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价格公式_对冲基金计算公式
1.财富公式(二)送给你一个从赌马场里跑出来的财富小公式
2.2009.3.12:摧毁华尔街的秘密数学公式
3.中国杠杆股票基金有哪些?
4.是什么导致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
5.现在好多都在做外汇保证金交易,风险很大,有什么方法可以对冲呢?
财富公式(二)送给你一个从赌马场里跑出来的财富小公式
恋爱容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
当你爱上一个人,并且决定共度终生时候,突然发现这个人的某一个价值观是你否定的,怎么办?选择容易,放弃很难,如果此人如此重要,更不能轻易放弃,说不定你是误判!
为了不误判我最近无比稀罕的查理.芒格,接下来我就有了十足的热情把他的赌马和价值投资的梗弄个水落石出。
华丽丽的财富小公式再次登场:
f* = (bp - q) / b
一见到数学公式就头大的有没有啊? 但是无论是还是投资,目的不是带入数字计算公式而是要获得这些工具背后的 真谛 。
凯利公式的(bp - q) / b在数学中通常叫做 期望值 ,如果期望值在完美状态是1的话,意味着押上全部,如果计算出超过1,就是加杠杆,可是现实世界里没有真正100%的 期望值 ,也就是说押上全部意味着你也有可能失去全部,加杠杆有可能就是失去这个全部之外的全部,所以 想要使用这个财富小公式获得最佳期望值的前提下,控制风险仍然是最首要的任务。
凯利公式之所以适用于是由于输赢与局数有关与顺序无关,所以,每次都与上次的没有关系,当你押上全部的时候,如果输了,意味着你本金全部损失,投资不一样,投资股票并不会让你一下本金为零,所以被修订后得凯利公式用在了量化对冲基金中。
此刻为了让我少啰嗦几千字,必须再次请出爱因斯坦爷爷----
爱因斯坦告诫:科学理论应该尽可能简单,但是不能过于简单 !
这个小典故你一定知道---
问:大象进冰箱分几步?
答:共3步:1是开冰箱门,2 大象走进去,3关冰箱门
这里为尊重你的耐心和爱因斯坦爷爷的告诫,我把 凯利公式的应用分成2步解析 :(你需要十分钟左右的阅读时长)
凯利公式铁律告诉你期望值是正的时候才可以,是负值的时候绝对不可以做任何动作哦。
?第1小步:
做一道选择题---
无论是还是投资,所谓的 “全部” 在你的承受能力是多少,也就决定着你 把多少本金判了 。如果通过我前几篇文章你知道了你押上的那个 全部是你的资金的20% 的时候才是 相对安全 的数字,下面我给你通过凯利公式算出了3个设值,你来做一个选择题:
在期望值(f)都是20%的情况下,你选那个?
1.“小博大”:胜率20%,赢了1赔5,输了全光。bp - q = 5*20% - 80% = 20%
2.“中博中”:胜率60%,1赔1。bp - q = 1*60% - 40% = 20%
3.“大博小”:胜率80%,1赔0.5。bp - q = 0.5*80% - 20% = 20%
答案解析:
选1:你是赌徒心理,需要重新理解凯利公式(记得上篇我说法国大选,如果选马克龙之外那3个任选的结果)
选择2:此处忽略不解释
选择3:你有潜质做量化对冲基金哦!
华尔街的标准玩法就是以大博小,要大概率,加杠杆.(这里需要声明一下:我没用也不会用杠杆,并且绝不赞成用杠杆,所以对杠杆知识不够,有兴趣的小伙伴自己补课)
? 理论上 :
股票的设和有点不一样。股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未来某一个时刻的收益率不是固定的一 个值,量化对冲业务的聪明人们借助现代统计学、数学的方法,从海量历史大数据中寻找能够带来 股票上涨的多种“大概率”策略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归纳成因子和模型程序, 最终纪律严明 ? 地按照这些数量化模型组合来进行独立投资,力求取得稳定的、可持续的、高于平均的超额回报。 (这里我们带入爱因斯担的告诫暂时不深入研究,作为非金融专业投资者只要知道基本原理就够了)
?为了简单直观的理解,我用了3步形容专业人士们搞的上面那复杂活儿:
1)选出足够多股票,看股票价格四处溜达
2)为了防止跑偏,上下各弄一条道牙子(止赢和止损线)
3)在道牙子上蹲着等谁越界就逮它(等有效信号)
(有效信号:央妈降息,余哥喊话,股市放量,公司财报美美的等等)
做的事情,就是这么寻找信号,找到有效信号,意味着信号背后的会使股价的概率分布偏离,赢的期望变大。同时设置止盈止损线,这样也就固定了下来(固定是美丽的童话,其实就是大概齐)
把投资股票的过程转换成一个连续的过程就是信号发出喊你入场了。止赢止损发生的时候,就是赶快跑。和损失率就是止盈止损与入场价格之差。一次入场和出场就相当于模型中的单次,单次的仓位由凯利公式确定。
大白话总结:
此活儿可以理解,专业人士用的是蒙特卡洛模型(随机游走),投资过程重复1000次(次数越多越好),求净值的几何平数。
以上他们干的一些复杂的活儿这么简单的理解:
干嘛:找信号
目的:固化了胜率
期望:赚大钱
结果:想的美
生物系统告诫:永远记住这个世界充满了因果性和蝴蝶效应,模型只是一个近似的替代。
与其说凯利公式是一种算法,倒不如说她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比例的偏离决定者还是投资,想要长期获利并形成复利也是很难做到的,市场上1赚2平7赔的说法,对于韭菜来说就是10次操作中7次赔3次赚,那个所谓的胜率(p)就是30%,看到没有只有30%的胜率,你看看,能不哀嚎一片!
用赌马比喻价值投于是查理.芒格喜欢比较的彩池系统和股票市场之间的共同点,此外他还把最好的投资比喻成中 定错价格 的赌局。他说:我们寻找一匹获胜几率是1/2,是一赔三的马,他和他的好基友巴菲特一辈子就是用凯利公式,带着复利表,手拉手的寻找着那只标错的纯种马,这几只马如今一直躺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财务报表上,几十年没有变化,一直躺着产生了几何级的复利增长收益率。
从小黄车上摔下来摔醒了我,我们习惯于把我们不懂的东西当作难题,我们恐惧与我们未知的那个恐惧,我们也习惯把所谓的复杂事情认为是复杂,归根结底是我们的基因就告诉我们对未知的东西第一反应是躲避,可是如果你去面对它一次,你去与恐惧对话一次,也许他们并没有那么难,也许他根本没没有那么恐惧,一切存在于我们的想和所以然,一切也都基于对未知和不确定的迫不及待的忽视。 正如原本一个简单的凯利公式被对冲基金用的要多复杂就有多复杂,其实,它并没有那么复杂。凯利公式简单到她的重要变量都是可以固化的,而对冲基金却非要把不可能固化的东西用模型固化,并且操作纪律极其不严格,我想这就是巴菲特和查理芒格选择关闭它们的对冲基金的根儿吧!
一句老话:聪明反被聪明误
华尔街聪明又专业的人们都认为自己太聪明,过于聪明反被聪明误,芒格提到一个著名的投资基金公司破产的原因也在我们这句老话里充分体现了。
(在“穷查理宝典”这本书里有一个专业的过于专业的例子就是通用设计二门五人坐越野车的梗儿)
查理.芒格用梗的真正原因不只是他认可凯利公式的适用价值,更重要他是如此简约,但没那么简单。科学家凯利的理论基础就是从有一定内部消息的赛人缘起的。一个有内幕消息的人第一个自然的想法一定是放入全部资金,但是这样就有可能外一造成输掉就有可能血本无归的惨样儿,凯利要解决这个问题中,任何时候输掉全部肯定是不符合最大化积累收益的需求的。真正需要的是长期积累的复利收益,对于积累的收益最后的结果值和输赢的局数有关,和输赢的顺序无关,所以推导出一个最佳的投入仓位比,来最大化长期的积累效应-华丽丽的凯利小公式。
查理芒格和巴菲特最优化的利用了自己的思维模型系统把凯利公式应用到了极致不说,他们还保持了凯利公式本质和根髓,并长此以往的简单执行着,这才是华丽丽的财富公式:
1)3倍(b最好标错)
2)找到标的好马以后押重注(他们的投资收益来源于最多10家成长性公司)
3)符合巴菲特随身携带复利表的梗儿(最大几何收益)
4)胜算p就凭二位的100多个思维模型和其他智慧(此处省略1万字)用1/2这个比率是不是给全人类一个面子!是不是!
5)他至于一年后关闭对冲基金(因为华尔街知道一切规矩缺从不按此执行)
6)不可预测性都是未知的,而对冲基金的数据都是历史的平均值,
7)老爷子们是绝对的遵重了人性带来的不确定风险,也是为嘛他后悔自己心理学学的太晚的梗儿
?价值投资的真谛如果明显的摆在那里,我却长篇累牍的深度挖掘:利用知识,长期,复利,执行,原则是简单但不要过于简单,知易行难,不行你试试!
2017.4.28
LOLA ? 魔都已入夏------------分割线分出-------------
-1-死磕梗儿---------
全面啰嗦一下和凯利延伸小情节:
科学家凯利的理论基础就是从有一定内部消息的人缘起的。
一个有内幕消息的人第一个自然的想法一定是放入全部资金,但是这样就有可能外一造成输掉就有可能血本无归的惨样儿,凯利要解决这个问题中,任何时候输掉全部肯定是不符合最大化积累收益的需求的。真正需要的是长期积累的复利收益,对于积累的收益最后的结果值和输赢的局数有关,和输赢的顺序无关,所以推导出一个最佳的投入仓位比,来最大化长期的积累效应-华丽丽的凯利小公式
凯利从的模型推出了凯利公式的雏形。对于,第一个自然的想法就是放入全部资金,但这会造成血本无归的惨状,凯利要解决的这个问题在任何时刻输掉全部资金显然是不符合最大化累积收益的需求,真正应该关心的是长期累积的收入(compound return)
终于明白为什么芒格用比赛做比喻
第一:凯利雏形就是
第二:复利增长
第三:正好符合凯利的单次方式
芒格把每找到一个获胜51%,是1赔3的公司就开始按凯利公式,最低标准是这种马,以他能力找到贴错的马比我们机会大很多,而他的一但找到,按照凯利公式只要胜算足够接近100%他们会下重注,然后就是放在那里复利增长长再增长,哎呀我哥,你们太牛逼,今天终于悟懂了,为嘛芒格是做了一年对冲基金就退出了。
-------2--对冲基金用的模型之一的实例---------
举例必须举例:被修订后的凯利公式
因为股市的涨跌不会一次性赔光本金,所以引入损失率对凯利公式做微调,即更一般性的凯利公式:
f:仓位比例
Pwin:赌赢的概率—股市上涨概率
Ploss:赌输的概率—股市下跌概率
b:率(资产从1增加到1+b)
c:损失率(资产从1减少到1-c)
推导的过程这样理解一下:(维基百科)
一次投资过程,压上总资本(A)的一定比例:f*A。有pwin的概率赢,赢了财富为A*(1+fb),ploss的概率会输,输了资本变为A*(1-fc)。N次投资后,总资本函数为:
凯利公式要做的是使得总资本曲线的几何收益最大,也就是log(An)/N最大。即log(AN)/N对f求导=0时f的值就是凯利公式了.
应用一下这个公式:
设我们找到了一个有效信号。并且根据历史上的统计,过去三年这个有效信号发生了1000次。以信号发出的价格为起点,在20%的正收益时止盈,在20%的负收益时止损。
那么在信号发出后,如果先触碰盈的次数570次,先触碰止损的次数430次(这里只是为了举例而做简化,实际中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于是,我们就成功的把问题转换成了一个连续的问题:有这么一种,赢一次的为20%,输一次的损失率为20%,赢率为57%
对应公式,有Pwin=0.57,Ploss=0.43,b=0.20,c=0.20
此时f=Pwin/c – Ploss/b = 0.57/0.20 – 0.43/0.20= 70%
也就是说,不管你现在剩余多少钱,应该买入剩余部分的70%的仓位。
2009.3.12:摧毁华尔街的秘密数学公式
2009.3.12: 摧毁华尔街的秘密数学公式
和讯特约 长城伟业 康兰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华尔街就开始依赖金融工程精英们来创造各种新的获利途径。他们创造金钱的方法一直成功运转了这么多年,直到其中一种“突然”引发了这场全球性的经济灾难。
一年前,人们总认为像李祥林(Did X. Li)这样的数学天才可能会在某日得到诺贝尔奖的眷顾,因为金融经济学者,甚至华尔街的这类人才的确此前也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李祥林的开创性工作是衡量投资风险,而在金融领域,他的成果与以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学者的贡献相比更有影响力、更快速地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当晕头转向的银行家、政治家、监管者和投资者在这场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大崩溃的废墟中寻找事发根源时,他可能更应该庆幸的是自己还有一份金融业的工作。
李祥林从事的研究是确定资产间的相关性(correlation),也就是将一些完全不同的之间的关联度用数学模型来量化。这是金融领域中的一大难题,但他构建的被称为高斯相依函数的公式能以数学手段令极其复杂的风险比以前更容易和精确地被衡量。基于这一公式,金融机构能够大胆地出售各种新型证券和金融衍生品,将金融市场扩张至几乎不可思议的水平。
从债券投资者到华尔街的银行,从评级机构到监管机构,几乎每一个人都在使用李祥林的公式。很快,利用这一公式来衡量风险的方法已经在金融领域深入人心,并且帮人们赚到了大量金钱,使得任何对此公式的局限性的警告都被人们忽视了。
然而,突然间,使用这一公式的人们发现,金融市场开始出乎他们意料之外地变化。小小的裂缝在2008年演变成了巨大的峡谷,瞬间吞噬了成千上万亿的资金,将全球银行体系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并引发了这场波及全球各个角落的经济危机。
可以肯定地说,李祥林在短期内都不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眷顾了。而这场金融大海啸也使得金融经济学此前受人们顶礼膜拜、坚信不疑的地位不复存在。
为何数学公式的影响如此之大
令人们惊诧的问题是,一个数学公式怎会给金融界带来如此毁灭性的结果?答案隐藏在让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向企业、各国家和购房者发放数万亿美元的庞大债券市场中。一个企业若要发行债券借款,投资者会严密审查公司账目,以确认公司能有足够资金偿还。若放款人认为的风险很高,他们索要的利息率也会更高。
债券投资者都是在赌“大概率”,如果债券违约的概率是1%,而他们可以获得额外2%的利息,他们就会蜂拥而上购买该债券。这就好比一个,人们不介意偶尔输掉一些钱,只要大多数的时间里,他们都在。
债券投资者通常也对由数百乃至上千个住房按揭构成的资产池进行投资。现在涉及的这类活动总规模大得惊人:美国购房人所欠下总债务已达11万亿美元。然而,按揭资产池的情况比债券市场更混乱。这类投资中,因购房者每月集体偿还的现金量,是取决于已获得再融资的购房人数量和因违约未还款人的函数,因此投资不存在保证性的确定利率。同样,如此借贷活动也无固定的还款到期日。因购房人以无法预测的时间偿还按揭,例如购房者决定出售房产,因此池内的还款总数也是无规律可循。最令人头痛的问题是,尚无法找到给违约出现机会确定一个单个概率值的办法(即概率越高、损失风险越大)。
华尔街解决的办法是,通过一个称之为划分等级(tranching)的办法,它将整个池内各类资产进行分级,创建以标注3A评级的无风险的安全债券。位于第一级别的投资者能够最先获得偿还债息,其他类别投资者虽因违约风险较高而评级稍低,但可收取更高的利率。
评级机构和投资者之所以对3A级的债券感到放心是因为他们相信,成百上千的购房者不会在同一时间内发生违约行为。某人可能会丢掉工作,其他人可能生病。但这些都是不会给按揭资产池整体带来重大影响的个体不幸。但所有的灾难件并非都是个体性,等级划分做法并未解决资产池风险的全部问题。
房价可能下跌的会在同时影响到一大批人。如某购房者家附近住房价值下跌,此人住房的资产净值也同样会下降,他(她)周边邻居的房产会跟着下跌的可能性很大。一旦此购房人还款违约,周边邻居违约的可能性也很大。这就是所谓的相关性,即一个变量变化与另一些变量的关系和影响程度,度量此关系和关系程度高低是确定按揭债券风险大小的重要部分。
只要投资者能够对风险定价,他们就愿意冒险。他们厌恶的是不确定性,即无法确定风险大小。正因如此,债券投资者、按揭放款者拼命地想要找到能够度量、模拟相关性,并对其进行定价的方法。在计量模型应用于金融市场前,令投资者对按揭资产池中投资感到安全的唯一时刻是不存在风险,即这类债券都是由联邦通过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企业进行担保。
理解相关性概念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相关性”这个概念,我们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设一个在读小学的小孩叫爱丽丝,她父母今年离婚的可能性是5%,她头上长虱子的可能性是5%,她看到她的老师踩到香蕉皮摔倒的可能性是5%,她获得班级朗读比赛冠军的可能性是5%。设投资者们要交易一种基于爱丽丝身上发生的这些的概率的证券,他们的出价可能差不多。
我们考虑两个小孩,不仅仅是爱丽丝,还有她的同桌布兰妮。设布兰妮的父母离婚了,爱丽丝的父母离婚的概率是多少?大多数情况下还应该是5%,这就说明在这件事上,他们的相关性可能接近于0;如果布兰妮头上长了虱子,爱丽丝长虱子的可能性就会高很多,可能是50%,这说明他们的相关性是0.5左右;如果布兰妮看到老师摔倒,因为她们是同桌,爱丽丝也看到的概率可能是95%,这时她们的相关性接近1;如果布兰妮获得了班上朗读比赛冠军,爱丽丝获得冠军的可能性就是0,这件事上她们的相关性是-1。
如果投资者交易的证券是基于这些同时发生在这两个小孩身上的概率,他们的判断就很可能大不相同了,因为各类中,两个小孩的相关性各不相同。
但这是一个非常不精确的科学。单单是要确定一个人发生某件事的概率是5%,就已经要费很大精力来搜集 历史 数据进行统计和误差分析了,而还要在此基础上判断另一个人在这一个人发生这件事的条件下的概率就更加复杂,而且也缺乏相关的 历史 数据,因此出现误差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在住房抵押市场里,这种相关性的计算更是难上加难。首先要计算某个地区房价下跌的概率,你可以观察房价的 历史 走势来推测未来,但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对房价的影响也极其重要。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判断,如果一个州的某个房子价格下跌,另一个州一间同样的房子价格下跌的概率又是多少?
李祥林取得突破性进展
李祥林,上世纪60年代出生在中国农村,成绩优异,获得了南开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学位,后来去美国留学,获得魁北克拉瓦尔大学的MBA学位。在此之后他继续深造,先后获得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精算学硕士学位和统计学博士学位。19年他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开始了他的金融职业生涯,后来就职于巴克莱资本,并在2004年负责重建其数量分析小组。
李祥林的学术背景在华尔街的精英中非常典型。由于从事学术研究的收入远不如华尔街投行和对冲基金给出的薪水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数理背景的高级人才进入华尔街,从事金融衍生工具的创造、定价和套利。
此时巧合的是,在摩根大通工作的李祥林在《固定收益杂志》上发表了一份名为“论违约相关性:相依函数方法”的论文。论文以相对简单的数学方法(当然是相对华尔街精英人士的水平来说),不用参考 历史 违约数据,而是使用了一种金融衍生产品——信用违约互换(CDS)的市场价格数据作为判断违约相关性的依据。
如果你是一个投资者,你可以选择直接把钱借给借款者,也可以选择向者卖出CDS产品。它相当于对贷出的款项进行一种保险,以防借款者出现违约情况。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收取固定的收益——利息或者是保费。两者收益接近,但由于针对同一个借款者可以售出无限个CDS,CDS产品的供应并不受限于债券发行的数量,所以处于开创阶段的CDS市场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增长,所向披靡,规模大大超过了作为其基础资产的债券市场。
当一种CDS的价格上涨,这表明其标的资产违约的可能性上升。李祥林的突破在于,他不去浪费时间等待搜集足够的实际违约数据,因为实际违约在现实中比较少,取而代之,他利用CDS市场的 历史 数据作为判断依据。设有两个借款者,我们很难通过他们过去实际违约的情况来计算他们的违约相关性,因为或许他们过去没有违约过。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针对这两位借款者的CDS的 历史 价格变化,如果走势较为一致,那么可以证明他们的相关性较大。李祥林利用这种价格走势的相关性作为“捷径”,设了金融市场,这里特别是CDS市场,能够正确地对违约的可能做出相应的价格反映。
这是对一个复杂问题进行的巧妙简单化。而且李祥林不仅仅简化了相关性的计算,他还决定完全不考虑资产池中的各个之间复杂的关系变化。例如,如果资产池中的数目增加,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你将负相关性的和正相关性的组合放在一起,整个资产池的风险又如何变化?他说,都不用管这些。我们只用管一个最终的相关性数据,一个简单明了的数据就代表所有我们需要考虑的东西。
这一发明使市场迅速发展
这一公式的发明对资产证券化市场具有闪电效应。有了这一风险定价公式,华尔街的精英们看到了新的无限可能。他们马上着手创造大量新的3A证券。而像穆迪这样的评级机构再也不用苦恼这些证券背后所代表的资产的各种风险,他们只需要考虑这个简单的相关性数据,然后就出来了一个评级,告知人们这些资产的风险到底多高。
因此,几乎任何资产都可以捆绑在一起变成3A证券——公司债券、银行、住房抵押证券等等。这样形成的资产池一般被称为债务抵押证券(CDO),通过将资产池分级,打造出3A级的证券,即使这个证券的组成资产没有一个是3A级的。那么对于资产池中较低级别的证券怎么办?他们也想出了好办法:把多种CDO资产池中低级别的证券再捆绑在一起,组成一个资产池,再次进行分级。这样组成的投资工具叫做CDO2。到此为止,已经没有人真正知道这个产品包含了什么基础资产。但他们并不在乎,一切只需要李祥林的相依函数公式(Copula Function)就可以了。
这些年里,CDS和CDO市场相互依存,共同壮大。数据显示,2001年年底,在外流通的CDS总额高达9200亿美元。到2007年年底,这一数字飙升至62万亿美元。同样,CDO市场总规模在2000年仅为2750亿美元,到2006年扩大至47000亿美元。
这些市场发展的基础就是李祥林的公式。如果你问一些市场参与者,他们都会用“极好、简洁、好处理”这一类词来形容这一公式。这一公式几乎是普遍适用,于是,无论是银行打包新的债券,还是交易员、对冲基金对这些债券进行复杂的交易时,大家都会用到这一公式。
公式背后的隐忧
曾在穆迪的学术顾问研究委员会任职、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金融学教授的达雷尔?达菲(Darrell Duffie)指出,CDO市场几乎完全依赖这一相关性模型,高斯相依(Gaussian copula)一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界普遍接受的词汇,就连经纪商都依据这一公式对某个级别的债券进行报价。正如衍生品大师珍妮?塔瓦科里(Janet Takoli)所描述的那样,基于相关性的交易已经像一个极具传染性的思想,遍布金融市场的每个角落。
其实早在1998年,李祥林发明这一函数之前,数量金融学的顾问和讲师魏尔莫特(Paul Wilmott)就指出,金融数量之间的相关性是出了名的不稳定,任何理论都不能建立在这样不可预测的参数之上。这样的声音不止一个,在美国金融行业繁荣的数年里,每个人都可以说出一大堆理由证明这一函数公式并不完美,它无法应对不可预知的情况:它定相关性是一个常量而不是变量。投行也经常打电话给斯坦福大学的达菲教授,邀请他解释这一公式。每一次,他都会警告投行,这一公式并不适用于风险管理和估价。
现在看来,对这些警告的充耳不闻简直是笨透了。但在当时,这确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投行们并没有理会这些警告,一方面是因为手握控制大权的经理们并不懂金融工程精英的各派争论,也无法理解各种数学模型的真正含义;另一方面,他们赚了太多钱,贪欲已经无法让他们停下来了。
在金融市场,风险是永远无法消除的。我们只能努力建立一个市场,让不想承担风险的人们将风险转嫁给爱冒险的人。在CDO市场,人们用这一公式让自己相信自己没有风险,但实际上,他们只是99%的时候没有风险。一旦1%的可能出现,他们就会前功尽弃、尸骨无存。
李祥林的公式被用于对上亿的住房组成的CDO资产池进行定价。因为他的公式以相关CDS的 历史 价格走势为基础,因此相关性的计算只能局限于CDS出现之后的年代。而在过去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房价一直在上涨,因此住房之间违约的相关性就相对比较小。一旦房市的繁荣时代结束,整个国家的房价都下降,房贷违约的相关性就会骤然飙升。
其实对房贷进行资产证券化的银行也明白,这一公式对房价的上涨有很强的敏感性。一旦房价下跌,所有被评为3A的无风险债券都会瞬间崩塌,没有退路可寻。尽管如此,他们都不愿意停止制造CDO。面对眼前大把利润的诱惑,没有人抵抗得住,他们要做的就是一边享受暴利一边祈求房价继续上涨。
谁应该被指责?
2005年秋,李祥林曾在《华尔街日报》表示,很少人真正理解了这一公式的核心。金融领域中,大多数人都认为李祥林不应该被指责。毕竟,他只是发明了这一数学模型。我们应该指责的是那些滥用模型的金融机构,是他们的贪欲导致整个金融界盲目地逐利,对这一模型的局限忽略不计,对外界的警告充耳不闻。
李博士目前已经淡出人们对当前讨论金融危机原因的讨论,并于去年离开美国回到中国。
在现实金融世界中,太多金融分析人士只看到他们眼前的毫无生命的数字,而忘却了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有形和真实的现实。他们认为,能够仅靠只有数年价值的数据来模拟计算,再定出那些每10000年才可能发生一次的概率。人们此后就以如此概率进行投资,而不思考一下这些数据究竟是否有实际意义。正如李博士本人对自己的模型的表态,最危险的事情莫过于人们盲目地相信模型能给他们带来所希望的结果。
中国杠杆股票基金有哪些?
杠杆股票基金是杠杆基金的一种。它是跟踪股票型母基金或指数涨跌,并放大指数涨跌幅的基金。
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上的杠杆股票基金主要是分级指数基金的进取B类份额即杠杆指数基金。这一种是含有杠杆的高风险、高收益的品种,在某一区间,这部分份额享有一定的杠杆收益。它们不能通过银行买卖,而是像普通股票一样上市交易,拥有深市A股账户或基金账户的投资人,可以通过券商渠道。
初始杠杆;
初始杠杆为基金发行时的杠杆比例,即A份额份数与B份额份数之和与B份额之间的比例,具体公式为:
初始杠杆=(A份额份数+B份额份数)/B份额份数;
如银华深100分级A份额与B份额的比例为1:1,则该基金B份额银华锐进的初始杠杆为2。目前市场主流的均为1:1或4:6的比例,初始杠杆为2或1.67。
初始杠杆在基金发行时确定,一般来说,配对转换型的股票分级基金初始杠杆比例是恒定的,在存续期间始终保持恒定。该杠杆值作为两份额总和与B份额的比值,不仅在一开始可以告知投资者两份额的比例情况,在后续阶段通过母基金净值和B份额净值的比例计算,还可以获得净值杠杆的大小。
净值杠杆
净值杠杆是研究分级基金时经常用到的杠杆指标,定义为分级基金进取部分(B份额)净值涨幅和母基金净值涨幅的比值。在具体计算时用母基金总净值除以B份额总净值,忽略了每天优先份额(A份额)从母基金获取的收益,主要是因为A份额每天的收益相对总体净值而言较小,不会影响杠杆的计算,净值杠杆的公式为:
净值杠杆=母基金总净值/B份额总净值;
=(母基金份数×母基金净值)/(B份额份数×B份额净值);
=(母基金净值/B份额净值)×初始杠杆;
净值杠杆反应了B份额净值涨跌幅增长的倍数,例如一个两倍净值杠杆的基金,当日B份额的净值涨跌幅是母基金净值的两倍。
然而,净值杠杆影响的仅仅是B份额净值变化的波动情况,但是投资者实际买卖B份额时受到二级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由于折溢价率的因素,净值杠杆往往无法真实反应到价格表现上,为此我们引入价格杠杆的概念。
价格杠杆;
价格杠杆即B份额价格对于母基金净值表现的变化倍数,在计算时考虑了折溢价率的因素在内,即母基金的总净值除以B份额的总市值,具体公式为:
价格杠杆=母基金总净值/B份额总市值;
=(母基金份数×母基金净值)/(B份额份数×B份额价格);
=(母基金净值/B份额价格)×初始杠杆;
=净值杠杆/(1+溢价率);
是什么导致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
各国自身的交易制度与国际交易制度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基本功能是推动国际分工规模的增加、国际合作关系的扩大。国际贸易的好处主要来源于比较优势的发挥。一个国家及地区能否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或者说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对于该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进行国际贸易也可以说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得以发挥比较优势的基本通道和引擎。更进一步的是推动一个国家制度的全面发展。众多研究表明,更为开放的国家要比相对封闭的国家具有更好的经济增长。不言而喻,对外开放可推动分工规模扩大,贸易量的增加,将推动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加快,有利于一个国家按照自己的优势及要素禀赋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技术结构及结构,以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发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然而,能否发挥国际贸易对经济的增长作用,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管理战略选择,更取决于经济管理者对交易制度理论的认识。从目前国际贸易理论上,只能得出如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争取一个外向型模式,诸如增加科技产品出口、提高企业效率等等。但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模式,诸如经济发展战略管理、汇率管理等等,则是模糊的。可以从这次人民币升值的大讨论中看得出来。
人民币汇率问题被吵得沸沸扬扬,可以说狼烟四起,不仅有日本的发难,更有美国的通牒。令人担心的是我们国内的经济理论家普遍认为人民币值被低估。使用的理论:一是购买力平价理论,二是外汇平衡理论,三是银行对汇率的管理。这都是事实,毕竟是美元在我国购买价要比在美国购买价低得多。在汇率的形成中,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操作对人民币汇率有决定性作用。持上述理论的经济学家忽视了一个基本现实,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产生的。在固定汇率制度中,汇率的变动是一种总处在边际价格的调整上,就是说国际贸易产品只能是商品价值的交易。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原有的理论已经失去存在的基础,现在还用它作为理论指导就不能不发人深思了。①国际货币多元化流通中,各国之间消费品价格的变动与汇率的变动是不相关联的,源于汇率价格变动轨迹与国内消费品市场价格变动轨迹无论如何说也联系不到一块。硬把两者放在一起只能说明对不同的劳动价值形成中价格运行轨迹的无知。②国际货币多元化流通中,对外不平衡是相对的,是内部不平衡的表现。立脚点应该调整国内宏观经济管理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水平,推动、促使对外平衡。③中央银行外汇市场的操作无可非议,关键是如何看待。为实现经济的不丢失,对外汇市场的操作不仅必要,而且必须。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忽视了交易制度的功能。科技进步能提高经济体收益是不错,但这一收益必须有了价格才能成为现实,然而收益实现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外溢。源于货币有这种分配功能。应当记得,科技进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投入成本。对一个生产单位来说收益是增加了,相对货币流通的一个经济体来说,还是经济收益等于经济成本。在两两交易中,对一方是收益外溢,对另一方就是(经济)增加。在国际贸易中,当货币和金挂钩时,实行固定汇率制,各贸易国不存在经济丢失问题。经济外溢有着明显性,即金的丢失。从理论上讲,交易对象是商品价值形态,RHP=V+LI+G/M。出口国际需求量大的产品就有经济增加。目前不但货币和金脱离,而且货币是多元化浮动汇率,是交易制度性质的变化。交易对象是市场品价值形态,RHP=(V+LI)R/C,而非商品价值形态。所以汇率价格的运行已经不是边际价格调整而是效应价格运行,呈S型,就是说升值压力表现为加速度形式。所有后起东亚国家都经历过,而且都是在S型的加速期出现了经济危机。
在市场品价值形态交易制度中,人均货币收入与生产率的比等于总消费与总积累的比。RHP/C+LI=R/C。当保持一定的积累增长率时,相应提高了生产率增长,相伴随地是消费增长及RHP的增长。通过出口贸易弥补了国内消费增长的不足,只能通过提高RHP增长来平衡。当出口进一步增长相对RHP不增长时,就会有大量的剩余货币出现,表现为国际贸易顺差增加。一旦本币出现升值预期热钱就会滚滚流入,推动国内经济泡沫产生。这是国际货币多元化交易的基本功能。
在这一功能机制作用下,汇率变动与国内要素流动性增加成正比,与国内要素流动性减少成反比。这说明在一定国际贸易依存度的基础上,其币值代表着该国劳动能力的价值。就是说,币值的上升实质是劳动力价值的升值。这一现象构成国际经济的初次分配。当一个国家贸易顺差大量增加必然引出各种各样的争端与摩擦,进一步的是经济问题政治化。妥协的途径有二:一是本币升值,二是输出资本。前者称作经济丢失,后者称作经济外溢,这样一来,使所有参加贸易国都得到好处。这一现象构成国际经济的再次分配。而提高国内要素的流动性来增加外汇资金的吸收能力,通过减少外汇储备来实现经济增长构成国际经济的最终分配。
问题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看不到这一点,才有了人民币值被低估的普遍性认识。这种认识必须改正,否则不可能认识到人民币5%的升值丢失了我国二年以上的国际经济。更使人忧虑的是这样下去,使我国经济发展赶超战略毫无希望。一,如此下去,25年人民币有可能升值100%,RHP增长40年赶不上日本,赶上美国就只能是一种理想。二,在国际贸易中,小国可以从一项国际分工中获得经济的高增长。中国是一个大国无法创造出国际单项分工的现实。三,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由于对交易制度理论的无知,也就不可能认识到落后国赶超先进国家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已经形成国际分工的先进国家在要素流动性增加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已经没有多余的潜力可挖,相对落后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大国,50年的时间里无论经济改革有多快,都不存在要素流动性增加的制约。落后国家有着要素流动性增加的大空间是缩小与先进国家差距的唯一根本性条件。
(二)国际贸易均衡理论
(1)给出一个平衡公式:
A(R/C…ZGY/W…P/V+LI)/B(R/C…ZGY/W…P/V+LI)
公式的含义是两个国家币值的比较。币值相比较取决于三大变量:消费与积累的比率、商品价值量(Z表示人均持有货币增长,G表示基础货币,Y表示货币发行量增长,)、人均货币收入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比率。设上面参数相同时,AB二个国家贸易的发生是源于行业产业结构的不一样。这种国际贸易完全是相对优势的发挥、共享,导致收入均等化趋势。经济的增加取决于贸易量的增加。这可有相对开发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封闭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得到证明。但是这个设是建立在金(银)等实物货币之上的设。
目前国际贸易已经不存在实物货币交易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转变为纸币交易制度。这个制度的变迁有二个决定条件:一是货币完全与金脱钩,二是国际上多元化货币的存在,并自由兑换。在1980年以前只能说是准纸币交易制度。没有交易制度经济学知识的学者不可能认识到交易制度的改变就改变了产品的劳动价值形态。
国际交易制度的改变几乎使全部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失去存在的基础。但是社会认识有着“路径依赖”,落后于事物发展进程。这就是中国经济理论家死抱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不放的根源。
(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说明内外经济失衡的公式;
S-I=EX-IM……(1)
公式的左边表示储蓄和投资的差额,右边是出口和进口的差额。投资大于储蓄,进口大于出口成为双缺口;反之成为双剩余。通过统计可知,1994年为界前15年表现为双缺口,但可以说缺口不大,可称得上基本平衡。
BP=(EX-IM)+(IF-OF)……(2)
这是在经常账户的基础上引入资本账户。BP表示为净出口和净资本流入之和。统计可知,1995年后我国保持着双顺差。2005年突破2000亿美元。
张曙光通过上面二个公式的应用指出“在坚持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下,正是双顺差的持续,才产生了汇率升值的压力。”可见传统平衡理论忽视了引起双顺差的的根本原因是国内经济的不平衡即消费积累的不平衡与劳动生产率和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的不平衡。把它看成固定汇率的结果是以偏盖全。
在19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中国为什么取人民币不贬值战略?并且实行固定汇率制?这些经济学家不知道是为了与美国寻求合作。
为什么要合作?1可以学到许多现代化的金融管理知识。2可以模仿学习美国的国内经济运行平衡管理方针。3减轻中国应对金融突发压力。
所以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中国与美国的双向依赖。中国搞生产,美国发货币;中国人制造商品由美国人消费;中国经济增长虽快却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美国发行货币虽多却没有出现通货膨胀之忧;中国有着双储备(外汇和储蓄)屡创新高没有经济滑坡,美国双赤字累创新高 经济运行安然无恙。但这种贸易格局使中国成为财富创造者,美国成为参与财富的分配者。导致中国的净流出,美国净流入年2000亿美元以上。
现在我国顶住美元要获利了,中国经济学家又建议人民币升值让经济继续丢失。其根源在于国际交易制度理论知识的欠缺。
那么,中国的经济学家错在那里呢?
(3)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比较是复杂的,单纯劳动生产率的比较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好几个:有商品价格;消费增长率;积累增长率;相对的还有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货币发行量增长等等。这读者不难理解,比如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量多时照样出现商品价格的上升。
可见我国的大腕经济学家都是定上述的因素不存在。他们的思维方法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引出商品量的增加相对美国价格偏低从而导致商品向美国流动量的增加,才出现了我国巨额的顺差。
在我看来,根据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美国就说“实际汇率”已经升值,“名义汇率”也必须升值的思想是极其愚蠢的。因为这种思想忽视了在汇率调整、降低外汇储备中的多种选择,而是把人民币升值看成唯一的方法。例如,1提高工人工资待遇,取消出口企业的优惠政策。2购外国商品,对冲外汇储备,补贴国内用户。3增发货币量,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4增发货币量,对教育、医疗、住房的个人提高补助额。总之,国家无论使用那一个方法都可以提高我国的商品价格,来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
看来经济学家们甚至忽视了1994年以前我国是如何形成双缺口的及其主要因素是什么。
(4)从外汇市场上看,人民币确实存在着升值的压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民币遭遇如此大的升值压力?我们的基本结论;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实体因素与货币因素。
在国际上,世界基础货币增长速度比我国快着一倍。19年以来全球基础货币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每年高于10%,甚至达到25%,相对经济增长只有2—5%,二者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美国一直保持低利率,无节制的大量发行美元。同时现行的国际货币储备格局使各国银行,特别是亚洲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市场的干预支持美国的巨额“双赤字”,导致世界基础货币增长迅猛。根据IMF国际游资统计,20世纪80年代国际短期资本为3万亿美元,19年增加到7.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生产总值的20%。仅对冲基金已达8000多只,有1万亿美元资产。
而中国的基础货币发行量正好相反,比19年下降近90%。
在国内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及国家平衡经济运行的不信任预期下个人与企业对经济行为进行调整:一是海外资金回流近500亿美元。二是我国在海外的企业与个人的收入的转移支付2000年只有几万亿,部门转移也不大,2004年却增长2倍。三是外资企业收益汇出减少。四是外贸部门在中国结汇增加。这四个方面就组成“游资”,是国家无法管制的。它和我国的经济学家对人民币走势的分析判断密切相关。
在实体性经济因素上,我国经济运行平衡管理能力差。1)我国这几年消费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而与先进国相反。这说明在个人收入方面,诸如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上没有基础货币的支援,和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差距太大。2)在虚拟经济制度上差距更大。因为我国在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的建立上指导思想的错误,到目前也没有走向正轨。只要企业经营不和股票付息相联系,期货经营不和实物商品交割相联系,证券市场就永远不可能走向正轨。这样一来,也就不能有吸纳外资投资的功能,才有外资充裕的表现。3)作为经济管理体的国家,一般地说,增加基础货币的发行只要用在对国民社会保障的提高上是可以得到支持的。中国没有这种理念的操作从而破坏了消费与积累的平衡增长。4)在先进国家,是各类企业在发展权利的平等。而我国对企业的管理是等级制度,这就造成低价的竞争机制格局。导致科技期货市场的低迷,仅此一项就少着上千亿美元的吸纳。(数据来源于夏斌,陈道富2006,2)。
(5)同一商品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价格?比如麦当劳的汉堡包在全世界质量是一样的。2004年1月,在中国是1.23美元;在美国是2.80美元;在欧洲是3.48美元。这种现象给购买力平价理论一个很大的打击,无论用什么样的“蓝子货币”来计算都有个被质疑的问题。由此而来也成为给劳动生产率决定价格理论定性为“伪理论”的依据。就是说在劳动率上全世界的汉堡包是一样的,在生产率上的表现上却有着不一样。由此也说明人民币“实际汇率”已经升值是来源于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完全是个“伪理论”。
从理论上讲,决定商品价格的因素有多种,P=(V+LI)…R/C…Q/M。相对国际商品交易其价格不仅只有劳动生产率因素还要加上需求与供应的比率和消费与积累的比率。尽管不同国家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与生产要素流动速度有不同,但在一个国家内部总有一个平均率存在着,因为商品交易行为有这种功能。换言之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的不同使同一商品有着不同的价格表现。与我们观察到的是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与同一商品的不同价格相关联是一致的。
同一商品在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高的国家价格也高,相对在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低的国家其价格也低。二者的比率相等。
所以我们说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改变中、美两国的购买力平价的比率。但是在短期内对进出口却有着很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并不能改变中国外汇储备上升的趋势,而是改变了(缩小)外汇储备的名义价值。从另一方面看相对中国而言既然想改变这种出口大于进口的现象,为什么不能取消对出口企业的补贴,给予国民待遇呢?为什么只能用人民币升值的手段来调整出口大于进口这个事情呢?
(6)为什么所有的国家都对出口产品进行不同程度上的补贴呢?
显然推行出口补贴是推动人均收入均等化的首选手段。比如美国对粮食进行高额补贴,其原因是不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那么粮食生产就有可能被淘汰。在工业发达国家农民收入没有别的方法来实现与工业收入的相等,只有对粮食进行补贴才能实现这种相等。
在中国对工业产品进行出口补贴就有问题了,有着追求经济增长、提高政绩的质疑。在加上这种努力带来人民币的升值,经济的丢失,更让国民怀疑追求经济增长目标的纯洁性。众所周知对出口进行补贴,增加出口产品的生产能提高就业来推动国民收入的增长。问题在于,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使用人民币贬值的手段来推动出口的增长,进一步增加就业,增加国民的收入呢?
(7)最近,从报刊杂志上发出一种声音,说“美元发行不受约束”,“这将导致世界资产泡沫产生”,“超美元供给将破坏储备货币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平衡”,等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中国经济学家标准的官僚主义思想意识在作怪:
1, 美国从发行货币上,年获得不下于6000亿美元的货币收益用来补贴国内个人社会保障支出。我们喊喊,是不是美国人民就听我们的?反过来说这种喊叫,在美国人心中完全是一个白痴。美国人民是不允许美国如中国那样只顾官僚阶层的收益而不管一般劳动大众的社会保障的。人民币升值以来,汇兑损失几百亿人民币,却没有一个部门的官员为其负责本身在西方国家就是一个怪事情,在美国人民心目中这是不允许的。
2, 作为一个国家的为自己的国民谋收入是无可非议的。相反非议别国为国民谋正好说明自己缺乏为国民谋的思想意识。中国是一个大国,在货币经济上应该向美国学习。而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与美元棞在一起。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唯一正确的发展战略。如果在这一点上讲信用的话,人民币就可以很快成为国际货币从而分享美元年数千亿的货币收益。我们只所以做不到,根源在君主制官僚体制上重大决策让一两个精英说了算。在东南亚经济危机时人民币应该贬值来减少损失,我们却盯住了美元就是为了受损失。目前我们应该盯住美元才能获利却要人民币升值,也是为了受损失。我真不知道中国中了那门子邪。
3, 就短期抑制外汇储备上升过快来说,完全可以由经贸部牵头组建商品对冲集团服务企业。从美国进口我们不能生产的民用产品,销售不出去时通过增加基础货币对这些产品补贴来纠正进出口的不平衡,从而增加国民经济。有人说“子”将导致物价上升、人民币贬值。是的,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如果用子的方法能把外国的东西买回来并卖给劳动人民的话,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4, 美元利率的不稳定必然造就世界上某个国家的金融不稳定。根源一是经济体小与放开外汇管制相关联;二是国际贸易的竞争引出各种自然价格的不平衡总要出现供给断裂的时候,进行强力的调整来打击金融资产泡沫。这种现象应引起中国高度重视。今年夏初我国房地产、股市已经出现这种苗头。其根源就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引起的。如果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得不到遏制那么中国将步入上个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后尘。这一点就是我坚决反对人民币升值的由来。
外贸平衡商品对冲企业的建立,它的伟大作用有以下几点:1作为外贸部门直接领导的企业,可以有选择的进口我国短缺商品,平衡进出口贸易可提高经济。2这种商品对冲服务能化解我国出口贸易的磨擦。为对我国的所谓“低价倾销”案找到一个新的化解途径。同时起到为我国密集型劳动产品扩充国际市场的作用。3只要是对我国呈现逆差的贸易国,商品对冲企业就可参加向该国推销产品的谈判,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就业。4用商品对冲外汇储备能使经济增长,相对用货币来对冲高外汇储备的操作必须支付正向成本时,用商品来对冲高外汇储备的操作总是处在负成本中。
(三)小结与建议
小结:汇率的比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说相对众多的比较方法而言,我们面临着一个优先秩序的选择:1)购买力平价的比较实质上是一个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即相对一个国家总有一个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化问题。所以同一质量商品价格的差别实质上是一个平均化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差别。由此而来两国之间汇率的变动与均等化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变动没有直接的联系。2)购买力平价的比较也可以说是两国之间商品价值的比较。决定商品价值的因素很多,把诸因素都进行均等化的计算是办不到的。所以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看作“实际汇率”的提高在统计上就没有可信度。例如从人均产值上看,我国虽然有着10%增长率但在人均产值增长上并没有美国高,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快于美国必然是拿我国部分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和美国接近均等化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相比较,从而失去科学性。3)由此看来,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其基本根据就是中国经常项目长期顺差的存在。但是他们忽视了中国与日本、韩国、东盟长期逆差的存在。我们认为说人民币被低估无非是希望用货币来对冲贸易的不平衡而已,看不见用购买商品照样可以对冲贸易的不平衡。4)主张人民币升值的观点,无非是认为长期的高外汇储备引出人民币升值预期将恶化国内配置。(我们的观点与此相反,长期的高外汇储备正是国内配置长期恶化的结果)这种思维方法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对待高外汇储备上看作人民币汇率的扭曲从而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一是把两国商品贸易的不平衡拉向两国货币币值不平衡的比较上;进一步的是拉向商品价值的比较与两国之间劳动力价值的比较上。在这个问题上就世界经济学理论也没有一个共识的标准,使之成为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反之用我们的观点可以清楚的看到高外汇储备来源于决策当局的“奖出”“限入”的错误政策;只着重积累投资的增长、忽视消费产出的增长是无法逃脱的系统性责任。这样一来,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观点实质上开拓了的责任而且阻碍了迅速扭转高外汇储备的手段的探讨。
现在好多都在做外汇保证金交易,风险很大,有什么方法可以对冲呢?
可以找相关的货币对,用数学方法计算其合适比例,严格按比例和方向购入,可以其到对冲作用。举个简单的例子:直盘EUR/USD,GBP/USD和交叉盘的EUR/GBP这3个货币对,就是最简单的关联货币对,只要你计算准确,进场比例和方向合适,就能起到对冲作用。但如此简单的3个元素组合起来的公式也很难保证你的赢利,顶多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你的风险。
对冲建模理论上简单,但关键就是公式的计算非常复杂,需要非常丰富的数学知识,要有很强的建模能力。能在对冲机金做建模工作的,基本都是数学、逻辑学等相关专业博士以上学历。
你这种想法很好,只是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数学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想靠一个人建立一个对冲模型公式是不可能的。否则对冲基金还有存在的空间吗?对冲基金每设计一个基金品种,他的组合公式都是一个专业团队起码经过一两年以上的建模和验证。
但你有这种相对靠前的意识是比较不错的~至少你在找一条降低亏损的路,说明方向对了,只是找的路暂时还不太对。比那些死找如何多赚的人聪明,也实际很多~其实很多人不明白,在资本市场,想赚钱都是从减少亏损开始的,而不是从放大赢利开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