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油价_1966年国际油价
1.请求波音747-400型客机的各项数据
2.足球规则
3.昨天世界杯都有哪些国家比赛了,结果怎么样,几比几啊?
4.关于世界经济概论的问题
5.解放240马力的车,跑1公里要多少钱?油价是7.51元一升!
6.古猿是怎样进化成人的
7.纳米比亚这个国家有什么问题
8.什么情况会导致世界经济崩溃?
9.伊朗影响不仅仅只有油价 盘点夹缝中生存的伊朗汽车
10.海南东方市核电站对东方海岸小区有没有影响
请求波音747-400型客机的各项数据
波音747飞机是波音公司生产的四发(动机)远程宽机身运输机。是一种研制与销售都很成功的宽机身客机。1965年8月开始研制,1969年2月原型机试飞,1970年1月首架747交付给泛美航空公司投入航线运营,开创了宽体客机航线服务的新纪元。它的双层客舱及独特外形成为最易辨认的亚音速民航客机。自波音747飞机投入运营以来,一直垄断着大型运输机的市场,这种情况直到竞争对手空中客车A380大型客机的出现。
1990年5月起,除747-400型外,其他型号均已停产。
波音747系列主要型号:
B747-100系列:波音747基本型。1969年2月9日首飞,1970年1月由波音747项目发起用户美国泛美航空公司投入商业运营。747-100系列共生产205架,1986年停产。
具体型号有:
B747-100:最初生产型号
B747-100B:引入200型的设计方案,提高了商务载重,增加了航程。
B747-100F(Freighter):全货运型
B747-100C(Convertible):客货可转换多用型,在左翼后部可选装一个大型侧壁货舱门,航空公司可以按不同的市场变化周期与包机要求调整内部配置,在全客机、客货混合、全货机之间转换;
B747SR(Short Range):是为日本国内短航程高客流量航线设计,其中交付给日本航空的747SR对上层客舱进行了加长,外形上类似-300型,B747SR共生产24架。
B747-200系列:有别称为747B型,100型的改进型,提高了商务载重,增加了航程,1971年26月投入使用,747-100系列共生产384架,1990年停产。
具体型号有:
B747-200:标准全客型号
B747-200B:增加起飞重量和航程
B747-200C(Convertible):200型的客货可转换型,可在全客机、客货混合、全货机之间任意转换,在标准型基础上增加了可开启的机鼻货舱门、此外左机身后侧选装大型货舱门;
B747-200M Combi:200型的客货混合型,左机身后侧安装大型货舱门;可在全客机、客货混合之间进行转换
B747-200F:200型的全货运型,可载货90吨,是目前最常见的大型货机。
B747-SP:
B747SP(Special Performance特殊性能)为100型的缩短型,机身缩短14.2米,后机身被彻底压缩,加大了航程,用于低密度远航程航线,可载客300~320人。与道格拉斯DC-10及洛克希德L1011飞机竞争,1976年3月投入使用。不过,由于在实际运作中航程仍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销售状况不理想,至1982年停产(1989年曾为阿联酋特别制造一架豪华型747SP),只生产45架,多数改装为专机使用。
B747-300系列:200型的改进型,设计理念来源于并不成功的B747SP,波音公司发现合适的机首上层结构将有利于稳定气流降低阻力进而减少油耗,按此理念,在1980年6月12日正式发起B747SUD(Stretched Upper Deck加长上层机舱)项目,而后型号又更改为B747EUD(Extended Upper Deck延长上层机舱),应客户要求,也为个别B747-100/200型进行延长上层舱的改装,1982年10月5日,B747EUD首飞时正式定名为B747-300,300型在200型的基础上将上层客舱加长7.11米,并增设一舱门,1983年4月开始交付使用。瑞士航空公司是首家用户,747-300系列共生产81架,1990年停产。
具体型号有:
B747-300:标准全客型号
B747-300SR:为日本国内短航程高客流量航线设计,增加了载客量
B747-300 Combi:300型的客货混合型,可在全客机、客货混合之间进行转换;
B747-400系列:在300型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属于第二代B747,在1985年正式启动B747-400计划,安装了新型电子仪表设备,只需两位飞行员驾驶,数字化驾驶舱配备了六台大型CRT显示屏取代了传统的仪表盘。外形上翼尖处加装翼梢小翼,减少阻力,可增大航程3%,翼梢小翼也是其外形上与300型的一个明显区别。使用先进铝合金,使机翼和起落架共减重3.5吨,在水平安定面增设油箱。1988年4月29日首飞,1989年2月9日交付美国西北航空公司投入使用。B747-400系列是747系列中最受欢迎的型号,1990年5月后是唯一在生产的747型号。
具体型号有:
B747-400:最常见的标准型号。
B747-400D(Domestic):400型的高客容量型,客舱可载客568名,此机型是特别为日本国内航线设计。该型机没有一般400型都有的翼梢小翼,上层客舱每侧各增加5个舷窗。1991年10月获适航证书,共交付19架。
B747-400 Combi:400型的客货混合型,可在全客机、客货混合之间进行转换;
B747-400F:400型的全货机型,缩短了上层客舱,与B747-200F类似。
B747-400ER:在获得澳大利亚快达航空(Qantas)6架订单后在2000年11月28日正式启动,2002年7月31日首飞,B747-400ER与现有的B747-400外形尺寸相同,增加了油箱容量,加强了机身和起落架强度,增加了航程和起飞重量。
B747-400ERF:B747-400ER的全货运型
B747-400BCF(Boeing Converted Freighter):又称为B747-400SF(Special Freighter)。是针对不断增加的空运需求,对B747-400客机改装为全货机构型,波音在获得国泰航空6架确认订单后,在2004年1月27日启动该计划,并授权厦门太古飞机工程公司进行改装任务。首架B747-400BCF于2005年12月19日正式交付国泰航空。
B747LCF(Large Cargo Freighter):超大型货机型,波音考虑到将波音787组件从全球合作伙伴的工厂运往华盛顿州埃弗雷特的787总装厂,在2003年10月发起该项目,利用B747-400客机进行改装,在外形上,类似空客A300-600ST(白鲸),机身有大的隆起部分,使货舱空间增大,适合运载大部件,授权台湾长荣航太科技负责改装任务,波音已确认购买3架B747-400进行改装,并在2005年12月15日宣布选择美国常青航空(EIA:Evergreen International Airlines)运营这三架B747LCF。首架B747LCF2006年中改装完成。
B747-8:作为对竞争对手空中客车A380大型客机的回应,在2005年11月14日,波音公司正式启动了新型波音747-8项目,型号定为747-8是因为它和787所使用的多项技术联系紧密,这些技术都将融入这款新飞机。747-8项目包括747-8客机和747-8货机。
波音747-8将采用787梦想飞机的技术,以加强747的载客和载货能力,将装备787所使用的通用电气GEnx发动机,提高燃油效率,改进运营经济性,与747-400相比,747-8客机机身加长了3.6米,典型三级客舱布局下可多容纳34个座位。747-8货机机身则加长了5.6米,载货能力达到140吨。已获得卢森堡的Cargolux和日本货运航空公司18架747-8货机的确认订单。预计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交付。
此外,还有几种特殊型号
E-4型: 由B747-200B所改装的空中指挥所型,供美国空军使用,共改装4架。
美国总统专机空军一号:由B747-200B改装而成,共生产两架。空军代号VC-25。
波音747-400的基本数据:
翼展:64.4米
机长:70.6米
三级座舱布局载客:416人
货舱容积:170立方米
最大油箱容量:216840升
最大商载:65吨
最大起飞总重:362~395吨
最大航程:13570公里
动力装置:四台涡扇发动机
可选发动机型号:
☆普惠公司4000系列
PW4062(最大推力:63300磅)
☆通用电气公司CF6-80系列
CF6-80C2B5F(最大推力:62100磅)
☆罗尔斯-罗伊斯公司RB211系列
RB211-524H(最大推力:59500磅)
波音747系列在中国:
截止2006年3月底
中国大陆地区的航空公司共运营着20架波音747系列。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18架,其中B747-200F型4架,B747-400C型8架,B747-400型4架,B747-400F型2架;已将B747-SP全部卖出;将200C型改装为200F型货机;减少了400型全客型数量。
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拥有2架波音747-400F型
此外,中国货运航空公司也有湿租B747货机运营。
中国香港地区航空公司共运营着41架波音747:
国泰航空公司(CATHAY PACIFIC)目前运营着36架波音747。其中B747-200F型7架,B747-400型22架,B747-400F型7架(含1架B747-400BCF);
港龙航空公司(DRAGONAIR)运营着5架B747-200/300/400F;
中国台湾地区航空公司共运营着41架波音747:
中华航空公司(CHINA AIRLINES)目前运营着33架波音747。其中B747-400型15架,B747-400F型18架,
长荣航空公司(EVA AIR)目前运营着18架波音747。其中B747-400型15架,B747-400F型3架;
卓尔不凡的波音747
英国与法国在1962年签署协议共同研制协和飞机,1965苏联公布“图-144”的设计,1966年,美国的联邦航空协会选定波音公司研制SST飞机,1971年美国人和波音公司宣布放弃SST计划。?
1974年6月17日,法航的一架协和飞机从波士顿飞往巴黎,与此同时,一架波音747从巴黎飞往波士顿。协和到达巴黎,在机场停留1小时,之后再返回波士顿,它依旧比那架747早到达11分钟。?
然而,航空专家认为:“波音747客机是航空史上卓尔不凡的成就,它不是最大的飞机,也不见得是最先进的飞机,747是60年代的设计,尽管历经一再改进,最新型的747在结构和空气动力学设计上仍然和747原型机相去不远。可是在航空史上,很难找到有一种飞机曾经对人类的生活造成如此大的影响。”?60年代初,美国空军提出高负载运输机计划,要求制造一架能够运载750名士兵或者两辆主力战车飞越大西洋的巨型运输机。波音在竞标中输给洛克希德公司,他们已在研究把巨无霸运输机和高性能引擎民用化的可能。?
当时民航业的老大——泛美航空公司,眼见载客人数年年增长15%,认为波音707已经满足不了要求。道格拉斯的DC-8-60客机威胁波音的地位,它的载客量为270人,航程为4700英里。此种情况下,波音不得不开发新一代大型客机。1965年12月,波音接到了泛美的需求:一架能运载400人、飞行5000英里的飞机。?
747对波音和泛美来说都是一场豪赌,当时泛美董事长崔普对波音总裁艾伦说:“只要你造我就买。”艾伦的回答是:“只要你买我就造。”结果这场豪赌造就了波音的辉煌,而泛美是衰亡的开始。?
在747前,所有客机都是窄体设计,只有单个过道,每排最多6人。波音747一开始就准备双过道的宽体设计以缩短机身长度。波音共考虑了50个方案,泛美要求有全通式的大甲板以方便载货,他们预计未来的空中旅行将是超音速客机的天下,747又大又慢,随时能当作货机。?
1966年4月,泛美航空正式订购25架747,总值5.2亿美元,1969年底交货。波音在西雅图兴建了一座占地43英亩的厂房,它历经扩建,至今仍是世界上占地最广的单一建筑物。当1969年2月,747一号机飞上天空,波音在747上的开发与生产成本超过10亿美元,超过公司本身净值。然而,已有26家航空公司下单订购了150架波音747,每架飞机价值2500万美元(如今一架全新的747—400的价格是1.5亿美元)。?
没过多久,许多航空公司就发觉波音747太大了,大到没有多少航线能够填饱这架飞机。更糟的是,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预期的乘客增长成为泡影,航空燃料价格更在数月间涨了10倍。泛美航空公司手中的现金跟着一架又一架747交机、一班又一班空着的747飞上天空而付诸东流,终于日后的经营不善使之一蹶不振。?
石油危机也让波音公司受损,从1972年到1976年,波音每年接到的747订单只有20架上下。在747服务运营的头10年,不少航空公司利用其内部空间设置酒吧、休息室或餐厅等豪华设施,但随着乘客数量的增加,空中旅行走向“公车化”。波音747的优点是它能装人,1991年,以色列“所罗门行动”,将埃塞俄亚的犹太人救出即将被叛军攻陷的亚迪斯亚贝巴,一架747—200C装载了超过1200人。当然,最大单机空难的纪录也在747名下,1985年8月12日,日航的一架747SR失事,全机524人仅有4人生还。?
波音747投入商业运营的1970年,油价为每桶1.67美元,1976年,协和飞机投入运营,油价已升至每桶11.51美元。波音747可以载着4倍于协和乘客的人数,以协和一半的维修成本及燃油成本飞行。747已售出超过1000架,协和生产了16架就不得不停产,显然波音取得了更大的商业成功。
足球规则
球
质量和测量 球 ·用皮革或其他适当的材料制成; ·圆周不长于70厘米(28英寸)、不短于68厘米(27英寸); ·重量在比赛开始时不多于450克(16英两)、不少于410克(14英两); ·压力在海平面上等于0.6~1.1个大气压力(600~1100克/平方厘米、8.5~15.6磅/平方英寸)。 坏球的更换 如果球在比赛过程中破裂或损坏; ·停止比赛; ·用更换的球在原球破漏时所在地点以坠球方式重新开始比赛。 如果球在开球、球门球、角球、任意球、罚球点球或掷界外球等成死球时破裂或损坏: ·按照相应的规定重新开始比赛。 在比赛中未经裁判员许可不得更换球。 国际足球理事会决议 ·决议一 只有符合规则第二章规定的最低技术要求的足球方可在比赛中使用。 在国际足联和洲际联合会主办的比赛中,所使用的球必须带有下列三种标志之一: 第一种,正式的“国际足联批准”标志; 第二种,正式的“国际足联监制”标志; 第三种,经证明的“国际比赛球标准”。 在球上印有这些标志就表明该球已被正式检测,并符合各个级别所规定的特殊技术要求。球的最低技术要求已在规则第二章中说明。这些与各个级别有关的特殊要求必须得到国际足球理事会的同意。相关的检测机构也要得到国际足联的同意。各国足协的比赛可以要求使用符合上述三种标志之一的球。其他比赛用球必须符合规则第二章的要求。 ·决议二 在国际足联、洲际联合会和国家协会主办的比赛中,除了比赛及比赛组织者的标志和制造商的商标外,不允许在球上出现任何商业广告。竞赛规程可限制此类标志的尺寸和数量。
[编辑本段]第三章 队员人数
队员 一场比赛应有两队参加,每队上场队员不得多于11名,其中必须有一名守门员。如果任何一队少于7人则比赛不能开始。 正式比赛 在由国际足联、洲际联合会或国家协会主办的正式比赛中,每场比赛最多可以使用3名替补队员。 竞赛规程应说明可以有几名替补队员被提名,从3名到最多不超过7名。 其他比赛 在其他比赛中,可依据下列规定使用替补队员: ·有关参赛队在最多替换人数上达成协议; ·在比赛前通知裁判员; 如果比赛开始前未通知裁判员或各参赛队未达成任何协议,则可以使用的替补队员人数不得超过3名。 所有的比赛 在所有的比赛中,替补队员名单必须在比赛开始前交给裁判员。未被提名的替补队员不得参加比赛。 替补程序 替补队员时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替补前应先通知裁判员; ·替补队员在被替补队员离场,并得到裁判员信号后方可进入比赛场地; ·替补队员只能在比赛停止时从中线处进场; ·当替补队员进入比赛场地,即完成了替补程序; ·从那时起,替补队员成为场上队员,而被替补队员终止为场上队员; ·被替补下场的队员不得再次参加该场比赛; ·所有替补队员无论上场与否,裁判员均有权对其行使职权。 更换守门员 任何场上队员都可与守门员互换位置,并规定: ·互换位置前通知裁判员; ·在比赛停止时互换位置。 违规/判罚 如替补队员未经裁判员许可擅自进入比赛场地: ·停止比赛; ·对该替补队员予以警告并出示黄牌令其离开比赛场地; ·在比赛停止时球所在地点以坠球方式重新开始比赛。 如果队员与守门员互换位置前未得到裁判员许可: ·继续比赛; ·有关队员将在比赛成死球时被警告并出示黄牌。 对于任何其他违反此规则的: ·有关队员将被警告并出示黄牌。 重新开始比赛 如果裁判员停止比赛执行警告: ·由对方队员在比赛停止时球所在地点踢间接任意球重新开始比赛。 队员和替补队员被罚令出场 队员在开球前被罚令出场,只可从被提名的替补队员中选一人替换。 凡被提名的替补队员被罚令出场,无论是在开球前或在比赛开始后,均不得替换。 国际足球理事会决议 ·决议一 按照规则第三章所述条件,一个队所剩的上场队员的最少人数由国家协会决定。然而理事会认为,如果任何一队少于7人,将不能继续比赛。 ·决议二 一名球队官员可以在比赛时向队员进行战术指导,给予指导后必须回到自己的位置,所有的球队官员必须处于指定的技术区域内,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编辑本段]第四章 队员装备
安全性 队员不得使用或佩戴可能危及自己及其他队员的装备或任何物件(包括各种珠宝饰物)。 基本装备 队员必需的基本装备是: ·运动上衣; ·短裤——如穿紧身内裤,必须与短裤的主色同一颜色; ·护袜; ·护腿板; ·足球鞋。 护腿板 ·必须由护袜全部包住; ·由适当的材料制成(橡胶、塑料或其他类似材料); ·提供适当程度的保护。 守门员 ·每名守门员的服装颜色必须有别于其他队员、裁判员和助理裁判员。 违规/判罚 对于任何违反此规则的: ·比赛不需要停止; ·裁判员指出上场队员的装备有问题后,该队员应离开比赛场地去调整装备; ·除非该队员已经调整好装备,否则应在比赛停止成死球时离开比赛场地; ·离开比赛场地调整装备的队员在未得到裁判员许可前不得重新进场; ·裁判员在允许队员回场前需检查队员装备; ·队员只有在比赛成死球时方可重新进入比赛场地。 队员因违反以上规则而离开比赛场地,在未得到裁判员同意即进入(或重新进入)比赛场地时,将被警告并出示黄牌。 重新开始比赛 如果裁判员停止比赛执行警告: ·由对方队员在比赛停止时球所在地点踢间接任意球重新开始比赛。
[编辑本段]第五章 裁判员
裁判员的权力 每场比赛由一名裁判员控制,他被任命具有全部权力去执行与比赛有关的竞赛规则。 权限和职责 裁判员: ·执行竞赛规则; ·与助理裁判员及当有第四官员时,和他们一起控制比赛; ·确保任何比赛用球符合规则第二章的要求; ·确保队员装备符合规则第四章的要求; ·记录比赛时间和比赛成绩; ·因违反规则停止、推迟或终止比赛; ·因外界干扰停止、推迟或终止比赛; ·如果他认为队员受伤严重,则停止比赛,并确保将其移出比赛场地; ·如果他认为队员只受轻伤,则允许比赛继续进行直到成死球; ·确保队员因受伤流血时离开比赛场地。该队员经护理流血停止,在得到裁判员信号后方可重回场地; ·当一个队被犯规而根据“有利”条款能获利时,则允许比赛继续进行。如果预期的“有利”在那一时刻没有接着发生,则判罚最初的犯规; ·当队员同时出现一种以上的犯规时,则对较严重的犯规进行处罚; ·裁判员不必立即向可以被警告和罚令出场的队员进行处罚,但当比赛成死球时必须这样做; ·向对自己行为不负责任的球队官员进行处分,并可酌情将其驱逐出比赛场地及其周围地区; ·对于自己未看到的情况,可根据助理裁判员的意见进行判罚; ·确保未经批准的人员不得进入比赛场地; ·比赛停止后重新开始比赛; ·将在赛前、赛中或赛后向队员和球队官员进行的纪律处分,及其他事件的情况用比赛报告提交有关部门。 裁判员的决定 裁判员根据与比赛相关的事实所作出的决定是最终的。 只有在比赛未重新开始前,裁判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或助理裁判员的意见而改变确实不正确的决定。 国际足球理事会决议 ·决议一 裁判员(同样适用于助理裁判员或第四官员)对下列情况不承担法律责任: 队员、官员或观众的任何受伤; 任何财产的任何损坏; 由于,或者可能由于他根据竞赛规则所作出的判决,或者按照正常程序要求维持、进行和控制比赛而对任何个人、俱乐部、公司、协会或类似机构所造成的任何损失。 这可以包括: ·裁判员根据比赛场地及其周围情况,或天气的影响决定比赛是否进行; ·决定由于各种原因而取消比赛; ·决定比赛中所用的设备及其固定情况,包括球门立柱、横梁、角旗杆和比赛用球; ·由于观众的影响或观众席中的任何问题,决定是否停止比赛; ·决定是否停止比赛允许受伤队员移出比赛场地接受治疗; ·决定要求或坚持要求将受伤队员移出比赛场地接受治疗; ·决定队员是否可以穿着某种服装或装备; ·决定(在其职责范围内)是否允许任何人(包括球队或体育场官员、安全官员、摄影记者或其他新闻宣传的代表)出现在比赛场地附近; ·裁判员根据竞赛规则或依照国际足联、洲际联合会、国家协会或联盟对该比赛制定的规程或规定而作出的判决。 ·决议二 在锦标赛或联赛中被指派的第四官员,其作用和职责必须要与国际足球理事会认可同意的规定相一致。 ·决议三 与比赛相关的事实应包括进球是否得分和比赛的结果
助理裁判员
职责 每场比赛应委派两名助理裁判员,他们的职责(由裁判员决定)应为示意: ·当球的整体越出比赛场地时; ·应由哪一队踢角球、球门球或掷界外球; ·可以判罚处于越位位置的队员时; ·当要求替换队员时; ·当发生裁判员视线外的不正当行为或任何其他事件时; ·无论何时,当犯规发生时助理裁判员比裁判员更接近于犯规地点(特别是这种犯规情况发生在罚球区内); ·当踢球点球时,在球被踢之前守门员是否向前移动,以及球踢出后是否进门。 协助 助理裁判员还应依据竞赛规则协助裁判员控制比赛。在特殊情况下,助理裁判员可以进入场地协助裁判员控制好9.15米的距离。 助理裁判员如有过分干预或不合适的表现时,裁判员可解除其职责并将报告提交有关部门。
[编辑本段]第七章 比赛时间
比赛时间 比赛分为两个半场,每半场45分钟。特殊情况经裁判员和双方同意另定除外。任何改变比赛时间的协议(如因光线不足每半场减少到40分钟)必须在比赛开始之前制定,并要符合竞赛规程。 中场休息 队员有中场休息的权利 中场休息不得超过15分钟。 竞赛规程必须阐明中场休息的时间。 只有经裁判员同意方可改变中场休息时间。 扣除损失的时间 在每半场比赛中损失的所有时间应被扣除: ·替换队员; ·对队员伤势的估计; ·将受伤队员移出比赛场地进行治疗; ·拖延时间; ·任何其他原因。 根据裁判员的判断扣除损失的时间。 罚球点球 如果执行罚球点球或重新执行罚球点球,每半场结束时间可延长至罚球点球结束。 决胜期 竞赛规程可以规定再进行两个半场相等时间的比赛。规则第八章的规定也能适用。 中止的比赛 除竞赛规程另有规定外,中止的比赛应重新进行。
[编辑本段]第八章 比赛开始和重新开始
预备 通过掷币,猜中的队决定上半场比赛的进攻方向。 另一队开球开始比赛 猜中的队在下半场开球开始比赛。 下半场比赛两队交换比赛场地。 开球 开球是比赛开始和重新开始的一种方式: ·在比赛开始时; ·在进球得分后; ·在下半场比赛开始时; ·在决胜期两个半场开始时。 开球可以直接射门得分。 程序 ·所有队员在本方半场内; ·开球队的对方队员,应距球至少9.15米 (10码),直到比赛进行; ·球应放定在中心标记上; ·裁判员发出信号; ·当球被踢并向前移动时比赛即为进行; ·开球队员在球未经其他队员触及前不得再次触球。 某队进球得分后,由另一队开球。 违规/判罚 如果开球队员在其他队员触球前再次触球: ·由对方队在犯规发生地点踢间接任意球。 在开球程序上的其他犯规: ·重新开球。 坠球 坠球是在比赛进行中因竞赛规则未提到的原因而需要暂停比赛之后,重新开始比赛的一种方法。 程序 裁判员在比赛停止时球所在的地点坠球。 当球触地比赛即为重新开始。 违规/判罚 重新坠球: ·如果球在接触地面前被队员触及; ·如果球在接触地面前未经队员触及而离开比赛场地。 特殊情况 判给守方在其球门区内的任意球,可从球门区内的任何地点踢出。 判给攻方在其对方球门区内的间接任意球,从距犯规发生地点最近的、与球门线平行的球门区线上踢出。 比赛暂停之后,在距比赛停止时球所在的球门区内的地点最近的、与球门线平行的球门区线上坠球,重新开始比赛。
[编辑本段]第九章 比赛进行及死球
计胜方法
越位
越位位置 队员处于越位位置本身并不是犯规。 队员处于越位位置: ·队员较球和最后第二名对方队员更接近于对方球门线。 队员不处于越位位置: ·他在本方半场内; ·他齐平于最后第二名对方队员; ·他齐平于最后两名对方队员。 犯规 处于越位位置的队员,在同队队员踢或触及球的一瞬间,裁判员认为其就下列情况而言“卷入”了现实比赛中时才被判为越位犯规; ·干扰比赛; ·干扰对方队员; ·利用越位位置获得利益。 没有犯规 如果队员直接从下列情况下接到球,则没有越位犯规: ·球门球; ·掷界外球; ·角球。 违规/判罚 对于任何越位犯规,裁判员应判给对方在犯规发生地点踢间接任意球。
·为了得到对球的控制而抢截对方队员时,于触球前触及对方队员; ·拉扯对方队员; ·向对方队员吐唾沫; ·故意手球(不包括守门员在本方罚球区内)。 在犯规发生地点踢直接任意球。 罚球点球 在比赛进行中无论球在什么位置,如果队员在本方罚球区内违反了上述十种犯规中的任何一种,应被判罚球点球。 间接任意球 如果守门员在本方罚球区内违反下列四种犯规中的任何一种,将判给对方踢间接任意球: ·用手控制球后在发出球之前持球超过6秒; ·在发出球之后未经其他队员触及,再次用手触球; ·用手触及同队队员故意踢给他的球; ·用手触及同队队员直接掷入的界外球。 裁判员认为,队员在出现下列情况时,也将判给对方踢间接任意球: ·动作具有危险性; ·阻挡对方队员; ·阻挡对方守门员从其手中发球; ·违反规则第十二章以前未提及的任何其他犯规,而停止比赛被警告或罚令出场。 在犯规发生地点踢间接任意球。 纪律制裁 只有对场上人员、替补队员或是被替换下场的队员,才能出示红黄牌。 可警告的犯规 如果队员违反下列七种犯规中的任何一种,将被警告并出示黄牌: 1. 犯有非体育道德行为; 2. 以语言或行动表示异议; 3. 持续违反规则; 4. 延误比赛重新开始; 5. 当以角球或任意球重新开始比赛时,不退出规定的距离; 6. 未得到裁判员许可进入或重新进入比赛场地; 7. 未得到裁判员许可故意离开比赛场地。 罚令出场的犯规 如果队员违反下列七种犯规中的任何一种,将被罚令出场并出示红牌: 1. 严重犯规; 2. 暴力行为; 3. 向对方或其他任何人吐唾沫; 4. 用故意手球破坏对方的进球或明显的进球得分机会(不包括守门员在本方罚球区内); 5. 用可判为任意球或球点球的犯规破坏对方向本方球门移动着的明显的进球得分机会; 6. 使用无礼的、侮辱的或辱骂性的语言及动作; 7. 在同一场比赛中得到第二次警告。 被罚令出场的队员必须立即离开比赛场地附近和技术区域内。 任意球
任意球的种类 任意球分为直接任意球和间接任意球两种。 无论是直接任意球还是间接任意球,踢球时必须将球放定,踢球队员在球未经其他队员触及前,不得再次触球。 直接任意球·如果直接任意球直接踢入对方球门,判为得分。 ·如果直接任意球直接踢入本方球门,判给对方踢角球 。 间接任意球 信号 当裁判员判间接任意球时,应单臂上举过头,并保持这种姿势直到球踢出后被其他队员触及或成死球为止。 球进门 只有当球进门前触及到另一名队员才可得分。 ·如果间接任意球直接踢入对方球门,判为球门球; ·如果间接任意球直接踢入本方球门,判给对方踢角球。 任意球的位置 在罚球区内的任意球 属于守方的直接或间接任意球: ·所有对方队员距球至少9.15米(10码); ·所有对方队员应站在罚球区外直到比赛进行; ·当球被直接踢出罚球区比赛即为进行; ·可以在球门区内任何一点踢任意球。 属于攻方的间接任意球 ·所有对方队员距球至少9.15米(10码)直到比赛进行,除非他们已站在本方球门柱之间的球门线上; ·当球被踢并移动时比赛即为进行; ·在对方球门区内踢间接任意球时,应在距犯规发生地点最近的、与球门线平行的球门区线上执行。 在罚球区外的任意球 ·所有对方队员距球至少9.15米(10码)直到比赛进行; ·当球被踢并移动时比赛即为进行; ·在犯规发生地点踢任意球。 违规/判罚 当踢任意球时,对方队员比规定距离更接近于球: ·应重踢。 当守方在本方罚球区内踢任意球时,球未被直接踢出罚球区: ·应重踢。 由除守门员外的队员踢任意球 如果比赛进行后,踢球队员在其他队员触球前再次触球(用手除外): ·由对方在犯规发生地点踢间接任意球。 如果比赛进行后,踢球队员在其他队员触球前故意用手触球: ·由对方在犯规发生地点踢直接任意球; ·如果犯规发生地点在踢球队员本方罚球区内,将判罚球点球。 由守门员踢任意球 如果比赛进行后,守门员在其他队员触球前再次触球(用手除外): ·由对方在犯规发生地点踢间接任意球。 如果比赛进行后,守门员在其他队员触球前故意用手触球: ·如果犯规发生地点在守门员本方罚球区外,由对方在犯规发生地点踢直接任意球; ·如果犯规发生地点在守门员本方罚球区内,由对方在犯规发生地点踢间接任意球.
[罚球点球
当比赛进行中,一个队在本方罚球区内由于违反了可判为直接任意球的十种犯规之一而被判罚的任意球,应执行罚球点球。 罚球点球可以直接进球得分。 在每半场比赛或决胜期上下半场结束时,应允许延长时间执行完罚球点球。 球和队员的位置 球: ·放定在罚球点上。 主罚球点球的队员: ·确认由其主罚。 防守方守门员: ·留在本方球门柱间的球门线上,面对主罚队员,直至球被踢出。 除主罚队员外的队员应处于: ·比赛场地内; ·罚球区外; ·罚球点后; ·距罚球点至少9.15米(10码)。 裁判员 ·应在队员处于规则规定的位置上后发出执行罚球点球的信号; ·作出罚球点球完成后的决定。 程序 ·主罚队员向前踢出球点球 ; ·在其他队员触球前主罚队员不得再次触球; ·当球被踢并向前移动时比赛即为进行; 在比赛进行当中,以及在上半场或全部比赛结束而延长时间执行或重新执行罚球点球时,如果球在越过球门柱间和横梁下之前遇到下列情况,应判定得分: ·该球触及任何一个或连续触及两个球门柱、横梁、守门员。 违规/判罚 如果裁判员发出执行罚球点球信号后,球进入比赛之前发生下列情况: 主罚队员在踢球点球时违反竞赛规则: ·裁判员允许踢出该球点球; ·如果球进入球门,应重踢。 ·如果球未进入球门,不应重踢。 守门员违反竞赛规则: ·裁判员允许踢出该球点球; ·如果球进入球门,得分有效; ·如果球未进入球门,应重踢。 主罚队员的同队队员进入罚球区,或在罚球点前,或距罚球点少于9.15米(10码): ·裁判员允许踢出该球点球; ·如果球进入球门,应重踢; ·如果球未进入球门,不应重踢; ·如果该队员触及了从守门员、横梁或门柱弹回的球,裁判员将停止比赛,由防守方以间接任意球重新开始比赛。 守门员的同队队员进入罚球区,或在罚球点前,或距罚球点少于9.15米(10码): ·裁判员允许踢出该球点球; ·如果球进入球门,得分有效; ·如果球未进入球门,应重踢。 攻守双方队员都违反竞赛规则: ·应重踢。 如果球点球踢出之后: 主罚队员在其他队员触球前再次触球(用手除外): ·由对方在犯规发生地点踢间接任意球 。 主罚队员在其他队员触球前故意用手触球: ·由对方在犯规发生地点踢直接任意球。 球被外来因素触及而影响了其向前移动: ·应重踢。 球从守门员、横梁或球门柱弹回比赛场地内,接着被外来因素触及: ·裁判员停比赛; ·在被外来因素触及的地点坠球重新开始比赛
[编辑本段]第十五章 掷界外球
掷界外球是重新开始比赛的一种方法。 掷界外球不能直接进球得分。 判为掷界外球: ·当球的整体不论从地面或空中越过边线时; ·从球越出边线处掷界外球; ·判给最后触球队员的对方。 程序 在掷出球的一瞬间,掷球者应: ·面向比赛场地; ·任何一只脚的部分站在边线上或站在边线外的地上; ·使用双手; ·将球从头后经头上掷出。 掷球队员在其他队员触球前不得再次触球。 球一进入比赛场地,比赛即为进行。 违规/判罚 由除守门员外的队员掷界外球 如果比赛进行后,掷球队员在其他队员触球前再次触球(用手除外): ·由对方在犯规发生地点踢间接任意球。 如果比赛进行后,掷球队员在其他队员触球前故意用手触球: ·由对方在犯规发生地点踢直接任意球; ·如果犯规发生地点在掷球队员本方罚球区内,则判罚球点球。 由守门员掷界外球 角球
角球是重新开始比赛的一种方法。 角球可以直接射入对方球门而得分。 判为角球: ·当球的整体不论在地面或空中越过球门线,而最后触球者为守方队员,且根据规则第十章不是进球得分时。 程序 ·将球放在离球出界处最近的角旗杆的角球弧内; ·不得移动角旗杆; ·对方应在距球至少9.15米(10码)以外,直至比赛进行; ·由攻方队员踢球; ·当球被踢并移动时比赛即为进行; ·踢球队员在其他队员触球前不得再次触球。 违规/判罚 由除守门员外的队员踢角球 如果比赛进行后,踢球队员在其他队员触球前再次触球(用手除外): ·由对方在犯规发生地点踢间接任意球。 如果比赛进行后,踢球队员在其他队员触球前故意用手触球: ·由对方在犯规发生地点踢直接任意球; ·如果犯规发生地点在踢球队员本方罚球区内,则判罚球点球。 由守门员踢角球 如果比赛进行后,守门员在其他队员触球前再次触球(用手除外): ·由对方在犯规发生地点踢间接任意球。 如果比赛进行后,守门员在其他队员触球前故意用手触球: ·如果犯规发生地点在守门员本方罚球区外,由对方在犯规发生地点踢直接任意球; ·如果犯规发生地点在守门员本方罚球区内,由对方在犯规发生地点踢间接任意球。 对于任何其他犯规: ·应重踢。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昨天世界杯都有哪些国家比赛了,结果怎么样,几比几啊?
昨天是7月1日,在当天有两场1/8决赛,分别是2点乌拉圭VS葡萄牙,22点的西班牙VS俄罗斯;在今天(7月2日)的凌晨2点,还有一场1/8的决赛,比赛队伍为克罗地亚VS丹麦。
于7月1日凌晨2点打响的乌拉圭VS葡萄牙,他们的比分为2-1,乌拉圭队获胜。
第2分钟,若昂-马里奥左路传中,贝尔纳多-席尔瓦后点头球攻门出了底线。
第5分钟,贝尔纳多-席尔瓦横敲弧顶前,C罗迎球直接远射攻门被穆斯莱拉没收。
第7分钟,卡瓦尼将球斜传转移到左路,苏亚雷斯拿球晃开里卡多-佩雷拉后传中送到禁区,卡瓦尼冲到禁区内接应,后点头球破门,乌拉圭1-0领先。
第11分钟,葡萄牙战术角球开出来,贝尔纳多-席尔瓦边路起球传中,丰特后点头球攻门偏出球门远端。
第12分钟,C罗禁区前沿抽射攻门被托雷拉封堵。
第16分钟,格德斯和威廉-卡瓦略禁区外连续起脚都被封堵。
第22分钟,苏亚雷斯主罚前场任意球,低射攻门被帕特里西奥扑出。
第31分钟,本坦库尔从身后放倒了格德斯,给了葡萄牙一个位置不错的任意球。C罗主罚任意球直接攻门,皮球打在了人墙上,被南德斯倒勾解围出禁区。
第38分钟,里卡多右路传中,格德斯头球攻门,穆斯莱拉将球得到。
第42分钟,南德斯似传似射的一脚将球送向球门,皮球直接出了底线。补时阶段,卡瓦尼球门左侧小角度抽射攻门打在边网上。上半场比赛结束时,乌拉圭暂时1-0领先葡萄牙。
下半场比赛两队易边再战。
第51分钟,贝尔纳多-席尔瓦角球传中被戈丁解围,外围格雷罗拿球稍作调整后射门打高。
第55分钟,贝尔纳多-席尔瓦右路横传,若昂-马里奥后脚跟摆渡被防守球员挡了一下,C罗回敲禁区前沿,阿德里安-席尔瓦铲射攻门被挡出底线;葡萄牙战术角球开出来,格雷罗传中,佩佩头球破门将比分扳平,1-1。
第61分钟,穆斯莱拉后场长传,本坦库尔中路带球推进后分到左侧,接应的卡瓦尼兜射破门,乌拉圭2-1再次领先。
第70分钟,格雷罗传中,穆斯莱拉出击出现脱手,贝尔纳多-席尔瓦断球后起脚攻门打高。
第71分钟,卡瓦尼受伤主动示意换人,C罗将他搀扶到场边。
第72分钟,若昂-马里奥分球,C罗横带调整后起脚抽射攻门被封堵。
第77分钟,格雷罗禁区外远射攻门高出横梁。
第78分钟,威廉直塞,C罗稍作调整后远射攻门被封堵。
第82分钟,戈丁传球到禁区前沿,斯图亚尼头球摆渡被佩佩破坏。
第85分钟,曼努埃尔-费尔南德斯禁区外起脚劲射攻门,被穆斯莱拉没收。
第90分钟,C罗禁区外内切后抽射攻门直接偏出底线。
补时第3分钟,夸雷斯马摔倒被判为假摔,C罗不满裁判判罚领到了一张黄牌,这也就意味着即便葡萄牙能够奇迹扳平并取胜晋级4强的话,C罗也将停赛无法出场。补时最后1分钟,夸雷斯马小角度抽射攻门被扑出底线。最终乌拉圭2-1战胜葡萄牙。
当天22点的西班牙VS俄罗斯,他们的比分是4-5,俄罗斯队获胜。
第12分钟,日尔科夫上抢踹翻纳乔犯规,阿森西奥任意球开到禁区,伊格纳舍维奇远点扑倒拉莫斯,但皮球打中他的后脚跟弹进自家大门,1-0!西班牙取得梦幻开局。
第14分钟,库兹亚耶夫分球,佐布宁禁区前右脚尝试远射将球打高。比分领先的西班牙不断通过倒脚控制节奏,俄罗斯很难从西班牙人脚下断球。
第36分钟,久巴头球摆渡,佐布宁分球,戈洛文禁区边缘闪出空当右脚弧线球打远角,皮球只是稍稍偏出!
第41分钟,萨梅多夫右侧角球开出,久巴头球攻门,皮球打中皮克手臂,主裁判库伊佩尔斯判罚点球并出示黄牌警告,久巴主罚点球命中,1-1!
第45分钟,科斯塔分球,伊斯科带球内切禁区边缘右脚劲射被挡出。随后纳乔直塞右肋空当,科斯塔小角度倒地攻门被阿金费耶夫封出。一分钟后伊斯科传中,科斯塔抢点甩头攻门没有顶上力量,阿金费耶夫将球没收。
第47分钟,阿森西奥插入禁区传中,阿尔巴跟进撞射没能借上力,阿金费耶夫倒地将球扑住。第60分钟,纳乔右路搓传禁区,大卫-席尔瓦头球蹭出底线。
第85分钟,伊涅斯塔弧顶处大力凌空抽射,阿金费耶夫倒地将球扑出,随后阿斯帕斯插上小角度攻门又被阿金费耶夫化解。
第90分钟,伊斯科开出左侧角球,拉莫斯中路甩头攻门将球顶高。第83分钟,库德里亚绍夫前场断球,斯莫洛夫禁区左侧右脚弧线球打远角稍稍偏出。
第100分钟,阿斯帕斯传球,阿森西奥禁区前左脚尝试一脚远射,这球打的比较正,阿金费耶夫将球得到。第105分钟,科克任意球开到禁区,皮克甩头攻门被阿金费耶夫得到。
第109分钟,罗德里戈右路带球杀入禁区闪开伊格纳舍维奇的攻门被阿金费耶夫挡出,卡瓦哈尔门前补射又被后卫封出。
第114分钟,科克任意球旋入禁区,伊格纳舍维奇疑似抱摔放倒皮克,西班牙球员集体向库伊佩尔斯抗议,但经过VAR视频助理裁判提示,库伊佩尔斯并没有做出表示。
于7月2日凌晨2点打响的克罗地亚VS丹麦,他们的比分为4-3,克罗地亚队获胜。
第1分钟,克努德森手榴弹丢到门前,门前约根森,乱中捅射,皮球击中立柱后进入球网,丹麦1-0克罗地亚。
第4分钟,雷比奇摆脱后一记分球,分给禁区内右侧插上的拉基蒂奇,拉基蒂奇分到门前左侧,丹麦球员解围,但是没有踢远,反而踢到了曼朱脚下,曼朱一脚抽射,为克罗地亚扳平比分1-1丹麦。
第11分钟,克罗地亚获得禁区线上的直接任意球机会,佩里西奇主罚,皮球打在对方球员身上出了底线,莫德里奇主罚右侧的角球,未能造成威胁。
第14分钟,莫德里奇杀入禁区内右侧强行传中,被对方后卫封堵出右侧边线,经过一系列的传递,克罗地亚右边路传中,被对方后卫顶出禁区。
第19分钟,佩里西奇在禁区左侧内切后的打门被封堵,随后克罗地亚左边路传中,曼朱基奇在禁区内倒地,他示意对方球员拉衣服犯规,拒绝判罚点球。
第22分钟,佩里西奇在前场左侧的传中,被丹麦后卫解围出禁区。
第23分钟,埃里克森在禁区弧顶附近的远射,打在克罗地亚球员身上出了底线,丹麦获得左侧角球,战术角球发出,未能造成威胁。
第27分钟,布莱斯韦特在禁区内得到埃里克森的直传球后打门,被苏巴西奇封堵,丹麦失去一次得分良机。
第29分钟,拉基蒂奇在禁区前偏左侧的一脚远射被挡出,随后克罗地亚球员禁区左侧底线附近再次射门,被舒梅切尔挡出,随后佩里西奇在禁区内左侧劲射高出横梁。
第31分钟,丹麦获得右侧角球,埃里克森主罚,被克罗地亚球员解围出禁区。
第33分钟,克罗地亚三号后卫斯特里尼奇在带球杀入对方禁区,拉人犯规。
第38分钟,克罗地亚获得左侧任意球机会,莫德里奇主罚,任意球送到禁区中路,洛夫伦的头球攻门偏出右侧立柱。
第42分钟,埃里克森在禁区前偏右侧的一脚传球,飞出横梁。
第44分钟,拉基蒂奇在禁区内左侧的前插,得到队友的传中球后一脚劲射,皮球偏出左侧立柱。
第45分钟,曼朱基奇在中场附近与对方争抢皮球被踢到脚踝,倒地接受治疗。
下半场比赛,双方易边再战。丹麦开场就进行了人员调整,克里斯縢森下,索内上。
第49分钟,克罗地亚右边路传中,中路包抄的曼朱基奇没有得到皮球。
第51分钟,丹麦球员左侧强行传中,苏巴西奇在门前高高跳起,将皮球没收。
第56分钟,波尔森在右边路的传中,被克罗地亚后卫解围,布莱斯韦特插入禁区内后得球一脚劲射,高出横梁。
第59分钟,佩里西奇在禁区左侧的传中,力量较大,直接飞出了右侧底线。
第63分钟,德莱尼在中场带球一路杀到禁区内左侧,一脚倒三角回传,队友的推射出了左侧底线。
第64分钟,佩里西奇为克罗地亚赢得一次左侧角球机会,莫德里奇送到前点,被丹麦后卫解围出禁区。
第66分钟,丹麦换人,科内柳斯下,9号球员N-约根森上。
第71分钟,克罗地亚进行换人,布罗佐维奇下,科瓦契奇上。
第72分钟,波尔森在禁区右侧得球后过人杀入禁区,倒三角传中到中路,约根森得球后转身打门,角度太正,被对方门将没收。
第74分钟,丹麦球员埃里克森在禁区外的远射,偏出左侧立柱。
第77分钟,莫德里奇在禁区外的远射,偏出左侧立柱。
第78分钟,雷比奇在前场右侧拿球后内切,在禁区前附近的一脚远射,角度太正,被对方门将扑在身下。
第80分钟,斯特里尼奇插上助攻,一次冲刺后有些抽筋,比赛暂停,克罗地亚球员也进行了人员调整,斯特里尼奇下,皮瓦里奇上。
第83分钟,科瓦契奇在一次拼抢中倒地,肩部关节有些扭伤,下场接受治疗。
第84分钟,皮瓦里奇在禁区左侧的45度传中,佩里西奇在禁区内左侧前点甩头攻门,皮球高出横梁。
第85分钟,弗尔萨利科在禁区右侧的低平球传中,被丹麦后卫踢出边线。
第86分钟,雷比奇在禁区右侧连续晃动后杀入禁区,一脚传中被解围,皮瓦里奇的爆射打在对方球员身上出了底线。
第90+2分钟,拉基蒂奇在禁区外的远射,皮球偏出左侧立柱。
常规比赛时间结束,两队踢成1-1平。
比赛进入到加时赛。第91分钟,丹麦左边路传中,波尔森在禁区内右侧的头球摆渡到中路,没有造成威胁。
第95分钟,克努森在禁区内左侧得球后底线附近传中,被挡出边线,丹麦获得左侧角球机会,埃里克森主罚,未能造成威胁。
第97分钟,克罗地亚换人,克拉马里奇上,佩里西奇下。
第98分钟,丹麦换人,德莱尼下,克隆德利上。
第104分钟,莫德里奇长传送入禁区,队友插上后传中被舒梅切尔打出底线。
第105分钟,克罗地亚获得左侧角球机会,莫德里奇主罚,角球开前点,被丹麦后卫顶出左侧边线。
加时赛下半场,第106分钟,丹麦换人,西斯托上,布莱斯韦特下。
第108分钟,西斯托在禁区内左侧的转身打门,皮球偏出。
第108分钟,克罗地亚换人调整,曼朱基奇下,巴代利上。
第112分钟,克努森投掷右侧边线球,N-约根森的一脚抽射偏出左侧立柱。
第114分钟,莫德里奇中圈前沿送出的直塞球,雷比奇形成单刀机会,直接面对小舒梅切尔,雷比奇身后追防上来的约根森直接将雷比奇放倒在禁区,主裁判罚点球,莫德里奇主罚点球,打右侧,舒梅切尔将球扑住。
两队120分钟内打成1-1平,克罗地亚与丹麦进入点球大战。最终4-3,克罗地亚获胜。
关于世界经济概论的问题
1.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问题
在当前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的背后,是世界经济结构需要进行深入和全方位的调整,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贸易长期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将相应地影响就业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对消费和经济增长形成不利影响。然而从长期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为经济增长、福利水平和居民消费提高提供持久的动力和保证。发达国家仍将是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主导力量。
当前,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各国货币政策不一
由于近两年全球经济增长加快,需求迅速增长、通胀有所抬头,因此宽松货币政策已完成阶段性任务,全球利率水平趋于上升。2004年6月30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调高25个基点至1.25%,意味着从2001年开始的宽松货币政策正式宣告结束和美国经济进入了稳定持续增长时期。根据历史经验,美联储收紧银根的过程往往需要持续两年多的时间。目前,联邦基金利率已经连续提高13次,从1%提高到4.25%,仍将有所上升。
两年多来,欧元区2%的基准利率经历了比美国利率高出一倍到仅为美国利率一半的转变。欧洲央行一向以控制通货膨胀为己任,并确定2%为可接受的通胀率的上限。但事实上,受各种因素的掣肘,欧洲央行的动作总是滞后于外界期望,欧元利率也经历了从下降趋势到可能上升的变化。受到油价屡创历史新高导致企业成本增加以及消费者支出减少的影响,欧元区2005年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慢,同时欧元区9月消费物价同比上涨达到2.6%,是2002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给本不景气的欧元区经济增加了加息压力,使欧洲央行处于两难的境地。12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将欧元区的主导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但并不意味着欧元升息周期的开始。
近期,韩国、智利、加拿大和泰国等国采取了加息步骤。当前全球通胀压力上升,经济增长周期不同,将会进一步扩大各国利差,给汇率和国际资本市场带来新的变数。
二、全球贸易失衡加大,保护主义蔓延
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发达国家贸易逆差和经常账户赤字迅速扩大。美国自1992年开始再次出现贸易逆差以来,逆差从1992年的501亿美元大幅增长至2004年的6681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也从0.8%上涨到了5.7%。二是发达国家不断增长的国内需求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使双方的贸易结构失衡,发达国家抱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侵占了其国内市场,造成了失业上升。
作为贸易保护主义者,布什将美国国内经济问题直接与对外贸易挂钩。布什政府将持续的高失业问题归咎于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出口增长,接连不断地以倾销名义对其他国家强行设置贸易壁垒,保护国内钢铁、纺织等行业,在农业方面采用惯用的贸易补贴手段保护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在采取实际上的弱势美元的同时,不断要求中国等亚洲发展中国家货币升值,以解决贸易逆差问题。
然而,贸易逆差的根源首先还在于美国国内经济结构问题。美国经常账户赤字长期居高不下已成为威胁美国和世界经济的一大风险,当前全球贸易发展失衡加大的局面不可能长期保持下去。如果外部资金不再支持美国日益扩大的过度支出,美元不仅将可能遭受大幅贬值,美国经济也会面对消费、投资萎缩的双重打击,不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发达国家财政赤字依然庞大
由于采取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近几年,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都面对财政赤字升高的问题。2004 财政年度美国的财政赤字创下了 4130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欧盟国家的财政状况同样也不乐观,其中5个主要国家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超过欧盟规定的3%上限,法国和德国的财政赤字比例已连续 3 年突破这一标准。《稳定与增长公约》的修改使得欧盟国家财政赤字增加的空间加大,但是不利于各国协调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日本的财政赤字问题更是由来已久,预计2005年日本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仍将达到6.5%。
持续的财政赤字将会增加消费者的未来负担、减少储蓄、提高长期利率上升预期,并可能削弱社会投资动力,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四、通货膨胀压力显现
2005年以来,CPI的上升比此前的预计更高,因此IMF的秋季预测中,分别将2005年和2006年发达国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调为2.2%和2.0%,比春季预测提高0.2和0.1个百分点,其中美国CPI分别上调为3.1%和2.8%,比春季预测各提高0.4个百分点,欧元区CPI分别为2.1%和1.8%, 也比春季预测提高0.2和0.1个百分点。 2005年和2006年,转轨经济和发展中经济CPI将分别上升5.9%和5.7%,比春季预测分别上调0.4和1.1个百分点。
通胀压力加大的另一个证明是原材料价格和生产成本上升较大。以美国生产者价格(PPI)的变化为例,从2004年4月以来,持续明显高于CPI的上升水平,2005年9月份的同比PPI达到6.7%,比同期CPI高2个百分点。造成生产领域价格持续高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油价居高不下和原材料等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的上升。由于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激烈,生产企业所受到的价格压力没有明显向下传导,使通货膨胀受到了遏制。但是如果能源等价格持续保持在高位,价格提高的压力将会超出企业的承受能力,通货膨胀将会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
目前通货膨胀依然较低和对世界经济影响不大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各国从中国等国家进口了大量价格便宜的商品,抵消了油价上升输入的通胀压力。同时,更加灵活和一体化的国际金融体系推迟了高油价带来的影响,世界制造业的转移和直接投资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大量流入支持了它们的出口产业快速发展,石油出口国和中国等贸易顺差国对美国等的资金回流又支持这些国家的需求增长。因此,以往经济增长加快产生的支出和消费信贷的快速增长使中央银行提高利率以压制通货膨胀的影响被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货物的因素抵消或延迟了。现在还没有明显的迹象显示会出现全球性通胀。
因此,在当前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的背后,是世界经济结构需要进行深入和全方位的调整,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贸易长期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将相应地影响就业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对消费和经济增长形成不利影响。然而从长期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为经济增长、福利水平和居民消费提高提供持久的动力和保证。发达国家仍将是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主导力量。
2.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编辑本段]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
绝对优势理论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 亚当·斯密认为在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
鉴于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理论。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劳动生产率都处于全面优势或全面劣势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该国就可以通过生产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小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从而获得比较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遵循“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认为国家间技术水平的相对差异产生了比较成本的差异,构成国际贸易的原因,并决定着国际贸易的模式。
保护贸易理论
1841年,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基于国家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理论,指出保护制度要与国家工业的发展程度相适应,又称幼稚产业保护论。 与重商主义不同的是,他从保护生产力的高度把贸易和国家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以国家主义为基调的贸易保护理论,在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方面也更加客观实际。
相互需求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只论证了建立在各国专业化生产前提下的互利贸易基础和利益所在,没有说明总的贸易利益如何在贸易双方进行分配。 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从相互需求角度出发,确定了国际间商品交换的价格问题,以解释两国间贸易利益是如何分配的。 相互需求理论实质上是指由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善和补充。 该理论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解释双方获利的范围; 用贸易条件说明在利益的分配中双方各占的比例; 用相互需求强度来解释贸易条件的变动。
[编辑本段]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要素禀赋理论
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Eil F 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指出产生比较优势差异必备的两个条件。 1930年代,这一论点被他的学生伯尔蒂尔·俄林(Beltil G Ohlin)所充实论证,其代表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因而这一理论又称为H-O理论。 与古典贸易模型的单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较优势为贸易基础并有所发展,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用总体均衡的方法探讨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 其核心内容为:在两国技术水平相等的前提下,产生比较成本的差异有两个原因:一是两国间的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样的贸易模式使参与国的福利都得到改善。 20世纪40年代,保罗·萨缪尔森(Palua A Samuelson)用数学方式演绎了H-O模型,指出国际贸易对各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将必然使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这也称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赫克谢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 这一定理潜在地认为,在没有要素跨国流动的条件下,仅通过商品的自由贸易也能实现世界范围内生产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和这一理论相关的还有另外两个基本定理。 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要素收益的长期影响,由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归纳为: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国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 罗勃津斯基定理认为,在两种商品世界中,如果相对价格固定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长会减少另一种商品产量。表明要素禀赋的变化决定着资源配置的变化。 这些定理均对H-O理论进行了重要拓展。
里昂惕夫悖论
按照H-O理论,美国是一个资本丰裕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其对外贸易结构应该是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20世纪50年代初,美籍苏联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根据H-O理论,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一难题称为里昂惕夫悖论。 里昂惕夫悖论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观点,但它对原有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引发了对国际贸易主流思想的反思,推动了二战后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的诞生。
[编辑本段]新贸易理论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和地理结构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 同类产品之间以及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跨国公司内部化和对外直接投资兴起,这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的贸易只会发生在劳动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间的经典理论是相悖的。 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也不相吻合,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新生产要素理论
新生产要素理论赋予了生产要素除了土地、劳动和资本以外更丰富的内涵,认为它还包括自然资源、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从新要素的角度说明国际贸易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变化。 1、自然资源理论 1959年,美国学者凡涅克(J. Vanek)提出了以自然资源的稀缺解释里昂惕夫悖论的观点,认为美国进口自然资源的开发或提炼是耗费大量资本的,会使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度上升。扣除资源的影响,美国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就会小于其出口。 2、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以基辛(D. B. Keesing)、凯南(P. B. Kenen)、舒尔茨(T. W. Schultz)为代表,对H-O理论作了进一步扩展,将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引入。 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提高其素质和技能,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 人力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贸易结构和流向上,往往趋于出口人力资本或人力技能要素密集的产品。 3、研究与开发学说 格鲁伯(W. Gruber)、维农(R. Vernon)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和该种产品中的研究与开发要素密集度之间存在着很高的正相关关系。 各国研究与开发能力的大小,可以改变它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进而改变国际贸易格局。 4、信息要素 信息虽然是一种无形资源,但它能够创造价值。现代信息技术对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强,对信息的利用状况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从而改变一国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地位。
偏好相似理论
1961年林德(S. B. Linder)在《论贸易和转变》一书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第一次从需求方面寻找贸易的原因。 他认为,要素禀赋学说只适用于解释初级产品贸易,工业品双向贸易的发生是由相互重叠的需求决定的。 偏好相似理论的基本观点有: 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 两国的贸易流向、流量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需求结构越相似则贸易量越大; 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
动态贸易理论
动态贸易理论主要从动态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1、技术差距理论 技术差距理论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M·V·波斯纳(Michael V. Posner)和胡弗鲍尔(G. G. Hufbauer)将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侧重从技术进步、创新、传播的角度分析国际分工的基础,扩展了资源禀赋论中要素的范围。 技术差距指一国以技术创新和控制技术外流而形成的一种动态贸易格局,会对各国要素禀赋的比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贸易格局的变动。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将市场营销学中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技术进步结合起来阐述国际贸易的形成和发展。1966年他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指出,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产品生命周期有密切关系。 这一产品生产的国家转移理论,假设国家间信息传递受到一定的限制、生产函数可变以及各国的消费结构不同,指出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的需要是不同的,而不同国家具有的生产要素富饶程度决定了该国的产品生产阶段和出口状况。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比较优势论与资源禀赋论动态化,很好地解释了战后一些国家从某些产品的出口国变为进口国的现象。 3、“技术外溢”与“干中学”学说 这种观点将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罗默提出的“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大部分是从技术外溢中获得的,即从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自然输入了技术。 经克鲁格曼(Krugman)论证,若引进国将外溢国的技术用于比较优势产业,则对两国均有利;反之对两国均不利。 假设国内技术外溢的速度高于国际技术外溢,国家原先的领先产业有加速发展的可能,原有的比较优势会增强。技术的传播使各国的差异不断扩大,强调了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动态影响。 4、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林毅夫等提出,一个国家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从根本上取决于国内要素禀赋,其升级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 资本存量的变化对一国要素禀赋的影响最大。 资本存量的增加来自于积累,积累取决于储蓄倾向和经济剩余的规模。 制度性决定的储蓄倾向是固定的,因而影响资本存量的关键是经济剩余的规模。 如果一国的产业和技术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的优势,则其生产成本就较低,竞争能力就较强,进而创造更多的经济剩余,积累量也就越大。 因此,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能够较快地实现资源结构的升级,从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又称差异化产品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经济为前提,从动态角度出发考虑需求情况,更符合实际。由于产业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8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陆续建立模型对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1、新张伯伦模型 在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克鲁格曼(Krugman)的模型具有开创性作用,他将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提出的将差异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考虑在内的垄断竞争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创立了“新张伯伦模型”。 模型证明了当市场结构从完全竞争变为不完全竞争,达到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时候,即使两国间没有技术和要素禀赋差异,产品水平差异性和规模经济也可推动国际贸易,增加两国的福利。 2、兰卡斯特模型 这一基于简单的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模型,以产品特性和消费者偏好的唯一占优选择性为基础解释两国贸易。 兰卡斯特(Lancaster)认为,在具有相同特点的经济体之间,如果不存在贸易壁垒和运输成本,在规模收益最大化和消费偏好差异的影响下,两个经济体间仍能进行产业内分工和贸易。 3、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基于垂直产品差异,弗尔维(Falvey)等人通过对H-O模型假设前提的调整,将产品差异与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不同组合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但仍用要素禀赋来预测贸易,因而又称为“新要素比例学说”。 这一理论认为,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出口同种产品中资本密集的高质量品种,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则出口劳动密集的低质量品种,由此形成的产业内贸易实质上还是垂直分工的结果,在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最小偏离下,同时解释了产业间和产业内的贸易模式。 4、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 为解释标准化产品产业内贸易现象,布兰德(Brander)和克鲁格曼构造了一个“相互倾销模型”(差别垄断模型)。 模型指出各国开展贸易的原因只在于垄断或寡头垄断企业的市场销售战略,国际贸易的结构既不受要素禀赋、产品成本差别的限制,也不受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追求的限制。 此模型表明,贸易是扩大竞争的一种方式,不完全竞争的企业可以通过贸易向别国的国内市场倾销以扩大销售,即使存在运输成本,也会存在双向贸易,并由两国间需求弹性的预期差异决定贸易量。 这就为两国相互倾销的行为提供了解释途径。 5、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模型 与新H-O模型所不同的是,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模型以寡头垄断市场假定为前提。弗尔维研究认为,一个产业包括依质量高低排列的一个“产品链”,即垂直差异性产品。 弗尔维(Falvey)和凯克斯基(H. Kierzkowski)建立的F-K模型表明,在完全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完全没有这类贸易之间有许多过渡类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程度与特性依赖于要素禀赋、技术和收入分配情况对不同国家的相对影响。 费莱姆(Flamand)和赫尔普曼(Helpman)建立的费—赫模型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假设有两国均生产某种产品,生产效率不同,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国际分工以产品差异性的形式体现,一国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另一国相反,决定产品质量的是劳动投入,这里指“人力资本”。如果两国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不吻合,就可能发生产业内贸易。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el E. Porter)提出的这一理论,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一微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弥补了比较优势理论在有关问题论述中的不足。 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与行业的竞争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而竞争优势的形成有赖于主导产业具有优势,关键在于能否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源泉就是国家是否具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基本因素、两辅助因素模型”中,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政府、机遇都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波特根据以上各大要素建立了钻石模型,说明了各个因素间如何相互促进或阻碍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 从发展阶段来看,一个国家优势产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即生产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 该理论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和贸易格局进行了理论上的归纳总结。
[编辑本段]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新兴古典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的经济学流派.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依托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新框架,将贸易的起因归结为分工带来的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两难冲突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对贸易的原因给出了新的解释思路,使贸易理论的核心重新回到分工引起的规模报酬递增,是一种内生动态优势模型,是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统一的模型,是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统一的模型,能够整合各种贸易理论,是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超边际分析法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思想形式化,将消费者和生产者合二为一,发展成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该理论使研究对象由给定经济组织结构下的最优资源配置问题,转向技术与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力图将外生的比较利益因素引入到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贸易理论模型中,把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框架之内。 此理论的内生分工和专业化新兴古典贸易模型(Sachs, Yang and Zhang,1999)表明,随着交易效率从一个很低的水平增加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均衡的国际和国内分工水平从两国都完全自给自足增加到两国均完全分工,在转型阶段,两种类型的二元结构可能出现。 经济发展、贸易和市场结构变化等现象都是劳动分工演进过程的不同侧面,贸易在交易效率的改进过程中产生并从国内贸易发展到国际贸易,两者之间有一个内在一致的核心。
[编辑本段]当代国际贸易的变化
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迅速增长。 所谓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iry trade)是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解释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相对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之间的贸易,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 这些现象的出现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占世界贸易额相当大比重的一部分贸易并不是因为比较成本的差异或者资源禀赋的差异而发生的。为了解释这些国际贸易的新现象,以克鲁格曼、雷蒙德·弗农等为代表的大批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新的学说。这些学说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把这些学说称为新国际贸易理论。
解放240马力的车,跑1公里要多少钱?油价是7.51元一升!
百年世界汽车大事记
1886年 卡尔?奔驰制造出世界上首辆三轮汽车,戈特利布?戴姆勒制成四冲程汽油机驱动的四轮汽车。
1888年 奔驰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供出售的汽车。
1889年 法国标致汽车公司成立。
1890年 陆虎(Rover)开始生产汽车。
1891年 法国潘哈德与勒伐索首创发动机前置车型,研制成功汽车专用车架。
1893年 世界上第一个汽车牌照和驾驶证在法国颁发。杜里埃设计出美国第一辆汽油机汽车。
1894年 戴迪安获首届汽车公路赛冠军,平均时速12英里。P?狄塞尔展示第一台实用柴油机。
1895年 世界上首次官方举办的公路汽车赛在巴黎――波尔多之间举行。杜里埃获首届美国汽车赛冠军,平均时速5.05英里。美国第一家汽车公司杜里埃汽车公司成立。米其林兄弟在标致汽车上使用充气轮胎。法国汽车俱乐部成立。贝斯电动车问世。
1896年 亨利?福特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为了庆祝英国法律将机动车限速提高到19公里/时,举行了首届伦敦-布莱顿汽车赛。
1897年 奥兹汽车公司成立,并出产第一辆奥兹汽车。
1898年 波士顿举办美国首届汽车展览会。美国的哥伦比亚号汽车首先使用电灯照明,用于前灯和尾灯。查斯洛普?劳博特伯爵创造出63公里/时的车速纪录。梅茨格设立第一家汽车专卖店。
1899年 菲亚特汽车公司和雷诺汽车公司成立。第一辆欧宝汽车出厂。纽约市成立美国第一家汽车修理厂。卡米尔?金纳特驾驶一辆电动车创造了106公里/时的车速纪录。
1900年 美国《星期六晚邮报》登出全球第一份汽车广告。纽约市政当局颁发美国第一份汽车驾驶执照,称”工程师证书”。
1901年 奥兹汽车公司首先给汽车安装车速表。美国帕克特汽车上出现第一个手控点火提前装置。戴姆勒用”梅赛德斯”为自己的汽车命名。一辆罗克莫比克蒸汽车征服了美国科罗拉多海拨4312米派克斯峰。
1902年 卡迪拉克汽车公司成立。
1903年 福特汽车公司成立。别克汽车公司成立。一辆温顿汽车用65天时间横穿美国。在发生多起死亡事故后,巴黎-巴德里汽车拉力赛停办。纳皮尔制成6缸发动机。欧洲出现V型8缸发动机。
1904年 劳斯莱斯汽车公司成立。美国的汽车产量超过法国。哥博恩?博里的赛车速度达到167公里/时。
1905年 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成立。69中文之家论坛
1906年 汽车”大奖赛”首次在法国出现。路边加油站出现。兰西亚汽车公司成立。
1907年 日本生产出第一辆汽车。旁蒂克公司前身-奥克兰公司成立。
1908年 福特推出T型车。杜兰特组建通用汽车公司。
1909年 布加迪汽车公司成立。阿罗?金斯顿推出4轮制动装置。
1910年 布加迪推出首辆顶置式凸轮轴发动机。阿尔法汽车公司成立。费迪南德?保时捷为戴姆勒公司设计的亨利王子实验车获得成功。
1911年 蒙迪卡罗开始举办汽车拉力赛。雪佛莱汽车公司成立。
1912年 卡迪拉克汽车采用电起动发动机。
1913年 哈德逊研制第一辆现代四门轿车。福特工厂安装了一条汽车流水装配线。
1914年 道奇兄弟开始生产全钢车身的道奇牌汽车。玛莎拉蒂汽车公司成立。英国出现双层客车。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首先使用交通信号灯。美国的斯蒂培克公司首先在汽车上安装油量表。
1915年 福特T型车产量占美国总产量的70%,售价从850美元降至265美元。帕克德推出使用V12型发动机的汽车。雪铁龙公司成立。
1916年 发明挡风玻璃刮水器。
1917年 林肯汽车公司成立。三菱轿车出厂。
1918年 雪佛莱成为通用公司的一个分部。
1919年 本特利汽车公司成立。保罗?加利利用风洞检测汽车的流线性能。
1920年 马自达的前身东洋汽车公司成立。杜森博格A型车首次采用液压制动器。
通用公司首先采用了车顶内灯。
1921年 托马斯?米杰里与同事共同研究发现了四乙基铅在汽油中的抗爆作用。巴洛特2LS汽车采用双顶置凸轮轴(DOHC)。福特T型车占当时美国全部汽车产量的55.4%。柏林出现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
美国的克莱尔发明了倒车灯。
1923年 福特汽车创造年产汽车超过200万辆的新记录。美国出现可选装的汽车收音机。奔驰公司制造出第一辆用于大奖赛的中置发动机汽车。杜兰特重组通用汽车公司。含铅汽油开始出售。
1924年 麦克斯威尔公司更名为克莱斯勒公司。美国平均7人拥有一部汽车。德国博世公司发明电动刮水器。
1925年 斯柯达公司开始生产汽车。
1926年 第一辆旁蒂克汽车在纽约车展上展出。富豪汽车公司成立。奔驰公司与戴姆勒公司合并。
1927年 福特T型车在生产1500万辆后停产。空气滤清器、汽油滤清器、曲轴箱换气装置和后视镜开始出现。亨利?赛格瑞的”阳光”赛车速度达到328公里/时。
1928年 福特A型车代替T型车。
1929年 世界汽车产量达到533万辆。亨利?福特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卡迪拉克使用带同步器的齿轮变速器。法拉利汽车公司成立。
1930年 布加迪制造了”皇家”号汽车。卡迪拉克第一次使用V6型发动机。
1931年 劳斯莱斯公司接管本特利汽车公司。保时捷设计公司成立。
1932年 阿尔法汽车公司推出第一辆单座位大奖赛汽车。
1933年 世界上第一家汽车**院在美国开张。丰田自动织布机厂设立汽车部。
1934年 日产汽车公司成立。克莱斯勒率先推出流线型车身轿车。雪铁龙推出前轮驱动汽车。
1935年 菲亚特推出500型微型轿车。
1936年 奔驰公司首先推出柴油轿车。保时捷博士设计的甲壳虫原型车面世。三菱公司销售首批柴油汽车。第一辆摩根汽车问世。
1937年 丰田汽车公司成立。五十铃汽车公司成立。大众汽车公司成立。伊斯顿的”霹雳”汽车速度超过500公里/时。
1938年 美国别克汽车装上了转向闪光灯。
1939年 帕克德推出空调汽车。
1940年 美国汽车内开始安装安全带。美国军队开始使用吉普车。哥廷根大学开始研究汽车阻力、升力和侧风的影响。
奥兹率先推出全自动变速器。一种流线型的宝马汽车赢得了意大利1000英里公路汽车赛胜利,这对战后汽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1941年 大众汽车公司首先生产水陆两用汽车。
1944年 韩国起亚汽车公司成立。
1945年 大众公司在英军控制下恢复生产。美国各大汽车厂研制新车型。
1946年 本田汽车公司成立。
1947年 日产生产达特桑牌汽车。当年全球汽车产量585万辆。第一辆法拉利跑车参加比赛。
1948年 陆虎越野车问世。捷豹XK120跑车在伦敦车展引起轰动。保时捷车型365跑车问世。林肯和卡迪拉克汽车开始安装电动车窗。
1949年 克莱斯勒使用盘式制动器。福特V8型轿车推出。雪铁龙2CV投产。
1950年 陆虎公司推出世界第一台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当年全球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达到1057万辆。一级方程式大奖赛举行。
1951年 福特公司提倡汽车碰撞试验。克莱斯勒推出助力方向盘。国际比赛中使用防撞头盔。
1952年 铃木公司开始制造摩托车。
1953年 克尔维特跑车推出,富士重工业公司成立。米其林发明子午线轮胎。
1954年 奔驰300SL跑车采用燃油电子喷射发动机。汪克尔设计出转子发动机。
1955年 福特推出雷鸟牌双座汽车。福特创造一天生产10877辆汽车的纪录。莲花汽车公司成立。丰田推出皇冠汽车。本年度全球汽车产量达到1363万辆。在法国勒芒大赛中,发生了一起最为悲惨的意外事故,84人丧生。
1956年 中国第一辆自行设计制造的汽车”解放”载货车问世。
1957年 所有的瑞典富豪汽车均安装安全带。在2名车手和2名观众丧生后,意大利政府停止了1000英里公路赛。
1958年 中国 ”东风”轿车问世,这是中国第一辆轿车。
1959年 ”迷你”(Mini)车投产。本田在美建摩托车厂。全球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当年产量达到1392万辆。
1960年 装有前置发动机的法拉利跑车在汽车大赛中获胜。兰博基尼汽车公司成立。
1963年 全球汽车产量超过2000万辆。
1964年 保时捷911 跑车问世。唐纳德?坎贝尔用”蓝鸟”汽车创造了648公里/时的车速记录。
1965年 两辆水陆两用汽车横渡英吉利海峡。
韩国亚细亚汽车公司成立。
克雷格?博瑞德拉夫驾驶”美国精神”号喷气式汽车创造了967公里/时的车速记录。美国颁布”机动车安全法”。
1966年 查帕瑞2F赛车首次采用导流板。
1967年 韩国现代汽车公司成立。
1968年 丰田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福特公司推出防抱死刹车装置(ABS)。
美国第2亿5千万辆汽车出厂。
1969年 丰田累计出口汽车100万辆。年度全球汽车总产量2980万辆。奥迪汽车公司成立。
1971年 本年度全球汽车产量突破3000万 辆,达到3343万辆。耗资500万美元的月球车在月球上行驶。无花纹的赛车轮胎问世。
1972年 韩国大宇汽车公司成立。
1973年 克莱斯勒汽车装上电子点火器。通用汽车首先采用安全气囊。油价猛涨,小型车更加流行。本年度全球汽车产量为3992万辆。
1974年 最后一辆德国产”甲壳虫”在德国本土下线。高尔夫牌汽车投产。
1975年 保时捷推出涡轮增压式赛车,成为提速最快的公路跑车。
1976年 奔驰建成气流速度达270公里/时的汽车风洞,为世界之最。
1977年 中国第二汽车厂建成投产。雷诺在F1赛车上采用涡轮增压器。第一届国际电动汽车会议在芝加哥召开。年度产量4095万辆。
1978年 在英国,一辆太阳能汽车时速达到13公里。马自达推出双转子发动机双座运动车RX-7。日本研制出混合动力汽车。
1979年 巴西研制成功酒精汽车,并成为酒精汽车大国。
1980年 日本汽车年产量达到1140万辆,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
1981年 福特在其轿车两侧装上机翼,改装了3辆”会飞的汽车”。日本研制出原地转向汽车。莲花独特的双底盘赛车被禁赛。德罗林汽车是第一辆,也是唯一一辆不锈钢车身的汽车。
1982年 奥迪100车的风阻系数为0.30,为当时最低。”甲壳虫”产量超过福特T型车。
1983年 理查德?诺布尔的喷气式”推力2号”车创下1019公里/时车速记录。
宝马的4缸F1赛车最大功率达到1000马力。涡轮增压器普及。
年 前苏联研制出双燃料汽车。
1985年 第一届太阳能汽车赛在瑞士举行。通用成立土星分部。
1985年 中德合资在上海生产大众轿车。
1986年 瑞克?梅柯创造了376公里/时的环形赛道平均车速记录。宝马展出Z1型赛车,车身采用塑料车身,升降车门。
1987年 五十铃在东京展上展出陶瓷柴油发动机。韩国汽车年产量达到97.6万辆。
1988年 丰田美国工厂投产。法拉利F40推出。
1989年 大众开发电力、柴油混合动力汽车。
1990年 世界汽车总年产量超过5000万辆。
通用开发出一次充电可以88公里/时速度行驶190公里的电动车。
1992年 法拉利跑车第500次参加F1赛车。
1993年 麦克拉仑碳纤维车身F1赛车推出。
1994年 中国政府公布”汽车行业产业政策”,确定汽车工业为支柱产业。
赛纳在F1意大利分站比赛中身亡。
1997年 安迪?格林驾驶”推力SSC”号喷气式汽车,创下超音速的1221公里/时陆地最高车速世界记录。
1998年 大众和宝马公司分别购得本特利及劳斯莱斯汽车公司。
1999年 中美合资在上海生产别克汽车。奔驰汽车公司与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联合组成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集团。
2000年 通用、菲亚特结成战略同盟。雷诺收购三星。3升路波轿车首创百公里油耗2.4升。
<a href="" target="_blank">这是参考网址!LZ自己看吧。
古猿是怎样进化成人的
古猿过渡到猿人的第一步:到树下来生活
(一)
我们知道,作为人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的某一类古猿,例如埃及古猿或者其他晚期古猿,是森林动物,一般居住在树上。而猿人不是森林动物,他们在面上生活。
现在要问:什么因素使森林里的古猿变成猿人呢?森林里的古猿发展成猿人大抵经过哪
些步骤呢?
首先,这种古猿必须离开森林,到地面上来生活。以后才逐渐发展成能够直立行走的古猿。这种直立行走的古猿开始只能主要使用天然的物体作为工具,以后才逐渐发展成能够制造工具的猿人——早期猿人。
在这里,重要的问题是:森林里的某种古猿怎样演变成直立行走的古猿。
这主要是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就是由树上的生活方式转变成地面上的生活方式。
(二)
什么因素会使森林里的古猿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呢?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呢?
一般认为这跟地理变迁相联系,跟环境变化相联系。我们知道,气候会发生变化,引起大片森林的逐渐消失。我们也知道,地壳的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常在变动的。低的地方会逐渐变成高的地方,高的地方会逐渐变成低的地方;海会变成陆,陆会变成海。我国古代的人们所说的“沧海桑田”,就是这回事。在这海陆变迁过程中,气候也可以发生变迁。
地理和气候的变迁必然要影响到有关的植物和动物的生活。
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已知的事实来谈一谈猿人的起源了。
猿人究竟起源在什么地方,现在还没有定论。非洲和亚洲都是可能的地方。现在已知的材料,表明非洲东部是猿人的一个重要发源地。亚洲南部包括我国的西南地区可能是猿人的另一个发祥地。
从距今5亿年前开始,我国的西藏和它的周围地区一直是一片汪洋。到了距今6000万年前,这块地方才逐渐上升,变成陆地。以后又进一步隆起变成高山。1966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海拔4800米的高山地区发现了一种生活在海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喜马拉雅鱼龙,有力地证明了那里曾经是一片海洋。
地势的变迁不是孤立的事件。跟这相联系的是气候的变迁和生物的演变。在地势的变迁中,原来温暖的地方可以逐渐变成寒冷的地方,寒冷的地方可以逐渐变成温暖的地方。原来潮湿的地方可以逐渐变成干燥的地方,干燥的地方可以逐渐变成潮湿的地方。
大约在一二千万年以前,喜马拉雅山一带本来是比较低洼的地方,那里有温暖的气
候,有茂密的森林。后来那里的陆地缓慢地隆起,终于变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地方。
地势升高以后,气候也跟着发生变化。原来温暖潮湿的气候逐渐变得干燥而且寒冷。
这必然会引起热带森林的逐渐消灭。
在其他某些适宜的地区,特别是非洲南部和东部,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主要是气候的变迁,由比较潮湿的适宜于森林生长的气候,逐渐变成比较干燥的不适宜于森林生长的气候,这必然会引起森林的消失。
(三)
当然,森林的消失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过程。在那里,变化是逐渐发生的。
什么样的变化呢?
一般讲来,这是草原代替森林的变化,也是草原和森林的斗争过程。这也是比较能
耐干旱的植物代替不能耐干旱的植物的过程。
于是,茂盛的热带森林逐渐减少,本来是连绵不断的大森林逐渐变成了树林的岛屿,东一簇,西一簇。
于是,逐渐出现了开阔的地面。这是说,草原逐渐代替了森林。
本来生活在林子里的动物呢?
在气候逐渐发生变化、热带森林逐渐消失的过程中,生活在那里的动物,大概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有的被迫逐渐向南方迁移,或者向有热带森林的地方迁移,有的仍旧留在原来的地方生活。
留下来的动物,依靠遗传的变异,在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在身体构造上和生理上发生了变化。变得好的,能够适应新环境的,继续生活下去,并且得到了发展,演变成新的种类。变得不好的,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就逐渐被淘汰掉了。这就是达尔文所
说的自然选择的道理。
生活在那里的古猿呢?它们会怎样呢?
(四)
生活在那里的古猿——森林里的古猿,也大抵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有的转向南方,或者去寻找新的森林,仍旧过着热带森林或亚热带森林的生活;有的留在原来的地方,逐渐过着地面上的生活。
这就是说,某种森林里的古猿的后代逐渐分成了几支,或者至少分成了两支,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一支是现代类人猿的方向。这一支坚持在热带森林里生活,继续做森林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它们的牙齿,特别是犬齿,更加发达起来,继续用来做有效的防御和攻击的武器。在这过程中,它们的颌骨和眉嵴更加突出。这样,它们的头部就逐渐发展成现代类人猿的样子。同时,由于树上生活的需要,前肢继续发展起来,终于变得比后肢长些。这就成了现代类人猿的四肢。
另一支是人类的方向。这一支的出发点可能是拉玛古猿一类的动物。它们逐渐适应于开阔地面上的生活。它们逐渐演变,变成原始类型的南方古猿那样的一类动物。从现在的化石材料看来,南方古猿的原始类型已经习惯于地面上的生活,能够直立行走,它们能够利用天然的“工具”,还不能自己制造石器的工具。从原始类型的南方古猿进一步演变,变成进步类型的南方古猿,能够制造非常原始的石器工具,这就已经是早期猿人了。在从古猿经过原始类型的南方古猿到早期猿人的演变过程中,必然地引起了手和脚的进一步分工,出现人的手和脚。
也在这过程中,由于生活上的变化,它们逐渐少用颌部和牙齿做武器。于是,在历史过程中,它们的颌部逐渐短缩,牙齿特别是犬齿逐渐缩小,脑量逐渐增大。这样,它们的头部就逐渐发展成为人的样子。
(五)
现在要问:人类的方向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这也就是说:在地理和气候的变迁过程中,没有迁移到森林里去的古猿怎样过日子呢?或者说,生活在开阔地面上的古猿怎样对付新的环境呢?
古猿大概跟现代的类人猿一样,过的是群的生活。群起初可能不很大,但是至少是三五成群的。
它们主要的食物本来是果实、嫩叶和一些可吃的植物根,特别是块根。它们有时也吃些小动物或鸟蛋。现在由于气候的逐渐改变,树木逐渐稀少了。于是可吃的果实逐渐地、不知不觉地变得越来越少了。为了维持生活,它们就得经常到地面上来寻食,挖可吃的根,找可吃的虫子,甚至比较经常地捕捉小动物吃。
过去,用树枝去挖挖植物的块根做食物,本来是一种偶然的动作。现在,由于环境的变化,由于生活的需要,逐渐地变成经常的动作了。
过去,用石头去敲破坚硬的果实本来是一种偶然的动作。现在,由于生活的需要,用石头去敲破硬的东西,包括动物的头骨在内,逐渐地变成经常的动作了。
这样,在时间的流逝中,在生活需要的逼迫下,它们在树下活动的时间逐渐地长起来了。就这样,逐渐地,它们跟森林生活告别了。
可以这么说,饥饿把它们赶下树来。
(六)
到树下来生活,到地面上来生活,这对于古猿的习性是一种巨大的变化。
在地面上,它们过的是新的生活。在那里,它们会有更多的敌人。另一方面,在那里,它们会有新的食物。于是,它们要经常用“手”去寻找食物和对付敌人。
这样,前肢就不能像以前那样经常作为行走的器官,而应该逐渐作为寻食和御敌的器官了。这是一种萌芽状态的“劳动”器官。
我们知道,它们是完全能够这样做的。这是因为本来它们的前后肢已经有了初步的
分工,它们已经有了能够握物的“手”了。
还有,它们本来也已经能够勉强直立行走。现在,在新的环境中,在新的需要下,它们的前后肢会进一步分工:前肢向手的方向发展,后肢逐渐专门做行走的器官。这样的分化显然对人类祖先的生存有利。
这就是说,到树下来生活,在新的需要下,它们逐渐变成直立行走的动物。于是手得到了解放。它们不再是四只脚或四只手的动物了。
这就标志着劳动器官的出现。
所以恩格斯认为从树上到地面上来直立行走,是类人猿向人类发展中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他说:“这些猿类,大概首先由于它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使手在攀援的时候从事跟脚不同的活动,因而在平地上行走的时候就开始摆脱用手帮助的习惯,渐渐直立行走。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这样,直立行走的新型动物终于一步步登上舞台了!
(七)
以前,它们在地面上碰到猛兽,常常要爬到树上去。现在,它们渐渐不这样做了。
猛兽来了,它们有的手执树枝,有的手拿石头,大呼大喊,挥舞树枝,抛掷石头,就可以把猛兽赶跑了。
这样,它们用手,用天然的“工具”,用智慧,用集体的力量,逐渐地战胜了猛兽。
从此,它们的生活比较自由了:它们有了更大的活动范围,更大的生存空间。
从此,它们经常地、集体地从一座小林子走到另一座小林子。起初是蹒跚地走着,以后就能够稍稍挺直身子,昂着头走路了。
这样,由于挺起胸膛,它们能够看得更远,更容易发现远处的敌人和食物了。
这当然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但是那时候,它们有的是时间啊。
茂盛的大森林要变成稀稀疏疏的小林子是一个漫长的缓慢的过程。
在这过程里,人类的祖先逐渐学会了昂起头走路,学会了用手使用天然的“工具”,或者制造一些粗糙的“工具”。它们学习的能力提高了。
这时候,它们是人还是一般动物呢?
这是一种过渡性的生物,是从森林里的古猿过渡到猿人的桥梁。原始类型的南方古猿,属于这一类。它们还不能制造石器的劳动工具。
恩格斯曾经把人的起源分成两个阶段:一是“正在形成中的人”,一是“完全形成的人”。①列宁(1870—1924)也提出过“本能的人”和“自觉的人”,说“本能的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却区分开来了”。②现在看来,“正在形成中的人”可能相当于“本能的人”,它们的智力还不够发达,或者它们的手和脑的合作还不够好,它们只能利用天然“工具”,还不会用石块制造工具。它们是属于过渡性的生物。
总之,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存在一些过渡类型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一次变化就使一种生物变成另一种生物,这在生物进化中是罕见的事。
猿人的出现
(一)
首先出现的是早期猿人,可能分布在若干地区。这包括一部分能够制造工具的进步类型的南方古猿,也可能包括在我国云南发现的元谋猿人。
关于早期猿人的生活年代,现在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因为材料还不充分。一个意见认为他们大约从距今三四百万年前开始,到一百多万年前消失。
早期猿人的主要特征是:直立行走,能够制造粗糙的石器,脑子比较小,最大的可以达到800立方厘米,比晚期猿人的脑子小一些。
从所发现的材料看来,早期猿人可能已经是猎人了。他们主要依靠集体的力量过日子。他们会合作捕捉比较大的动物例如鹿和羊之类来吃。
(二)
早期猿人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晚期猿人。对晚期猿人的生活,我们了解得多一些。
从1921年起,在北京附近周口店地方的一座名叫龙骨山的山上,陆续发现了不少古人类化石。特别是1929年12月2日,发掘到第一个头盖骨,它很像人的头盖骨。经过研究,知道这是猿人的头盖骨。这种猿人定名叫中国猿人或北京猿人。在分类学上叫直立人。
但是,解放以前所发现的北京猿人化石材料,特别是其中5个完整的头盖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被弄得下落不明了。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我国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又在那里发掘到许多北京猿人的材料。特别是在1966年,又挖掘出一个头盖骨。
北京猿人居住的是天然的山洞,这地方现在是北京市的远郊区,是一片山谷。半山上有洞穴,可惜已经大半倾倒了。我国科学工作者从这掩埋的山洞里发掘到了非常丰富的猿人化石材料。
什么样的化石材料呢?
有猿人本身的化石,有猿人的劳动工具,有猿人的生活遗迹,有动物的化石。
就猿人本身的化石来说,有头盖骨、下颌骨、牙齿、四肢骨等,一共大约包括了40个北京猿人。其中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少的。
就猿人的劳动工具来说,那里有几万件粗糙的石器。此外,还有一些可能当工具使用的骨片和鹿角。这些石器已经有几种比较固定的型式,例如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人们有根据认为,这些都是北京猿人在生活需要中创造出来的。
就猿人的生活遗迹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其中有一个灰烬层达6米厚。在灰烬层里面还发现有重要的东西:那里含有被烧过的骨、角和石头,又有一些烧焦了的木炭。
这说明了什么呢?
这充分说明了北京猿人能够用火。
能够用火,这在人类进化中是另一件大事。
就动物的化石来说,在北京猿人的洞穴里所发现的动物种类有肿骨鹿、斑鹿、剑齿虎、野猪、老鼠、马、鬛狗、羚羊、水牛、猕猴、鸵鸟等,不下100种。
最值得注意的是肿骨鹿和斑鹿的化石特别多,各有2000多个个体。老鼠的骨化石也很多,并且这些骨头有烧过的痕迹。想来北京猿人是吃这些动物的。这表示北京猿人是猎人,善于打猎。有理由认为,在北京猿人的食物单里,肉类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从地层的研究知道,北京猿人生活的年代大约在距今50万年前,或许还要早一些。
1963年和1964年发现的蓝田猿人化石,有头盖骨、上下颌骨和牙齿等,基本上和北京猿人相同,只是头盖骨比北京猿人厚一些。
从地层的研究知道,蓝田猿人生活的年代比北京猿人更早,可能在距今80万年前。
(三)
现在要问:晚期猿人在自然界里的位置怎样呢?是人的成分多还是猿的成分多呢?
让所发现的材料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从发现的材料知道,北京猿人的额部低平,脑壳比较粗厚,眉嵴相当突出,唇部向前伸,没有下颏。这些是近似类人猿的特征。
另一方面,北京猿人的脑量相当发达,平均有1000立方厘米,比南方古猿大约大了一倍。他们的四肢骨跟现代人的基本相似。这表示他们能够很好地直立行走。科学上在一开始研究他们的时候,就把他们在分类上叫做“直立人”,就是根据这一点。只是后来才知道,其实比他们早的南方古猿也已经能够直立了。北京猿人又有许多石器和一些骨器,又能够用火。这表明他们能够劳动。这些完全属于人的特征。
这就是说,北京猿人虽然在身体结构上还有一些类人猿的性质,但是他们已经比早期猿人更接近现代人,具备了更多的人的性质。
因此,北京猿人已经不仅不再是猿——一般的动物,而是人,而且是比早期猿人更进步的一种人。他们是从早期猿人过渡到现代人的一个重要阶段的代表。
还有一件值得指出的事实:北京猿人具有现代蒙古人种的一些特征。例如北京猿人的面部比较短,鼻骨比较宽,颧骨很高而且向前突出,门齿呈铲形等。
因此,从地理分布讲,从形态特征讲,有理由相信北京猿人就是现代蒙古人种的祖先。
(四)
前些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又在北京猿人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他们比较了北京猿人和现代人的肢骨和头骨,发现北京猿人的手脚,尤其是手比较进步,但是头部还比较原始。换句话说,北京猿人是这样一种动物,他具有一个跟现代人基本相同的身子,却配上一个在某些方面还近似类人猿的脑袋。
怎样解释这个事实呢?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劳动器官(手)比思想器官(脑)先发达。这就是说,手足分化、手的发展先于脑的发展。这同样表明,劳动在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中起主导的推动作用。
这个进化过程可以大略表示如下:
直立行走→手作为劳动器官的出现→人的脑
这就支持了恩格斯的理论:在劳动的影响下,古猿逐渐发展成人。
(五)
应该指出,晚期猿人的化石也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发现过。例如,在印度尼西亚,人们发现了爪哇猿人。在德国,人们发现了海德尔堡猿人。在非洲,人们发现了毛里坦猿人(也叫阿特拉猿人)和舍利猿人。这些猿人的性质,都是跟北京猿人很相近的。
这样看来,过去在远古时代,晚期猿人由于他们生活能力的提高,曾经生活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分布很广。
分布很广,这就表明这个生物类型在发展中。
看来劳动已经赋予猿人以特殊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生活在一般灵长类所习惯生活的地区以外。生物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一般的灵长类,如猿、猴之类,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地方。
(六)
可笑的是人们还“发现”了一个假的猿人化石,那就是在英国“发现”的所谓“辟尔唐人”,也叫“曙人”。
经过是这样的:1911年,在英国辟尔唐地方,工人们在采掘石子的时候,发现了几块人类头骨的化石,就交给一个做律师的地主,名叫陶逊(1886—1938)。后来据说陶逊自己也发现了一块下颌骨。他就把这些材料一起交给一位专家去研究。专家研究以后,认为这是一种猿人,理由是他的下颌骨不是人的,是属于类人猿的,而头骨却是现代人的类型。
于是,人们开始相信,英国以前也有猿人住过,而“发现”猿人的是陶逊。
这样,陶逊就自然地出了名。
尽管这样,当时仍然有一些人抱着怀疑的态度。他们认为那头骨是智人的头骨,那下颌骨是古猿的下颌骨,两者并不属于同一个体。
1953年,英国有3位学者应用新的科学方法,分析了“辟尔唐人”的化石标本,结果发现那个下颌骨不是人的,也不是古猿的,而是现代类人猿黑猩猩的。
于是,人们才明白过来,知道过去受了骗。原来这是陶逊所布置的一个可耻的。
骗术揭露出来了:原来是陶逊拿了黑猩猩的一块下颌骨,用一种叫做重铬酸钾的化学品把它染成棕红的颜色,显得古老,来冒充化石。
科学界被他欺骗了整整41年。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可耻的欺骗呢?这不是跟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名利思想相联系的吗?
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在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个人“名誉”,是会在科学的幌子下,在追求真理的烟幕下,干一些不可告人的勾当的。
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家是老实人。”①真正的科学工作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是老老实实的工作,跟资产阶级的名利思想毫无相同之处。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1953年第2版,第824页。
因此,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党要求所有科学工作者,要按照党的教导,认真改造世界观,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使科学工作能够真正为人民服务。
石器的制造
(一)
人类的祖先是怎样开始真正的劳动的呢?是怎样制造出第一件石器的呢?
从偶然使用天然“工具”到经常使用天然“工具”,从经常使用天然“工具”到制造工具,这些都是漫长的过程。
人类的祖先,在新的环境里,为了生存,得使用天然“工具”去寻食,去御敌。这样,就开始经常地使用天然“工具”了。不消说,它们也会偶然制造一些“工具”。南方古猿中的原始类型,也就是不能经常自觉地制造工具的类型,就是这一进化阶段的代表。
在这过程中,可吃的植物性食物逐渐减少,特别是到了干旱季节或者冬天,情形更加严重。人类的祖先逐渐更多地寻找肉类食物。
肉食是怎样开始的呢?
过去,它们已经吃过一些小动物,比较大的动物的肉也偶然吃过。吃比较大的动物的肉可能是这样学会的:狮子、老虎或者其他猛兽咬死了一只野鹿,饱餐一顿之后,满足地走开了。好奇的人类祖先,由于饥饿,会被残尸引诱过来。
它们把野鹿的残尸看了又看。有的竟然学着狮子或者老虎的样,用嘴去咬鹿肉。
于是,它们发现鹿肉是可以吃的,又是可以充饥的,味道也不坏,特别在饥肠辘辘的时候。
吃比较大的动物的肉一开了头,尝到了甜头,模仿的就逐渐多了。
从此,只要原野上出现一具死兽的残尸,人类的祖先就会群集在它的周围。
以后,人类的祖先也可能自己去打鹿吃,这可能是这样进行的:它们三五成群合作围扑一只鹿,把它打死,然后分着吃。
于是,人类的祖先就不时用兽肉来补充素食的不足,过着艰难的生活。
可是,人类的祖先一开始肉食,并且越来越多地用肉来充饥,人类祖先的身体,特别是脑子,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养料。这是因为动物含的蛋白质比植物含的蛋白质更适合人体的营养啊。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从只吃植物转变到同时也吃肉……是转变到人的重要的一步。肉类食物几乎是现成地包含着为身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材料;它缩短了消化过程以及身体内其他植物性的就是跟植物生活相适应的过程的时间,因此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材料和更多的精力来过真正动物的生活。这种在形成中的人离植物界越远,他超出于动物界也就越高……既吃植物也吃肉的习惯,大大地促进了正在形成的人的体力和独立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肉类食物对于脑髓的影响;脑髓因此得到了比过去多得多的为本身的营养和发展所必需的材料,因此它就能够一代一代更迅速更完善地发展起来。” ①《自然辩证法》第154~155页。
就是这样:人类的祖先起初常常追随在野兽的后面,等着吃残肉,像现在的若干猛禽那样。
接着,它们逐渐学会用叫声,用树枝,用石头,来吓走那些野兽,从猛兽的嘴里夺走食物。
以后,它们学会了自己合群去打野兽吃。
人类的祖先逐渐变得比以前聪明了。
(二)
起初,它们用自己的牙齿去咬取死兽身上的肉。后来它们偶然利用天然尖利的石块去刮割兽肉,感到方便得多了。于是它们学会经常利用尖利的石块来做工具了。
这样,手里的尖利的石块,就起到牙齿的作用了。这就仿佛是牙齿长在手上似的,更好使用了:“牙齿”变得很长,很灵活了。
但是,天然的、尖利的石块是会用坏的,也并不是到处可以找到的。
怎么办呢?
慢慢地,逐渐地,它们模仿用石头去敲破坚果的办法,用一块石头去敲碎另一块石头。只要敲打得好,就可以得到尖利的小石块。
第一件劳动工具——石器,就这样制造出来了。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为在人类的起源中,这是一次决定性的质变、飞跃。
人类出现了!这就是早期猿人。
应该用“他们”去代替“它们”了。
当然,第一次自觉地制造出石器并不是容易的事。当中一定经过许多尝试和失败。但是,一旦能够在所敲破的石头中找到一些合适的工具,他们是会在已有的经验上提高敲击技术的。
同时,他们也还会从经验中了解什么性质的石头适宜于制造工具,到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这种石头。
不消说,制造出来的石器是很粗糙的,并且每一块石器的形状也不一样,例如,在北京猿人的洞穴里所发现的石器就是这样。南方古猿的石器更是这样,更粗糙些。
这样的石器叫做旧石器。以后经过上百万年,人们才晓得进一步把石器磨光。那是新石器了。
早期猿人的石器就是旧石器的开始,这也是人类文化的开始。这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北京猿人的石器虽然有不少进步,也属于旧石器。
(三)
最早的石器虽然很粗糙,但是这是生物和人类进化史中的新生事物。自觉地、经常地制造工具的工作一开始,人类祖先就有了一种其他一切动物所没有的大本领了。
现在,他们不但会使用天然的“工具”,而且会制造若干类型的工具了。
这表示什么意思呢?
这表示真正的劳动的开始。这是一个过程:从完全动物式的“劳动”,经过某些原始类型的南方古猿经常利用天然“工具”的“劳动”,逐渐过渡到某些进步类型的南方古猿和直立人制造工具的劳动。
所以恩格斯指出:“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在劳动史上,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啊。
同时,在地球上展现了一部新的历史——文化史。文化史是跟劳动工具的自觉制造分不开的。
(四)
获得这一个伟大进步并且开始有文化的,不是一般动物,不是任何一种动物,而是猿人,就是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
现在,他们已经不是一般的动物了:他们在生活方面和身体构造方面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了。他们的生活逐渐以劳动作为基础。他们的身体构造,由于劳动和直立行走的影响,得到了不小的改造:适宜于拿工具进行劳动的手发展了。在这过程中,大脑也相应地发达了,智力也提高了。于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更好了。
可是,他们还只是人的开端。他们跟现代人有重大的区别。他们,例如早期猿人,在某些身体特征方面还没有脱离动物——类人猿的状态:他们有低下的前额,有突出的眉嵴,有发达的颌骨和牙齿,这使唇部比较突出。北京猿人也基本上是这样。
不能忘记,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啊。
火的利用
(一)
自从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周口店北京猿人的洞穴里发现了厚厚的灰烬层以后,大家承认:至少是晚期猿人(直立人)一定会用火。
但是,猿人例如北京猿人怎样学会用火呢?
这还是一个谜。
让我们来猜猜这个有趣的谜吧。可以想到,天然的野火有时是会发生的。这种野火的发生有种种不同的原因:或者由于火山喷发,或者由于闪电烧着了树木,或者由于潮湿的草堆发生自燃。
纳米比亚这个国家有什么问题
纳米比亚这个国家再经济方面存在比较典型的问题。
受全球经济增长减速的影响,2007年纳米比亚经济增长率为3.8%,增速比2006年下降0.3个百分点。
一、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2007年纳米比亚经济增长具有广泛的基础,各产业均出现了正增长,尤其是第二产业表现突出。由于钻石产量的下降,第一产业增速减缓。主要受铀产量增长引致第一产业产出强劲反弹的影响,预计纳米比亚2008年经济增长率将增至4.7%。但是,对纳米比亚电力供应稳定性的担忧以及全球经济衰退的预期增强将对纳米比亚经济增长产生一定负作用。
(一)第一产业
纳米比亚第一产业增长率从2006年的7.9%降至2007年的1.1%,其中,矿业和采石业增长率从15.4%下降到0.4%,农林业增长率从4.2%下降为3.2%,渔业部门表现继续恶化,尽管降幅从2006年的下降4.8%减少至2007年的下降0.4%。由于矿业和农业部门产出的改善,预计2008年第一产业的增长率将为6.5%。
1、矿业
尽管国际市场矿产品的价格继续上升,但是受钻石开采和其他矿石品产值下降的影响,纳米比亚矿业和采石业产值增速从2006年的15.4%下降为2007年的0.4%。
(1)钻石
钻石生产仍然是纳米比亚经济的支柱产业,约占GDP的8.0%和第一产业产值的38%。相应的,钻石业的发展也对纳米比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纳米比亚钻石公司关闭了部分小型工厂,钻石产值增长率从2006年的25.2%下降到2007年的0.3%。
受海钻产量的增长和钻石需求强劲等因素的推动,2008年纳米比亚的钻石产值预计增长6.1%。从国际因素考虑,受中国和印度需求增长的影响,钻石市场的需求将上升7.8%,而另一方面,没有新的钻石矿的发现和全球供给的短缺,供给则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的增长。由于超额需求的存在,毛钻和经加工的钻石的价格将继续保持稳定,预计实际价格每年将有2%至5%的增长,而高品质钻石的价格增长将达10%。
(2)其他矿产品
从总体来说,其他矿产品的产值比2006年有所改善,增长率从2006年的下降11.2%变成2007年增长3.0%。
铜产出从2006年的增长10.4%变成增长3.8%,增速下降主要是由于2007年洪涝灾害影响了一家铜矿的正常生产,导致产出下降。 锌的产出从上年的下降19.5%变成增长5.8%。铀的产出从2006年的增长8.1%变成下降0.5%,主要是由于机械设备故障和地质条件的退化影响了正常生产。
受铀和黄金的产量增长的影响,2008年其他矿产品的增长预计为21.8%。2008年新铀矿的出现和现有铀矿的满负荷运转将使铀产量大幅上升。铀产量的扩张主要受巴西、中国、东欧和印度核电需求的刺激。2008年黄金需求将继续2007年的强势。根据国际黄金委员会的报告,当前的金融危机将对国际黄金市场产生直接的影响,作为投资的避风港,黄金需求强劲上升。锌和铜的产量受需求导致的价格上升影响也会进一步增长。另一方面,电力供应不足会对2008年矿业的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综合上述因素,2008年矿业增长预计为10.8%,比2007年的0.4%出现了明显改善。
2、农业
2007年农业产出继续保持稳定,尽管增长率比2006年有所下降。由于2006/07雨季的干旱导致粮食部门的增速从2006年的10.0%下降为2007年的2.6%。但是,牲畜交易量(牛和小牲畜)的改善,抵消了农业部门增速减缓趋势。
主要受价格上涨的影响,特别是羊肉价格增长了9.1%,以及南部的严重干旱导致政府允许小牲畜牧场主根据2006年的屠宰量增加20.0%的活动物出口等因素影响,2007年小牲畜市场比上年增长1.9%。
3、渔业
过去三年渔业部门的糟糕表现持续到2007年。2007年渔业产出比上年下降了0.4%,尽管比上年同期4.8%的下降率有所好转。降幅减少主要是由于捕捞量的增加,鱼尺寸的增加以及价格的上涨。
2008年渔业部门前景喜忧参半。由于价格和储量的改善,对鳕鱼产出的前景看好。但是2008年总许可捕捞量下降30%,以及存量比上年减少11,000吨至535,000吨,对竹荚鱼产出的前景预测不容乐观。生蚝业预计出现正增长,在过去几年中生蚝的产量一直在增加,2007年达到2730万只,但是2008年海水赤潮现象以及欧盟对生蚝进口的严格标准将对生蚝生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综合上述情况,渔业部门2008年产出预计下降0.2%。
(二)第二产业
2007年第二产业的表现异常优异,产出增长5.9%,而2006年增长率仅为0.3%,这主要是由于制造业、供电、供气、供水业的增长所致。2007年制造业产出增长率从上年的下降8.3%变成增长4.9%,同时,供电、供气和供水业从上年的下降5.1%变成增长3.5%,而建筑业的产出增长率从上年的增长32.5%减少为9.3%。
1、制造业
制造业产出增长主要反映在肉产品、鱼产品加工业和其他制造部门的增长上。2007年肉产品加工业增长3.2%,而2006年是下降11.6%,肉产品加工业产出的增长主要是价格上升导致市场交易增加。另一方面,虽然有市场价格的下降和高油价的不利影响,但是汇率的有利变动导致鱼产品加工业产出增长。其他制造部门产出的增长,主要受精炼锌产量增加的推动,2007年精炼锌产能达15.1万吨,精炼铜产出的增长主要是从保加利亚进口的原铜价格下降。
由于受国际市场价格的上升和有利的汇率变动影响,奶制品和矿产品产出预计会继续增长,因此制造业产出预计在2008年继续保持稳定,增速约为5.3%。
2、供电、供气和供水部门
2007年供电、供气和供水部门产出增长率为3.5%,主要是因为增加国内发电量所致。预测该部门2008年将继续保持3.7%的增速。尽管2008年国内发电量会继续增加,但是现有的供电量无法满足矿业部门进一步扩张的需求。
3、建筑业
由于民用建筑借款成本的不断上升,建筑业产值增幅大幅下降,从2006年的增长32.6%变成增长9.3%。高利率对建筑业的负面影响被政府在基本工程项目,如对旅游设施的更新、北部铁路延长项目等开支的增长部分弥补。
预计2008年建筑业产出增长9.5%,尽管第二产业在2008年总体表现依然良好,但是电力供应的短缺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纳米比亚电力公司采取的防治措施能否发挥效果。
(三)第三产业
2007年第三产业的增长率比上年增长一个百分点至4.5%,增长主要体现在交通和通讯部门、旅馆和餐饮部门、金融中介部门、政府服务部门上。另一方面,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和商业服务部门的增长则出现了减弱。
1、旅馆和餐饮业
旅馆和餐饮业的产值增长0.9个百分点至4.0%,主要是由于旅馆使用率的提升。2007年床位使用率提升至28.0%,而上年同期为24.0%。此外旅馆数量也增长了16.0%,导致床位数增长13.0%。尽管旅馆数量增多了,但是床位使用率也提高了。部分原因是爱托沙公园百年庆典活动所致,这也表明旅游业在2007年表现十分突出。考虑到即将来临的非洲杯和2010年的世界杯,该行业2008年前景依然乐观。
2、金融中介业
金融中介业的产出2007年增长率为5.0%,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不断上升的利率使银行业获得高额利润所致。但是由于高利率导致的坏账增加会对该行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预计2008年金融中介业产出的增速将下降为4.5%。
3、批发和零售业
2007年批发和零售业出现正增长,但是增速有所减缓,从2006年的增长10.5%减缓为5.0%,增长主要是由于2007年汽车销售量出现了0.1%的增长。
4、交通和通讯业
2007年交通和通讯业的产出增长率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至11.1%,这主要是由于交通和仓储业增速下降所致,而邮递和电讯业则减缓了增速下降的趋势。2007年交通和仓储业产值增速下降3.7个百分点至8.0%,而邮递和通讯业产值增长率增加1.7个百分点至12.0%。由于沃尔维斯湾货运处理能力的提升,以及通往博茨瓦纳和赞比亚运输的逐步增长将使得纳米比亚成为SADC地区一个重要的交通和仓储服务提供者,因此交通和仓储业增速下降是短期性的。邮递和电讯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08年受交通、仓储和移动电讯扩张推动,预计该行业将增长5.0%。
5、政务服务业
政务服务业2007年表现良好,产值从2006年的下降1.1%变成增长1.9%,这主要是政府服务外包的影响。预计受2008/09财年预算扩张的影响,该行业在2008年将增长2.2%。
二、国民总收入和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国民总收入(GNI)从2006年的465亿纳元增长为2007年的509亿纳元,国民可支配总收入(GNDI)从2006年的530亿纳元增长为2007年的588亿纳元,预计2008年将为662亿纳元。
2007年的名义GDP为520亿纳元,比2006年增长50亿纳元,预计2008年将增至583亿纳元。
2007年的实际人均GDP从2006年的1万纳元增长至1.04万纳元(按2007年对美元的平均汇率7.1917折算为1446美元),预计2008年将为1.09万纳元。尽管人均收入有明显增长,但是在收入分配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基尼系数高达0.6上,显示严重的两极分化。持续走高的基尼系数表明需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改善贫困人口的收入。
三、通货膨胀
由于食品价格高涨、持续波动并上升的国际油价导致2007年纳米比亚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2007年纳米比亚年均通货膨胀率从2006年的5.1%上升至6.7%。
从结构看,造成物价上涨的主要商品是食品、非酒精饮料和交通。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可归结于生物燃料的使用导致食品供给的短缺、高油价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及如全球奶制品短缺等因素。为稳定物价,纳米比亚银行在2007年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银行基准利率150个基点。
2008年纳米比亚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
四、贸易和国际收支
纳米比亚的涉外经济部门,2007年表现十分优异,国际收支总盈余41亿纳元,主要是由于矿产出口收入和SACU关税收入大幅增加导致经常账户大量盈余所致,预计2008年上述有利因素继续发挥作用,盈余约为7.64亿纳元。
(一)经常账户
强劲的矿产品出口、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净收入和SACU关税收入,使经常账户在2007年继续保持盈余,并与2006年基本持平为75亿纳元,但是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15.1%下降至2007年的14.8%,预计2008年该比重为12.6%。
由于南非为准备2010年世界杯,2008年将大量进口建筑材料,因此SACU关税收入将继续增长,导致2008年经常账户出现较大规模的盈余,但是经常账户的其他项目,如投资收入、货物贸易等表现并不确定,因此,未来纳米比亚需要进一步改革,增加出口竞争力,减少经济运行的成本。
1、货物贸易
2007年纳米比亚货物贸易呈现净进口状态,而2006年货物贸易出现了6亿纳元的顺差。预计2008年货物贸易盈余为5亿纳元。2007年货物贸易出现逆差4亿纳元,主要是由于与出口相比,进口额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增长。
2007年进口增长20.8%达209亿纳元,而出口仅增长14.5%为225亿纳元。进口增加主要是由于燃料进口额从上年的23亿纳元增加至2007年的29亿纳元。此外,纳币贬值也导致了燃料进口额的增加。
从出口方面看,包括钻石、食品和活动物和其他商品(主要是工业品和其他矿产品)在内的各类商品出口额都出现了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居高不下以及纳币对主要贸易货币贬值所致。
2008年货物进口预计增长16.8%,而货物出口增长5.4%。
2、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账户盈余从2006年的6.59亿纳元小幅下降至2007年的6.43亿纳元,服务净出口额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本地服务商,特别是交通服务所得下降所致,但是旅游服务依然创造了净流入。由于游客数量的增长,旅游服务的收入从上年的18亿纳元增长至2007年的21亿纳元。
3、投资收入
2007年投资收入净流入1.96亿纳元,而2006年是净流出2.02亿纳元。投资收入净流入主要是由于上市公司股份收入和其他类型投资利息收入增长所致。
4、经常账户转移支付
2007年由于从SACU获得的政府转移支付净流入增长,经常账户转移支付盈余71亿纳元,比2006年增长9.7%。由于受南非世界杯等影响,预计经常账户转移支付盈余将继续增长。
(二)资本和金融账户
资本和金融账户赤字从2006年的70亿纳元下降至2007年的49亿纳元。
1、外国直接投资
外国直接投资,主要由外资企业的股权投资,收入再投资和其他投资构成,从2006年的26亿纳元上升至2007年的49亿纳元。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主要来源于股权投资,特别是矿业部门的股权投资和收入再投资。股权投资从2006年的29亿纳元增长至2007年的39亿纳元,2007年收入再投资为13亿纳元,比上年增长2.68亿纳元。另一方面,其他投资则是净流出2.4亿纳元,而2006年的其他投资为净流出14亿纳元。外国直接投资中的股权投资和收入再投资净流入趋势表明外国投资者对纳米比亚经济,尤其是矿业部门充满信心。其他投资净流出的减少表明2007年有关企业的贷款负债出现了下降。
2、证券投资
2007年证券投资净流出比上年增长37.7%,至104亿纳元。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16.0%上升至2007年的19.9%。这主要是由于股票投资比2006年增长61.6%,债券投资则增长16.7%。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依然是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和信托基金通过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的投资。
证券投资净流出表明大量的本国储蓄继续在国外,特别是南非寻找投资机会。
3、其他投资
2007年其他投资是净流出13亿纳元,而2006年是净流入13亿纳元。
长期其他投资主要由政府、银行和其他部门的长期贷款构成,其中政府部门长期其他投资2007年比上年减少7600万纳元至800万纳元,而其他部门的长期其他投资则从2006年的净流入4.33亿纳元变成净流出13亿纳元。银行部门长期其他投资也出现净流出,从2006年的净流入7.96亿纳元变成2007年的净流出1400万纳元。
短期其他投资主要是当地银行和非当地外国母公司之间的短期借款,从2006年的净流出41亿纳元变成2007年的净流入13亿纳元,这主要反映了银行系统流动性的变化。
上述经常账户和资本和金融账户的表现导致2007年纳米比亚国际收支出现了41亿纳元盈余,这比2006年的11亿纳元盈余有大幅增长。2007年外汇储备增至64亿纳元,相当于纳米比亚3.1个月的进口额,比2006年相当于1.7个月的进口额有明显改善。
五、外债
截至2007年底,纳米比亚外债总额为63亿纳元,比2006年减少3.47亿纳元,因汇率变动出现的债务偿还是总负债相对下降的主要原因。外债总额的下降主要是由于私人部门,特别是在出口加工区的私人企业负债减少所致,该部门的外债从2006年底的59亿纳元减少为2007年底的23亿纳元。2007年底,国有企业的外债总额也下降25.3%至11亿纳元。但是政府部门外债总额由2006年底的25亿纳元上升为2007年底的29亿纳元。
随着外债总额的减少,2007年外债还本付息额也从2006年的7.96亿纳元减少至4.97亿纳元。由于中央政府还本付息额出现了增长,因此私人部门还本付息额的下降是外债还本付息额总体下降的主要因素。私人部门外债还本付息额从2006年的7.4亿纳元减少至2007年的4.18亿纳元。中央政府的外债外本付息额从2006年的5100万纳元增加至2007年的7900万纳元。2007年外债还本付息额占货物出口的9.8%,比2006年的15.7%有所下降。
六、国际投资头寸
截至2007年底,纳米比亚的国际投资头寸与上年一样是净资产头寸,净资产头寸从2006年底的94亿纳元上升为2007年底的275亿纳元,这主要是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纳米比亚银行国际储备的增加所致。
七、汇率
2007年纳元对美元、英镑和欧元这三种主要交易货币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贬值。纳元兑美元、英镑和欧元的平均汇率分别为7.1917纳元、14.1578纳元和9.5658纳元。从幅度来看,纳元对英镑贬值幅度最高为11.7%,其次是欧元为11.0%,美元为5.9%。
八、贸易条件
与2006年相比,2007年纳米比亚的贸易条件进一步改善,从2006年的提高11.1%增长到20.5%,这表明纳米比亚出口价格的增长超过了进口价格的增长。尽管纳米比亚主要进口商品油和食品的价格在2007年不断上涨,但是纳米比亚的出口商品铜、金、铀和锌的价格上涨抵消了这种不利趋势。
什么情况会导致世界经济崩溃?
世界金融体系崩溃的历史进程
自1997年冬季亚洲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无数的文章和报道在多数情况下未能在全球背景下把握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因而也就没能强调以下事实,即此次亚洲金融危机只是世界金融体系崩溃的一环。为了理解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规模和深刻原因,仅仅回顾和研究近几年的事件是不够的。现在全球危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年前,牵涉到整个战后的金融和经济史。
在我们的研究中,金融危机的产生可以回溯到不迟于60年代中期,当时西方经济政策中的某些根本性转变开始渐露端倪,首先是在英国,后来又传至美国。世界金融危机的第一个公认的症状是导致1967年英镑危机和1968年美元危机的通货不稳定,它还最终在1971年8月彻底瓦解了布雷顿森林金本位制。这个病理过程在70年不断深化,导致了80年代的第三世界债务危机和世界金融市场上巨大的投机泡沫的出现。自90年代初以来,随着金融泡沫在全球侵略性的扩张以及所谓的“衍生市场”的兴起,全球金融体系的沉疴进入“晚期”,此时的金融体系已是注定要毁灭的。
战后历史的若干个阶段
将二战后时期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和一个中间阶段对我们的分析工作是很有用的。第一个时期是战后重建和发展时期(1945~1963)。从1964年至1966年是一个过渡阶段,其间在西方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经济社会政策转变。从1967年至今是第三阶段,这是全球金融和经济体系不断劣化并最终导致今日严峻危机的30年。
1、战后重建和繁荣发展的时期(1945~1963)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对健康的、实物性的经济增长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这包括:战后欧洲(特别是欧共体的西德、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的经济重建和复兴;美、苏两国强劲的工业和技术进步;许多所谓“第三世界”国家,如中国、印度和部分南美国家,有了真正的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两大经济集团都以人均实物产出的增长为目标,而达至这个目标的途径也都是对工业、农业和基础设施等资本密集型项目进行大规模投资。
这段时期,在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议和其他相关安排的保证下,货币相对稳定。这些安排包括:相对固定的货币平价,金本位支持下的美元所扮演的中心角色以及相对严格的货币银行管制。贸易协议准许政府通过合理的关税、补贴、价格支持、支持性信贷和税收政策等多种手段保护和扶持本国生产者,在食品和关键工业部门尤其如此。一般而言,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的政府不鼓励投机,而是鼓励在基础设施、工业和农业领域进行公私投资。它们的政策强调高技术资本品的生产和人口科学素质的提高。金融利润主要产生于实物的制造和贸易。结果就是整个金融体系有真实的实物经济作强大后盾。
然而,-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去世使美国带着种种问题进入了战后世界。罗斯福的战后政策是消除英、荷、法的殖民体系,与苏联、中国及其他国家一起开创一个世界范围的工业发展时期。1945年4月罗斯福的突然去世之后,继任者杜鲁门的经济政策没能利用美国在战争期间建立起来的高水平的工业去帮助战后世界的发展,反而带来了1948~1949年的经济衰退,这是战后一系列经济衰退中的第一次。1954年,艾森豪威尔试图以信贷扩张的手段带动新一轮的经济复苏。在短期繁荣之后,这项政策从1957年起引发了另一次严重的金融衰退。
当时还是一名工业咨询人员的林顿。拉鲁什对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特别注意到1957年的衰退作为战后经济“转折点”的重大意义并得出结论说,除非改变当时流行的经济政策取向,否则西方经济就会向一系列国际货币危机发展。他预言这种危机将在60年代末爆发。
拉鲁什评论说,艾森豪威尔的信贷扩张已导致了不健康的消费信贷“泡沫”——特别在汽车销售方面——而没有刺激对作为工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之基础的资本品的投资。在美国工业发展处于阶段性停滞的条件下,凯恩斯学派用大规模信贷扩张刺激经济的方法加剧了浪费性的消费品和服务的增长,以及行政和销售人员的不必要的增加,从而加速了对短期利润的追求。这增加了经济中每单位实物产出的整体成本,而以工业技术进步为前提的生产率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信贷的扩张伴随着美国经济实质效率的下降。在西欧各国工业制造能力迅速扩大的同时,美联储的政策导致了美元对西欧货币的快速贬值。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1957~1959年经济衰退的根本性政策错误,西方政府将以一种极其错误的方式处理即将到来的货币危机,并引起灾难性的后果。事实证明他的预言完全正确。
然而,在危机间歇期内美国经济在肯尼迪政府(1961~1963年)领导下曾有一次相当正确的政策转向。肯尼迪实施的税收政策鼓励工业企业投资于新技术,从而提高了生产率。这与肯尼迪的载人空间计划(最终将人类送上了月球)和高科技军事计划是紧密联系的。这些计划都是通过政府投资来推动技术发展和扩大、改进科学和工程人员教育。这些政策与阿登那、戴高乐时代西欧持续的、资本密集型工业和技术发展一道,保证了大多数西方国家相对较快的现代化和技术创新。
2、过渡阶段(1964~1966)
不幸的是,肯尼迪于1963年11月22日被杀。在继任者林登。约翰逊和英国工党首相哈罗德。威尔逊的领导下,以前的资本密集型工业发展政策被抛弃了。鼓励投资于生产性部门和新技术的各项政策被一步步废除。新的政策取向是创造消费品和非生产性服务的巨大膨胀,从而在中短期内取得较高的倾向回报率。尽管肯尼迪政策的某些正面因素持续到1967年,他的遇刺标志了一个具有决定性经济后果的政治转折点。理解这次政策转变的根本性内涵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美国。直至60年代初期,人们仍理所当然地认为,美国繁荣、财富和力量的源泉在于其工业、农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传统的“美国体制”总是倾向于让国家鼓励对科学和技术进步进行长期生产性投资,支持大规模基本建设,扶持新兴工业部门并以“保护主义”政策培植国内生产。即使进入60年代之后,美国人仍普遍认为如果准许所谓“市场力量”遵循货币收益最大化原则,不受政府干涉和调节地统治整个经济过程,那么任何工业经济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为了保持一个现代化的,以科学和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政府必须起积极的作用:它必须经常介入以保持长期投资的生产性导向,控制投机和浪费,限制“市场力量”的以长远公共利益为代价的短期利润取向。相似的国
民经济原则在其他西方国家的工业发展中也被采用,成为这些国家战后重建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之下,使于约翰逊政府并为其后历届美国政府所继承的经济政策转向,其实质是对于传统的工业经济的“美国体制”的彻底抛弃。这个根本性的政策转向反映在开始流行于60年代中期的“消费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等概念上,这种驱使从英美逐渐传播到其他西方工业国家。
许多人认为既然美国有全球最大最有力的经济,又是军事超级大国,那么它一定应该对近几十年来世界经济中出现的每一个错误负主要责任。不过,尽管“金融癌症”的传播与美国近30年的经济金融政策息息相关,但上述说法至少忽略了以下两个重要因素。
首先,传统的美国工业体制本身就是近30年“金融癌症”的最大受害者。同在美国海外广泛流传的神话相反,比之于60脑袋,现在美国经济的生产基础要弱得多,美国大部分人口的物质生活水准和教育文化水准也要低得多。1997年,已有超过100万个美国家庭宣布破产。所谓“信息社会”带来的经济繁荣的表象将我们的注意力从以下事实引开了,即美国经济事实上已不能在实物层次上满足自身的需要,它必须依赖于工业设备和消费品的大量净进口。美国1997年的实物贸易逆差大于1980亿美元。
其次,对于更广泛历史背景的详细研究毫无疑问地证明:最终导致“金融癌症”的那些政策并不起源于美国。这些政策要古老的多。它们起源于英帝国,后来被那些英裔美国金融寡头通过所谓“亲英的东海岸权势集团”进口到——或更准确地说,几乎是像殖民地一样强加于——美国的。这些英裔美国金融寡头总是与传统的“美国体制”作对,而且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英国王权及英国情报部门有联系。一部美国史就是亲英的、寡头的倾向与传统的共和倾向斗争的历史。在本世纪初,代表传统“美国体制”的麦金利总统被暗杀,亲英的西奥多。罗斯福上台,这意味着英裔美国寡头集团事实上已经接管了美国。然而,“美国体制”集团的影响一直保持到50年代,甚至更久。原因之一就是英裔美国权势集团出于军事和其它因素的考虑,认为仍有必要保持一个强大的工业基础。可是,在著名的英国贵族伯兰特。罗素所主张的战略教条的影响下,这种情况开始改变了。
罗素认为科学和技术的无限进步造成了对于人类生存的威胁,其表现形式就是核武器。只要主权国家能自由地发展其科学研究和工业能力,他们总能造出核武器。因此,罗素及其追随者认为能使世界保持安全的途径是:①消除国家主权以有利于建立一个“世界政府”的专制权力;②停止工业化的扩散,限制获取工业技术;③消除科学和技术进步本身,至少将其置于严格控制之下。
罗素政策的第一个突破是1958~1959年美苏在赫鲁晓夫和艾森豪威尔领导下所达成的协议。尽管这些协议对西方经济政策的深刻影响只是在几十年后才充分显露出来,它们当时就已极大地推动了放弃广泛的科学和工业发展政策,而开始采取所谓“后工业社会政策”。
至60年代中期,局势已很明朗,英裔美国权势集团已完全接受了罗素的政策并开始转向“后工业社会”。从那时起,寡头集团已或多或少地控制了美国经济、金融和外交政策达30年之久。
世界金融体系30年的癌症(1967~1997)
过渡阶段结束于1967年,当时一系列爆炸性的金融危机正如林顿。拉鲁什所预言的那样开始。后来的历史表明60年代末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危机决非暂时或周期性现象。从战后初期卓有成效的“美国体制”政策所作的根本性转向,为世界经济种下了致病的癌变基因。
在这30年历史进程中,金融体系的疾病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以各国政府和组织不得不面对和应付的危机为标志。历史表明,在每一个关键转折点上,所采取的决策总是使问题更为恶化,并为下阶段更严重的危机准备了条件。这些决策的共同重点在于:对由不数据增长的债务“泡沫”和投机性金融资产引起的问题,它们总是试图通过牺牲越来越多的实质经济来“喂饱”泡沫的方式加以解决,与此同时它们还成功地为这些泡沫的增长清除各种壁垒。
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政府和主要组织的这种非理性、自我毁灭式的行为,构成了过去30年经济史最重要的特征。很明显,世界金融体系的问题及其之所以被容忍了这么久的原因在于一些植根于国家政府和组织的思维习惯深处的错误。
在本文余下的部分中,我们将把注意力集中到世界经济的“金融癌症”发展的几个关键点上。我们将特别关注在不同的阶段各国政府所采取的行动及其影响。
转折点一:1967~1971年货币危机和经济政策的新马尔萨斯主义转向
我已描述了1964~1966年的根本性政策转变是如何与越战引起的通货膨胀及其它因素一起,为始于1967年英镑危机的一系列货币危机准备好条件的。不幸的是,对1967~1971年货币危机的反应没能使经济政策转回到健康的工业发展上来,而后者本来是能够稳定美元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在助理财政部长保罗。沃克尔、乔治。舒尔茨、米尔顿。弗里德曼及其他人的建议之下,先是约翰逊在1968年3月,后来是尼克松在1971年都发出了让金融体系与真实经济“脱钩”的信号。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决定停止以黄金支持美元的地位。这给战后布雷顿体系下的货币稳定划上了句号。它为洪水般的金融和商品投机打开了闸门,为通向“浮动汇率制”铺平了道路,削弱了良性的长期计划,增加了国际性长期投资与贸易的风险。
与金本位和固定货币平价的废除相伴,美国的政策使美元加速流向“离岸市场”,在那里没有对利息的限制,事实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相当大的一部分外流美元涌入了英联邦国家,这是以伦敦为中心的所谓“欧洲美元”市场的开始。
到1979年,已有超过1/3的美元在海外流通。这些钱成了离岸欧洲美元银行根据“凯恩斯乘数”进行信贷创造的基础。由于美国国内银行的潜力仍被美联储的政策所限制,不断增长的欧洲美元信贷开始通过加拿大等离岸中心市场流入美国银行体系。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欧洲美元信贷泡沫”的增长成为美国和其他国家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美国金融政策越来越成为海外美元市场的“囚徒”。
转折点之二:1973~1975年的石油冲击
西方的政策不仅没有设法使“美元泡沫”,包括以伦敦为基地的欧洲美元市场受到控制,反而以不断增加的流入量使这个泡沫越鼓越大。在70年代中期石油冲击的帮助下,泡沫以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代价迅速膨胀了起来。毫无疑问,油价的大幅上涨是英美权势集团掌握的大银行和石油公司以人为的方式策划和哄炒起来的。油价陡涨四倍制造了新泡沫,即第三世界债务泡沫,同时也是英美银行和石油卡特尔对世界工业经济的掠夺。
这些虚假的债务没有被冻结或一笔勾销。达到高利贷水平的“浮动利率”和不断发出新贷款用于还旧贷款(即所谓的“滚动还债”)还使这些债务泡沫迅速扩大。这种政策同IMF 从80年代开始强制推行的管制政策一起,将大多数发展中经济推进破产的深渊,而且极大地限制了工业国家高技术资本品的出口。
70年代后半期,金融癌症已到了性命攸关的地步。林顿。拉鲁什和他的合作者提出了一项可行的替代政策方案,并在各国政府和组织中广泛传播。拉鲁什关于成立“国际发展银行”的建议目的在于重建新的金本位制,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这个建议于1976年被提交联合国大会。
稍后,法德两国对卡特政策的破坏性经济政策和“浮动汇率”政策的抵制在1978年达到高峰,在这一年它们决定建立欧洲货币体系(EMS )和欧洲货币基金(EMF )。后来,拉鲁什又呼吁把EMS 和EMF 建设在为以最初的“国际发展银行”所体现的原则为基础的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核心部分之一。当然,他希望能将美国等国尽可能早地纳入这个新体系中。不幸的是,这些创议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其中包括对几位主要欧洲工业家和政治家的暗杀,这些人都热心于第三世界的工业的发展。到80年代初,欧洲的亲工业潮流已被严惩削弱了。后果之一是如今的欧洲金融聪明和共同货币计划同一种货币学派的、反发展的政策联系到了一起,而后者同1976~1978年的亲工业倾向是截然相反的。
转折点三:1979年的“利率冲击”
不可避免地,华尔街泡沫、欧洲美元泡沫和第三世界债务泡沫的进一步增长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新当选的英国撒切尔政府和不久后保罗。沃克尔领导下的美联储不公没有着手解决潜在的真正问题,反而推行了极端的货币主义“休克疗法”,将利率提高到美国内战以来最高的水平。这种政策加上沃克尔和卡特政府强制施行的信贷控制等手段,给了美国经济的工农业基础以沉重一击,仅仅几年之内,数十万的农场主和中型工业企业被毁掉。在许多工业部门,美国经济的实物产出在3年内下降了30%至40%.直至今日,美国工业和农业仍未从1979~1981年的“休克疗法”中恢复过来。
这种毁灭性的高利率政策的后果当然不局限于英美两国。欧洲美元贷款的利率从1978年初的7%上升至1980年初的20%.世界贸易也经受了自1958年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但更主要的是,利率上升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可怕的打击:他们用欧洲美元贷款支付他们的石油进口,而欧洲美元的利率通过伦敦银行间拆借利率已翻了一番。一夜之间,这些国家不得不支付两倍于他们借钱时所预计的债务利息。
这次“休克疗法”的反对工业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的性质,在1970年末纽约外交关系委员会(CFR )的一系列研究报告中得到充分体现。成立于一战后的外交关系委员会是英国事务研究所的旁系衍生物,是英裔美国权势集团最重要的政策机构。在以“80年代计划”为名出版的一系列书籍中,外交关系委员会公开地主张推行一种在一定程度上使世界经济在控制下解体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摧毁有利于第三世界工业发展的力量。通过对民族国家经济实施决定性的打击,一条通向“全球化”的道路将被开辟出来,而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将在“全球化”中被取消。
转折点四:1982~1983年的拉美债务危机
利率的急剧提高和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冲击”使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了无法忍受的境地,并直接导致了拉美的债务危机。从1978到1982年的四年间,拉美国家(包括墨西哥)的官方债务从1565亿美元增至3228亿美元。与此同时,超过780亿美元的流动资本离开了拉丁美洲。而所有这些都没有大量流入的投资作为补偿。
对这种掠夺行为的最强烈的抵抗来自墨西哥总统洛佩兹。波蒂略。1982年5月,波蒂略与拉鲁什商讨了拯救墨西哥经济的措施。过后不久,拉鲁什起草了一份拉美国家经济政策。这项名为“洛雷斯行动”的方案核心在于:拉美国家应建立起“债务者卡特尔”和一个共同市场,目的是争取公平地重组债务并开创一个大陆范围的以实物经济原则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局面。
1982年8月初,当“洛雷斯行动”计划公布的时候,墨西哥事实上已停止了支付外债。资本在恐慌中纷纷逃往国外,整个金融体系开始解体。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波蒂略开始实施拉鲁什方案中的关键部分。为了恢复对经济的控制,实行了严格的货币管制,宣布暂时性的外债停付以及银行系统的国有化。除了这些紧急措施以外,波蒂略还努力寻求其他拉美国家,特别是阿根廷和巴西的支持,力图建立起一个面对外国债权人的统一政策。
不幸的是,由于一些拉美国家的动摇和胆怯,由于外部的强大压力,全面实施“洛雷斯行动”计划的历史机遇被错过了。拉美国家政府一个接一个地接受了债权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条件。
美国国务卿乔治。舒尔茨在波蒂略向联合国发表演讲前夜,就在一次讲话中强调了把IMF 变为强迫第三世界还债的“世界警察”的建议。这个政策体现在IMF的“管制政策”(Conditionalites )和“结构调整方案”中。债务国将被强迫进行货币贬值;消除对生产部门及食品等基本商品的国家补贴;对公共开支进行大幅度削减。不论怎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结构调整方案”的结果都是大多数人民生活水准的下降,搁置对经济的生产性基础的投资,通过贬值大量增加债务负担。
就其所称的解决债务问题的目的而言,IMF 的政策遭到了可悲的失败。另一方面,这个政策的确带来对于陷入“债务陷阱”的第三世界的巨大掠夺。到90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每年都向工业化国家,尤其是英美金融机构,提供数百亿美元的净资本流入。根究联合国国际儿童紧急基金(UNICEF,现更名为国际儿童基金)的统计,自穷国流入富国资本从1983年的每年60亿美元增长至1990年末的每年300亿美元。考虑到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的暴跌,这种资本流出的实物经济成本至少是上述数字的两倍。而整个80年代从发展中国家流入美国的资本就高达4000亿美元以上。
尽管有这样大的资本外流,第三世界国家的债务仍然持续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数字,1980年全世界109个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约为4300亿美元,包括一年期以上的公私债务。从1980年至1986年,付息3200亿美元,还本3320亿美元。因此,这期间发展中国家为4300亿美元的债务支付了6520亿美元。然而1986年这些国家的债务总额竟高达8820亿美元!这巨大的新增债务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用于新投资的;债务泡沫的增长几乎完全是由于高利率和发新贷还旧债的“滚动还债”(Roll-Over )方式。至1994年,109个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总额已高达16,000亿美元。
在墨西哥,波蒂略的民族经济政策很快就被逆转了。由IMF 和债权银行推行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布雷迪计划”,结果只是延缓了危机,而真正的问题却更严重了。这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埋下了种子。
以上为转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伊朗影响不仅仅只有油价 盘点夹缝中生存的伊朗汽车
美国和伊朗的冲突导致油价上涨,对汽车用户影响比较大。相对于知名度较高的伊朗石油和天然气,我们对伊朗汽车工业和品牌就相对要陌生得多。根据伊朗德黑兰市政厅展馆的2018年数据,当时伊朗汽车销量的世界排名为第14位,伊朗每年对各种车辆的需求量为80万辆。在伊朗的对外出口,伊朗汽车工业仅次于石油和天然气,那么伊朗汽车工业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伊朗汽车工业具备冲压焊接,烤漆和总装四大工艺,可装配变速箱和发动机,生产制造大部分零部件(除ecu等少数零部件之外),而伊朗汽车品牌最大的两家汽车公司分别为霍德罗(IKCO)和塞帕(SAIPA)。
①霍德罗汽车集团公司(IKCO)
霍德罗汽车集团公司(IKCO)成立于1962年,成立初期主要以生产汽车零部件及进出口贸易为主营业务,现在霍德罗是伊朗最大的汽车生产、设计及制造商。据了解,霍德罗与知名海外品牌有合作生产关系,与国内上汽、一汽、广汽的合资品牌较为类似,不过由于美国制裁,部分海外品牌暂停或者退出合作生产。此外,霍德罗与我们国内的自主品牌同样有合作关系。
②塞帕(SAIPA)汽车集团
塞帕(SAIPA)汽车集团是伊朗第二大汽车生产商,创办于1966年。和霍德罗(IKCO)一样,与知名海外品牌有合作生产关系,同样和我们国内的自主品牌有合作关系。
总的来说,伊朗汽车工业主要生产小型车和紧凑型车,基本属于入门级车型。发展中国家的汽车制造商,如印度塔塔汽车公司、本文介绍的伊朗汽车公司(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发展并不容易,而伊朗汽车工业还面临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更为艰难的外部环境。伊朗工业、矿业以及贸易部长雷扎·拉哈马尼表示,将加大投入推动工业发展,在今年1月内,该国的一家轮胎制造厂上线,以摆脱对轮胎进口的依赖。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海南东方市核电站对东方海岸小区有没有影响
随着日本福岛核电力厂单位4火新闻报告,在快速周二上午的时间,在亚洲金融市场跳水,日经225指数下跌了14%以上,远远的最大盘中跌幅;在韩国指数和的亨恒生指数盘超过4.5%的下降,中国的股票指数跌幅相对较小,但超过3.5%。对于金融市场,对核辐射的恐惧已经远远超过日本地震和海啸的影响。
日本的核危机,两个项目:一个是核泄漏演变成国际核危机的区域范围控制在另一个各方的努力的结果。我们分析的趋势,这两个假设原油的影响。
莫慌!的主要力量仍是潜水?套牢的股票很可能被保存! 3月股市很可能戏剧性的变化?拉锯战背后隐藏着资金运动的第一个场景:如果核泄漏控制区范围内的性别,地震和海啸的影响仍占据主导地位。据最新消息,日本6炼油厂(约140万桶/天的能力)已经受到地震关闭。在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炼油能力大幅下降将使原油价格在短期内的压力下,特别是与提高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然而,随着灾后重建,基本物资,包括石油需求将升温。根据过去的地震活动,地震,一个月一般会石油进口量大幅减少,但开始灾后重建活动的进口将上升显着,上升速率会有所不同,因为不同的破坏性地震。
最后的,最强烈的地震在日本的神户大地震于1995年1月,月份日本的石油进口中,开始重建的石油进口增长由2月份的5.1%下降了5%,但日本的季节性低点石油进口在2月份,2月份石油进口增加了15%以上后季节性的处理。路透社周二也预测,日本增加进口油,或20万桶/天。因此,在长期的角度来看,地震后的重建活动将推动国际油价上涨。
此外,1/5的核电厂关闭已经造成了供应短缺,在日本的燃油需求可能会显着增加。虽然燃油是不是在日本的发电的主要原料,但它是更重要的替代原料。日本在2010年的夏天,经历了创纪录的高温试验,对电力的需求急剧上升,在今年第三季度,比上一年增长12.5%,同比增长13.3%,环比燃油消耗,这使得新加坡燃料油价格在国际原油市场的振荡弱的背景依然强劲。
总之,如果日本大地震的影响仅限于海啸和核事故区,在亚洲的原油和燃油的价格在未来几个月内预计将稳步回升,上升。
第二个场景:日本核泄漏演变成国际核危机,包括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周边国家的核危机,那么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无论是股市或商品,甚至是避险品种黄金的命运也可能是能逃脱的下降。随着福岛第5号,6号机组发生爆炸,信息传播,东京监测证实过量的辐射,国际核危机蔓延的恐慌。
个人认为本世纪的灾难的可能性不会太大,因为日本是很远的地方,即使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核辐射扩散到日本以外的地区,辐射会大大减弱的力量。和切尔诺贝利核危机影响,日本的核危机管理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的苏联政府。
因此,我个人认为,第一种情况发生的概?率,这是原油和石油产品,从短期来看,由于地震,海啸和核危机三重抑制市场恐慌情绪将继续蔓延价格或将继续向是在压力下,长期,日本的灾后重建,以及中东局势依然紧张,将给予动力的国际原油石油价格,并在亚洲燃料石油价格返回到反弹行情。
专家:日本核危机可能演变成一个全球性的安全事件
人民网3月15日(记者杨Tiehu)3月11日,14:46当地时间(GMT 13:46),宫城县,日本东北部至今,东太平洋外海的日本震级最高的地震 - 9.0里氏地震,海啸袭击了日本东北部海岸遭遇不同程度的。
地震发生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厂1号机组,3号机组和2号机组,分别于3月12日,3月14日和3月15日,另一氢气爆炸后的影响。一时间,核安全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3月15日中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滕建群,背诵相关情况。
记者:日本核电站在地震和海啸后,发生了什么事?
滕建群:日本,两个与核有关的地区遭到了严重破坏,在地震和海啸,福岛核电厂。女川核电厂,该电厂在该地区地震发生后不久火,但很快被扑灭。
首要任务是福岛核电厂。当地震发生时,有10个反应堆,分别桩第一核电厂(6)和第二核电站(4堆)。根据东京电力公司说,第一核电站在地震和海啸击中3个单位进行检查,3个单位1,2和3的唯一的麻烦。
麻烦的是福岛第一核电厂的情况是非常严重的。的第1号单元爆炸发生在12日下午,13日清晨,3号反应堆冷却系统故障报告,船员爆炸14日上午11点。此后不久,2号机组异常的冷却系统,爆炸发生在15日早上约6:10,东京电力公司报告说,可能会损坏控制压力池。机组的冷却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从昨日下午,日方采取措施,提高海水和释放蒸汽,但看这些手段并没有避免爆炸。
在正常情况下,攻击或自然灾害,核电厂自动刹车停机时间,核电厂的冷却系统将开始工作,几秒钟后,,帮助电站下的高温和高的压力。但这次福岛核电厂冷却柴油发动机不能正常工作。究其原因,至少有三个:第一,毁灭的灾难。据透露,这些机组设计要求抗8级大地震,但地震达到9。这些单位已经服务了很多年,像第1台投产于1971年,有着40多年,这是一个核电反应堆的寿命。第三,缺乏电力和其他辅助支持,冷却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冷却系统马克整个高温和高压的反应器中难以释放的时刻的失败,最大的危险是,这些高温度和高压力的反应器中的保护壳突破,形成严重的核泄漏。这一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发生了什么。
记者:对核电厂的地震和海啸袭击事件发生后,日本做了什么?
滕建群:日本有丰富的经验,在抗震救灾中,通常有良好的训练。遇到地震,他们的表现相对平静。瞬间,比地震本身造成的最严重的破坏,但地震引发的海啸。
日本政府做出了快速反应:首先,日本关闭了11个核反应堆在受影响的地区;第二,日本首相宣布了原子能紧急状态法;第三,内阁继续解释群众稳定人的情绪信息透明,向国际原子能总署(IAEA)第四,首次宣布紧急疏散,3公里,然后是10公里的范围内,在下午晚些时候宣布13日为今天上午,半径20公里的疏散已经扩大到30公里;五,维修人员在现场的反应器,填充海水第六,请求协助美国和其他国家,包括冷却剂。
记者:您如何评价目前受影响地区的核安全形势?
滕建群:经过近4天的抢救,福岛核电厂的张力没有得到缓解,特别是今天早上来的福岛第一核电厂2号机组发生爆炸的消息,人纠结,形势相当严峻。有消息称,该网站已经开始撤退。接下来的两三天将是关键,以确保核反应堆安全。极有可能作出决定,以密封堆栈。
据美国海军称,14日,日本救灾美国航母“罗纳德·里根”号有17人被核辐射泄漏,这些人受辐射乘坐直升机在清洗后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影响身体。承运人在福岛第一核电厂,东北约160公里的海面巡航。显示返回航母附近的3个直升机机组人员检测仙台救灾任务中,有17人受到辐射。在空气中检测到的放射性物质,总部设在日本横须贺市,美国第七舰队已重新调整的舰船和飞机部署,以避免遭受更多辐射。
尽管这些微量的辐射,但它确实出现核泄漏。
记者:如何使用核能在日本吗?
滕建群:日本是一个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国家,并依靠进口超过80%的能源。日本的核能发展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于1966年,生产的第一核电站,日本核电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0%以上。根据日本政府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到2030年,核电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0%的比例,这也是在日本建立至少超过10个核电厂。事故的福岛地区仍是正在建设中的两座核反应堆。
记者:日本核泄漏会影响周边国家?
滕建群:救援人员,以减轻反应堆内部压力释放蒸汽的方法,势必会带来部分的污染物。如果日本人把它释放的痕迹,这种辐射不会导致死亡,服用一定剂量的药物和清洗可以减轻辐射所造成的损害。
但是,我们已经注意到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正门附近辐射值的消息吗?大幅增加。东京电力公司官员说,今天上午,当地时间8:31(7:31 GMT)左右,福岛第一核电厂的正门附近的辐射值?大幅增加至8217每小时882微西弗微西弗每小时。辐射值相当于暴露在辐射中的普通百姓,从自然世界的八倍多。这一点是令人担忧的。
日本核事故会影响到周边国家,还是一个未知数。各国已经开始密切监察日本核事故的进展。有两种可能性:在反应器中的高温和高压冷却下来,相关的反应堆将被永久报废,但没有大量的事故发生,这对周边国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第二个核反应堆发生爆炸,保护壳破裂,流出到周边地区的电抗器,水和空气的放射性物质。因此,我们不能贴现等事故。
记者:无论是国际和平利用核能的负面影响呢?
滕建群:国际社会有超过400个反应堆在发电,美国占了104个。法国,核电的发电能力的70%以上。目前,事故的发生肯定会让人们思考和平利用核问题。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压力增大以及能源需求的增加,近年来,国际社会重新考虑和平利用核能的问题。有关国家,如埃及,越南等国家已经开始建设核电站,以满足建设核电厂的需求,这些反应堆建在人口相对密集,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附近,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一旦这些核电厂事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