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主要作用

2.原油期货是什么意思?

3.原油价格受什么因素影响

4.生物燃料的国外现状

5.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近年遭受严重打击的原因

6.石化油服的股价行情?石化油服股票价钱?石化油服为何跌?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主要作用

厄瓜多尔的汽油价格走势_厄瓜多尔油价多少

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14日,五国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 OPEC) ,简称“欧佩克”。随着成员的增加,欧佩克发展成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国际性石油组织。欧佩克总部设在维也纳。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宗旨是,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主要机构有: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理事会,负责执行大会决议和指导该组织的管理;秘书处,在理事会指导下主持日常事务工作。秘书处内设有一专门机构——经济委员会,协助该组织把国际石油价格稳定在公平合理的水平上。

出版物《石油输出国组织公报》(月刊):《石油输出国组织评论》(季刊);《年度报告》;《统计年报》。

2003年该组织成员石油总储量为1191.125亿吨,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69%,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员分别是沙特阿拉伯(355.342亿吨)、伊朗(172.329亿吨)和伊拉克(157.534亿吨)。2003年该组织成员原油产量为13.218亿吨,约占世界原油产量的39%,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员分别是沙特阿拉伯(4.215亿吨)、伊朗(1.865亿吨)和尼日利亚(1.060亿吨)。

为使石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证,欧佩克实行石油生产配额制。为防止石油价格飚升,欧佩克可依据市场形势增加其石油产量;为阻止石油价格下滑,欧佩克则可依据市场形势减少其石油产量。

石油输出国组织

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

译称欧佩克。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一些产油国家为抵制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保卫石油资源、维护民族利益而组成的国际专业性组织。1960年9月成立,其主要机构有大会、理事会和秘书处。总部设在维也纳。至1988年共有13个成员国。伊拉克、伊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委内瑞拉等 5国为创始国。其他成员还有:卡塔尔、阿尔及利亚、厄瓜多尔、加蓬、印度尼西亚、利比亚、尼日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些国家的石油产权、开采、提炼和经营长期被外国垄断资本所操纵。该组织旨在协调成员国的石油政策,采取集体行动,同国际石油垄断公司进行谈判,以维护自己的石油利益,在70年代,该组织为保护成员国的石油收益,多次迫使西方石油公司签订提高石油标价的协议,并单方面作出提高石油标价的决定,从而取得调节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支配权,一度使西方国家陷入石油危机,并为推动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改革起了积极作用。进入80年代后,由于世界石油市场需求量急剧下降,该组织先后采取“减产保价”和“减价保产”等措施,被迫不断降低石油价格和限制成员国的产量,使该组织逐渐丧失调节石油价格的支配权。这一发展趋势非短期所能扭转。

除了上述13国石油输出国组织外,还有地区性的国际石油组织。如1965年10月建立的拉丁美洲国家石油互助协会和1968年 1月成立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后者的成员国在1973年10月中东战争期间,以石油为武器,采取提价、减产、禁运、增股和国有化等措施,反对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对国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该组织还于1976年设立国际发展基金,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和财政援助,有力地推动了南南合作。

原油期货是什么意思?

原油是未处理的石油。

习惯上把未经加工处理的石油称为原油。一种黑褐色并带有绿色荧光,具有特殊气味的粘稠性油状液体。是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和烯烃等多种液态烃的混合物。

主要成分是碳和氢两种元素,分别占83~87%和11~14%;还有少量的硫、氧、氮和微量的磷、砷、钾、钠、钙、镁、镍、铁、钒等元素。比重0.78~0.97,分子量280~300,凝固点-50~24℃。原油经炼制加工可以获得各种燃料油、溶剂油、润滑油、润滑脂、石蜡、沥青以及液化气、芳烃等产品,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燃料、原料和化工产品。

原油价格受什么因素影响

以我从事分析以及指导贵金属,原油,外汇的八年多的经验来看现在市面上,影响原油价格的因素有很多,但总的来看,可以分为供与需两类因素。

一、供给类因素

1生产国产量调整

由于石油的产出区域比较集中,所以产油国,尤其是石油的净出口国的产量调整就对石油价格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这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影响。OPEC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欧佩克,其成立于1960年9月14日其宗旨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维护各自的和共同的利益。OPEC的成员国历史上多有变动,目前有12个成员国,分别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目前该组织成员国共控制约占全世界78%以上的石油储量,提供的原油则满足了全球约40%的需求。

正常情况下,欧佩克旨在通过消除有害的、不必要的价格波动,确保国际石油市场上石油价格的稳定,保证各成员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稳定的石油收入,并为石油消费国提供足够、经济、长期的石油供应,是一个保证原油价格稳定的重要力量,但是一旦由于某些原因其改变了原油产量,其对原油价格的影响也是长期的。

2战争因素影响

由于以原油为原料的各种工业制品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消耗量十分巨大,所以世界各国的原油储备量都以天计,这也就使得一旦爆发战争影响到原油的正常生产和运输的时候都会造成油价大幅波动。如在2011年利比亚战争期间,由于其东部重要的原油输出港班加西陷入战乱和大量外资石油公司员工的撤离,该国的原因生产和对外运输都受到了巨大影响,产量锐减至正常水平的一半,而同时的油价也创下了2009年以来的最高点,至今也没有被超越。而历史上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更是直接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此外,战争后的报复性行为和战争中的威胁行为也经常会影响的石油价格。历史上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如前文中所提到的OPEC就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利用自身在石油储量占有率的优势逐渐强化在原油定价上的话语权,使原油价格自2两美元以下抬升至3美元一桶,而在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联盟战败后,OPEC为报复欧美对以色列的支撑更是将原油价格从3美元上涨至13美元以上,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而近年来,由于美国制裁伊朗,伊朗多次威胁封锁重要的原油运输通道霍尔木兹海峡,油价也因此多次出现波动。

二、需求因素

1、全球经济状态

石油是现代工业社会的血液,一方面它会影响全球经济。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也会反过来影响到原油的价格:当全球经济持续繁荣,原油的需求量就会总体增加,反之就会减少需求量。所以在全球经济遇到重大问题时,原油的价格会受到很大的打压。如原油价格的历史最高点就出现在2008年年中,也就是金融海啸全面爆发的前夜,其后随着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原油价格再也没有回到147美元的高点。

2、全球原油库存变动

尽管总的来说全球原油库存仅仅能够供应全球几十天的原油需求,但是原油库存的变化却能够敏感的反应出全球原油市场的供需对比的变化,一旦库存增加,基本上就说明原油出现了供过于求,反之则是供小于求。而原油价格就会因此出现短期的波动。这方面最为重要和权威的是国际能源署(IEA)的相关报告。

3、气候因素的影响

由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很多国家以原油制品为冬季供暖的主要燃料,这就使得气候也会在一些季节对原油的价格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尽管供需两方面都会对原油价格产生影响,但是由于原油自身在工业生产和应用的一些特点,如消耗巨大,同时为多个重要工业部门提供原料,所以其供应方面的影响更为巨大,单一事件的影响也更为长远。

生物燃料的国外现状

目前,生物燃料主要被用于替代化石燃油作为运输燃料,如替代汽油的燃料乙醇和替代石油基柴油的生物柴油。在化石燃料储量逐步下降、环境保护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生物燃料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欧盟委员会积极推进生物燃料发展,制定了2015年生物燃料占运输燃料消费总量8%的目标。美国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在运输燃料中添加生物燃料,具体比例是柴油中添加2%的生物柴油,汽油中添加5%的燃料乙醇。据调查数据统计,2011年8月16日,美国白宫宣布推出一项总额为5.1亿美元的计划,由农业部、能源部和海军共同投资推动美国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英国政府从2006年起要求生产运输燃油的能源企业必须有3%的原料是来自可再生资源,并且比例将逐年提高。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数据,2010年全球生物燃料日产量为182.2万桶,2011年降至181.9万桶。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一部分,西欧和北美政府强制要求,在未来15年里汽油和柴油中要添加更多的生物燃料组分。修改后的欧盟燃料质量法规定,欧盟汽油中可再生乙醇的含量将从5%倍增至10%,欧盟各国将在加油站出售这种命名为E10的汽油。

世界对生物柴油的需求量有望从2006年的690万吨增长至2010年的4480万吨。到2010年,亚洲有望超过北美、中欧和东欧,成为仅次于西欧的世界第二大生物柴油生产地区。全球生物柴油工业呈现快速增长,2000~2005年产能、产量及消费量年均增长率约为32%,而到2008年产能和需求增速更快,年均增速将分别达到115%和101%,甚至更高。2005~2010年全球生物柴油生产模式也将发生变化,2005年西欧生物柴油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5%,2010年将减少至低于40%,主要原因是以亚洲为首的其他地区产量增速加快,亚洲将可能成为第二大生物柴油生产地区,其次是北美地区。从消费情况来看,2005年德国占全球消费量的61%,其他消费国家主要包括法国、美国、意大利和巴西,其消费总和只占到全球消费量的11%。2010年,美国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柴油市场,占全球消费量的18%,新的大型消费市场将出现在中国和印度,其他国家的消费总和将占到全球消费量的44%。生物燃料的原料来源成为生物燃料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东南亚正在崛起成为一个主要的生物柴油生产基地,到2010年更有望成为世界上领先的供应地区。东南亚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斥巨资发展生物柴油工业,在建的生物柴油工厂遍及各地,也因此成为未来西欧和北美地区生物柴油的主要供货地。棕桐油是东南亚最丰富的自然资源之一,将成为该地区发展生物柴油工业的主要原料。同时,该地区还计划将大量土地开发为新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生物柴油工业发展最快的是马来西亚,然后是泰国和印尼,马来西亚和印尼的粗棕榈油合计产量大约占到全球产量的85%。

泰国能源部去年5月份开始实施一项到2012年使生物柴油产量达到255万吨的计划。马来西亚政府表示,2007年,该国生物柴油产量将翻一番多,达到110万吨,工厂将由3家增加至今年的22家,到2008年将达到29家,到2010年,马来西亚生物柴油产量将达到330万吨,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与印度并列的世界第三大生物柴油生产国。印尼政府表示,该国生物柴油产量有望从2006年的18万吨增长至2007年的75万吨,到2008年将达到120万吨,该国的生物柴油工厂将由4家增加至今年的15家,到2008年将达到23家。到2010年,印尼和泰国的生物柴油年产量都将达到约130万吨。 目前,巴西所有车用汽油均添加20%~25%的燃料乙醇,并且已有大量使用纯燃料乙醇的汽车。除在本国大力发展生物乙醇工业之外,巴西还积极开展国际“乙醇外交”。今年3月,巴西与美国签订了在西半球鼓励生产和消费乙醇的协定。此外,还同意大利和厄瓜多尔签订了共同开发乙醇项目的合作协定。中国限制使用玉米加工生物燃料之后,引起了巴西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巴西农业部1995年就表示关注中国推广使用乙醇汽油的行动,希望与中国在发展乙醇燃料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

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其耕地多、玉米产量大的优势,发展燃料乙醇,目前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生产工艺已经基本成熟。今年年初布什表示,美国到2012年法定的可再生和替代性能源的总量目标是要达到75亿加仑,到2017年达到350亿加仑,而当前的替代能源每年产量是40亿加仑。因此美国玉米价格节节攀升。随着对燃料汽油需求的不断增加,美国的乙醇加工项目也不断上马,2004—2005被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总量是13.23亿蒲式耳,2005~2006达到21.5亿蒲式耳,美国农业部预计,2007年将会有约32亿蒲式耳玉米用于加工成燃料乙醇。

一些企业正在致力于将非粮食类或废弃生物质如秸秆等转化为乙醇,以帮助解决原料供应问题。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生产生物乙醇是技术开发的焦点。木质纤维素来源于农业废弃物(如麦草、玉米秸秆、玉米芯等)、工业废弃物(如制浆和造纸厂的纤维渣)、林业废弃物和城市废弃物(如废纸、包装纸等)。目前世界各国研究利用木质纤维素发酵生产乙醇的科研机构都围绕着这几大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但是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家工业规模利用纤维质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企业。其主要障碍是酶解成本过高、缺乏经济可行的发酵技术。因此,技术路线的优化组合问题、生产过程中成本降低的问题以及乙醇废糟的综合利用等问题,需要解决。

养殖藻类是另一个潜在的生物燃料原料。一些企业正在开发从藻类中产业化生产合成气和氢气的体系。绿色燃料技术公司与亚利桑那公共服务公司合作,利用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发电厂排出的二氧化碳养殖可以转化为生物柴油或生物乙醇的藻类。绿色燃料技术公司的技术去年在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发电厂进行了中试并获得了巨大成功。公司计划将该项目范围扩大,并于2008年在亚利桑那州开始商业化生产,然后扩展至澳大利亚和南非。 我国玉米资源比较丰富,2006年产量1.44亿吨,居世界第二位,玉米秸秆年产量达6亿多吨。在全球高度关注能源危机,关注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大背景下,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玉米乙烯及其衍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等,成为企业竞相开发和投资的热点。2006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已达到1.8亿吨标准煤,约为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5%。掺入10%燃料乙醇的乙醇汽油成为中国能源替代战略的着力点之一。

2001年国内酒精原料中玉米占原料总量的比重为59%,到2006年,这一比重已经上升到79%。目前有关部门正着手研究、开发汽车用甘蔗燃料乙醇。目前我国甘蔗年产量在8500万吨左右,仅产食用酒精50多万吨。若技术攻关成功,成本控制得当,用甘蔗生产燃料乙醇,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问题在于,我国甘蔗种植面积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等少数几个省份,而且随着国内食糖消费量大幅增加,价格也将一路上扬,生产成本将可能大大高于玉米制造燃料乙醇。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也表示,继续推广乙醇汽油是大势所趋,非粮生物能源如红薯、木薯、甜高粱、纤维质乙醇是今后发展的重点,将加大这方面的科研投入力度。而另一方面,相关部委紧急叫停玉米加工乙醇后,政府仍会继续“适度”发展燃料乙醇行业,坚持能源与粮食双赢,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国家会采取一些财税扶持政策,支持燃料乙醇的生产和使用。

(一)我国大型集团公司积极进行生物燃料的研究开发及生产

2006年11月,中国石油集团与四川省签订合作开发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双方将以甘薯和麻疯树为原料发展生物质能源,“十一五”期间将建成60万吨/年燃料乙醇、10万吨/年生物柴油项目。2006年12月,中石油又与云南省签署框架协议,在以非粮能源作物为原料制取燃料乙醇、以膏桐等木本油料植物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等方面进行合作。2007年初,中石油与国家林业局就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并正式启动云南、四川第一批能源林基地建设。作为我国石油能源行业的巨头,中石油在生物质能源的频频出手令人瞩目,充分显示了生物质能源对中石油集团发展的战略重要性。中石油总经理表示,“十一五”末,中石油非粮乙醇年生产能力将超过200万吨/年,达到全国产量的40%以上,同时形成林业生物柴油每年20万吨/年的商业化规模,并建设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40万公顷以上。

无独有偶,中粮集团近年也将生物质能源发展提到了战略重地的高度,一时间与中石油并驾齐驱,成鏖战之势。2007年4月6日,紧随中石油之后,中粮集团与国家林业局签署《关于合作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双方将重点建设一批能源林基地,开发利用林业生物柴油、燃料乙醇和木本食用油三大产品。

中粮集团在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方面频频重拳出击,进行企业并购。目前,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准建设的4套燃料乙醇生产装置。2006年国家审批第5个燃料乙醇生产装置,也是唯一的一个非粮作物燃料乙醇装置——广西15万吨/年木薯乙醇项目正在建设中。

2006年7月,中石化在攀枝花建设了一座10万吨/年的生物柴油装置,配套的能源林基地为40万~50万亩。同月,中石化总投资约1800万元、规模为2000吨/年生物柴油的试验装置在河北建成。2007年4月13日,中石化与中粮集团签订《关于发展中国生物质能源及生物化工的战略合作协议书》,共同发展生物质能源及生物化工,双方将在未来5年内合作建设100万~120万吨/年燃料乙醇的生产装置。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的帮助下,一些中国公司在海外开办生物燃料加工厂。例如,一家中国企业在尼日利亚投资9000万美元开生物乙醇加工厂,以木薯作原料,年产15万吨,北京出资85%,15%由尼日利亚政府负担。2007年4月12日,国家科技部与意大利环境国土与海洋部签署协议:武汉的生物柴油公司与意大利有关单位合作,在武汉兴建一条将餐馆产生的潲水油、地沟油等废弃油脂,加工成为生物柴油的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建成投产后每年可生产3万吨生物柴油,生产成本在5000元/吨左右,与石油柴油相当,发展前景看好。该项目在武汉实施成功后还将向我国的其他大中城市推广。

(二)国家鼓励以非粮食作物进行生物燃料的研发及生产,企业积极响应

国家发改委2006年12月18日下发的《关于加强玉米加工项目建设管理的紧急通知》明确提出,我国将坚持非粮为主积极稳妥推动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并立即暂停核准和备案玉米加工项目,对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通知要求,“十五”期间建设的4家以消化陈化粮为主的燃料乙醇生产企业,未经国家核准不得增加产能。

相关部委鉴于目前危及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对国内一些地方盲目发展玉米加工乙醇能力的态势实施紧急刹车,令生产企业猝不及防。粮食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与国家经济的稳定,这也许是国家部委对发展玉米加工乙醇能力紧急刹车的最根本原因。去年玉米和大豆的国际期货价格大幅飙升,受此影响,国内市场的玉米价格也一路走高,国内四大定点乙醇生产厂全部亏损,为了不进一步刺激玉米需求,国家发改委此前已经叫停了一些中小乙醇生产项目。

国家现在和将来都不会鼓励用玉米大规模发展燃料乙醇和工业酒精,但我国有6亿多吨的农作物秸秆,应该展开规模化利用,还有北方的甜高粱及南方的木薯等非粮作物都在国家鼓励利用之列。寻找玉米替代资源,企业已经开始行动。

中粮集团正努力发展木薯、甜高粱和纤维素乙醇,中粮集团的广西15万吨/年木薯乙醇项目正在建设中,计划在今年投产;甜高粱乙醇正在中试阶段,分别在广西桂林和内蒙古五原建设了液态发酵和固态发酵中试装置;在黑龙江肇东建立了500吨/年的纤维素乙醇中试装置,目前正改造生产装置,优化工艺流程,为万吨级工业示范装置的建设奠定基础。到2010年,中粮集团将年产燃料乙醇310万吨,其中玉米乙醇占42%、木薯乙醇占26%、红薯及甜高粱等为原料的乙醇占32%。 诚然,我国有丰富的非粮生物质资源有待开发利用,除了有农作物秸秆、甜高粱、木薯、红薯处,还有甘蔗、甜菜、芒草、柳枝稷等。但这些作物普遍存在收集、贮运的难题,生产中又有技术、工艺、设备不成熟等诸多问题,另外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工业化生产连续性的矛盾也是制约非粮食乙醇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乙醇燃料的推广促使粮食价格上涨

让人担忧的迹象频频出现。世界一些积极推广乙醇燃料的国家粮食已在上涨,比如美国、巴西、墨西哥和中国等国家。以美国为例,用玉米生产乙醇对粮价上涨起到了促进作用。2006年8月,购买1蒲式耳(等于35.238升)玉米要付2.09美元,但2006年9月、10月、11月和12月,这个价格分别上涨到2.2美元、2.54美元、2.87美元和3美元。2006年美国乙醇燃料工业消耗了美国20%左右的玉米,今年预计增加至25%以上。

在中国,掺入10%乙醇的乙醇汽油成为中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目标,但是粮食和粮食产品与乙醇燃料的争夺也日趋白热化。专业研究机构预测,“十一五”期间,中国玉米缺口在350万吨左右,将由玉米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而加工企业抢购粮源必然会使玉米价格扶摇直上。此外,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玉米都是非转基因,非常适合人畜食用,用来生产乙醇燃料显然大材小用。

(二)反对声音渐起,有研究认为乙醇燃料加剧了环境污染

世界范围内已经有多项研究表明,被标榜为绿色的乙醇燃料并非如人所愿可以保环境,而是更加剧了环境污染。美国斯坦福大学大气科学家马克·雅各布森等人的研究结果表示,乙醇燃料对人和生物健康损害比人们以前想象的还要大,以乙醇为燃料的车辆可能导致更多人罹患或死于呼吸系统疾病。如果用以乙醇为燃料的车辆替代所有的轿车和卡车,美国死于空气污染的人数将增加4%。证明乙醇燃料不“绿”反“黑”的研究结果并非孤例。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生物学家伯顿·沃恩的研究小组通过实际调查发现,生产乙醇的过程中造成了另一种环境污染,减少生物多样性和增加土壤的侵蚀。另外,即使用非粮食作物甘蔗来生产乙醇,也要消耗很多的水,每处理1吨甘蔗需要用水3900升(3.9吨水),对环境又增加了负担。

(三)生物乙醇产出效率较低

目前世界上普遍用玉米生产生物乙醇,但是产出效率比较低。即使技术最先进的工厂用100kg玉米也只能生产出约45L乙醇,而且在生产乙醇和栽培玉米等原料作物过程中消耗的能量相当于所产乙醇产生能量的80%,同时也会排放二氧化碳。科学家经过系统测算之后,对生物燃料的经济性产生了疑问。

生物燃料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比它们所能够产生的能源要多,并且生产成本高于它们所替代的石油燃料。能源成本首先包括种植作物所需的化肥,也包括进行转化所需的水、蒸汽及电力。经济成本包括人工、除草剂、灌溉与机械以及化肥。与汽油相比能量密度较低的乙醇还增加了运输成本,并降低了发动机效率。玉米、柳枝稷、木质纤维素、大豆及葵花油等多种生物燃料原料植物的能源与经济性逆差是相似的。所有植物生长都需要二氧化碳,当这些植物作为燃料或者转化为其他用于燃烧用途的燃料时会被再次释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物质对碳吸收与排放的影响是中性的。不过,这没有将耕种、施肥、施杀虫剂、运输、干燥以及转化为可用燃料的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考虑进去。其中,化肥是消耗能源的主要方面,工业固氮生产氨的Haber-Bosch工艺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大约每吨氨需要3100万英热单位的能源,如果原料不是天然气,而是煤,或者采用需部分氧化的其他工艺,则每吨氨需要4100万英热单位的能源。磷肥与钾肥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要低许多(主要是在机械开采、粉碎、干燥等环节)。化肥在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产过程所消耗的能源中分别占45%、24%。在生物柴油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与甲醇进行酯交换反应,而这也要占到所消耗能源的35%。 我国正在拟订生物能源替代石油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20年,生物燃料生产规模达到2000万吨,其中生物乙醇1500万吨、生物柴油500万吨。如果进展顺利,到2020年,达到3000万吨以上。2006年我国进口石油1.4亿吨,预计2010年进口2亿吨,2020年进口3亿吨。这就能够在2020年以前把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控制在50%以下,提高我国能源安全。中国的生物燃料很丰富,秸秆和林业采伐加工剩余物有10亿吨,合5亿吨标准煤,还有900万公顷木本油料林和薪碳林,30多种油料树种。

“十一五”我国将投入1010亿美元,到2020年实现生物能源占交通能源需要的15%,即1200万吨。我国还计划到2010年种植1300万公顷麻疯树,从中提取600万吨生物柴油。柴油机燃料调合用生物柴油(BDl00)生产标准近日正式颁布,于2007年5月1日实施。这必将大大促进我国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

但是为避免对粮食生产威胁,我国发展燃料乙醇也正在从粮食为主的原料路线向非粮转变,当然,作为调节粮食供需余缺的手段,玉米燃料乙醇仍将保持适度的规模。从大方向来看,不能再用粮食做燃料乙醇。用非粮物质替代石油将是长远的方向。我国农村劳动力丰富,在田头地角都可以种植纤维素原料植物,更有条件发展。

当2008年国际油价重挫曾一度冲破40美元之时,作为替代能源之一的燃料乙醇的发展前景也令人担心。但燃料乙醇拥有清洁、可再生等特点,可以降低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未来我国燃料乙醇行业的重点是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政府补贴,为此,制定生物燃料乙醇生产过程的消耗控制规范,及产品质量技术标准,统一燃料乙醇生产消耗定额标准,包括物耗、水耗、能耗等,是降本增效的有力手段。而未来我国燃料乙醇行业发展的方向是如何实现非粮乙醇的规模化。因此,决定未来燃料乙醇发展前景的关键是成本和技术。

未来,中国政府还将继续适度发展燃料乙醇行业。“十一五”期间,中国燃料乙醇的潜在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大。以中国四家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产能来看,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国内对燃料乙醇的需求,燃料乙醇装置产能扩张不可避免。因此计划到“十一五”末,国内乙醇汽油消费量占全国汽油消费量的比例将上升到50%以上,这意味着届时中国燃料乙醇的产能和产量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中国在生物燃料方面的政策扶持相对较晚,近年随着政府的重视,生物燃料技术迅速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截至2010年底,我国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为50万吨左右,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增加20万吨,生物柴油年产量为50万吨左右。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家确定的“十一五”生物质能的发展目标为:到2010年,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万吨,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万吨。可见我国生物燃料的发展规模距离之前的规划相去甚远,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只完成了1/2,非粮燃料乙醇则仅完成了既定目标的10%左右。总的来说,我国“十一五”期间生物质能源的利用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产业扶持政策没有跟上。截至2012年4月中旬,《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已上报,但仍未正式发布。《规划》已初定我国2015年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500万吨,与“十一五”的规划目标相比翻了一倍多;生物柴油年利用量为100万吨。

为了“十二五”期间不重蹈覆辙,我国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制定应对措施。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1000万吨。而由于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开发新型能源已上升为各国的能源战略。目前全球原油可采年限约为46年,而我国石油可采年限仅为15.62年。发展替代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供应紧张问题的有效途径。虽然由于原料短缺及价格高涨等原因,目前我国生物柴油的产能利用率较低,有些企业处于部分停产甚至完全停产状态,但随着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十一五”期间生物燃料“先热后冷”的局面将不再出现,生物柴油行业必将得到长远的发展。

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近年遭受严重打击的原因

韩国的汽车工业是从5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的。当时,朝鲜战争刚刚结束,处于经济恢复时期,百废待兴,对各种机械的需求量很大,对于作为主要运输机械的汽车需求更为迫切,这种现实需求成为韩国发展汽车工业的主要原因。不过此时所谓的汽车工业只是修理、改装朝鲜战争时期淘汰的破旧汽车及用进口零部件组装汽车而已。

韩国汽车工业的真正起步还是在朴正熙登台执政、制定《汽车工业保护法》之后的事情。韩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速度却很快。1962年时,韩国生产汽车还不到2000辆,到1994年生产汽车已经达到231.2万辆,成为世界第6位汽车生产大国。〔1〕

在70年代以前,韩国尚无汽车出口,但到1988年时,韩国出口汽车数量达57.6万辆,占当年汽车产量(108.4万辆)的53.2%。1994年,汽车出口数量增加到73.8万辆,占当年汽车产量的31.9%。从而使韩国不仅成为汽车生产大国,而且成为世界第5位的汽车出口大国, 仅次于日本、德国、法国、美国。

一、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韩国汽车工业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起步阶段(60年代)

韩国政府于1962年4月制定了汽车工业发展计划, 将零散的汽车工业纳入国家计划发展的轨道。为了有效地推行汽车工业发展计划,韩国政府于1962年制定《汽车工业保护法》,这是韩国正式发展汽车工业的信号和宣言。此后,在政府优惠政策的鼓励下,韩国先后建立了新国、新进、亚细亚、现代等汽车生产会社。这些会社大都是同外国汽车公司(如意大利、美国)合资建立的,而且无一例外地使用外国的汽车生产技术。开始阶段,主要是从国外进口半成品和零部件,由韩国工人进行汽车组装。尽管如此,毕竟跨出韩国汽车工业的第一步,为日后汽车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国产化阶段(70年代)

1969年12月,韩国制定了《发展汽车工业基本计划》,提出1972年实现小轿车生产国产化、1974年实现大轿车生产国产化的目标。从1972年着手执行的第三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1972~1976)中,也把整顿和发展汽车工业列为重点之一。1973年初,朴正熙总统发表《重化学工业化宣言》之后,韩国将汽车工业列入“十大战略产业”之一,给予重点支援。

为了促进汽车工业的大发展,韩国将一些零散的汽车制造业企业关、停、并、转,形成了现代、起亚、亚细亚和高丽通用四大汽车生产会社,以建立批量生产体制。在这一阶段,韩国汽车工业努力开发国产车,自行设计车种,开发车型……1973年7月, 起亚产业会社(以下简称“起亚”)在韩国首次开发出2000cc的汽车发动机,吹响了韩国汽车正式进入国产化阶段的号角。1974年,现代汽车会社(以下简称“现代”)制造出完全是自行设计的“小马牌”轿车,从而使韩国成为世界第16个具有独立生产轿车能力的国家。

1976年,“现代”生产的小轿车开始出口到拉丁美洲的厄瓜多尔,“起亚”和高丽通用汽车会社生产的卡车出口到中东地区,揭开了韩国汽车打入国际市场的新的一页。当年“现代”向13个国家共出口1042辆轿车。1979年,韩国政府正式宣布汽车为十大出口商品之一。到1979年,韩国生产汽车已突破20万辆大关,出口也达3万多辆。

3.进军国际市场阶段(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

从70年代末到80 年代初, 由于国内势动荡(朴正熙总统于1979年10月遇刺去世,1980年5月爆发光州人民大起义等), 韩国经济形势恶化,1980年出现经济负增长。在此种形势下,韩国的汽车工业也受到严重影响,产量锐减。韩国政府为了振兴汽车工业,打入国际市场,于1981年2月公布了《汽车工业合理化措施》, 重点在于实现汽车生产的专业化,通过汽车生产会社的联合或合并,提高汽车的生产能力和质量,以增强竞争力。为此,政府明确规定:“现代”和“大宇”(即原来的新韩)两家汽车会社集中生产小轿车;“起亚”和“东亚”两家汽车会社集中生产消防车和5 吨以下的小型货车;亚细亚汽车会社(以下简称“亚细亚”)主要生产吉普车等。而5 吨以上的卡车和大轿车(公共汽车)则由各汽车会社自由生产,形成竞争体制。这些措施发挥了效用,从1982年起,伴随韩国经济形势的好转,汽车产量也开始迅速增加。到1983年,达到22万多辆;1985年,达37.8万辆。

在汽车生产迅速发展的时候,韩国政府开始引导汽车产业积极开发新的车种、车型,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强竞争力,打入国际市场。1986年,韩国汽车猛增到59.2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1.3%,从而使韩国成为世界第11位汽车生产国。当年,韩国出口汽车达29.2万辆,占世界汽车出口量的1.9%,成为世界第9位的汽车出口国。

4.向汽车生产大国迈进阶段(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

80年代中期以后,韩国政府又向汽车产业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即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加速技术开发,增加对外出口,努力使韩国成为汽车生产和出口大国。为此,韩国政府从1987年起逐渐取消了过去那种扶植、保护汽车工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开放了汽车市场。同时,对各汽车生产企业所生产的车种、车型等也不再进行限制,以鼓励汽车生产会社之间展开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汽车工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韩国的各汽车生产会社都争先恐后地为开发新车种、新车型而采取各种措施。“现代”开始生产更高级的波尼牌轿车,“大宇”着手开发莱曼斯牌高级轿车,“起亚”着手开发多座的贝斯塔牌轿车等。与此同时,各家汽车生产会社竞相打入国际市场。在打入拉丁美洲、东南亚地区之后,又打入北美洲的加拿大、美国市场,接着又打入欧洲市场,后来竟挤进了日本市场。目前,韩国汽车已经出口到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韩国汽车今天已经遍布全世界了。

如上所述,韩国汽车工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都遇到过不同的问题和困难。不仅要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左右。诸如,70年代的两次石油冲击(石油大幅度涨价),都使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受到影响。但总的看来,韩国的汽车工业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二、在竞争中走向未来

目前,韩国汽车工业产值大体占韩国制造业的10%左右,汽车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6%左右, 汽车工业已成为韩国制造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90年代初,韩国曾计划到2000年汽车年产量达到320万辆, 内销200万辆,出口120万辆,从而成为世界第5位汽车生产大国。现在, 这一目标中的某些部分已经实现,有些部分也一定会提前实现。为了推动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韩国政府和各汽车会社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

第一,增加投资,促进技术开发。

在韩国,迄今已向汽车工业投入资金350亿美元。 为了使汽车工业继续向前发展,韩国政府已明令汽车生产企业可将销售额的5 %用作技术开发资金,并独立生产韩国特有的高级轿车,投放到国际市场。同时,要致力于自动化技术开发,研制无公害发动机,cng 汽车和以酒精为动力的汽车等代替能源汽车。还要求在1995年以前建立起350 个企业附属研究所,集中研制汽车零部件,独立开发出尖端零部件,使韩国成为强大而独立的汽车大国。

“现代”一马当先,在开发成功前轮驱动型汽车之后,继续以新市场为重点加强技术开发。1993年,“现代”的技术开发费已占当年销售额的4%(这一年“现代”共销售汽车96.6万辆,金额为88.9 亿美元),并计划在今后十年内将技术开发费提高到当年销售额的7%。

“起亚”在本企业集团建立五十周年之际,宣布要进行技术、管理、福利三大革新,目标是到21世纪时进入世界十大汽车生产企业之列。为此,集中投资,致力于尖端技术、环境技术等5项课题攻关。 如同“现代”一样,宣布要将科技研究费提高到占销售额的7%, 并将技术研究人员增加到5000人,保证每年研制出新产品两种以上。目前,“起亚”正全力研究、开发防止汽车碰撞、司机打瞌睡、以及汽车碰撞时及时切断燃料输送线的技术,并从1997年起将上述技术应用于各种车型。

“大宇”现在已开发出以压缩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以节约燃料和减少污染公害。“大宇”独立开发出的这种“天然气汽车”,在排放废气方面,已减少到一般用汽油为燃料汽车的50%以下,而且价格只比一般汽车贵100万韩元(约1260美元)。

作为韩国第四大汽车生产厂家的“双龙”,正引进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的尖端技术,生产大中型高级轿车。

与此同时,韩国政府还大力支持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已决定投资230亿美元,用于汽车零部件制造厂的技术革新和增加设备。

第二、促进汽车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

在80年代中期以前,韩国政府对汽车工业采取保护、限制的政策,对每个汽车生产会社生产的车型、车种都有严格规定。但从8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限制政策已逐渐被自由化政策所取代。1987年,政府取消了车种生产限制;之后又允许自由进口外国产汽车(日本汽车除外),并分阶段下调了进口关税。到1995年4月, 又批准了第一大企业集团三星集团生产汽车,以加速经济的全球化。三星集团多年来一直想置身于汽车产业,但一直未得到政府批准,现在获准从事汽车生产,势必进一步推动汽车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而加强韩国的汽车工业实力,使韩国早日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第4大汽车生产国。

第三、积极开拓海外销售市场。

鉴于国内汽车销售市场几近饱和状态,韩国的汽车生产企业都在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全力以赴地开拓海外市场。

“现代”一方面努力巩固原有的美国等销售市场,一方面积极地在中国、东南亚、中东及非洲建立生产和销售基地。为此,先后在非洲南部的赞比亚、博茨瓦纳等国、东盟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以及北美洲的加拿大建立组装厂。计划到2000年在海外生产的汽车达到30万辆,并在世界各地建立300多个销售点和服务网, 还拟在美国建立汽车研究所等。该会社利用目前日元升值之机,积极抢占中东市场,使对中东国家的汽车出口数量猛增。

与此同时,韩国汽车生产企业还抢攻大洋洲市场。目前,“现代”、“大宇”两家会社对大洋洲出口的汽车数量已超过日本的尼桑和马自达公司,排在日本三菱公司之后,居第2位。

另外,韩国汽车生产企业在欧洲市场上也积极展开攻势。“起亚”将新开发出的1.6升燃料喷射式4门小轿车推向英国等欧洲国家市场,很有竞争力。“现代”独立设计、制造的轻型轿车,车身短,但内部空间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颇受欧洲国家顾客的欢迎。“双龙”在欧洲市场推出由美国人设计的4轮驱动、使用德国奔驰公司发动机的musso小轿车,也是很有竞争力的产品。

总之,韩国汽车工业会社在努力开辟更大的海外市场,以迎接汽车工业的明天。

第四、积极参与中国市场的竞争。

包括韩国汽车业界在内的世界汽车工业界普遍认为,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最大的汽车市场。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汽车逐渐开始走入家庭。虽然中国自己在努力发展汽车工业,拟在2000年时达到年产300万辆汽车,但仍然满足不了国内需要。因此,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厂家已经展开占领中国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在这方面,韩国更是当仁不让,全力以赴。实际上,近年来韩国的“现代”、“起亚”、“大宇”等汽车会社已经展开打入中国市场的攻势。1990年,在北京举办第10届亚运会期间,“现代”以赞助的名义向亚运会组委会赠送小轿车便是韩国汽车进军中国的信号。

据报道,1994年,大宇集团获准在中国建立投资20亿美元规模的小轿车零部件工厂,并与中国合资(大宇出资10亿美元)在吉林春市等地建立年产30万辆规模的小轿车发动机、变速器和化油器等十多种零件的工厂。〔2〕与此同时,“大宇”还在广西桂林投资3500 万美元建立大轿车工厂,在济南、西安分别建立年产5万辆大轿车的工厂等。

“起亚”在四川省成都市建立的年产1万辆卡车的工厂, 现已投产,并计划到1996年将生产能力提高到10 万辆; 还在郑州市建立了年产5000辆25人座位的中型客车工厂等。

“现代”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24个主要城市兴办了汽车修配厂,在北京、山东等地建立了4家零部件供应中心。 与此同时,“现代”还在大连建立了年产12万辆的汽车厂,在广东省建立了年产3000辆客货两用汽车(韩方出零部件、中方组装)的合资工厂等。

韩国商工资源部认为,在本世纪末以前, 中国每年需进口20 万~40万辆小轿车。因此,韩国的汽车生产企业都在努力向中国出口汽车。1993年,韩国通过正式和非正式途径,向中国出口的小轿车达5.7 万辆,使中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韩国第2位汽车出口对象国。到1994 年,中国又从“现代”进口1100辆索那塔ⅱ型小轿车;并以易货贸易的方式,进口“大宇”生产的小轿车5000辆(中国支付玉米和机械零件)等。起亚、双龙两家企业也在采取措施,以争取在中国汽车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总之,由于韩国汽车业界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推动汽车工业发展,已取得可观成绩。目前,韩国不仅成为世界第6位汽车生产大国、第5位汽车出口大国,而且是世界前12位汽车生产大国中自己能够生产商标的6个国家(美国、日本、德国、法国、韩国、意大利)之一。

当然,韩国在发展汽车工业道路上仍然有不少困难,诸如,国内工人工资在迅速上升、产品出口竞争力降低,有的汽车会社劳资纠纷不断,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同韩国之间围绕汽车出口事不断发生摩擦等。但这些困难都不是不可以克服的,韩国汽车工业到下个世纪初一定会有更大的规模,在世界上占有更突出的地位。

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国民经济及汽车工业受到严重的冲击,1998年金融危机在韩国经济中的现最为明显,1999年该国经济有所复苏,但是恢复到1990年水平还需要一段时间,韩国要加大宏观监管力度解决债务等问题,以加速经济恢复,在未来几年里,韩国经济发展速度将稳步攀升,而且将从加大国内需求和扩大出口两方面来刺激经济复苏和汽车工业发展。合并重组给汽车工业的发展带来希望。

石化油服的股价行情?石化油服股票价钱?石化油服为何跌?

很多人好奇:石化油服作为石油行业的领跑者,接下来的表现怎么样呢?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石化油服,揭开石化油服的神秘面纱。

在开始分析石化油服股票前,我整理好的石油行业龙头股名单分享给大家,点击就可以领取:宝藏资料:石油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公司介绍:石化油服是中国大型的石油工程和油田技术综合服务提供商,经营范围涵盖石油、天然气、化工、房屋建筑、电力、消防等的工程,拥有超过50年的油田服务经验。在上游领域,石化油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十家油服装备公司之一,同时,石化油服在中国也属于极具影响力的油服行业领导者。

简单介绍完石化油服这家企业,我们再聊聊它有哪些亮点。

亮点一:具备先进的勘探开发技术和研发能力

石化油服的执行项目这一项上,颇具优势,拥有普光气田、涪陵页岩气、元坝气田、塔河油田等代表性项目,与此同时,其勘探开发技术和研发能力在业内一直排在前列,具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亮点二:能够提供覆盖全产业链的服务

针对整个石油服务产业链,石化油服具备覆盖全部的能力,除去它原本具有一系列开采机器之外,同时,公司也连续多年与境外国家的商家合作,就像沙特阿美公司、科威特石油公司和厄瓜多尔国家石油公司等等。

由于篇幅受限,更多关于石化油服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我整理在这篇研报当中,点击即可查看:深度研报石化油服点评,建议收藏!

介绍完了石化油服,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石化油服所处的行业,是否值得我们关注和投资。

二、从行业角度来看

石油价格上浮促进营收,也是受到疫情所带来影响,以至于石油的价格多次创下新高,也是因为全球的供需失衡所导致的。因此,石油的价格预计在未来的比较长的时间都持续处于高位,而且,石油价格的回升有助于促使未来收入的增长和毛利率的提高。

到目前为止,石油资源仍然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需的最为重要的能源之一,可以作为发动机燃料、液化石油气、车用汽油等等。而且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石油为主要能源的,石油未来进步空间不小。

石油既是技术和劳动密集型行业,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有着很大行业壁垒,想要取代和超越还要很长时间。

整体而言,我认为石化油服作为石油行业的龙头,拥有较大的规模和先进的技术,在石油行业独大,所以石化油服未来的发展非常可期。

不过,文章多少有一些滞后性,想更加深入了解石化油服未来行情的朋友,可以直接戳开下面这个链接,即刻就会有非常专业的投顾帮你诊股,看下石化油服现在行情是否到买入或卖出的好时机:免费测一测石化油服是高估还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