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油价每桶多少_中俄石油协议价格
1.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国内能源市场的影响
2.原油价格大跳水,国内油价会怎么样?
3.石油价格为何一涨再涨?
4.中俄开展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5.国际油价暴涨,刺激煤飞色舞行情
6.国内油价成天价,俄罗斯原油却是“价”,为什么我国不进口来调节油价?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国内能源市场的影响
字数多了,贴不下了,你去看看原文吧
二、长期石油政策抉择和金融博弈
石油作为一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历来是影响各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当今世界经济处于经济调整的复苏阶段,各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折、更新,进一步扩大了对国际石油的需求,其中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升级周期,更加大了对石油能源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石油价格的重要性。如果石油价格过高,将促使生产成本上升、物价上升,直接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反之,如果油价过低,将使石油出口国的外汇收入大大减少,从而损害了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利益;因此,中期看,如何将国际石油价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是国际社会需要妥善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1、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是世界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不确定因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国际石油价格每桶上涨5美元,1年内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下降0.3个百分点。石油生产和价格涨跌是一个周期性问题,并且会影响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增长。国际油价处于高位时会导致石油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继之价格又会暴跌,由此又导致石油生产收缩,石油价格上涨,这已经是由历史证明的经验。因此,有关国家经济增长不能不受这种石油生产------价格周期的影响,相比之下,石油输入国将比较出口国更易受到这种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对石油的需求也有增无减,石油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进口项目,并且是对外贸易中最大的逆差项目。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于严重依赖进口的欧元区国家所产生的影响将最为直接,欧元贬值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所造成的欧元区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即使由于石油输出国增产,使涨价问题一时得到缓解,也不可能改变这一基本走势。
从发展中国家看,近年来亚洲经济复苏势头比较好,扩大了对石油供给的需求。1990--1999年期间,除西亚产油国外,亚洲东部国家的石油需求增幅约占全球石油需求增幅的80%;如果油价居高不下,将对亚洲国家的财政收支、通货膨胀、国际贸易收支、偿还外债能力等都形成较大的压力,影响亚洲经济继续增长的良好势头。北美、欧洲和亚洲是世界的三大石油市场,其中亚洲的石油需求增长速度最快,但是作为亚洲主要产油国的产油量却基本上没有增长,这使亚洲各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量大幅度上升。另外,主要产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动荡性也直接影响着油价的波动上涨,如委内瑞拉的政治问题使石油减产严重,沙特阿拉伯经济引起的设备老化石油减产,以及伊拉克破坏性的石油状况,都是油价潜在波动隐患。在产油国中,一些严重依赖石油收入拉动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轨国家,如俄罗斯等,受到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涨价使之大喜,跌价则大悲。2003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世界经济的总体复苏态势和增长水平。随着伊拉克紧张局势因突发暴力再度恶化,国际油价的高企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障碍。
2、能源需求结构调整的必然性。伴随经济全球化、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各国国民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强以及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各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2004年世界石油需求每日增加165万桶,石油日消费量达到7990万桶。同时,国际能源需求的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原油库存在减少,石油开的、技术与设备综合问题凸显;还有燃煤需求有所下降,燃油及燃气需求迅速增长,从而使国际燃油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新经济高科技含量的增加,国际石油生产、运输、储存等也有高新技术的更新改造,替代石油以及原油组合也逐渐显现,天然气、氢气等能源开发也对国际石油供求格局具有影响。由于世界经济面临传统经济转向新经济的转换,特别是出口拉动转向投资带动的结构转型,各国内需的扩大不仅增加了投资需求,也促使国际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涨,石油与钢铁、煤炭等原材料的上涨便具有连带反应。全球化商品流动时代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运输瓶颈和储存技术难题,运输成本的高企、港口和道路拥挤、储存成本上升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油价进一步上扬。
美国能源署预计,全球对各种形式能源的需求将在今后20年中增长54%,仅原油日消费量就将可能增长至4000万桶;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的2025年远景预测还显示,发展中国家能源使用增长将最为强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因经济颇具活力将进一步加大能源需求。预计今后20年中,发展中国家的能源使用量将锐增91%,而工业化国家用量将增长33%。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将增至每日1.21亿桶,2004年为每日8100万桶。美国、中国以及亚洲其它发展中国家将消化近六成的新增原油。有数据显示,亚洲2004年的能源需求将增长8%-10%,石油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不言而喻。
3、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性。石油问题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具有多层面的复杂性,比如OPEC与非OPEC之间的矛盾,石油供给国与需求国之间的矛盾,进而延展至大国与大国、强国与强国、富国与富国、大国与小国、富国与穷国等不同层次的复杂协调合作关系。国际石油价格不确定的波动干扰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协调的难度。国际石油问题引发的国际经济关系中石油产出和需求的关系变异,聚焦在金融安全与经济利益,石油问题成为国别关系强化与松散、重组与离合的重要筹码,其中主导的突出影响因素是美国经济利益、政治霸权、军事强权及其在金融市场中独特地位。石油问题是美国对外政治、贸易、经济与外交关系的主线,也是美欧日经济金融竞争与较量的主要战线之一。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占其石油进口总量的25%,欧洲占60%,日本占80%,美欧日三大利益集团竞争源于石油,又怨于石油。
世界经济发展供求格局的日益明显,发达国家是主要石油消费国,而大部分石油出口集中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这里既相互需要,又相互矛盾,是一种需要不断调整和协调的关系。此外,美俄、日俄、中俄、中日以及新老欧洲之间的多重和复杂的国际关系均有石油色彩的渗入,政治意图也已成为油价波动的重要诱因。特别是俄罗斯与西方一些大国的利益交错,其中既有西方对外扩展与俄罗斯深化利益需求的意图,也有西方对俄罗斯石油需求的战略意图,日本的西伯利亚输油管线举动已经显为人知,美国更是谋划长远。
从地域角度看,海湾石油是工业发达国家所用石油的主要依托点。因此,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力量都紧紧盯住海湾巨大的石油储量,巴以冲突不断、海湾战事连连,也就不难寻味。海湾石油是世界经济和政治问题的焦点之一,它的起伏跌宕预示着国际局势的发展趋势。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预测国际石油前景将更为困难,战事对石油市场影响超出预期。2004年政治因素将对石油价格起主导作用,随着政治问题的化解减弱和积聚增强,油价波动继续扩大。
4、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差异性。自欧元问世以来,对欧元的排挤和打击一直是美国国际金融战略的主旨,有形和无形较量已经使欧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与风险。美欧根本性的差异对立在于全球化与区域化理念的博弈。美日是经济全球化的极力推崇者,因为美日经济规模与市场份额和发展水平的主导,使他们在本地区内难以与弱势的广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经济体相融合,担心在区域化中付出"代价",他们必然以全球化显示其优势并巩固其利益,;而欧洲则是政治、经济、金融和贸易等相对均衡的发达国家经济体,具有实现区域化的先天优势,欧盟5月1日东扩10国的实现,使新老欧洲的融合形成更强大的经济联合体,无论经济、人口或市场已经超出美国。美日和欧洲之间全球化利益主导和区域化利益差异,以及不均衡和均衡的状况,是形成各自经济全球化和欧洲经济区域化理念不同的主要原因。美欧日经济金融理念的差异也反映在金融市场汇率、股价、金价或油价等价格竞争中。在国际石油的争夺上,三大经济体或货币体也必然会以各自经济全球化或区域化理念,加大国际产品的竞争。以科索沃和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冲击原来的石油供求格局,辅之以货币竞争,则是不可忽视的美国全球化战略意向。从日本看,为弥补自身石油需求,其加紧与亚洲、中东国家的经贸合作,改善甚至强化与俄罗斯的关系,其动向也值得揣摩和研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已经超出市场相对乐观平和的预期,石油作为政治战略筹码的用途大有提升,并潜藏有美国等大国金融战略的策划。美国可以运用美元报价体系的优势,以美元挂钩石油报价手段控制油价,并伴之石油储存的策略,进一步显示其全球石油战略和金融战略的综合优势。
[对策]国际油价走势与我国石油战略
国际石油价格因全球经济复苏需求而扩大,因产油国政策调整而紧张,因地缘政治因素而恶化,因季节因素而变化,未来前景不容乐观。无论如何,石油持续走高必然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预计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趋势短期内难以稳定向下,中期将会继续持续高企。因此,2004年的国际石油价格高点将会突破40美元乃至45美元,全年石油平均水平将可能达到35美元左右,高于去年31美元的平均价;如果国际石油价格一段时间维持35-40美元的高位,世界经济增长至少有0.2个百分点的减值;未来2-3年,国际石油价格将继续在涨跌中高企,但年平均价格有可能在33-38美元区间波动。对于世界经济而言,金融风险与石油危机都不可掉以轻心,更值得关注与防范因石油价格变化所引发的国际金融风险,包括美元动荡性风险和欧洲货币潜在的危机风险,这两大货币汇率走势与石油价格水平直接联系,必将影响全球经济、金融、贸易和投资等相关层面的变化与调整。今年以来已经召开和即将再聚会的G-7,都一直关注石油与汇率问题,突出表明了石油与金融安全的必然联系和重要影响。而全球利率上调的动向,将会进一步加大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联动效应。
我国是国际石油市场一个新兴的战略因素。扩大石油进口成为国际石油价格的一个重要影响。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已经成为石油需求大国,去年进口石油达到9941万吨,今年可能达到1.1亿至1.2亿吨,这也是4年来世界石油消费量的最高点。近期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指出,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继续超出预期,为高企的国际油价提供支撑。国际能源署将我国2004年第一季石油日需求量上调18万桶,至614万桶,较去年同期增长18%。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3年原油及油品进口量平均为每日210.6万桶。我国2月石油日进口量猛增至创纪录的316.2万桶,比1月高28.3万桶。我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4年前3个月的原油进口量达3014万吨,较上年同期飙升35.7%。而OPEC在近期的月度报告中也指出,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OPEC将提高2004年度的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2004年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由原来的每天2387万桶提高到2617万桶。
在我国能源消费开始对国际能源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国际油价的波动也导致了我国国内的油价波动。我国从1998年开始对国内成品油市场实行动态管理,即根据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的涨跌来调整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国际市场油价的巨幅波动,不仅影响石油及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绩效,加大了相关企业的经营难度,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的走向,特别是价格走向产生广泛影响。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加快实施"国家石油储备战略",开展石油期货交易,完善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价格形成与调整机制,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和金融安全,以确保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原油价格大跳水,国内油价会怎么样?
美国著名外交家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Alfred?Kissinger)曾经说过:“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
2020年3月9日,国际原油市场面对突如其来的集体“跳水”,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一度大跌31%,原油价格降至32.14美元/桶;美国WTI原油期货最大跌幅达33%,原油价降至27.59美元/桶。但在随后的3月11日,经历突然暴跌的美股市场反弹回升,原油价格得以稳定。而如此大起大落的油价波动则源于3月6日的一场石油大壕之间的谈判。
基于新型冠状影响导致全球经济呈现下滑趋势,当中就包括因全国停工及消费因素导致石油延伸产品的需求量出现下滑情况。为保证原油价格稳定,OPEC+在3月6日下午的一场第8次“OPEC+”部长级会议上提出减产商议,旨在缩减原油供给保证稳定的原油价格,但俄罗斯拒绝了这项提议,最终谈判破裂。在3月9日OPEC开始对出口原油进行“打折大促销”,试图通过石油开成本差来迫使俄罗斯接受减产协议,因此就造成国际原油市场股票集体跳水的状况出现。这是继2014年美国沙特石油战争后,原油价格首次跌破30美金/桶。
不得不说,这就是石油大壕之间的战争,以千亿乃至万亿计的战争成本。但回归到我们的本土环境,中国是世界上原油进口最大的国家,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2019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为50572万吨,同比增长9.5%;但实际上,中国的石油产量同样不低,在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2019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中提到,2019年中国原油产量扭转连续三年下降势头,达1.91亿吨,同比增幅为1.1%。
但基于国内石油质量和开难度带来的高成本,进口原油更能满足国内的市场经济性,加上国内庞大的消费体系,因此也推动中国成为全球原油进口量第一的国家,这也意味着国际油价动荡对国内市场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虽目前国际原油形势并不稳定,但设此次沙特执意要打石油价格战,对于与石油衍生产物紧密挂钩的汽车行业会受到什么影响?OPEC“以本伤人”的背后又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好处?
每逢国际油价出现大波动时,国内消费者最关注的莫过于国内燃油价格的变化,毕竟与原油产物相关且对我们生活影响最明显的就是燃油问题。那么此次油价波动,会否影响到国内燃油价格走向呢?很显然是一定的,但相对的,实际影响却没我们想象中那么大。
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中国作为原油进口大国,如果直面原油价格浮动而对国内相关产业进行直接调控,将会受到相当巨大的影响,当中存在的巨大不稳定性会使国内经济出现巨大的波动。所以国内对于原油延伸原料价格存在相应的调控机制,而与燃油价格相对应的,就是成品油调价原则。
在成品油调价原则中提到: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首先这就保证了国内油价不会因国际油价大幅波动而受到波及,但同时又保持着国际的原油价格平均走势,有力保证国内油价走势平稳,对于我们的好处是免于面对突然暴涨或暴跌的燃油成本。而此次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在某程度上会对国内燃油价格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过实际影响有多少,就看这场战争的持续时间和双方究竟能将原油价格打压到什么程度。
不过以昨天美股大幅反弹的情况来看,接下来的原油价格走向仍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但如果此次沙特持续执行价格策略,会对我国的燃油价格有什么影响呢?这点可以参考2014年美国和沙特进行石油战争时,国内的油价调整一览表。
由此可见,即便原油价格一跌再跌,但燃油价格调控幅度都不会太大,所以对于个人用车而言,这种影响变化带来的感觉不会太过明显;但相对的,对于各类出行和运输业来说,这种好处对于它们而言会明显一些。与此同时,与原油衍生原料有着密切关系的汽车制造业也会受此影响。
石油的衍生原料非常多,多到可以覆盖我们的全方位生活,例如在此次疫情中被炒得火热的医用口罩,其中的核心材料-熔喷布就是通过石油衍生原料而来的产物。还有我们平时能看到的塑料、身上穿的锦纶、腈纶衣服、路上铺的沥青、家里烧的燃气,就连嘴里嚼的口香糖都源于石油衍生的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等原料。可以说石油在全面覆盖我们的生活,这也意味着石油原料也是大量的制造业的依赖。
在一辆汽车里,除了金属和真皮外,极大部分零部件都是源于石油制品,例如汽车前保险杠所用的胶板就是由聚丙烯而来的塑料,还有车辆的隔音材料、车内的塑料板、人造革等零部件的原料都是石油衍生物。而随着原油价格变动,也意味着供应商的零部件制造成本在变动。
但基于疫情影响,延期复工导致供应商产能出现断层,零部件供不应求的情况越加明显,加上在去年原已萎靡的市场情况,在最近一年里,汽车供应商的处境是相当危险的,有不少供应商都处于奔溃的边缘。但如果此次原油价格战能持续进行,对于供应商而言是一次制造成本的降低,在某程度上能给他们带来一丝喘息的机会,而且如果供应商们能够扛过此次国内的疫情影响,在下半年或许会迎来另一波反弹崛起的机会。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销售收入4.28万亿元,2020年预计达到4.61万亿元,且成逐年上涨态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拥有大小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13000多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以及超过10万家的中小汽配生产企业。而且根据2019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显示,中国以7家上榜居于美国、日本、德国之后,位列全球第四。可以说,在核心零部件领域、美、日、德三国基本垄断整个汽车产业链核心部分。
这就意味着中国零部件产能对于全球市场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且随着疫情影响,如今国内零部件供应商产能问题已经对海外国家造成相应的影响。根据巴西汽车制造商协会Anfea表示,由于来自中国的零部件缺乏,巴西汽车制造商可能不得不在4月份停产。由此可见,中国汽车供应商在全球市场的重要性,失去中国零部件供给,意味着全球汽车市场可能会面临汽车停供问题,但这也正反映了国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另一个机遇。
目前国内的疫情已经逐步受到控制,各地企业也逐渐复工,制造业产能也会逐渐恢复。在短时间内,国内可能会出现报复性消费情况,尤其是对于汽车行业而言,这种情况将刺激市场获得进一步反弹,但基于去年的市场形势看,这种报复性消费行为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因此也只能说为车企们赢得一次“疫后补偿”的机会,但在消费回复平静时,这些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的出路在哪呢?海外市场或许是它们的出路。
从时间来看,如今国内疫情稳定,但国外疫情却在进一步蔓延,这就意味着国外的生产企业极可能会如我们之前一般,进入停摆阶段,因此也将形成产能断层;而这个断层很可能会由产能已经恢复的中国制造业来弥补,这也为国内的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带来更巨大的出口商机,而原油价格下跌,也将会为它们带来更多的原料储备。
从预期来看,若价格战持续执行,燃油价格下调是迟早的事。而相对的,这对于新能源汽车投资者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油价降低意味着燃油车的出行成本将得到下降,虽然国内有“地板价”限制,但随着出行成本差距缩小,新能源车的核心优势将进一步缩减,这也可能激发投资者的恐慌性抛售新能源汽车股票,造成新能源汽车股价下跌。
而在最近,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车企在布局号称“万亿”的中国新能源气场,当中就包含特斯拉、宝马、奔驰、大众、丰田、福特等知名车企,如果在此次的石油战中因为燃油价格下跌而因此投资者的恐慌,那对于这些车企而言无疑是相当沉重的打击。而且对于现在的国内那些靠融资起家的造车新势力来说,这无疑是一波致命打击。
石油之所以能被称为液体黄金,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有着极高的利用价值,其衍生产物能够串联在全球经济命脉中,因此它的价格高低也在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走向。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原油进口大国而言,稳定的原油进口量才是关键所在,因此也有了之前的中俄石油供应协议和与伊拉克用铁路换石油的举动。不过对于与石油产物紧密相连的汽车行业而言,原油价格的浮动对于它们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带来的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是打击。
(文章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石油价格为何一涨再涨?
油价与全球宏观经济状态息息相关,因此油价是一个关键性价格。由于油价反映了现货和期货市场所在国的定价权,因此,不同时期油价的涵义有所不同。在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下,石油的政治属性弱化,经济属性成为常态,金融属性越发明显,油价波动成为金融现象。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平时听到的播报的“油价”,一般都是纽约和伦敦期货市场的即时价格,事后统计和研究用的油价则一般都是现货市场的交易价格。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2-01-2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公布为准。
中俄开展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1)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有利于提升双方的石油安全系数。合理的石油价格和稳定的石油供应是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
1)油价过高或过低对石油进口国和出口国都是不利的。对进口国来说,在低油价时,企业并不注意能源效率,会大量使用石油,使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增加,增强了经济对石油危机的脆弱性。在高油价时,油价上升直接导致进口国的支出增加,有可能使其国际收支恶化,并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对石油出口国来说,高油价虽然在短期内可增加收入,但高油价将会导致进口国的石油需求量萎缩,从而使出口国的石油生产能力过剩,负担高额的剩余生产能力维护成本,总收益下降。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主要有石油供需状况、干预、石油期货交易和科技发展等。石油供需基本面、干预、石油期货市场和其他临时性因素,共同决定着短期石油价格的走势。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决定石油长期价格和市场地位主要因素。
2)石油供应的不稳定对进口国和出口国来说也都是不利的。对进口国而言,当石油供应大于需求时,石油价格下降,诱使国内石油消费量的增加,导致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增加,增强了经济对石油危机的脆弱性。当石油供应小于需求时,石油价格上升,外汇支出增加,对石油依赖度高的行业形成冲击,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当石油供应出现暂时或局部中断,导致进口国石油进口量锐减或进口中断时,还将危及进口国的政治和国防安全;对出口国而言,供应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外汇收入和企业生产的稳定性。当需求大于供给时,石油价格上升,企业将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出口,在短期内获得高额回报,却导致长期内石油价格的下滑和消费国需求的萎缩,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不得不负担高额的剩余生产能力维护成本。当需求小于供给时,出口减少,企业被迫减产,产生剩余生产能力,负担高的剩余生产能力维护成本,效益下降。
中俄两国是近邻,从俄罗斯产油区到中国的运输距离短,运输路线不需经过别的国家,因此,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具有价格优势和安全优势。
1)在一个长期协议下,俄罗斯对中国定价、定量供应石油天然气,有利于中国石油天然气价格的稳定和石油天然气供应的稳定。同时,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还有利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进口渠道的多元化。石油安全理论认为,长期石油安全主要考虑如何提供多渠道的石油供给,减少石油供给的风险,保证具有持续稳定的石油供给,即一国的石油天然气进口来源不能只集中在一两个地方,而是应该在确保稳定供应的基础上尽量使进口来源多元化,以尽可能分散由于突发因素而引起油气供应危机的风险。目前,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和进口通道过于单一,石油供应的潜在风险很大。从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构成来看,中国50%左右的原油进口来自中东,20%左右来自非洲。无论是从中东还是从非洲进口原油,都用海上集中运输,需要通过安全隐患突出的马六甲海峡,运输风险较大。这一构成对某地区石油的依赖度远远高于公认的不超过30%的安全标准,一旦中东地区发生危机,切断了向中国的石油出口,或者中国的海运路线被切断,中国很快就会陷入石油供应危机。而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中国油气供给的稳定性,促进我国油气进口来源的多元化,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石油安全系数。根据业已达成的协议,无论是石油管道项目还是铁路运输项目最终能够落实,俄罗斯在以后十几年内每年都将为中国稳定供应2000万~3000万吨的石油,相对于中国2010年约1.5亿吨的原油进口总量,这2000万~3000万吨的潜在进口量对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2)俄罗斯作为石油天然气的大国和出口大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俄联邦约60%的税收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工业,约40%的外汇收入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出口。因此,维持稳定的石油价格,实现石油天然气出口的多元化,减少出口风险,对确保俄罗斯石油安全、保障俄罗斯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出口渠道过于单一,主要是通过管道出口到欧洲和独联体国家。2002年俄罗斯石油出口1.73亿吨,2003年达到2.26亿吨,其中70%以上出口到西方。主要产于俄罗斯东部的石油天然气,出口到欧洲,一方面运输距离长,另一方面,有的石油运输管道经过别的国家,需要缴纳过境费,既加大了出口成本,又受制于管道过境国,存在潜在的运输风险。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需要进口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可见,开展同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在一个长期协议下,直接对中国定价、定量供应石油天然气,不仅有利于俄罗斯石油天然气价格的稳定,减少运输风险,还可以扩大石油天然气出口,实现俄罗斯出口市场的多元化目标,保证持续稳定的出口,增加俄罗斯石油安全系数。
(2)中俄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可以吸引中国到俄罗斯投资,促进西伯利亚和远东产油区乃至整个俄罗斯经济的增长。对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多方面和复杂的,其中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点是“经济增长是与人均资本的增长相关的”。外国直接投资作为东道国人均资本增长的一个源泉,尽管对衡量其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至今尚未达成共识,但是至少普遍认为外国直接投资有利于东道国经济的增长,是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特别是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外国直接投资具有填补投资缺口的作用,这种填补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俄罗斯自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转轨以来,经济严重滑坡,直到1999年才开始好转。与此相对应的是投资能力大大下降,资本外逃现象严重,据统计近10年资本外逃的规模达到年均200多亿美元。投资能力的下降对俄罗斯的经济增长负面影响很大,因此,通过吸引外资弥补国内投资缺口,就成为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石油天然气行业作为俄罗斯经济的重要部门,虽然近些年的投资水平相对于俄罗斯其他行业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是仍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目前,石油天然气行业的设备老化现象严重,许多开、冶炼设备已超期服役;管道运输能力不足,急需改造原有的旧管道和建设新的油气运输管道,以扩大出口。俄罗斯要想维持目前的产出水平,稳固其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地位,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本,改造、更新旧设备,铺设新的油气运输管道,开新的油气田,这仅仅依靠俄罗斯石油企业自身的投资能力显然是不能满足的。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联盟尤里·沙夫拉尼科在2003年12月11日对记者表示,为了开俄罗斯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气能源,俄罗斯至少还需要350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沙夫拉尼科声明,现在俄罗斯每年向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投资为80亿~120亿美元,为了保障俄罗斯地下能源开量的增加和开新的能源基地,必须增加投资。按照他的话说,现在俄罗斯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投资按专家的分析必须增加5~8倍,因为俄罗斯的石油开与以往最高纪录相比并没有增加,而是处于恢复阶段。沙夫拉尼科在莫斯科召开的“2003年俄罗斯燃料能源领域投资”的新闻发布会上同样表示了上述观点。中国对俄罗斯石油天然气领域的投资,不仅可以缓解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投资资金不足的窘境,还可吸引其他国家的投资,带动油气田的基础设施建设、开设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增加税收,刺激俄罗斯经济的增长。以中俄油气管道建设项目为例,如果“泰纳线”中国支线、科维克金项目(中俄韩天然气管道项目)和萨哈自治共和国向中国供气项目能最终落实,就将吸引中国近百亿美元的投资。仅科维克金项目的油田开发和管道建设费用就预计高达110亿~140亿美元。
(3)中俄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有利于俄罗斯融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最近几十年来,俄罗斯亚洲区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在经济上不仅脱离于亚太地区,而且脱离于自己的近邻东北亚国家,不能使其经济利用地区劳动分工带来的利润,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水平的提高。利用西伯利亚和远东的丰富自然,积极促进西伯利亚和远东加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通过和东北亚地区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拉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经济的发展,是21世纪俄罗斯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在东北亚的三个重要国家中、日、韩三国中,日本、韩国虽然拥有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日、韩也渴望得到其丰富的自然,双方有经贸合作的基础,但是由于双方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太大,容易形成垂直型分工,使俄罗斯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沦为单纯的原料供应国,而中俄两国不仅经济互补性强,而且发展水平相差不远,因此,推动同中国的双边经贸合作,优先实现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同中国的经济一体化,可以在两国间形成合理的国际分工,使俄罗斯最大限度地获得一体化所带来的好处,是俄罗斯尽快融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唯一现实选择。石油天然气合作周期长、金额大,具有很强的贸易和投资带动效应,可有效推动双边经贸关系的战略升级,缩短中俄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时间,是俄方目前最为现实可行的选择。
二、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比较优势论和相互需求论认为,国际贸易的起因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不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认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因而较有优势;相反,生产那些需要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高,出口就不利。各国应尽量利用供给丰富、价格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廉价产品输出,以交换别国价廉物美的商品。由此各国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了世界生产的分工,更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了本国的,从而使各国通过参与国际贸易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为了更清晰地解释中俄两国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可行性,我们利用要素禀赋论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借助于几何图形来分析比较中俄两国进行石油与纺织品贸易前与贸易后两国水平的变化,以论证中俄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是否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
设1:Ⅰ国(中国)是劳动力丰裕型国家,人均石油天然气匮乏。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十分丰富。相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轻纺工业)具有很大的低劳动成本的优势,较为发达。中国每年仅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就高达千亿美元。但是中国石油天然气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每年需进口大量石油天然气。2007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为1712亿美元,石油进口量接近2亿吨。
设2:Ⅱ国(俄罗斯)是丰裕型国家,劳动力匮乏。俄罗斯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大国、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拥有82.19亿吨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占世界石油总剩余探明储量的4.74%,居世界第8位,拥有47.57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占世界天然气总剩余探明储量的30.5%,居世界首位。石油产量和出口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位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的生产和出口居世界首位。但是俄罗斯劳动力匮乏,轻纺工业落后,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纺织品。目前,俄罗斯纺织工业70%的原料依靠进口。2004年俄罗斯进口商品总额中,纺织品和服装占到7.6%左右。
设3:X是纺织品,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Y是石油,属于密集型产品。
设4: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所以它们面临相同的社会无差异曲线。
在上述设的约束下,我们分别构建了图10-3(a)和10-3(b)两个模型,分别表示贸易前和贸易后两国的经济均衡。
图10-3(a)体现的是没有进行石油与纺织品贸易前的封闭经济均衡。由于两国消费偏好相同,所以它们面临同样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同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与两国不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各自达到自给自足均衡。CIC1与Ⅰ国的PPF切于A点,过A点的切线斜率表明此时X产品的国内相对价格为PA,CIC1与Ⅱ国的PPF切于A'点,决定Ⅱ国在贸易前的X产品国内相对价格为PA',很明显PA<PA',即X产品在Ⅰ国相对更便宜,因而Ⅰ国造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它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X,而Ⅱ国则相应在Y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它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Y,贸易于是发生。
贸易后两国的水平如何呢?图10-3(b)反映了贸易后的情况。贸易后,两国按照统一贸易条件PE进行生产,而PA<PE<PA',即国际价格在两国国内相对价格之间,PE与Ⅰ国的PPF切于B点,这是贸易后Ⅰ国的生产点,与贸易前的A点相比,现在多生产了X,少生产了Y,实现了X生产的部分专业化,PE现在和代表更高水平的CIC2切于E点,这是贸易后两国共同的消费点。则Ⅰ国的贸易三角为△BCE,出口BC单位的X换取CE单位的Y进口。而Ⅱ国的贸易三角是△B'C'E,出口B'C'单位的Y换取C'E单位的X进口,Ⅰ国的出口就是Ⅱ国的进口,BC=C'E,Ⅰ国的进口就是Ⅱ国的出口,EC=B'C',故两个贸易三角相等。通过贸易,无差异曲线从CIC1提高到CIC2,这一水平的增进代表了贸易利益。
图10-3 贸易前与贸易后两国水平变化
由于贸易后经济均衡所达到的社会水平高于贸易前,显然在中俄间进行石油和纺织品的贸易符合双方各自的利益,可以实现双赢,自然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中俄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具有可行性。
国际油价暴涨,刺激煤飞色舞行情
盘面观察
周三股指低开震荡整理,三大股指都以下跌报收,两市成交额8981亿。盘面观察,中俄贸易概念、掘行业、航运港口等板块涨幅居前,宁组合、茅指数、基金重仓等板块跌幅居前。两市涨停74家,跌停2家,北向资金净卖出额7.76亿。沪指跌0.13%,报3484.19点,深成指跌1.05%,报13346.96点,创指跌1.77%,报2834.64点。
后市展望
俄乌局势动荡,隔夜欧美股市下跌,尽管A股也受牵连低开,但地缘冲突影响有所淡去。由于俄罗斯受西方制裁,原油价格大涨创近年新高突破107美元每桶,金属铝和粮食等大宗商品也持续走高,刺激了今天的煤飞色舞和农业种植等板块的局部行情,不过成长赛道股和大消费核心资产等权重板块调整压制指数,股指呈现沪指强创指弱的现象。从技术上看,上证相对创指提前见底且蓄势充分,已处于相对强势区间,有望震荡率先挑战3500点阻力;而创指2900点阻力位受阻和3卖压力,短期仍有围绕20日均震荡整理的需要。从近期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强势表现来看,中国资产有望成为全球的避风港,再因成长赛道股经历了近两个月的单边下跌估值调整后,在这种情况下,A股没必要太悲观。随着两会即将召开,三月份历来是决定全年格局的重要时间点,政策面将极大程度决定市场未来主攻方向,因为新政策的落地和年报的披露,将直接影响大资金的中长线布局态度。市场关注重点将逐步从地缘政治转向两会行情,接下来三胎、养老、数字经济、新基建等应该是绕不开的话题,资金都有可能借机炒作。
操作策略
配置上,可围绕稳增长(银行、地产、建材建筑等)、通胀预期(食品饮料、养殖、农产品等)、政策扶持(新能源、数字经济、东数西算、三农)等主题逢低布局。广发 证券投资顾问 罗利民,执业证书编号:S0260611010126
国内油价成天价,俄罗斯原油却是“价”,为什么我国不进口来调节油价?
俄罗斯原油价格便宜只是错觉,只是俄乌冲突爆发后给予了印度八折的到港价格,所以觉得便宜,中国一直都在进口俄罗斯石油,双方有长期石油战略协议,价格并不便宜多少。
中国进口石油来源沙特、俄罗斯、伊拉克、阿曼、阿联酋、安哥拉、科威特、巴西、挪威、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其中俄罗斯基本上处于前二进口来源国,仅次于沙特,占比15%左右。在所有进口来源国中,俄罗斯价格处于中上位置,高于沙特,低于美国,阿联酋和挪威。俄乌冲突爆发以后,中国确实加大了俄罗斯石油进口。目前对俄罗斯进口石油量已经非常大了,不能让能源安全依赖某一个国家,即使中俄关系目前处于非常良好的状态,所以可以增加俄罗斯石油进口,但也有一个限度。一旦关系恶化,可能处于目前欧盟的境地非常被动。
俄罗斯对中国石油出口价格主要按照长期战略协议来的。2013年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
25年的合作协议,协议中显示在25年内俄罗斯将对中国供应价值2700亿美元的3.6亿吨石油。今年?2月?4日?,中俄?又?签订了?为期?10年?1亿吨?石油?供应协议?,石油价格?大致?以?协议?价格?为准?,浮动不大?,除非?在增加?大量?石油供应?,签订?新的?价格?,不然?价格?跟?目前?的国际?价格?是?不匹配?的。
俄罗斯仅占中国进口石油的15%,与其他国家石油进口也基本上是长期协议,提升空间并不大,再加上价格上并没有多少优势,所以基本上很难消除石油价格上涨,无法调节石油价格。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