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金价多少一克_绍兴金价回收价格表
1.你的主角穿越到宋代,是否应该了解一下宋代的物价?
2.古代时候的一两等于我们现在的多少钱?
3.古代的一贯钱相当于现在多少元人民币
4.古代一两银子等于多少元,一个铜板等于多少元?
5.民国物价
6.流失文物国博展出文物收藏最新消息
7.宋朝时一千贯是多少钱
8.古代的一两银等于现在多少钱?
9.绍兴哪里能回收旧黄金首饰?现在什么价格啊。
你的主角穿越到宋代,是否应该了解一下宋代的物价?
米价:熙宁(1068~1077)以前一般为每石六、七百文,徽宗时期(1101~1125)每石米就高达二贯、三贯,甚至四贯了;南宋绍兴(1131~1160)初年,米涨至五、六贯一石,随后开始下降,保持在一贯左右;孝宗时期(1163~1189)又上升到每石二贯至二贯半左右。
绢价:在徽宗元符前(公元1100年以前),每匹约为一贯左右;大观(1107—1110)到绍兴(1131~1160)初年每匹二贯;绍兴至乾道时期(1165~1173),每匹为一至四贯。
布价:真宗时期(998—1022)每匹约为150—300文;仁宗时期(1023~1063)每匹约3 00文;神宗时期(1068~1085)每匹约400—450文。南宋时期(1127~1279)为500文,甚至高达1—2贯。
丝、绵价:绢每匹850文,紬每匹700文,丝每两65文,绵每两3 5文。
盐价:一般保持在每斤50—70文之间。也有些地区低于50文,或高达100—300文。
茶价:北宋时期(960~1126)平均茶价约为六、七十文一斤。
草价:宋初8文一束,后涨到20—30文左右;南宋时约50~100文以上一束。
铁价;北宋时一般为25—30文一斤。
金价:太宗(976-997)时每两5贯;真宗(998—1022)、哲宗(1086~1100)、徽宗(1101~1125)时每两10贯;最后到宁宗(1195~1224)时竟高达每两40贯。
银价:真宗(998—1022)时每两200文;仁宗(1023~1063)时2贯;神宗(1069~1085)时1贯;徽宗(1101~1125)时1贯6~7百文;南宋时期(1127~1279)每两值2~3贯多。
铜价:每斤约250文。
本书中所采用的物价按南宋当时的最高价,因为有相关的资料表明,南宋理宗时期的会子每贯面值仅能兑换160~170文铜钱,本书以每贯纸钞兑165文铜计算。也即是说:
糙米:每石纸钞3.5贯,折成铜钱为578文(书所提到的纸钞与铜钱是有很大区别的)
布:每匹纸钞2贯
银:每两纸钞3.5贯
金:每两纸钞40贯
南宋时期每匹绢的价格约等于二石米的价格。
宋朝货币主要以 金 银 铜钱计算,其余杂货币暂不考虑!大概的比率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有了这个大概的比率,就可以算出收入.
如果单凭史书记载,是无从查找的,但是史书上宋朝多以今山东,河北地区的记载为主要依据,也可以说是代表当时中国的生活水平.
民以食为天,不管自然灾害,也不管南宋物价激增,平均在宋朝期间:1石大米(差不多60公斤),售价大约是700文,现代60公斤大米差不多140元左右.
综合年代经济水平, 科技 水平,人口数量等因素,得出结论:1贯=240元.
现代中国城镇月人均1200元左右.宋朝就是20贯铜钱!
举个例子:水浒传>中,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字的刀也差不多8,9元人民币.
综上所述:宋朝城镇居民每月收入有20贯左右.
古代时候的一两等于我们现在的多少钱?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宋史有记载,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97年),“金上等旧估两十千,今请估八千”(食货志),一两金子从兑10贯到8贯。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每两价钱二十贯,银每两一贯五百文。岳飞的孙子岳珂的《金陀续编》记载,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银每两二贯三百文,金每两三十贯文。从这里能看出,金银的兑换率差不多1:10,但金银贵而铜钱便宜,差不多银铜兑换率在1两对2贯左右。这是因为宣和7年(1125年)金兵入侵后,物价飞涨、铜钱贬值的缘故。金兵南下后,大片国土沦陷、税基减小,产铜量也下降,而同时政府开支却并没有减少,宋政府财务紧张,钱币也开始粗制滥造(含铜量大幅降低),造成了币制崩坏和通货膨胀。到了南宋后,1贯铜钱的购买力远不如北宋。宋史上记载,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的一两银子可换3贯300文。不过无斋主人认为,北宋在金兵入侵前,银铜兑换率为1两兑1贯仍然是合理的。
要讨论货币的购买力,必须先提一下两位名家的方法。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是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他基本是依据1两金=10两银=10贯这个假设,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吴思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则是同时使用了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给出了1两银子今天价值的两个不同数字。吴思先生似乎偏重于取由米价换算出来的那个数据。
那么根据二位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宋代的一贯到底合今天(2004年10月份)多少元人民币。
1、黄金基准
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0克(网上查到“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公斤”)。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8.23元来算,相当于4650元。根据假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约相当于465元。
2、白银基准
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基准的换算方式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约相当于70元人民币。
3、米价基准
宋代1市斤是0克,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前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即今天的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按黄金换算的465元,按白银换算的70元和按粮价换算的148元。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显然以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一盎司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10。相反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的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
此外,虽然现代技术大幅度发展,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约4500多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
因此无斋主人就取了个金价基准的465元和米价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归整去掉零头,将1贯铜钱定为300元人民币。从而我们得到下面的基本换算公式: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以这个兑换率来看看宋代官员的薪水。根据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也就是合9万元人民币,年薪108万。一个普通从8品的县令月薪15贯,合人民币4500元,年薪5万4千,考虑到宋代一个县令不过管几千户人家,也算不错了。宋代除了本俸之外,还有职钱、禄粟、傔人衣粮 、厨料、 薪炭诸物、增给 、公用钱、给券 、职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贴。难怪人称宋代对官员的优待无与伦比。也难怪宋江削尖了脑袋想被招安当官。
从水浒上的具体事例来看,这个兑换率也比较合理。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三阮入伙劫生辰纲时,吴用让阮小七用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差不多就是一两银子换300人民币的样子。此外,第十回林冲风雪山神庙,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同样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时,也是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一般来说一个普通小饭馆,300元人民币三个人吃,的确是可以随便点菜了。
再看看水浒中其他几个例子,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钱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币9元,很合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时,曾用5两银子定制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禅杖和一口戒刀,用的是十分好铁,考虑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别定做的,1500元人民币也不算过分。但是智取生辰纲的时候,白胜卖给杨志一伙的家酿村酒要5贯钱合1500元人民币,似乎有点离谱。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宋代酒类是政府垄断专营的暴利行业,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酒价本身就很贵。宋史食货志记载,宋初太祖建隆二年(961年)私酿15斤酒就要被杀头,后来规制放松,但私酿到一定数量仍是死罪。另据宋史,神宗元丰2年(1079年),东京的酒价是“斤直钱二百五十”,白胜的一桶酒差不多应该有20斤,所以5贯也算合理,当然黄泥岗的物价肯定要比东京便宜。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当时黄泥岗上白酒是稀缺商品,白胜又处于垄断地位,同时还有晁盖一伙在竞相抬价,才把这桶酒炒成高价的吧。
以上摘自无斋主人《“黑”话水浒》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基本工资吧)只是45两白银。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才对,这19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央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宋史 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根据《宋史 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 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假定南宋银价与北宋相差不多,那么郭靖请黄蓉一餐吃掉了少则一万三多则超三万的钱,难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了。
综上所述,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时期2000—4000元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想想看,拿一张面额2000元以上的纸币去市场买东西……),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岁币“银帛”多少之类),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三言二拍》等等,而这些作品中的银两价值均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原有的文、贯、缗、铢等货币单位搅合在一起,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今人所写较多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作品如《射雕》等书中也跟着把古代流通货币统统说成“银两”。但毕竟现代人比起明清时代的人时距更远,对前朝货币制度及银两的实际购买力的认识更加不足,才会经常出现天价馒头、天价酒菜,而认真的读者或观众出于对古代经济情况的好奇应该对“银两”的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以上只是一个比较直观例子,.其实,货币价格在历史上是有波动的.要说明白,可不是一2句话能解决的.想要看明白,最好看看中国古代经济史
古代的一贯钱相当于现在多少元人民币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金上等旧估两十千,今请估八千”(食货志),一两金子从兑10贯到8贯。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每两价钱二十贯,银每两一贯五百文。
岳飞的孙子岳珂的《金陀续编》记载,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银每两二贯三百文,金每两三十贯文。从这里能看出,金银的兑换率差不多1:10,但金银贵而铜钱便宜,差不多银铜兑换率在1两对2贯左右。
扩展资料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废除刀、布、贝等钱币,以“半两”做为货币。即用秦国后来的园形方孔铜钱,铸文“半两”,重十二铢(一两为二十四铢),称之为重如其文的“半两”铜钱。从此,这种由圆孔环钱演变而来的“半两”,在我国陆续流通了两千多年。
大钱:大面值钱和大型钱的总称,六朝时称标准大小的五铢钱为大钱,文:钱币的基本单位名称,一枚小平钱称一文。贯:一千钍称贯,又铸钱场所穿在钱孔中的方形木条也称贯。
古代一两银子等于多少元,一个铜板等于多少元?
古装戏里用银两做钱的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看看下面这个推导:
1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2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1元
3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八钱三分? 白?面(斤)九文 银每两换钱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2元
4 结论,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5 验证,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民国物价
民国初的百姓究竟活得如何?刚好笔者手边有几本书,其中两本是中-共早期革命家的回忆录,一位是张金保,另一位是包惠僧,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可看出1927年左右平民的生活状况。
纺织女工工资
这两本回忆录对大革-命时代的记述,主要是工-人-运-动,那我们便沿着他们的记述往下看吧:张金保曾经担任过第六届中-央委员、中-央妇委书记。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她从鄂城乡下来汉口第一纱厂做工,一个月后,“领到半个月的工资—— 七块大洋,另外半个月的工资被厂里当作押金扣下了。我拿着钱心里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我每个月可以挣十四块钱,可以勉强糊口养家。”第二年,张金保一人看管两台织布机,月薪30多块钱。“这样,我的生活好些了,开始有了点积蓄。”
如此同时,新成立的上海市公-共-安-全-专-家-局,巡警月薪10至13元,巡长16至18元。有趣的是,这种连纺织女工都不如的工资水平,居然比北洋军阀时期的淞沪警察厅还要高1至2元钱。《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也披露:上海卫生局的一名科长,月薪也不过30元。
你相信吗?一个纺纱女工的工资,竟然高过巡长和科长!而在当时,物价低廉,据《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和《上海-工-人-运-动史》披露:1927年在上海,二号梗米1石14元,面粉1包3.30元,切面1斤0.07元,猪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茶叶1斤0.23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1个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1斤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细布1尺0.107元。原文中的“石”,应为两百斤;1包面粉,应为44斤。
《银元时代生活史》也有类似记载:二十年代的上海,大米1担3到4个银元,老刀牌烟一包3个铜板,剃头8个铜板,绍兴酒1斤1角钱,臭豆腐干1个铜板买两块。拿了1块钱稿酬,请六七个同学去吃茶,茶资8个铜板,生煎馒头、蟹壳黄等各种小吃也才花去20多个铜板。《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则提到:1929年,每块银元兑换两三百个铜板,一两个铜板可以换一只鸡蛋。其他城市,大抵如此。
地皮和住房价格
至于地价和住房,除租界和商业区以外都不算昂贵。1928年,上海近郊的高行、陈行和杨行的每亩地售价分别为150-100、100-60、100-300元。1933年,汉口第六区的最低地价为84元1亩,第七区的最低地价为90元1亩。
房租价格:上海的石库门一层楼,有电灯、自来水,月租10块钱;住客栈,每一铺位3角5至6角;纱厂宿舍,月租2到5元不等,两层楼可住10人,自来水由厂方提供,有的还供电,带家眷者,两家分租一层,费用不过1元多;最好的宿舍,为砖瓦结构,铺地板,长宽500立方尺,容积5000立方尺,有厨房、路灯和下水道,月租6至9元;此外,工人也可租地,结庐而住,半亩地年租金200元,21户人家分摊,平均下来每户每月8毛钱,当然,环境极差。
普通居民生活状况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一直到三十年代末,全国物价大体平稳,因粮食丰收,部分农产品还有所下降。工业品方面,由于欧、美、日展开商品竞争,棉布和石油等洋货还降价促销。如在汉口市场上,1934和1935年,100斤麻油分别只有17.90元和14.50元,1斤猪肉分别只有0.29元和0.198元,鸡蛋跌幅最大,几乎跌了一半,而100斤大米也从1926年的7.55元跌倒1933年的4.66元,100斤煤球的零售价,1936年也从过去的1块钱跌到8毛钱左右。如此同时,地价也随之回落。抗战前,江苏镇海县亩产400斤的农田,售价从1928年的140元跌到70元,亩产300斤的农田则从100元跌到40元。
“初提升的工匠,每月工资不过二十多元,工龄长、技术好的每月可得四五十元……至于小工和临时工,那就苦极了,从八九元到十一二元不等,工作的时间除正规的十小时而外,还要给员司和师傅服役。”
“工匠的生活和工作时间与一般政府机关的中下级职员差不多,比人力车工人、码头工人、纺织工人高得多。小工的工作情况与生活情况就比较苦,他们的工作时间长,收入少,工作还没有保障。”
具体的福利制度,包惠僧没有多谈,但另一本《中国近代史通鉴》则透露了一些:在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之下,京汉铁路的工人也取得一些胜利,如“每年有十五天官假休息,一年有两身工作服,六十岁退休,工资照发”。
再对比当时物价,你相信吗?一个“苦极了“的小工,年薪竟然可以在汉口买1亩地!至于那些“工作时间长”、“要给员司和师傅服役”的问题,自古皆有,这是小工、学徒入门后的传统陋习,如今仍未绝迹。
工人的温饱生活,不是个别现象。二十年代初期,开滦煤矿工人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最后劳资双方达成协议,日工资由原来的0.90元增至1.26元,即月薪从27元涨到37元以上。即使是未涨工资前,矿工的薪水也大大超过警-察。铁路工人、煤矿工人、纺织工人,都是人数较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工人,他们的收入状况,对于全国工人阶级而言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们再看看其他劳动阶层的收入水平:1926年底,武汉国民政府在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筹措教育经费,将小学教师的月薪增至20个银元以上。1933年,湖北省立第一小学的月薪为39至56元;省立第一、二、三中学的月薪多在60—80元之间,可买1两黄金。1935年,汉口的金价最高90元、最低76元,上海最高96元、最低77元。
汉口过去有家悦昌新绸缎局,营业员工资最低10元,最高40元,一日三餐的伙食由店方提供,早上馒头、稀饭、油条,中午和晚上四菜一汤,八人一桌,节假日加菜。每年还有两个月例假(学徒除外),下江籍的回家,报销车费。穿衣有津贴,每年多发一个月的本人工资。年终如有盈余,则按16股分红,店东12股,经理1股,全体职工3股。
老武汉的叶开泰,待遇也不错:学徒三年期满后,月薪10个银元,第二年15个,第三年20个,全体店员每月发“月费钱”,作为剃头、洗澡、洗衣的费用。每年带薪休假72天,如果没请假,则多发72天的薪水。端午、中秋有奖金,到年终再以各人薪水为基数进行分红,一般年景,1元薪水可分红四到五毛钱。药店还有基金会,分期存入4个月薪水,切药老师傅吴硕卿告老回乡时,取回本息500多元。
到1933年,上海工人的月工资一般为20元,双职工家庭年收入为400元以上。技术工人、小学教师、医护人员等家庭的月收入超过50元,达到小康水平;中级职员、工程师、中学教员、医生、记者、作家、律师和一般演员的家庭,月收入一二百元以上,则进入中产阶层。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流失文物国博展出文物收藏最新消息
1、圆明园流失国外的文物不可计数,请将你了解的相关资料,记录在下面。2、流失海外百余年,马首终归圆明园,官方对此有何表示?3、国博展出近70年回归的600多套文物,我国还有哪些珍贵文物“流浪”在外?4、2019国庆期间国家博物馆开放时间十一有哪些展览5、流失海外的国宝有多少回国了6、大英博物馆百件文物亮相国博,但最珍贵的95号房他们还是藏私了圆明园流失国外的文物不可计数,请将你了解的相关资料,记录在下面。
一、流失文物概况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及其帐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以下资料或许可藉以管中窥豹。
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
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
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
二、流失文物介绍
1、十二兽首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
兽首由驻华耶稣会教士郎世宁设计,他以兽头人身的十二生肖代表一天的二十四小时,每座铜像轮流喷水,蔚为奇观。
1860年,十二生肖兽首被英法联军掠夺后流落四方,其中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马首铜像于2007年被澳门商人何鸿_购得后捐献国家。
鼠首与兔首由法国皮诺家族无偿捐赠中国,入藏国博;截至2013年5月,据可靠消息龙首在台湾收藏;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
2、《骏骨图》
《骏骨图》是元代画家龚开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画,描绘了一匹饥肠辘辘的马,它瘦骨嶙峋,几乎抬不起头来,但仍可从其如炬目光中感受到不屈精神。
《骏骨图》右上角钤有“淳化轩图书珍秘宝”印和“淳化轩”朱文长方印,说明此画原藏于圆明园淳化轩内。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此画被人从圆明园掠出,后辗转到了日本,被阿部房次郎(1868—1937家族收藏。
阿部房次郎是20世纪初日本的纺织业巨子,他深受当时关西汉学家内藤湖南(1866—1934及长尾雨山(18—1942的影响,从日本和中国搜购书画。
1937年5月,阿部房次郎因病去世,临终嘱托家人其收藏来于社会,当归之社会。
1943年,其长子阿部孝次郎将160余件中国古代书画,捐赠给大阪市立美术馆,成为该馆早期的馆藏支柱。此画至今还保存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3、圆明园四十景图
乾隆元年(1736年正月,弘历即传旨如意馆画师冷枚:按康熙朝绘制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为圆明园各“殿宇处所”起稿分景画样。其后不久又改令唐岱、沈源二人绘画。
由沈源画房舍,唐岱画土山树石。后来周鲲等人也参与了这套“圆明园大册”的绘制。起初这套图仅绘了33景。
乾隆六年增入方壶胜境、蓬岛瑶台和慈云普护3图,乾隆九年九月又增入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洞天深处和月地云居4图,从而最终成为《圆明园四十景图》。
因为圆明园所有建筑均已无存,《圆明园四十景图》便成为后人领略圆明园盛期风貌的最直观最形象的珍贵史料,也可以称之为国宝。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三园,《圆明园四十景图》被法军上校杜潘(DuPin所得。
杜潘在回到法国后分别于1862年2月26日、27日、28日和3月1日在杜鲁欧拍卖行举行专场拍卖,其中就有这套《圆明园四十景图》。
4、金瓯永固杯
“金瓯永固杯”寓意大清的疆土、政权永固。“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杯口边铸有“金瓯永固”、“乾隆年制”篆书。
根据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乾隆对“金瓯永固杯”的制作十分重视,不仅要领用内库的黄金、珍珠、宝石等珍贵材料,而且在制作过程中的每道工序之前都要先精细地画图样呈览,直至皇帝十分满意方可。
根据华莱士典藏博物馆馆方资料显示:这对“金瓯永固杯”为法军上校杜潘(DuPin于1860年从圆明园获得(著名《圆明园四十景图》就是此人从圆明园掠夺走的。
5、《虞山林壑图》
《虞山林壑图》盖有“淳化轩”和“淳化轩图书珍秘宝”两方印章,并被收录于《石渠宝笈续编》淳化轩,证明其为圆明园淳化轩旧藏。
咸丰十年(1860年圆明园遭劫掠,流散民间。此画一度被浙江宁绍道台顾文彬的过云楼收藏,后又被上海大收藏家谭敬(1911-1991得到。
上海解放前夕,谭敬带着书画去了香港,任香港华商总会理事。因驾车出了事故,吃了一场人命官司,因此入狱。
释保后预备出走澳门,为筹备资金,把手边的真品、精品都卖了,得款合当时金价600两。
人民网——学者:法国枫丹白露宫收藏3万多件圆明园文物
百度百科——十二兽首
百度百科——圆明园
流失海外百余年,马首终归圆明园,官方对此有何表示?
官方对此表示非常欢迎,对于这些为了马首回归祖国的人表示感谢,不仅要展示好这些国宝,同时也要做好研究和保护工作,也同时希望更多的圆明园文物能够回到家乡。也号召社会爱心人士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这些行动中来,积极的去保护国家文物。在展厅当中,这些圆明园兽首其实只是一个代表许多流失海外的文物,目前正在逐步的回归祖国,感谢港澳爱国同胞的无私奉献和不懈努力。
圆明园12兽首当中,其中还有五尊兽首,至今仍然漂泊海外,而这尊马首的回归要感谢香港何鸿_。他为圆明园瘦瘦的回归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此之前猪首也是由他来捐赠给国家的,这些圆明园兽首做工精巧,不仅外形美丽,而且还内有机关。本身是作为圆明园长春园西洋楼建筑群外的喷泉主要构件的由意大利人郎世宁设计。
不仅形态栩栩如生,而且历经了百年,仍然没有出现任何锈蚀的情况,展示了当时极高的工艺水准,对于我国科学家研究当时的制造工艺以及文化都有巨大的价值。不过因为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导致圆明园惨遭焚毁,这些射手也流失海外,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随着我国逐渐奋强,国力日渐兴盛,许多流失海外的文物也逐步回归祖国的怀抱。
在这次的马首回归仪式上,国家文物局表示,这些文物将会从之前的一些流失文物共同做展出,等到展出结束之后将一并收入圆明园管理处珍藏起来,并且进行管内的长期展出。希望在未来我国流失海外的文物能够全部回归祖国的怀抱,作为人类文化的一块瑰宝,圆明园里面珍藏的这些文物,一直以来都是具有极高的艺术及文化价值的,它也是我们国家的财富。
国博展出近70年回归的600多套文物,我国还有哪些珍贵文物“流浪”在外?
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华夏大地,积存了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物。圆明园拥有自康熙以来清朝历代帝王收藏的纯金、镀银、玉雕、铜铸佛像等珍贵历史文物达10万尊以上,最终被列强洗劫一空。
女史箴图原本是东晋大家顾恺之的作品,不过原作早已遗失,现存的是唐代临摹的版本,但同样极为珍贵。它总共有十二段,分别描绘了一个场景,真实再现了古代宫廷女子的生活,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工艺珍品,唐朝唐三彩,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得要的作用。现馆藏于大英博物馆,唐三彩是唐朝雕塑遗失的代表。
清朝圆明园兽首铜像,除了牛、虎、猴、猪、马、鼠、兔在中国大陆,龙首在台湾,蛇首、羊首、鸡首、狗首四件兽首至今仍下落不明。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3万多件,其中绝大部分是无价之宝。该馆长期陈列的中国文物约有2000件。
看到这么多流落海外的中国国宝,你是否感到震撼?现在很多的文物都成为了国外各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但也有人说,这些国宝在外国,也许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对此各位看官怎么看?
2019国庆期间国家博物馆开放时间十一有哪些展览
国庆十一期间国家博物馆展览推荐
国庆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国庆小长假你有什么样的安排呢?不如来看展吧,今天,国家博物馆有哪些展览可供大家学习欣赏?国庆节期间国家博物馆什么视乎开放?一起来看看吧!
博物馆开放时间:2019年10月1日—10月2日暂时闭馆,10月3日至10月7日正常开放
国庆十一期间国家博物馆展览推荐
①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
展期:2019/8/6-2019/10/27
地点:北16展厅
票价:30元
②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
展出时间:8月9日—11月9日
展出地点:国家博物馆一号中央大厅、西大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70年后的今天,当时升起的红旗、悬挂的红灯笼、使用的礼炮和话筒,还有国歌唱片等24件文物在国家博物馆最重要的展厅——中央大厅展出,一段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珍贵影音资料循环播放,引领观众重温“开国大典”,生动见证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历史时刻。
③时代新章——国家博物馆工艺美术作品邀请展
展期:2019/8/6-2019/10/7
地点:国家博物馆南1展厅
票价:免费
本次展览通过秦城·发现迁陵、秦人·秦民生活、秦政·王朝县政、秦朝·一统之制四个方面展开讲述。
④小城故事—湖南龙山里耶秦简文化展
展期:2019/8/6-2019/10/7
地点:国家博物馆南1展厅
票价:免费
⑤烽火艺途——武石捐赠作品展
展期:2019/8/27-10/13
地点:国家博物馆北4展厅
展览分为刀与笔——宣传的战士、喜与歌——时代的新颜、思与忆——征途的回望、意与趣——芳草久已茂四个方面
⑥字载中华——中华精品字库工程成果展
展期:2019年8月22日对公众展出
展厅:北11展厅
门票:免费但需要预约
艺术和信息技术、汉字应用的高度融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⑦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
展期:2019年7月9日—10月27日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展厅
票务:免费对公众开放(但需提前预约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东西方文化交流汇聚之地,更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中介。
⑧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
展览时间:2019/9/17-11/17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北2北3展厅
⑨心灵的畅想—梵高艺术沉浸式体验
活动时间:2019年6月22日—2019年10月8日
活动地址:中国国家博物馆
门票价格:60元—320元
流失海外的国宝有多少回国了
如下:
1、2018年12月11日,国家文物局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虎蓥(yíng”入藏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至此,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青铜“虎蓥”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
青铜“虎蓥”为西周晚期文物,顶盖内铸有“自作供蓥”铭文,因其精美独特的造型、罕见的虎形装饰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相关资料显示,青铜“虎蓥”原为清宫皇室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2、2019年8月23日深夜,CA168次航班缓缓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于8月24日凌晨安全入库。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的回归,是我国政府在国际公约框架下成功追索流失到日本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更加令人振奋的是,这组青铜器将会出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于9月17日举办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上。
介绍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诱惑中国文物流失的数量非常惊人。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致使大批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在此期间,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其中,仅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展出的可以看到的中国文物就有448件(组,涉及书画、青铜器、陶瓷器、玉器、金银器等9大门类。
大英博物馆百件文物亮相国博,但最珍贵的95号房他们还是藏私了
3月2日,大英博物馆携百件馆藏珍品来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正式开展。,在了如三舍每日勤勤恳恳扫地、看大门并时刻想拥有文艺气质的小学僧,自然不能错过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展览很火爆,光安检就排了一个小时。
废话少说,直接上图,看看大英博物馆这回来中国都带来哪些宝贝。
古埃及木棺,木乃伊木有来,上面有各种咒语和图形,有兴趣自己来猜猜是什么意思。
刘易斯棋子,用海象牙雕刻,世界上最出色的古代国际象棋棋子,对比下中国雕刻,简直是没“开脸”嘛!
“大洪水”记录板,这件是本次展览的明星,围得人那叫一个多,如果您懂得楔形文字,那一定要给现场的朋友解读下!
密特拉神像,正面看以为这尊神的身下是一匹马,背面才发现其实是一头牛,这可能就是西方的“执牛耳”。
拉美西斯二世雕像,这位法老左右手各执一法器。
王后竖琴,牛头造型,每次看竖琴,总觉得中国弹棉花用的弓子是它的鼻祖。
环球航行纪念章,纪念英国德雷克船长继麦哲伦之后进行的第二次环球航行。简单说就是再论证一下地球是不是圆的。
沫司徒疑簋(GUI,三声,沫司徒疑是个人名,簋就是北京簋街那个簋,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礼器,以前的天子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可以拥有九鼎八簋。
唐代刘庭训墓的三彩文官俑,看完刘易斯棋子再看我大唐文官俑,感受下什么叫雕刻精美的“开脸”。中国古代丧葬曾有人殉之制,后来因为太残忍并且浪费宝贵的人力资源,就改为文武官俑来代替。
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木槌和签字笔。
看完就一句,世界需要中国!
看完展览后,本小学僧兴冲冲地跑回了如三舍,跟舍爷汇报参观情况,结果就出现了下面的情况。
舍爷:展览不错?挺有收获?
小学僧:那是必须的
舍爷:“95号房”来了几件?
小学僧:95号房是什么?
舍爷:你你还是扫地去吧!
经过一番“知耻后勇”般的学习后,小学僧发现舍爷口中大英博物馆“95号”及他的主人,
有着比大宋风云、清宫辫子戏、抗日神剧加一块儿精彩十倍并且价值连城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95号中那些珍贵的宝贝,一件都没带来!所以光看展览,不看小学僧下面的内容,你一定会后悔的!
夏日的东京汴梁天气有些闷热,在延福宫中小憩的宋徽宗做了一个很美的梦:大雨过后,远处天空云破之处,有一抹神秘的天青色,格外令人着迷醒来之后,他便写下一句诗:“雨过天青云破处”,拿给工匠参考让他们烧制——冠绝于世的汝瓷由此诞生。
汝窑的诞生
关于汝窑的诞生,宋徽宗做梦的段子只是民间传说,并无史料佐证。倒是南宋叶真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明确了汝窑大概的烧造时间和烧制原因。
汝窑的诞生,与当时采用覆烧(口沿朝下口沿不挂釉的烧造方式,不符合宋代皇室用器要求有关,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芒”。另外,基于宋徽宗的艺术家气质和他崇信的道教,所产生的以清淡为美、不重雕饰的审美,正是带有淡淡天青色的汝瓷于宋代诞生发展的原因。
对于汝瓷于宋代发展的时间,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曾推论:“从宋徽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佑元年”。
700年后、700公里外的北京紫禁城,已经76岁的乾隆皇帝,拿起了一只天青釉的汝窑碗,不知是身体的原因还是什么事情,诗兴大发的乾隆像往常一样,一边婆娑着汝窑碗,嘴中吟出了张冠李戴的御制诗:
均窑都出_内司,至今_多_艰致。
内府藏_数近百,_则晨星见一二。
何物不可穷其理,_大难藏_小易。
於斯亦当知惧哉,愈大愈难守其器”
——乾隆丙午(1786年御题
乾隆为汝窑作的那些诗
于今人的眼光,很难理解乾隆对于汝窑的“爱”。除了上文提到的汝窑碗,乾隆还分别在汝窑纸缒瓶、盘、洗、胆瓶等器物上,题刻御制诗。
根据乾隆为汝窑御制诗的年款所对应的年龄——乙未年(1775年,65岁、戊戌年(1778年,68岁、丙午年(1786年,76岁判断,可能是因为清代紫禁城室内光线不佳和年龄增长导致视力下降的原因,乾隆对于汝窑的分辨,在御制诗中出现两次错误:
第一次,上文提到的把汝窑看成钧窑;第二次更狠,“官窑莫辨宋还唐,火气都无有葆光,便是讹传_食器”不仅汝官不分,文雅的案上水仙盆,成为了乾隆诗中的狗食盆。
虽然清宫档案中有过乾隆命御窑厂烧造汝瓷的记录:“乾隆二年,十月十三日汝釉杏元四方双管瓶一件”但小学僧认为,乾隆的审美更适合花花绿绿的粉彩、珐琅!
2009年,这只带有乾隆御制诗的汝窑碗陈列进大英博物馆的“95号房”中,供世人观赏。
1892年,光绪十八年,这在历史长河中注定是一个猛人诞生的年代,刘伯承、郭沫若、佟麟阁、蔡廷锴、佛朗哥,和大英博物馆“95号房”的主人——波西瓦尔·大维德爵士。
1892年在印度孟买出生的大维德,按照现在的话讲标准的富二代,老爸萨森大维德男爵一世名下有多家贸易公司、银行和纺织品公司。家境殷实的大维德,在剑桥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大维德与中国陶瓷的邂逅,据说是来自朋友家中壁炉架陈设的一只中国瓷瓶。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离开了紫禁城,而大维德来却到了仰慕已久的中国。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已经在收藏界小有名气的大维德应邀协助设计在紫禁城内举办宫廷艺术珍宝展。
故宫内大量的珍宝,让大维德于瓷器鉴赏方面受益良多,幸运女神也同时眷顾了他。1927年重返中国的大维德,听到了一个促成其日后在世界收藏界伟大地位的消息:慈禧太后在1901年出宫时将一批内府珍宝抵押给了北京的盐业银行。大维德最终获得了这批40多件的瓷器珍品。
故宫文物的外流
在1924年溥仪出宫、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前,根据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和他老师英国人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一书记录,故宫内大量珍藏的珍宝,分别以战争劫掠、太监盗窃、官员巧立名目借出、抵押以及溥仪“自己偷自己”的方式流出故宫外。
“明清两代数百年来帝王搜集的宝物,除了第二次被外国士兵拿走的以外,其余大都留在宫中现在想来,这宛如一场大掠夺。参加掠夺的,上下交相贼。换言之,大概有机会偷的,没有不去偷,简直是天不怕地不怕。“——溥仪《我的前半生》。
1930年,大维德通过各种渠道并凭借自己的艺术眼光,陆续收集到大量的陶瓷精品。他也就此成为西方收藏中国陶瓷的第一人。
大维德爵士在世界陶瓷界的地位,不仅在于他收藏的众多中国陶瓷精品,他之于中国艺术文化对世界的传播、中国陶瓷的研究以及围绕中国艺术与考古开展的艺术教育,都有别于其他西方收藏家。
1935年,大维德参与筹备了包含700余件故宫文物在内的中国古代艺术珍品海外大展。为了将文物安全运送到伦敦,他与英国政府交涉,并最终让英方出动巡洋舰来运输故宫文物。
在中国陶瓷器的研究中,大维德大量借鉴《遵生八笺》、《格古要论》里中国文人雅士对于器物的鉴赏研究方法和审美精神品味,并着手《新增格古要论》的翻译(1971年出版,取名《中国式鉴赏》。
伦敦大学成立的世界上第一个“中国艺术与考古系”,也与大维德有密切关联。
“大维德爵士承袭了中国文人鉴赏家的传统,他不仅仅是欣赏藏品本身,也努力考证它们的历史和地域背景,以及过去几个世纪以来相关的鉴赏和研究。”——《大维德爵士收藏的中国陶瓷》康蕊君。
1941年,大维德爵士被日军逮捕,并在上海关押9个月。这次牢狱经历让他患上肌肉萎缩,随后的生活以轮椅为伴。
1953年,大维德爵士将全部藏品捐赠给伦敦大学,并成立“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19年,大维德爵士去世。
2009年,大维德爵士藏品,入藏大英博物馆第95号展厅。
于小学僧看来,大英博物馆的精华在“95号房”,而“95号房”中的精华就是包含被乾隆涂鸦汝窑碗在内的宋代单色釉瓷。大维德爵士收藏的宋代陶瓷精品,包括了汝、钧、官、定、耀州、龙泉等南北方窑瓷。
汝窑
精品中的精品,就是全世界仅存不足70件,台北故宫21件,北京故宫二十余件,大维德爵士收藏有7件汝窑瓷。
小学僧说:汝窑的烧造,采用将器物内外施釉,然后用细小的尖状支钉承托器物底部的裹足支烧法,支钉常见圆圈形隔垫和饼形隔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北宋汝窑双鱼纹洗,足内便有三个“芝麻钉”痕。另外,大英博物馆也收藏有一件,大维德爵士1935年于杭州发现的南宋时期支三钉垫饼。
小学僧说:汝窑烧造温度相对较低,大约在1200~1250摄氏度,胎体呈香灰色,釉层较厚。对于汝窑神秘的釉料,南宋周辉在《清波杂志》有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清凉寺汝窑附近,确实发现有玛瑙矿。根据后来的科学分析,汝窑釉料中因含有氧化铁和极少量的二氧化钛,所以会形成汝瓷的天青釉面。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汝窑没有采用北方窑场进入宋代后常见的“煤窑”,依然用木材柴烧,但是因为钛元素的存在,所以釉面还是会出现偏黄的情况,不过**能更增釉面的青莹。
小学僧说:于今天看来,能够拥有一件汝窑,都属天大之机缘。南宋时期有个官员,为了巴结主子,一口气给宋高宗送了16件汝窑:“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张俊进奉汝窑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香球一、盏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南宋周密《武林旧事》。
其中的“奁”,原指古代女子存放梳妆用品的圆形镜箱,后来器形被制瓷参考,烧造“奁式炉”。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北宋汝窑的三足奁式炉。
钧窑
虽然一些制作精美的钧窑被进贡到北宋宫廷,也就是所谓的“官钧”,但大多数的钧窑制品仍属于民窑制品。相比汝窑,钧窑制品的胎体较为粗糙,釉色以天蓝色的乳浊釉、玫瑰紫釉、青釉为代表。
官窑
口沿釉薄处胎体呈深灰紫色,足底无釉露胎处呈铁褐色这就是宋官窑瓷器代表性的“紫口铁足”。官窑器的胎体较薄,呈深灰色,施釉较厚,釉中气泡密集,釉面带有大开片。
定窑
北方定窑于宋代开创了提高产能和烧成率的匣内支圈仰烧和覆烧,为了避免器坯与支圈粘连,所以器物口沿部无釉(芒口。对于定窑出现的“瑕疵”芒口,古代匠师以金属镶边的形式,来掩盖这种缺陷。
虽然大英博物馆“95号房”中价值连城的宋瓷一件没有来,不过站在世界文明角度,仍能看到不少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及世界各地的珍贵文化遗产。
在最后,小学僧对想去国博参观此次展览的朋友有三点提示:
第一,如果有时间外加银子充足的话,可以先看看《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简单了解,因为展览是建立在此书的基础上展开的;
第二,要抱着学习和欣赏艺术的心态去参观,千万别说“这些都是八国联烧圆明园抢走的”诸如此类没有常识的话,先有常
宋朝时一千贯是多少钱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宋史有记载,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97年),“金上等旧估两十千,今请估八千”(食货志),一两金子从兑10贯到8贯。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每两价钱二十贯,银每两一贯五百文。岳飞的孙子岳珂的《金陀续编》记载,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银每两二贯三百文,金每两三十贯文。从这里能看出,金银的兑换率差不多1:10,但金银贵而铜钱便宜,差不多银铜兑换率在1两对2贯左右。这是因为宣和7年(1125年)金兵入侵后,物价飞涨、铜钱贬值的缘故。金兵南下后,大片国土沦陷、税基减小,产铜量也下降,而同时政府开支却并没有减少,宋政府财务紧张,钱币也开始粗制滥造(含铜量大幅降低),造成了币制崩坏和通货膨胀。到了南宋后,1贯铜钱的购买力远不如北宋。宋史上记载,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的一两银子可换3贯300文。不过无斋主人认为,北宋在金兵入侵前,银铜兑换率为1两兑1贯仍然是合理的。
要讨论货币的购买力,必须先提一下两位名家的方法。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是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他基本是依据1两金=10两银=10贯这个假设,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吴思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则是同时使用了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给出了1两银子今天价值的两个不同数字。吴思先生似乎偏重于取由米价换算出来的那个数据。
古代的一两银等于现在多少钱?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宋史有记载,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97年),“金上等旧估两十千,今请估八千”(食货志),一两金子从兑10贯到8贯。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每两价钱二十贯,银每两一贯五百文。岳飞的孙子岳珂的《金陀续编》记载,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银每两二贯三百文,金每两三十贯文。从这里能看出,金银的兑换率差不多1:10,但金银贵而铜钱便宜,差不多银铜兑换率在1两对2贯左右。这是因为宣和7年(1125年)金兵入侵后,物价飞涨、铜钱贬值的缘故。金兵南下后,大片国土沦陷、税基减小,产铜量也下降,而同时政府开支却并没有减少,宋政府财务紧张,钱币也开始粗制滥造(含铜量大幅降低),造成了币制崩坏和通货膨胀。到了南宋后,1贯铜钱的购买力远不如北宋。宋史上记载,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的一两银子可换3贯300文。不过无斋主人认为,北宋在金兵入侵前,银铜兑换率为1两兑1贯仍然是合理的。
要讨论货币的购买力,必须先提一下两位名家的方法。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是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他基本是依据1两金=10两银=10贯这个假设,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吴思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则是同时使用了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给出了1两银子今天价值的两个不同数字。吴思先生似乎偏重于取由米价换算出来的那个数据。
那么根据二位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宋代的一贯到底合今天(2004年10月份)多少元人民币。
1、黄金基准
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0克(网上查到“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公斤”)。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8.23元来算,相当于4650元。根据假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约相当于465元。
2、白银基准
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基准的换算方式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约相当于70元人民币。
3、米价基准
宋代1市斤是0克,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前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即今天的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按黄金换算的465元,按白银换算的70元和按粮价换算的148元。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显然以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一盎司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10。相反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的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
此外,虽然现代技术大幅度发展,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约4500多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
因此无斋主人就取了个金价基准的465元和米价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归整去掉零头,将1贯铜钱定为300元人民币。从而我们得到下面的基本换算公式: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以这个兑换率来看看宋代官员的薪水。根据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也就是合9万元人民币,年薪108万。一个普通从8品的县令月薪15贯,合人民币4500元,年薪5万4千,考虑到宋代一个县令不过管几千户人家,也算不错了。宋代除了本俸之外,还有职钱、禄粟、傔人衣粮 、厨料、 薪炭诸物、增给 、公用钱、给券 、职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贴。难怪人称宋代对官员的优待无与伦比。也难怪宋江削尖了脑袋想被招安当官。
从水浒上的具体事例来看,这个兑换率也比较合理。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三阮入伙劫生辰纲时,吴用让阮小七用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差不多就是一两银子换300人民币的样子。此外,第十回林冲风雪山神庙,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同样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时,也是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一般来说一个普通小饭馆,300元人民币三个人吃,的确是可以随便点菜了。
再看看水浒中其他几个例子,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钱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币9元,很合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时,曾用5两银子定制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禅杖和一口戒刀,用的是十分好铁,考虑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别定做的,1500元人民币也不算过分。但是智取生辰纲的时候,白胜卖给杨志一伙的家酿村酒要5贯钱合1500元人民币,似乎有点离谱。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宋代酒类是政府垄断专营的暴利行业,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酒价本身就很贵。宋史食货志记载,宋初太祖建隆二年(961年)私酿15斤酒就要被杀头,后来规制放松,但私酿到一定数量仍是死罪。另据宋史,神宗元丰2年(1079年),东京的酒价是“斤直钱二百五十”,白胜的一桶酒差不多应该有20斤,所以5贯也算合理,当然黄泥岗的物价肯定要比东京便宜。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当时黄泥岗上白酒是稀缺商品,白胜又处于垄断地位,同时还有晁盖一伙在竞相抬价,才把这桶酒炒成高价的吧。
以上摘自无斋主人《“黑”话水浒》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基本工资吧)只是45两白银。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才对,这19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央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宋史 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根据《宋史 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 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假定南宋银价与北宋相差不多,那么郭靖请黄蓉一餐吃掉了少则一万三多则超三万的钱,难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了。
综上所述,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时期2000—4000元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想想看,拿一张面额2000元以上的纸币去市场买东西……),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岁币“银帛”多少之类),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三言二拍》等等,而这些作品中的银两价值均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原有的文、贯、缗、铢等货币单位搅合在一起,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今人所写较多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作品如《射雕》等书中也跟着把古代流通货币统统说成“银两”。但毕竟现代人比起明清时代的人时距更远,对前朝货币制度及银两的实际购买力的认识更加不足,才会经常出现天价馒头、天价酒菜,而认真的读者或观众出于对古代经济情况的好奇应该对“银两”的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以上只是一个比较直观例子,.其实,货币价格在历史上是有波动的.要说明白,可不是一2句话能解决的.想要看明白,最好看看中国古代经济史
绍兴哪里能回收旧黄金首饰?现在什么价格啊。
2020年2月,黄金回收价格为372.7元/克。绍兴专业黄金回收公司或个人、典当行、金银加工点、部分金店,都可以回收黄金,如:绍兴市解放南路728号老天祥珠宝。
黄金回收时的价格,通常根据黄金含金量(回收商会进行有损检验和火烧检验)和按当黄金基础金价来决定,大量货款通常通过银行转账,安全、实时。中小量货款有时也直接付现。
消费者在黄金回收时,通常需要提供票据,如果是金条类的产品还需要出示对应的产品证书。
黄金回收价格根据金价的波动,每天会有不同,在想要把自己的黄金首饰回收时一定要注意当天的价格,此外,选择信誉可靠的回收机构也是很重要的。
扩展资料:
黄金回收了,这种一般是变现。黄金回收一般有自己的价格系统,回收价格和购买价格之间有很大差距,所以要调整好预期的心态。仅考虑原材料价格,购买价格由人工成本,加工费,包装费和金店利润计算。自然价格贵。
但是在黄金回收的时候要注意旧黄金首饰戴久了,商家会跟你说磨损得厉害,要损耗扣费,商家会把旧黄金拿去烧化,发现有焊点就有焊点需要扣损耗,黑心的扣百分之二十三十,就很亏了。
要知道黄金韧性高,一般3到5年磨损度不会超过0.5克。另外还有一些不法商家使用的电子秤一般都动过手脚的,俗称八两秤,比如10克的黄金首饰,到了他们那里也就8克,称重准确率误差会很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