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包金多少钱手工费_狼牙包金价值多少
人类最早使用的武器就是棍棒,一种不经过任何加工的简单棍棒。为了提高使用性能。不久就出现了经过加工的棍。称之为“殳”(shū,音舒)。
殳一股长度为两米友右,分带头和不带头的两种。不带头的殳,称为梧(棒的异体字),或名梃。一般为木制。两头有棱。方便打击。木棓是秦以前重要的步兵兵器。因其廉价且当时士兵防护较差。有棍手对砸就可以伤人了。
汉代有一种礼殳,是无头殳,就是所谓“执金吾”的“金吾”,通体铜铸,两头包金(金箍棒),持之卫护皇帝,非常威武。并且,从汉代开始,铁棒也出现了。战车兵所配的殳,多为有头的殳,其头金属制,或为带尖的箍,或为刺,或为球,或者几种兼而有之,长度也较步战的棓略长。在曾侯乙墓出土殳之前,殳到底为何形制,一直因缺乏实物证据不得而知。1955年,安徽寿县蔡侯墓曾出土过殳,却定名为三棱矛,后来才根据曾侯乙墓的考古成果予以正名。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殳7件,其中3件殳刃部较长,一侧的刃上皆铸篆书一行“曾侯之用殳”,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惟一一次出土自铭为“殳”的兵器,真正彻底解开了殳的形制之谜。
殳有刃,晋则无刃仅有铜套,两兵器的杆均为积竹木,八棱形,外表缠丝线。一些古籍中有关“殳”的记载与上述晋一致,如《毛诗》云:“殳长丈二而无刃”。1979年版的《辞海》便据此对殳作出定义:“古代撞击用的兵器,竹制,长一丈二尺,头上不用金属为刃,八棱而尖。”直至1989年《曾侯乙墓》一书出版,明确指出该墓出土的殳,与墓中竹简相佐证,可知殳有两种形状。这种有刃之殳与矛相类,可能即文献所载“锐殳”。而1999年版《辞海》仍基本沿袭20年前的解释。2001年印刷的大多数权威工具书也是如此,如《现代汉语词典》:“殳,古代的一种兵器,用竹竿制成,有棱无刃。”《新华词典》的记载是:“古代兵器,用竹等制成,一端有棱无刃。”
殳(棍)是原始社会主要生产工具之一,也是最早用于战争中的武器之一。古人山居穴处,不免为毒蛇猛兽所侵,又无锐兵利刃以御敌,山间树木丛杂,随处皆是,往往折之以为自卫之器。殳多用檀枣栗桧等木制作,粗细不等,视人力为标准。或取其坚实,或取其柔韧,总以不易损折者为上品,两端以铜、铁箍之,头顶端有圆筒形、多棱尖角形等。
随着车战消逝而减弱了殳的实战价值和攻击作用,故长度改为八尺,易名为棍。后又以人体之长度为准,使殳及人之眉间而止,名曰齐眉棍,始有棍之传世。棍是打基础的兵器,素有“百兵之首”之称。我国古代,棍棒的名称很多,如杖、杵、梃、棒、棍等。棒长约五尺,以坚韧白蜡木制成。《武经总要》把棍棒列有杆棒、狼牙棒、钩棒、大棍、齐眉棍、三节棍、大梢子棍、手梢子棍等类。为了加强杀伤力,在棍棒的端头加附各种坚利之物,就形成不同形制的棒。钩棒出于宋代,是一种前端带尖的强化棍棒类兵器,长约150厘米。其特征是在前端安有带两个钩的锐利枪头。由于这一特殊构造,不仅能像棍棒那样进行打击,而且可用尖刃刺戳,或用两个钩拉倒敌人,前端尖刃用铁制成,比木柄重,使重心前移,提高了打击能力,据说,这种棒一直被使用到十七世纪。杵是棒的一种,因其两端粗,中间细,故此得名,手握中间,用两端粗的部分打击敌人——兵器的打击力与自身的重量有关,越重,打击力越强;也有全部用铁制成的铁杵,威力更大,即使打在厚重的铠甲上,也能给敌人以致命的伤害。狼牙棒是宋代军队中常用的兵器,系木制,棒长4—5尺,粗大的一端表面用铁皮包裹并带有铁钉,打击威力很大。此外,还有一种在棒的两端都装有铁刺的狼牙棒。
棍虽然不能像刀剑那样用以劈砍敌人,但因其长而重,所以有相当大的威力。棍比矛、枪这类长兵器的柄粗而坚硬,所以不像长兵器那样容易被倭刀之类的锐器砍断。
棍法始于魏,孝文帝时沙门跋陀人少林寺,始以棍法传人,惟非僧不授;唐之昙宗,又继其宗派而阐发之,故少林寺僧,至今以棍法为护教之功。棍是诸兵之基础,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棍术套路很多,可以说包罗万象。程宗猷在《少林棍法阐宗》中说:“风武备众器,非无妙用,但身手足法,多不能外乎棍,如枪之中平,拳之四平,即棍之四平也。剑之骑马分鬃,拳之探马,即棍之跨剑势也。藤牌之斜行,拳之跃步,即棍之骑马势也。拳之右一撒步,长倭好之看刀,即棍之顺步劈山势也。”大棍长八尺有余,舞动时需要有很大的腰腿之劲和臂力,实战时往往以其长、大、重先制于人;齐眉棍立棍于地,舞动时可大蹦大跳,劈、扫、舞,灵活多变,棍声呼啸,气势极为勇猛,很适用于“武舞”棍法练用;三节棍是三节短木棍,有铁环相连接,携带方便,舞动时可长可短,可伸可缩,出入难防,棍法灵活多变,有一定实用价值;大梢子棍是一根长棍和一根短棍中间用铁环连结起来;手梢子棍是一种较为短小的梢子棍,多为双手各持一棍演练。棍法自然,练起来都离不开劈、崩、缠、绕、点、拨、拦、撩、扫、封等。练棍要手臂圆熟,身棍合一,力透棍尖、风声呼呼。舞棍要勇猛、快速、有力,拳谚曰:“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棍起空灵多变化”,可谓精微巧妙法。
据史书记载,在三国时代吴将贺齐讨伐山贼的时候,有一个山贼不使用带铁刃兵器而使用秘术,但是贺齐军队却打不过他。后来,贺齐发现了其中的奥妙,于是他就制作了一根没有锋刃的棍棒,来攻击山贼,终于平定了山贼之乱。
少林寺棍法的始祖,应该是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7年)在少林寺的紧那罗和尚。相传,在元朝末年的某一天,少林寺遭到红巾军的攻击。有一个和尚手持做饭用的烧火棍,面对强敌,舞棍如风,变化莫测,打退了众多的红巾军。为颂扬建立了功绩的这种棍法,“少林烧火棍”从此名扬天下,成为佳话流传下来。大约又过了二百年,即嘉靖四十年,抗倭名将俞大猷奉命南下,取道河南,遂访少林寺。观少林棍法后,俞认为“已失古人真传”,众僧“愿受指教”,并派宗擎、普从二人人俞军中学习,三年后二人返寺,又教百人之多。在俞大猷指教过的少林寺僧侣中,许多人都参加过抗击倭寇的战斗。他们手使的铁棍,威力无比,令倭寇闻风丧胆。从此,少林武术(尤其是棍法)名扬天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