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油价调整这么频繁_油价新规为何还调整油价
1.高明华的主要评论
2.姜超:目前政策调整存在压力 别老想放水真的该减税!
3.出租车营运证2021年新规定
4.粮补新规出台!试点地区:“两省十县”名单公布!种地农民欢呼吧
5.7月份油价还会下降吗
高明华的主要评论
(1)《市场化:我们走了多远》,载《人民日报》,1998年12月21日; (2)《失灵是如何造成的——在“中国法治论坛”上的讲话》,载《今日中国》,2001年第7期; (3)《公司为谁的利益服务》,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8月;
(4)《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两条途径》,载《证券市场周刊》,2002年51期; (5)《国有企业市场化进程研究》,载《人民日报》,2002年12月14日第六版;
(6)《从珠证消亡看证券公司治理的漏洞》,载《证券市场周刊》,2003年第41期;
(7)《高管薪酬排行榜凸现激励机制缺陷》,载《证券市场周刊》,2004年第19期;
(8)《集团整体上市的风险》,载《证券市场周刊》,2004年第9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0期《论点摘编》;
(9)《国资委是人大的,还是政府的》,载《经济》2005年第2期;
(10)《提升信息披露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载《证券市场周刊》,2004年第22期; (11)《中国全面“入市”了吗?》,载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第20期; (12)《无序竞争还是利益之争》,载《新京报》,2005年5月24日经济评论版; (13)《中航油事件启示:制度健全并不等同于制度有效》,载《新京报》,2005年6月14日经济评论版; (14)《制度成了橡皮图章——从顾雏军案谈起》,载《财经时报》,2005年8月8日-8月14日; (15)《中小企业经营环境还欠缺什么》,载《新京报》,2005年9月16月经济评论版; (16)《海外战略投资者带给中航油的得与失》,载《新京报》,2005年11月23日经济评论版; (17)《规范国企职位消费行为需要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载《新京报》,2006年1月19日经济评论版; (18)《职工权益保护是国企改制成功的保障》,载《新京报》,2006年1月24日经济评论版; (19)《重组后的中航油:让董事们切实负起责任来》,载《新京报》,2006年3月29日经济评论版; (20)《收购信息披露触发点提高至10%更有效用》,载《新京报》,2006年5月24日经济评论版; (21)《<新破产法>规定职工优先补偿权的意义》,载《新京报》,2006年8月25日经济评论版; (22)《从徐工并购案看企业自主创新意识的缺失》,载《新京报》,2006年10月19日经济评论版; (23)《遵守规则从“硬化”制度始》,载《新京报》,2006年11月4日,时事评论版; (24)《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面子”》,载《新京报》,2006年11月26日,时事评论版; (25)《国企红利要让全民受益》,载《新京报》,2006年12月7日,经济评论版; (26)《对待大学资金入市要一分为二》,载《新京报》,2006年12月16日,时事评论版; (27)《优先保护劳动者利益是正确选择》,载《新京报》,2006年12月28日,经济评论版;
(28)《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须体现公共性》,载《国企》,2006年第12期;
(29)《国资调整应以公众为先》,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1期;
(30)《石油企业的诡辩应该休矣》,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2期; (31)《政府公司的补偿机制》,载《国企》,2007年2-3期;
(32)《国企高管高薪低效在于体制没有理顺》,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3期;
(3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需要明确五个问题》,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4期;
(34)《关于四层次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基本设想》,载《国企》2007年第4期;
(35)《谁来“当家作主”——民营企业的股权与控制权》(“北大圆桌”),载《北大商业评论》,2007年第1期; (36)《红利上缴国库,国企本性回归》,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月6日; (37)《增加公众福利才是真正“与国际接轨》,载《新京报》2007年1月20日时事专栏; (38)《中国油价仍然偏高》,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月24日; (39)《国企高管高薪低效的体制内因》,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2月14日; (40)《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享受免费更合理》,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3月28日; (41)《政府应对小区物业做什么》,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4月13日; (42)《怎样促使企业乐于承担社会责任》,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4月25日 (43)《应设立国有独资的国企改制重组基金》,载《新京报》2007年4月26日经济评论版; (44)《中国公司治理指数缺少什么》,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5月23日; (45)《合作创新机制最是稀缺》,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6月21日; (46)《谨防国有股转让新规强化垄断》,载《新京报》2007年7月11日经济评论版; (47)《董事会监事会何以都失效了——赵新先获刑留下的诸多问号》,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7月18日; (48)《三项新规对公众福利意味着什么》,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7月26日; (49)《勿忽视公司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载《新京报》2007年8月17日经济评论版; (50)《债权人也是公司治理重要参与者》,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8月29日; (51)《交强险闪现部门利益长长背影》,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9月26日;
(52)《国企法人治理的四个基本问题》,载《国企》2007年第5期;
(53)《如何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5期;
(54)《自然垄断企业如何治理》,载《国企》2007年第6期;
(55)《国企老总高薪低效的体制内因》,载《首都国资》2007年第7期;
(56)《重新认识国有企业的作用》,载《国企》2007年第7期;
(57)《“新59岁现象”反思》,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8期;
(58)《从交强险看规制的缺陷》,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10期;
(59)《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思考》,载《国企》2007年第10期;
(60)《社会和谐因子就在传统习俗中——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0月22日; (61)《国有企业大呼隆上市之忧》,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1月16日; (62)《最难把握股权稀释度——话说成长性企业之一》,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2月7日; (63)《职业经理人市场制度缺位——话说成长性企业之二》,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2月14日; (64)《做强做大、确保控股两者能兼得吗——话说成长性企业之三》,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2月21日;
(65)《国有企业上市应慎行》,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12期; (66)《改善外部环境三项制度为先——话说成长性企业之四》,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1月4日; (67)《高管辞职:诱惑太大规制太软》,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2月28日; (68)《相对控股:完善公司治理新趋势》,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4月7日; (69)《独立董事竟如此尴尬》,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4月18日; (70)《“杭萧钢构案”警示意义有限》,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5月7日; (71)《赈灾捐款凸显中国公司治理的尴尬》,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6月20日; (72)《中国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困境》,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8月15日; (73)《公司治理模式趋同化潮流在加速》,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9月9日; (74)《北京多项解决行车难政策之优劣比较》,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10月24日。
(75)《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阶段及成就》,载《国企》,2008年第10月刊;
(76)《国企改革目标:公共性还是赢利性》,载《国企》,2008年第11月刊;
(77)《国有资产盘活与流失》,载《国企》,2008年12月刊;
(78)《国资监管体制迈出重要一步——评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成立》,载《国企》,2009年2、3月合刊;
(79)《拒绝分红是对投资者利益的剥夺》,载《董事会》,2009年第6期;
(80)《公共性:国有企业改革的理性回归》,载《中国企业报》,2009年7月3日; (81)《如何完善国有企业董事会治理》,载《中国企业报》,2009年8月7日。
(82)《国企并购改制应以职工利益为先》,载《凤凰周刊》,2009年9月第25期; (83)《上市垄断国企高管激励过度》,载《董事会》,2010年第1期。 (84)《让选聘权回归董事会》,载《董事会》,2010年第2期。 (85)《破除董事长总经理的等级观念》,载《董事会》,2010年第3期。 (86)《高管薪酬制度将全球化》,载《董事会》,2010年第4期。 (87)《集体诉讼制度当立则行》,载《董事会》,2010年第5期。 (88)《让境外投资者更“安定”》,载《董事会》,2010年第6期。 (89)《证券分析师缘何轻视治理》,载《董事会》,2010年第7期。 (90)《民企造系:“协同”还是“掏空”》,载《董事会》,2010年第8期。 (91)《机构为何不愿掺和A股治理》,载《董事会》,2010年第9期。 (92)《上市公司自愿信息披露不合格》,载《董事会》,2010年第10期。 (93)《双输的结局》,载《董事会》,2010年第11期。 (94)《坏年报患上披露拖延症》,载《董事会》,2010年第12期。 (95)《信披违规须用重典》,载《董事会》,2011年第1期。 (96)《国新公司性质何属》,载《董事会》,2011年第2期。 (97)《公司治理:病态的官僚化》,载《董事会》2011年第2期; (98)《信息披露制度演化新趋势》,载《董事会》,2011年第3期。 (99)《银行业监管的进步与不足》,载《董事会》,2011年第4期。
(100)《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模糊艺术”》,载《董事会》2011年第4期。 (101)《陈晓兵败治理规则》,载《董事会》,2011年第5期。 (102)《股权激励请减速缓行》,载《董事会》,2011年第6期。 (103)《中石油三年垄断租金近4500亿》,载《董事会》,2011年第7期。 (104)《央企为何啃老哭穷》,载《董事会》,2011年第8期。 (105)《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仅一成合格》,载《董事会》,2011年第9期。 (106)《国企红利是伪命题》,载《董事会》,2011年第10期。 (107)《高管/员工薪酬差距正加大》,载《董事会》,2011年第11期。 (108)《ST金顶的财务治理垫底之谜》,载《董事会》,2011年第12期。 (109)《股票期权激励怪相频出》,载《改革内参》,2012年第2期; (110)《财务治理:新兴跑赢传统》,载《董事会》,2012年第2期; (111)《中国上市公司内控制度有效吗》,《经济视野》,2012年第4期; (112)《央企盈利后如何分钱》,载《人民论坛》,2012年5月(下); (113)《轮值CEO制度是伪命题》,载《董事会》,2012年第6期; (114)《“四大”本土化实属舍本逐末》,载《董事会》,2012年第7期; (115)《制度偏差让独董形似神不似》,载《董事会》,2012年第8期; (116)《国企改革应放弃利润至上思维》,载《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第24期; (117)《员工持股卡壳治理难题》,载《董事会》,2012年第10期; (118)《经理人市场欠缺下的无奈选择》,载《董事会》,2012年第11期; (119)《绩效不是社会责任评价的唯一标准》,载《董事会》,2013年第1期; (120)《集体诉讼:退市制度之痛》,载《董事会》,2013年第2期; (121)《防控上市公司违规需综合治理》,载《董事会》,2013年第3期;
(122)《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和治理是必然趋势》,《经济参考报》,2013年10月18日;
(123)《四大缺陷致董事会治理不合格》,载《企业观察报》,2013年11月11日;
(124)《大不同类型国企的未来改革趋向分析》,载《人民论坛》,2013年11月25日;
(125)《新一轮国资国企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载《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12月4日;
(126)《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切忌一刀切》,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2月20日;
(127)《国企推进混合所有制的关键问题》,载《企业观察报》,2014年2月24日;
(128)《混合所有制只能在竞争性领域推行》,载《中国企业报》,2014年3月8日;
(129)《七大领域放开应采取不同方式》,载《企业观察报》,2014年3月24日;
(130)《对稀缺资源垄断国企实行混合所有制》,载《国企》,2014年5月刊;
(131)《国改革的方向与阻力》,载《中国科学报》,2014年5月30日;
(132)《独立董事之“怪相”》,载《中国报道》,2014年第7期;
姜超:目前政策调整存在压力 别老想放水真的该减税!
摘要
上周公布了2季度经济数据,紧接着21世纪等媒体报道央行窗口指导一级交易商、额外增加MLF额度买入中低等级信用债,而在周末一行两会集体发布了资管新规的配套细则,监管尺度有所放松,而市场也闻风而动,当天股市大涨债市大跌,这是不是意味着痛苦的去杠杆不做了,要重新开闸放水呢?
客观来说,目前的政策确实存在调整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下行。
最直观的压力来自于经济增长。2季度GDP增速降至6.7%,重新降至16年以来本轮经济反弹的最低点,在过去10年当中仅高于金融危机时09年1季度6.4%的增速。
从三驾马车来看,均在减速。其中代表外需的出口增速从17.6%降至12.3%,内需中的投资增速从7.6%降至5.2%,消费增速从9.8%降至9%,而且无论投资还是消费增速都是多年新低。
从生产法来看,2季度工业明显减速,而服务业增速居然有所反弹。但是服务业的回升主要归功于三大行业,交运仓储、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业,前两者的回升还好理解,一个代表物流行业、一个代表移动上网,都有旺盛的需求。但是金融业增速的回升有点不合逻辑,因为金融业做的是钱的生意,但明显到处都缺钱啊,货币和融资增速都在大幅下降,金融业怎么可能越来越好呢?
这其实说明目前除了部分新经济还在增长,大部分靠货币驱动的传统经济都在减速。
二是债务违约激增。
今年上半年,债务违约风险明显增加。
从债券市场来看,到目前为止债市新增13个违约主体,而17年全年只有12个违约主体,违约主体数量测算的信用债边际违约率为0.5%,远高于去年的0.29%。截止目前债市违约未兑付的本金大约800亿,占17万亿信用债存量的比重也约在0.5%。
而且从违约企业类型来看,只有7%是地方国企,而民营企业比例高达74%,其余19%的所谓中外合资企业其实也是民营企业,民企是债务违约的重灾区。
而从P2P行业来看,6/7两月爆雷的平台超过100家,多分布在江浙沪地区,后蔓延至北京和深圳,其中不乏累计成交额超百亿的平台。月均问题平台数量创下最近一年半以来的高峰,集中式的爆雷也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此外,由于股市持续下跌,多家上市公司股东公告质押股票存在强平或者面临强平风险。
去杠杆导致信用收缩。
而所有这一切,都与去杠杆引发的信用收缩有关。
经济增长和债务偿还都需要钱,而代表全社会融资的最重要指标是社会融资总量,今年上半年的新增社融为9.1万亿,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万亿,6月末的社融余额增速降至9.8%,创下03年有数据以来的新低。
而社融增速还不足以代表真实的融资变化,因为政府融资以及很多其他的影子银行活动不在社融的统计当中,所有的融资都直接或间接通过银行进行,因此我们不妨看一下银行的总资产。截止今年6月份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为257万亿,同比增长仅为6.9%。
而按照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的研究,目前全社会的平均融资成本高达7.6%,这已经远高于银行的资产增速,说明目前的融资增速已经保证不了存量债务的利息偿还,必然会带来债务违约风险以及经济下行压力。
问题是,该怎么办呢?在我们看来,要解决信用收缩的问题,有三个可以选择的办法:
一是靠央行放水。
从央行的角度来看,今年做的事情已经不少了。
首先,货币政策其实已经做了调整,6月份货币政策例会表态要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明显不同于以往讲的“合理稳定”,已经暗示了货币政策转向了中性偏松。
从年初到现在,央行已经3次定向降准,累计释放2.3万亿基础货币,相比于央行35万亿的总资产,这一规模已经非常可观了。
而针对信用市场的冻结,央行还创设了MLF抵押品机制,鼓励公开市场交易商购买低等级信用债,并可以从央行手中换取流动性。
从效果来看,其实已经有一些了。比如在货币市场,目前7天回购利率R007已经降至2.7%,比去年末3.7%的高点下行了100bp,已经降至16年末的低位水平。而在信用市场,上周AA级企业债利率也终于开始下降。
放水没有未来、举债没有空间。
但是,如果还是靠央行大水漫灌,其实是没有未来的。
在08年之后,我们已经经历过三轮超级宽松周期,央行分别在08年、12年和15年放松了货币政策,从结果来看,确实在随后的一年都出现了经济的反弹,但是都不可持续,结果是货币越来越多,债务越来越高,地产泡沫越来越大。
而且放水要想有效,必然是发动经济主体再度举债。但是在经过三轮举债之后,经济的总负债和GDP的比值已经达到历史顶峰的250%,其实已经没有举债空间了。
很多人说250%的负债率也不算多,人家日本的负债率都400%了,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确实负债率多高是顶没有定论,但是首先不能跟日本比,因为日本是个特例,除了日本以外的负债率基本都在300%以下,比如美国也只有250%左右,和我们基本相当。另外,我们其实不应该和发达比,因为发达是高会,而中国是发展中,而BIS数据显示发展中的平均负债率只有175%,比如印度是128%,巴西是141%,以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而言负债率已经太高了。
如果把中国三大经济主体分拆来看,目前负债率最高的是企业部门,其负债/GDP高达159%,处于全球最高位,未来只能去杠杆,没有举债空间。
而居民部门负债/GDP也达到55%,虽然貌似低于美国等80%-100%的水平,但考虑到中国居民占GDP分配的比例远低于美国,用居民部门负债/居民收入衡量的中国居民负债率已经接近100%,和美国已经差不多了。
最后看上去唯一能举债的是政府部门,目前中国政府部门直接负债/GDP的比值大约为36%,但是这只统计了国债和地方债,没有考虑到以地方融资平台、PPP、政策性银行、社保和医保资金压力等形式存在的大量隐性负债,这其实说明政府的举债空间也没有那么大。
目前,我们的广义货币M2总量已经接近180万亿人民币,相当于26万亿美元,比美国还多一倍。而在20年以前,中国的M2只有10万亿人民币,不到美国的一半,如果我们老是不停放水,别人不停紧缩,那么汇率该怎么办呢?
可以降准,不要降息;可以宽货币,不要宽信用。
客观来看,我们认为这一轮央行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还是和以往有明显区别。
以往三轮放水,央行都是降准、降息一起来。降准相当于宽货币,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而降息相当于宽信用,刺激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
而这一次我们的主要目的应该是避免信用冻结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不是再度刺激经济和地产泡沫。因此适当的定向降准是可以理解的,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能力。而且目前中国大型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依然高达15.5%,而历史上最低的法定准备金率只有6%,这说明存款准备金率存在巨大的下调空间。
但是另一方面,应该尽量不要降息,因为这相当于对地产泡沫火上浇油。而且目前中国的贷款基准利率只有4.35%,处于过去几十年的最低点,其实也没有多大的下调空间。
因此,只要央行坚持使用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不去主动降低利率,就和以往的全面放水不太一样。
二是靠监管放松。
这一次的信用收缩,源头其实就在于去杠杆下的金融监管加强,影子银行全面规范。
从12年到17年,商业银行的资产从120万亿将近翻一番到250万亿,这背后的主要其实是影子银行,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还有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通道业务,帮助银行逃避表内资本监管,从而使得货币超发。
而从17年开始,随着资管新规的起草、征求意见到正式出台,影子银行先后开始萎缩,最终导致了社融当中非标融资的全面下滑,从而拖累了社融增长。
因此,如果金融监管放松,确实是有助于缓解信用紧缩。而在上周末(7.21-7.22)三部委发布的资管新规细则,确实在监管尺度上有所放松,因此市场的反响也特别热烈,毕竟谁都想过好日子,不想过苦日子。
去杠杆节奏放缓,绝非再度加杠杆。
从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其实可以理解金融监管的适度放松,因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不是一日之功,因此在短期内将影子银行全部都关掉并不现实。所以资管新规给各家银行留出了两年半的缓冲期,同时在操作上给各家银行更大的自由度,比如说自己来掌握影子银行的回表节奏,老产品清不掉的可以暂时续作,新产品在期限匹配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配置非标资产。
但是,去杠杆节奏放缓,绝对不代表再度加杠杆。因为影子银行发展失控的主因是通道业务,而在出台的细则当中通道业务依然被严令禁止,同时打破刚兑的方向也没有变化,因此影子银行也不会死灰复燃。央行明确表示老产品的规模必须控制在《指导意见》发布前存量产品的整体规模之内,所投资新资产的到期日不得晚于2020年底,其实只是减缓了影子银行的萎缩节奏,而不是重新大力发展影子银行。
过去影子银行发展失控导致的惨痛教训还历历在目,这样的错误相信我们不会再犯了。
三是靠财政发力。
其实除了靠央行放水、监管放松之外,靠财政发力也可以缓解信用紧缩。
财政一方面通过税收从经济当中收钱,另一方面通过支出把钱花出去。因此财政拿的钱越少,花的钱越多,经济当中的钱也就越多。
而财政花钱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加大财政支出的力度,而这其实也是我们在过去三轮经济减速周期当中的做法,包括09年、12年和15年,都能观察到财政支出实际增速的明显回升,以及财政赤字率的明显扩大。
而当前要改善信用收缩,其实也可以考虑再度增加财政赤字率,这其实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毕竟财政发力的副作用应该远小于货币放水。
而且可以改变财政花钱的方式,从加大财政支出转变为减少财政收入,也就是加大减税的力度,而且一定要实打实的减税。
这几年政府一直在鼓励减税降费,但是从今年上半年的税收增长来看,我们的税收增速是14.4%,其中增值税同比增长16.6%,企业所得税增长12.8%,个人所得税增长20.3%,其中没有一项低于10%的GDP名义增速。
如果税收增速和经济增长相当的话,上半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还有个人所得税就分别多交了1900亿,600亿,以及700亿,合计多交了3200亿。这说明我们居民和企业的真实税负水平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还在大幅上升。如果把这部分多交的税退给实体经济,那么全年就可以减税6400亿,直接拉动0.8%的GDP增速。
而且我们看美国的经济、股市不断上行,其实货币还在收紧,就是靠减税在激发经济的活力,这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别老想放水,真的该减税!
总结来说,我们认为到目前为止央行层面的政策值得肯定,货币定向宽松,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但是并未直接降息刺激经济。
而金融监管政策只是尺度调整,放缓了去杠杆节奏,让影子银行平稳关闭,从而让去杠杆更可持续,但绝非重新发展影子银行再加杠杆。
而真正该做的绝非央行放水、放松监管,因为影子银行失控、货币超发其实是我们目前所有痛苦的根源,如果还是饮鸩止渴,可以缓解一时之痛,但换来的是无尽的痛苦。
真正该做的应该是财政减税,而且是大力度、真心实意的减税,减税的标志至少应该是明显的税率大幅下降,或者是税收增速的大幅下降。而且减税的好处有很多,可以直接减轻居民和企业的负担、而放水举债其实是加重了实体的长期负担,减税也可以稳定经济增长,而且把钱从政府还给实体经济还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用好了真的是一石多鸟。
希望我们能够保持货币的定力,加大减税的魄力,这样才是真正有希望的政策组合。
一、经济:下行持续承压
1 )需求依旧低迷。 7月中上旬主要37城市地产销售同比下降8.8%,降幅比6月的-19%明显收窄,但其中三四线城市销量降幅仍高。7月前两周乘联会乘用车零售、批发增速分别为-12.9%、-14.3%,显示汽车销售依旧低迷。
2 )工业继续减速。 7月中上旬6大集团发电耗煤同比增长11.3%,增速与6月份基本持平,但7月中旬发电耗煤增速大幅降至3%。7月前两周全国高炉开工率比6月明显下降。均显示7月工业在继续减速。
3 )经济下行承压。 2季度GDP增速回落至6.7%,从需求看,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速均明显下滑,从生产看,工业明显减速,而服务业的回升难以持续。2季度社融增速降至9.8%的历史新低,意味着下半年经济仍将承受持续下行的压力。
二、物价:通胀压力减弱
1 )食品价格反弹。 上周菜价反弹,猪价大涨,食品价格结束5周下跌,环比上涨0.8%。
2 ) 7 月 CPI 小降。 7月以来菜价、猪价先跌后涨,截止目前7月商务部食用农产品价格、农业部农产品批发价格环比分别下跌1.1%、2%,预测7月CPI食品价格环比下跌0.6%,7月CPI小降至1.8%。
3 ) 7 月 PPI 回落。 7月以来钢价高位震荡,煤价油价见顶回落,截止目前7月港口期货生资价格环比持平,预测7月PPI环比下跌0.1%,7月PPI同比见顶回落至4.4%。
4 )通胀压力减弱。 2季度虽然PPI小幅反弹,但CPI明显回落,整体物价仍在继续走低,2季度GDP平减指数降至2.8%,已经连续3个季度下降。展望未来,我们认为PPI已经见顶,后续回落幅度将加快,而CPI将继续保持低位,这意味着后续通胀压力仍将继续减弱。
三、流动性:货币维持宽松
1 )货币利率小升。 上周货币利率R007小升8bp至2.69%,R001上行14bp至2.5%。DR007上行2bp至2.65%,DR001上行15bp至2.46%。
2 )央行大幅投放。 上周央行操作逆回购5800亿,逆回购到期400亿,逆回购净投放5400亿,国库现金净投放700亿,上周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6100亿。
3 )汇率继续贬值。 上周美元指数下跌,人民币兑美元走弱,在岸、离岸人民币分别贬至6.79、6.78。
4 )货币维持宽松。 上周央行发布关于资管业务的《央行通知》,银保监会发布《理财新规》细则,其中打破刚兑、消除嵌套、统一监管等原则并未改变,但在标投资、压缩节奏、计价方式等方面较市场最悲观预期有所放宽。我们认为在信用收缩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货币将保持宽松格局,而金融监管尺度的放宽也有助于改善信用冻结,但不会改变去杠杆和信用收缩的大方向。
四、政策:加大信贷投放
1 )国税地税合并。 发布《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国地税由分设向合并改革有利于提高运行效率,提升纳税人便利度,降低纳税遵从成本,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促进治理现代化。
2 )央企重组整合。 央企重组整合仍被国资委列入下半年重点工作。国资委表示,要稳步推进装备制造、煤炭、电力、通信、化工等领域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符合战略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以拥有优势主业的企业为主导,打造新能源汽车、北斗产业、大型邮轮、工业互联网等协同发展平台,持续推动煤炭、钢铁、海工装备、环保等领域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免税业务、煤炭码头等专业化整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3 )加大信贷投放。 银保监会表示,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大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力度,大中型银行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合理确定普惠型小微贷款价格,带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实际贷款利率明显下降。
五、海外:特朗普点评美联储,鲍威尔重申渐进加息
1 )特朗普点评美联储。 特朗普上周接受CNBC采访时说,他没有为美联储加息“激动”,每次经济走强联储就要再次加息。特朗普评价鲍威尔今年出任美联储主席,称他在联储委任了一个很优秀的人。但他认为联储加息可能干扰美国经济复苏,称担心加息的时机可能不好,在日欧央行都保持货币宽松时,加息可能会让美国处于“劣势”。
2 )鲍威尔重申渐进加息。 上周鲍威尔出席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的听证,重申当前最佳途径就是保持渐进加息,很难预料当前贸易讨论的结果,美国经济所面临的风险大致均衡,FOMC意识到加息太快或太慢的风险。
3 )特朗普指责欧盟操纵汇率。 上周特朗普称,欧盟等一直在操纵汇率,并降低利率,而美国在加息,美元也变得越来越强。其讲话过后美元指数走低。今年二季度以来,美元指数已经大幅上涨近5%。
4 )特朗普首席经济顾问看多美国经济。 上周三特朗普首席经济顾问库德洛周三对经济发表了乐观看法,认为美国经济增长将大大高于过去10年的常态,现在的经济增速是3%,两个季度后可能达到4%,而且未来还将出台更多的减税措施。
出租车营运证2021年新规定
2021年车辆营运证会取消,但也只限于4.5吨及以下普通货运,即蓝牌货车(车长小于6米),但总质量在4.5吨以上的普通货车以及危险品运输车等特殊车辆,仍然要办理车辆营运证和从业资格证。此后将对车辆营运证和驾驶员从业资格证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监管。
其他新规:一、减少或取消出租车燃油补助:农村客运、出租车油价补贴中的涨价补助将退坡减少。出租车2021年油补政策暂未出炉,但是从此前发布的方案来看:以2014年实际执行数为基数逐步递减,其中2015年减少15%、2016年减少30%、2017年减少40%、2018年减少50%、2019年减少60%,2020年以后另行确定,相关支出不再与用油量及油价挂钩。截止2019年底,取消出租客运燃油补贴政策;取消新能源公交车更车补助政策;农村客运及公交车运营补助具体政策有待确定。相关油补考核制度可点击《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村客运和出租车油价补助政策调整成效考核有关事项的通知》查看。
二、取消出租车经营权有偿使用制度:彻底取消出租汽车经营权有偿使用制度,全部实行无偿使用。对于政府已经收取经营权使用费的,可以一次性退还,也可以通过税收返还等形式分期退还,把利益再次归还到出租车公司和司机手中。
三、出租车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合一:以往出租车所有权和经营权被公司据为己有,但2019年全国出租车行业喜迎开门红,两权合一再传佳音,产权经营权回归实际出资人!也就是说车辆所有权与经营权使用权归个人所有,可转租,更新和变更。更车时可自行按照市政府要求采购车辆。
粮补新规出台!试点地区:“两省十县”名单公布!种地农民欢呼吧
站在农民角度、收藏三农!农民兄弟们大家好,我是三农老道!进入到6月份之后,随着夏收的全面启动,对于我们很多种地农民来说,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国家针对粮补、粮价的一些调整政策。
今天老道就为大家重点收藏一下国家正式启动的新一轮粮补试点新规。
随着这份试点通知的发布,我们种地农民也将迎来全新的增收机会,对于我们很多种地农民来讲,在今年大家面临到的各项挑战颇多,除了极端天气出现可能对农作物生长带来影响之外,在今年受到农资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农民的种地投入持续提高。
而且在最近一段时间,全球油价上涨导致柴油价格再次迎来上调,这也将继续加大农民在收割方面的成本。
就在大家面临种地问题越来越多的时候,根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一份重磅文件正式下发,这份文件的全名为《关于开展大豆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的通知》。
在这份文件当中明确指出,将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地继续实施为期两年的大豆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
试点地区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地区,分别选定四个旗县和六个县来进行相关试点。
在这一轮试点的要求之下,重点保障的作物品种是大豆作物,无论是规模经营的农户还是一些小农户,都可以积极投保完全成本和完全收入保险。
按照工作要求涉及到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保障水平不得高于大豆种植收入的80%。
农业生产总成本、单产和价格数据要根据发改委之前下发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的相关数据来认定。
而且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的通知来看,具体的补贴比例也将会根据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的规定来实行。
所以通过以上内容来说,再次说明最大程度,降低种地农民风险,保障种地农民积极性是政策的明确要求。
从近期国内粮食价格的总体情况来看,小麦、稻谷和玉米、大豆价格总体行情保持稳定。
哪怕现在国际小麦价格有所回落,但是国内小麦价格受到的影响相对有限,只呈现了小幅下调的趋势。
从基层主粮实际收购价的情况来看,中粮、中储粮等国家收购企业在主粮收购方面的力度很大,也基本上处于地方收购商当中的带头位置。
再加上今年国家涉及到粮食投入补贴力度的持续提高,相信我们种地农民在6月份之后可以申领到的具体补贴资金也会比往年更多一些。
在种地保障体系全面形成的2022年,老道认为,我们所有的种地农民在今年还能够继续实现丰收增收。
尤其是随着农业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双保险试点的启动,相信在未来农民种地国家保收益的时代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在这里,老道恳请大家一起行动,点击文末右下角再看,一起为国家的粮补、粮价调整政策点个赞。
(仅供参考)
7月份油价还会下降吗
国内的
国内油价可能下跌。
国内油价将于8月9日24时开始第15轮调价。市场分析认为,根据近期国际油价走势,本次油价调整搁浅或下调的可能性较大。今年以来,油价已经调整了14次,其中10次上调,4次下调。
河南村镇银行15-25万客户开始提前还款。
8月5日,河南银保监局、河南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布公告,根据垫付安排,将于2023年8月8日上午9: 00起对禹州新民村镇银行、上蔡惠民村镇银行、柘城县黄淮村镇银行、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进行垫付。
根据公告,表外业务客户本金由单个机构提前支付15万元至25万元(含),15万元(含)以下继续支付。
财政部在香港发行50亿元政府债券。
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财政部将在香港发行新的10年期10亿元人民币债券和额外的2年期40亿元人民币债券。8月10日招标,8月12日结算。
中国银行首款养老理财产品发售。
据悉,中银理财(3354)首款养老理财产品将于2023年8月8日发售。该产品风险等级为R2,申购金额为0.01元,业绩比较基准为5.8%-8%,产品存续期为5年。征集期为8月8日至8月19日,北京、沈阳、长春、上海、武汉、广州、重庆、成都、青岛、深圳等城市的身份证客户均可购买。
美团单车“长骑牌”涨价
美团单车8月5日发布公告称,由于硬件和维护成本增加,8月10日23: 00起调整骑行卡价格。公告显示,7天卡优惠价由10元调整为15元;30天卡折扣价由25元调整为35元;90天卡优惠价由60元调整为90元。
芒果TV提高会员价
芒果TV将于8月9日零时起对芒果TV会员和芒果TV全屏会员价格进行调整。调整后,芒果TV会员包月价格为22元/月,芒果TV全屏会员包月价格为35元/月。
EBay停止运营。
电子商务网站易贝日前发布公告称,由于公司调整运营策略,决定关闭网站所有商品和店铺的交易功能,关闭易贝用户的注册、登录和充值功能,并于8月12日24336000起关闭网站服务器。EBay已经运营了23年,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
第12届北京国际**节举行
第十二届北京**节将于8月13日至20日举行,主题为“一心一行”。李将担任评委会主席,1450部国内外影片将报名角逐“天坛奖”。其中,来自88个国家和地区的1193部外国**题材丰富,作品优秀。
数据
国内方面,8月10日央行将公布7月M0、M1、M2数据和7月社会融资规模,国家统计局将公布7月CPI、PPI数据。CICC预计,7月份CPI同比将从2.5%升至3.2%,疫情过后核心和服务通胀将温和恢复至1.1%和1.3%。PMI出厂价格隐含的PPI环比可能为-0.8%,同比可能由6.1%放缓至4.6%。
国际方面,8月10日美国、德国将公布7月CPI数据,EIA将发布月度短期能源展望报告;8月11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公布月度原油市场报告;8月12日,英国将公布第二季度GDP。
市场
57家公司近1600亿市值解禁。
数据显示,下周(8月8日-8月12日)共有57家公司限售股将陆续解禁,实际解禁股份共计41.21亿股。按最新收盘价计算,解禁股份市值为1593.2亿元,其中洋河股份、百楚电子、陈静股份、圣泉集团、长园锂业分公司解禁将超100亿元。
央行公开市场将有100亿元逆回购到期。
根据Wind的数据,下周将有100亿元逆回购到期
2023年世界5G大会拉开帷幕
8月10日至12日,2023年世界5G大会将在线上线下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本次大会以“构建5G生态,促进共创共赢”为主题,旨在汇聚全球5G发展的最新成果和观点。
东北亚海洋经济创新与发展论坛将举行。
东北亚海洋经济创新与发展论坛暨2022中国海洋经济论坛定于8月9日至11日在烟台举行。
本届论坛以“新动能、新空间、新发展”为主题,主要围绕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水产种业及深海养殖、海洋生态经济、海洋金融等领域展开。
2023年第六届丝博会延期。
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投资贸易洽谈会原定于2023年7月8日至12日在陕西省Xi市举行,将于2023年8月14日至18日举行,地点相同。
新发行/股票/股票
下周将发行11只新股。8月8日,三维股份、惠诚股份、鲁维光电、熵基科技、仪电天下发行;8月9日,鼎极德、盛通能源、博纳影业、农心科技发布;8月10日,UIH医疗发布;8月11日,由迪奥威发布。这11只新股累计发行数量共计约8.74亿股,预计募集资金总额230.4亿元。
此外,下周一(8月8日)将有4只新股首次上市,分别是海泰新能、工大科亚、紫剑电子和石梅科技。
国际的
p>韩国、尼泊尔外长分别访华
应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邀请,韩国外长朴振、尼泊尔外长卡德加将于8月8日至10日对中国进行访问。
肯尼亚举行总统大选
肯尼亚8月9日举行总统大选,55岁的副总统威廉?鲁托和77岁的资深反对派领袖拉伊拉?奥廷加在民意调查中领先。2017年的肯尼亚总统大选结果曾出现争议,导致肯尼亚国内局势紧张。
俄罗斯莫斯科交易所暂停日元交易
莫斯科交易所发布消息称,该交易所为了避免结算出现风险和困难,自8月8日起将暂停日元交易。之前完成的交易以及在2023年8月5日之前完成交易的义务将照常履行。
新赛季意甲联赛开赛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问答:社融数据和股市关系 社融规模对股市的影响是正面的,即社融规模增加对股票构成利好,社融规模的减少对股票造成利空。一般来说,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融规模等数据的增加是反应了社会金融的发展,所以这暗示着蓬勃的企业发展,因而社融规模对股市是一种利好,此时投资者可以看多经济基本面改善而带来的股市机会。一般来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而社融规模这样的数据则是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所以当M2增速以及信贷社融开始出现明显扩张时,往往预示着宏观经济的拐点会提前到来。简而言之,则是市场预期的经济回暖表现,将可能会加快到来。对此,我们此时的操作往往可以大胆进场,接着这波良机实现自身的财富增长。股票市场在经验走势上会一定程度锚定以社融为代表的广义流动性。比如我们观测2018-2020年,包含一轮完整的收缩和扩张期,大的节奏上还都是比较吻合的。这一特征背后的底层逻辑包括三点,一是股票市场流动性来源于广义流动性;二是融资又会作用于经济,广义流动性是景气度的领先/同步指标;三是广义流动性会通过影响风险溢价来影响估值。传统分析框架认为,在流动性领域,对股票影响最大的是广义流动性,尤其是社融和M1,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股票买卖时点。一方面是因为股票市场的参与者是企业/居民/非银机构,他们投资股票市场的资金来源于它们的存款,而它们的存款是银行放贷/投资信用债、信托公司或广义基金投资金融资产的结果。当社融扩张时,企业/居民存款扩张,能投资股票的资金更充裕,股市流动性可能偏宽,反之则偏紧。另一方面是因为广义流动性代表了实体经济的活力,在广义流动性扩张时,实体经济活力可能偏强,企业盈利表现可能较好。在更好的盈利预期表现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相对也会有所提振。相关问答:证监会准备就有关再融资的政策作再评估,A股再融资或迎来松绑,对市场会有什么影响?按照传统说法,A股有三驾抽水机,IPO、减持、再融资,相对于IPO而言,再融资更是猛于虎,这话还是不无道理的。 根据有关资料,13-19年再融资数据为; 年度 再融资公司数量 增发融资规模亿元 13 267 3584 14 473 6842 15 813 12253 16 813 16879 17 540 12705 18 267 7523 19 67 2224 可见15/16/17三年是再融资最为疯狂的三年,主要是鼓励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并购做大做强自己,定向增发并购门槛越来越低,出现了定增的泛滥,再融资越来越猛,再融资金额是IPO的数倍,市场颇有怨言,实际上也对市场资金面造成巨大冲击。 17年以后开始IPO常态化改革,消除IPO堰塞湖,支持更多IPO,再融资开始为IPO让路,再融资门槛逐渐收紧,不仅仅是为IPO让路,实际上也是为了照顾市场资金面和投资者情绪,IPO常态化17年一度是每周十家左右IPO,两市存在巨大压力,但是某些资金极力通过买进权重白马股维持上证综指稳定,但是这不能改变科技题材股下跌的事实,到了18年年底出现了股权质押风险,这就是副作用。市场呼吁进一步规范再融资的呼声日益高涨。 2017年2月,证监会发布了《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非公开发行增发比例不能超过总股本20%,遏制上市公司再融资圈钱过度问题。另一个是有了一个时间间隔,原则上与上一次募集资金间隔不能少于18个月。规避上市公司频繁融资。三是非金融企业不能持有数额较大的委托理财等金融资产,防止上市公司一边融资圈钱一边投资理财。 这一监管问答还是很有针对性的,对于再融资具有非常的针对性意义,所以再融资数量猛跌。18年开始再融资泛滥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作为投资者可能是深感政策的有效性,可是上市公司可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在投资的冲动下,资金链日益绷紧,不断的质押股权融资,而股市在IPO重压下,在去杠杆、贸易摩擦、经济下滑压力多重打击下,市场不断创调整新低,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股权质押风险,并出现了恶性循环,股价下跌-股权质押风险暴露-平仓-股价下跌。 为了进一步缓减上市公司流动性风险,证监会一方面是减少行政干预提高股市活跃度,另一方面是加大保险资金、资管资金、外资资金的引进力度,改善市场流动性。市场交投活跃以后,两市承接力增加,证监会适度放开了再融资政策,2018年11月9日证监会修订发布《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主要是两点放宽募集资金补充流动性资金的 限制,通过其他方式募集资金的,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的比例不得超过募集资金总额的30%;对于具有轻资产、高研发投入特点的企业,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超过上述比例的,应充分论证其合理性,另一个是缩短间隔时间,前次募集资金基本使用完毕或募集资金投向未发生变更且按计划投入的,可不受上述限制,但相应间隔原则上不得少于6个月。前次募集资金包括首发、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优先股和创业板小额快速融资,不适用本条规定。 随后有关会议和部门均指出要加快民营企业首发和再融资的审核力度,市场对于再融资进一步放宽已经有所预期,最近再融资进一步放宽传闻再度响起。 一个是放宽发行规模,从不超过总股本20%提高到50%,再融资的泛滥在于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太任性,根本不在乎股权被稀释,而是尽最大比例发行股票再融资,好像融到钱就是天大的好事在,至于这个钱能不能产生效益给投资者带来回报是另一码事情。在笔者看来,面对上市公司的自己饥渴症,还是需要严格限制融资规模,放开发行股份比例限制,难以解决上市公司资金问题,关键在于约束上市公司盲目扩张问题,不要想着总是成为行业老大,不断扩张规模造成恶性竞争,像钢铁、煤炭、火电、锂电池、风电、新能源汽车等等行业均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另外就是梦想上下游通吃,攫取垄断利润,一个企业不可能无限制的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 其次是主板和创业板定增对象从10和5名一律放宽到35人,放宽定增对象,等于上市公司更容易资金完成发行。,也有利于发行规模的扩大。 三是原来规定12个月内减持不能超过50%,新规删除了。定增规模缩减,在于减持限制约束,机构风险增加,不愿意参与定增,导致很多定增自动失效。一旦放开减持限制,等于机构获利出局更加容易,参与热情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定增更加容易。 四是删除了创业板定增连续两年盈利要求和募集资金使用良好。等于是放宽了再融资资格,即使募集资金使用存在问题,比如更改募投项目、募投项目效益不佳、募投资金补充流动资金等等违规问题,也不会影响创业板个股的再融资,笔者认为不太妥当,资本市场资源优化功能不可忘记,募投资金使用效果不佳,应该取消重新募集资金资格,前一次资金未能产生回报,再度募集资金谁能保证不被挪用,谁能保证又会产生效益,要把资金配置给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上市公司。 再融资 最终需要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或者实现退出,因此再融资规模无限制放大,就会影响到二级市场资金的流动性,一个市场一定时期的资金增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增加,在IPO节奏不变下,再融资太多,就会导致二级市场存量资金不足,影响市场走势,而市场调整就会影响到新增资金进场,导致股市更多的调整,这就是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上市公司有很强的的融资圈钱欲望下,严格控制再融资还是很有必要的,在投资饥渴症下,市场很难满足上市公司的融资需求,毕竟资本是贪婪的,有一个词叫欲壑难填。
再融资泛滥的前车之鉴不可以忘记,即使要适度放开再融资,也需要严格监管资金的使用合规性和资金使用效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