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水缸的金被刮_故宫水缸鎏金价格
1.故宫里308口大缸是用来干嘛的,为何缸内的水600多年不结冰?
2.故宫里的308口大铜缸除了蓄水灭火还有什么功能?
3.故宫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缸,有什么作用么?
4.鎏金从什么朝代开始
5.故宫内为什么放置了那么多口的大缸呢,是为了养鱼吗?
故宫里308口大缸是用来干嘛的,为何缸内的水600多年不结冰?
其实在故宫的众多宫殿当中,大多都会放置一些铜制的鎏金大水缸。这些水缸除了储水以外,还显示着皇室的气派与尊贵,让人惊叹的同时又提升了整体的美观程度。很多人不清楚的是,这些水缸当中的水,600多年来从未结过冰,北京、冬天,故宫的水缸不结冰你信吗?其实并不是缸内的水不结冰,而是古人的智慧。
故宫一共有308口大缸,为何如此之多?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后,于1406年开始修建紫禁城,即现在的故宫,故宫的主体都是砖木结构,这意味着这个举世闻名的建筑是极其容易着火的,据记载,紫禁城在建成后不久,就遭到雷击起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被烧成废墟,之后再次重建。
但是这次重建之后,宫中增设了308口大缸,其主要目的就是贮水,防止紫禁城再次起火,因为皇宫内虽然有井水,但是受制于距离以及时间上等因素,最后还是将水预先倒入缸内,这样才能及时救火。
据说太和殿两侧的4口鎏金铜缸每个能装3吨水,被称为?四大金刚?,以上也就是这些铜铁缸的来历,但是为何会有人提出缸内的水600年不结冰?因为这个增设这些缸时古人的做法有关。
故宫的冬天时极其寒冷的,这些缸内又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水,然而到第二天清晨,水是肯定会结冰的,只是故宫有专门负责管理的人,他们会在缸的底部燃烧柴火,以此升温,这样缸内的水自然就不会结冰。
有人说在缸的底部烧火,不是每个缸都坐落在地面的吗?其实不然,我们可以通过故宫的导游牌标注来看,这个牌子里面写的清清楚楚,故宫的缸600多年不曾结冰的原因。
首先这写缸的底部是坐落在圆形的石阶上,圆形石阶有一侧有空,可以放炭,气温低时,太监或者宫女在缸底部烧炭,加温之后,水一直处于常温状态,自然不会结冰,古人在增设缸的时候就已经想到冬季结冰的问题,确实让人敬佩。
其次故宫中有人负责,每年在冬季来临,大概是十月至第二年的二月份,这段时间会在缸外套上棉套,并加上盖子,这样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结冰,所以并非缸内的水不会结冰,而是认为因素导致缸内的水不结冰。
时至今日,宫中安设的308口大缸,其中鎏金铜缸18口,也叫太平缸,有铜制和铁制,铁制缸为明朝铸造,鎏金铜缸为清朝铸造,分别放置太和殿、保和殿、乾清门的两侧。《奏销档》记载,鎏金铜缸每口约重1696公斤。
故宫里的308口大铜缸除了蓄水灭火还有什么功能?
从功能性来说,这308口大缸就是用来储水的,在木质结构的宫殿起火时,可以及时取来灭火,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消防设施,我相信当初设计的目的也在于此,但是现在这些大缸存在的价值绝不仅仅于储水,这些大缸都由铁、铜和鎏金铜铸成,一般铁缸是明代铸成的,铜缸明清都有,鎏金铜缸是清朝铸造的,等级最高,放置在太和殿、保和殿和乾清宫外。
作为储水的用具,这些铜缸日常管理很讲究,要每天保证里面有满满当当的水,因为你不知道火灾何时来临,每天一大清早,当紫禁城还在一片薄雾中时,小太监步伐匆匆从井里面汲水,把水缸加满,检查水缸有没有破损漏水,然后盖上盖子做好标记,才表示这个水缸验收合格,特别是太和殿两侧的鎏金大铜缸,每个缸能存3吨水,是个体力活。
紫禁城的冬天也有零下十来度,那水缸的水就会结冰,冬天宫殿也会走水,天干物燥烧起来还更加快,为了让水缸里有流动的水,小太监们也下了一番苦功夫。每年小雪季节开始,这写铜缸就要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同时在缸底下放一盆炭火,保持炭火一直不断的燃烧,缸内一直有流动水。这个工作一直要到第二年开春才能结束,太监们再给铜缸脱衣解帽。怪不得紫禁城内的炭火用得这么快,妃子们都要为点炭争破头。
这些水缸不言不语,在紫禁城默默看着皇权变迁,它们承载着历史和文化,值得我们好好保存,如果你去故宫,记得摸摸它们,感受下它们的厚重感。
故宫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缸,有什么作用么?
许多去过北京故宫的人都知道,故宫里的一些大殿前、庭院中都摆放着一个个大金属缸。这些大缸腹宽口收、容量极大,而且装饰精美,两耳处还加挂着兽面铜环。那么,这些大缸是做什么用的呢?
大家可能都听过一个成语便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个成于表面意思是城门着火了,祸及“池里”的鱼,寓意祸事的蔓延,必将会伤害到无辜的人!指他人的不幸,可能会引起自身的不幸,不能因为自认为与此事无关便袖手旁观、幸灾乐祸。
这个成语的来历与故宫的大缸有什么关系吗?
是说缸里平时蓄水,平时夏天为了观赏,在缸里养鱼,一旦故宫里失火时,需要取缸里的水去救火,那么就会祸及缸里的鱼。紫禁城内,摆放用铜铁铸成的缸称为“太平缸”,又称“吉祥缸”,起到一个消防储水缸的作用。取名“太平缸”,其中蕴含了古人希望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之意。现在消防手段众多,比如隔绝氧气、隔离火源、建立防护带、冷却等,不用于现在,在古代故宫里面可用的主要就是冷却,隔绝氧气需要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当时根本没有啊,隔离对于庞大的宫殿更不可能。最直接的就是让太监、宫女每人提着水桶去救火。
旧时,人们称大缸为“门海”。从字面上不难理解,“门海”即是门前之大海。大殿的门前有了大海就不会再发生火灾了。所以这些大缸又被称作吉祥缸、太平缸。
当然这些铜缸除了当消防用具外,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装饰品,尤其是鎏金铜缸,无论是用料还是工艺上,都达到了艺术品的层次。根据现代人的估计,制造一口品级最高的鎏金铜缸,表面的黄金使用就达到了100两之多,整个缸更是需要花费白银1500量,实在不是小数目。所以这也是一件装饰品和寓意吉祥的物件。
鎏金从什么朝代开始
鎏金是从东汉开始的。
鎏金 是将金和 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关于金汞剂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炼丹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
而关于鎏金技术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代。《 本草纲目·水银条》引梁代陶弘景的话说: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这个记载比鎏金器物的出现晚了约八个世纪。
扩展资料
鎏金的历史
鎏金是中国一项传统的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创造的工艺。中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
从已出土的文物证实,在战国时期古人已掌握了鎏金技术。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楚大官糟钟”来看,它的鎏金技术已相当的成熟。鎏金技术不是一下子就容易掌握的,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通过开创研究、不断探索总结才创造出了这项工艺。
从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鼎”来看,造型有战国早期的风格特征,该墓出土的鎏金铜带钩等也为战国早期的器物。所以,有的专家学者认为鎏金工艺初始时间应定于春秋末期或战国早期。
到了汉代,《汉书》“外戚传”记载“……居 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切皆铜沓(昌)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缸……”?陕西茂陵一号从葬坑出土的鎏金竹节熏炉,炉盖外侧及圈足均刻有与“外戚传”大致相同的铭文。
铭文中“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卢(炉)一具。”这两个可看出称谓基本一致。只是“黄金涂”与“金黄涂”之差。
唐代称镀金。《唐六典》中称金有十四种,即销金、拍金、镀金、披金……另见《唐摭言·矛盾》:“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鎏金一词出现较晚,就目前所知,鎏字最早见宋·丁度等人修定的《集韵》中,“美金谓之鎏”。现在的传统修复中“火镀金”也称“鎏金”与“黄金涂”、“金黄涂”,只是称谓上不同,工艺则是一致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鎏金
故宫内为什么放置了那么多口的大缸呢,是为了养鱼吗?
故宫的这些大水缸,并不是为了养鱼,而是为了防止火灾。
去过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人都知道,故宫一些宫殿前的院子里都有大金属缸。故宫的建筑都是砖木结构,容易起火。为了保证宫中有足够的水灭火,当时就在宫中设置了许多大水缸。人们把大缸叫做门海。从字面上不难理解,门前有大海将不再有火灾。因此,大缸又称“吉祥缸”和“太平缸”。
故宫有308个大缸,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只剩下231个大缸。这些圆柱体分为三种:铁缸、铜缸和鎏金缸。铁缸是明朝铸造的,铜缸主要铸造于明朝,也有铸造于清朝的,而金鎏金缸则铸造于清朝。其中,太和殿入口处有4个重达2吨的铜缸,每个铜缸都镀有黄金一百两黄金,是镀金铜缸的最高等级。因为故宫的铜缸大多是铜缸,人们习惯称故宫的大缸为铜缸。
清朝时,皇宫内的铜缸由内政部统一管理。一大早,内政部官员就命令从井里抽水,并将所有的水缸逐一注满,以备消防之用。每年大雪时节,宫中太监都会在铜缸外套上一件特制的棉袄,上面套上一个厚厚的棉被。同时,在铜缸下的白色大理石底座上放置一盆木炭火,它会日夜燃烧。这样,通过双重加温措施,可以防止大缸内储存的水结冰。暖化工作要到明年变暖的季节才会结束,当地球回到春天,气候逐渐变暖时,太监们将清除棉具和炭火。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