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提供清朝豫亲王多铎的有关事情

2.多尔衮和多铎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3.对多铎的评价

4.阿济格和多尔衮是什么关系,阿济格和多铎的性格都差不多,为什么多

请提供清朝豫亲王多铎的有关事情

锦州镇江镀金价格_镇江金价多少钱1克?

多铎

爱新觉罗多铎,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第十五子,母大妃乌喇那拉氏。做为努尔哈赤的幼子,多铎自幼极受宠爱。

天命十一年八月,努尔哈赤去世。年幼无忧的多铎遭遇了人间第一残事。当时,多铎与其同母兄多尔衮年纪虽小,却已领有正白、镶白两旗。如果再有正当盛年,极富机智的生母大妃乌喇那拉氏指挥操控,其势力必然迅速增大,将成为争夺汗位的劲敌,这自然为诸王所不容。于是以皇太极为首的诸王便以努尔哈赤留有"俟吾终,必令殉之"的遗言为借口,逼迫多铎的生母殉葬。其母被逼无奈,只有盛装自尽,年仅三十七岁,成为了后金汗位争夺斗争的牺牲品。生母的悲剧遭遇,在十三岁的多铎心中打下了痛苦的烙印,也使原本因自幼受宠就无所顾忌、年轻气盛的多铎在成长的过程中愈发狂放不拘,他的这种性格也为他起落不定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皇太极继位后,对多铎兄弟悉心培养,多铎做为少年旗主,得以参议国事,地位日隆。也渐渐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

十五岁时,随太宗攻袭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初此从征,因功受封"额尔克楚呼尔"。

十六岁时,与莽古尔泰、多尔衮从皇太极入掠明境,在蓟州等地屡立战功。

十八岁时,参加围困明军的大凌河城战役。在小凌河遭遇战中,失足坠马,几乎命丧锦州城外。

十九岁时,随大军远征察哈尔蒙古林丹。

天聪九年正月,为配合多尔衮招抚蒙古林丹汗之了额哲,牵制关外明军,二十二岁的多铎奉诏挂帅,率精锐进攻宁远、锦州。明大将祖大寿合锦州、松山明兵3500人,屯驻在大凌河西。多铎率所部与祖大寿军激战,斩明军副将刘应选,歼其兵五百人,并分道追击明溃兵至锦州和松山。师还,皇太极亲率诸贝勒在盛京五里外郊迎。赞其"能出奇取胜,可嘉也。"

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多铎被封为和硕豫亲王。

此时的多铎,似乎是春风得意,位高爵显。但童年的阴影、孤傲的性格使他愈发狂放不拘,经常在皇太极与诸贝勒商议大事时,直言提出违忤皇太极的异议。起初皇太极只认为多铎是从小被汗父宠坏了,但久而久之,皇太极便极为不满。而多铎我行我素的性格是绝不屑于去乞求什么谅解的,于是兄弟间的隔阂便越来越深。最终,多铎跌入了自己政治生命中的第一个低谷。

崇德三年九月,皇太极遣奉命大将军睿亲王多尔衮、克勤郡王岳托二路掠明,并派郑亲王济尔哈朗和豫亲王多铎在宁锦一带策应,牵制关外明军。睿亲王多尔衮为主力,先期出发,皇太极亲自郊送。多铎以避痘为辞,未与送行。皇太极闻后恼怒异常。十一月,多铎攻克大兴堡后,奉诏与郑亲王济尔哈朗会师。在途中经中后所时,明大将祖大寿率部袭击多铎部后路,伤清军九人,使多铎部失马30余匹。次年王月,清室王公大臣聚崇政殿,共议多铎之罪,夺多铎正白旗牛录的三分之一。降为多罗贝勒,只命他管摄兵部,但重大的部事无权决断,也不得过问日常政务的审理。

不久后,明清松锦战役爆发,多铎随军出征,迎来了东山再起的时机。战役之初,清军连连失利。为加强攻势,崇德六年四月,皇太极遣郑亲王济尔哈朗、武英郡王阿济格和多铎往代睿亲王多尔衮,指挥围攻锦州的清军。七月,皇太极亲率大军赶赴锦州战场。皇太极知杏山明军必奔往宁远,令多铎半路设伏,截杀明军。多铎设伏于杏山与松山之间的高桥,令杏山明军全军覆灭。根本上扭转了松锦战役的局势。

随后,多铎与豪格挥师直趋松山,困洪承畴一万余人于松山城六月之久。七年三月,破松山城。俘洪承畴。松山失守,锦州明军孤立无援,守将祖大寿举城投降。清军大获全胜。从此,山海关外,明朝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京城门户失去屏蔽。

多铎积极参加了此役的锦州围城、高桥设伏、松山破袭。因战功卓著。复封为豫郡王。逐渐恢复了自己在满清皇室中的地位及八旗军中的影响。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极崩,多铎与阿济桥跪劝其兄睿亲王多尔衮继承大统,而皇太极子肃亲王豪格也谋求自立,并得到两黄旗及正蓝旗的拥戴,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多尔衮在权衡利弊后,提议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此建议最终得到了各方认同。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在盛京继帝位,次年改元顺治。

此后,多尔衮以摄政王之尊掌握了兵政大权。视多铎为羽翼,委以重任,或带同作战,或任为主帅。多铎从此声名显赫,成为明清之际的风云人物。

顺治元年四月初九日,多铎和阿济格随同睿亲王多尔衮率领满、蒙兵力的三分之二及汉军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各部,由盛京出发,向山海关进军,准备进取中原。大军抵达辽河时,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遣其副将杨坤至清军营乞兵请降,并带来了李自成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自缢的消息。多尔衮即令多铎与阿济格率军兼程赶赴山海关。四月二十一日黄昏,清军在距离山海关十五里外驻营休息。二十六日进距山海关外十里,在一片石处击溃大顺军唐通部。吴三桂乘机炮轰李自成大顺军/率将十余员、兵数百骑间道驰至清营,拜见多尔衮,剃发称臣。随后,吴三桂为前锋引导,英王率领万骑为左翼,多铎率领万骑为右翼,多尔衮自率重兵居后,三路清军相继入关。

清军与吴三桂部合流后,已拥有精兵18万,并占据雄关之险。四月三十日晚,清军大队进抵蓟县,得悉李自成大军撤出北京的消息,多尔衮即令多铎、阿济格率八旗精锐绕过北京尾随追击大顺军,而自己则带一部精兵赶超北京。

多铎与阿率军追击大顺军至固关始还京,顺治元年十月初一日,多铎晋为亲王,受封定国大将军。统领将士南征。

顺治元年十月,清廷一举摧毁了西安的大顺和南京弘光。英亲王阿济桥、吴三桂和尚可喜统率的一路清军,十月十九日从北京出发,目标是先攻陕北,尔后南下西安;而多铎则带孔有德、耿仲明等明朝降将,统另一路大军进军南京,平定东南。正当二路大宫相继离开北京时,大顺军二万余人东渡黄河,连下济源,孟县等地,并围攻河南怀庆府城沁阳。多尔衮接报。即令多铎改变预定,先救怀庆,然后攻取潼关,与阿会师西安。多铎部迅速推进到潼关附近,使大顺军战略上陷于被动。翌年正月十二日,多铎部占领潼关。旦夕至西安。十八日,进入西安。

顺治二年二月,多尔衮令英亲王绥理关中,并负责追剿李自成,令豫亲王率其部兵锋南指,完成平安江南的大任。

顺治二年二月十四日,多铎奉命率大军回师东征,进抵河南。三月初九日,多铎大军出虎牢关,并分兵由龙门、南阳三路合围归德后。攻陷归德后,率其八旗大军横扫河南大半地区,河南诸州县皆为其收降。河南战场,多铎大军捷报频传。清廷获悉中原已定,诏褒多铎功,赐嵌珠佩刀,镀金鞋带,以示嘉奖。

四月,多铎亲领大军直奔毫州,攻破盱眙,逼近淮安和泗州。此时南明弘光朝大学士史可法正"督师淮上",阻止清军南下。但此时弘光朝内党争严重,镇守武昌的宁南侯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率水陆大军顺江东下九江,直逼南京。阉堂马士英惧怕左良玉进京,于己不利,急调史可法入卫南京。当史可法行至浦口时,左良玉已病死九江。南京暂保无虞。

淮安、泗州明军被调走后,防御力量空虚,多铎立即抓住战机,一举破之。当史可法在浦口闻讯,率师昼夜兼行,冒雨返救时,多铎已指挥清军渡过淮河,兵锋直指扬州,江北陷入混乱。四月十五日,清军到达扬州城下。二十五日,破城而入。多铎劝降史可法不果,杀之。

多铎怒扬州军民抗战不降,为扬威解恨,下令屠城,十日后封刀。昔日繁华的商业都会,处处断墙残壁,尸横遍地。史称"扬州十日"。

扬州屠城后,多铎指挥大军继续南进,于五月初五日饮马长江。

多铎陈兵江北,于五月初九占镇江。五月十六日进入南京。为抚辑明朝遗民,多铎以定国大将军豫王令旨遍谕各处。称清军平定东南,乃是"奉天伐罪,救民水火",并张榜示谕臣民,严禁胡服辫发。于扬州立史可法祠,表彰史可法的忠节。又拜谒明孝陵,对"明太子"礼遇甚恭。同时,多铎也告诫南明官民,若抗拒不降,扬州屠城便是前车之鉴。

多铎遣贝勒尼堪、贝子屯济等率军追击弘光帝于太平。不久,多铎将弘光帝及伪太子一并解往北京,斩于市。

六月初,多铎又遣贝勒博洛等趋杭州,败大学士马士英,降潞王朱常淓。淮王朱常清亦自绍兴来降。至此,浙东浙西全部为清军控制。

江浙平定,多铎即承制改南京为江南省,并疏请授江宁、安庆巡抚以下官三百七十三人,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并以南京为中心,各重镇要道派驻八旗重兵,雄视赣、闽、湘、粤、桂等省,随时准备继续南下,扫荡各地的抗清武装和明朝残余势力。'

顺治二年七月,清廷以多罗贝勒勒克德浑、固山额真叶臣等往江南代多铎。十月,多铎凯旋回京,顺治帝亲迎于南苑,行郊劳礼,晋封多铎为和硕德豫亲王,并有丰厚赏赐。

顺治三年,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腾机特等叛奔喀尔喀,反出清廷。五月,顺治帝命多铎为扬威大将军,偕同承泽郡王硕塞,于克鲁伦河集外藩蒙古兵,追剿苏尼特部。于十月大胜回朝。

多铎在清廷入关与平定南方过程中,屡膺重任,战功显赫。于顺治四年七月,晋封为辅政叔德豫亲王。晋封册文中称多铎"定鼎中原以来,所建功勋,卓越等伦",赐金千两,银万两,鞍马二。

顺治六年三月十八日,多铎因患痘症,不治病故,年仅三十六岁。摄政王多尔衮闻讯,率师由前线返京,为其举行隆重葬礼,立碑纪功。

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身后削爵,多铎因是其同母弟之故,连累追降为郡王。康熙十年六月,追谥豫郡王为"能",乾隆四十三年正月昭雪多尔衮,同时命复多铎亲王及封号,配享太庙,八月,入祀盛京贤王祠。

多铎子八,有爵者四:多尼、董额、察尼、多尔博。

纵观多铎一生,正处在明清之际风云动荡的历史时期。清太祖在位时,多铎少年受封,最受宠爱;太宗在位时,多铎先遭母殉之痛,后虽屡建奇功,仍因我行我素而不为太宗赏识;世祖即位后,多铎如鹰扬天下,横扫疆场,平定东南,摄政王多尔衮定鼎中原。虽然在某些战役中杀戮过多,虽然其我行我素、孤傲不拘的性格使其无法成为一名成功的政治家,但谁也无法否认,豫通亲王多铎绝对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军事家。

多尔衮和多铎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爱新觉罗多铎,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第十五子,母大妃乌喇那拉氏。做为努尔哈赤的幼子,多铎自幼极受宠爱。

天命十一年八月,努尔哈赤去世。年幼无忧的多铎遭遇了人间第一残事。当时,多铎与其同母兄多尔衮年纪虽小,却已领有正白、镶白两旗。如果再有正当盛年,极富机智的生母大妃乌喇那拉氏指挥操控,其势力必然迅速增大,将成为争夺汗位的劲敌,这自然为诸王所不容。于是以皇太极为首的诸王便以努尔哈赤留有"俟吾终,必令殉之"的遗言为借口,逼迫多铎的生母殉葬。其母被逼无奈,只有盛装自尽,年仅三十七岁,成为了后金汗位争夺斗争的牺牲品。生母的悲剧遭遇,在十三岁的多铎心中打下了痛苦的烙印,也使原本因自幼受宠就无所顾忌、年轻气盛的多铎在成长的过程中愈发狂放不拘,他的这种性格也为他起落不定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皇太极继位后,对多铎兄弟悉心培养,多铎做为少年旗主,得以参议国事,地位日隆。也渐渐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

十五岁时,随太宗攻袭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初此从征,因功受封"额尔克楚呼尔"。

十六岁时,与莽古尔泰、多尔衮从皇太极入掠明境,在蓟州等地屡立战功。

十八岁时,参加围困明军的大凌河城战役。在小凌河遭遇战中,失足坠马,几乎命丧锦州城外。

十九岁时,随大军远征察哈尔蒙古林丹。

天聪九年正月,为配合多尔衮招抚蒙古林丹汗之了额哲,牵制关外明军,二十二岁的多铎奉诏挂帅,率精锐进攻宁远、锦州。明大将祖大寿合锦州、松山明兵3500人,屯驻在大凌河西。多铎率所部与祖大寿军激战,斩明军副将刘应选,歼其兵五百人,并分道追击明溃兵至锦州和松山。师还,皇太极亲率诸贝勒在盛京五里外郊迎。赞其"能出奇取胜,可嘉也。"

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多铎被封为和硕豫亲王。

此时的多铎,似乎是春风得意,位高爵显。但童年的阴影、孤傲的性格使他愈发狂放不拘,经常在皇太极与诸贝勒商议大事时,直言提出违忤皇太极的异议。起初皇太极只认为多铎是从小被汗父宠坏了,但久而久之,皇太极便极为不满。而多铎我行我素的性格是绝不屑于去乞求什么谅解的,于是兄弟间的隔阂便越来越深。最终,多铎跌入了自己政治生命中的第一个低谷。

崇德三年九月,皇太极遣奉命大将军睿亲王多尔衮、克勤郡王岳托二路掠明,并派郑亲王济尔哈朗和豫亲王多铎在宁锦一带策应,牵制关外明军。睿亲王多尔衮为主力,先期出发,皇太极亲自郊送。多铎以避痘为辞,未与送行。皇太极闻后恼怒异常。十一月,多铎攻克大兴堡后,奉诏与郑亲王济尔哈朗会师。在途中经中后所时,明大将祖大寿率部袭击多铎部后路,伤清军九人,使多铎部失马30余匹。次年王月,清室王公大臣聚崇政殿,共议多铎之罪,夺多铎正白旗牛录的三分之一。降为多罗贝勒,只命他管摄兵部,但重大的部事无权决断,也不得过问日常政务的审理。

不久后,明清松锦战役爆发,多铎随军出征,迎来了东山再起的时机。战役之初,清军连连失利。为加强攻势,崇德六年四月,皇太极遣郑亲王济尔哈朗、武英郡王阿济格和多铎往代睿亲王多尔衮,指挥围攻锦州的清军。七月,皇太极亲率大军赶赴锦州战场。皇太极知杏山明军必奔往宁远,令多铎半路设伏,截杀明军。多铎设伏于杏山与松山之间的高桥,令杏山明军全军覆灭。根本上扭转了松锦战役的局势。

随后,多铎与豪格挥师直趋松山,困洪承畴一万余人于松山城六月之久。七年三月,破松山城。俘洪承畴。松山失守,锦州明军孤立无援,守将祖大寿举城投降。清军大获全胜。从此,山海关外,明朝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京城门户失去屏蔽。

多铎积极参加了此役的锦州围城、高桥设伏、松山破袭。因战功卓著。复封为豫郡王。逐渐恢复了自己在满清皇室中的地位及八旗军中的影响。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极崩,多铎与阿济桥跪劝其兄睿亲王多尔衮继承大统,而皇太极子肃亲王豪格也谋求自立,并得到两黄旗及正蓝旗的拥戴,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多尔衮在权衡利弊后,提议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此建议最终得到了各方认同。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在盛京继帝位,次年改元顺治。

此后,多尔衮以摄政王之尊掌握了兵政大权。视多铎为羽翼,委以重任,或带同作战,或任为主帅。多铎从此声名显赫,成为明清之际的风云人物。

顺治元年四月初九日,多铎和阿济格随同睿亲王多尔衮率领满、蒙兵力的三分之二及汉军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各部,由盛京出发,向山海关进军,准备进取中原。大军抵达辽河时,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遣其副将杨坤至清军营乞兵请降,并带来了李自成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自缢的消息。多尔衮即令多铎与阿济格率军兼程赶赴山海关。四月二十一日黄昏,清军在距离山海关十五里外驻营休息。二十六日进距山海关外十里,在一片石处击溃大顺军唐通部。吴三桂乘机炮轰李自成大顺军/率将十余员、兵数百骑间道驰至清营,拜见多尔衮,剃发称臣。随后,吴三桂为前锋引导,英王率领万骑为左翼,多铎率领万骑为右翼,多尔衮自率重兵居后,三路清军相继入关。

清军与吴三桂部合流后,已拥有精兵18万,并占据雄关之险。四月三十日晚,清军大队进抵蓟县,得悉李自成大军撤出北京的消息,多尔衮即令多铎、阿济格率八旗精锐绕过北京尾随追击大顺军,而自己则带一部精兵赶超北京。

多铎与阿率军追击大顺军至固关始还京,顺治元年十月初一日,多铎晋为亲王,受封定国大将军。统领将士南征。

顺治元年十月,清廷一举摧毁了西安的大顺和南京弘光。英亲王阿济桥、吴三桂和尚可喜统率的一路清军,十月十九日从北京出发,目标是先攻陕北,尔后南下西安;而多铎则带孔有德、耿仲明等明朝降将,统另一路大军进军南京,平定东南。正当二路大宫相继离开北京时,大顺军二万余人东渡黄河,连下济源,孟县等地,并围攻河南怀庆府城沁阳。多尔衮接报。即令多铎改变预定,先救怀庆,然后攻取潼关,与阿会师西安。多铎部迅速推进到潼关附近,使大顺军战略上陷于被动。翌年正月十二日,多铎部占领潼关。旦夕至西安。十八日,进入西安。

顺治二年二月,多尔衮令英亲王绥理关中,并负责追剿李自成,令豫亲王率其部兵锋南指,完成平安江南的大任。

顺治二年二月十四日,多铎奉命率大军回师东征,进抵河南。三月初九日,多铎大军出虎牢关,并分兵由龙门、南阳三路合围归德后。攻陷归德后,率其八旗大军横扫河南大半地区,河南诸州县皆为其收降。河南战场,多铎大军捷报频传。清廷获悉中原已定,诏褒多铎功,赐嵌珠佩刀,镀金鞋带,以示嘉奖。

四月,多铎亲领大军直奔毫州,攻破盱眙,逼近淮安和泗州。此时南明弘光朝大学士史可法正"督师淮上",阻止清军南下。但此时弘光朝内党争严重,镇守武昌的宁南侯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率水陆大军顺江东下九江,直逼南京。阉堂马士英惧怕左良玉进京,于己不利,急调史可法入卫南京。当史可法行至浦口时,左良玉已病死九江。南京暂保无虞。

淮安、泗州明军被调走后,防御力量空虚,多铎立即抓住战机,一举破之。当史可法在浦口闻讯,率师昼夜兼行,冒雨返救时,多铎已指挥清军渡过淮河,兵锋直指扬州,江北陷入混乱。四月十五日,清军到达扬州城下。二十五日,破城而入。多铎劝降史可法不果,杀之。

多铎怒扬州军民抗战不降,为扬威解恨,下令屠城,十日后封刀。昔日繁华的商业都会,处处断墙残壁,尸横遍地。史称"扬州十日"。

扬州屠城后,多铎指挥大军继续南进,于五月初五日饮马长江。

多铎陈兵江北,于五月初九占镇江。五月十六日进入南京。为抚辑明朝遗民,多铎以定国大将军豫王令旨遍谕各处。称清军平定东南,乃是"奉天伐罪,救民水火",并张榜示谕臣民,严禁胡服辫发。于扬州立史可法祠,表彰史可法的忠节。又拜谒明孝陵,对"明太子"礼遇甚恭。同时,多铎也告诫南明官民,若抗拒不降,扬州屠城便是前车之鉴。

多铎遣贝勒尼堪、贝子屯济等率军追击弘光帝于太平。不久,多铎将弘光帝及伪太子一并解往北京,斩于市。

六月初,多铎又遣贝勒博洛等趋杭州,败大学士马士英,降潞王朱常淓。淮王朱常清亦自绍兴来降。至此,浙东浙西全部为清军控制。

江浙平定,多铎即承制改南京为江南省,并疏请授江宁、安庆巡抚以下官三百七十三人,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并以南京为中心,各重镇要道派驻八旗重兵,雄视赣、闽、湘、粤、桂等省,随时准备继续南下,扫荡各地的抗清武装和明朝残余势力。'

顺治二年七月,清廷以多罗贝勒勒克德浑、固山额真叶臣等往江南代多铎。十月,多铎凯旋回京,顺治帝亲迎于南苑,行郊劳礼,晋封多铎为和硕德豫亲王,并有丰厚赏赐。

顺治三年,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腾机特等叛奔喀尔喀,反出清廷。五月,顺治帝命多铎为扬威大将军,偕同承泽郡王硕塞,于克鲁伦河集外藩蒙古兵,追剿苏尼特部。于十月大胜回朝。

多铎在清廷入关与平定南方过程中,屡膺重任,战功显赫。于顺治四年七月,晋封为辅政叔德豫亲王。晋封册文中称多铎"定鼎中原以来,所建功勋,卓越等伦",赐金千两,银万两,鞍马二。

顺治六年三月十八日,多铎因患痘症,不治病故,年仅三十六岁。摄政王多尔衮闻讯,率师由前线返京,为其举行隆重葬礼,立碑纪功。

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身后削爵,多铎因是其同母弟之故,连累追降为郡王。康熙十年六月,追谥豫郡王为"能",乾隆四十三年正月昭雪多尔衮,同时命复多铎亲王及封号,配享太庙,八月,入祀盛京贤王祠。

多铎子八,有爵者四:多尼、董额、察尼、多尔博。

纵观多铎一生,正处在明清之际风云动荡的历史时期。清太祖在位时,多铎少年受封,最受宠爱;太宗在位时,多铎先遭母殉之痛,后虽屡建奇功,仍因我行我素而不为太宗赏识;世祖即位后,多铎如鹰扬天下,横扫疆场,平定东南,摄政王多尔衮定鼎中原。虽然在某些战役中杀戮过多,虽然其我行我素、孤傲不拘的性格使其无法成为一名成功的政治家,但谁也无法否认,豫通亲王多铎绝对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军事家。

对多铎的评价

多铎(1614年—1649年),满族人,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第十五子,生母为清太祖太妃阿巴亥,与阿济格、多尔衮为同母兄弟。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为和硕额真,十三岁时,封贝勒,统正白旗,参与礼部和兵部政事。狂放不羁,风流好色,崇德三年(1638年)因军前私自携带,降为多罗贝勒。

崇德六年(1641年),参与松锦大战,获大捷,生俘洪承畴,晋多罗郡王。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随清军入山海关,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大顺军,入北京,晋亲王。十月下河南、入陕西,顺治二年一月攻入潼关、西安;二月攻南明,钱谦益出降;四月陷扬州,杀史可法,制造“扬州十日”屠城。五月入南京,俘南明弘光帝朱由嵩,六月占浙江,后班师回京,加封和硕德豫亲王。顺治三年(1646年),以扬威大将军征讨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乾隆帝称其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顺治六年三月染天花疾亡,享年仅三十六岁。

阿济格和多尔衮是什么关系,阿济格和多铎的性格都差不多,为什么多

阿济格和多铎的性格都差不多,为什么多尔衮和后者关系好

因为 多尔衮和多铎是同父同母。则母为阿巴亥,父为努尔哈赤。

而阿济格和多尔衮兄弟,其实是同母异父。 是阿巴亥和之前的老公生的。 另外,阿济格比多尔衮兄弟大10多岁,所以共同语言也少。(孩子们总喜欢和年龄相仿的小伙伴在一起) 所以 相对于多铎,多尔衮对阿济格的感情要浅一点。 为什么阿济格和多尔衮 多铎看起来关系不是很好?

阿济格和多尔衮 多铎不是同一个人带(抚养)起来的,后来多铎对多尔衮也有意见。

多尔衮的后裔是多铎后代过继过来的。 为什么阿济格比多尔衮和多铎地位底

皇太极是叶赫纳喇氏生的,叶赫纳喇氏死得早,皇太极和乌拉纳喇氏比较亲近。乌拉纳喇氏生了三个儿子,就是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

努尔哈赤对乌拉纳喇氏和她的儿子也比较偏心,三个儿子都领到了一旗。 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多尔衮15岁,多铎14岁,阿济格已能从军打仗。 皇太极即位后,便封这三兄弟为王,除了年高德劭的代善,其他兄弟只是贝勒以下。多尔衮19岁的时候,皇太极已让他当吏部的管部大臣了。 后来皇太极更是把多尔衮、多铎封为亲王,地位仅次于代善。 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多尔衮更有本事,而皇太极又喜欢多尔衮。另外皇太极即位的时候,多尔衮和多铎还小,一步步提上来的手下更好用,阿济格早就已经成年了。 多尔衮和多铎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多铎与多尔衮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两人的关系自然不用多说。他们的母亲阿巴亥一共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多尔衮和多铎两人的关系极为亲密,一般三兄弟中都是他们两人一起出现,而阿济格却通常不在此列。有些人提出后来的多尔衮与多铎反目。不排除这种可能,兄弟间完全可能因事产生争执,但显然没有到反目的地步。多尔衮一生没有留下子嗣,唯一的后嗣,还是多铎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多尔衮。仅凭这一点,对于两人彻底反目的说法不能成立。

多尔衮和多铎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爱新觉罗多铎,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第十五子,母大妃乌喇那拉氏。做为努尔哈赤的幼子,多铎自幼极受宠爱。

天命十一年八月,努尔哈赤去世。年幼无忧的多铎遭遇了人间第一残事。当时,多铎与其同母兄多尔衮年纪虽小,却已领有正白、镶白两旗。如果再有正当盛年,极富机智的生母大妃乌喇那拉氏指挥操控,其势力必然迅速增大,将成为争夺汗位的劲敌,这自然为诸王所不容。于是以皇太极为首的诸王便以努尔哈赤留有"俟吾终,必令殉之"的遗言为借口,逼迫多铎的生母殉葬。其母被逼无奈,只有盛装自尽,年仅三十七岁,成为了后金汗位争夺斗争的牺牲品。生母的悲剧遭遇,在十三岁的多铎心中打下了痛苦的烙印,也使原本因自幼受宠就无所顾忌、年轻气盛的多铎在成长的过程中愈发狂放不拘,他的这种性格也为他起落不定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皇太极继位后,对多铎兄弟悉心培养,多铎做为少年旗主,得以参议国事,地位日隆。也渐渐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 十五岁时,随太宗攻袭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初此从征,因功受封"额尔克楚呼尔"。 十六岁时,与莽古尔泰、多尔衮从皇太极入掠明境,在蓟州等地屡立战功。 十八岁时,参加围困明军的大凌河城战役。在小凌河遭遇战中,失足坠马,几乎命丧锦州城外。 十九岁时,随大军远征察哈尔蒙古林丹。 天聪九年正月,为配合多尔衮招抚蒙古林丹汗之了额哲,牵制关外明军,二十二岁的多铎奉诏挂帅,率精锐进攻宁远、锦州。明大将祖大寿合锦州、松山明兵3500人,屯驻在大凌河西。多铎率所部与祖大寿军激战,斩明军副将刘应选,歼其兵五百人,并分道追击明溃兵至锦州和松山。师还,皇太极亲率诸贝勒在盛京五里外郊迎。赞其"能出奇取胜,可嘉也。" 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多铎被封为和硕豫亲王。 此时的多铎,似乎是春风得意,位高爵显。但童年的阴影、孤傲的性格使他愈发狂放不拘,经常在皇太极与诸贝勒商议大事时,直言提出违忤皇太极的异议。起初皇太极只认为多铎是从小被汗父宠坏了,但久而久之,皇太极便极为不满。而多铎我行我素的性格是绝不屑于去乞求什么谅解的,于是兄弟间的隔阂便越来越深。最终,多铎跌入了自己政治生命中的第一个低谷。 崇德三年九月,皇太极遣奉命大将军睿亲王多尔衮、克勤郡王岳托二路掠明,并派郑亲王济尔哈朗和豫亲王多铎在宁锦一带策应,牵制关外明军。睿亲王多尔衮为主力,先期出发,皇太极亲自郊送。多铎以避痘为辞,未与送行。皇太极闻后恼怒异常。十一月,多铎攻克大兴堡后,奉诏与郑亲王济尔哈朗会师。在途中经中后所时,明大将祖大寿率部袭击多铎部后路,伤清军九人,使多铎部失马30余匹。次年王月,清室王公大臣聚崇政殿,共议多铎之罪,夺多铎正白旗牛录的三分之一。降为多罗贝勒,只命他管摄兵部,但重大的部事无权决断,也不得过问日常政务的审理。 不久后,明清松锦战役爆发,多铎随军出征,迎来了东山再起的时机。战役之初,清军连连失利。为加强攻势,崇德六年四月,皇太极遣郑亲王济尔哈朗、武英郡王阿济格和多铎往代睿亲王多尔衮,指挥围攻锦州的清军。七月,皇太极亲率大军赶赴锦州战场。皇太极知杏山明军必奔往宁远,令多铎半路设伏,截杀明军。多铎设伏于杏山与松山之间的高桥,令杏山明军全军覆灭。根本上扭转了松锦战役的局势。 随后,多铎与豪格挥师直趋松山,困洪承畴一万余人于松山城六月之久。七年三月,破松山城。俘洪承畴。松山失守,锦州明军孤立无援,守将祖大寿举城投降。清军大获全胜。从此,山海关外,明朝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京城门户失去屏蔽。 多铎积极参加了此役的锦州围城、高桥设伏、松山破袭。因战功卓著。复封为豫郡王。逐渐恢复了自己在满清皇室中的地位及八旗军中的影响。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极崩,多铎与阿济桥跪劝其兄睿亲王多尔衮继承大统,而皇太极子肃亲王豪格也谋求自立,并得到两黄旗及正蓝旗的拥戴,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多尔衮在权衡利弊后,提议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此建议最终得到了各方认同。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在盛京继帝位,次年改元顺治。 此后,多尔衮以摄政王之尊掌握了兵政大权。视多铎为羽翼,委以重任,或带同作战,或任为主帅。多铎从此声名显赫,成为明清之际的风云人物。 顺治元年四月初九日,多铎和阿济格随同睿亲王多尔衮率领满、蒙兵力的三分之二及汉军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各部,由盛京出发,向山海关进军,准备进取中原。大军抵达辽河时,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遣其副将杨坤至清军营乞兵请降,并带来了李自成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自缢的消息。多尔衮即令多铎与阿济格率军兼程赶赴山海关。四月二十一日黄昏,清军在距离山海关十五里外驻营休息。二十六日进距山海关外十里,在一片石处击溃大顺军唐通部。吴三桂乘机炮轰李自成大顺军/率将十余员、兵数百骑间道驰至清营,拜见多尔衮,剃发称臣。随后,吴三桂为前锋引导,英王率领万骑为左翼,多铎率领万骑为右翼,多尔衮自率重兵居后,三路清军相继入关。 清军与吴三桂部合流后,已拥有精兵18万,并占据雄关之险。四月三十日晚,清军大队进抵蓟县,得悉李自成大军撤出北京的消息,多尔衮即令多铎、阿济格率八旗精锐绕过北京尾随追击大顺军,而自己则带一部精兵赶超北京。 多铎与阿率军追击大顺军至固关始还京,顺治元年十月初一日,多铎晋为亲王,受封定国大将军。统领将士南征。 顺治元年十月,清廷一举摧毁了西安的大顺和南京弘光。英亲王阿济桥、吴三桂和尚可喜统率的一路清军,十月十九日从北京出发,目标是先攻陕北,尔后南下西安;而多铎则带孔有德、耿仲明等明朝降将,统另一路大军进军南京,平定东南。正当二路大宫相继离开北京时,大顺军二万余人东渡黄河,连下济源,孟县等地,并围攻河南怀庆府城沁阳。多尔衮接报。即令多铎改变预定,先救怀庆,然后攻取潼关,与阿会师西安。多铎部迅速推进到潼关附近,使大顺军战略上陷于被动。翌年正月十二日,多铎部占领潼关。旦夕至西安。十八日,进入西安。 顺治二年二月,多尔衮令英亲王绥理关中,并负责追剿李自成,令豫亲王率其部兵锋南指,完成平安江南的大任。 顺治二年二月十四日,多铎奉命率大军回师东征,进抵河南。三月初九日,多铎大军出虎牢关,并分兵由龙门、南阳三路合围归德后。攻陷归德后,率其八旗大军横扫河南大半地区,河南诸州县皆为其收降。河南战场,多铎大军捷报频传。清廷获悉中原已定,诏褒多铎功,赐嵌珠佩刀,镀金鞋带,以示嘉奖。 四月,多铎亲领大军直奔毫州,攻破盱眙,逼近淮安和泗州。此时南明弘光朝大学士史可法正"督师淮上",阻止清军南下。但此时弘光朝内党争严重,镇守武昌的宁南侯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率水陆大军顺江东下九江,直逼南京。阉堂马士英惧怕左良玉进京,于己不利,急调史可法入卫南京。当史可法行至浦口时,左良玉已病死九江。南京暂保无虞。 淮安、泗州明军被调走后,防御力量空虚,多铎立即抓住战机,一举破之。当史可法在浦口闻讯,率师昼夜兼行,冒雨返救时,多铎已指挥清军渡过淮河,兵锋直指扬州,江北陷入混乱。四月十五日,清军到达扬州城下。二十五日,破城而入。多铎劝降史可法不果,杀之。 多铎怒扬州军民抗战不降,为扬威解恨,下令屠城,十日后封刀。昔日繁华的商业都会,处处断墙残壁,尸横遍地。史称"扬州十日"。 扬州屠城后,多铎指挥大军继续南进,于五月初五日饮马长江。 多铎陈兵江北,于五月初九占镇江。五月十六日进入南京。为抚辑明朝遗民,多铎以定国大将军豫王令旨遍谕各处。称清军平定东南,乃是"奉天伐罪,救民水火",并张榜示谕臣民,严禁胡服辫发。于扬州立史可法祠,表彰史可法的忠节。又拜谒明孝陵,对"明太子"礼遇甚恭。同时,多铎也告诫南明官民,若抗拒不降,扬州屠城便是前车之鉴。 多铎遣贝勒尼堪、贝子屯济等率军追击弘光帝于太平。不久,多铎将弘光帝及伪太子一并解往北京,斩于市。 六月初,多铎又遣贝勒博洛等趋杭州,败大学士马士英,降潞王朱常淓。淮王朱常清亦自绍兴来降。至此,浙东浙西全部为清军控制。 江浙平定,多铎即承制改南京为江南省,并疏请授江宁、安庆巡抚以下官三百七十三人,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并以南京为中心,各重镇要道派驻八旗重兵,雄视赣、闽、湘、粤、桂等省,随时准备继续南下,扫荡各地的抗清武装和明朝残余势力。' 顺治二年七月,清廷以多罗贝勒勒克德浑、固山额真叶臣等往江南代多铎。十月,多铎凯旋回京,顺治帝亲迎于南苑,行郊劳礼,晋封多铎为和硕德豫亲王,并有丰厚赏赐。 顺治三年,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腾机特等叛奔喀尔喀,反出清廷。五月,顺治帝命多铎为扬威大将军,偕同承泽郡王硕塞,于克鲁伦河集外藩蒙古兵,追剿苏尼特部。于十月大胜回朝。 多铎在清廷入关与平定南方过程中,屡膺重任,战功显赫。于顺治四年七月,晋封为辅政叔德豫亲王。晋封册文中称多铎"定鼎中原以来,所建功勋,卓越等伦",赐金千两,银万两,鞍马二。 顺治六年三月十八日,多铎因患痘症,不治病故,年仅三十六岁。摄政王多尔衮闻讯,率师由前线返京,为其举行隆重葬礼,立碑纪功。 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身后削爵,多铎因是其同母弟之故,连累追降为郡王。康熙十年六月,追谥豫郡王为"能",乾隆四十三年正月昭雪多尔衮,同时命复多铎亲王及封号,配享太庙,八月,入祀盛京贤王祠。 多铎子八,有爵者四:多尼、董额、察尼、多尔博。 纵观多铎一生,正处在明清之际风云动荡的历史时期。清太祖在位时,多铎少年受封,最受宠爱;太宗在位时,多铎先遭母殉之痛,后虽屡建奇功,仍因我行我素而不为太宗赏识;世祖即位后,多铎如鹰扬天下,横扫疆场,平定东南,摄政王多尔衮定鼎中原。虽然在某些战役中杀戮过多,虽然其我行我素、孤傲不拘的性格使其无法成为一名成功的政治家,但谁也无法否认,豫通亲王多铎绝对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军事家。 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受努尔哈赤器重且战功赫赫,为何最终被杀?

因为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在多尔衮死后向谋朝篡位,最终被削爵幽禁赐死。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议政王大臣会议议阿济格罪,将其幽禁,其子劳亲被革去王爵,降为贝子。

阿济格在幽禁期间,不仅没有一丝收敛,反而益加狂暴无礼,在监房内私藏大刀,暗掘地道,声称要放火烧毁监房。

顺治八年(1651年)十月十六日(11月28日),诸王以阿济格悖乱已极,留之恐贻后患,应立即处死。奏入,顺治帝令其自尽,除宗籍,其子劳亲一同被赐死。

扩展资料:

皇太极在位期间,阿济格曾参加过一系列对明朝的战事,除在辽锦一带用兵外,甚至还闯入过关内,扫荡河北、骚扰北京等地,并取得过56场战事全胜的骄人战绩。除此之外,阿济格还参加过攻伐蒙古察哈尔部及朝鲜的战事,对于巩固清朝的大后方立下盖世奇功。正因为战功赫赫,阿济格被进封为多罗武英郡王,极受皇太极器重。

天聪二年(1628年),阿济格公然违抗皇太极禁令,擅自替幼弟多铎做主,让他迎娶舅父阿布泰之女为妻(皇太极与阿布泰关系不和,并对他非常忌惮),由此被罢免镶白旗旗主的职位。但没过多久,皇太极考虑到阿济格人才难得,还是恢复了他的旗主职位。

顺治元年(1644年),阿济格跟随多尔衮在山海关之战中击溃李自成的大军,随即攻取北京并迎奉顺治帝定都于此。事后,阿济格因战功赫赫,被晋封为和硕英亲王。顺治七年(1650年)冬,多尔衮率阿济格等人前往边猎,结果不久暴死在喀喇城。阿济格自认为时机已到,便决定乘机作乱。