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年大蒜价格还会涨吗!估计能达到什么价?

2.请简述我国物流发展的现状

3.水果价格高涨,为什么2019年水果会卖的这么贵?

4.经济通缩的我国通缩问题的探讨

5.史上最惨烈的原油价格战

6.抱团幻象劫

今年大蒜价格还会涨吗!估计能达到什么价?

正常年份油价走势_正常年份油价走势分析

“蒜你狠”再度来袭,提示在高度市场化的小宗农产品交易中,应当有所作为,弥补市场信息不对称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灏

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一年多时间之后,蒜价今年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眼下,大蒜价格再度飙升到8元/公斤以上,“蒜你狠”又有重演势头。

记者在大蒜主产区调查发现,减产是今年蒜价抬头的原因之一,但只是表象。种种迹象表明,蒜价已上涨到一个不合理的高位。这背后,人为推动是主要原因。

以大蒜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在近年越来越成为常态,“豆你玩”、“蒜你贱”、“姜你军”、“向钱葱”等一个个新名词不断涌现,一次次刺痛着物价与老百姓敏感的神经。

小宗农产品价格短期内大幅波动,已经对生产者、消费者和部分商人产生了明显伤害,需要及时出手,打击市场投机,打击市场操控,熨平波动周期,维护公共利益。

蒜价猝然上涨

“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这是大蒜业内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以山东省金乡县为中心,向外辐射70公里,是全球最大的大蒜产区和大蒜集散地,也是无可置疑的中国大蒜定价中心。金乡蒜价的涨与跌,一直是大蒜市场的“晴雨表”。

5月中下旬,金乡大蒜上市,蒜价也开始涨起来。5月16日,当地鲜蒜的批发价格还不到2.6元/公斤。但是到5月29日,金乡干度较好的鲜蒜批发价已经飙升到8元/公斤以上,最高价格达到8.6元/公斤。短短十多天时间,蒜价翻到三倍。

“通常一斤鲜蒜出7两干蒜,干度较好的能出8两。”金乡蒜商杨以法告诉记者。按照这个比例,当前8元/公斤的批发价折合成干蒜价格为10元/公斤。而在春节之前,金乡大蒜的批发价还只是2.4元/公斤。

金乡蒜价猝然上涨,引发了批发价与销售价倒挂的现象。根据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报价,6月3日新蒜的平均价为4.8元/公斤,最高价为6元/公斤。

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统计部负责人刘通告诉记者,近期河南、江苏等地向新发地贩运大蒜的车辆锐减。“去年同期每天有120多车蒜运过来,前几天每天也有60多车,这两天每天只有十多车。”据商户反映,有的河南新蒜进入新发地市场之后,听说山东大蒜的收购价更高,立即掉头将蒜车开往山东。

金乡南店子大蒜现货交易市场经理杨桂华证实了这一现象。他说:“往年也有涨的,但是像前段时间每天几毛钱地持续上涨,在大蒜收购初期很少见。”

在金乡大蒜的历史上,与今年情况类似的,是“蒜你狠”横空出世的2010年。当年年初,大蒜价格在0.2元/公斤上下,5月底新蒜上市的收购价格也只有2.5元/公斤左右。但到2010年8月份,干蒜收购价和批发价飙升至15元/公斤。但是,这一幕在2011年并没有持续上演。年初,新蒜开始收购的价格为3元/公斤,随后一路震荡下滑,均价为2.2元/公斤。

眼下的蒜价,虽然离2010年“蒜你狠”时高点还有较大差距,但已经足以让人捏一把汗。记者今年4月底访大蒜价格时,业内对大蒜价格的预期还只有5元/公斤。金乡县金洲万盛冷藏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生稳当时告诉记者:“去年鲜蒜收购的均价是2.2元/公斤。正常情况下,今年鲜蒜价格最高高不过5元/公斤,预计均价为3元/公斤左右。”当记者近期再度访他时,他已经不敢对蒜价进行预测。他说:“今年这价格,有些让人捉摸不透。”

主力蒜商操纵市场出陈蒜

按照市场规律,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今年,受种植期间天气的影响,金乡大蒜产量不佳,蒜价上涨本在情理之中。但是,减产预期却在市场运作中被刻意放大,蒜价被抬高到一个不合理的水平,这已经超出了市场规律的范畴。

杨桂华透露,6月份是金乡大蒜出土的高峰期。从目前出土大蒜的产量来看,今年金乡大蒜的产量比去年下降了30%左右。同时,大蒜的品质也不如往年。他说,“正常年份,一亩地能出产1500公斤左右的鲜蒜;但今年的情况不大乐观,大多在1000公斤上下。”

减产预期推动收购热情。早在一个月前,金乡大蒜现货交易市场就已经被大蒜中间商挤满。蒜商张未成从银行贷了100万元用来收购大蒜。他告诉记者,像他们这样的中小收购商,约占金乡大蒜市场买卖量的一半。“大收购商一收就是几千吨、上万吨,我们一般也就两三百吨。还有一些小收购商,投个十万八万元收几十吨的也有。”他说,大家都在“存”蒜,光靠种蒜挣不到钱。

“蒜干(脱水蒜片)都涨到1.6万元/吨了,大蒜便宜不了。”蒜商王庆玲认为,今年大蒜的价格不会低。一方面,金乡大幅度减产,将推动大蒜价格上涨,而金乡蒜价将直接决定全国蒜价;另一方面,出口蒜干价格的走高,也有助于大蒜价格维持高位。

据了解,现在金乡当地的大蒜收购已经不分大小、好坏。只要是蒜,都有人愿意收。业内人士认为,正是今年的收购热情,放大了减产的预期,为炒高蒜价创造了环境。

这其中,主力蒜商是主要的推手,金乡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为了将去年低价收购的陈蒜高价脱手,主力蒜商故意高价买入鲜蒜。高价交易的消息传播出去,部分不知情的蒜商见势跟风,鲜蒜陈蒜价格都被抬高,主力蒜商从中赚得盆满钵满。

减产预期和高价预期,也使得不少新手加入收蒜的队伍。有业内人士透露,金乡现在云集了一批收购大蒜的新手,以前卖辣椒的、卖豆角的、卖烧饼的,都开始囤蒜。这些人对行情不熟悉,跟风提价,导致蒜价迅速炒热。炒蒜的人里边,每年只有三分之一能挣钱,另外三分之二不仅挣不到钱,还有可能赔本。

尽管如此,一些蒜商仍然在赌:赌自己能不能成为“三分之一”中的一员。“蒜价这么高了,炒蒜风险也大,为什么还要炒?”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一些蒜商反问:“万一蒜涨了呢?”还有蒜商说:“钱留着又不能生崽,存点蒜说不准还能挣点,存钱只能贬值。”

尽管金乡及周边大蒜减产,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和金乡蒜属于同一类型的杂交大蒜供应仍相对充足。根据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公布的数据,去年秋季大蒜主产区种植面积与前年的630万亩基本持平。除金乡大蒜今年出现减产迹象之外,山东省苍山县、莱芜市,河南,江苏等主产地产量均保持正常,部分地区甚至增产。此外,金乡及周边还有大量陈蒜储存在冷库内。

出口的形势同样不容乐观。我国大蒜出口的主要对象是东南亚和欧盟。众所周知,这两个地区眼下的经济状况充满着变数,将蒜价寄望于扩大出口,存在着很大风险。

要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作用

对于今年的蒜价走势,业内普遍认为,蒜价将再度冲上高位。对于后市走势,部分企业负责人认为,蒜价在冲上高位之后,可能急转直下,高蒜价难以维持。

金乡县丰盛果蔬有限公司董事长隋云玉认为,大蒜等小宗农产品的价格,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他说,“大蒜毕竟只是调味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可用可不用。价格太高了,消费者承受不起。”他认为,今年高价位很难维持,后市价格将由全国供应量决定。即便金乡减产,但是金乡本地产的大蒜只占金乡销售大蒜的一部分,全国供应量将决定大蒜的后市价格。

莱芜市莱城区嘉誉农副产品购销中心负责人吴德良说:“今年的蒜价纯粹是炒起来的。等几个大户的陈蒜脱手,不炒了,蒜价肯定要跌下去。”

蒜价暴涨暴跌的后果,金乡曾经历过。2010年蒜价高企,引发种植热潮,直接导致2011年金乡大蒜的库存量从2010年的不到90万吨飙升至130万吨以上,造成2011年的大蒜收购价格最低时只有1元/公斤,大批蒜农连本钱都挣不回来。

菜贵伤民,菜贱伤农,这似乎已经形成一个轮回的怪圈。尤其是小宗农产品,价格波动不是让市民叫苦,就是让农民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而且,近年来,价格剧烈波动的农产品范围越来越广。从大蒜到、再到大葱,越来越多的小宗农产品价格仿佛坐上过山车。如何兼顾农民和市民的利益,已成为部门面临的现实考验。

对此,卓创资讯农业分析师孙光梅认为,小宗农产品之所以成为价格炒作的重灾区,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她说:“价格涨跌的信息大家都知道了,但是下一个年度的种植信息,农民却并不清楚。”她认为,小宗农产品价格坚挺时,容易引发农民跟风种植,造成价格大幅度下跌,农民吃亏;而价格低迷时,又容易引发大规模弃种,造成价格上涨,市民吃亏;此时如果再遇上天气或者病虫害等因素造成减产,就容易给价格炒作留下空间。

业内人士建议,部门应当建立大蒜、生姜等小宗农产品的全国信息平台。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有关负责人认为,以大蒜为例,无论是农业部门还是商务部门,都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大蒜信息平台,导致农民跟风种植、蒜商盲目炒作,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建议部门着手建设大蒜信息平台,及时发布我国大蒜产业相关信息和预警预报,指导我国大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近期大蒜价格的上涨也引发了公众对于物价上涨的关注。孙光梅认为,大蒜、绿豆等小宗品种,对CPI影响不大。大蒜、绿豆、生姜等小宗农产品并不是主力商品,量比较小,也并非必需品,对食品价格的贡献率较小。同时,涉及到小宗农产品的价格炒作往往持续时间比较短,不会引发物价水平的整体波动。

另一方面,从国内CPI走势来看,通胀压力正处于下行空间,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分析,以油价为例,目前布伦特油价已跌破每桶100美元,创出2011年1月份以来的新低。而且,受欧债危机困扰,国际油价或将维持颓势,综合分析,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均不存在物价大幅上涨的经济环境。

请简述我国物流发展的现状

物流概念引入我国不过十几年,在这期间,许多的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应运而生。现代物流业已经被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我国东部地区有许多城市在完成物流规划后,将开始招商引资;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将出台全国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设想与有关产业政策,对具备较强实力的物流企业予以扶持,地方特别是沿海一些省、市也将逐步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一部分工业与流通企业,特别是外商独资与中外合资企业为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将首先释放大量的物流需求,如家电、服装、汽车、日化、连锁零售、饮料、医药、烟草等行业,预计未来10年内,与物流相关的服务收入每年将有30%的增长幅度 。

目前物流业已成为国际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服务业。近年来,世界现代物流业呈稳步增长态势,欧洲、美国、日本成为当前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物流基地。

中国物流行业起步较晚,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业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大。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物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物流体系不断完善,行业运行日益成熟和规范。2007年中国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物流需求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增加值较快增长,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速加快,与GDP比率略有上升。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5406亿元,同比增长18.2%,增幅比2006年提高4.7个百分点。2008年,雨雪冰冻和汶川地震两大自然灾害,北京奥运交通限行和环境整治,油价剧烈波动和燃油税出台,都对物流业带来影响,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对物流业的冲击。在严峻形势下,中国物流业增速放缓,但行业总体发展仍保持增长。2008年12月,国家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外汇局联合发文,正式批准设立上海西北物流园区等17个保税物流中心,进一步推动国内物流园区的发展壮大。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中国宏观经济增速趋缓,物流行业遭受一定冲击。但随着各类“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物流行业的市场前景也开始逐步好转,农村物流、零售业物流等细分市场成为投资热点。

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物流产业将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并呈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与特征。第一,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物流产业规模将继续快速扩张。第二,与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相适应。物流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第三,随着物流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物流产业内的分工将越来越细。第四,物流服务方式日益多样化。以现代信息技术、运输技术、管理技术为基础的集成化、一体化物流服务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第五,物流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步伐加快,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第六,合作互动将成为物流产业实现规模扩张、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七,物流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日趋规范,市场秩序与环境条件进一步优化。

水果价格高涨,为什么2019年水果会卖的这么贵?

2019水果价格高涨,作为一个能把水果当主食的我来说也是深体会的。以我最爱吃的水果苹果来说,我所在的地区是山东,这里可以算得是苹果的产地。但是今年,每次去早市买苹果的时候发现,同样的苹果比往年一斤都要贵上好几块钱。周围不少买菜的顾客也是议论纷纷,今年苹果要贵好多。

就连卖苹果的果农也承认今年的苹果是贵了不少。为什么往年很偏宜的水果今年都变贵了呢?我分析下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天气原因。天气对水果的生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反观2018年的倒春寒极端天气,导致去年春季持续低温,三四月份北方还经常刮大风,这就使不少果树的花掉了不少,坐果率进而下降。像那些春季开花秋季结果的水果品种苹果,梨,葡萄等水果都不约而同的受到影响,造成大面积减产。也许有人不明白了,2018年水果减产,怎么影响到2019年的水果价格上涨。实际上我们现在吃的一些水果,像我爱吃的苹果这些都是去年的库存,距离新果上市还是有一段时间的,所以价格上涨就是必然了。

2、人为原因。近几年来水果的价格一直呈下滑趋势,这就严重的影响了果农种植水果的积极性。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水果的严重滞销,致使许多水果被扔掉烂,给果农的收入带来了极大损失。导致果农大面积减少水果的种植,使全国水果的种植面积减少,造成水果的产量出现下滑。

3、物流原因。由于水果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食品的运输,为了保持水果的原有新鲜品质甚至有些全程需要冷链,运输标准的提高,物流成本的上升,势必会推动水果价格的上涨。因为到消费者手中的水果价格自然会贵了不少。

鉴于以上诸多原因,才导致2019年的水果比往年会贵了许多。虽然价格是贵了些,但水果吃的是新鲜,营养,放心。和这些比起来,价格上的涨伏还是可以接受的,必竟水果的成本在哪。

经济通缩的我国通缩问题的探讨

受美国华尔街住房次贷危机转变成金融危机以及进一步恶化成金融风暴或者金融海啸的波及,我国的出口企业的产品失去了原有的出口产品的市场,国际游资的回流导致我国过热的经济受到冲击,楼市萧条,出口产品积压,相关工厂企业倒闭,资金回笼困难,工人失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取了应对措施,银行降息、减息减轻企业还贷压力,帮助融资,解决资金流转困难问题,决定投入4万亿人民币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复苏,如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条件等等。通货膨胀问题很快得到抑制,出现通货紧缩的势头,通货紧缩是挤出经济过热泡沫的有效措施,但是通缩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增长,所以,通缩成为通货膨胀的另外一个极端问题。对待通缩这一问题,当前社会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主要来自学界,认为经济正在趋冷,下一阶段防通缩,应高于防通胀。另一种声音主要来自政界,认为经济正在沿着宏观调控的预期轨道运行,下一阶段的重点是要保持宏观调控的成果。

这种分歧的出现,一方面因为在最近几个月内,确实出现一些看起来相互矛盾的经济现象。另一方面因为学界和政界所处的位置不同,各自看到了同一个硬币的不同侧面

政界:近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

第一个理由是经济不可能偏冷。本轮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投资所推动。今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增幅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降低,但从月度数据的变化轨迹看,加速增长态势非常明显。而且由于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呈现“前高后低”的格局,在基数的作用下,我们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断加速的态势在全年都可能得以保持。换句话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至少应高于上半年的25.4%。而25.4%(即使不将去年高基数这一因素考虑进来)就已经高于我国正常年份的投资水平了。

目前我国在建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太大,高达近20万亿元,足够未来花3年来消化。而且由于本次宏观调控的方针是“有保有压”,在抑制一些过热行业投资规模膨胀的同时,也加大一些薄弱领域比如农业、能源等的建设。

另外,现在地方上项目的冲动还比较强烈。比如说,今年我国农用地转建设用地为400万亩,各地申请的用地量却超过了1000万亩。这一切都表明,不仅是今年,甚至明、后年我国经济都得到固定资产投资的有力支持,不至于“偏冷”。相反,如果一旦因为害怕“偏冷”而放松有关调控,在地方的推动之下,过热的投资立刻就会变得炽热!

第二个理由是物价增长不会转负。

从过去的经验看,抑制通货膨胀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当经济进入上升时期之后,物价增长的加速度总是要明显快于经济的加速度。然而,从近3年来经济运行的情况看,物价问题似乎成了一个“被夸大了”的问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年度增幅最高只为3.9%,月度增幅最高也只有5.3%,与前几次经济周期中二位数的最高物价相比,基本属于小儿科,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另外,从过去的经验看,物价是经济的一项滞后指标,通常是在经济高峰过后一年左右才达到它的顶点。但这一次,物价的运行却出现了异常,在去年7、8月就达到其高峰,随后一路下跌。

物价出现异化的原因实际上很简单,即经济运行环境变了。本轮经济景气周期是我国买方市场出现之后的第一个周期,在消费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格局下,物价水平自然不再像过去那样扶摇直上。

尽管如此,今年的物价也不可能由正转负。虽然,今年前两个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分别为2.8%和1.7%,呈现下跌走势。预计,第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水平还将按惯性下行至1.4%附近。但是进入第四季度以后,在去年同期低基数的牵引下,又将出现回升,从而将使得全年物价增幅维持在2%左右。

另外,目前我国的物价水平还受制于国家发改委的“两条控制线”,即凡是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月环比超过(含达到)1%或者同比累计连续3个月超过(含达到)4%时,必须暂停出台省级管理和授权市、县管理的提价项目3个月,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随着物价水平在第三季度的继续走低,越来越多地为“两条控制线”所限的服务类价格将自动解冻。如果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全年的物价总水平就将到达2%以上了。

由上可知,今年全年经济既不可能偏冷,物价也不可能转负,通货紧缩自然无从谈起。

学界:未来存在通货紧缩的隐患

汇总起来,主张通缩的依据主要有六: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下降较大,二是物价水平下降较快,三是企业利润下降较猛,四是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外需,五是银行信贷收缩过度,六是高速投资带来的新增产能过剩。

在前面,我们实际上已经对前两个依据都做了具体分析,下面再对第三、第四个依据进行分析。

第一,企业利润也有个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并与经济周期基本吻合,但波动的幅度要远大于后者。上半年,全国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26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依然增长了19.1%,仍然处于历史上正常水平。其下跌速度虽说有些大,但这只是利润对经济变化的一种夸大效应。同时这也是紧缩型宏观调控的一个必然结果。我们不能指望,在实施紧缩型调控政策的同时,企业的利润还能保持持续上涨,更不能因为企业利润下降,就要求放松宏观调控力度,甚至要求改变调控方向。

第二,从外贸顺差大来推断经济对外依赖性大,理由也难以成立。

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6450亿美元,其中,出口3423亿美元,进口3027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396亿美元。剔除价格因素之后,上半年外贸顺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至少在3个百分点以上。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外贸出口的贡献,上半年国内需求所拉动的经济增长幅度只有6%左右。但是,上半年出现如此之大的外贸顺差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许多企业都赶在了欧美对中国产品正式设限之前加速出口。

目前,中国与欧盟就中国纺织品出口问题已经达成了协议,受协议影响,下半年中国对欧盟纺织品出口的增长速度将明显放慢。而中国与美国之间至今还没有达成协议,对下半年中国有关产品对美国的出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然会更大。与此同时,下半年世界经济将有所回落,贸易摩擦将进一步加剧,人民币汇率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一切都将对中国产品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很显然,如果外贸顺差的贡献消失了,中国经济增长就可能接近7%这一警戒线的边缘。

上述论证尽管在理论上无懈可击,但在实践中却有待商榷。一般地,贸易顺差占贸易总量的比重总是非常小,贸易价格稍有异动,就可以带来外贸顺差(或者逆差)的显著变化。还是今年上半年为例,贸易顺差396亿美元,占贸易总量的6.1%。这就意味着,其中只要有一两百亿美元的出口是出口,再有一两百亿美元是“高报出口价格,低报进口价格”所导致的话,全部的贸易顺差实际上就是“虚”。当然,在实际中,全部贸易顺差都是虚的情况可能不会出现,但从过去的经验看,出现一两百亿美元的水分却也不难。

所以,前四点都难以作为支持通缩的有力证据。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是,最后两点,即信贷收缩过度与产能过剩问题。

首先,从理论上讲,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问题从本质上将都可以归类为货币问题。在实践中,也有许多文章对货币供应量与物价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研究。但遗憾的是,从笔者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几乎所有研究都得出了一个共同结论:中国的物价水平与货币供应量没有显性相关关系。

为了完成本文的写作,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自己的研究,具体的方法是,将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解为能源价格、粮食价格和核心价格三个部分,结果发现: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核心价格依然没有显性相关关系,但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与核心价格之间的关联度则相对明显,在M1到达谷底的第二年核心价格也会到达谷底。在近十年来,我国核心价格有两次出现了负增长,分别是1999年和2002年。对应地,M1在1998年和2001年也达到了谷底,分别只增长了11.9%和12.7%。

根据中央银行公布的数据,由于信贷收缩过度,上半年M1增幅仅为11.3%,甚至远远地低于了1998年和2001年的水平!很显然,下半年如果不放松银根,全年继续保持如此之低的增长水平,根据过去的经验,2006年我国核心物价将出现负增长。再加上,明年国际油价将稳中有降,粮食价格将出现小幅回落,我国物价总水平CPI全年将出现负增长,通货紧缩就将来到我们的眼前。

其次,各种迹象表明,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开始显现。比如说,曾经在前三年不断上扬的钢材价格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就一路下跌,至今没有明显的止跌现象。其中以螺纹钢、线材为代表的长材价格甚至低于了全行业平均生产成本。水泥、电解铝行业也因为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导致了大面积亏损。

由于前期投资过度较为严重,而且绝大多数的项目将在未来3-4年竣工,并在2007年达到高峰,这就意味着在明后两年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本来我国经济就处于了买方市场,即使是在本轮经济周期的高涨期,总体上依然保持了供大于求的格局。未来,随着新增产能的巨量介入,市场供求失衡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严重的通货紧缩现象可能也将随之而来。

双管齐下,化解通货紧缩隐患

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必须取积极措施,提前化解未来信贷收缩过度和产能过剩问题。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有赖于正确处理好“推进银行股份制改革与稳定发展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有赖于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很显然,产能过剩如果能得以解决,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优质的信贷客户就会多。

至于后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取措施,减少社会各界的投资冲动。可以通过不断提出行业过剩预警,减少社会盲目投资行为。通过转换职能,减少对经济具体事务的介入。加速税制改革,将以生产环节为主的现行税制转为以消费环节为主的新税制,从而减少通过建厂生产来获得税收的冲动。

二是取措施,扩大居民(尤其是农民)消费。

实际上,在城镇居民收入已经获得了快于GDP增速的“超额”增长的情况下,国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全世界)通货紧缩的成因只有一个,即农民的收入增长被严重地压低。这也是导致社会消费率依然严重偏低、投资与消费失衡的根源。

由于历史上我们对农民的“欠账”很多,现在为了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所需要做的事情也很多。

一是加速建立公共财政,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二是大规模地开展农民的技能培训。不仅有利于农民工更好地找工作和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且也是实现农村人口迁移,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证。

三是精简财政负担人员,缓解基层财政困境。从根源上杜绝扰民及官民争食的现象。

四是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发展。

总之,中国的通货紧缩并非“近忧”,却需“远虑”。的是,许多人已经很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而且还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用来取措施,以化风险于未然。

史上最惨烈的原油价格战

上一次遭遇沙特精心安排的“原油价格战”,美国石油开商输得很惨。

1986年,沙特的原油“水龙头”足足四个月没有关上,油价暴跌67%,仅仅高于10美元/每桶。

美国原油产业遭遇重创,在随后的近20年里原油产量一蹶不振,沙特重夺原油市场宝座。

如今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会议在即,尽管没有人再期待沙特和它的小伙伴们会像当初那样大规模的“放水”,而美国页岩油产生也表示不会减产,然而那段悲壮的记忆再次浮现在美国石油行业高管们的脑海里。

覆盖原油行业37年的老将、咨询公司Strategic Energy and Economic Research总裁Michael Lynch告诉:1986年原油价格崩溃,美国原油行业始料未及,许多公司被迫关掉。谁也无法忘记那段岁月,它是美国文化记忆的一部分。OPEC贡献了世界约40%的原油产出,10月的日产量达到3100万桶,超过了3000万桶的目标。

油价自6月的高点已经下跌超过30%。华尔街见闻网站介绍过,明日OPEC会议将召开,WTI原油昨日下跌1.69美元,跌幅达2.2%,收于每桶74.09美元,创四年新低。布伦特油价下跌1.7%,收于每桶78.33美元,刷新四年新低。

咨询公司ESAI Energy高管Sarah Emerson如是说:必须要有人出手了,OPEC似乎在说“一定得是我们(出手)吗”?市场之争

实际上,1986年的大崩溃中,沙特并没有先发制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张,沙特扮演的是原油市场供应的调节者,油价上涨就增加供应,油价下跌就减产。

汇编的数据显示,随着OPEC其他成员国的产出增加,沙特的日原油产量由1981年的超过900万桶降至了1985年的317.5万桶。普利策奖获得者Daniel Yergin指出,这使得沙特面临着日益增加的财政赤字问题。

1985年12月,沙特宣布了重获原油市场份额的意图,油价随即开始下跌,从1985年11月巅峰时期的31.72美元/桶最低跌至次年3月的10.42美元。

1986年12月,OPEC达成了新的“市场瓜分”协议。此时,美国石油开商已经受到重创,主要油区失业率飙升。俄克拉荷马州失业率升至8.9%,德州升至9.3%,而当时全国的平均失业率约为7%。

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的数据显示,1986年,俄克拉荷马州和德州的原油产出分别下降了8.3%和7.1%。

能源开服务公司Kruse Energy & Equipment联合创始人James Richie告诉彭博,“当时市场上充斥着原油开设备”。 专业拍卖油田设备32年的Richie表示,那一年他主导了86起拍卖,比正常年份的两倍还多。1986年,油田开设备变得一文不值。称,这一段历史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今天美国页岩油开商们会指责沙特和OPEC为价格下跌的罪魁祸首,并认为“原油价格战”旨在迫使它们出局。

抱团幻象劫

整体经济周期下行或者景气发生切换,是抱团瓦解的两个重要触发条件。

反者道之动,任何极端的抱团终有瓦解的那一天。

辛丑牛年春节刚过,A股市场风格突变。此前的抱团股纷纷重挫,在截至2月24日的短短5个交易日内,高度抱团的食品饮料板块大幅下跌了近14%。这会是又一次“摔”吗,还是抱团股真正瓦解的开始?

本轮消费抱团,始于2017年的高景气,2020年的疫情把这种抱团推向高潮,估值溢价已经远超合理水平。各种关于抱团的概念性故事层出不穷,赛道论成为市场津津乐道的主题——看估值、看业绩早输在了起跑线,选对赛道才能躺赢。

华尔街没有新鲜事,本轮抱团的一些典型特征,在过往的抱团中都曾反复出现。A股 历史 上的那些抱团都是如何瓦解的呢?美股“漂亮50”的衰落又有哪些启示?

抱团的瓦解一般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整个经济和市场周期下行,系统性风险让抱团瓦解,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令金融地产抱团瓦解、2018年中美经贸关系紧张市场系统性下跌令消费抱团中断、上世纪70年代美国“漂亮50”抱团也是因经济周期下行而终结。

第二种类型是,估值过高导致抱团自身的脆弱性加强,抱团从自身内部瓦解,比如2015年信息 科技 和互联网的抱团。

第三种类型是,抱团板块已经不具有绝对和相对的景气优势,资金纷纷遗弃原有抱团板块,去追逐新的高景气领域,导致抱团瓦解。2010年金融地产抱团的瓦解、2012年消费抱团的瓦解,都是由于高景气的消失。

本轮消费抱团的瓦解,很可能会来自于第三种类型。在后疫情时代的2021年,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将迎来高增长,“再通胀”预期升温,此前受疫情冲击严重的顺周期行业都将迎来爆发性的增长;相比之下,消费的景气度就变得相形见绌了。追逐高景气度是资金的天性,自然会从消费中撤离,抱团也就瓦解了。

1月下旬,《证券市场周刊》发起的“远见杯”预测调查显示,机构们对2021年中国GDP(不变价)增长的预测中值为8.9%,增速将比2020年大幅上升6.6个百分点。1月份最新的IMF《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21年全球GDP将增长5.5%。

抱团下的极端分化行情

2021年以来,A股火爆异常。截至2月17日,沪深300上涨11.4%,创业板指上涨15.1%,上证综指也上涨5.2%,而且,绝大多数交易日沪深两市成交量都突破了万亿元,呈现一幅牛市景象。

巨大成交量和指数大幅上涨的背后,却是抱团的进一步加剧,而大多数股票表现并不如人意。

其一,大概有一半的行业2021年是下跌的。只有休闲服务、化工、食品饮料、电气设备、银行和农林牧渔6个行业的涨幅超过了沪深300,绝大多数的行业涨幅都弱于沪深300,甚至有近一半的行业2021年还是下跌的。

其二,75%的股票2021年是下跌的。在约4200家上市公司中,只有1000家2021年实现了上涨,75%的股票2021年是下跌的。全部个股涨跌幅的中位数是-10.3%,也就是说,如果随机买股票的话,运气也比较平均,2021年以来大概率会亏10%。

春节前这种抱团的极端分化行情,只是过去几年机构长期抱团消费的一个缩影。

这一轮消费抱团始于2017年。此前的消费板块(尤其是食品饮料板块)沉寂了多年,在2015年的大牛市中又是信息 科技 和互联网等唱主角,任何前瞻性的预判恐怕也很难预知消费会再次成为抱团的对象。

根据招商证券策略报告的数据,公募资金对消费板块的配置占比从2016年四季度的18.3%上升到2018年二季度的29.6%。

抱团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的,2018年中国经济遭遇中美经贸冲突,经济周期下行,A股面临系统性熊市。这让消费的抱团有所中断,公募资金对消费板块的配置占比到2018年四季度一度下降至25.8%。

在2020年的疫情冲击下,资金对消费板块的抱团更加明显。疫情令大部分行业都陷入了萧条,但消费板块(尤其是必选消费和医药)依然维持着稳定的增长,逆周期属性产生了相对的景气度优势,让资金纷纷流入消费板块进行避险。

但当抱团在2020年下半年愈演愈烈之时,股价和估值已经开始逐步脱离基本面的合理性,“抱团-申购”的正反馈加速推升了估值,抱团迎来了高潮。食品饮料估值上升到十年来最高水平。

就像历次抱团一样,市场开始构筑一个个美妙的故事来试图解释这种高估值:比如,定价模式发生改变,从PEG向DCF转变,市场已经对短期业绩不再感兴趣;估值和基本面都不重要,选对赛道才能躺赢,“赛道论”大行其道。美丽的皇帝新衣让抱团迈向高潮的同时,也为以后的瓦解埋下了祸根。

抱团的逻辑演化特征

抱团说明各路资金都形成了共识,但共识的发展并不都符合理性。A股机构投资者的一些行为特性往往很容易形成抱团。

由于国内资金管理人的业绩考核都比较偏向短期,而短期抱团的股票必定是走势较为强劲的,如果资金管理人没有参与抱团,就很容易落后市场,遭到短期的大规模赎回。

另外,产品发行的正反馈机制会加剧这种抱团。上一年集中购买一些优秀的板块和个股的基金大幅跑赢市场,取得了优异成绩,更容易在来年募集到资金。这部分基金利用新募集的资金自然是把上一年自己心仪的标的再买一遍,导致前期上涨多的股票继续飙升。由于之前的基金并没有卖出,这些股票的流通盘随之下降,只需要更少的新资金就足以把这些股票推高。

近年来,外资、公募的占比显著提升,但险资、养老金等重要机构投资者力量仍不足,银行理财、券商等占比仍较低,另外如私募、量化等力量仍相对较弱。机构力量仍缺乏均衡性及多样性,也容易造成抱团。

中泰证券研究报告认为,合理的估值是博弈和交易出来的,但在多空体系不平衡下,博弈出的价格容易失真。与美国等发达市场相比,A股个股做空机制仍不完善。只要公司及行业基本面不发生根本变化,抱团似乎难以瓦解,这样的机制下,非头部公募产品为了做到基本的相对收益,也会无限趋近于头部公司抱团。

A股在经历不断的机构化过程,随着机构占比越来越高,上述的机构化机制就容易产生抱团。

抱团现象在A股 历史 上并不罕见,每一次抱团的出现都有它坚实的逻辑起点。即抱团在刚刚出现时,是具有极强的合理性的。

2007-2009年,机构抱团金融地产,原因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经济的高增长,绝对与相对的高景气是抱团的核心逻辑。当时的金融地产是真正的成长股,金融板块业绩增速在2006-2007年实现了翻倍增长,而且金融板块业绩要明显好于上市公司整体。

2009年三季度至2012年二季度机构抱团消费,通胀的上升带来的提价效应使得消费具有了高增长,消费成为当时的成长股代表。比较极端的是,从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三季度,几乎所有行业板块都是下跌的,只有食品饮料实现了超过40%的涨幅,这种抱团的极端化比当下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当时经济处于下行周期,各行业景气度都很差,而食品饮料行业通过提价仍维持着不错的业绩。

2013-2015年,机构抱团信息 科技 ,智能手机的浪潮带动TMT业绩爆发,高景气仍然是机构资金追逐的直接动力。相比较而言,2013年之后中国经济开始步入了中高速增长阶段,传统行业的增长水平大幅下了台阶,以信息 科技 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景气上具有了较大的优势。

2017年之后,机构再度抱团消费,以食品饮料和医药为代表的消费板块成为公募资金追逐的方向,其逻辑起点依然是高景气。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 历史 上几次抱团的逻辑起点都是高景气,这也是A股资金最坚定的追逐方向。但是,随着抱团的不断深入,资金的反身性会不断的加强已有的趋势,抱团的故事会得到进一步演绎,而逐渐脱离当初的高景气范畴,甚至会形成一种概念性的信仰。

极端分化的抱团本身也存在潜在的风险。中泰证券认为,极端分化将减弱市场融资功能。有效的资本市场是重要的配置器,估值抬升使得赛道融资成本降低,推动赛道企业成长。但在急剧的效应、甚至一九效应之下,过分的头部集中意味着较大的估值分层,头部公司享有较高估值、甚至是过分的估值溢价,而中尾部公司估值长期折价,市场价值甚至远低于其内含价值,长此以往将会影响股市的融资功能和一级市场的投资。

中泰证券还指出,抱团带来的高估值甚至“泡沫化”市场,对流动性边际变化的敏感度极高,可能蕴含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根据基金2020年年报,基金前50大重仓股PE(TTM)均处于 历史 高位,前10大重仓股中,市盈率十年分位数高于95%的达7只。一旦市场赚钱效应减弱甚至消失,市场可能进入“赎回-抛售-抱团瓦解”的负反馈中。2015年的踩踏效应就是前车之鉴。

历史 上的抱团是如何瓦解的?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也没有不瓦解的抱团。

抱团并不容易在内部自然瓦解,很多时候需要一些外部的触发因素。那么, 历史 上的多次抱团都是如何瓦解的呢?

招商证券策略报告认为,“每次抱团瓦解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出现了业绩更好的板块,所以,不要被虚妄的概念所蒙蔽,找到那个最强业绩板块,并重仓它。”

2010年之后,对金融地产的抱团宣布瓦解。“四万亿”刺激逐步退潮,货币政策趋于收紧,金融地产的业绩逐步回归平庸。以银行为例,2010年之后银行的业绩增速进入了长期下行通道,归母净利润增速从2010年的33.5%下降到2015年的1.8%。金融地产失去了高景气,抱团自然也就瓦解了。抱团股被遗弃的命运是悲惨的,金融地产板块在此后十年中估值不断创出新低,被投资者戏称为“三傻”。

2012年抱团消费的瓦解,触发因素则是“塑化剂”以及限制三公消费的“八项规定”出台。2012年11月,白酒的“塑化剂”爆发,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八项规定”。三公消费受到抑制对消费板块的景气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比如白酒的龙头贵州茅台2013年业绩增速已经下滑至仅增长13.7%,2014-2015年其业绩只有1%左右的极低增长,资金第一次对消费股的抱团也就瓦解了。

2015年抱团信息 科技 和互联网的瓦解,主要是源于自身极其夸张的高估值。虽然抱团往往会带来估值溢价,但2015年的抱团由于杠杆流动性的泛滥,给出的估值溢价高得离谱。当时流行的俗语是“看估值就输在起跑线上了”,对于高高在上的股价,“市梦率”油然而生。超高估值带来的脆弱性最终使这次抱团自动瓦解,快速的下跌引发了资金去杠杆,创业板则迎来了绵绵的长期下跌,直到2018年底才最终见底。

美国“漂亮50”衰落的启示

如今A股的抱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世纪70年代初美股的“漂亮50”,这两者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两者的抱团都集中在大市值股票;主要集中在消费、医药、电子等行业,几乎没有传统周期性大公司;它们虽然业绩增速并不高,但都具有较高的ROE。

美国“漂亮50”的行情大概持续时间从10年6月到12年底,约两年半的时间,从13年后该行情就彻底的终结了。 “漂亮50”的行情是如何衰落的呢?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对如今A股抱团的结局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在12年12月行情顶点时,“漂亮50”的估值变得非常高了,其市盈率达到了42倍,而同期美股的平均市盈率只有19.3倍,“漂亮50”中市盈率最高的宝丽来公司,市盈率达到了94.8倍。

高估值是“漂亮50”瓦解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核心的触发因素。在没有发生反转前,估值可以不断提高,谁也不知道多高的估值会引发最终的瓦解,但高估值确实会增加股票的脆弱性,即对负面因素变得更加的敏感和脆弱。

国信证券策略团队认为,“漂亮50”瓦解的直接原因是,美联储快速收紧货币政策同时叠加美国经济衰退,使得“漂亮50”公司的盈利出现了一波下行。

也就是说,经济周期由繁荣转向衰退是导致“漂亮50”瓦解的直接原因。在经济衰退引发的熊市中,“漂亮50”并不具有抵御性,其高估值反而成为了脆弱的根源,更容易受到衰退的负面冲击。

美国经济在14年又重新恢复了上行周期,但“漂亮50”的光环彻底消失,再也没有享受估值溢价。13年之后的20多年时间里,“漂亮50”的年化收益大概与整个市场的平均水平相当,不再享受估值溢价。

国信证券策略团队指出,“漂亮50”的逆周期属性在14年后变成了劣势,导致市场风格发生了更新变化。“漂亮50”期间美国经济表现不错,但是名义经济增速不高波动不大,这导致市场对很多盈利增速一般但更为稳定品种产生了估值溢价。14 年以后,美国经济名义增长速度大幅提高,但“漂亮50”相关公司的盈利增速并没有显著提升,“逆周期”属性从优势变为了劣势。

市场在给稳定性品种高溢价时是有条件的,当整体市场的盈利增速不高时,那些具有极高稳定性的“漂亮50”则体现了更强的逆周期属性,市场更愿意给估值溢价。比如2020年疫情冲击了大部分的经济,但对必选消费、医药和互联网 科技 等逆周期板块冲击较小,市场更愿意在这个时候给予这些板块估值溢价。

不过,一旦这种稳定性不再是优势,那么市场也会果断的把它抛弃。

已到瓦解边缘

春节过后的几个交易日,市场风格发生逆转,抱团股纷纷重挫,并带动整体市场有所调整。从2月18日至24日的5个交易日,沪深300指数下跌6.4%,上证综指下跌2.5%,本轮抱团最强的食品饮料板块却下跌了13.9%。而此前不被重视的顺周期行业掘、有色、钢铁、建筑装饰和房地产等板块反而录得5%以上的涨幅。

在历次的抱团过程中,都会出现很多的“摔”。在每一次“摔”之后,抱团股被抱得更紧,市场对它的信仰会更强。

这一次会不会也是“摔”呢?这一次可能是真摔。从过去历次抱团瓦解以及美国“漂亮50”瓦解的经验看,本轮消费抱团无疑已经到了将要瓦解的边缘。当皇帝的新衣被彻底揭开时,抱团也就真正瓦解了。

本轮消费抱团已经变得非常脆弱,主要原因之一是其估值已经远超合理的范畴。

本轮消费抱团产生的估值溢价疯狂程度远超2012年时的消费抱团,目前食品饮料的PE(TTM)约为61倍,是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远超2012年时40倍的静态估值。医药生物的PE(TTM)约为47倍,也处于过去十年分位数89%的高水平。

也就是说,上一轮的消费抱团主要还是围绕高景气,而这一轮的消费抱团已经演绎成了高景气外的更为虚幻的概念(比如赛道、高ROE等)。这种估值溢价并没有高景气作为支撑,最终很容易引发股价的脆弱性。

过去多次抱团瓦解的经验表明,整体经济周期下行或者景气发生切换,是抱团瓦解的两个重要触发条件。

本轮消费抱团始于2016-2017年,但抱团在2018年的整体经济下行和熊市环境下有所松动。但2020年的疫情,让消费的抱团愈演愈烈,在其他行业纷纷受到疫情的重创之际,食品饮料和医药等消费板块却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增长,相对景气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随着疫情的缓解,消费的景气相对优势将在2021年荡然无存。在2020年,食品饮料实现10%左右的增长,具有巨大的景气优势;但在2021年,食品饮料的业绩增速变化不大,但其他顺周期行业都将迎来高增长。而食品饮料板块还顶着高高在上的估值,顺周期行业反而还略显低估,其中的性价比一目了然。

为何在春节后,资金撤离抱团消费的速度在加快?未来1-2个月将迎来2020年年报和2021年一季报的高发期,消费与顺周期的景气度落差将会被财报确认,皇帝的新衣将会彻底撕破。作为机构资金,此时再不选择切换,资金大幅撤离消费的话,等一季报落地,恐怕就为时已晚了。

抱团股中有很多指数的权重股,它们的下跌自然会引起整体指数的明显调整。但这种调整是 健康 的,是机构资金围绕高景气快速调仓的一种必然结果,并不会产生系统性风险,因为整个2021年经济仍处于加速上行周期。未来市场的挣钱效应反而会扩散,有望形成更为 健康 的上涨。

后疫情高增长时期,顺周期为王

2021年,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将迎来后疫情时期的高增长。“远见杯”预测调查显示,机构们对2021年中国GDP(不变价)增长的预测中值为8.9%,增速将比2020年大幅上升6.6个百分点。

经济的各个部分也都将实现高增长,机构们对2021年工业增长的预测中值为9.2%,比2020年上升6.4个百分点;对2021年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预测中值为13.2%,比2020年大幅上升17.1个百分点;对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预测中值为7.5%,比2020年高4.6个百分点;对2021年出口(美元计价)增速的预测中值为8%,比2020年高4.4个百分点。

最近虽然处于经济数据的空档期,但一些高频的数据已经表明,很多行业的景气度在攀升。

近期,全球一些主要出口国家的出口数据都很好,表明全球需求仍在持续恢复,中国一季度的出口仍有望维持较好的水平。1月韩国出口同比增长11.4%,对美出口增速高达45.8%;1月越南出口增速达45.8%,比2020年四季度的高增长更上一个台阶;1月全国八大枢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9.6%,比2020年底继续加快。

年初房地产的销售也非常火热,严厉的房地产调控似乎也无法阻挡巨大刚需下大家的购房热情。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长67.1%,一线城市的增长达133.5%。即使排除2020年基数低的影响,1月相比2019年同期,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仍增长35%,一线城市的增长达103%。

上游周期行业更是如火如荼,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2021年以来,国际铜价继续加速上升,不到两个月涨幅超17%,LME铜价已经上升至9100美元/吨,创下近十年的新高。布伦特油价也上涨至65美元/桶,2021年以来累计上涨近25%,基本回到疫情前水平。OPEC+减产到位以及美国严寒干扰原油生产,美国大规模财政驱动需求进一步复苏,供需两端共同推动油价攀升。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随着疫苗方面的积极进展、美联储的“缩表”讨论暂且搁置,以及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端与疫情的逐渐脱钩,市场情绪在2月份发生了变化。市场重回“再通胀”之路,复苏深化的预期也再次得到加强。“利好风险资产,对美元形成压制。发达经济体国债利率普遍熊陡。”2021年以来,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从0.94%快速上升至1.37%。

大宗商品普遍存在供需错配,叠加弱势美元周期和美国房市的火爆,催生了这轮大宗商品盛宴。虽然近期A股上游周期板块已经有所表现,但其对本轮大宗商品涨价的反应并不充分,未来或仍存补涨的机会。

春节以后,A股上游周期板块继续领跑市场。在截至2月24日的5个交易日内,掘、钢铁和有色板块涨幅稳居各板块前三,分别上涨了7.9%、7.7%和6.6%。

就地过年并没有太大的抑制居民的消费,春节终端消费对比2020年显著反弹,已恢复正常年份的消费水平。商务部数据显示,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2021年春节终端零售对比 2020年、2019年分别增长 28.7%、4.9%。

耐用品可选消费的恢复依然不错。根据中汽协数据,1月 汽车 销量同比增长达29.5%,是近些年少有的高增长,2月份的乘用车销量也依然较好。根据奥维数据显示,2021年年初至今家电全品类销售额线上、线下分别增长60.45%、28.46%。

此外,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接触性经济”也开始有了明显恢复。猫眼**表示,截至2月24日,2021年2月票房达111.64亿元,创造中国**市场单月票房新纪录,也刷新了全球单一市场单月票房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