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号柴油价格_柴油标号价格
1.清洁柴油加氢技术的技术综述
2.寿县的经济
清洁柴油加氢技术的技术综述
Albemarle Catalyst技术
(a)STARS技术。
STARS技术,Co-Mo型的K-757和Ni-Mo型的K-88是最早用STARS技术的两个催化剂。KF-757适用于中间馏分油超深度加氢脱硫,中、低压条件下,生产硫含量<50μg/g的ULSD,视原料和操作苛刻度不同,其活性比KF-756高25%-60%。KF-848适用于加氢裂化预处理,其加氢脱氮活性比KF-843高60%;中、高压条件下,其加氢脱硫活性高于KF-757,因而也适于在中、高压装置上生产ULSD。2003年开发了KF-760(KF-757H)催化剂,该催化剂提高了原料适应性,适用于在不同原料中交替操作的装置。与KF-757相比,KF-760提高了加氢脱氮活性,使加氢脱硫活性得到提高。2004年开发出新一代专门为生产硫含量<10μg/gULSD设计的KF-767催化剂,大幅度提高了加氢脱氮和加氢脱硫活性,适合于氢分压3.0 MPa以上的装置。已有1000吨/年的KF-767催化剂用于4套工业装置,其中1套活性比上一周期使用的KF-757几乎高20℃。
(b)NEBULA技术。
用Nebula技术催化剂,其活性至少是任何其他加氢处理催化剂活性的3倍。Nebula与常规催化剂的区别在于其活性组分和全新载体的设计,载体不是氧化铝,骨架密度较高。Nebula-1是第一个用该技术的催化剂,堆积密度比常规催化剂高约50%,具有远高于常规催化剂的加氢脱硫、加氢脱氮和加氢脱芳烃活性,特别适合于中、高压条件下的加氢裂化预处理和超低硫柴油的生产。中试结果显示,脱硫至10μg/g,Nebua-1的活性比K-88高18℃。2003年,推出了新一代的Nebua-20催化剂。继承了Nebua-1在轻油方面的卓越性能,更适合于处理VGO。同时,堆积密度显著降低,而活性没有降低。Nebula催化剂的高活性使原设计生产含硫<500μg/g低硫柴油的中、高压装置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催化剂体积,即可生产含硫<10μg/g的ULSD。2005年,应用Nebula催化剂的装置中有2/3是用于ULSD生产等的馏分油加氢。 Nebula催化剂价格昂贵,并且其超高的加氢活性导致氢耗很高,在用于中间馏分油加氢处理时,Albemale推荐使用Nebula/STARS复配装填方式。中试及工业结果显示,使用Nebula -20和KF-757或KF-760进行复配时,对于中间馏分油的加氢脱硫活性比单纯的STARS高(15-18),而氢耗不显著增加。已有2套使用NebulaSTARS复配装填的工业ULSD加氢装置开工,另有4套煤油加氢装置准备应用。
Crterion Catalyst & Technology技术
CENTINEL系列催化剂是Criteron公司主要的高活性加氢处理催化剂,以CENTINEL专利技术制备,活性大大高于传统催化剂。该技术通过锁定位置的浸渍方法,使金属组分获得更好地分散,因而金属组分可以更充分的被利用,更有利于金属氧化态催化剂向具有活性的硫化态转化。 用CENTINEL技术催化剂,Co-Mo型的DC-2118、Ni-Mo型的DN-3100、DN-311及DN- 3120等。其中DC-2118和DN-310特别适合于生产ULSD,已经有60多套柴油加氢装置使用CENTINEL催化剂。DC-218为最大程度加氢脱硫设计,适于低压和高空速等苛刻条件下的操作,是柴油馏分超深度加氢脱硫的首选。而当需要进行深度加氢,如生产硫含量25%)的重质原料。ASCENT催化剂适合于中、低压装置,主要用于加工相对较低含量的裂化组分的原料。 CENTINEL GOLD是CENTINEL技术的升级,可进一步提高活性金属负载量和分散度,使催化剂获得100%的II型金属硫化物活性中心,大幅度提高了加氢活性,更容易脱除柴油原料中的多芳环含硫化合物。用CENTINEL GOLD技术的催化剂有Co-Mo型的DC-2318和Ni-Mo型的DN-3330,其活性都比前一代有较大提高。试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来源的柴油原料,在生产含硫<10μg/g的ULSD时,DC-2318的活性比D-2118高(7-12℃),而DN-3330的活性比DN-3110高(7-16)℃。使用DC-2318生产ULSD时,比Ni-Mo催化剂减少5%-15%的氢耗,而使用常规方式再生的 DN -3330催化剂活性相当于新鲜DN-310。与CENTINEL GOLD不同,ASCENT技术通过调整载体的物理结构以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度,活性中心为I型和II型的混合物,提高了低压下的加氢脱硫活性。ASCENT催化剂具有非常高的机械强度,并且可用常规方法再生。用ASCENT技术的催化剂是Co-Mo型的DC-2531,该催化剂适合中、低压装置特别是H2供应有限的装置,对于Si、Na和As等有良好的抗中毒能力。试验表明,DC-2531在生产ULSD时,活性远高于传统催化剂,比II型高活性催化剂略高或与之相当。DC-2531催化剂优异的再生性能使其通过常规再生方式可恢复90%以上的活性,在生产含硫< 10μg/gULSD时,活性仅比新鲜催化剂低2℃。
Haldor TopsФe技术
TopsФe用于馏分油加氢处理催化剂是其TK400和TK500系列,各有Co-Mo、Ni-Mo和Co--Mo-Ni等不同类型的催化剂。(a)TK-576BRIM技术。T-576BR技术的进展主要表现在BRM催化剂制备技术及用此技术开发的新型高活性催 化剂。认为MoS2片层顶部存在着实现通过预加氢途径脱硫或脱氮的活性中心,称为brim sites,该活性中心对脱除带强烈位阻的含杂原子物种非常重要。BRIM技术增加并优化了催化剂的brim中心以提高加氢活性,还通过提高II型活性中心的数量来提高直接脱硫活性,用该技术的催化剂有用于FCC预处理的Co-Mo型TK-558、Ni-Mo型TK-559和用于ULSD生产的Co-Mo型TK-576。中试结果显示,用于生产ULSD时,以直馏或含50%LCO的混合原料,在(2.0-3.0)MPa的低压条件下,TK-576的加氢脱硫活性比上一代TK-574高(7 -8)℃,显示出优良的活性稳定性。(b)深度脱硫脱芳两段联合工艺。TopsФe的深度脱硫脱烃两段联合工艺是低压工艺,用于生产超低硫、低芳烃的清洁柴油。其两段可以分别单独使用,也适用于对现有装置进行改造。第一段为脱硫段,用Ni-Mo催化剂,第二段用耐硫贵金属催化剂,最终产品几乎无硫,芳烃含量可降低到5%以下。已有5套工业装置用 深度脱硫、脱芳烃两段工艺生产无硫和低芳清洁柴油。TopsФe目前有三个耐硫贵金属催化剂可用于深度加氢脱芳烃。TK-907是工业应用的标准贵金属催化剂,TK-91是贵金属负载量与TK-907相同的新的高活性催化剂,TK-915是新高活性催化剂,其活性比TK-907高4倍。使用TK-915可以便现有装置充分增加处理能力,或者减少新建装置的反应器体积。
Axens技术
Axens的高活性加氢处理催化剂是HR400和HR500系列,各有Co-Mo、Ni-Mo和Co-Mo-Ni等不同类型的催化剂。HR400系列于1998年工业化,已应用于150套馏分油加氢装置,大部分用于生产硫含量<350μg/g的低硫柴油,30套以上用于生产硫含量<50μg/g的ULSD,其余用于FCC预处理和中、高压加氢裂化预处理等。新一代HR500系列于2003年面世,该系列催化剂的开发用了ACETM(Advanced Catalytic Engineering) 技术。Axens认为,高加氢脱硫活性的实现需要一种混合型活性中心,需要Mo原子与助剂原子(Co或者Ni)充分地接近以发挥协同作用。ACE技术充分提高了这种混合中心的数量。 ACE技术通过2条途径提高加氢脱硫活性:(a)混合中心数量的增加直接提高加氢脱硫活性; (b)高活性中心的增加同时也提高了加氢脱氮活性,并促进加氢脱硫活性进一步提高。 HR500系列在其他方面进行了改进: (a)新型氧化铝载体的开发,提高了表面积和孔容,优化孔分布,并根据加氢处理的需要进行酸性调变;(b)提高了金属负载量,比HR400系列催化剂活性高约20%。在用于生产含硫<50μg/g的ULSD时,Co-Mo型催化剂的HR526活性比HR426至少高5℃,而氢耗两者相当。Co-Mo-Ni型的HR568催化剂进一步提高了原料适应性。对于含有10%-20%二次加工柴油的原料,在生产ULSD时,其加氢脱硫活性比HR426催化剂高5℃以上,加氢脱氮活性则比HR426催化剂高15℃以上。以SRGO和LCO混合为原料油,对HR-526和HR-568催化剂的对比试验表明,两者的氢耗差别在5%以内Ni-Mo型的HR538和HR548催化剂用于具有较高处理难度的原料,如高氮及二次加工原料。以含硫15%、15%大于360℃的含25%LCO的混合原料进行对比评价,在产品含硫<10μg/g时活性比HR-448高5℃。在大部分情况下,其加氢脱氮活性比HR-448催化剂高(5~10)℃。
法国石油研究院的加氢技术
法国石油研究院开发了2种深度脱硫和超深度脱硫新催化剂HR-416和HR-4480HR-416是加有助剂的Mo-Co催化剂,脱硫活性高于其前身HR-316催化剂。HR-448是加有助剂的Mo-Ni催化剂,脱硫和脱氮活性都高于其前身HR-348催化剂。生产超低硫柴油和加工直馏柴油,推荐使用HR-416催化剂。深度脱硫、脱芳、改善稳定性和提高十六烧值,在加工催化裂化柴油或焦化柴油时,建议使用HR-448催化剂。反应器顶部要分级装填一些其他催化剂,以改善物料分布,降低床层压降,延长运转周期。对直馏瓦斯油和轻循环油的脱硫脱芳烃技术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认为直馏分瓦斯油可以用新一代Mo-Co催化剂进行深度脱硫,使硫含量从3000μg/g降到500μg/g,而单独对轻循环油进行脱硫需要提高氢分压,如果两者混合加氢脱硫,也可以达到硫含量<500μg/g,以芳烃<10% μg/g以硫含量1310,16.7%的中东直馏分柴油(217-358)℃为原料,在氢分压7.6MPa和空速2.0h-1条件下,HR-448催化剂加氢后柴油的硫含量<50℃,以芳烃< 10%,该技术有多套装置实现了工业应用。
国内常规柴油加氢精制催化剂
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FRIPP)针对国产二次加工柴油精制需要开发了柴油加氢精制技术。用FH-98处理中东直馏柴油,在氢分压(5.0~6.0)MPa,空速(1.8~2.0)h-1、氢油体积比(400~500):1和反应温度(350-360)℃条件下,可生产符合世界燃油规范II类标准的柴油;对焦化和催化混合柴油,在氢分压6.5 MPa、空速0.7 h-1、氢油体积比500:1和反应温度360℃的条件下,可生产世界燃油规范II类标准的柴油。但随着进口原油量的增长,柴油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以降低直馆柴油硫含量为目的的加氢技术迅速得到发展;在系统压力6.5MPa、反应温度355℃、空速1.7 h-1和氢油体积比500:1的条件下,用FH-DS催化剂可以将焦化柴油和催化柴油混合原料油的硫含量由2.3μg/g降低至300μg/g ,符合欧II标准硫含量要求的柴油;用FH-UDS催化剂可以生产出硫含量<50μg/g的符合欧IV标准硫含量要求的柴油。
改善劣质柴油十六烷值MCI技术
FRIPP开发的MCI技术,可较大幅度提高柴油十六烧值,柴油收率较高。该技术用加氢精制和加氢改质双剂一段串联工艺,精制段使用的催化剂一般为FH-5、FH-SA和FH-98等精制剂,改质段使用的是MCI专用的3963催化剂。MCI技术已在中国石油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炼油厂2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8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和中国石油大港石化4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等装置上成功进行了工业应用,产品十六烷值提高10-12个单位,收率95%以上。第二代MCI技术开发成功,使用适于单段单剂工艺工艺流程的FC -18催化剂,该催化剂在3963催化剂的基础上提高抗积炭和抗氮能力。该技术于2002年4月在中国石化广州分公司进行工业应用, 2002年10月进行标定,在高分压6.9 MPa、平均温度360℃和空速10h-1的条件下,柴油收率96.6%,产品硫含量由7000μg/g降低到5.8μg/g,十六烷值提高10.9个单位。
两段法柴油深度脱硫脱芳FDAS技术
FRIPP利用现有常规非贵金属加氢催化剂开发了FDAS技术,通过优化工艺条件可知,在氢分压(5.5-7.0) MPa、氢油体积比(350-500):1和空速(1.5-2.0)h-1等条件下,处理硫含量10200μg/g、氮含量747μg/g和芳烃质量分数43.1%的催化裂化柴油,生产符合欧III排放标准的清洁柴油。该技术也可处理硫含量13000μg/g、氮含量580μg/g、芳烃质量分数32.7%的直馏柴油和催化柴油混合油,通过优化工艺条件,柴油收率大于99%,符合欧IV排放标准的清洁柴油,因此,FDAS工艺是直接生产低硫、低芳和高十六烷值清洁柴油较好的技术。
汽提式两段法柴油深度脱硫脱芳FCSH技术
FRIPP开发的FCSH技术有单段逆流操作方式和一反并流、二反逆流的一段串联方式2种,同时环 烷烃发生适当的开环反应,提高产品的十六烷值。该技术可用于加工馏程(154-420)℃、硫含量小于15000μg/g和芳烃含量35%-60%的原料油,可生产硫含量(5-50)μg/g和芳烃含量50%-20%的清洁柴油。
生产超低硫柴油的RTS技术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RIPP)的RTS技术用于超深度加氢脱硫生产超低硫柴油。在相同的氢分压、平均反应温度和氢油体积比条件下,目标产品为超低硫柴油,在达到相同产品硫含量时,RTS工艺的空速为常规工艺的1.88倍,即催化剂体积装填量可以减少近一半;当用相同催化剂体积,在空速相同时,常规加氢脱硫工艺的平均反应温度要高37℃。
单段深度加氢处理SSHT技术
RIPP开发的单段深度加氢处理SSHT技术具有高加氢脱氮、高芳烃饱和活性的催化剂(RN系列催化剂等),在较高氢分压和较低空速条件下,对柴油馏分原料进行处理加氢反应中芳烃脱除需要较高耗氢。在氢分压6.10MPa和平均反应温度356℃条件下。总芳烃含量满足世界燃油规范II类柴油标准。
深度加氢处理RICH技术
RIPP根据催化裂化柴油的特点,依据脱硫、脱氮和催化裂化柴油加氢改质的机理,开发了RICH技术。RICH技术在中等压力下操作,用单段单剂和一次通过的工艺流程。所选用的主催化剂专门针对劣质催化裂化柴油特点,具有加氢脱硫、加氢脱氮、烯烃和芳烃饱和以及开环裂化等功能。该催化剂对氮中毒不敏感,操作上具有良好灵活性。RICH技术2000年在中国石化洛阳石化分公司8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工业应用。工业应用结果表明,催化裂化柴油除十六烷值可提高10个单位左右,密度及硫、氮等杂质含量也得到大幅度降低,柴油收率约%。
寿县的经济
民国及其以前,寿地农作物种籽悉由农户自选自用,积年累代低产低质,既不能提纯复壮,亦难以引进新优品种,混杂蜕化,殊难增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寿地农作物种籽仍以旧品种为主。稻谷为川稻、大白稻、长粒籼、麻虾晚等;小麦为三月黄、火油子、葫芦头、五花头等,抗战胜利后始引进美国“白玉皮”;大豆为燥子黄、寒豆、青豆等;红薯为红白燥、南瓜黄等;油菜籽为山腊花、黄鳝子、大乌子等;花生为一窠青(站秧)、顺地溜(睡秧);棉花为小花、紫花(絮呈浅棕**),抗战胜利后始有种植改良棉者(原产美国,农民称之为“大花”),因栽培不得法,出苗率低,多病虫害,而未能推广;麻类,为火球子,苘麻为青白皮。
1952年起,各种农作物良种先后引进,加以培育繁殖新种,使种籽不断更新换代,一期胜过一期。1985年,县农业部门对1949年以来各种作物品种进行普查,全县共计344个品种,其中稻谷135种,小麦49种,大麦14种,玉米4种,高梁7种,花生6种,芝麻7种,麻类3种,棉花5种,西瓜5种,大豆25种,豇菉小杂豆17种,红薯10种,油菜籽11种,其他36种。现用品种内,每种作物都有适合当地水土、耕作条件的若干个当家品种,而旧时的稻、麦、油菜、棉花品种大都已被淘汰。
稻谷
水稻品种更新大体已经历三期,每换一代,产量上一新台阶。1952—1963年,去陈布新,推广胜利、中农4号、南京1号(399)、蜜蜂球、乌嘴川等高杆品种,平均每亩产量由原80公斤提高到124公斤,因推广种植绿肥(紫云英)与普遍使用化肥,夏季多暴风雨,高杆品种不耐肥,长势猛,易致倒伏造成减产。1964—1983年,以矮代高,选用植株矮,耐肥品种如矮脚南特、团粒矮、二九矮、广场矮、珍珠矮等,平均亩产递增至230公斤,丰产田可达400公斤。1983年起,取杂舍矮,县在各地推广种植杂交组合品种11000余亩,平均亩产逾500公斤,这一成功,引起农民极大兴趣。此后,杂交稻面积逐年扩大,1987年全县增至54.3万亩,占水稻总面积44.8%,平均亩产416公斤,丰产田亩产达600公斤以上,全县杂交稻总产达2.26亿公斤,占稻总产55.3%。全县现有杂交稻7个组合品种,当家品种为汕优六号,种植面积占55.2%的矮籼稻与少量粳糯稻,当家品种为南京11号、桂潮2号、淮河糯等,平均亩产仅274公斤,产量占稻总产44.7%。
小麦
小麦品种换代已经历四期。1956年起先后引进丰产3号、南大2419、矮粒多等抗病虫害品种,至1965年时,小麦平均亩产由原43.5公斤提高到62公斤。1965年前后,陆续引进华东6号、万年2号与意大利的阿夫、吉利矮杆红等早熟抗锈品种,至15年时,平均亩产增至96.5公斤。15年前后,又引进早红、早白、钟山6号、郑引1号、欧柔、博爱7422等早熟、高产、耐肥、抗病良种,至1980年,平均亩产递升至128公斤。1981年起,又先后引进扬麦5号、马场2号、偃师9号、徐州21、泗汤936、宿育1号、陕农7859等新优品种,1987年平均亩产已达166公斤,丰产田超250公斤。
棉花
1956年,岱字15号良种棉在寿县试种成功,1958年普及全县,平均亩产皮棉18公斤,为1949年的2.2倍。县棉花原种场每年对缺种队保证供应岱字棉零代种(原种)与一代种。15年前后,县内陆续引进徐州142、沪棉749等良种。1980年,为解决一年两熟接茬棉种问题,引进了中棉所10号接种油菜茬或早麦茬。同时,县棉种场育成岱字16号新种,并引入泗棉2号。1987年,岱字棉、中棉所10号为当家品种,全县平均亩产皮棉34公斤。
2012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5.11万公顷,与上年持平。其中:小麦面积11.37万公顷,增长2.9%;油料种植面积0.86万公顷,下降30.6%;稻谷面积10.95万公顷,与上年持平。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3.13亿元,增长0.8%。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41.27万吨,增长4.6,再创新高。油料产量2.28万吨,增长5.1%;棉花产量4478吨,增长0.4%;稻谷总产量88.87万吨,增长2.7%;蔬菜、席草等其他经济作物在扩大优质品种的基础上总量继续增长。 寿县的手工业起源较早,有2000多年历史。主要有铁、木、竹、石、砖瓦、陶瓷、酿酒、制饴、制革、染织、印刷等。清光绪年间,州人孙家鼐(咸丰时状元,官至资政院总裁,为帝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兴办实业,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后辈孙多森、孙多钰等在他的薰陶下,不遗余力地筹划、投资办起了一批工矿企业,虽然厂矿都不在寿县,但也激励、启示了家乡人民。
1950年冬,寿县人民响应“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10余万民工奋战于寿西淮堤、正南淮堤。为保证民粮供给,国家在城关、正阳分别兴建了粮食加工厂。
1951年秋,寿县城乡铁业、竹木业、服装业等先后开展了组建生产合作社、组的试点工作。其做法是:由供销合作社或国营商业公司供给原料,加工订货,包销产品;社、组内部实行按劳取酬,原属业主所有的工具设备、原材料等折价作为股金参与分红,社、组员也可以投资入股;同工同酬,雇佣关系不复存在,保留学徒,给予相应的工资报酬;民主推选社、组长与会计员、保管员。
1952年,省财经委员会批准寿县动用农业税超征提成款10.5亿元(旧人民币),先后用于办电、办粮油加工厂与公私合营工业等投资。是年6月,淮南电厂输电线路蔡寿段接通,向县城供电,后逐渐向农村延伸;电力的开通,推动并加速了寿县的经济建设。1953年10月,贯彻中央“要按照利用、限制、改造政策,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指示,寿县加快了手工业由点到面实现合作化的步伐与私营工业向公私合营过渡的进程。
1955年11月,久福烟厂实行公私合营(建国初县内有卷烟厂8家,其中7家因严重亏损先后停办)。是年,为适应棉花统购统销后的需要,县合作社联合社在城关兴建轧花厂(以后又在农村择区陆续建厂)。1956年3月,合作化高潮到来。城关酱园全行业合并成立公私合营酱园厂。各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进一步扩充,相继取消股金分红,实行收入全额按劳分配。秋,城关7家印刷社合并组建为地方国营光明印刷厂(即今寿县印刷厂),始承印寿县县委主办的周刊<支部生活>。同时,在加强粮油供应的情况下,糕点业也合并组建为地方国营寿县食品厂。到1958年春,城关、正阳两镇的生产合作社,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与经营水平,先后组建为集体所有制的工厂,如农具厂、服装厂、鞋帽厂、木器厂、化工厂、百货厂等。
1958—1959年,县财政拨款208万元,平调集资120万元,兴办炼铁厂、炼焦厂、耐火砖厂、玻璃厂、制毯厂、锅厂、磷肥厂、农机厂等。与此同时,省财政专项拨款810万元支持兴办化肥厂、水泥厂与补助大办钢铁费用(其中水家湖12座13立米小高炉基建款120万元)。在大办的高潮中,公私合营酱园厂分出一部分,在财政、商业部门的支持下转为国营,称淮新酱品厂(即今商业局酱品厂)。一些属于集体经济成分的如鞋帽厂、木器厂、化工厂、砖瓦厂等经主管部门批准后,陆续挂起了地方国营厂的衔牌。
1961年秋,根据中央指示,纠正“五风”错误,清理退赔平调资金。
1962年全面调整国民经济,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实行《国营工业管理条例》(即工业七十条)。按照省、地要求,绝大部分新建工业“下马”,或撤销,或停产,在全面进行清产核资后,保留了农机厂。那些在“”中转为国营的集体工厂,仍恢复其集体经济成分。是年初,奉省令撤销公私合营的久福烟厂,其设备与部分技干、员工分别调往合肥卷烟厂与六安裕民烟厂。
1964—1965年继续贯彻以调整为中心内容的“八字方针”,寿县的工业建设进入新阶段。在省、地、县再投资的支持下,水泥厂率先恢复了生产,化肥厂在完善设备配套后也宣告投产,农机厂扩大了生产范围,从一般农机具进入试制动力机械。
1967年,“文化大革命”进入高潮,在极左路线的指引和派性的干扰下,规章制度被视为资产阶级法权而弃置,主管部门职能瘫痪,工厂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
1969年撤销县拖拉机站(始建于1958年秋),机车与配套农具全部分配至公社,以该站修配车间扩建为农机二厂(即今农机修造厂),原农机厂称一厂。
12年时,农机一厂已能批量生产195—12型柴油机,遂以为专业,并改名为寿县柴油机厂。
18年冬,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通过批判极左路线,逐步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寿县工业生产出现了好势头,亏损面、亏损额逐年均有所下降。
1982年,柴油机厂因产品滞销、长期亏损而停办;省、县财政投资240万元改办织布厂,次年试车投产。1982—年,省粮食厅先后投资在石集兴建现代化中型植物油(精炼)厂与南关外新型混配饲料厂。
1985年,县供销合作社联社与省属国营寿西湖农场相继在北山办起了小型水泥厂。
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3亿元,同比增长10.5%,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67.4︰32.6变化为68.6︰31.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5108万元,同比增长5.8%;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0.6亿元,增长14.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3866万元,增长15.3%。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