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知道2007年五大预言是什么?

2.油价真的下跌了吗?收益的是谁?

谁知道2007年五大预言是什么?

国际油价大幅收跌_国际油价崩盘标准

2007年五大预言

作者:译者/何黎

--------------------------------------------------------------------------------

入库时间:2007年1月9日

对去年各种事件的进程和结果,我们专家的预测可能会更准一些。因此,我们再次邀请他们来干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但要更大胆一些,甚至是无所顾忌,可能要显得比现实状况更为乐观。

1.非洲将成为中国的一个省?

就某些方面而言,这种情况正在出现。如果中国兑现去年向非洲作出的所有承诺(这是个很大的如果),那么他们在公路、铁路和电站的修建方面,将比西方援助或私人投资者做得还多。非洲与亚洲的贸易将会超过与欧洲或美国的贸易,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对资源的渴求。

援助者对中国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做法感到忧虑,他们担心,这将削弱他们为让非洲***坚持民主治理而付出的努力。中国的另一个优势是政府与商业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与法国二战结束后的做法有相似之处。

如果中国能够履行诺言,就很难指责非洲政府转向中国。这可能意味着把发展置于治理之上。但非洲可能认为,这总比两者都得不到要好。

戴维?怀特(David White)

2. 美元将崩盘?

不会。货币从来无视预测者的工具,但美元来年将再次战胜全球的各种力量。

美元崩盘有着充分的理由。美国2006年贸易逆差将创下新的纪录。预计美国和其它经济体之间的息差在2007年将会收窄。美国经济似乎相当脆弱,对于继续贷款给美国及可能遭受的巨额损失,各国央行将极其紧张和谨慎。

但中国并未准备好停止大量购买美元。只要中国继续管控汇率制度,美元就会获得强大的支撑。这在长期是不可持续的,但在2007年则完全可以持续下去。

克里斯?贾尔斯(Chris Giles)

3. 股市将大跌?

没错,在某个点上是会大跌,但是否会以大幅下跌结束全年走势,则是另外一回事。一股巨大的全球流动性浪潮已推高了债券、大宗商品和地产等资产的价格。股价涨幅或许还不够高,但估值仍很高。像样的经济增长和持续的并购活动将为其提供支撑。

但是,经历了4年牛市的牛已经开始衰老,收益增长将会放缓,信贷周期将逆转。人们对美国经济软着陆、低通胀和地缘政治风险盲目自满。股市大幅下跌比强劲上涨更有可能。

克里斯托弗?布朗-休姆斯(Christopher Brown-Humes)

4. 油价将跌至每桶50美元以下?

不管在2007年的哪个时段,国际石油价格都不太可能持续低于每桶50美元。尽管一些新增产能有望投产,但由劳动力、钢铁和钻井短缺所导致的延迟,将减少市场上的石油数量。

即便没有这种情况出现,飓风与事故、恐怖主义与政治动荡、战争(或战争威胁)与敌对政府重申对油田的控制权,也将导致油价居高不下。

而且永远不能忽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简称欧佩克)。过去3个月,这个石油垄断组织已证明了自己将油价保持在每桶60美元上方的决心与能力。

主要问题在需求方面。美国和中国经济是否会继续增长,并刺激需求驱动的长期油价繁荣?如果不是,那么前面所有结论都会被推翻,而事实将再次表明,那些油价预言家们比地方气象预报员好不了多少。

卡萝拉?霍约斯(Carola Hoyos)

5. 石油美元将成为石油欧元?

伊朗会如此希望。但不要指望其它海湾国家会效仿伊朗,要求所有的交易,特别是向来以美元计价的原油买卖,都应以欧元支付。这种做法在经济方面意义寥寥(多数海湾国家货币都钉住美元),政治意义更小(阿位伯海湾国家惧怕伊朗)。

但随着进口的变化,外汇储备或许会更加多元化。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已表示可能将美元储备减半,卡塔尔已削减了美元储备。

绝大部分石油暴利都落入了政府投资基金,但是,这些金额巨大的仅仅似乎对在美国投资不太感兴趣,而是寻求欧洲和亚洲的交易。但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所言,(投资)地点转移并不一定会导致资金流出美元计价资产。

鲁拉?卡拉夫(Roula Khalaf)

油价真的下跌了吗?收益的是谁?

2014年最出乎意料的,莫过于“跌跌不休”的国际油价。仅半年时间,原油价格遭到“腰斩”,从今年6月的每桶115美元跳水至55美元,“三位数”油价的时代似乎已宣告终结。

油价暴跌的背后,是产油国之间的博弈,也是大国之间的经济较量。沙特坚持不减产打响石油价格战,意图打压美国页岩油热潮,美国则有望趁机摆脱对中东的依赖;委内瑞拉、伊朗感受着暴跌的切肤之痛;西方的舆论号角顺势响起,渲染油价将拖垮俄罗斯经济,正如他们在1998年看到的那样。油价的起起伏伏,也记录着国际政治格局动荡的这一年。

俄罗斯:油价暴跌,拿什么对抗西方制裁?

2014年,卢布大幅贬值再次唤起了俄罗斯人对1998年债务违约的记忆。那一年,卢布在几天之内崩盘,迫使俄债务违约。当年GDP下降了2.5%,工业生产下降3%,粮食产量下降2400万吨。

16年后,似曾相识的阴影再次笼罩俄罗斯。今年3月,克里米亚入俄和乌克兰危机掀起西方对俄的制裁战,以逼迫俄罗斯让步。以牙还牙,俄罗斯则“祭出”天然气这张王牌,以“断气”对抗西方的经济封锁。

然而,下半年国际油价暴跌令这张王牌黯然失色。对于严重依赖原料出口的俄罗斯来说,油价的严重缩水等于财路被掐断。油价的下跌直接削减俄罗斯预算收入,造成赤字增加、预算项目无法执行,进而加剧经济下行压力。俄总理梅德韦杰夫承认,“俄罗斯面临陷入深度衰退的风险”。

俄罗斯会重演16年前的经济崩溃吗?答案尚未揭晓,但不少西方媒体已吹响了“制裁胜利”的号角。就连本人都说,现在领导的国家要应对“卢布汇率的崩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俄罗斯的经济形势证明了在克里米亚的做法是错误的。

俄罗斯将今年的油价下跌形容为美国的“陷阱”。俄罗斯前财长库德林直截了当地说,美国正与原油输出国合谋压低油价,以此向俄罗斯施压,是美国的一个阴谋。

面对油价大跌、西方制裁以及资本外逃构成“完美风暴”,俄罗斯如何逃出暴风眼?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石泽说,俄罗斯有很强的承受和回旋能力,经济不会“崩盘”。且俄罗斯拥有大量外汇储备,更能采取有力的反制裁措施。

“俄罗斯经济拥有良好的基础,即便油价跌到40美元也没关系。俄罗斯经济也将克服当前的危机,这需要多久呢?倘若最糟糕的情况,需要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在今年年度记者会上仍信心满满。在油价动荡的2014,俄罗斯掀起了“卢布保卫战”。

欧佩克:为保市场,忍受“割肉”之痛

今年,一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简称欧佩克)和非OPEC产油国抢夺市场份额的大战已经打响。抛弃了欧佩克通过限产来保持高油价的传统战略,沙特代之以一项新的政策,即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欧佩克的市场份额。

“无论价格是多少,减产都不符合欧佩克成员国的利益。不管油价降到20美元、40美元、50美元还是60美元,都无关紧要。”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阿里·纳伊米说。

在外界看来,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分析师认为,沙特是在向美国页岩油下战书,以求挫败对其市场份额的威胁。观察人士预计,全球油价持续下跌会快速打压美国的页岩油钻探活动,减慢产量增长并有助于支撑油价。

同时,“阴谋论”也在蔓延—沙特把低油价视为对伊朗与俄罗斯施加更多压力的良机。伊、俄两国在叙利亚内战中支持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而阿萨德是沙特的死对头。

但无论“阴谋论”是否真实存在,那些以原油出口为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国家,已经感受到了低油价的“切肤之痛”。海湾产油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他们有能力在一段时间内经受住冲击。而那些家底薄弱的成员国,就只能咬牙挺住了。

失去高油价的支撑的委内瑞拉,未来高福利和高补贴将遭遇麻烦。现在,委内瑞拉深受通货膨胀、消费品短缺、犯罪率持续上升的困扰,这些直接影响到马杜罗政权。

伊朗一方面饱受国际制裁和货币下跌之苦,另一方面油价走低令收入锐减,5%的GDP就此流失。总统鲁哈尼摩拳擦掌搞经济重建之际,却被国际油价的重挫束缚住了手脚。在伊核谈判的关键时期,失去了高油价的支撑,谈判底气恐怕也减少三分。

不过,今年“”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攻城掠地,却并未引发原油价格动荡。分析师认为,投资者们渐渐意识到,这些都不会给供应构成燃眉之急。从另一方面来看,原油价格的动荡,不再仅仅受地缘冲突的影响,这一次,经济逻辑战胜了国际政治逻辑。

美国:页岩油改变国际政治格局?

1973年,为了打击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欧佩克宣布石油禁运,造成油价暴涨,令美国GDP增长下降了4.7%,直接促使其转变了对中东的外交政策。自那时起,摆脱对中东的石油依赖成为美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经过多年的勘探和开发,美国页岩油如今终能在能源市场上分得一杯羹,也试图跟沙特分庭抗礼。2009年之前还是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的美国,到2020年却有望跃升全球最大产油国。

新能源会令北美洲成为新的中东吗?如果这一猜想成为现实,美国对中东的依赖和影响会下降、美国在防范地球变暖上的兴趣会下降、欧洲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程度也会下降。随着对石油短缺的担心减弱,美国也会开始探寻新的资源外交。

《纽约时报》的文章称,随着美国对中东的能源依赖的降低,华盛顿在当地承担风险和责任的意愿自然也会降低,至少在这个财政拮据的年代,这种意愿就显得更缺乏依据了。

同时,经济快速发展的亚洲,将成为美国与其他产油国的“兵家必争之地”。对于欧佩克而言,东亚和南亚的需求或许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机遇,预计到2035年,产自中东的近90%石油将被吸纳到亚洲。

为此,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也应运而生。美国前任防长帕内塔说,到2020年,将有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这意味着,美国加大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未来一旦扼住重要海峡,亚洲的石油运输就会面临危险。

种种利好,已经令美国媒体将能源视为的一项外交“武器”。《纽约时报》的文章甚至断言,二战结束后,“资源短缺”这个理由一直是塑造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的主导力量之一,如今,由于美国油气行业的技术知识和大胆开拓,世界已经迎来了一个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