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要产油国发生战事,石油股会涨还是跌?

2.请问哪里可以找到70年代至今的国际原油价格表

3.为什么不再喊“石油要枯竭”了

4.中东战争对中国油价上涨的影响

5.“石油危机”这个词什么时候频繁出现的?

主要产油国发生战事,石油股会涨还是跌?

中东战争油价多少钱一公斤_中东战争油价多少钱

战争和油价变动将有以下几种可能:

第一种:速战速决,油价冲高回落,对世界经济影响较小

如果战争顺利推进,在3个月以内美国取得胜利,那虽然短期内海湾紧张局势会导致国际原油市场上的恐慌心理,国际油价(WTI)将会冲高至每桶40-45美元左右,但维持时间不会太长。由于国际石油市场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供过于求的基本格局,随着战局明朗和战争结束,国际油价将迅速回落至每桶20美元左右,各国消费者、投资者信心得到恢复,企业开始扩大投资,股汇市将呈回升态势。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战争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相对较小,世界经济仍可保持温和复苏的趋势。

由于美伊双方军事、经济和科技实力对比悬殊,而且美国经过长时间充分的战争准备,因此出现速战速决结局的概率最大。

第二种:战争延长化,油价高位徘徊,世界经济复苏延缓

如果战争的推进速度超过美国预期,战争延长到6个月左右美国才取得胜利。那么只要战争局限在伊拉克境内,世界原油供应就不会出现大问题,发生石油危机的可能性不大。这种情况下国际油价在短期内有可能冲高至每桶45美元,此后将在每桶35-40美元左右的相对高位徘徊,直至战局完全明朗。

但战争延长化将会延缓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国际上一般研究结论是,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并维持一年的话,世界经济的年增长率会减少0.5个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增长率则会减少0.75个百分点。

考虑到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历经中东战争、两伊战争以及1991年海湾战争,具有极其丰富的战争经验,加之美国发动这场战争不像上次海湾战争那样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战争存在延长化的可能,但概率小于前一种可能。

第三种:战争扩大化,油价失控,世界经济严重衰退

如果伊拉克抱着“鱼死网破”的态度,不仅炸坏本国的油田,而且向以色列等美国的盟国发动袭击,战火蔓延到伊拉克周边国家,导致一些海湾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动荡,引起阿拉伯世界联合反美,形成美国与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冲突。那么可能出现油价失控,在每桶40美元左右的高位维持较长时间,导致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考虑到伊拉克遭受了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封锁,军事经济实力大不如前,加之美国及其盟国进行战略协防,伊拉克恐怕无力将战争引向邻国。因此,这种可能性发生的概率很小。

请问哪里可以找到70年代至今的国际原油价格表

1972年原油价格大约为$3.00/桶,但是到了1974年,原油价格上涨了四倍之多达到$12.00。中东战争始于1973年10月5日叙利亚和埃及对以色列的袭击。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表达了对以色列的支持。因为这个原因,一些阿拉伯出口国对那些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了禁运。阿拉伯国家削减了500万桶/天的产量。其中100桶由其他国家增加的产量所抵消。削减的400万桶/天的产量一直延续到1974年3月,代表了世界产量的7%。

如果还有对石油价格控制权从美国转移到OPEC的怀疑,那么在阿拉伯实施了石油禁运后便彻底消除了。原油价格在短短六个月之间上涨了400%,油价对石油供应的敏感程度是显而易见的。

从1974年-1978年世界原油价格相对变动得比较平缓,价格从$12.21上涨到$13.55/桶。经过通涨调整的原油价格在这段时期保持稳定。

两伊危机:

伊朗和伊拉克危机导致了1979-1980新一轮的原油价格上涨。1978年11月-1979年6月伊朗革命导致了了每天200万-250万桶原油产量的减少。1980年两伊战争直接导致了伊拉克原油生产削减了270万桶/天、伊朗减少了60万桶/天。与这两次事件相联系,原油价格从1978年的$14/桶上涨到1981年的$35/桶。

美国油价控制-失败的政策?

如果不是因为美国在战后的能源政策,这一时期的油价上涨幅度可能会小很多。美国对在国内生产的原油实施价格控制以期减轻1973-1974期间油价上涨的冲击。一个显然的结果是美国消费者对进口原油比对国内生产的原油多支付48美分。而美国国内的生产商则减少了相应的收入。

政策达到目的了吗?短期内由1973-1974原油价格高涨所造成的衰退减轻了。然而,它造成了其他影响。如果美国没有实施价格控制,那么国内的勘探和生产会大幅度地提高。并且原油高价将会抑制消费者的需求:汽车将会提高单位油耗的英里数,房子和商业建筑会降低对用油的依靠,工业生产将会提高它们的能源利用率。如果是这样,在1979-1980,美国会降低对原油进口的依赖,由两伊战争引起的原油供应的短缺对价格的影响也会大大减轻。

OPEC调控原油价格的失败

OPEC很少能够对价格实施有效控制。经常出现某一OPEC成员国违反协议的情况,而协议的基本要求是执行成员国的生产限额。1979-1980,面对不断高涨的原油价格,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不断对其他OPEC成员国提出警告,高油价将抑制对原油的需求。他的警告被当成了耳边风。日益高涨的油价在消费者中导致了若干反应:油绝缘装置在新房子中的应用、旧式房子提高了对油的绝缘、许多工业生产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以及汽车提高了单位油耗的英里数。这些因素加上全球经济衰退对需求的影响导致了原油价格的下跌。对OPEC不幸的是,衰退是暂时的,但是当石油价格降低,没有人匆忙地去移除房屋中的绝缘装置、没有人去替换高利用率的装备,许多对原油价格上涨的应对措施都是永久性的。

1986年12月OPEC设置的$18/桶的目标价格马上就在1987年1月被打破了。油价继续保持疲弱。随着1990年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油价曾出现上涨,但是在战争结束后,油价进入了稳定的下降期,直到1994年以通涨调整的油价到达了自1973年以来的最低点。

价格循环出现了,随着美国经济的强劲和亚太地区经济的繁荣,从1990-1997世界对原油的消费增长了620万桶/天,亚洲几乎增长了30万桶/天,从而推动了原油价格的恢复。

原油价格的上涨因为OPEC对亚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冲击的低估和忽视而突然停止。1997年12月开始,OPEC逐渐把它们的限额从提高250万桶/天到1998年1月1日的275万桶/天。亚洲经济出现停滞,1998年亚太地区石油消费量自1982年以来首度出现下降。低消费量和OPEC的高产量促使价格呈螺旋型回落。作为回应,4月,OPEC削减了125万桶/天的限额,7月继续削减了133.5万桶/天。然而至1998年12月,价格继续回落。OPEC于1999年4月继续削减171.9万桶/天的限额,才使得价格出现回升。

为什么不再喊“石油要枯竭”了

石油将会枯竭,这件事被喊了几十年,曾经石油被人们视为黑色黄金,每桶高达数百美元,但是今天我们很少再听见石油未来会枯竭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

从现在的油价就可以看出来发生了啥事,目前全世界对石油的需求依然保持着增长,但是每桶油价却已经跌至10到15美元。

这是因为今几十年来,全世界勘探和开采技术的提高,发现了大量的超大油田,并且以前采不了的我们现在也能采,尤其是美国开采页岩油技术的突破,中东石油低成本的大量往外喷,导致了石油供给大幅提升。

由于我国的油田大部分开采难度大,成本高,甚至出现了一年亏损数十亿的现象。这说明石油这种商品,目前来说真的有点泛滥了,感觉全世界都被石油充斥着。

因此没人再喊石油枯竭当然成为了正常现象,除了现在石油多的原因外,近几十年来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开始对石油的成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是导致我们对石油态度转变的真正原因。

石油这种有机矿物在上世纪由于当时技术手段的问题一直被认为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会枯竭,尤其是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哈伯特提出了石油生产的钟形曲线图以后,更是加剧了人们对石油枯竭的恐慌。

不过这个预测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这是基于人们当时已探明的储量所做的预测,按照上图来说2200年人类将无石油可用。但是哈伯特当时没想到的是,石油目前是越采越多。

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国家切断了对美国的石油运输,汽油价格飙升了40%,恐慌随之而来。开车的人在加油站排起了长队,抢着加油,晚一步汽油都会涨价。

这时的汽车制造商争先恐后地更新他们的装配线,以生产小气的紧凑型汽车,而不是耗油的庞然大物。

企业家们向新兴的太阳能和风能公司投入了数百万美元。专家们表示,接下来的日子需要集体勒紧裤腰带,人们要开始节省能源,切勿浪费。

与此同时,专家们还预测化石燃料的短缺将不断加剧,到2000年油价将达到每桶100美元。很明显专家们又错了,人类到今天都没有出现油慌,甚至是经历了通货膨胀,石油价格依然一路走低。

今天世界各地的油井,从沙特阿拉伯到巴西海岸外的大陆深沟,每天将开采约7500万桶石油以满足人类的需求。这大约是每年250亿桶,而且这个数字正在以每年2%到3%的速度攀升。

这种生产速度的增长会一直满足人们对石油的需求,所以石油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出现短缺,上世界的人很难想到石油会廉价到今天这个地步。

人们一开始认为地球上存在一定数量的石油,就像你的银行账户里有一定数量的钱一样,总有一天会用完,这个想法确实没有错。

但是那时有很多的石油储备我们根本无法探明,并且那些储藏在岩石微小缝隙的石油也无法开采出来,大量的石油的采收率非常低,很多石油都被废弃。

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向地水的方式将岩石中的石油压出来,提高采收率,因此我们能获得的石油最终数量是由经济和技术决定的。

哥伦比亚大学能源研究中心主任罗杰·安德森(Roger Anderson)预计,未来还会发现更多的油田,油田的采收率还会大幅提升。

近年来,我们还在探索新的海底石油资源。地质学家已经完善了海底地质的地震成像技术,希望能找到更多巨大的新油田。

目前墨西哥湾的石油产量将达到150亿桶,巴西海岸为300亿桶,安哥拉海岸和西非其他地区的石油产量将达到300亿桶,总计约750亿桶。

所以说我们现在对地球上到底有多少油并不是很清楚,但是可以肯定地是其储量远远大于人类的估计,因此现在还想上世纪那样说,石油将会枯竭,明显不合时宜。也不符合事实。

未来能采多少油,其实跟我们人类地技术有很大地关系。

再说下石油的起源问题

石油起源问题一直是个谜题,这也是人类目前无法准确预测石油不会枯竭的原因。主要的理论有两种:有机成油说和无机成油说。

有机成油说:我们知道石油是复杂的有机混合物,里面包含着大量的碳氢化合物,人们认为石油成因于浅海中的藻类和其他微生物的聚集,这些微生物首先被淤泥覆盖,并且与氧气隔绝,形成有机淤泥。

然后这些有机淤泥被新的沉积物覆盖发生沉降,在高压下生存几百万年,温度在150度左右,长时间的高压会引起化学反应,将原料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其他化合物转化为原油。如果温度上升到200度左右,就会产生天然气。

无机成油说,目前所发现的油气储量要大约生物成因说的预计,而且生物成因说无法解释为什么油气储量地域差异为何如此之大。

所以无机成油说认为,石油天然气跟生物没半毛钱关系,在地球45亿年前形成的时候,由于地球本身就含有大量的碳和氢,它们在地球内部发生反应形成了非常多的碳氢化合物,才有了今天的石油和天然气。

也就是说,石油来自于地球内部碳氢元素的化合,一直都在源源不断地产生,如果此理论成立,那石油真的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基于我们目前对石油成因的不了解,如果现在还在喊“石油将会枯竭”,貌似也不科学。因此现在很难再说这样的话了。

未来我们还将有可能人工合成液体燃料

多年来,天然气主要用于发电,为厨房炉灶和一些家庭炉子提供燃料。

在阿拉斯加油田,它被泵回地下以维持油井的压力。在尼日利亚和中东,天然气只是被当场点燃了,完全是在浪费资源。不过这样的情况将成为过去。

其实我们很久以前就已经掌握将天然气转化为液体燃料的办法,但是最初的成本非常高。例如20年前,建造一座每天生产10万桶液体燃料的天然气工厂需要花费大约1000亿美元。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建造天然气工厂的成本大大降低。如今,建造一座天然气工厂只需100亿美元,将生产一桶天然气液体燃料的总成本降至不到20美元。

所以我们目前的人类并不担心未来没有燃料可用,目前来说真的很丰富,这也是为什么目前电动汽车或者是混合动力汽车一直无法取代燃油汽车的原因。因为油并不是人们负担不起的一种消耗品。

目前人类更担心的是污染问题

目前大部分人相信石油可以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过程,但是这样就会带来另外的灾难,严重的温室效应。

所谓的温室气体,主要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通过吸收太阳辐射回地球的热量,使地球变暖并适合居住。

当人类燃烧碳氢化合物或化石燃料时,碳与氧发生反应。其结果是:空气中有更多的吸热二氧化碳。

自1850年左右工业化开始以来,二氧化碳含量从百万分之280上升到现在的百万分之365。目前的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化都会给未来带来灾难。

环保主义者曾经希望通过石油短缺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现在看来似乎有点不太可能了。因为石油真的太丰富了。

我们目前在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例如风能、太阳能、核能,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应对石油枯竭,而是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气候问题。

有鉴于此,对未来石油的预测并不是短缺问题,而是石油大量的开采带来难以想象的环境问题。

中东战争对中国油价上涨的影响

从2004年开始,国际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两年里价格翻了一番,且涨势未停。眼看着油价小步勤挪、钝刀割肉,西方大国嘴上着急,实则内心镇静。因为石油小刀割下去,它们疼得有限。

危机是最好的老师,欧美日诸国已经被教训了三次,如今早已有备而来。现在轮到我们来反思我们的能源政策、发展模式了。

与前三次石油危机相比,本次油价波动原因不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不明朗。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皆源于战争,油价突然飙升,对经济杀伤力强大。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4年)的起因是中东战争,油价上涨4倍,触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年)的起因是两伊战争,价格猛涨3倍,让美国GDP下降了3%,并引发拉美债务危机;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年)是因为海湾战争,油价上涨3倍,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降到2%以下。

而本次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供求失衡,一些地区冲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的石油进口量未来几年将会继续增长,换句话说,中国正遭遇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阵痛:能源短缺加石油依赖。增加战略储备是我们可以从西方国家借鉴的应对之策,例如,美国政府从1977年正式开始储备战略石油,预计以后将逐步增加到10亿桶。而日本政府拥有的战略石油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92天,民间储备可使用79天,加上流通领域的库存,日本的石油储备量足够全国使用半年以上。

近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高油价有助亚洲推进经济自由化”的文章,作者认为目前的高油价将迫使中国、印度、泰国和印尼等发展中国家调整自己的能源政策,包括取消补贴和价格管制,把石油定价权交给市场。文章认为,政府对石油价格实行补贴和管制,消费者面对的不是真实价格,导致石油依赖。这种观点有其道理,中国的石油政策是从生产到价格的全程垄断,久为各方诟病,结果是价格涨跌都有人叫唤。

高油价还可以激发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创新。自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以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便开始调整产业政策,把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向海外转移,重点发展低能耗的产业、开发低耗能的产品。以美国为例,在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占美国GDP的比重已上升至30%。当年的石油危机甚至造就了现在日本小排量汽车的风靡世界,直接导致了丰田的如日中天,通用、福特的日薄西山。而中国作为传统制造业的输入国,多年来过于注重外资数量,且缺乏高油价逼出来的创新,因此使能源消耗量暴增,能源利用率低下,污染严重。

对于替代能源的开发,客观地说我们动手太晚了。也许是大家都没意识到中国的经济能发展这么快,没想到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增长这么快,多年来,能源多元化政策更多地流于口号。亡羊补牢,毕竟好于什么都不做。从最近一两年来中国去海外找油的行动中,从最近提出的一系列核电、水电开发计划里,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希望石油不会成为卡住中国经济发展脖子的黑手,希望未来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大幅波动的时候,中国不再成为操弄市场的石油大鳄们的提款机,我们也能像欧美国家一样,有备无患,轻松应对

“石油危机”这个词什么时候频繁出现的?

1973年10月16日,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由于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当时原油价格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是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

1978年底,伊朗政局动荡,之后又爆发两伊战争,伊朗的石油产量因此大受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随着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1年的34美元,导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出现。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团结力量的瓦解以及新兴产油国的出现,石油权力开始分散。石油价格持续下降,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势力逐渐衰退,权力再度回到美国、日本和欧洲。1986年,石油价格降到10美元/桶以下,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混乱,对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猛烈冲击,第三次石油危机爆发。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权力几乎完全丧失,西方国家在国际权力争夺战中重新获得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