的供应,二是未来石油的供给,三是美国对石油的需求。

原油是要经过炼制加工成为成品油才能消费,中间要经过从油田运输到炼油厂的中转储运环节,所有的储运及炼油加工都是有限度的,受实际条件所限。对于美国炼油加工企业,现有原油的供应可以是美国本土也可以是国外进口,国产与进口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因此,掌控世界原油供应百分之四十的欧佩克,自然对现有原油的供应有极大的影响,他们的产量增减直接反映到WTI油价的变化。产量与价格在美国遵循市场经济原则,产量的增加就会导致价格的下跌,产量的下跌就会促使价格上涨。

加氢裂化发展史

不知为何,今年这头几个月总是过得不太平,先是新冠病毒席卷全球,紧随其后的就是美股多次熔断,再之后全球负利率蔓延,就在昨天,国际油价也出现负值。北京时间4月20日,即将到期的美国WTI?5月原油期货合约出现暴跌,跌幅超过300%,创下近月合约历史最低收盘水平和单日最大跌幅,收于每桶-37.63美元。这是石油期货自1983年在纽约商品交易所开始轻质原油期货交易以来,首次跌入负数交易。

为何石油期货价格会出现负值?

首先,需要声明的一点就是5月石油期货价格出现负值并不代表如今石油价格也是负值,仅代表石油运输储存成本大于石油价值。截止北京时间4月21日中午12时,WTI美国原油价格为21.34美元/桶,布伦特原油价格为25.36美元/桶。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石油需求断崖式暴跌,加之沙特与俄罗斯之间“短暂但丑陋”的产油冲突,导致石油产能严重过剩。而由于前段时间各国纷纷大幅抄底石油与石油消费低迷的缘故,致使全球石油储存空间濒临极限。这眼看5月期货的交易截至日期(北京时间4月22日)就要到来,如果不赶紧处理掉手上这些“烫手的山芋”,意味着将要收到数万加仑的石油现货,对于交易员来说,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找到储存的空间或者储存价格高的离谱,交易员为了防止与数万加仑的实物石油“网恋奔现”,无奈只能选择亏本平仓。

尽管欧佩克等主要产油国已经达成了历史性协议,将削减970万桶的日产能,以试图结束沙特与俄罗斯之间的石油价格战并稳定油价,但是此项协议并不会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影响油价,这也就意味着WIT原油期货价格暴跌的现象大概率会在10天内结算的布伦特原油6月份期货合约中重演,同时伴随着WTI原油跌至负值,美国所有品类的原油期货均跌入负值区间。

为何油价这么低,全球大部分油井还在产油?

即便是目前油价持续低迷,储存成本持续高涨,但全球各国的大部分油井还是在持续产油。因为油价走低只是暂时的,并且关停油井所带来的后果是无法预料的。据业内相关人士称,地层内的原油并不是安安稳稳躺在地壳中,它会随着地层的动态变化而持续流动。

目前油井产油可以使地层内的流体达到某种平衡,而一旦关闭油井,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很有可能导致再重新开启油井时产量降低,甚至直接无法重新开采出石油,再加之短时间内重新开井的花费要远远大于油井持续运作的成本等原因。所以对于众多“靠卖油吃饭”的国家来说,一旦油井产量出现问题,国家经济将会受到重挫,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油价低,产油国还是要继续产油。

国内油价会不会受影响?

今年来,我国共经历了7轮成品油调价窗口,呈现出“三跌四搁浅”的格局,截止目前因国际原油低于40美元/桶的地板价,发改委调价窗口已经连续2轮不做调整,虽然目前石油输出国在削减产量,但是距离达到供需平衡还有一段路要走。以现如今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的情况来看,预计短期内石油需求仍将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原油价格也将继续维持在20-30美元之间,成品油调价搁浅的情况将在上半年内持续。

但在另一方面,国内的成品油供给体系,与海外还存在较大差异,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本次期货暴跌出现负值,主要是海外原油存储能力造成的,对于国内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会造成暴跌。成品油价格继续下行是肯定,但下跌的幅度不足以称之为暴跌。同时暴涨暴跌对于成品油供给体系内的企业都是不良影响,平缓调整对于整个行业更为健康。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1983年9月26日发生了什么?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见石油炼制工业发展史),但近代石油炼制工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和原油产量的增长才得到迅速发展的。1983年原油加工能力已超过100kt,1984年居世界第7位。而且加工手段和石油产品品种比较齐全,装置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 已成为一个能基本满足国内需要,并有部分出口的加工行业。

1983年石油产品消费结构中,直接作为燃料的重油消耗量较大,正逐步加以调整。石油炼厂规模年产在 2.5Mt以上的有22个,炼厂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东、中南和华北地区。炼油厂装置的组成是根据中国原油特点和产品需要而确定的。中国大多数原油含重馏分多、含蜡量高、含硫量低。因此,催化裂化、焦化、热裂化、加氢裂化等二次加工装置所占的比例达三分之一以上,而加氢精制和催化重整所占比例相对较低。

发展趋势 从1973年开始,原油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并由于世界很多油田开采已处于中后期,轻质原油开采量减少,重质原油产量相对增加。此外,国际上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对石油产品质量要求更高。这些因素促使近年来石油炼制工业发生以下重大变化:

①世界原油加工能力的增长速度减慢 发达国家的原油加工能力过剩,开工率降到60%~70%,在此期间,中东产油国的石油炼制工业则迅速发展。

②石油产品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燃料油需要量大幅度减少,喷气燃料、柴油等中间馏分需要量增加,因而原油深度加工受到普遍重视,减粘裂化、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石油焦化等生产轻质油品的装置增建较多。与此同时,还开发了很多加工重质馏分油和渣油的新工艺。

③节能技术有了很大发展采取了整顿性措施,如对设备和管线进行保温,消除泄漏,加强换热,降低加热炉排烟温度等。并逐步实施节能新技术,如采用加热炉新型燃烧火嘴和各种空气预热器,催化裂化装置使用CO助燃剂、配备CO锅炉和烟气能量回收机组,采用新型填料和干式减压蒸馏、低温热量致冷和发电、热泵、多效蒸发、液力透平等。从而使每吨原油的加工能耗明显降低。例如:美国1981年比1972年减少20%;中国1983年比1978年降低30.7%。

④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石油炼制工业的污水、废气、废渣排放量很大,是很大的污染源。近年来,各国都制定了很多法律、标准,限制污染;同时开发和实施了很多环境保护新技术,如大量采用空气冷却器以减少冷却用水、污水深度处理和回用、炼厂尾气深度处理,以及大力发展加氢处理和加氢精制工艺等,逐步实现无污水排放炼厂、清洁炼厂等。

⑤采用先进加工工艺和发展催化剂、添加剂,以增产轻质油品和提高油品质量为了增加汽油的辛烷值和减少四乙基铅添加量,很多国家广泛采用催化重整、异构化、烷基化工艺。为脱除石油产品中硫、氮等杂质以及改善油品的安定性和颜色,加氢处理和加氢精制工艺日益受到重视。中国广泛应用了提升管催化裂化、多金属催化重整、分子筛脱蜡等新工艺。

⑥注意原油的综合利用,增产石油化工原料 石油炼制工业和石油化工、三大合成材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工业的关系更加密切,成为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的基础。

 地热能利用前景

1983年9月26日,国产12.5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成套设备,被上海市经委评为1983年度优质产品。上海生产的12.5万千瓦机组,是我国电网中第一台大型中间再热火力发电机组。

1959年9月26日,对于新中国的石油工业来说,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60年前的这一天,松辽盆地沉睡千万年的“黑色黄金”惊天一喷,大庆油田从此诞生。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和使用石油较早的国家之一。然而,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在石油勘探与开发上远远落伍。直到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才让共和国的石油工业挺起了脊梁,让新中国一举甩掉了“贫油”的帽子。

60年来,大庆油田累计生产了近24亿吨原油,创造了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的奇迹。大庆贡献的原油,与新中国的工业发展血脉相连;大庆第一代石油人“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精神,更是激励后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财富。

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很多国家应用地热资源的发电和非电利用总容量达到数百MW。1973和1978年石油价格的突然增加,加快了地热开发的步伐,并在地热利用家族中增加了一些新成员国。

地热能适于发电和各种非电利用。现已证实,即使在现今石油价格较低的情况下,地热能与其他能源相比也有商业竞争力。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东欧,从能源利用的环境效益出发,需要最新的技术和经济来支持开发地热资源。

在过去的20年中,地热工业发展很快。然而,它严重地受到石油天然气市场的价格影响。1978年每桶原油价格从15美元增加到34美元,这在世界各地加速了地热开发,一些国家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之后即开展了地热勘查工作。1985年原油价格从27美元降至12美元,改变了地热能的市场竞争力,所以80年代后期很多国家延迟了地热项目投资或将之取消。

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法国是致力于地热研究与开发的主要国家之一。在1973~1982年和1983~1992年两个时期,地热研究与开发的强度基本相似,但地热利用的投资在1973~1982年为13百万美元,1983~1992年为355百万美元,后期的投资主要集中发生在1981~1986年度,这与1978年的石油价格上升基本吻合,从法国一些新的地热项目投资与石油价格对比可以看出,在1978年的石油危机之后4年时间,地热开发出现峰值,1986年石油价格下降之后,法国没有新的地热供暖项目投入运营。

在石油价格在低水平相对保持稳定的1978~1985年间,地热发电为何以17%高增长率增长呢?单就美国来说,若石油价格一直保持现在的低水平,能源部希望在2010年以前,地热发电装机容量年增长率为5.4%,如果石油价格再度上升,希望年增长率6.9%。表8-5列出了不同能源每度电的价格,对于直接利用,情况可能有所不同。近年来,中国地热能直接利用的迅速增长,以及美国、瑞典等国家热泵的出现,促进了直接利用。

1992年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能源会议(WEC)上讨论“未来世界的能源”,并提出了全球和区域能源前景,这一研究侧重于经济发展、能效和环境效应三个方面。

表8-5 应用不同能源发电成本对比

Bronidci等于1993年,曾预测1990~1995年间,能耗增长率为4%,之后为6%~8%,预测2000年地热发电总装机容量达12800MW,2010年为26100MW,2020年为50300MW。对于直接利用,Bronidci于1993年假设其增长率为每年3%,2000年将增至6.5MW,2010年为10.5MW,2020年为16.6MW。按目前的政策情况,Bronidci等1993年的预测,到2020年,地热发电装机容量20400MW,直接利用9.7MW。

1990年,地热发电装机容量60000MW在运行,另外2000MW在计划或建设之中,若以4%的年增长率,到2000年将达到8900MW,2010年达13000MW,2020年达19000MW。然而,直接利用发展将相对较快,因为低温地热资源在很多国家均有分布,且不像发电需集中开发。在中国、原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广泛利用低温地热资源进行供暖、食品加工,这将大大提高直接利用的年增长率。美国计划在今后的20年中热泵增长率达到17%,这将预示着热泵应用将在其他工业化国家迅猛增长。假设地热直接利用年平均增长率为10%,到2000年将达到30000MW,2010年为77000MW,2020年为200000MW。假设发电利用和直接利用的单价一样(1982~1992),且考虑影响直接利用和发电利用的价格等多种因素,在未来的10年中,地热投资可望达到16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