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价突变!4月中旬:粮价、猪价突变!警惕3大风险问题!

2.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问题

3.美玉米突然走跌,粮价要降了?大家最关心两件事

4.油价突变,即将下跌?粮补、粮价即将上涨?新方案已发布!

5.造成中国石油垄断的原因

油价突变!4月中旬:粮价、猪价突变!警惕3大风险问题!

全球油价粮价区别_全球油价飙升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2023年已经来到4月中旬。在国家各项利好政策的有序推进之下,农业农村也迎来了一系列的利好变化。而现在正是春耕生产的重要阶段,农田之中轰鸣的农机作业声音,也代表着一年一度最关键的春耕时刻正式到来。对于我们广大的种地农民来讲,相信大家也很关心在4月中下旬期间汽、柴油价格调整的相关消息。毕竟新一轮油价调整的日子日益临近,这一次油价又会迎来哪些新的变化?在未来一段时间,猪价、粮价又会迎来哪些新的行情变局?今天老道就给大家做一个简单汇报,有三大风险问题需要大家保持警惕,具体情况咱们一起来说一说!

油价突变!4月中旬:粮价、猪价突变!警惕3大风险问题!

老道说:随着4月中下旬的正式开始,按照我国制定的汽、柴油价格调整政策来看,在4月17日24时,新一轮汽、柴油价格调整将正式启动。而在这一次油价调整当中,刚刚迎来大幅下跌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很有可能会迎来新的变化。毕竟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涨跌的关键因素,还是要看国际原油市场的表现。而在4月份开始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可以说是一路上涨。无论是美国WTI原油,还是伦敦布伦特原油价格都呈现了大幅涨价的趋势。

现在根据国际原油价格的涨幅情况来看,综合原油品种变化率为10.43%,油价预测涨幅或将达到489元每吨。相当于92、95号汽油、零号柴油价格每升上涨0.39元。而现在距离4月17日的油价调整还有一段时间,按照目前的国际原油市场表现来看,国内成品油价格迎来大幅上调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从目前国际原油出口国的产能调整情况来看,很多原油出口国已经明确指出会进一步地缩减原油产能。

预计从5月份开始一直到今年12月底,每日原油产能减产幅度将达到160万桶。所以国际原油价格或将受到原油产能下降的影响再次开启涨价。老道希望广大的农民兄弟,能够提前做好油品储备,因为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将进一步地抬高农民春耕种地成本。所以在4月17日油价即将调整之前,农民兄弟们一定要提前做好相关的油品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避免油价上涨带来的相关问题。

除了油价上涨可能带来的相关影响之外,猪价、粮价方面在4月中旬也将迎来新的行情变局,有三大风险问题,希望广大的农民兄弟有所了解。

风险问题1:在4月份国内生猪市场行情总体呈现疲软状态,生猪主流收购价目前已经跌入到本月度内的新低水平。但是目前依然有一些地区的猪价,还在呈现持续性回落,这也再次为我们表明肉类消费疲软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广大的养殖户面临到的亏损问题,在短期之内很难得到改善。大家在卖猪方面,一定要更加理性,千万要警惕赌市场、赌行情的心态;

风险问题2:对于种地农民来说,在春耕生产的当前,我们除了要应对油价上涨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之外,大家还是要重点关注天气的相关变化。在最近一段时间,部分地区的天气状况不容乐观,在大风降温天气、雨水天气的影响之下,个别地区很有可能会面临春涝的风险,希望大家能够多关注地方气象台发布的相关气象消息;

风险问题3:对于卖粮的农民兄弟来讲,粮食价格在4月中下旬也将迎来新的变化,虽然目前小麦、玉米价格总体处在上涨势头,但是随着5月份的日益临近,一旦中储粮的粮食增储计划提前结束,那么基层粮价行情很有可能也会受到影响面临波动下跌!对于我们卖粮农民来讲,大家一定要学会见好就收,千万不要盲目地捂粮惜售

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问题

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中国的很多生产型外贸企业利润骤减甚至纷纷倒闭。那么,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到底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在这样的特点下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面对问题生产型外贸企业到底应该如何应对?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给出了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对策。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口下降、进口上升,顺差减少的局面,正沿着此前扭转顺差过大的调控目标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也呈现出减速过快的迹象,对于国民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上半年国家统计局公布GDP同比还是增长了10.4%。从5、6月份看,出口呈快速下降趋势。6月份,我国贸易顺差达213.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0.6%,净减少55.4亿美元。从海关统计数据看,今年上半年,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明显放缓。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同比回落18.3%,鞋类出口同比回落4.7%。受出口大幅下降的影响,国内很多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诸多问题,甚至倒闭也常有发生。《第一财经日报》采访得知,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宏观调控紧缩、用工成本上涨、招工难等诸多因素影响,晋江——这个年产10亿双运动鞋,市场份额占全国40%、全球20%的中国最大鞋业基地,2007年陆续倒闭了数百家出口型中小鞋企,而今年的日子更为艰难。那么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到底是什么样的?生产性外贸企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对策来应对?

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特点

1.能源资源价格猛涨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屡创新高,由年初的突破100美元大关节节攀升至目前的140美元,而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随油价突破每桶100美元已成为现实,高盛认为在有“突发事件”时,油价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上涨至每桶200美元。随着全世界对石油需求的不断上升,而石油供给却有可能在未来有减少的趋势,油价上涨已经变成一个大家公认的事实。

除了油价外,今年铁矿石价格比去年大涨了65%,铁矿石大涨了刺激铜价突破8000美元高位,并刺激铜矿股大涨。受铁矿石大涨65%影响,伦敦期货交易市场金属价格全面上涨。尤其是伦铜一举突破8000美元/吨大关。

2.货币政策继续紧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7年12月3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货币政策如今将由“稳健”直接改为“从紧”,从紧的货币政策由此“全新登场”,并将在明年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银行贷款增速过快以及银行流动性偏多是目前我国经济比较突出的两大问题。为抑制流动性过剩和缓解贷款增速过快,央行除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外,还三次运用加息、减征利息税等手段,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打出宏观调控组合拳。

3.CPI高企和工资上升

从2008年年初开始,受雪灾影响,CPI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的名词。2008年前4个月都保持8%以上的上涨,5月份同比上升7.7%,6月份同比上升7.1%。CPI不断上升引发了普通民众对通货膨胀的担心。引领CPI上涨的诸因素中,食品类上涨仍是主因。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1日在此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的物料采购价格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认为人工成本“上升”的企业家占调查总量的85.6%,比认为“下降”的多85个百分点。

4.人民币升值

统计显示,进入2008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明显加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超过4%。而按照2005年7月汇改时8.11的汇率计算,累计升值已超过15%。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兑美元首度升值“破8”,而这之后用了近一年半时间,也就是在2007年10月24日,首次涨到7.5元。而这次人民币再升值0.5元,却仅用了不到6个月时间。

二、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

本文中生产型外贸企业定义为本身有自己的生产基地的外贸企业,出口的产品都是由自己生产的。面对上述宏观经济的特点,生产型外贸企业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1.由于原材料涨价,生产成本上升

近几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一路飙升,不断创出新高。高涨的油价经过一段时间的传导后,现已逐步反映出来,成本的逐步提高正蚕食着企业利润。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04年10月,全国142个城市378家企业的24种主要生产资料产品出厂价格平均比9月下旬上涨3.5%,涨幅增加3.2个百分点。在油、煤、有色金属等24种主要生产资料中,15种产品出厂价格呈上升态势。石油价格上涨带动了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从而引发了交通运输、冶金、石化、轻工、渔业、农业等各相关产业大范围的企业成本增加。油价的上涨也拉动了石油中下游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塑料、化纤等制品以基本石化产品为原料,由于原料成本占生产成本比重大,对原油价格变化较为敏感。

2.货币政策进所导致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生产外贸企业融资困难

在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老大难”问题。而在2008年,由于央行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各家银行纷纷收紧信贷规模,银行信贷紧缩,致使本来就存在贷款难、担保难的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今年浙江省工行、农行、中行、建行新增贷款由2007年的1487.27亿元缩减为1093.69亿元,减少了四分之一。

据《小康·财智》记者调查,受信贷规模紧缩影响,很多银行倾向于支持安全系数较高的大企业,致使中小企业“融资焦渴”症状更加严重。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针对100户小企业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2008年1-3月份,南京市反映资金“紧张”的小企业达35%;部分自有资金比例偏低的企业称,如果得不到增量资金的支持,或者贷款被压缩,生产经营将陷入困境。

3.CPI高企导致生活成本上升,用工成本上升

由于CPI的上涨,特别是结构性上涨,主要是食品,特别是肉、禽、蛋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物品的上涨,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导致人们的生活成本上升。生活成本上升必然要求工资上升,最终会引起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同时,因为近几年我们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企业预计到未来的效益会比较好,再加上国家机关的制度改革,导致整个全社会工资增长的水平应该这两年有加快的趋势,已经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用工成本普遍上涨了5%-10%,其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尤甚。

4.人民币升值导致生产型外贸企业不堪重负

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对外贸企业的影响比较大(因为外贸多数是以美元计算的,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以后),出口企业的利润因为美元贬值而减少。虽然货币升值实际上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本身价值, 只是改变了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价格, 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人民币升值3%相当于出口产品成本提高了3%, 出口竞争力降低了3%。一国货币升值后, 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 经济学中存在替代效应, 外国消费者在同样价格下购买进口商品的需求下降, 从而使企业出口受到制约。进口规模得以扩大。

三、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对策分析

面对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特点,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很多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三个层次,即国家、行业和企业本身来解决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

1.国家层面

对于国家来说,面对外贸企业的严峻形势,可以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

1)财政政策方面

为了应对今年下半年严峻的出口形势,我国可以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政策保持出口增长。宏观经济理论对经济增长真正有贡献的不是总出口,而是贸易顺差。今年上半年,进出口贸易顺差又达226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8亿美元,增长 26.6%。这种外汇供大于求的状况,使人民币不但没有贬值的可能,反而有升值的压力。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出口退税提高8个百分点,对出口的刺激作用相当于人民币贬值16%。林毅夫认为,要刺激对美、欧、非和其他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的出口,可供选择的途径很多,提高出口退税率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办法。如果出口退税进一步增加,对出口的刺激也会相应增加。目前我国的出口退税率和增值税法定税率基本吻合,但我国平均退税率已调整到12%左右,大大低于17%的平均征税率,这样不利于我国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公平地参与国际竞争。根据有关机构计算,出口退税率下降幅度与出口成本上升幅度大致相等,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增加约1个百分点,出口退税率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呈负相关效应。

2)货币政策方面

货币政策方面,除直接增加低息外贸贷款,扶植生产型外贸企业出口以外。主要是要解决长期困扰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大银行虽在中小企业信贷领域推出了不少服务品牌,受政策影响较前更关注中小企业客户;但在具体执行层面,中小企业希望从大银行得到贷款并非易事。一方面,无论从长期“垒大户”形成的业务惯性看,还是从目前信贷额度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看,大银行都更乐意选择大企业作为放贷对象;另一方面,尽管政策提倡,融资环境日益改善,但中小企业风险较高,贷款额度小导致的规模不经济情况,短期内很难有太大变化,所以从成本收益分析,排除掉政策性原因,大银行往往不关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造成对中小型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仅需要靠市场竞争导致小银行分化被迫进入这一领域,还需要拥有网络、资金等方面优势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发挥作用。在国家层面上,应该鼓励“大银行”要从过去紧盯大企业、大集团,开始调整信贷结构,转向小企业。与那些大银行相比,国家更应该鼓励众多小银行贷款政策向中小企业的倾斜,则更具实质性意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应该出台具体的中小企业贷款政策,在贷款额度、执行过程中的存贷比例等方面给与适当的优惠。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营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组织体系,积极推动中小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小型企业担保机构的作用,也有助于克服信息不对称因素,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息支持。[2.行业层面

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上升以及《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成本等原因造成工厂成本上升,但成本上升并不一定就导致工厂倒闭。耐克鞋的成本也在上升,为什么就没有倒闭?如果这些都不足以解释生产型外贸企业倒闭,那生产型外贸企业倒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这些鞋厂没有定价权,在人民币升值和人工成本上升,以及《劳动合同法》实施后,鞋厂不能提高产品价格,因为这样的企业根本没有任何实力谈定价权,定价权几乎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产品成本的增加无法得到转嫁,而成本一旦成本超过价格,倒闭就在所难免。

以东莞制鞋业为例,不能提高价格,是由制鞋业的内在属性决定的。制鞋业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上,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有定价权,鞋的市场价格是全世界所有鞋厂和消费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粮食的价格由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决定一样。在这个意义上,制鞋和种粮食没有区别。 所有的鞋厂只能接受这个市场价格,而无力改变这个价格。虽然东莞号称“世界鞋都”,产量占全世界的十分之一,但这是就总量而言,就单个鞋厂来说,没有任何一家鞋厂的规模大到能影响价格的程度,就如世界最大的农场都不足以影响世界粮食价格一样。核心的问题在于,东莞的鞋不是耐克,不是阿迪达斯,而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鞋,每个国家如果愿意都能生产。东莞能生产,越南、以色列、墨西哥等也都可以。在人民币没有升值的时候,在人工成本还比较低的时候,东莞的鞋比其他国家的鞋有优势,也就是价格一些便宜。

在中国,不仅是大型的外贸公司,还是小型的制鞋厂,在成本压力不断上升的今天,都缺失定价权。为什么缺失定价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单个公司的力量太薄弱,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少,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同质化现象较严重,当一家企业提高价格后,外商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企业作为他的供货商。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如果从行业层面,则需要行业出面,整合行业内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力量,集体和外商进行价格谈判。只要提出的价格仍然低于中国市场以外的厂商的价格,中国制造还是具有充分的吸引力的。

3.企业层面

1)面对能源上涨,降低能耗成为首要选择

面对能源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对于普通的生产型外贸企业来说,降低能耗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建立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生产型外贸企业要大力进行科技含量高、能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建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产业体系,通过本身企业结构调整逐步降低企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

2)面对融资困难,拓宽融资渠道

作为生产型外贸企业不能只盯着银行,应该着眼于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系统,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方面同时着手。贷款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属于非国有企业,并且很多中小企业存在管理不规范、账物混乱等现象,致使贷款的管理成本高、风险大,从而使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信用相对低下,这些都导致了所谓的所有制歧视现象。因此从自身来讲,中小型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和长远规划,争取尽可能的融资机会。同时,在拓展间接融资渠道的同时,要充分重视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这是当前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瓶颈的根本出路。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融资方式,比如,权益性融资比较适合企业初创和成长时期,对进入稳定期的企业更适合债务型的融资。

3)面对人民币升值和用工成本上升

(1)塑造大品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若某种产品畅销, 一夜之间就会有众多名目繁多的同质化产品出现, 出口企业更是如此, 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处在求生存的阶段, 缺乏品牌长远规划, 出口产品大多以低价取胜。生产型外贸企业要加大技改投入, 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减少价低利薄的低档次产品出口, 扩大质量效益和有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 提高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走差异化、品牌化之路。人民币升值有可能迫使一些企业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 从质量上和品牌上提升出口竞争力。目前,很多产品特别是轻工业出口产品中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仍然较少, 企业应该逐步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实施出口的多元化战略, 实现由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品牌输出, 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大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力度。抓住人民币升值, 进口成本降低的有利机遇, 积极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关键零部件, 促进出口产业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2)从外向走向“内需”

在中国经济由外向内的转型进程中,人民币升值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据悉,从2007年开始,国家不断从宏观方面出台环保、利用外资、调整进口结构等多项政策促进我国经济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而新劳动合同、两税合并、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以及对相关产业降低出口退税等政策都使外向型企业逐渐将目光锁定国内市场。随着生产型外贸企业利润微薄,企业本身必须调整相应的战略部署。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影响迫使企业加速调整节奏。中国本身就是一个需求旺盛的巨大市场,企业进行国内贸易时,容易避免汇率波动的影响。对生产型外贸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不是个好消息,但客观上也逼迫这些“中国制造”们开始考虑向“中国品牌”靠拢。

(3)对外结算工具改用其他货币

面对美元持续贬值,OPEC成员国的做法值得借鉴。由于石油交易是以美元来计价美元不断贬值,直接影响着OPEC成员国以及俄罗斯、安哥拉等石油输出国的石油美元收入,而其他产品进出口交易以非美元货币来结算,使得石油输出国承受因美元贬值而带来的出口收入减少、进口成本增加的损失。为此,在2007年11月OPEC组织利雅得会议上,伊朗和委内瑞拉提议用一篮子货币取代美元,作为该组织各成员国石油交易货币的计划。伊朗目前已经完全停止使用美元,改用非美元货币进行石油交易结算。生产型外贸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由于美元贬值的影响,建议不用美元议价和结算,为避汇率损失,应该采取非美元结算方式(欧元)或人民币议价和结算。即便以美元议价,有效期也应由过去的1-2个月缩短为现在的一星期,甚至生产型外贸企业在签三个月以内的订单时,可以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确定为某一个固定比例。

四、 小结

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天天在改变,作为生产型外贸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会有很多,不管有什么样的对策,企业本身做大做强仍是生产型外贸企业永久唯一的出路。◆

美玉米突然走跌,粮价要降了?大家最关心两件事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出口国,美玉米产量及价格变化往往被看作是国际玉米市场的风向标,一定程度上掌握着玉米的定价权。

自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后,国际粮价迅速飙升,其中就以玉米价格涨幅最高。

在随后的几年里,美玉米价格一直处于高位。

到2022年,随着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后,全球市场对于通胀见顶、经济衰退的预期越来越强烈,使得大宗商品等价格从高回落,这其中也包括粮价。

但我们之前说过,粮食和其他大宗商品不太一样,粮食有其刚需性,再加上经历过这次市场变动后,全球囤粮意识大增,再加上极端天气的不确定性,整体粮食供需格局仍然呈现稳中偏紧的格局。

例如,近期美国就正在遭遇着寒潮风暴天气。

美国北部地区就出现了大雪和冻雨,南部则面临着龙卷风和洪水的威胁,多地都发出了天气预警。

受此影响,美国各地的交通、电力、水力以及农业等都受到严重冲击,这使得美玉米等价格纷纷上涨。

然而就在本周,美玉米的走势又出现了下跌,原因是美联储年初公布了去年底关于货币政策会议的纪要,其中美联储官员再三重申了降低通胀的决心,并警告市场不要低估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维持高利率的意愿。

这一信号的释放使得大宗商品市场再次承压,纷纷走跌,美玉米、小麦等也均大幅走弱。

对于美玉米的突然走跌,其实大家最收藏两件事:

一是这种下跌是暂时的还是持续的?

这将影响2023年国际玉米市场的走势。

其实对于美玉米的走势,主要收藏两个方面:

第一是美玉米的消费情况。

美玉米的消费主要是工业消费、饲用消费和生物燃料。

在2010年以前,饲用消费在美国玉米的消费中占比很高,达到50%以上。

但随着美国新能源法案的推行,燃料乙醇的消费量开始大幅增长。

而数据显示,去年美国生产乙醇的玉米用量出现下降,再加上国际油价不断回落,使得燃料乙醇的用量预期也跟着下降。

此外,美联储释放的将继续抑制通胀,保持高利率的信号也使得市场对于2023年需求普遍看低。

第二是新一季美玉米产量预期。

虽然当前来看,美玉米受极端天气影响产量出现波动,但真正影响有多大仍然是未知,且天气炒作一直是常用把戏。

二则是美玉米价格下跌,对国内玉米会有哪些影响?

去年,国内玉米收获时,市场看涨预期较浓,而事实上,玉米价格也走出了“高开”的局面。

除了种植成本上涨,惜售情绪浓,以及替代谷物减少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进口玉米价格上涨,与国内玉米形成倒挂。

在我国进口玉米中,近两年美玉米占比激增,尤其是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美玉米甚至一度成为唯一进口来源。

但从去年底开始,美玉米价格从高位回落,使得进口玉米到港成本也不断降低,从3400元/吨的高位回落至2800元/吨上下,也使得国内市场情绪有所缓解。

不过,市场普遍认为,2023年全球粮价的走势将逐渐趋缓,虽然导致粮价波动的因素仍然存在,但在总体宏观经济预期走弱的情况下,国际粮价也将渐渐回落稳定。

此外,除美玉米外,2023年南美玉米的产量也备受收藏,尤其是巴西这个强劲对手,从去年开始玉米出口量就不断大增,一度被认为是美玉米最有力的竞争者。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美玉米有点骑虎难下,一旦价格炒得太高,那么南美玉米很快会争抢市场份额。

因此,这么来看,在需求走弱,竞争强劲的格局下,美玉米很难再走出太大的行情,回落至逐渐稳定是大概率事件。

油价突变,即将下跌?粮补、粮价即将上涨?新方案已发布!

站在农民角度,收藏三农!大家好,我是三农老道!时光荏苒,一转眼2023年已经来到2月下旬。

随着3月份的日益临近,当前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阶段。

对于我们所有的种地农民来说,大家也非常关心在今年国家针对粮补粮价制定的系列政策。

而且随着3月份的日益临近,新一轮成品油价格调整也将逐步启动。

在春耕阶段,国内汽柴油价格会迎来哪些变化?一路上涨的油价是否会迎来下跌?今天老道就为大家收藏一下油价调整粮补粮价的相关消息。

根据国家正式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来看,在今年粮补粮价将迎来一系列的重要利好,具体情况咱们一起来说一说。

随着3月份的日益临近,根据国家发改委制定的汽车价格调整办法来看,预计在3月3日24时,新一轮的成品油价格调整也将正式启动。

对于我们农民来说,在今年已经完成的四轮次成品油价格调整当中,有两轮次的油价是处于上调阶段,有一轮次油价迎来下跌,一轮次油价处于搁浅状态。

那么在3月3日启动的新一轮油价调整中,成品油价格是涨是跌关系着每一个种地农民的切身利益。

毕竟3月份开始之后,全国大多数地区也将正式展开春耕,大规模的机械作业势必会进一步加剧农民在油品方面的消费需求。

根据目前全球油价趋势来看,美国原油、伦敦布伦特原油价格已经开始呈现了同步回落的利好变化。

比如目前美国原油价格已经迎来了下跌,虽然跌幅不大,但现在也已经迎来了连续波动,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在近期也呈现了不断回落的趋势,跌幅率维持在1.211%。

综合当前的汽柴油价格调整趋势来看,在3月3日启动的新一轮油价调整当中,国内成品油价格迎来下跌也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在最近一段时间,俄罗斯原油出口量已经迎来了大幅增长。

随着俄罗斯原油出口量的持续增长,也将进一步改善国际原油市场的供需关系。

在原油供应量的增长冲击之下,相信国际原油价格还有进一步回落的空间。

老道认为在3月3日启动的新一轮次油价调整当中,92号95号汽油、零号柴油相关限价迎来下跌绝对不成问题。

接下来咱们重点收藏一下在3月份开始之后国家针对粮补、粮价制定的相关政策。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的相关规定来看,国家针对粮食产业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粮食补贴、主粮行情在今年也会得到更强力的政策保障。

有三个好消息希望广大的农民兄弟有所了解!好消息1:在今年国家针对粮食产业做出了明确要求,要进一步的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和地方抓粮担责建议的机制保障。

用句大白话讲,要让每一个农民种粮能够有钱赚、有利润,要让每一个地方担负起相关的责任和义务。

所以说今年在国家政策要求之下,地方基层针对粮食产业的扶持力度还会持续加大。

好消息2:在今年国家针对主粮收购价方面也有具体规定,会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

而且还会全面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

由此可见,今年口粮价格还会获得更多的利好扶持。

咱们种植小麦、稻谷的农民相关收益将迎来更强力的保障。

好消息3:在今年国家明确指出会继续加大扩种大豆油料作物,首先会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而且国家明确指出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全面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

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玉米、大豆粮补迎来上调,已经成为趋势。

通过以上三个好消息来看,国家正式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针对粮补、粮价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利好方案。

在这些利好政策的落地之下,今年农民种粮的收益一定会迎来进一步的提高。

在这里,老道也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积极种粮,实现增收。

也恳请大家行动起来,点击文末右下角的在看,一起为国家发布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点个赞。

造成中国石油垄断的原因

造成这种怪圈的原因是中国石油政策的不透明:“我们总要在国际市场上保密,市场很难对中国的需求形成稳定预期。石油进口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做生意,在商言商,一般而言,越公开透明越对自己有利,也越对生意伙伴有利,否则的话就会吃亏。”

量价齐升

来自海关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1月中国进口石油836万吨,同比增长77.7%,平均进口价格上升了51%,净增11.1亿美元。

同时,原油和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带动了其他互补性能源产品(如煤炭、天然气、电力等)的价格上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报告,受国际油价的影响,在2003年1月,国内能源及相关产品的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原油价格环比(与前月相比)上升7.6%,同比上升42.7%;成品油价格环比上升1.8%,同比上升25%;1月煤炭价格环比上涨0.3%,同比上升3.2%;电力价格也微幅爬升,环比上涨0.4%,同比上升1%;天然气价格环比上涨0.6%,同比上升0.7%。

“这是中国又一次在原油进口上实现了可观的量价齐升,与以前的粮食进口有着惊人的相似”,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说。

宋国青称,尽管中国只有不到10年的石油进口历史,有关特征尚不能在统计数据上显著地体现,但根据他对中国粮食40年进口历史的研究,中国的石油进口正在步粮食进口的后尘。“自从中国进口粮食以来,几乎没有一次不是在国际粮价的高点大量进口,而在最低点出口。

而石油进口正在走粮食的怪圈。”历史纪录显示,2000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一路上涨,而中国进口原油及石化产品也同时大增。来自海关的统计表明,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上升了62%,并导致相关化工产品平均涨价21%,但中国该年进口原油数量达到7013.4万吨,与1999年的3661万吨相比,几乎翻了一番。

量价齐升的后果是成本巨额上升,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大呢?中国的石油企业没有公布由此带来的损失。但一个可供参考的数据是,来自海关的权威人士估算,2000年仅原油进口一项,关税至少多缴了150亿元。“150亿关税是肉烂在锅里了,但中国用户为石油进口价格上涨支付的巨额成本,大都流到国外了。”宋国青说。

逢低减仓

而在接下来的2001年,中国原油进口又陷入另一个怪圈。从2000年末开始到2001年美国“9·11”事件之后,油价从30美元以上一路下滑到17美元一桶。但该年中国的进口原油数量为6025.5万吨,比2000年下降14.09%。

“中国现在的年进口量也只在7000万吨左右,而美国每年的进口量在2亿-3亿吨左右,所以中国原油进口的绝对数量在国际市场并不算很大。但是中国进口量的波动是国际市场上最大的,”宋国青说,“2000年,中国的进口需求增加得很突然,增加量约为3500万吨,绝对数也不算很大,但是这个数字占据了该年国际市场原油供应增加量的将近一半。来自中国的需求突然增加,打乱了市场本来的预期,其后果就是价格上涨。”

体现在月度变化的数字更清楚地表明了这一趋势。1999年1月

至2月,是国际油价处于最低谷的时期,中国进口原油297.94万吨,比上年同期反而减少40%;1999年3月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回升,而中国的进口亦同时回升,当月进口原油433.25万吨,成为1998年以来最多的月份,是上月的2.6倍。在进口量不断大幅上升的同时,中国进口原油的到岸价也在同步上升,在进口量大幅下降的1、2月份,平均进口单价为89.59美元/吨;而到进口量大幅上升的3月份,这一数字上升到92.07美元/吨。

由此,国家计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称,1999年是国际石油市场油价急剧上涨的典型的一年,也是中国石油市场“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体现“应变能力”的典型的一年。

宋国青称,造成这种怪圈的原因是中国石油政策的不透明所致:“我们总要在国际市场上保密,市

场很难对中国的需求形成稳定预期。石油进口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做生意,在商言商,一般而言,越公开透明越对自己有利,也越对生意伙伴有利,否则的话就会吃亏。”

战略储备无补短期波动

中国石油进口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国内石油市场格局。

尽管进口原油仅占国内市场的20%强,但其价格却已主导国内市场。根据1998年国家出台的《原油与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国内采油企业的原油出厂价格基

本围绕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而在成品油方面,仍采取新加坡、纽约、鹿特丹三地“盯价”,由国家计委在进口完税成本的基础上,加国内合理流通费用确定零售中准价,中石油、中石化在中准价上下8%左右的范围内确定零售价。

但是这种政策设计在价格的传导过程中却出现了断裂。周大地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中国石油市场的不对称性:

中国石油消费的市场化程度在迅速提高,但石油供应仍处于过度垄断之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几乎垄断了国内原油产出;而进口原油方面,拥有进口专营权的也只有四家(上述三家加上中化),而依赖配

额生存的其它小规模进口商只能分享20%左右的配额;成品油的批发几乎由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垄断,而零售方面,两大公司在各自区域上都具有垄断力量。

周大地解释说,在这种体制下,国际石油采购的方式,则由国有的石油外贸公司按国家分配的计划指标分月度组织进口,基本上采用现货贸易方式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导致经常出现了“买涨不买落”。

周大地称,中国石油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严重不完善扭曲了供求关系和对未来价格的有效期望,中国石油用户既不能有效预见石油市场的风险,也不能采取有效的经济措施和市场手段化解危机。“目前的体制根本难以应对国际市场价格的短期波动。”周大地说。

目前,很多专家表示中国必须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来应对国际石油突发事件,周大地称这几

乎无助于解决短期的市场波动。宋国青甚至表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从长远看来可能也没有作用。

“我们还是拿粮食打比方。从过去的数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粮价和中国粮食储备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中国增加储备,世界粮价上涨;中国减少储备,世界粮价下跌。中国最近一次增加粮食储备是在1996年,当时是以2倍于现在的价格大量进口,到现在我们却以一半的价格在出口。”

宋国青问道:“粮食储备已经成为国家财政的一个大包袱,石油储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