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姜超:目前政策调整存在压力 别老想放水真的该减税!

2.中国的油价为什么那么高

3.东营的人口数量为什么逐年减少?

4.油价暴跌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5.任泽平:未来货币政策空间还有多大?应该继续降准吗?

姜超:目前政策调整存在压力 别老想放水真的该减税!

民企油价调整方案_各界民众迎油价上涨

 摘要

 上周公布了2季度经济数据,紧接着21世纪等媒体报道央行窗口指导一级交易商、额外增加MLF额度买入中低等级信用债,而在周末一行两会集体发布了资管新规的配套细则,监管尺度有所放松,而市场也闻风而动,当天股市大涨债市大跌,这是不是意味着痛苦的去杠杆不做了,要重新开闸放水呢?

 客观来说,目前的政策确实存在调整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下行。

 最直观的压力来自于经济增长。2季度GDP增速降至6.7%,重新降至16年以来本轮经济反弹的最低点,在过去10年当中仅高于金融危机时09年1季度6.4%的增速。

 从三驾马车来看,均在减速。其中代表外需的出口增速从17.6%降至12.3%,内需中的投资增速从7.6%降至5.2%,消费增速从9.8%降至9%,而且无论投资还是消费增速都是多年新低。

 从生产法来看,2季度工业明显减速,而服务业增速居然有所反弹。但是服务业的回升主要归功于三大行业,交运仓储、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业,前两者的回升还好理解,一个代表物流行业、一个代表移动上网,都有旺盛的需求。但是金融业增速的回升有点不合逻辑,因为金融业做的是钱的生意,但明显到处都缺钱啊,货币和融资增速都在大幅下降,金融业怎么可能越来越好呢?

 这其实说明目前除了部分新经济还在增长,大部分靠货币驱动的传统经济都在减速。

  二是债务违约激增。

 今年上半年,债务违约风险明显增加。

 从债券市场来看,到目前为止债市新增13个违约主体,而17年全年只有12个违约主体,违约主体数量测算的信用债边际违约率为0.5%,远高于去年的0.29%。截止目前债市违约未兑付的本金大约800亿,占17万亿信用债存量的比重也约在0.5%。

 而且从违约企业类型来看,只有7%是地方国企,而民营企业比例高达74%,其余19%的所谓中外合资企业其实也是民营企业,民企是债务违约的重灾区。

 而从P2P行业来看,6/7两月爆雷的平台超过100家,多分布在江浙沪地区,后蔓延至北京和深圳,其中不乏累计成交额超百亿的平台。月均问题平台数量创下最近一年半以来的高峰,集中式的爆雷也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此外,由于股市持续下跌,多家上市公司股东公告质押股票存在强平或者面临强平风险。

  去杠杆导致信用收缩。

 而所有这一切,都与去杠杆引发的信用收缩有关。

 经济增长和债务偿还都需要钱,而代表全社会融资的最重要指标是社会融资总量,今年上半年的新增社融为9.1万亿,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万亿,6月末的社融余额增速降至9.8%,创下03年有数据以来的新低。

 而社融增速还不足以代表真实的融资变化,因为政府融资以及很多其他的影子银行活动不在社融的统计当中,所有的融资都直接或间接通过银行进行,因此我们不妨看一下银行的总资产。截止今年6月份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为257万亿,同比增长仅为6.9%。

 而按照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的研究,目前全社会的平均融资成本高达7.6%,这已经远高于银行的资产增速,说明目前的融资增速已经保证不了存量债务的利息偿还,必然会带来债务违约风险以及经济下行压力。

 问题是,该怎么办呢?在我们看来,要解决信用收缩的问题,有三个可以选择的办法:

  一是靠央行放水。

 从央行的角度来看,今年做的事情已经不少了。

 首先,货币政策其实已经做了调整,6月份货币政策例会表态要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明显不同于以往讲的“合理稳定”,已经暗示了货币政策转向了中性偏松。

 从年初到现在,央行已经3次定向降准,累计释放2.3万亿基础货币,相比于央行35万亿的总资产,这一规模已经非常可观了。

 而针对信用市场的冻结,央行还创设了MLF抵押品机制,鼓励公开市场交易商购买低等级信用债,并可以从央行手中换取流动性。

 从效果来看,其实已经有一些了。比如在货币市场,目前7天回购利率R007已经降至2.7%,比去年末3.7%的高点下行了100bp,已经降至16年末的低位水平。而在信用市场,上周AA级企业债利率也终于开始下降。

  放水没有未来、举债没有空间。

 但是,如果还是靠央行大水漫灌,其实是没有未来的。

 在08年之后,我们已经经历过三轮超级宽松周期,央行分别在08年、12年和15年放松了货币政策,从结果来看,确实在随后的一年都出现了经济的反弹,但是都不可持续,结果是货币越来越多,债务越来越高,地产泡沫越来越大。

 而且放水要想有效,必然是发动经济主体再度举债。但是在经过三轮举债之后,经济的总负债和GDP的比值已经达到历史顶峰的250%,其实已经没有举债空间了。

 很多人说250%的负债率也不算多,人家日本的负债率都400%了,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确实负债率多高是顶没有定论,但是首先不能跟日本比,因为日本是个特例,除了日本以外的负债率基本都在300%以下,比如美国也只有250%左右,和我们基本相当。另外,我们其实不应该和发达比,因为发达是高会,而中国是发展中,而BIS数据显示发展中的平均负债率只有175%,比如印度是128%,巴西是141%,以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而言负债率已经太高了。

 如果把中国三大经济主体分拆来看,目前负债率最高的是企业部门,其负债/GDP高达159%,处于全球最高位,未来只能去杠杆,没有举债空间。

 而居民部门负债/GDP也达到55%,虽然貌似低于美国等80%-100%的水平,但考虑到中国居民占GDP分配的比例远低于美国,用居民部门负债/居民收入衡量的中国居民负债率已经接近100%,和美国已经差不多了。

 最后看上去唯一能举债的是政府部门,目前中国政府部门直接负债/GDP的比值大约为36%,但是这只统计了国债和地方债,没有考虑到以地方融资平台、PPP、政策性银行、社保和医保资金压力等形式存在的大量隐性负债,这其实说明政府的举债空间也没有那么大。

 目前,我们的广义货币M2总量已经接近180万亿人民币,相当于26万亿美元,比美国还多一倍。而在20年以前,中国的M2只有10万亿人民币,不到美国的一半,如果我们老是不停放水,别人不停紧缩,那么汇率该怎么办呢?

  可以降准,不要降息;可以宽货币,不要宽信用。

 客观来看,我们认为这一轮央行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还是和以往有明显区别。

 以往三轮放水,央行都是降准、降息一起来。降准相当于宽货币,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而降息相当于宽信用,刺激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

 而这一次我们的主要目的应该是避免信用冻结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不是再度刺激经济和地产泡沫。因此适当的定向降准是可以理解的,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能力。而且目前中国大型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依然高达15.5%,而历史上最低的法定准备金率只有6%,这说明存款准备金率存在巨大的下调空间。

 但是另一方面,应该尽量不要降息,因为这相当于对地产泡沫火上浇油。而且目前中国的贷款基准利率只有4.35%,处于过去几十年的最低点,其实也没有多大的下调空间。

 因此,只要央行坚持使用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不去主动降低利率,就和以往的全面放水不太一样。

  二是靠监管放松。

 这一次的信用收缩,源头其实就在于去杠杆下的金融监管加强,影子银行全面规范。

 从12年到17年,商业银行的资产从120万亿将近翻一番到250万亿,这背后的主要其实是影子银行,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还有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通道业务,帮助银行逃避表内资本监管,从而使得货币超发。

 而从17年开始,随着资管新规的起草、征求意见到正式出台,影子银行先后开始萎缩,最终导致了社融当中非标融资的全面下滑,从而拖累了社融增长。

 因此,如果金融监管放松,确实是有助于缓解信用紧缩。而在上周末(7.21-7.22)三部委发布的资管新规细则,确实在监管尺度上有所放松,因此市场的反响也特别热烈,毕竟谁都想过好日子,不想过苦日子。

  去杠杆节奏放缓,绝非再度加杠杆。

 从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其实可以理解金融监管的适度放松,因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不是一日之功,因此在短期内将影子银行全部都关掉并不现实。所以资管新规给各家银行留出了两年半的缓冲期,同时在操作上给各家银行更大的自由度,比如说自己来掌握影子银行的回表节奏,老产品清不掉的可以暂时续作,新产品在期限匹配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配置非标资产。

 但是,去杠杆节奏放缓,绝对不代表再度加杠杆。因为影子银行发展失控的主因是通道业务,而在出台的细则当中通道业务依然被严令禁止,同时打破刚兑的方向也没有变化,因此影子银行也不会死灰复燃。央行明确表示老产品的规模必须控制在《指导意见》发布前存量产品的整体规模之内,所投资新资产的到期日不得晚于2020年底,其实只是减缓了影子银行的萎缩节奏,而不是重新大力发展影子银行。

 过去影子银行发展失控导致的惨痛教训还历历在目,这样的错误相信我们不会再犯了。

  三是靠财政发力。

 其实除了靠央行放水、监管放松之外,靠财政发力也可以缓解信用紧缩。

 财政一方面通过税收从经济当中收钱,另一方面通过支出把钱花出去。因此财政拿的钱越少,花的钱越多,经济当中的钱也就越多。

 而财政花钱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加大财政支出的力度,而这其实也是我们在过去三轮经济减速周期当中的做法,包括09年、12年和15年,都能观察到财政支出实际增速的明显回升,以及财政赤字率的明显扩大。

 而当前要改善信用收缩,其实也可以考虑再度增加财政赤字率,这其实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毕竟财政发力的副作用应该远小于货币放水。

 而且可以改变财政花钱的方式,从加大财政支出转变为减少财政收入,也就是加大减税的力度,而且一定要实打实的减税。

 这几年政府一直在鼓励减税降费,但是从今年上半年的税收增长来看,我们的税收增速是14.4%,其中增值税同比增长16.6%,企业所得税增长12.8%,个人所得税增长20.3%,其中没有一项低于10%的GDP名义增速。

 如果税收增速和经济增长相当的话,上半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还有个人所得税就分别多交了1900亿,600亿,以及700亿,合计多交了3200亿。这说明我们居民和企业的真实税负水平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还在大幅上升。如果把这部分多交的税退给实体经济,那么全年就可以减税6400亿,直接拉动0.8%的GDP增速。

 而且我们看美国的经济、股市不断上行,其实货币还在收紧,就是靠减税在激发经济的活力,这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别老想放水,真的该减税!

 总结来说,我们认为到目前为止央行层面的政策值得肯定,货币定向宽松,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但是并未直接降息刺激经济。

 而金融监管政策只是尺度调整,放缓了去杠杆节奏,让影子银行平稳关闭,从而让去杠杆更可持续,但绝非重新发展影子银行再加杠杆。

 而真正该做的绝非央行放水、放松监管,因为影子银行失控、货币超发其实是我们目前所有痛苦的根源,如果还是饮鸩止渴,可以缓解一时之痛,但换来的是无尽的痛苦。

 真正该做的应该是财政减税,而且是大力度、真心实意的减税,减税的标志至少应该是明显的税率大幅下降,或者是税收增速的大幅下降。而且减税的好处有很多,可以直接减轻居民和企业的负担、而放水举债其实是加重了实体的长期负担,减税也可以稳定经济增长,而且把钱从政府还给实体经济还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用好了真的是一石多鸟。

 希望我们能够保持货币的定力,加大减税的魄力,这样才是真正有希望的政策组合。

  一、经济:下行持续承压

  1 )需求依旧低迷。 7月中上旬主要37城市地产销售同比下降8.8%,降幅比6月的-19%明显收窄,但其中三四线城市销量降幅仍高。7月前两周乘联会乘用车零售、批发增速分别为-12.9%、-14.3%,显示汽车销售依旧低迷。

  2 )工业继续减速。 7月中上旬6大集团发电耗煤同比增长11.3%,增速与6月份基本持平,但7月中旬发电耗煤增速大幅降至3%。7月前两周全国高炉开工率比6月明显下降。均显示7月工业在继续减速。

  3 )经济下行承压。 2季度GDP增速回落至6.7%,从需求看,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速均明显下滑,从生产看,工业明显减速,而服务业的回升难以持续。2季度社融增速降至9.8%的历史新低,意味着下半年经济仍将承受持续下行的压力。

  二、物价:通胀压力减弱

  1 )食品价格反弹。 上周菜价反弹,猪价大涨,食品价格结束5周下跌,环比上涨0.8%。

  2 ) 7 CPI 小降。 7月以来菜价、猪价先跌后涨,截止目前7月商务部食用农产品价格、农业部农产品批发价格环比分别下跌1.1%、2%,预测7月CPI食品价格环比下跌0.6%,7月CPI小降至1.8%。

  3 ) 7 PPI 回落。 7月以来钢价高位震荡,煤价油价见顶回落,截止目前7月港口期货生资价格环比持平,预测7月PPI环比下跌0.1%,7月PPI同比见顶回落至4.4%。

  4 )通胀压力减弱。 2季度虽然PPI小幅反弹,但CPI明显回落,整体物价仍在继续走低,2季度GDP平减指数降至2.8%,已经连续3个季度下降。展望未来,我们认为PPI已经见顶,后续回落幅度将加快,而CPI将继续保持低位,这意味着后续通胀压力仍将继续减弱。

  三、流动性:货币维持宽松

  1 )货币利率小升。 上周货币利率R007小升8bp至2.69%,R001上行14bp至2.5%。DR007上行2bp至2.65%,DR001上行15bp至2.46%。

  2 )央行大幅投放。 上周央行操作逆回购5800亿,逆回购到期400亿,逆回购净投放5400亿,国库现金净投放700亿,上周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6100亿。

  3 )汇率继续贬值。 上周美元指数下跌,人民币兑美元走弱,在岸、离岸人民币分别贬至6.79、6.78。

  4 )货币维持宽松。 上周央行发布关于资管业务的《央行通知》,银保监会发布《理财新规》细则,其中打破刚兑、消除嵌套、统一监管等原则并未改变,但在标投资、压缩节奏、计价方式等方面较市场最悲观预期有所放宽。我们认为在信用收缩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货币将保持宽松格局,而金融监管尺度的放宽也有助于改善信用冻结,但不会改变去杠杆和信用收缩的大方向。

  四、政策:加大信贷投放

  1 )国税地税合并。 发布《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国地税由分设向合并改革有利于提高运行效率,提升纳税人便利度,降低纳税遵从成本,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促进治理现代化。

  2 )央企重组整合。 央企重组整合仍被国资委列入下半年重点工作。国资委表示,要稳步推进装备制造、煤炭、电力、通信、化工等领域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符合战略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以拥有优势主业的企业为主导,打造新能源汽车、北斗产业、大型邮轮、工业互联网等协同发展平台,持续推动煤炭、钢铁、海工装备、环保等领域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免税业务、煤炭码头等专业化整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3 )加大信贷投放。 银保监会表示,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大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力度,大中型银行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合理确定普惠型小微贷款价格,带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实际贷款利率明显下降。

  五、海外:特朗普点评美联储,鲍威尔重申渐进加息

  1 )特朗普点评美联储。 特朗普上周接受CNBC采访时说,他没有为美联储加息“激动”,每次经济走强联储就要再次加息。特朗普评价鲍威尔今年出任美联储主席,称他在联储委任了一个很优秀的人。但他认为联储加息可能干扰美国经济复苏,称担心加息的时机可能不好,在日欧央行都保持货币宽松时,加息可能会让美国处于“劣势”。

  2 )鲍威尔重申渐进加息。 上周鲍威尔出席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的听证,重申当前最佳途径就是保持渐进加息,很难预料当前贸易讨论的结果,美国经济所面临的风险大致均衡,FOMC意识到加息太快或太慢的风险。

  3 )特朗普指责欧盟操纵汇率。 上周特朗普称,欧盟等一直在操纵汇率,并降低利率,而美国在加息,美元也变得越来越强。其讲话过后美元指数走低。今年二季度以来,美元指数已经大幅上涨近5%。

  4 )特朗普首席经济顾问看多美国经济。 上周三特朗普首席经济顾问库德洛周三对经济发表了乐观看法,认为美国经济增长将大大高于过去10年的常态,现在的经济增速是3%,两个季度后可能达到4%,而且未来还将出台更多的减税措施。

中国的油价为什么那么高

郎咸平:中国油价总是比美国高的四个真相

最近好不容易下调了油价,但是为什么油价还是比美国高,而且总是涨的多跌的少呢?我告诉读者四个真相。

真正决定油价的不是原油成本,而是税。中国油价里一半以上是税。如果都不含税,一升汽油中国比美国便宜一元,但是因为中国的税特别多,实际零售价中国比美国还贵一元。

第二,零售油价不是只考虑国际油价,而是发改委规定还要考虑两桶油的"适当利润"(石油价格个管理办法第八条)。

第三,两桶油垄断了国际原油的进口权,所以就算国际原油价格再低,民企炼油厂也不能自己进口石油,之得接受两桶油开出来的原油价格,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两桶油这么一转手也是必须要有"适当利润"的,并且民企你就算炼油效率很高,你也不敢降低成品油出厂价,否则让两桶油知道了,你还想不想要原油了?

另外,民企即便炼油效率很高也不敢降低成品油价,否则让两桶油知道了,你还想不想要原油了?第四,两桶油垄断了成品油批发权,并且占领了大部分零售加油站,这样就算民企加油站效率很高,你也不敢降低零售价,否则让两桶油知道了,你还想不想要成品油了?

东营的人口数量为什么逐年减少?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018年山东东营GDP为4209亿,总量排名山东省第8位,但是人均GDP高达 192721元 ,位居全国第一位。

而东营的人口仅为220万, 可以说,人口过少,是阻碍东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那么为何在山东这样的人口大省,东营人口只有220万的?

我总结一共有四个原因:

1、产业单一

提到东营,不得不提炼化,提到炼化,东营已经形成了特别完整的石油石化产业链,一部分是胜利油田的大国企,一部分是以地炼化工为核心的市场化私企民企。

正因为产业单一,过度依赖资源,导致东营其他产业发展缓慢,人口严重不足。

2、成功避开京沪大动脉

从京沪铁路到京沪高铁,东营成功错开了,众所周知,人口大市基本上都建立在国家的交通主干道上,从京沪铁路的北京、天津、济南、徐州、南京、苏州、上海,再到京广铁路的石家庄、保定、郑州、武汉、长沙、衡阳、广州,这些城市都是人口大市,因为交通发达,所以也聚集了人口和产业。相反一些不再国家主干道上的城市,人口往往是净流出的。

3、虹吸效应

东营和滨州,人口都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省会城市、以及天津、北京、青岛等城市,对东营人有很强的吸引力,本地没有很好的工作就业机会,所以,都愿意去外地发展,包括在东营本地成长起来的企业,最终都会迁往济南、淄博、潍坊、青岛、烟台、天津等城市。这里还要提到一点,当年东营有一座非常好的大学,叫做中国石油大学,是山东3所211大学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后来被迁到青岛去了。这也是东营被大城市虹吸的一个典型现象。

4、东营滨州内耗

其实山东分为17个地级市,行政成本过高,目前莱芜已经被济南合并,东营和滨州也应该合并成一个城市,因为东营滨州两地的产业、经济、人口、文化都是一样的,在这合并之后,两城市的资源优势互补,能够更快发展,而不是目前两个城市在争抢资源,导致两座城市的人口吸引力都不足,很多优势产业没法做大,如何吸引人口?

综上所述:

目前,东营了迎来了一些机遇,京沪东线的方案出台,东营在交通地位上会显著提升,也会吸引一些产业来东营,当时,当前东营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在培育一个优质的大学,因为未来的经济是靠高 科技 来驱动的, 没有高 科技 ,城市就没有未来。

1是在东营赚了大钱的,都到青岛,威海,海南等买房了。2是胜利油田十多年不招工了,职工子女都到外地或者老家就业,由于油田都是独生子女,因此油田退休职工也跟着孩子走了。3是油田持续搞提前内退,这样退休的也好,内退的也好,回老家的,到外地做生意等,也都离开油田。4是油田住房小,持续得不到改善,很多人都到外地买房了。5是西城环境还是很差的,在西城上班的对东营政府有看法。6是油田十多年没涨工资,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7是油田在效益不行的情况下,一直在宣传鼓励个人走出去。8是东营这里的空气治疗真心的不咋地。9是大城市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一些好的企业都到大城市发展了(除了靠油活的企业).10是东营这些年的政策矛盾,想靠油田搞装备和石油化工城,又没有牛逼的化工技术,就利华益能搞得像样,技术还是杜邦的,其余的只能说粗加工。11是没有一个是有灵魂的企业。人均GDP全是化工厂的有钱人托着,大多数是被平均的。12是东营市没有利用好胜利油田这棵树,中国石化的各种投资建厂全国开花,为什么东营没有?

东营是一个移民城市,60年代国家在一个叫东营村的地方发现了油田,于是大规模开发,那时东营这个地方人口一万人都不到,83年建立东营市,全市(包括广饶、利津、垦利三个县)也就八九十万人口,如今人口已达到217万人,GDP4000多亿,全山东第八,人均第一。东营发展到今天是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劳动者艰苦奋斗换来的,生产的大量石油运往四面八方,支持了全国各地的工业建设,如今东营因产业结构调整出了点问题,那都不是事,综合比较东营优势远远大于劣势,只要发展方向正确,未来潜力很大!

东营和滨州,之前本同属于惠民地区,分家之后,现在却成了一对苦命的兄弟。东营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虽然人不多,可人均GDP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但是随着石油资源的不断枯竭,东营需寻求新的发展动力。而滨州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产业联动性不足,18年更是成为山东省唯一个GDP负增长的城市。其中,人才匮乏成为了两市经济发展的一主要制约因素。

10年前以两市为主体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成立,可这么多年过去了,并没有发现给两市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如今山东省更是提出了建立发展“东滨都市圈”,但不论是所涉及的人口数量还是面积规模,都无法与“省会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相比,而且对引进优秀人才和各方投资的政策也缺乏更大的吸引力。

所以,两市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注定要携手共进,一同面对各种困难。

本人的一个幻想(不喜勿喷):

邹平现在已经撤县设市,又属省会都市圈的范围,邹平现在铁了心地想向省会发展。如果将邹平市划归济南或淄博,滨州剩下部分和东营合并,利津划区成为新的城市中心。博兴和广饶全部撤县设市或区,新成立“东滨市”一定会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

为什么不走,留在东营干嘛。物价消费让油田的前几年带动的全省前茅,谁消费的起,人均消费是很高,估计全国也能排上号,可是如果出去那5%的超高收入,15%的油田持平收入,你知道剩下的底层人员工资多少,也就够吃饭了,房子都买不起。东营现在还有几个好点的公司,几个号称500强的企业破产,其余的企业也不好过,基本都不招人了,能去哪?只能出去,能有人才怪

我是胜利油田的职工,我退休也打算回老家养老。东营没有啥可留恋的,有钱全建在东城了,西城跟郊区似的。去东城买房子吧太贵了,又不缺地房价呼呼的涨。油田把这些为石油发展出过力的油鬼子都当累赘撇出去不管。多少石油工人日子过得举步维艰,想想都心酸。

下面我来讲一个“皮之不存,毛将附焉”的故事1、油田的孩子初中不能考地方的高级中学,同样的卷子油田的孩子上高中分数高出地方一大截;

2、地方政府领导现在努力想找寻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相对于周围的城市无论环境和用工真的没有任何竞争力;

3、石大怎么搬到青岛去的难道仅仅是因为环境?东营人都知道怎么回事;

4、油田整体看来现阶段效益非常不好,油价是一方面,政策更关键;

5、油地关系……为什么大庆不存在或很少存在胜利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太深入,太复杂;“油地共建”是美好的愿景,油在前,地在后,你掏钱给我发展就是油地共建;你不能不掏,你也不敢不掏,不掏你试试!名都给你了你还想要什么?哦,想要啊,掏钱,继续掏钱……可是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6、人口少,GDP高,人均GDP更是超高,但这一切都是“看上去很美”的数字 游戏 ,这个人均GDP对普通老百姓真的有意义吗?“啊?很惭愧啊,我又拖了大东营人均GDP的后腿了,我只能年年被平均;

希望油田资源枯竭之前,东营能真的像现在经济统计的数字那样好看,城市产业能蓬勃 健康 的发展,不要像某些人口中的那样:“油田发展我发展,我与油田共存亡”,这是病毒、是蛀虫,油田资源枯竭你哪里有活路?

一点浅见陋识,诸位见笑!

我就是青岛人,来东营13年,感觉东营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车是越来越多,原来的南一路根本不堵车,现在要等4个红绿灯。济南路门面房确实关门很多,但这种情况不只是东营遇到的,个体商户面临网购、外卖等线上冲击是很多城市都有的普遍现象!油田萧条了,东营市地方还是有钱的,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很多人都觉得青岛、济南很好,总觉得外边的月亮很圆,个人不赞同,也许这些城市有一定的政策优势,但东营有东营的优势,石油装备、化工、医药、有色金属等行业有基础,地处黄河入海口 旅游 、海运也有潜力,只要市政方针正确,东营还是会越来越好的。

提几点建议吧,建议市政府能把东营的公交系统发展起来,公交车多开几班;东营人口能集中一下就更好,人口太散了,东营是不缺地,但这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城市的特点就是人口集中;高铁早日开通,让东营人在家门口就能做高铁,去青州的高铁站看看吧,停车场都让鲁E牌照占领了;引进2~3所本科院校哪怕是三本四本也行,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让东营有大学,有文化底蕴!!!

身在东营,不诋毁东营,不唱衰东营,热爱东营,建设东营!!!!!!

利群的关门就是现实中的例子,东营有钱人大部分去东城买房了,西城油田的职工大都走出西城了,剩下些普通打工的,有钱人一平均以为工资都很高,结果真正拿多少工资底层打工的才知道,利群的衣服鞋子是买不起,只能逛逛万福来,结果只能利群只撑不住!

也不能说东营人口越来越少!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东营人口180万,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人口118万,后来听说到了120万……不过这两年确实走了不少人,但是并没有说的那么多!很多人觉得东营越来越不景气,是因为西城的济南路逛街的越来越少,商铺关了很多!这个主要是因为以前的时候东城没有商业圈,东城人都去西城逛街,所以济南路很热闹,但是现在东城商业圈也越来越好,东城人去西城逛街的很少了,再加上网购也很方便,就给人一种东营人越来越少的感觉!另外因为东城环境好,越来越多的人在东城买房子,但是东城地广人稀,西城人口少了,东城也不容易看出人口多来,所以显得人口越来越少!还有一个原因是东营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缺少了高校这个带动点,另外东营铁路非常不发达,东营人外出和外地人来东营非常不方便,导致东营人口增长比较缓慢!不过东营人相对还是比较富裕的,贫富差距没有外地那么大!东营能否振作起来发展,要看领头羊是否真心实意为东营办实事!东营这些年更换领导太频繁,导致一直不能有什么好的项目落地,也是制约东营发展的一个原因!希望国家不要频繁给东营更换领导了,最起码一个领导能稳定个五年吧!

油价暴跌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你指的是今年年初这个油价暴跌吧?!

这个事情意味着什么?从国家大局来说有三大利好:

首先 国际油价下跌,利好于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原油的依存度非常高,无论是工业生产、交通运营还是家庭消费等方面,每天的油料消耗量都是惊人的。据美银美林估计,油价每下降10%,中国GDP增速将提高约0.15个百分点。所以,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经济恢复有利。

再者,因全球经济不景气,国际油价出现大跌,可以带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这样可对冲一下国内目前居高不下的物价,如果国际油价下跌,势必会拉低我国原油进口和转化成本,导致成品油价格下降,进而传导至各行业消费的方方面面,大幅拉低整体经济运行成本,

最后,国际油价下跌,促进国内消费增长。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原来我们的92汽油价格曾达到过8元/升,现在价格只是五块多,相比较下降了20-30%。当然,进口油价下跌,会使很多行业的生产成本降低,相关商品价格也会下降,这样有利于刺激国民消费。

当然,国际油价下跌虽然可以拉低国内经济运行成本和消费成本,但是短期对我国能源结构改革还是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国际油价大跌,很多国人都会增加汽车出行次数,除了会增加道路堵塞,而且国内成品油质量不佳,大家都增加汽车出行次数,环境会受到严重影响。

另一方面,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的快速应用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新能源车产业链,正是因为节能减排的大力实施,新能源车保有量稳中有升,这才推进了整个产业链的快速发展,而油价下跌势必会提高人们购买燃油车的兴趣和需求。新能源车的前景不容乐观。

所以呢,综上所述,油价暴跌有好有坏,总体来说利大于弊,经济恢复正常后,油价也会慢慢上升?

任泽平:未来货币政策空间还有多大?应该继续降准吗?

  导读

 近期随着经济初现企稳迹象但基础不牢,油价、猪价上涨,股市大涨,一二线房市回暖,实体经济融资难贵问题仍突出,市场对于是否应该继续降准争议很大。未来货币政策空间还有多大?应该继续降准吗?

  目录

  1 2019年货币政策:宽信用、稳增长

 1.2 2019年货币政策主基调:宽信用、稳增长

  2 从经济增长看:经济初现企稳迹象但基础不牢

 2.1 经济年中触底,市场否极泰来

 2.2 供给侧重建有望推动投资企稳

 2.3 主动去库存渐入尾声,经济从触底走向企稳

  3 从通胀看:猪周期启动,油价上涨

 3.1 PPI展望:经济企稳,OPEC限产,油价支撑PPI企稳回升

 3.2 CPI展望:猪周期叠加疫情

  4 从资产价格看:股市大涨,一二线房市销售回暖

 4.1 股市:“改革牛2.0”,资本市场回暖

 4.2 房市:一二线销售回暖,三四线低迷

  5 从企业融资环境看:企业分化明显,中小企业融资难贵问题仍突出

  6 未来货币政策展望:政策重心从宽货币到宽信用

 6.1 一季度货币政策回顾

 6.2 未来货币政策展望

  正文

  1 2019年货币政策:宽信用、稳增长

 2016年下半年,经济第一次触底,央行缩短放长,开启去杠杆进程。

 2017年金融去杠杆,3次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7天OMO利率从2.25%上升到2.50%。广义货币供给M2增速不断创历史新低,从2017年1月的10.7%下降至2017年12月的8.1%。

 进入2018年,金融去杠杆逐步传导到实体经济,融资形势紧张。叠加监管趋严影响,表外融资不断收缩,社融增速由2018年1月的12.71%持续下行至12月的9.78%。

  2018年下半年,进入量价齐跌的主动去库存阶段,经济下行和通缩压力加大,货币金融政策从偏紧转向宽松。 PPI从6月的4.7%大幅下降至12月的0.9%。同时,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此背景下,央行3次降准,大型银行存准率从17%下降至14.5%。中美汇率从6月的6.41贬值至12月的6.86。

 1.2 2019年货币政策主基调:宽信用、稳增长

  2018年下半年,中美贸易摩擦、金融去杠杆、房地产调控、主动去库存等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货币政策开始转向放松,政策目标旨在宽信用、稳增长。

  近期随着经济初现企稳迹象但基础不牢,3月制造订单触底回升,1、2月M2和社融触底回升,油价、猪价上涨,1月以来股市大涨,3月以来一二线房地产销售回暖,但实体经济融资难贵问题仍突出。 主因是前期货币政策宽松、基建加大力度开始见效,民营经济座谈会讲话、两会公布减税计划、科创版注册制改革等提振民营经济信心。

  行至二季度,市场对于是否应该继续降准争议很大。未来货币政策操作空间还有多大?应该继续降准吗?

  2 从经济增长看:经济初现企稳迹象但基础不牢

 2.1 经济年中触底,市场否极泰来

 我们在《否极泰来——2019年宏观展望》中提出,2019年宏观形势主要判断:经济年中触底,资本市场否极泰来

  1)上半年中国经济还将惯性下滑,随着主动去库存周期结束、产能新周期和货币财政政策效应显现,年中经济将触底,下半年企稳,全年前低后稳,经济失速风险缓解。

 经济有自身运行规律,关注世界经济、金融、库存、产能、房地产、政治等六大周期。

  2)年初M2和社融增速触底回升,政策底(2018年3季度)、市场底(2019年1季度)、经济底(2019年中)将先后出现。

 3)货币宽松和周期轮动,债市、股市、房市、商品将先后转好。

 4)未来宏观政策既要防止对冲不及时、力度不够,也要防止力度过大、重走老路。

 5)中国“增速换挡”步入“经济L型”触底期,有三次触底,第一次是2016年初,第二次是2019年中。

 6)当前三大挑战: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和严峻性;渐行渐近的人口危机;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的积极性,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

 2.2 供给侧重建有望推动投资企稳

  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核心是投资,而对投资的判断,核心是地产投资(开工、竣工)、基建和制造业投资。

 2018年及以前,供给侧改革对投资的扭曲。 2018年及以前受供给侧改革影响投资出现分化:1)房地产去库存使房地产开工大幅增长。 本轮以棚改为主的房地产去库存政策,使房地产库存绝对面积下降了30%、去化周期下降了50%,广义库存去化周期(13个月)下降到了本世纪初的水平。带动房地产销售、开工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开工面积从2015年底部10亿平同比增长50%至2018年15亿平。 2)制造业去产能使中上游利润大增但投资压抑。 煤炭、钢铁等上游行业去产能、以及环保带来的产能收缩,叠加地产去库存带来的总量需求扩张,使得中上游企业迎来了历史上时间最长、幅度最大的一轮景气周期,截留了巨额盈利。但由于限制性的产能扩张政策,制造业投资仅小幅复苏。 3)金融去杠杆导致房地产开工和竣工的背离,以及基建投资的萎缩。 金融去杠杆通过大幅压缩表外融资渠道,使得最依赖表外的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紧张。导致房地产企业大幅压缩施工、拖长竣工周期。地产行业罕见的出现了持续的开工与竣工的背离,地产企业通过高周转模式把资源投入了能够带来现金流的开工与预售上。同时基建投资增速大幅下滑。

  我们预计,2019年有望看到房地产、基建、制造业投资三驾马车共振。2019年,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这三种对投资的制约力量,在同时发生转向。 去杠杆转为稳杠杆,去产能政策退出历史舞台,房地产由去库存转为补库存。随着供给侧改革退出,周期性的力量又将重新成为经济周期的主导。过去被抑制的基建投资、房地产施工/竣工以及制造业投资将重新转为扩张,而房地产开工在低库存的支撑下,虽然会回落但依然不错。总体上,在2019年,我们将有希望第一次看到房地产开工不差、竣工上行——地产投资高韧性,基建、制造业投资边际改善的组合,是这一轮经济复苏周期以来需求最好的阶段。 这种投资端的强劲,本质是对过去几年房地产库存不足、竣工交付不足、制造业产能不足的一种重建过程,因此,可以理解为供给侧的重建。

 2.3 主动去库存渐入尾声,经济从触底走向企稳

  库存去化放缓,主动去库存渐入尾声。 3月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指数分别为48.4%和47.0%,较上月回升2.1和0.6个百分点,但仍低于荣枯线。产成品库存上升幅度明显低于2016-2018年,原材料库存指数上升主要源于采购量加大。

  目前需求、价格回升,带动预期改善和采购量加大,当企业经营者确认需求回升可持续,才会继续增加生产和采购,去库存进入尾声向补库存过渡,此时经济触底并走向企稳,预计发生在2-3季度。

  3 从通胀看:猪周期启动,油价上涨

 3.1 PPI展望:经济企稳,OPEC限产,油价支撑PPI企稳回升

 在此前的报告中(《2019年降准降息空间有多大?——PPI才是中国货币政策最重要的锚》), 我们提出PPI是我国货币政策名义锚,是理解货币政策周期的重要视角。 PPI与我国货币政策的四大最终目标都息息相关,这主要与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现状相关,国企影响力较大、经济依靠投资、指标不够完善等等。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管是无意的还是刻意的,货币政策的名义锚更接近PPI。

  随着OPEC减产、美原油产量下滑、全球库存逐步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油价有所支撑我国PPI企稳回升。 2月OPEC继续减产24万桶/日至3068万桶/日,1月减产79.7万桶/日,OPEC联合减产执行率由86%上升至94%。受北美钻机数增长放缓的影响,美国原油产量环比下滑10万桶/日。从目前来看,OPEC国减产、北美钻石数增长放缓非OPEC产量增量下滑,库存有望再次出清,油价有所支撑国内PPI企稳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经济增速有所疲软,油价难以大幅上涨,PPI不会大幅反弹。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出现繁荣到顶迹象。

 3.2 CPI展望:猪周期叠加疫情

  除了油价之外,还有猪价将影响2019年CPI。 我国是世界第一生猪消费国,2018年消费量占世界消费总量49.6%。而且我国猪消费基本保持自给自足,进口量占比不到3%、出口量占比不到1%。在稳定的大量的需求下,国内生猪的供给变化对猪价的影响较大。

  2018年底,受到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能繁母猪存栏量断崖式下跌,猪价大涨。 非洲猪瘟具有传播隐蔽、传播快、致死率100%等特点,且目前没有有效疫苗,扑杀是唯一控制疫情的唯一手段,属于世界性的生猪难题。2018年8月3日,我国发现首例非洲猪瘟疫情。疫情在我国大面积蔓延,扑杀生猪超过百万头。全国生猪跨省调运量从平均每周200万头快速下降到不到1万头。2019年2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2738 万头,同比下跌19.1%,生猪存栏量同比下跌16.6%。各地猪肉供给紧张,生猪价格大幅上涨。

  虽然受疫情影响需求小幅下滑,但是疫情导致的供给大幅去化,产生巨大的供需缺口。2019年生猪将供不应求,价格进入持续上升阶段,特别是下半年的中秋国庆的季节性需求。在疫情和猪周期的推动下,将推动食品价格和整体CPI。虽然货币政策不会因为结构性的物价波动进行货币紧缩,但持续高涨的物价会对货币政策边际宽松形成压制。

  4 从资产价格看:股市大涨,一二线房市销售回暖

 4.1 股市:“改革牛2.0”,资本市场回暖

  2019年初启动的“改革牛2.0”,是 “改革牛1.0”的升级版,主要靠改革的实质落地及红利释放推动。

  经过前几年试错和宏观论战,近期中国宏观调控和改革开放正走在正确道路上,企业信心有所恢复,经济初现企稳迹象,投资者用脚投票股市走牛。截止4月4日,年初以来上证综指上涨31.69%,从2500点上升到3200点。 成交量也走出低迷形势,成交金额翻倍。

 4.2 房市:一二线销售回暖,三四线低迷

 受春节因素影响,2019年2月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小幅回落,同比增速-3.2%。从结构来看,成交好于去年同期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前期一二线城市纷纷下调户口门槛吸引人才政策影响,刺激了潜在需求;人口持续向城市群都市圈流入;一二线房市自2016年底以来,调整充分。同时,棚改货币化的政策收紧对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影响较大。其中,CRIC数据显示,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一季度成交同比大增33%,北京高达140%。

  5 从企业融资环境看:企业分化明显,中小企业融资难贵问题仍突出

  企业融资环境不断改善 。在2018年下半年的宽货币和宽信用双层政策的传导下,企业融资形势在2019年迎来拐点。结合1-2月数据来看,社融显著回升,新增社融5.3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05万亿元,整体仍然延续反弹态势。并且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保持高位,企业活力较强。

  虽然狭义流动性改善,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突出,宽信用政策仍待发力解决结构性问题。 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原本是民企一大重要的融资渠道,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影子银行快速萎缩,银行货币创造能力下降,表外融资能力下降。此外,金融机构过度依赖抵押担保、激励考核机制不完善、尽职免责落实不到位等体制因素也加剧了民企融资难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政府主要从融资工具、监管考核、政策搭配之间进行结构性宽信用。表内贷款规定“2019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力争总体实现余额同比增长30%以上”,表外融资出台信托资管新规,未来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边际改善。

  6 未来货币政策展望:政策重心从宽货币到宽信用

 6.1 一季度货币政策回顾

 1月PPI大幅回落接近0增长,PMI持续下滑至突破50荣枯线,市场对经济预期较差。央行宣布在1月降准100个BP,同时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货币政策边际放松力度较大。

  3月以来随着PPI企稳、PMI回升,央行货币政策基调转稳。 2月PPI止住下滑趋势,稳定在0.1%。同时,3月PMI大幅反弹至50.5,预期转好。前期放松的货币政策效果显现,社融触底反弹,房地产和基建投资较好。央行货币政策放松节奏减弱,2-3月在不降准的背景下,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回笼资金-6815亿元,2月基础货币投放同比增速降至2016年5月以来历史低点-4.62%。并且央行否定“4月起降准”的消息,表明央行货币政策的紧平衡。

 6.2 未来货币政策展望

  1、未来宏观政策既要防止对冲不及时、力度不够,也要防止力度过大、重走老路。

  2、继续适度降准,置换MLF,稳定银行负债、降低成本。

  3、2019年货币政策重心应是从宽货币到宽信用,采取结构性货币政策,定向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支持实体经济。 我们从打通信贷渠道、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以及预期渠道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建议:1)信贷渠道:货币政策总量适度放松,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加大对中小、民营和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匹配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适度恢复表外融资;缓释银行不良债权风险,提升风险偏好;创新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工具,提升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完善融资增信机制,提升银行信贷投放意愿;2)利率渠道:推动官定利率向市场利率并轨,尤其是贷款利率并轨,发挥利率渠道与信贷渠道的联动效应;3)资产价格渠道:深化注册制改革,加强对交易的全程监管,繁荣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满足新经济融资需求;4)资产价格渠道:支持刚需和改善型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建立居住导向的住房制度和长效机制;5) 预期渠道:继续保持央行与市场积极深入的沟通,强化信任,加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积极引导作用;6)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继续加大力度支持减税和基建,且减税优于基建,缓解货币政策对冲乏力。

(文章来源:泽平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